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测控】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语文版

【名师测控】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语文版
【名师测控】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语文版

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知识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难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模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模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检测。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1934年,“九一八”事变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认为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当时,有一位顽强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基础积累,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积累字词。

(1)字词积累:

①字音字形:(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地大物博.(bó) 求神拜佛.(fó) 慨.叹(kǎi)

玄.虚(xuán) 渺.茫(miǎo) 省.悟(xǐnɡ)

家谱.(pǔ) 前仆.后继(pū) 搽.(chá)

脂.粉(zhī) 诓.骗(kuānɡ) 脊.梁(jǐ)

②词语解释: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为民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恶狠狠地注视。眈眈:注视的样子。

(2)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但国联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2.多种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朗读课文。

①请两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评价要落脚在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②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比较师生在语气、情感等方面的不同。

③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品味、感悟情感。

(2)感知内容。

①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寄希望于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②作者是怎样驳斥对方观点的?

驳斥对方的论证:即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直接反驳(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是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③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3)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直接反驳。驳对方论据,说明对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对方论点,揭示对方论点的虚假。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作出结论。直接驳对方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

知识板块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3.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2)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着自己”,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

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他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3)“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李时珍、毕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

②“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敌的英雄人物。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玄奘、鉴真……

(4)“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知识板块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5.先品析下列含讽刺性、战斗性的语句,再找出文中类似的其他语句进行赏析,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1)从公开的文字

.....上看起来。

“公开的文字”巧妙地暗示了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事。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表现出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得意的样子,也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

(3)第1自然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它们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字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的心理,同时又暗示了其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有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只”指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体现了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沉迷心理。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4)揣摩“自欺力”“他信力”的新奇。

“自欺力”“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组反义词衍义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5)品味第8自然段中“……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中“总”“简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总”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真正失掉自信力的是那些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

会”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基础积累,整体感知。(对应第1~2题)

知识板块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对应第3~4题)

知识板块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对应第5题)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2020年 九年级化学名师测控教案 经典考点精讲 (10)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1课时中和反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加深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主探究,拓展思维与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导入: (1)常见的酸有:盐酸、稀硫酸,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 (2)酸和碱分别与指示剂反应: 酸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碱溶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中和反应 1.阅读教科书P60~61,观察实验10-8:在烧杯中加入5 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加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玻璃片上有白色固体。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不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所以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氯化钠;化学方程式:HCl+NaOH===NaCl+H2O。 2.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Ca(OH)2===CaCl2+2H2O;H2SO4+Ca(OH)2===CaSO4+2H2O。 3.思考:以上三个反应中的生成物除了水以外,另一种生成物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请列举以前学过的盐(写化学式),看谁列举的多。 【归纳】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简介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简介 导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①,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

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九月二十五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 什么是讽刺? 讽刺是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鲁迅认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如何达到讽刺的效果? 一是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往往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顺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变动的字眼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驳论文章里往往能产生一种辛辣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仿拟修辞手法为鲁迅杂文广泛使用,如《拿来主义》中仿拟出“送去主义”。 二是运用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如《藤野先生》中的“实在标致极了”。 三是多用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杂文虽有议论的特点,单往往不像议论文那样全面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用比喻的方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比抽象的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 四是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副词、形容词等,造成一种诙谐有趣、含蓄有力的语言效果。如本文开头的“总”“只”“一味”等。 一曲自信自强的鼓气之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写作背景 无耻的侵略,无能的反动政府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进一步向华北深入。1933年五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塘沽协定》,变相承认日军占领东三省及热河省的合法性,并把察哈尔省北部及河北省东部的大片国土拱手送给日本帝国主义。1934年,蒋介石又指使国民党华北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和日本谈判,与伪满洲国达成通车通邮方案,实际上就是承认了伪满洲国。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并没有停止要占领全中国的侵略野心。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的形势下,反动政府为了开脱罪责,利用宣传喉舌,将自己一手制造的丧权辱国的卖国行为,推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上。 无耻的国联,无能的悲观论调 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一九二○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它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实际上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并为其侵略政策服务的工具。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也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竟认为日本在中国的东北有特殊地位,说它对中国的侵略是“正当而合法”的,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反动政府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把亡国的责任推诿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无情的揭露,无尽的深情讴歌 在“九一八”三周年之际,鲁迅写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对混淆黑白的错误论调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鲁迅以鲜明的无产阶级爱憎,一面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无耻丑行,一面又无限深情地热烈讴歌了人民大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振奋了士气,鼓舞了人心,给那些往中国人民脸上抹黑的家伙以当头一棒!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 ①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②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实际上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并为其侵略政策服务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即在南京发表讲话,声称“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

【名师测控】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世上没有傻问题》教案 (新版)语文版

12 *世上没有傻问题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论点,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重点) 2.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 3.体会作者希望成人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提问的愿望。(难点) 【教学建议】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建议安排一课时。情景导入(2分钟);自学互研(15分钟);交流展示(20分钟);当堂演练(8分钟) 。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经常会听到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时还会听到“傻”的敷衍,但老师要告诉你们:世上没有傻问题,不信?那让我们一起走进12课《世上没有傻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魔鬼出没的世界》,作者卡尔·萨根,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主持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代表作有《布卢卡的脑》《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重点字词。 萨.根(sà) 滔.滔不绝(tāo) 灵魂.(hún) 瞥.一下(piē) 疏.忽(shū) 光谱.(pǔ) 灌.输(ɡuàn) 疑虑.(lǜ) 3.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世上只要称得上是问题的,都表明对理解世界的渴望,都有探索的价值,不管提问的是成年人还是孩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作者是针对哪些现象来谈论“世上没有傻问题”的? 作者是针对高中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提出问题,害怕提出所谓的“傻问题”这一现象来谈论的。 (3)造成上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来自同学的不许杰出的压力;从社会学来的短期满足;对自己的期望太低;讨论科学问题很少有回报;少数仍然保持兴趣的孩子被贬低为“傻子”“小丑”或“书呆子”;最重要的是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并常以生气或嘲弄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 (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提问呢? 如果对答案有想法,可以试着解释;不知道答案的,可以查百科全书;没有百科全书的,可以上图书馆;鼓励孩子去发现答案。 (5)作者是如何展开议论的? 文章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针对儿童到青少年好奇心的变化这一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呼吁照顾、呵护和鼓励孩子,给孩子提供思考的工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他以鲜明的爱憎,强有力地批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无耻丑行,同时又无限深情地热烈讴歌了人民大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给那些往中国人民脸上抹黑的家伙以当头一棒! 一、结构缜密,层次清楚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引出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分析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实质,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摆事实加以证明。 第三部分(9):作者针对陈词滥调,作出剖析,从表面看,是那些“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者失掉了自信力,而那“地底下”的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二、立场鲜明,爱憎分明 文章的前半部分表示的是对那些对国家丧失信心、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人的深恶痛绝,是犀利的讽刺和无情的嘲笑;而后半部分,却是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的衷心爱戴,无比崇敬,是热情似火的讴歌。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之后,便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有自信,不自欺”,“前仆后

继的战斗”。在白色恐怖中写得这样字字含情,句句有意,是何等难能可贵!犀利如刀与热情似火,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状态,却又和谐地统一在一篇优秀杂文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这篇杂文使用了许多“人”字句,其所指对象有所不同。如: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2020年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湘教版名师测控考点精讲 (36)

课题:用画树状图法求概率 【学习目标】 1.会用画树状图法列举试验的所有结果. 2.掌握用树状图求简单事件的概率. 【学习重点】 用树状图求概率. 【学习难点】 如何正确画出树状图.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用列表法求解: (德州中考)经过某十字路口的汽车,可能直行,也可能左转或者右转,如果这三种可能性大小相同,则经过这个十字路口的两辆汽车一辆左转,一辆右转的概率是( C ) A .47 B .49 C .29 D .19 2.若同时投掷三枚硬币,统计三枚向上的所有情况,你会用什么方法列举? 答:画树状图法.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 用树状图法求概率 为什么用树状图法列举事件所有结果? 答: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除了列表法,我们还可以借助树状图法,对于需要三步列举的事件通常采用树状图法. 【例1】 (东营中考)2015年“五一”期间,小明与小亮两家准备从东营港、黄河入海口、龙悦湖中选择一景点游玩,小明与小亮通过抽签方式确定景点,则两家抽到同一景点的概率是( A ) A .13 B .16 C .19 D .14 【变例1】 连续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三次,每次都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D ) A .13 B .23 C .29 D .18 【变例2】 用写有0、1、2的三张卡片排成三位数是偶数的概率为( A ) A .34 B .23 C .12 D .13 【变例3】 (襄阳中考)襄阳市辖区内旅游景点较多,李老师和刚初中毕业的儿子准备到古隆中、水镜庄、黄家湾三个景点去游玩,如果他们各自在这三个景点中任选一个作为游玩的第一站(每个景点被选为第一站的可能性 相同),那么他们都选择古隆中为第一站的概率是__19 __. 【例2】 A ,B ,C ,D 四人做相互传花球游戏,第一次A 传给其他三人中的任一人,第二次由拿到花球的人再传给其他三人中的任一人,第三次由拿到花球的人再传给其他三人中的任一人.请用树状图法求第三次花球传回A 的概率. 解:画树状图如下:

部编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题

九年级语文周周清 班级姓名成绩 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诓骗(kuāng)渺茫(miǎo)B.玄虚(xuán)脂粉(zǐ) C.宰相(zhǎi)麻醉(zhuì)D.省悟(xǐng)脊梁(jí) 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史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 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教案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重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3、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板题(3min) 1、导入。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当时的《大公报》上出现了这样的哀叹(屏显:“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针对这种悲观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板题。 3、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3)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诵读文章,把握文章脉络。(16min) 1、生齐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注意字音词义。(3min) 2、自由诵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6min) (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4)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2、(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脉络。(结合课后第一题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的含义。)(3min) 对方错误观点敌论点(1、2) 反驳驳论证(3-5)(直接反驳) 正面观点提出论点(6-8)(间接反驳) 依据 结论(9) 3、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问。(2min) 明确: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事实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了“自欺力”,而不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即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作者又正面提出论点,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间接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4、小结驳论文的基本特点。(2min)

九年级名师测控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4分) 荣yīnɡ()戏xuè()怅wǎng() xiè()渎 恣睢()瘠薄()狡黠()拮据() 2、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 B.青海湖,醉人的湖,那充满梦幻色彩的奇异景色总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安之若素,久久不愿离去。 C.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地爬上沾满灰尘的小阁楼。 D.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雪花飘飞时节的博兴是个美丽的季节。 B.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C.通过学习学校发的《消防安全,关爱生命——致家长一封信》,使我们的家长都受到了一次教育。 D.今年元旦期间,我市个别景点由于垃圾箱设置过少,导致游客垃圾乱丢。对此,我们认为景点管理部门并非不无责任。 4、根据提示和要求填空(6分) ①,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②池上碧苔三四点,,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③千嶂里,______________ 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_ ,。 ⑤《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苏轼《密州出猎》) ⑥“愁”历来都是文人墨客重要的思想元素。愁是温庭筠的 “ ”的殷切盼望;愁是范仲淹笔下“ ” 的夜深霜浓,胡笛悠悠的睹物感怀;愁是李清照笔下“ ”的千钧重量;愁是辛弃疾笔下“ ”的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慨。 5.名著阅读。(2分) 初中语文课本“名著导读”目录中常用一句话来概括点评名著的内容或特色,例如“《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血与火中炼就辉煌的人生。请你用简短而有创意的话来点评其内容或特色,字数20以内。 名著:《格列佛游记》 点评:。 6、下面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手机短信,请你从语文的角度加以赏析,说一说它广为流传的原因。(2分) 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你灿烂的笑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附答案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文段,完成问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从选文内容来看,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具体指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用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原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具体指历史上那些可称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也包括现在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战斗的人。 2.运用比喻,旨在强调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他们才是

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表达了对他们的赞颂之情。 3.答案:原句是反问句,改句是陈述句。原文说明现在有自信力的人,有而且很多,语气强烈,表意更加肯定。(意思对即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2.文体链接 (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3.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

2020年 九年级化学名师测控教案 经典考点精讲 (9)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1课时 铁的冶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炼铁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 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有关计算。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铝、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我们怎样可以得到铁单质? 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铝、铁、铜等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阅读教科书P14~15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居前五位的元素含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氧、硅、铝、铁、钙,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 2O 3。 2.常见的铁、铜、铝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其主要成分是什么?略。 知识模块二 铁的冶炼 1.根据教科书P15上常见的金属矿石图,比较哪种铁矿石最适宜炼铁。 点拨:适宜炼铁的铁矿石: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 2O 3)、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 3O 4)。 2.观察与思考:观察老师演示教科书P16图8-20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各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位置 直玻璃管内 试管内 酒精灯处 现象 红色粉末变黑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气体燃烧,发出蓝色 火焰 化学方程式 3CO +Fe 2O 3=====高温 2Fe +3CO 2 Ca(OH)2+CO 2===CaCO 3↓+ H 2O 2CO +O 2=====点燃 2CO 2 3.交流讨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2.文体链接 (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3.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着名的杂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师教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2.文体链接 (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3.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

名师测控九年级物理(上)试题及答案_补习用

名师测控九年级物理(上)试题及答案 14.1如图所示是童童设计的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图,其中弹簧上端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固定在一起,AB间有可收缩的导线,R1为定值电阻。当闭合开关S,压力F增大时,电流表与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是(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解: 电压表与R2两端并联,测R2的两端电压,不过R2接入电路的电阻会随压力变化而变化。压力F增大时,R2电阻增大,电路总电阻(R总=R1+R2)增大电流表示数减少(I=U总/R总),那么R1两端电压U1也减少,因为R1与R2串联,U总=U1+U2 而电源电压U总不变,所以U2会增大。 14.3(2009?南昌)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时,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滑动过程中() A.电压表V示数变小B.电流表A1示数变大 C.电流表A2示数不变D.电流表A2示数变小 解:如图所示电路中,闭合开关后,R1与R2并联(去表法:电压表V看成断路,电源表看成导线),电流分成两个回路,一路从正极,经过A1-R2回到负极。另一路从正极,经过A1-R1-A2电流表回到负极。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2测的是经过R1的电流,电压表测R1的电压,也是电源电压。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端移,电源电压U不变,R1电阻值不变,所以R1支路电流I2(A2电流表示数)不变;此时,R2因滑片P右移,电阻增大,所以R2支路电流I P减小;电流I1(A1电流表示数)=I2(A2电流表示数) +I P(通过R2电流)也随着减小。 14.4某同学在没有电流表的情况下,利用电压表和已知阻值定值电阻R0,测量未知电阻R x阻值,图中不可实现测量R x阻值正确电路图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2〕,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3〕,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4〕。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5〕,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 〔2〕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一九二○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它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实际上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并为其侵略政策服务的工具。一九四六年四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即在南京发表讲话,声称“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国民党政府也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竟认为日本在中国的东北有特殊地位,说它对中国的侵略是“正当而合法”的。 〔3〕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仁王护国法会”。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时舆论界曾有过这类论调,如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十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5〕“正史”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2020年 九年级英语课件下册名师测控教案 考点精讲 (16)

Unit 14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in Grade 7. 类别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项目 话题In this unit,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school days,share past memories and experiences and look ahead to the future. 重点单词Section A 1.survey n.调查 2.standard n.标准;水平 3.row n.一排;一列;一行 4.keyboard n.键盘式电子乐器;键 盘 5.method n.方法;措施 6.instruction n.指示;命令 7.double v.加倍;是……的两倍 adj.两倍的;加倍的 8.shall modal v.将要;将会 9.overcome v.克服;战胜 10.caring adj.体贴人的;关心他人的 11.ours pron.我们的 12.senior adj.级别(或地位)高的 13.text n.课本;文本 14.level n.水平 Section B 15.degree n.(大学)学位;度数;程 度 16.manager n.经理;经营者 17.gentleman n.先生;绅士 18.congratulate v.祝贺 19.thirsty adj.渴望的;口渴的 20.thankful adj.感谢;感激 21.task n.任务;工作 22.ahead ad v.向前面;在前面 23.separate adj.单独的;分离的 v.分开;分离 24.wing n.翅膀;翼 重点短语1.win a prize获奖 2.do a school survey做一个学校调查 3.meet the standards of a strict teacher 满足一位严格的老师的要求 4.meet this group of friends遇到这群 朋友 5.score two goals in a row连踢进两个 球 6.learn to play the keyboard学弹电子 琴 7.be patient with sb.对某人有耐心 8.work out the answers yourself你自 己做出答案 9.guide sb.to do sth.指导某人做某事 10.put in more effort更加努力 11.look back at回首(往事);回忆; 回顾 12.pride of overcoming fear克服恐惧 的自豪感 13.make a mess弄得一团糟(一塌糊 20.become a manager成为一名经理 21.believe in信任;信赖 22.attend the graduation ceremony出 席毕业典礼 23.first of all首先 24.be full of energy充满活力 25.be thirsty for knowledge渴求知识 26.hope for the future对未来的希望 27.never fail to be thankful to sb.一定 要向某人表达感激 28.the beginning of a new life一个新 生活的开始 29.ahead of在……前面 30.along with连同;除……以外还 31.be responsible for your decisions and actions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 32.go your separate ways走自己的路 33.set out on your new journey开始你 的新旅程 34.separate from分离;隔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