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系统的脆弱性及评估

入侵检测系统的脆弱性及评估
入侵检测系统的脆弱性及评估

婴:堕皇室全——入侵检测系统的脆弱性及评估

姜建国罗万伯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入侵检测系统(]DS)的脆弱性进行分类分析,指出了当前DS与任何其他系统一样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和不可靠,需要进行检测和评估,提出了新一代IDS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IDS)脆弱性网络攻击

AnalysisOUVulnerabilityof

IntrusionDetectionSystem

JiangJianguoLuoWanbo

(SiChuanUniversiry,ChmaAcademyofEngineeringPh3,sits)

[Abstract]Basedonanalyzingthevulnerabilitiesofintrusiondetectionsystem,thisarticlebringforwardthatcurrentIDShasitsownlocalizationandistrustlesslikeothersystems,andSOnewgenerationIDSmustbedevised.

[Keywords]intrusiondetectionsystem,vulnerability,network,attack

1引言

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安全解决方案,如防火墙技术、防黑客技术、加密技术以及对整个系统不安全因素的扫描、检测和警报、防治等等相继涌现和发展,这些技术总体看来,可划分为两种:静态和动态安全技术。目前市场上很多流行的安全设备都属于静态安全技术范畴,如防火墙和系统外壳等外围保护设备。静态安全技术的缺点是需要人工来实施和维护,不能主动跟踪入侵者。而入侵检测则属于动态安全技术,它能够主动检测网络的易受攻击点和安全漏洞,并且通常能够先于人工探测到危险行为。入侵检测能够发现危险攻击的特征,进而探测出攻击行为并发出警报,同时采取保护措施。90年代末,美国ISS

186

四、信息安全

公司还提出了自适应安全系统模型,即集策略(Policy)、防护(Protectioll)、检测(Detection)、反应(Response)为一体的安全模型(简称P2DR模型),其中入侵检测构成其核心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统计的异常检测,它主要是使用统计的方法对用户正常的行为建立可操作的数学模型,凡是超出这一模式的行为都被认为是潜在的攻击,不须考虑具体的攻击手段;再就是基于签名的违规检测,它是通过对已知攻击手段的分析,使用特定的方法提取攻击事件模式特征,作为一种签名,通过签名分析即对特征模式的匹配来判断攻击事件。目前,由于基于统计的异常检测仍然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得到实际应用的主要是基于签名的违规检测。

作为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和其他安全技术手段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从理论上说,入侵检测系统(IDS)可以实时检测、反应和保护信息系统,而实际上IDS与任何其他系统一样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和脆弱性,而且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各种攻击。因而IDS做为一种安全产品,其可靠性就显得愈加重要,人们需要对IDS的应用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和清醒的认识,本文试图针对当前流行的IDS的脆弱性进行分析。

2系统的脆弱性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检验在网络上传输的实际数据包的内容,分解数据包并进行相应的协议分析,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比较典型的实现方法是实时、被动地监测网络并象网络窥探器一样捕获所有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但它并不延误数据包的传送,因为它对数据包来说仅仅是在监视,将采集的网络数据包送到数据分析模块,然后通过对数据解包还原,进行协议分析、签名分析如匹配入侵特征等,再将分析的结果送给响应控制模块并根据需要保存,在响应控制模块中根据分析的结果执行规定的动作,同时保存分析结果及相关数据。

显然,安全系统的可靠性非常重要。一个有缺陷的IDS不仅不能提供有用信息,反而会造成危险的关于安全的错误感觉,从而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误导。一个攻击者如果发现所攻击的网络安装了IDS,则首先会攻击该IDS,使它丧失检测能力或提供错误信息。

187

四、信息安全

一个IDS的可靠性可以由如下定义的四个方面组成:

保密性:IDS在网络中是否安装、如何配置使用、工作原理等不能被泄露或非法获得;

精确性:可用误报率来衡量。误报指IDS报告了入侵行为而实际并没有发生;

完整性:可用漏报率来衡量。漏报指IDS没有报告所发生的真正的入侵行为;

可用性:IDS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实时检测网络并报告入侵。

因此,系统的脆弱性就是容易被攻击者利用而使系统的可靠性遭受破坏的系统弱点或漏洞。

2.1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问题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完全是通过分析捕获的网络数据包来预测网络中的机器的行为的,判断哪台机器受到什么攻击,会导致什么后果等。但是一个被动的网络窥探器,甚至不能明确预测网络中的某台机器是否会接受一个数据包,是否会按预想的那样去处理它,实际上存在许多这样的问题,使得IDS的包捕获没有明确的意义,一个IDS与它所监视的系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并且常常配置在网络中完全不同的点上,则IDS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就是IDS与所监视的系统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包括基本物理设备的不同、主机操作系统的不同、网络驱动程序的不同等等。

例如,设想一个IDS和一个用户端系统位于网络中的不同点上,它们将在不同的网络点接受同~给定包,则这种时间上的差别非常重要,因为对于后来接受到数据包的端系统来说,有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拒绝接受,然而IDS系统已经处理过这个包,并且认为它将同样被端系统处理。

不同的系统对通用的TCP/IP协议的实现也不会完全相同,例如对IP分片和TCP分段的处理不同,考虑数据包分片传输超时,会重发IP分片或TCP分段(可能与原来的分片或分段有了蓄意的改变),对于重发的分片或分段在数据上的改变,有的系统接受原来的分片(如WinNT,Solaris),而其它系统接受后来的重发分片(如Linux,BSD),此时IDS无法判断端系统是否会接受,可能就会丢弃端系统接受的数据包,或者接受端系统丢弃的数据包,从而降低系统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即使IDS了解网络上的每台机器及其操作系统,仅仅通过捕获和分析数据包,它仍然无法确定一台机器是否接受该数据包。一台发生内存溢出的机器将拒绝发

188

四、信恩安全

给它的任何包,端系统上的CPU耗尽、网络饱和等都可能导致同样的问题,而IDS则无法预测这些。

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了IDS仅仅通过检验数据包,有时甚至都不能决定所捕获的数据包是否有意义,它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关于端系统的网络行为的信息,以及所在网络段的流量情况。不幸的是IDS的所有信息都只能通过包捕获来获得。2.2精确性和完整性

正是由于信息的缺乏,导致IDS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证,误报和漏报也就成为IDS最常见的问题。而攻击者利用这一点发送伪造的信息,很容易造成对IDS的干扰。

攻击者利用IDS和用户端系统对数据包处理的差异,专门发送端系统拒绝的数据包而IDS却接收并处理,从而造成大量的误报。这是大多数IDS最普遍的漏洞之一,例如当发生“pingofdeath”攻击时,IDS很容易就产生报警,但如果IDS针对各种ping都产生报警,就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实际上熟练的攻击者会迫使IDS产生大量的误报,让“喊狼来了的小孩”的故事在网络上重演,使得网络管理员对这类报警不再重视,只是简单的过滤或忽略,从而当真正的攻击发生时也不会引起注意。类似地,攻击者专门发送端系统接受而IDS却拒绝的数据包,从而导致漏报。由于IDS严格、详细的过滤检查,有些攻击数据包由于不完全满足过滤条件而被漏过,实际端系统则受到攻击。

实际上,存在两类很典型的这类攻击,即插入和逃脱攻击,它们利用IDS所实现的协议分析技术的基本特性,来逃避IDS的签名识别。

插入攻击就是在包数据流中插入额外字符串,以使得数据包的内容不会与IDS的攻击签名相匹配。例如,HTTP的“GET”请求中PHF是一种可能的攻击,攻击签名类似“GET/cgi-bin/phf?”,IDS很容易检测出“phf”来,但如果攻击者蓄意发送错误的数据包,如“GET/egi.bin/phonfy?”,即攻击者在原来的数据包中增加了“on”和…Y’,显然IDS被这插入的额外字符串弄糊涂了而无法检测,用户端系统则会丢弃额外的字符串,仍正常接收为“GET/cgi.bin/phf?”,因为端系统会认为这额外的字符串是传输线路固有的噪声,而重新构造出原始的攻击数据包来应用处理。

一般地,插入攻击常见于IDS处理数据包时不如用户端系统严格和精确,因此为了减少插入攻击的可能性,在设计和实现IDS时会尽量使数据包的处理严格

189

四、信息安全

和精确,然而这恰恰又会导致另一种攻击——逃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逃脱攻击与插入攻击类似,都是让IDS和端系统接收和处理的数据流不同,与插入攻击正好相反,逃脱攻击造成端系统接受的信息要多于IDS所接受的信息,此时IDS所错过的信息恰恰是攻击检测的关键内容。例如BO后门攻击在缺省情况下,攻击者机器与被攻击机器通过UDP端口31337进行通信控制,如果IDS严格按照缺省条件来进行过滤检查,则会漏过改变了端口号的BO攻击数据包。

另外,当前IDS存在不可避免的应用局限性:模式匹配的方法对于加密的数据包无能为力;交换式局域网造成网络数据流的可见性下降,同时更快的网络使数据的实时分析越发困难;无法检测最新攻击等等。

2.3可用性

针对IDS的拒绝服务(DOS)攻击,较之针对其他安全系统的DOS攻击具有更大的危害性。这里涉及到一个安全系统是“失败关闭”还是“失败开放”的概念,所谓“失败关闭”是指一旦安全系统受到DOS攻击而丧失能力时仍然能够起到一种保护的作用,如一个好的防火墙在受到攻击而丧失防护能力时会完全隔断受保护网络与外界的通信。而IDS则是一种“失败开放”,它只是被动监测网络,不影响网络结构和性能,当它丧失能力时网络访问不受任何影响,所以攻击者攻击IDS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要使得IDS失败,丧失可用性,而又不影响针对其他机器的攻击。

存在许多针对IDS行之有效的DOS攻击,资源枯竭就是一种典型的DOS攻击。因为IDS分析处理网络数据必然消耗其自身的资源,攻击者利用这一点可以导致IDS系统的资源完全消耗殆尽,从而不能继续接受和处理数据。可被耗尽的资源包括CPU时钟周期、内存、硬盘空间、网络带宽等。

在某些时候,IDS自身也可能变成DOS攻击的工具。如果IDS具有反应能力,而又容易受到攻击产生大量误报,则IDS就会对许多并不存在的攻击产生反应,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可能导致关闭合法的通信流,或中断正常的连接。例如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很容易的与防火墙结合,当发现有攻击行为时,过滤掉所有来自攻击者的IP的数据。但是,不恰当的反应很容易带来新的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攻击者假冒大量不同的IP进行模拟攻击,而IDS系统自动配置防火墙将这些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任何攻击的地址都过滤掉,于是形成了新的拒绝服务攻击。

190

四、信息安全

3检测与评估

由于IDS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目前IDS产品的不断增多,因此需要一种公共标准或公共数据库用于比较、评估IDS,需要设计通用的入侵检测测试与评估方法与平台,实现对IDS自身以及多种IDS的检测。检测的指标应该包括IDS检测范围、系统资源占用、IDS自身的可靠性与鲁棒性。

3.1IDS的性能目标

测试IDS的第一步是明确其性能目标,实际上通过IDS的开发过程,其主要的设计目的就是要达到如下的性能指标。

>广泛的检测范围:对于已知入侵的尽可能大的范围中的每一种入侵,IDS应该能够将其与正常行为识别开来;

>资源占用的经济性:IDS功能的发挥应该不需要使用太多的系统资源,如内存、CPU时间、磁盘空间等:

>可升级、可扩充能力:IDS功能的正确发挥应该不受系统资源压力的影响,如系统中大量的计算、不断增大的网络流量等。

实际上,IDS在一个大范围的计算环境中的可靠性就体现在其满足上述的三项指标中,而IDS的测试过程就是要测量IDS关于其性能指标的有效性。

3.2测试实例的选择

测试实例就是模仿一个用户会话,可以是正常的会话,但大多是模仿入侵。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数以千计的入侵中选择所要模仿的入侵。这里要用到软件测试中的等价划分技术,即将所有入侵集划分成若干类的子集,每一类选择一种或几种入侵作为代表。作为最理想的类划分,或者IDS检测出类的每一种入侵,或者不能检测出类的一个入侵,这样只需在每一类中选择一种入侵作为测试实例即可。然而实际很难得到这样一个完全等价类。

可以考虑如下划分所有的入侵集。

>按入侵技术分类;

>按被入侵利用的系统弱点分类;

以上两种划分并不能产生完全等价类,但是能保证选择到一个大范围的测试实例集。

>按入侵签名分类。

这种划分的缺点是可选择的等价类比较少。应该同时应用这三种划分方法来

四、信息安全

构造测试实例集,从而确保测试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4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IDS的脆弱性进行的分类分析,可知当前的IDS存在许多漏洞,有些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改进和堵塞,而有些漏洞却是技术体系结构的问题,随着新的网络结构的出现以及新的风险层出不穷,新一代的IDS必将应运而生,并且将在以下方面加以突破和完善:

≯适应高速交换网;

>适应加密或VPN流量;

>根据系统弱点或优先权可选择配置;

>能够检测目前IDS无法避免、无法检测的攻击;

>支持通用系统管理;

》结合各种产品,支持与其他产品的兼容。

总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或通讯的价值越来越大,攻击成功的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大,包括可能攻击数量的不断增加,新的攻击手法和漏洞的不断出现,必将推动安全技术和产品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ThomasHPtacek,TimothyN.NewshamInsertion,Evasion,andDenialofService:EludingNetworkIntrusionDetectionSecureNetworks,IncJanuary,1998

FredCohen.Ron(’mla50WaystoDefcatYourIntrusionDetectionSystemJune1999.

NextGenerationIntrusionDetectioninHigh?SpeedNetworks

NetworkAssociates

建斌黑客的攻击手段及攻击对策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

吴炎等译,入侵者检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192

入侵检测系统的脆弱性及评估

作者:姜建国, 罗万伯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数学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所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78527920.html,/Conference_5302775.aspx

网络安全及网络安全评估的脆弱性分析

网络安全及网络安全评估的脆弱性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共享网络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存在着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网络技术研究的重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能够检测网络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和脆弱性,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110018-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网络在政治、经济、军事、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大大加强。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在建立之初大都忽视安全问题,而且多数都采用TCP/IP协议,TCP/IP协议在设计上具有缺陷,因为TCP/IP协议在设计上力求运行效率,其本身就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连接形式多样性、开放性、互联性等特点,使网络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所以当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网络安全 (一)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数据、程序等不会因为无意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篡改、泄露,防止非授权的使用或访问,系统能够保持服务的连续性,以及能够可靠的运行。网络安全的具体概念会随着感兴趣角度的不同而不同。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一些绝密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防止一些非法个人通过窃听、篡改、冒充等手段对用户的绝密信息进行破坏。 从网络安全管理员来说,他们希望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控制,避免出现拒绝服务、资源非法占用、非法控制等威胁,能够有效地防御黑客的攻击。对于国家的一些机密部门,他们希望能够过滤一些非法、有害的信息,同时防止机密信息外泄,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网络安全既涉及技术,又涉及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主要针对外部非法入侵者的攻击,而管理方面主要针对内部人员的管理,这两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二)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 1.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它是指网络中的数据、程序等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或实体。即信息只能够被授权的用户所使用,它是保护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完整性(Integrity)它是指网络中的数据、程序等信息未经授权保持不变的特性。即当网络中的数据、程序等信息在传输过程不会被篡改、删除、伪造、重放等破坏。可用性(Availability)它是指当网络中的信息可以被授权用户或实体访问,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的特性。即网络信息服务在需要时,准许授权用户或实体使用,或者当网络部分受到破坏需要降级使用时,仍可以为授权用户或实体提供有效的服务。可靠性(Reliablity)它是指网络系统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条件下完成特定功能的特性。可靠性是网络系统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可控性(Controllablity)它是指对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内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它可以保证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监控。 6.不可抵赖性(Non-Repudiation)它是指在网络系统的信息交互过程中,确认参与者身份的真实性。它可以保证发送方无法对他发送的信息进行否认,并且可以通过数字取证、证据保全,使公证方可以方便地介入,通过法律来管理网络。 二、网络安全评估中的脆弱性研究

第八章入侵检测系统

第八章入侵检测系统 第一节引言 通过电子手段对一个组织信息库的恶意攻击称为信息战(information warfare)。攻击的目的可能干扰组织的正常活动,甚至企图对组织的信息库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信息战的各种抵抗措施都可归结为三类:保护、检测、响应。 保护 (入侵的防范)指保护硬件、软件、数据抵御各种攻击的技术。目前各种网络安全设施如防火墙及VPN,各种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易攻击性扫描等都属于保护的范围之内,它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检测 (入侵的检测)研究如何高效正确地检测网络攻击。只有入侵防范不足以保护计算机的安全,任何系统及协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可能是协议本身也可能是协议的实现,还有一些技术之外的社会关系问题,都能威胁信息安全。因此即使采用这些保护措施,入侵者仍可能利用相应缺陷攻入系统,这意味着入侵检测具有其他安全措施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响应 (入侵的响应)是入侵检测之后的处理工作,主要包括损失评估,根除入侵者留下的后门,数据恢复,收集入侵者留下的证据等。这三种安全措施构成完整的信息战防御系统。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是本章讨论的主题之一,它通过监测计算机系统的某些信息,加以分析,检测入侵行为,并做出反应。入侵检测系统所检测的系统信息包括系统记录,网络流量,应用程序日志等。入侵(Intrusion)定义为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使用者以及不正当使用(misuse)计算机的合法用户(内部威胁),危害或试图危害资源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行为。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是实现入侵检测功能的硬件与软件。入侵检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入侵行为与正常行为有显著的不同,因而是可以检测的。入侵检测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入侵检测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其间出现了许多研究原型与商业产品。 入侵检测系统在功能上是入侵防范系统的补充,而并不是入侵防范系统的替代。相反,它与这些系统共同工作,检测出已经躲过这些系统控制的攻击行为。入侵检测系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一个理想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如下特性: ?能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持续运行。 ?能够从系统崩溃中恢复和重置。 ?能抵抗攻击。IDS必须能监测自身和检测自己是否已经被攻击者所改变。

企业公司风险评估分析与实践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风险评估分析与实践 [摘要] 风险评估的极端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用户认同。在四年多的风险评估实践中,在从覆盖政府,以及电信、金融等众多行业的逾百个大小用户的风险评估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用户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安全需求的不断明确。 一、前言 风险评估的极端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用户认同。在四年多的风险评估实践中,在从覆盖政府,以及电信、金融等众多行业的逾百个大小用户的风险评估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用户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安全需求的不断明确。在2000-2001年,大多数用户的安全评估需求主要集中于系统脆弱性评估和渗透性测试;在2001-2002年,多数用户的安全评估需求已经侧重于整个管理体系的评估和对特定应用系统的评估;从2002年开始,许多行业用户对全面风险评估和等级化评估提出了要求。 二、标准与理论 我们在风险评估实践中,主要参考了BS 7799(ISO/IEC 17799)、ISO/IEC 15408-1999(等同GB/T 18336-2001)、ISO/IEC 13335、SSE-CMM等标准。另

三、风险评估模型 资产由于自身的脆弱性,使得威胁的发生成为可能,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风险。换句话说,风险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影响、威胁和脆弱性进行分析的过程,而且都紧紧围绕着资产。在风险评估中,资产的价值、资产被破坏后造成的影响、威胁的严重程度、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资产的脆弱程度都是风险评估的关键因素。 在ISO/IEC 13335中描述了非正式风险评估、基线风险评估、详细风险评估、综合风险评估等四种方法。国内目前推行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估指南》接近于基线评估方法。 基线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信息系统实施一些标准的安全防范措施使其达到一个最基本的安全级别。这种评估方法不考虑系统所面对的具体风险有多大,而是对安全风险模型中系统资产所面临的威胁、脆弱性及其受破坏后造成的影响直接进行问题分析,为客户信息系统建立系统安全基线或更高一级的安全要求。采用基线风险评估方法,因为涉及到安全基线或某一级别安全要求的建立,实施时通常需要参照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基线风险评估的优点是不需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在安全需求相同时比较有效。基线风险评估的主要缺点是通用安全标准针对性不强。

灾害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估表

关于在医院各科室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HAV)的通知 各科室: 灾害脆弱性分析是做好医院应急反应管理工作的基础,既能帮助医院管理者全面了解应急反应管理的需求,又能明确今后应急工作开展的方向和重点。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要求,医院需明确本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医院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我院是地处两广交界的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人员复杂、流动性大,同时,建筑密集、交通拥挤,各类管道、线路绸密,易燃易爆物品多。为清楚了解我院在受到某种潜在灾害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对灾害的承受能力,提升医院整体应急决策水平,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在全院及各科室开展灾难脆弱分析必不可少。现将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对医院灾害脆弱性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解 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即对医院受到某种潜在灾害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它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加以分析。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它描述的是某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这里所说的灾害是指某种潜在的或现有的外在力量、物理状态或生物化学因素所造成的大量人身伤害、疾病、死亡,所带来的财产、环境、经营的严重损失以及其他严重干扰医院功能正常发挥的后果; ②这种可能性可以是一系列动态的可能,如外在力量、物理状态或生物化学粒子存在的可能,它们可以有引发事件的可能、事件形成灾害的可能、灾害演变成灾难的可能; ③其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④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医疗环境被严重破坏,医疗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医疗需求急剧增加; ⑤它与灾害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与医院的抗灾能力成反比; ⑥其构成涉及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我们对它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二、对科室中涉及到某种潜在灾害影响的可能性进行排查 各科室要建立专门的灾害脆弱性分析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按照《合浦县人民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估表》(评估表见附),对照说明,对对科室内部可能会影响科室动行、病人安全、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得出科内危险事件排名,并优先着手处理排名靠前的危险事件。同时,评估结果为基础,对科室的相关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修订。 三、完成时间 医院首次科室脆弱性分析工作将于9月17日前结束,请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于9月5日前完成对本科室的脆弱性分析工作,医务、院感、总务、保卫等各职能科室做好涉及全院性的脆弱性分析。并于9月7日前将评估结果及改进措施和方案报医院应急办。 附件(请点击下载):

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文由heisjay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戚 技术 人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厉史 华中科技大学 摘 DIS 涂保东 要:从大量史料中整理出入侵检测系统(}n七ru]s的历史进程 : , 。。 eciDteto 。 n ys s et m , IDS )研究与开发的历史 , 为人们了解 把握

目前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提供参考 }Ds 关键词 入侵检测系统 发展历史 网络安全 很早以来人们就认识到用户的行为进行适当监控络恶意的和错误的操作 应对网以阻止 etm Dl(田 入侵检测专家系统) nnte「e 。 ’‘ 被 Dete et!on 网od e l “ 正式发表 。 De

旧g 用在早期的{ t A网(AR尸)上监控 保障网络数据 re o 用户的验证信息 这是第一个基于规 , 在该文中提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抽象模型模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入侵者: 与运行的安全 。 入侵检测思想在二十 te tn多年前就已萌穿随着I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旧S得到了较深入的研则的专家系统模型采用与系统平台和应用环境无关的设计针对已知的, 使用系统的模式与正常用户的使用模 式不同 , 因此可以通过监控系统的跟 系统漏洞和恶意行为进行检测 为构

踪记录来识别入侵者的异常使用模式 从而检测出入侵者违反系统安全性的o情形Den旧g的模型是许多旧S原型 。 究和广泛的应用 1980 年 4 月Jam g es P A n des 「。on 发 ‘’ 建入侵检测系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品同P架随后S日完成了与sA四AR的合为其提交了第一款实用的旧S产 1985 表著名的研究报告 rT卜eat Comp an ute「 eeur、t丫

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估报告

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估报告 密级: 内部 文档编号:2007002-010 :2007002 项目编号 XX市地税局信息系统 脆弱性评估报告 XX 市地税局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估报告 目录 1 概述...................................................................... ..................................... 3 2 风险值分 布 ..................................................................... ........................... 4 2.1 主机资 产 ..................................................................... .......................................... 4 2.1.1 工具评估分析布情 况 ..................................................................... .................... 4 2.1.2 人工评 估 ..................................................................... .................................... 39 2.1.3 渗透测 试 ..................................................................... .................................... 64 2.1.4 管理评 估 ..................................................................... .................................... 65 2.1.5 主机资产最终风险

脆弱性风险分析评估程序

脆弱性风险分析评估程序 1. 目的:对食品原材料、辅料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有效控制,防止公司产品发生潜在的欺诈性及替代性风险,确保脆弱性分析的全面和有效控制 2.范围:适用于对食品原材料、辅料的脆弱性进行风险评估分析 3. 职责 HACCP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制定本公司食品原材料、辅料的脆弱性风险评估,并且定期更新。 4. 操作程序 4.1 脆弱性类别及定义 脆弱性类别分为:欺诈性风险、替代性风险 4.4.1欺诈性风险——任何原、辅料掺假的风险; 4.4.2替代性风险——任何原、辅料替代的风险; 4.2 方法 由HACCP小组组长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公司所有原材料、辅料的进行脆弱性分析,填写<脆弱性分析记录表>,经小组讨论审核后,组长批准,作为需要控制的脆弱性风险。 4.3 脆弱性风险分析 4.3.1 HACCP小组根据<脆弱性分析记录表>,对所识别的危害根据其特性以及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大小或严重程度进行分析。风险严重程度分为高、中、低三档。 4.3.2 原辅料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1、原物料特性:原物料本身特性是否容易被掺假和替代。 风险等级:高-容易被掺假和替代;中-不易被掺假和替代;低-很难被掺假和替代。 2、过往历史引用:在过去的历史中,在公司内外部,原物料有被被掺假和替代的情况记录。 风险等级:高-多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中-数次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低-几乎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

3、经济驱动因素:掺假或替代能达成经济利益。 风险等级:高-掺假或替代能达成很高的经济利益;中-掺假或替代能达成较高的经济利益;低-掺假或替代能达成较低的经济利益。 4、供应链掌控度:通过供应链接触到原物料的难易程度。 风险等级:高-在供应链中,较容易接触到原物料;中-在供应链中,较难接触到原物料;低-在供应链中,很难接触到原物料。 5、识别程度:识别掺假常规测试的复杂性。 风险等级:高-无法通过常规测试方法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中-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需要较复杂的测试方法,无法鉴别出低含量的掺假和替代;低-较容易和快速的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检测精度高。 4.3.3 如公司产品成品包装上有特定的标示标签,需要确保和标签或承诺声明一致。 4.4 脆弱性风险控制 由HACCP小组组长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结合本公司的HACCP计划进行控制。 4.5 脆弱性风险分析更新 4.5.1当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更新评估: 1)申请新原材料、辅料时; 2)原材料、辅料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包装运输方式、执行标准等发生变化时; 3)相关的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 4)所使用的原料发生较大质量问题时(公司内部或者外部信息)。 4.5.2 每年一次由HACCP组长负责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食品安全小组对<脆弱性分析记录表>进行评审。

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 1. 引言 1.1 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其它的一些利益的驱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各种官方机构网站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对电子商务的热切需求,更加激化了各种入侵事件增长的趋势。作为网络安全防护工具“防火墙”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措施,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 IDS)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依赖防火墙建立网络的组织往往是“外紧内松”,无法阻止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对信息流的控制缺乏灵活性从外面看似非常安全,但内部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入侵来自于内部。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对于企业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防火墙形同虚设。 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知识库内,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1.2 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入侵检测技术国外的起步较早,有比较完善的技术和相关产品。如开放源代码的snort,虽然它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但它也是各种商业IDS的参照系;NFR公司的NID等,都已相当的完善。虽然国内起步晚,但是也有相当的商业产品:天阗IDS、绿盟冰之眼等不错的产品,不过国外有相当完善的技术基础,国内在这方面相对较弱。

脆弱性评估文档

GAT_390-2002_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要求 5.2.7.1 隐蔽信道分析 应确定并标识出TCB 中非预期的信号通道的存在性,及其潜在的容量。通道容量的估计是基于非形式化的工程度量和实际的测量。隐蔽信道分析所基于的假设可以包括处理器速度、系统或网络配置、内存大小和缓存大小等。 隐蔽信道分析是建立在TCB 的实现、管理员指南、用户指南以及完整定义的外部接口等基础上的。隐蔽信道分析可以是一般性的,也可以是系统化的,或者是严格的,其要求如下:a)一般性的隐蔽信道分析,应通过对隐蔽信道的非形式化搜索,标识出可标识的隐蔽信道,为此要求: ——对每个信息流控制策略都应搜索隐蔽信道,并提供隐蔽信道分析的文档; ——分析文档应标识出隐蔽信道并估计它们的容量; ——分析文档应描述用于确定隐蔽信道存在的过程,以及进行隐蔽信道分析所需要的信息; ——分析文档应描述隐蔽信道分析期间所作的全部假设; ——分析文档应当描述最坏的情况下对通道容量进行估计的方法; ——分析文档应当为每个可标识的隐蔽信道描述其最坏的利用情形。 b)系统化的隐蔽信道分析,应通过对隐蔽信道的系统化搜索,标识出可标识的隐蔽信道。为此,要求开发者以结构化、可重复的方式标识出隐蔽信道。除上述一般性隐蔽信道分析要求外,还要求分析文档提供证据证明用于标志隐蔽信道的方法是系统化的。 c)彻底的隐蔽信道分析,应通过对隐蔽信道的穷举搜索,标识出可标识的隐蔽信道。为此,要求开发者提供额外的证据,证明对隐蔽信道的所有可能的搜索方法都已执行。其具体要求与系统化隐蔽信道分析要求相同。 5.2.7.2 防止误用 应防止对TCB 以不安全的方式进行使用或配置而不为人们所察觉。为此,应使对TCB 的无法检测的不安全配置和安装,操作中人为的或其它错误造成的安全功能解除、无效或者无法激活,以及导致进入无法检测的不安全状态的风险达到最小。要求提供指导性文档,以防止提供冲突、误导、不完备或不合理的指南。指导性文档应满足以下要求:a)指南检查,要求指导性文档应: ——包括安装、生成和启动过程、非形式化功能设计、管理员指南和用户指南等; ——明确说明对TCB 的所有可能的操作方式(包括失败和操作失误后的操作)、它们的

信息系统安全漏洞评估及管理制度V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虹微公司管理文件 信息系统安全漏洞评估及管理制度 ××××–××–××发布××××–××–××实施 四川长虹虹微公司发布

目录 1概况 (3) 1.1目的 (3) 1.2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2正文 . (3) 2.1. 术语定义 (3) 2.2. 职责分工 (4) 2.3. 安全漏洞生命周期 (4) 2.4. 信息安全漏洞管理 (4) 2.4.1原则 (4) 2.4.2风险等级 (5) 2.4.3评估范围 (6) 2.4.4整改时效性 (6) 2.4.5实施 (7) 3例外处理 (8) 4检查计划 (9) 5解释 (9) 6附录 (9)

1概况 1.1目的 1、规范集团内部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包括操作系统、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的评估及管理,降低信息系统安全风险; 2、明确信息系统安全漏洞评估和整改各方职责。 1.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虹微公司管理的所有信息系统,非虹微公司管理的信息系统可参照执行。2正文 2.1. 术语定义 2.1.1.信息安全 Information security 保护、维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也可包括真实性、可核查性、抗抵赖性、可靠性等性质。 2.1.2.信息安全漏洞 Information security vulnerability 信息系统在需求、设计、实现、配置、运行等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产生的缺陷,这些缺陷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之中,一旦被恶意主体利用,就会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损害,影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1. 3.资产 Asset 安全策略中,需要保护的对象,包括信息、数据和资源等等。 2.1.4.风险 Risk 资产的脆弱性利用给定的威胁,对信息系统造成损害的潜在可能。风险的危害可通过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影响进行度量。 2.1.5.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 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本制度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网络设备以及应用系统等。

WEB漏洞检测与评估系统实施方案

WEB漏洞检测与评估系统实施方案 一、背景 WEB网站是互联网上最为丰富的资源呈现形式,由于其访问简单、拓展性好等优点,目前在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WEB网站也面临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安全威胁,操作系统、通信协议、服务发布程序和编程语言等无不存在大量安全漏洞。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最新监测分析报告的发布,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引发各方关注:“1月4日至10日,境内被篡改政府网站数量为178个,与前一周相比大幅增长409%,其占境内被篡改网站总数的比例也大幅增长为31%。”不仅政府网站,近年来各种Web网站攻击事件也是频频发生,网站SQL注入,网页被篡改、信息失窃、甚至被利用成传播木马的载体---Web安全威胁形势日益严峻。 Web网站的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究其根源,关键原因有二:一是Web网站自身存在技术上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二是相关的防护设备和防护手段欠缺。Web网站的体系架构一般分为三层,底层是操作系统,中间层是Web服务程序、数据库服务等通用组件,上层是内容和业务相关的网页程序。这三层架构中任何一层出现了安全问题都会导致整个Web网站受到威胁,而这三层架构中任何一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漏洞,底层的操作系统(不管是Windows还是Linux)都不时会有黑客可以远程利用的安全漏洞被发现和公布;中间层的Web服务器(IIS或Apache等)、ASP、PHP等也常会有漏洞爆出;上

层的网页程序有SQL注入漏洞、跨站脚本漏洞等Web相关的漏洞。另一方面,目前很多Web网站的防护设备和防护手段不够完善,虽然大部分网站都部署了防火墙,但针对Web网站漏洞的攻击都是应用层的攻击,都可以通过80端口完成,所以防火墙对这类攻击也是无能为力,另外,有些网站除了部署防火墙外还部署了IDS/IPS,但同样都存在有大量误报情况,导致检测精度有限,为此,攻击性测试成为发现和解决WEB安全问题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 WEB漏洞检测与评估是通过模拟恶意黑客的攻击方法,来评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包括对系统的任何弱点、技术缺陷或漏洞的主动分析,这个分析是从一个攻击者可能存在的位置来进行的,并且从这个位置有条件主动利用安全漏洞。WEB漏洞检测与评估系统是作为WEB检测的专用系统,用于发现操作系统和任何网络服务,并检查这些网络服务有无漏洞。 二、概述 WEB漏洞检测与评估系统是集基本信息扫描、操作系统指纹扫描、开放服务扫描、OS漏洞扫描、WEB漏洞扫描于一体的专业自动化扫描系统,并通过扫描插件、知识库和检测结果的可拓展对其检测能力进行扩充,为实施攻击性测试对WEB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彻底的风险评估和参数获取,全面获得目标系统的基本信息、漏洞信息、服务信息等。 三、系统部署与使用

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入侵防御系统(IPS)的区别

3.IPS与IDS的区别、选择 IPS对于初始者来说,是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网络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 IPS检测攻击的方法也与IDS不同。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与防火墙类产品、入侵检测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系统可以实施深层防御安全策略,即可以在应用层检测出攻击并予以阻断,这是防火墙所做不到的,当然也是入侵检测产品所做不到的。 从产品应用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可以全面检测网络安全状况的目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的中心点,需要能够观察到所有网络数据。如果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多个逻辑隔离的子网,则需要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实施分布部署,即每子网部署一个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并统一进行引擎的策略管理以及事件分析,以达到掌控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目的。 而为了实现对外部攻击的防御,入侵防御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的边界。这样所有来自外部的数据必须串行通过入侵防御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即可实时分析网络数据,发现攻击行为立即予以阻断,保证来自外部的攻击数据不能通过网络边界进入网络。 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全网信息的分析,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而指导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目标以及安全策略的确立和调整,而入侵防御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安全策略的实施—对黑客行为的阻击;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监控范围可以覆盖整个子网,包括来自外部的数据以及内部终端之间传输的数据,入侵防御系统则必须部署在网络边界,抵御来自外部的入侵,对内部攻击行为无能为力。 明确了这些区别,用户就可以比较理性的进行产品类型选择: ·若用户计划在一次项目中实施较为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则应同时选择和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两类产品。在全网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的边界点部署入侵防御系统。

信息安全系统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操作系统脆弱性表格-《GBT20272-2007》

服务器脆弱性识别表格 依据《GB/T20272-2007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中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所列举内容编制。 项目子项内容是否符合备注 安全功能身份 鉴别 a) 按 GB/T 20271-2006 中 6.3.3.1.1 和以下要 求设计和实现用户标识功能: ——凡需进入操作系统的用户,应先进行标识(建立 账号); ——操作系统用户标识应使用用户名和用户标识 (UID),并在操作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实现用户的唯 一性标识,以及用户名或别名、UID 等之间的一致性; b) 按 GB/T 20271-2006 中 6.3.3.1.2 和以下要 求设计和实现用户鉴别功能: ——采用强化管理的口令鉴别/基于令牌的动态口令 鉴别/生物特征鉴别/数字证书鉴别等机制进行身份鉴 别,并在每次用户登录系统时进行鉴别; ——鉴别信息应是不可见的,在存储和传输时应按 GB/T 20271-2006 中 6.3.3.8 的要求,用加密方法进 行安全保护; ——过对不成功的鉴别尝试的值(包括尝试次数和 时间的阈值)进行预先定义,并明确规定达到该值时 应采取的措施来实现鉴别失败的处理。 c) 对注册到操作系统的用户,应按以下要求设计和 实现用户-主体绑定功能: ——将用户进程与所有者用户相关联,使用户进程的 行为可以追溯到进程的所有者用户; ——将系统进程动态地与当前服务要求者用户相关 联,使系统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当前服务的要求者 用户。 自主 访问 控制 a) 允许命名用户以用户的身份规定并控制对客体 的访问,并阻止非授权用户对客体的访问。 b) 设置默认功能,当一个主体生成一个客体时,在 该客体的访问控制表中相应地具有该主体的默认值; c) 有更细粒度的自主访问控制,将访问控制的粒度 控制在单个用户。对系统中的每一个客体, 都应能够实现由客体的创建者以用户指定方式确定其 对该客体的访问权限,而别的同组用户 或非同组的用户和用户组对该客体的访问权则应由创 建者用户授予; d) 自主访问控制能与身份鉴别和审计相结合,通 过确认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记录用户的各种成 功的或不成功的访问,使用户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明确 的责任;

ICU灾害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估

附表1: ICU 科灾害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估表 序号灾害危险事件 发生 频率 (F) 事件严重度 (S) 风险分值 (R) 风险 等级 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应急准备环境影响R=F×S 1-5级 1 地震 1 30 30 30 5 30 125 1 2 火灾 1 30 15 15 1 10 71 3 3 医院感染暴发 1 10 10 5 1 10 36 4 4 医疗气体中断 1 1 5 15 10 1 5 4 6 4 5 电力故障 2 1 1 5 5 1 2 6 5 6 停水 2 1 5 5 1 1 26 5 7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5 10 10 1 10 36 4 8 医疗纠纷及事故 2 1 5 5 1 5 34 4 9 药品安全危害事件 1 5 10 1 5 5 26 5 10 信息系统瘫痪 2 1 1 5 5 1 26 5 11 电梯意外事件 1 10 10 1 1 1 23 5 12 说明:在以科室为单位,对科室内部完成脆弱性分析的各项工作后,按得分数的高低(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对产生频率高-严重度高的灾害:优先管理及演练;频率低-严重度高的灾害:重点管理及演练;频率高-严重度低:经常性管理;频率代-严重度低:加强管理。详细细分见下表: 风险等级与风险控制方式 风险等级重大风险高度风险中度风险低度风险轻微风险等级代号 1 2 3 4 5 风险评分大于110分90分至109分50分至89分30分至49分<29分 风险控制应立即作预 防或并强制 性改善 应管制危害发生,备有相对应应变 措施或管制程序,并加强检查、查 核及督导作业。 应加强检查、查 核及督导作业管 控风险。 适当警觉,需加 强稽查。 可接受不需特 别稽核 最后,对相关事项的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或重新拟订。附表2:

考虑通信系统影响的电力系统综合脆弱性评估

考虑通信系统影响的电力系统综合脆弱性评估 发表时间:2019-08-27T14:23:06.630Z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7期作者:帕尔哈提•克衣木金超未李杰李光祖[导读] 电力通信综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估对系统的目标预警和脆弱环节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电力通信网络是电力运行稳定性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总体用电量在逐年的上升,为了能够正常的供电用电,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必须要提高通信网络的质量,从设计结构到制度管理方方面面加以检测提升,不断的完善电力通信网 络中的薄弱环节,以提高网络运行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电力系统对电力通信网络速度和安全性的双重要求。 关键词:通信系统;电力系统;综合脆弱性评估通信系统为广域电力系统的可观测性和可控性提供了技术保证,但是通信故障如延时、误断等也可能导致电力系统的异常运行,甚至引起级联故障。电力通信综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估对系统的目标预警和脆弱环节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电力通信网络脆弱性概念及特点从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角度来讲,脆弱性是指一个电力通信系统内部的某个弱点或缺陷,在对一个特定的威胁攻击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敏感度,也是进行攻击的威胁作用的可能性。电力通信网络的脆弱性衡量指标与其他的衡量指标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可靠性计算、抗毁性计算和有效性计算,这也是电力通信网络脆弱性的三个特点。 2现代电力通信网络的现状及其脆弱性的表现电力安全是国家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不仅关系到直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电力网络存在的普遍缺陷就是通信能力不足,且发展非常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公用通信网络承载的业务种类非常的繁杂,且行业之间的跨度很大,导致网络功能多而不精,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很难做到业务层面的标细化运作。 2.1网络结构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采取的结构大多是复合型的网络结构,多表现为树形结构和星形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缺陷就是很难形成迂回的电路,这样就导致在发生故障的時候很难通过迂回进行合理的分担,导致现行的网络结构比较的脆弱。 2.2网络接入和网络管理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用户的接入方式一般是通过光纤或者是数字信号接口,这种接入方式较之之前的形式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网管对有用的信息的收集工作依然很难,目前为止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网管系统,这使网络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2.3通信体制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现行的通信体制比较的落后,很多的光纤线路已经运行了很多年,都超过了报废的期限,尤其是光纤电路都超期服役,这导致形成的数字业务无法达到综合性标准。 3电力通信网络脆弱性研究方法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电力通信网络存在的缺陷,我们必须要对当前的网络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测,了解掌握当前网络脆弱性的表现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切实的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电力通信网络脆弱性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们对经常会用到的几种方式进行详细的解释。 3.1基于图论的网络脆弱性分析方法 图论中研究对象大多是由若干既定的点及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所构成的图形,这种图形主要是用来表述某两个或某些事物之间的相对管理,其中点表示的一事物,连接线表示的是相应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图论最早是从研究格尼斯堡七桥问题中发展出来的,基于图论的网络脆弱性分析方法就是在一个选定的特定网络结构上,对可能面临的或是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分析,然后利用数学计算模式在评估图上计算不安全的路径,从而清晰的发现网络脆弱性的存在点。 3.2基于攻击图的网络脆弱性分析方法 攻击图表现的是攻击者从攻击的起点到达攻击的目标所可能出现的所有方式的简洁图,使用攻击图能够准确的分析风险的威胁路径和关键节点,这样就能够对网络脆弱性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防守改进的有效应对方式。 3.3网络可生存性分析方法 生存性是指网络在遇到有害攻击或故障后,能够利用网络中的现有空闲资源重新选择路径,从而保证网络业务能够稳定有序开展下去的能力,这样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故障、攻击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经济损失,保持网络能够在一个可以接受的业务水平中运行 3.4基于概率和风险理论的网络脆弱性分析方法 概率论和风险论是当前国际数据评估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主要是对事物运行过程中的所有可能的现象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具体的数据参照标准,以表达这一事物运行中的可行与不可行的数据,为后期的选择提供依据。基于概率和风险理论的网络脆弱性分析方式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标准,且相关方面的专业性人才非常的缺乏,因此目前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分析方式进行运用。 4加强电力通信网安全防护措施 4.1加强电网管理 电网管理不仅包括硬件的管理还包括软件的管理,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通信网络安全,我们要加强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等方面的硬件管理,为电力通信网络的运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要加强软件的管理,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优化电网网络的运行模式和程序,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并为电网运行提供强有力的防火墙等保护软件。 4.2提高电网抗攻击性能 电网的抗攻击性能主要是指电网在遇到故障或是病毒入侵的时候,能够通过自身的免疫功能或是抗攻击软件自行的抵御外界的攻击,将攻击损益值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够保障电网网络的安全。 4.3建立计算机访问安全防护体系

入侵检测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随着入侵检测系统的广泛应用,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开发者希望通过测试和评估发现产品中的不足,用户希望测试和评估来帮助自己选择合适的入侵检测产品。本文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测试评估的标准、指标,方法步骤、数据来源、环境配置、测试评估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引言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各种各样的IDS也越来越多。那么IDS能发现入侵行为吗?IDS是否达到了开发者的设计目标?什么样的IDS才是用户需要的性能优良的IDS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都要对IDS进行测试和评估。和其他产品一样,当IDS发展和应用到一定程度以后,对IDS进行测试和评估的要求也就提上日程表。各方都希望有方便的工具,合理的方法对IDS进行科学。公正并且可信地测试和评估。对于IDS的研制和开发者来说,对各种IDS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可以及时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系统存在的不足,从而将讲究重点放在那些关键的技术问题上,减少系统的不足,提高系统的性能;而对于IDS的使用者来说,由于他们对IDS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所以也希望通过评估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避免各IDS产品宣传的误导。IDS的用户对测试评估的要求尤为迫切,因为大多数用户对IDS本身了解得可能并不是很深入,他们希望有专家的评测结果作为自己选择IDS的依据。 总地来说,对IDS进行测试和评估,具有以下作用: ·有助于更好地刻划IDS的特征。通过测试评估,可更好地认识理解IDS的处理方法、所需资源及环境;建立比较IDS的基准;领会各检测方法之间的关系。 ·对IDS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估,确定IDS的性能级别及其对运行环境的影响。 ·利用测试和评估结果,可做出一些预测,推断IDS发展的趋势,估计风险,制定可实现的IDS质量目标(比如,可靠性、可用性、速度、精确度)、花费以及开发进度。 ·根据测试和评估结果,对IDS进行改善。也就是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 本文首先介绍了测试评估IDS性能的标准,然后介绍了测试评估的方法步骤,并且介绍测试评估的具体指标、所需的数据源、测试评估环境配置与框架,最后介绍了测试评估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 测试评估IDS性能的标准 根据Porras等的研究,给出了评价IDS性能的三个因素: ·准确性(Accuracy):指IDS从各种行为中正确地识别入侵的能力,当一个IDS的检测不准确时,就有可能把系统中的合法活动当作入侵行为并标识为异常(虚警现象)。 ·处理性能(Performance):指一个IDS处理数据源数据的速度。显然,当IDS的处理性能较差时,它就不可能实现实时的IDS,并有可能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进而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完备性(Completeness):指IDS能够检测出所有攻击行为的能力。如果存在一个攻击行

脆弱性评估文档 0002

产品脆弱性评估文档 脆弱性检测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点。脆弱性检测一般以信息系统脆弱性的分类为切入点,以脆弱性特征库的建立为工作的重点,以确定脆弱性采集方案为最终目标。脆弱性的分类方法为特征库中的脆弱性提供了组织形式,特征库中包含的脆弱性的粒度将决定脆弱性的采集方案[1]。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制定的第13335 号信息安全管理指南中,将脆弱性检测从资产的角度进行分类,提出了物理层面、人员、管理等重要概念。在国家标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中,明确将脆弱性分成物理、网络、系统、应用与管理五大方面,并提出从这五个方面来识别脆弱性。本文对信息系统的应用脆弱性检测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应用脆弱性检测的一些指导方法。 1.隐蔽信道技术分析 隐蔽信道是资源配置策略和资源管理执行结果的信道。利用正常情况下不认为是数据客体的实体,从一个主体到另一个主体进行信息传输的信道,称为隐蔽信道。因此,TCSEC定义隐蔽信道是一个通信信道,它允许进程以一种违反系统安全策略的方式传递信息:隐蔽信道只和非自主访问安全策略有关,与自主访问安全模型无关。隐蔽信道是一种可用于在用户之间传递信息的机制,而这种机制是系统不允许的。 隐蔽信道又分为隐蔽存储信道和时间隐蔽信道。 隐蔽存储信道:如果一个进程直接或间接地写一个数据变量,另外一个进程直接或间接地读这个数据变量,这样形成的隐蔽信道就称为隐蔽存储信道。 时间隐蔽信道:如果一个进程通过调整它自己使用的系统资源(例如:CPU时间)的方法,从而影响到实际的响应时间,另一个进程通过观察这个响应时间,获取相应的信息。这样形成的隐蔽信道就称为时间隐蔽信道。 不管是隐蔽存储信道还是时间隐蔽信道,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必须有同步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