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培养优秀宝宝 (2)

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培养优秀宝宝 (2)
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培养优秀宝宝 (2)

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培养优秀宝宝

肥城市河西小学幼儿园尹芳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它们可以帮助宝宝认识那些行为是被人们认可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是非观念。但是奖励和惩罚都是有技巧的,如果应用不好,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奖励良好行为,惩罚不良行为

奖励有强化行为的作用,如果宝宝因为某一行为(如自己吃饭)得到某种奖励,那这种行为就得到强化,以后会更容易发生。所以,如果宝宝表现出家长所希望的行为,如有礼貌,自己穿衣服、吃饭等,都要给与奖励。

惩罚可以使某种行为消退,因为惩罚能使宝宝把这种行为和不愉快的体验连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宝宝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有意、无意犯一些错误,这需要分清性质适当予以惩罚。属于宝宝好奇、没有经验而犯的错误,如为探究原理而把玩具拆坏、吃饭不熟练把衣服弄脏等,需要正面引导,还要根据情况肯定宝宝的进步;而对蓄意破坏(如有意摔坏玩具)、有意攻击等行为,则要予以惩罚。

·注意奖励和惩罚的方式

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宝宝真棒”、“太好了”等语言;对宝宝微笑、拥抱、鼓掌、抚摸头等行为;还有一面小红旗、一朵小红花、宝宝喜欢的一本书、一个玩具等,都可以起到奖励的作用。

惩罚的方式要根据宝宝的具体请情况来确定,如果宝宝很内向、很敏感,那么最好不要采用罚站、“关禁闭”等硬性惩罚方式,而是采用一些含蓄的惩罚方式,比如借故事适当加以引申发挥,旁敲侧击,委婉地给予批评教育;如果宝宝很好胜、很倔强,那不妨采取故意冷淡的方式进行冷处理,使宝宝感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切记不能体罚。

·奖励和惩罚具体的行为

奖励具体行为而非孩子本身,会使奖励更具针对性、更有效。比如,应该说“宝宝今天主动向爷爷问好,真有礼貌”而不是“你表现真好”。

在惩罚时,应对事不对人,不要总是去翻旧账,前后联系,结果是一个小错误引发了一场大惩罚,给宝宝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此外,在惩罚宝宝前,一定要向宝宝解释受惩罚的原因,让宝宝明白他为什么会受到惩罚,并告之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不要让宝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起是非观念。

·奖惩要及时

如果宝宝早上按时起床,一定要在起床后就及时奖励,如说:“宝宝今天起得真早,妈妈真高兴。”这样能巩固良好行为,而不要在一两个小时后再奖励。

惩罚也应及时,即发现宝宝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比如宝宝摔玩具了,要及时指出其错误,并要求他立即把玩具捡起来,而不能等时过境迁,再来惩罚他。

那样,宝宝会忘掉他受惩罚的原因吧,就不能对不良行为产生消退。

·经常奖励,慎用惩罚

只要宝宝出现了良好行为,有任何微小的进步,就要给与奖励,这样可以使这些行为得到强化,在宝宝的头脑中巩固下来。

在惩罚的问题上,一定要慎用。宝宝在探索中学习与成长,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不恰当的惩罚往往会伤害宝宝稚嫩的感情,影响亲子关系,甚至会影响宝宝形成健康的人格。此外,还要注意惩罚后的安抚问题,宝宝再受罚后,会自卑的人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父母不喜欢自己了,从而情绪低落,因此,宝宝受到惩罚改正错误以后,父母要适时地对宝宝进行语言上和行为上的肯定,告诉他父母还是喜欢他的,只是不希望他做错事而已,不要让宝宝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了、被冷落了。

·其他注意事项

奖励:不要给宝宝太多的物质奖励,以免宝宝当成交换条件;更多的应是语言上的肯定和奖励。

惩罚:家长态度要保持一致,否则会导致宝宝对惩罚不以为然,从而收不到惩罚的效果。还要避免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惩罚孩子,宝宝也有自尊,当众不留情面的惩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浅谈教学过程适当的“惩罚”

浅谈教学过程适当的“惩罚” 苏志翻 惩罚教育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学生。惩罚教育要注意及时、有度、得法和维护学生尊严。 当人们把“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的经念歪了的时候,如今,许多教师可以说是谈“惩罚”色变,他们认为“惩罚”学生就是碰师德修养的钉子,就是踩教育行风的高压线。其实,现代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赞同这样的说法——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看,惩罚都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它可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情感上引起痛苦和羞愧的内疚感。适度的惩罚对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同样也很必要。 我们既不能将惩罚作为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也不能将惩罚视为洪水猛兽。教师在不损害学生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学会适当的、正确的、艺术性的运用惩罚,做到罚之及时,罚之有度,罚之有方,罚之有异,深入内心,触及灵魂,这样的惩罚是绝对有教育意义的。 惩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惩罚应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个措施首先必须确实必要,其次要有一个“度”,应该行之有效。在这个强制过程中,惩罚是为了爱,要“让爱做主”。我们在惩罚学生时应该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一、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 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由此可知,正常的教育确实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 鼓励是一种教育,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现在学校教育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生家长都极力提倡爱的教育、赏识教育。总希望通过教师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来培养具有充满爱心、品格好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下一代。但是,仅有爱的教育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体和未来社会的导引形态,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包括惩罚在内的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学校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构成,它与其他社会构成的区别就在于它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的学校不能仅仅复制现存社会,还应具有导引年轻一代创建更加进步和健康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取向的功能。因此,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 一,惩罚教育的本质 1、什么是惩罚? 惩罚,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认识和行为的一种评

惩罚孩子10个科学方法,太好了!(老师家长收藏~)

作文 写作素材、范文赏析、写作技巧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孩子,下面十个方法科学又智慧。还请老师转发给家长~ 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做家务时学习到什么。 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关于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的思考

关于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的思考 突然看到文章《400耳光的反思》:在前不久举行的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13岁的沈阳女孩胡丁琦一人囊括了四项冠军、两项亚军,这是这个著名国际赛事自创办以来的最好成绩。有报道说胡丁琦这个钢琴才女是被父亲胡东振400耳光打出来的。一时间,大家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育人过程中的“赏识”与“惩戒”的反思。立马我翻阅起这方面的资料,让我也不禁思考了起来。 就像电视剧中的正反面人物一般,周弘无疑是正面人物,他的赏识教育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无数叫好,短时间内就成了未经普遍性验证的真理;而胡东振的400巴掌,尽管打出了一个同样出色的世界冠军,却只能引发激烈的争鸣,就像反面人物一般令人费解了一番。 我们这样看:有一块土坯,害怕火烧,在进窑之前偷偷从车上溜了下来。它想:就凭这暖暖的太阳,何愁晒不硬呢?这个办法既舒服,又保险,何必忍受那烟熏火燎呢?于是,它固执地躺在地上,自由自在地享受着温暖的日光浴。有砖出窑了,红红的,硬硬的。土坯不羡慕,也不着急。它感觉自己也在渐渐变硬,只是没有那耀眼的红色。可是土坯不明白,不经过锻烧怎么会有红色呢?如果仅仅是没有红颜色也就罢了,有一天,一场雨下来,土坯支持不住,变成了一摊泥。又过了几日,风吹雨淋,就再也找不见土坯的踪影了。不经千锤百炼,怎能坚硬如钢,害怕艰苦挑战的人,是经不住风雨考验的。那些逃避困难的人,是无法成就辉煌事业的。 现在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赏识教育——“你真棒”等等语言充满教育充满家庭充满社会!“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确实如此,大人都喜欢听好话,何况孩子呢?孩子也在“赏识”激励下能茁壮“成长”!不过中国孩子遇到”挫折“(比如高考失利、学习波折等)后会“跳楼”等等,这种现象是不是值得我们探讨呢?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问题,就会发现,教育是具有它的两面性的,所以既 要赏识,又要挫折,而且矛盾要平衡,这个尺度不好把握,把握好了,孩子发展就会很不错.在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外国有位作家,很小的时候写了首儿童诗,母亲认为精彩极了,不吝赞美之辞;父亲却说糟糕透了,这使他感到委屈。在以后成长岁月中,他一有进步,哪怕是点滴成绩,都会被母亲捕捉住,给予不遗余力的赞扬,作者从母亲身上得到的信心、勇气与希望。而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厉,对缺点、失误,不留情面地指出来,有时还大声斥责,作者从父亲身上获得的是清醒、理智与谦逊。再后来,作者成为知名作家,完全明白了父母的用意,他深感自己很庆幸,既有一个懂得欣赏自己的母亲,又有一个十分严厉的父亲,不然,很难成才。 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这没有错,但赏识过了头,效果适得其反,孩子容易产生虚荣、自傲的心理,很难接受不同意见,更不要说批评教育了。如今的独生子女,大人娇惯的多,在学校里不受点儿挫折教育,将来怎么走上社会?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认为,教育应是十八般武艺,欣赏、激励、批评、惩罚等等,缺一不可。这可谓真知灼见。世界上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面对知识、能力、性格、经历、家庭都不一样,而且思想不断变化着的中小学生,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都需采用。 现在,家长、教师都已感受到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我以为,这与没有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很大关系。该赏识的时候不去赏识或赏识不到位,该批评的时候批评缺失或者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做做思想工作甚至体罚学生。学生犯了错误,要批评教育,但批评应讲究方式方法,道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即使要惩戒,也可以采取聪明的办法,寓尊重、期待、激励、教诲于“惩戒”之中。赏识也好,批评也罢,甚或惩戒学

论教育惩罚的意义及其实现

论教育惩罚的意义及其实现 论教育惩罚的意义及其实现 当前,以表扬、赞赏为特征的赏识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教育“时尚”。诚然,从带有惩罚色彩的传统教育过渡到以赏识为鲜明特征的新型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然而,赏识教育无节制地泛滥却带给我们的教育另外一种危机——惩罚教育的缺失。对于惩罚,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偏颇。因此,对惩罚的本质和作用需做理论上的探讨,以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教育惩罚的涵义 教育惩罚是指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批评或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教育惩罚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教育惩罚是指在学校中,针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批评或处分(不包括体罚),以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狭义的惩罚与奖励相对,是学校教育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改正缺点

和错误。这类惩罚的具体方式由轻到重依次为: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广义的教育惩罚是指包括体罚(变相体罚)在内的惩罚。如有的教师使用体罚、讽刺、挖苦等惩罚来达到教育目的,这是现代教育所不允许的。 二、对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狭义的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狭义的惩罚与体罚的区别:一是程度不同。惩罚引起的是一种不愉快感;而体罚所引起的是身心的痛苦。二是手段不同。惩罚是以对事物或活动的否定、限制或剥夺可接受的方式来达到受罚者行为可能的变化;而体罚则是采取击打或者限制身体自由等强制性手段,来使受罚者行为达到可能的变化。三是影响不同。惩罚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造成的是受教育者行为的变化,甚至心灵的可能转变;而体罚虽然可能引起受罚者行为的改变或限制,但对学生的身心却造成了伤害,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惩罚与尊重的关系 从教育伦理上说,惩罚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罚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

惩罚宝宝的十个科学方法

这是专家提供的惩罚宝宝的十个科学方法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宝宝的行为逆向发展。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宝宝,下面十个方法科学又智慧。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7、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没收心爱的东西

对当前教育惩罚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对当前教育惩罚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作为教育来讲,是不应该有惩罚的;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讲,是不应该没有惩罚的;作为一个受教育者来讲,最希望是没有惩罚的。 三个现象与一则案例 一、现象一、我们也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 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现在中 小学教育中也并非没有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 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二、现象二、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说到“教育不 能没有惩罚”,老师们眼睛都直了,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说现在谁还敢 批评、惩罚……在那里,刚有个14岁的孩子自杀,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 三、现象三、曾经有一个博士找到专家,说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 丢了8个。专家问,你是不是丢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我说你这样下 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丢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 的。那怎么办呢?专家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 第二天让他光着脑袋去上学。那被老师批评怎么办?对呀,就是要让他受 批评。然后呢?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 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 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案例、有一次,鄂老师 到二年级上课。班上一个男同学作业本丢了,他拿着一张纸说:“老师,这一张纸不能写作业。”旁边的同学听了,拿出一本作业本给他。他却理直气壮 地说:“我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言下之意就是不想写作业。老师不能强制他写作业。于是,鄂老师允许他语文课都可以不写作业。五分钟的作 业,同学们很快做完了。第二次上课,鄂老师布置了两道作业题。同学们 都在认真地写作业,他东看看,西看看,走上来说:“老师,我要写作 业。”“不行呀,你这张作业纸怎么能写作业呢?”第三次上课,老师仍然 布置了少量的作业。这一回他可着急了,“老师,我要写作业”。“你可以不 写作业呀”。“那不行,别人都写作业,我不写就要落后了。”这时,鄂老师 说:“想写作业了吧,那你前面的作业呢?”这位学生拿出早已写好的作业交给老师。于是,鄂老师让他高高兴兴地去写作业了。从那以后,他每次都

惩罚教育的价值及其运用

2009年11月第28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Nov .2009Vol .28No .11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赵冬(1982-),男,河北保定人,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学政治理论教学论研究。 惩罚教育的价值及其运用 赵 冬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48) 摘 要: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制裁或惩戒,是享有相关权利的人们为了保证社会规范和法律的有效性,对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行为采取的措施。教育者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使用惩罚。随着“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的大面积推广,人们对惩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责难,把惩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棍棒教育”,这严重地损害了教育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惩罚教育;价值;教育性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11-0022-03 一、惩罚在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来自教育思想史的证明 17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 “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来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1] 夸美纽斯是反对体罚这样极端的惩罚形式的,他不希望学校充满着呼号和鞭挞的声音,但是同时他也对合理的惩罚给予了应有的重视。法国思想家爱米尔?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中论述了纪律的重要性,认为纪律是道德的三大要素之一,而惩罚是维护和形成纪律的重要保障,“纪律在学校道德的运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上文已经表明,为纪律赋予权威的,并不是惩罚;而防止纪律丧失权威的,却是惩罚,如果允许违规行为不受惩罚,那么纪律的权威就会逐渐为违规行为所侵蚀。所以,非常真实的情况是,惩罚具有补偿作用,可以纠正因过 错而产生的恶。”[2]123 以尊重儿童著称的杜威也仍然认为: “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 的教育。”[3]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培养 真正的人,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他指出:“善并不总是愉快的, 它有时像腊月里寒风那样凛冽而刺骨。”[4]204教师对学生的 善不总是表现为温和的方式,必要的时候是需要惩罚的,合理的、正当的惩罚也是一种善,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好处:“任何一种责备、惩罚、既是为了社会的福利,也是为了大家惩罚 的那个人的福利。大家一边惩罚你,一边希望你好。”[4]39与 苏霍姆林斯基同时代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 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5]教师在需 要惩罚的时候不惩罚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谴责的语 言———这是教育者最大的、无可比拟的责任。” [4]207 中国德育专家鲁洁先生认为现在社会的人不是单子式地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休戚相关的共生性存在。教育要使学生能够适应这种人类的存在形式,因此学生应该能够遵从社会规范和法律,对于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从中外教育思想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惩罚的作用和价值,在现在社会,惩罚是有可能具有存在的价值基础的。在学校教育中盲目地反对惩罚是不客观的。 (二)法律和逻辑方面的证明 我国的法律、法规并没有禁止教育中的惩罚,禁止的只是惩罚的极端形式———体罚。1993年《教师法》明文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2006年1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有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但是,在不体罚的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要严慈相济。 在我国法律、法规中,体罚学生是绝对被禁止的,但是并没有禁止惩罚学生,法律禁止的只是不合理的、不人道的特定惩罚形式。教育惩罚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言的责备、隔离、剥夺某种权利、没收、警告、处分、留校察看、开除等。“教育惩罚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惩罚的不当使用, 而不是惩罚本身的问题。” [6] 在教育中我们往往看重奖赏的作用,从逻辑上看,奖赏 — 22—

如何教育孩子

惩罚宝宝十个科学方法太好了 惩罚宝宝十个科学方法太好了!留着就有用 惩罚宝宝十个科学方法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宝宝的行为逆向发展。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宝宝,下面十个方法科学又智慧。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 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

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8页文档资料

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一、惩罚与惩罚教育 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是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采取的手段[1]。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给惩罚下的一个定义。心理学上一般认为惩罚是指反应后出现的能够抑制那一反应的事物。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会使机体产生对罚的恐惧,从而可抑制人或动物去进行那些会带来惩罚的活动[2]。关于惩罚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奖励和惩罚”辞条中有这样的表述:“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分。”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惩罚教育界定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有利于维护校规校纪[3]。综合以上的论述:惩罚是对个体在心理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刺激或剥夺愉快刺激,从而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强制性的的矫正行为。惩罚教育则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对受教育的不良表现或不恰当的行为方式,采取的一系列否定性或剥夺式的教育措施。 惩罚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易经》认为,在儿童的启蒙时期利用惩罚是有利的,如果脱去约束反倒不利,适度的“小惩”可以达到“大戒”的效果。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并不排除使用惩罚。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4]。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倡导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尊重教育,强调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不受惩处的保护。在各级各类文件中从不提及惩罚教育,更

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惩罚中的一种形式)。舆论界对教师使用惩罚不当造成学生伤亡的事件更是大肆宣扬报道,致使教师谈“罚”色变,对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和错误行为听之任之,不予严厉地惩处;教师在学生和家长中丧失了威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大大地打了折扣。那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否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呢?有人说,对个别表现差的学生应该要惩罚,言下之意就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就不能予以惩罚了。这种观点不符合个体心理成长的规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受惩处的体验,有的还成为自己事业成功的激励和鞭策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是必要的。 二、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老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可见,在教育中实施惩罚是十分必要的。 1.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教育中需要惩罚 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不可缺少惩罚教育。增强学生规范意识、树立是非观念需要惩罚。教师对直接犯错的学生施以惩罚,使学生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引起焦虑和畏惧,扼制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同时对其他没有犯错的学生产生警戒和威慑,使他们不敢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使他们增强规范意识和是非观念。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也需要惩罚。如今的青少年多是在家庭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使得他们认为生活就是一帆风顺的,以致于面对挫折时没有任何的承受能力,而惩罚教育能告诉他们真实的生活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提高他们的耐挫力。增强学生承担

谈谈教育的奖励与惩罚

谈谈教育的奖励与惩罚 谈谈教育的奖励与惩罚 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奖励与惩罚是教育者常用的两种控制被教育者行为的方法。此方法不但使教育者能控制学生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形成关于个人的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的信念,进一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负责的模式。 奖惩法是以教育者为主导的广泛存在于不同领域的教育方法,它属于外加的激励作用。当受教育者对于努力学习工作和自我管理约束,没有自发的内在的动机时,教育者通常采用的便是利用表扬、奖励或批评、训斥。但是奖励如果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而非一般的教育手段,就应该是一门教育的艺术。教育者在实施这个方法时要注意奖励的艺术性,包括以下几点要求: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频率指当奖则奖。不能无原则地

乱用奖励,使之成为一种效应逐渐降低的手段。程度指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过高或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应注意奖励的时效性、针对性,实施奖励的最佳时间应在正确行为发生后不久,才能加深记忆,增强效力。在奖励对象上,一些胆小没有信心的学生特别需要鼓励,而一些自尊稳定,有骄躁表现的学生,过多的奖励反而对他们有害。所以奖励既要有统一和公平的性质,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奖励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从点头赞许到口头表扬,到用特定形式(奖状、奖品、奖金等)进行的奖励都应当恰当和灵活运用。4、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应是精神上的鼓励。作为鼓励的外在象征可以是奖品和奖金,但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要慎用物质奖励以外,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将奖励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象征形式看成是第一位的。5、奖励应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也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6、奖励的标准要适中。奖励条件高了不容易做到,就会失去争取的信心,奖励也就没有意义;奖励条件太容易,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兴趣也就不高了,奖励的功效也不能持久。针对不同的对象,必要时

小学教育阶段惩罚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34 2010年1月一、问题提出 惩罚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 惩罚是对个人或者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者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1]一般认为,教育惩罚包括生理性惩罚、物质性惩罚、精神性惩罚三类。生理性惩罚指向学生身体,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两种形式。《现代汉语词典》对体罚的解释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法。”[2]《教育大词典》将体罚解释为“以损伤人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并对“变相体罚”作了列举性解释:“如留堂、饿饭、罚劳动、重复写字几百几千等。”[3]变相体罚是指没有接触被罚人身体,但以非正当方式迫使被罚人做出某些行为,使其身体或精神感到痛苦的惩罚形式,如罚抄作业、罚打扫教室、留堂等。心理惩罚是一种并不以直接的身体伤害为目的的惩罚形式,是对学生的精神加以折磨,旨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威慑,如羞辱、孤立、忽视、起绰号、宣扬隐私等。在国外,心理惩罚被称为“看不见的灾难”。[4]物质性惩罚指向学生的财产损害,如罚款等。由于物质性惩罚涉及到明显的对公民财产权的侵害,目前在学校中较为少见。 惩罚是各国学校教育中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一方面,为规制学生的不良行为,惩罚是学校管理纪律的最常见形式;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体羸弱,心理脆弱,任何惩罚都会以外显或内隐的方式带给小学生身心创伤。加拿大学者曾就体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5]我国教育部曾于1952年明确批示废止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而且迄今为止,国内有多部法律也明确规定禁止各类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但近些年的许多研究表明:体罚仍是学校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表现出受罚面广,体罚频率较高、随意性大等特点。[6][7][8]鉴于惩罚行为的多发性、危害性、多样性,本研究对当前小学教育中各类惩罚的程度、惩罚方式、惩罚原因、惩罚后果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创建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提供警示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某市五所小学的学生为被试,共发放调查问卷524份,回收有效问卷506份,有效率为96.6%。其中,男生286人,女生220人;农村学生242人,城市学生264人;二年级学生240人,五年级学生266人;省一级学校86人,市一级学校169人,区一级学校251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小学教育中教师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团体测试法、不记名方式。该问卷包括六个维度:直接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的发生频率、惩罚原因、常见惩罚方式、惩罚后果,共23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经检验,该问卷的质量较 【摘要】本文以506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当前小学教育阶段的惩罚现象。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教育中的惩罚行为显著减少;惩罚方式隐性化,以罚站听课、留堂、罚抄作业等变相体罚为主,其次是心理惩罚,直接体罚较少见;惩罚行为存在城乡差异、学校等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严重,市、区一级学校比省一级学校严重,男生比女生严重;学生遭受惩罚后的心理创伤比身体伤害严重,且农村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尊心受伤程度更深;学习问题是教师惩罚学生的首要原因,其次是纪律和行为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教育惩罚;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536(2010)01-0034-05 本文为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义务教育公务员制度研究》研究成果。 孟卫青/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教科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州510006) 刘飞燕/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如何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罚

如何对学生进行奖励和 惩罚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如何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罚 在学校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学生进行表扬、批评、奖励、处罚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控能力、纪律性以及调动其学习、工作的积极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属于心理学中所说的强化理论的应用。简单而言,奖励能够增加某一行为出现或加强这一行为,而惩罚则会使该行为消退或消失。有时,将奖励撤除也会起到惩罚的作用。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手段是一门艺术,使用不当可能适得其反。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奖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客观、正确的奖惩标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奖惩不应该以教师个人好恶来定,奖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不应该有特例或下不为例。如果标准必须变化,一定让学生感到有道理可遵循。奖惩标准的可操作性要强,应事先公布于众,学生感到奖惩不是出于教师个人恩怨,能根据标准预测自己言行结果,以便有所适从,激励和约束自己。奖惩要对事不对人;在评论具体行为和事件的是非功过时,不是简单、抽象或总体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多讲小道理,少讲大道理。教师要慎重地进行奖惩,对于所有涉及奖惩的问题都要深入调查,掌握事物的来龙去脉,甚至一些细枝末节,然后再去处理。避免由于不了解而造成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 奖惩应不论亲疏,不计前嫌。不适当的褒贬,常导致学生产生自负、自夸或自欺、自卑、自弃心理。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心理尚不稳定的特点,教师可以表扬,使其更加巩固和完善。不要把奖惩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任何人都不是全好或全坏,注意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活动中,树立不同的榜样,以便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别人和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使受奖的学生不孤立,受罚的学生也不会脱离集体,都能健康成长。当教师发现对学生的批评不正确时,要立刻在适当场合

浅谈教育的惩罚

浅谈教育的惩罚 教育惩罚指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 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1】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惩罚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是指教育者或教育集体有意施加的足以影响受教育者生理、物质或精神需要满足程度的举 措。 一、学校教育中惩罚的类型 从惩罚是否具有合理性来看,可分为合理的惩罚与不合理的惩罚两类。合理的惩罚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性:首先,具有合法性。就是指应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惩罚。其次,具有教育性。惩罚应符合教育要求,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非惩罚本身。要充分考虑实施惩罚的时间、地点、情境、学生的个性及心理承受力等。第二,符合道德规范。惩罚应在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由此可知,既是合法的、合道德的,又具有教育性的惩罚是合理的惩罚。除此之外,合理的惩罚必须指向被惩罚者的过错行为并在惩罚实施后起到一定的警示或对过错行为的遏制作用。不合理的惩罚笔者主要从下列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不合法性,是指惩罚者所实施的惩罚行为违反了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体罚是违法行为。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其次,不合道德性,是指有些教师不体罚学生,而是嘲讽、挖苦和歧视学生,抑或是暴露学生的稳私、践踏学生的自尊等。1984年发

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第4条规定:教师应该不歧视、讽刺学生。再次,不合教育性,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假使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惩罚,但具体到学生个体身上不一定都能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样的惩罚,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合适的,能够达到教育效果,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不但没有教育作用还可能产生相反作用。例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来说,当众受到严厉批评,能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过错,甚至心灵受到震憾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然而,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或者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惩罚只会加剧其反对情绪。相反,私下的教育惩罚或许更适合于他们,更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改正。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忽视不合教育性的惩罚,其实,这种惩罚与前两种惩罚危害性同样大。 从惩罚的动机看,笔者认为可将惩罚分为以下四种。即报应性惩罚、恕道性惩罚、感化性惩罚、惩戒性惩罚。首先,报应性惩罚,“是通过向违纪学生施加相应的痛苦体验,企图达到使其赎罪的目的。关注的是违纪学生的不端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之程度。这种惩罚方式追求的是一种以恶报恶的对等关系。”【3】即对别人作恶就是对自己作恶,似乎要让被惩罚者明白害人如害己的道理。然而,殊不知以此逻辑推断,报应性的惩罚会给违纪学生带来痛苦,这也是一种恶。所以这种以恶报恶的惩罚又是不道德的。因为惩罚的本质是矫正过错行为而非抵罪。其次,恕道性惩罚,是指教育者以宽仁之道对学生的过错行为实施的惩罚。摒弃了对过错人强行施加痛苦体验,而是用宽容的态度和讲道理的方法。第三,感化性惩

给1-6岁宝宝的立规矩的科学方法

给1-6岁宝宝的立规矩的科学方法 特点:好奇、好动,而且精力充沛。此时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探索周围的世界。 典型行为:开始认知语言,懂得一句话里字词的前后关系了;他们还不了解外界的环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比如说,他们并不知道玻璃花瓶摔在地上会碎的;一旦他们想要,他们就要马上得到,让1岁的孩子等待简直是太困难的事情了。他们没有行为和情绪控制的能力。 父母怎么办: 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但是不要坚决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是让孩子明白教诲的最好方式。说话的态度是坚定的,但是反应不要过于强烈。 管理的重点要放在预防工作上。保证家里的一切设施对孩子来说都是安全摆放的,把容易摔碎的东西都收起来。 可以用安慰和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办法使他停止哭闹。 2岁大的孩子 特点:他们的生活被自己情绪的巨大波动和起伏所占据。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了解自己的各种感觉和情绪。 典型行为:不断地对外界作出一些尝试,想知道其他人的反应是什么;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传达自己强烈的情感,有时候,他们的情绪甚至会高度膨胀,无法控制;他们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每件东西都能够得到,所以就频繁地大发脾气和哭闹。 父母怎么办: 将与孩子抗争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点。清楚地向孩子阐述你的期望是什么,而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不要过高估计孩子的能力,只给他一些简单的选择就行了。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给予一些物质刺激让他与父母合作而不是对抗。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这个年龄的孩子的主要“工作”就是不停地试探你。 帮助孩子控制他的情绪。如果他打人,那么就教导他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气愤,而且要向孩子解释:“我们不打人,打人会使别人受伤的。” 谨慎对待孩子的大发脾气。有时可以冷处理,不理睬他的哭闹和发脾气,更不能妥协,但是一定要呆在孩子的附近,直到孩子不再哭闹为止,然后再给他讲道理。不主张处罚孩子,也不能让孩子独自呆在房间里悔过,但是可以把哭闹的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使他慢慢平静下来。 3岁大的孩子 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自立形式是通过任性来表现的。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学会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情绪。 典型行为:在父母的要求中,孩子们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他们也愿意去按父母说的做,

正确认识奖励与惩罚讲解

第九讲:奖励与惩罚的正确认识 学生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调节、规范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两种基本手段。它体现着老师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学生表现出的符合老师主流价值观念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奖励,从而有效的引导和促进学生后续行为的发生强度和频率,从这一点上讲,奖励是一种激发校园正能量的方式,强化学校正向价值观念的有效方式。当学生的思想、行为语言等不符合学校的正向价值观念的时候,学校就会在教育行为中,采取惩罚的措施进行制止。总的来看,老师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错误行为的修正、正确行为和思想的推广等都是通过奖励与惩罚两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方向,来调节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这一点上来讲,没有奖励和惩罚就没有直接和持久的动力。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奖励和惩罚也是如此。对青少年来说,奖惩还可能对心理发展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形成关于个人的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的信念,进一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负责的行为模式。但奖惩的实施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心理效应。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奖励的负面心理效应 奖励是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 奖励的积极作用表现在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器重,由此产生信赖教师的情感,使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奖励还可以产生深远的心理影响,激发潜力,成为良好行为的导向,使学生继续追求新目标。但不恰当的使用奖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效应,即消极的作用。 (一)过多的奖励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 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凡事必有奖励: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有奖,作业工整有奖,取得好成绩有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有奖……,教师的本意是用奖励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好的行为,但结果却使学生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在行为上越来越不自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某一行为的连续的奖励,会使行为者形成对奖励的依赖。因此,一旦奖励减少或消失,就会在客观上起到一种与奖励相反的作用,这一

适度惩罚教育的策略初探课题实施方案完整版

适度惩罚教育的策略初探课题实施方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适度惩罚教育的策略初探》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些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惩罚——已远离了教育,甚至有人执意反对一切教育惩罚。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我认为:理论是苍白的,教育困境令人深思,国内外成功的教育实践必须借鉴。 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及中小学教师们,一方面要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完成上级的升学指标;一方面要把学生教好,保证学生不出事儿,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管教学生和保护自己的手段越来越少,越来越无力;一方面要让家长满意,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满意,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学生又希望自己不受束缚,能由着性子调皮捣蛋……诸如此类的多种矛盾使得教师们左右为难,使得中小学教育陷入困境之中。背负着升学压力、素质教育的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多重压力让很多中小学教师不堪重负。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关注教育、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却没有从事过一线教育,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全部归咎于学校和教师,似乎谁都可以对老师指手画脚,口诛笔伐,甚至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得不好的老师”。人们希望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把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这原本没有错。但是,在学生越来越调皮、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难以管束的现状下,我们的教学政策一味地倒向学生、偏袒学生,很多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为子女护短,甚至恶语伤人、无理取闹,势必使得社会和家长越来越不尊重、不理解、不配合教师的工作,使得学生在老师面前变得越来越背叛了教育的尊严。 作为老师,我坚决反对那种盲目的为了出气而进行的惩罚甚至体罚,但我也清楚的看到意识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因为惩罚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我们应该反思,批评、管教、惩罚是不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在一遍遍呼唤尊重学生权利、给学生尊严时,是否考虑过教师的权利谁来维护?教师的尊严和威信还要不要?所以惩罚还是教育必可少的一种手段。 2、惩罚教育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