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的新思路_1930年代的中国_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的新思路_1930年代的中国_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的新思路_1930年代的中国_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33卷第1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3,No .1 2006年1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January,2006

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的新思路

———“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邓 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市660064)

收稿日期:2005209229

作者简介:邓杰(1973—),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达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讲师。

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8月4日至8日在四川成都望江宾馆召开。

该会是四川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及《近代史研究》杂志社继2004年7月在宁夏银川成功主办“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举行的又一次以“年代”为论域的学术讨论会。“事不孤起,必有其邻”。以10年作为一个研究时段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行研

究,是会议主办单位一个极富创意的设想,其初衷是希望以容量较大的“年代”替代相对单一的“事件”或“人物”,通过探讨20世纪初各具特色的历史时段内复杂的历史演变,对近世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等方面展开会通考察,以克服以往通行的主题单一的学术研究所具有的局限。“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会议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和韩国的65位学者参加,收到论文59篇,内容涉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政治史19篇、经济史8篇、外交史9篇、学术思想史9篇、教育史3篇、社会史7篇、宗教史3篇、军事史1篇。大致说来,它们有以下几个特点:(1)普遍重视发掘新的史料,特别是档案材料,作为论证的基础;(2)采

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视角,提出、分析和尝试解决新

旧历史问题;(3)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一些过去被人忽略的问题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限于篇幅,仅就有关经济与社会史的相关文章综述如下。

20世纪30年代的国家经济一直是学界研究的

热点问题。本次会上,有关这一时期中央经济措施的论文中,有三篇重点讨论或涉及到民国上层人物的经济思想及行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本信州大学久保亨《1930年代中国的财政与财政官僚》即其中之一。该文认为与民国初期北京政府的财政作比较,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可谓相当稳定,这与担任日常工作的技术财政官僚有很大关系。文章通过对30年代财政部主干官员的分析,认为这些技术财政官僚虽与国民党的关系有浓淡的不同,但在财经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方面都相当丰富。通过对民国政府财政部国定税则委员会的个案分析,作者认为技术财政官僚重视国家财政统一,以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构想确立国家财政等思想,对19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香

港中文大学郑会欣《战前统制经济口号的提出及其实践》一文则着重从经济思想影响国家经济行为方面作了阐发。该文认为“统制经济”口号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由学界提出,与国民政府扩张国家资本

势力的要求虽不谋而合,但学界的理论与政府的决策内容并非一致,目的更大相径庭,并认为战前国民

2

41

政府对于全国经济的统制虽然未及全面实施,但却为抗战爆发后国家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并进而实施全面统制经济作了必要的准备,同时它更为加强国家对全国财经的全面掌控以及国家资本的进一步扩大与垄断奠定了基础。将此文与久保亨文相比较即可看出,虽然两文都谈到了在经济发展中经济思想作用的二重性,谈到了上层经济官员思想对政府作用的影响,但具体到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于其负面作用的程度,二者的估计是不同的。

但是,就南京国民政府所依据的经济思想及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而言,政府虽有故意误解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之嫌,在其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方面,却也有尽情合理之处。台北“国史馆”卓遵宏根据该馆典藏的蒋介石档案写就的《蒋中正总统档案:特交档案》一文中就抗战爆发初期国民政府稳定法币的重大经济措施进行了研究,认为银钱南运、制订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和海外售银、维持汇率稳定等应变措施,能因时因地制宜,稳定币值,控制金融市场,安定物价,成为支撑战时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

由于区域政治的不平衡以及中央控制力薄弱, 30年代仍有不少地区存在着与民国中央政府的经济措施不相协调甚至唱反调的局面。这在山西和广东表现尤甚。韩国韩世大学姜明喜《1930年代山西省的公营体系与国防经济建设》一文对1933年山西省政设计委员会公布《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山西省的“十年建设计划案”是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利用公营体制,着力发展国防经济建设的试验。并由此分析了山西省政府为此采取的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省币、实业公债等流通货币,统制省内外交易,实行鸦片专卖、建设同浦铁路、成立“西北实业公司”等一系列措施,探讨了在当时状况下,山西省的国防经济建设获得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缘由。作者认为,这主要应归因于山西省公营事业体系的成立及运营、有计划的预测和筹备工业建设的长远需求、重工业的比重高、民需产业正规发展及军需工业的持续发展等“非资本主义”因素的积极利用。与此相应,

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姜亚《1935年的汕头事件: 1930年代广东地方关税和日本》一文则对广东“专税”进行了考察。该文考析了在南京政府实行关税自主的同时,广东省政府为保存财源,对进口到粤省的外国商品征收地方关税,由此引发了1935年的“汕头事件”。作者以此为中心,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广东省政府、地方商人与日本之间围绕地方关税所形成的复杂关系。

在本次讨论会上,学者对农村经济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虞和平《19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三农改造模式》一文针对学界于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改造模式缺乏深入研究的现状,通过对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三农”改造模式的研究,认为乡村建设运动的主体目的和内容是试图对旧有的农村、农业和农民进行现代化改造,即对乡村政治进行自治化和民主化的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推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的合作社建设,对农民实施知识化和文明化的普及教育,从而显示出当时便引人注目的“三农”改造模式。作者认为,虽然19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改良主义的政治出发点、依赖地方政府和国内外社会力量资助的经费来源、取得实际成效的微弱性等缺陷,不能成为近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影响也极其有限,但其改造“三农”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值得深思和认真研究。日本静冈大学今井骏依据刘湘从刘文辉地盘中割取的(新)防区和前此刘湘的(旧)防区的有关统计资料,对以前学界认为两防区所辖各县的田赋“苛重”问题重新展开研究,认为如果考虑到嘉庆年间以耕地面积为基准而准备征收田赋,其后耕地面积的扩大和非课税的存在等因素,则四川省的田赋并不是很重,修正了既有的学术观点。

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尚有若干论述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文,如李玉刚的《章乃器货币金融思想述论》。该文认为,章乃器金融学理论包括统一中国金融市场,建立国家金融中心;首倡“信用统制”,抵制列强经济侵华;建立中国现代银钱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主要思想。其货币学理论包括坚持中国货币统一;坚持中国货币的独立权等思想。作者认为章氏金融思想有二大特点:始终将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和封建压迫两大因素作为基本研究前提以及对于世界经济形势的敏锐观察。

还有多篇论文表现了学者对于中下层社会群体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关注。具有功名的绅士是传统社会精英的主干,既有研究较多,而广大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并没有逸出研究者的学术视野。美国德

341

邓 杰 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的新思路

州大学王笛《吃讲茶:1930年代成都茶馆、袍哥与地方政治空间》一文对30年代成都人特殊的“吃讲茶”形式进行了考析。该文认为成都人不仅将茶馆作为娱乐和休闲之地,作为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舞台,亦作为社会信息传递和从事政治活动的中心。当地人的社会经济冲突一般不到法庭解决,而是先在茶馆进行社会调解,亦即“吃讲茶”。作者认为“吃讲茶”存在的韧性和持续性,对深刻理解中国地方社会、日常生活空间和地方政治空间的关系不无裨益。

国货展览会是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的主体,也是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学界的相关研究却相当薄弱。这一状况在这次学术会上有所改观。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洪振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货展览会述论》一文通过对1928—1937年间形式多样国货展览会的研究,总结出此时期国货展览会的若干特征,并审视了这一时期国货展览会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认为通过国货展览会显现出来的民族主义,虽然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刺激,但已经脱离了抵货运动奉行的经济绝交的消极策略。这种民族主义正视中外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反差,在挽救民族危亡的追赶意识的催动下,主张采取更加积极的对策,发展自身以振兴民族经济,缩小与西方的差距,因而具有更趋理性的价值取向。马敏等学者对国货展览会的开拓性的研究与他此前所作的万国博览会的研究相互发明,从国际与国内两方面,丰富了学者对近代博览会的研究。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博士研究生Guannan L i通过对1929年浙江省政府在杭州召开西湖博览会的研究,独辟蹊径地揭示出博览会对作为文化象征空间的西湖的重新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关水患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此次会议也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提交。韩国延世大学朴敬石《1931年长江水灾和湖南省的水灾救济》通过对1931年湖南省救济水灾过程的考察,着重分析了国民政府救灾会和湖南省政府当局的关系,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基本上是以“救济水灾”为目标而达成了协助关系,与政治和军事的对立无关,但双方在互相协助的同时,又有相互牵制的一面。1931年长江水灾虽给南京政府增加了很大负担,但也减少了由于政府统治权的扩大而产生的地方抵抗力。

电影、音乐与旅行为近代以来新兴的娱乐消费方式,其生产与消费牵涉到社会甚多方面,亦成为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汪朝光通过对30年代中期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从成立到具体运作的个案研究,认为中央电检会的成立,是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建立后,在左翼电影勃兴的现实威胁下,由于其党内右翼之推动压迫,其电影政策更趋保守与右倾的反映。这无疑是极富创见的研究成果。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何稼书从聂耳日记的检阅出发,勾勒出革命音乐先驱者聂耳在30年代的创作生活,认为聂耳的作品成功地将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与西方的音乐技巧及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了中国革命艺术的新范式。通过对聂耳的个案研究,作者为重新评价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影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韩国延世大学白永瑞通过对30年代中国人香港旅行的考察,揭示了近代国人赴港旅行时所经历的超越另一文化境界线的文化经验世界的体验。

总之,通过会议的举办,与会者对“1930年代的中国”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讨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本实现了会议主办者吸纳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共聚一堂,促使不同学科理论方法交叉融汇,推进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初衷。在近代经济与社会研究领域,情况尤其如此。尽管以年代来确定论域,有时难免出现缺乏“共同话语”的局限,但这样的学术讨论会,能够提供比单一主题的讨论会更大的信息量,往往更加有利于在学术交叉点上产生学术新见。循着这一学术思路行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拟于2006年召开的“4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必将取得更大的学术成绩。

[责任编辑:凌兴珍]

4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近代史实践报告(1604)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一一参观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有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参观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有感 实践题目:南京总统府一中国近代史遗址 博物馆实践时间: 2016年5月29日 实践地点:南京总统府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班级:14级数普1班 小组成员:吉路(1440710023) 李娇(1440710035) 陈瑶(1440710024) 一、小组实践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重温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解放的革命历史。通过对南京总统府的实地考察, 以及和当地大学生 互动等多种方式,我们重温党的伟大革命历程,增强我们大学生对 党革命征程的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 戴明月(1440710031) 宗文韵(1440710027) 郑雅(1440710025)

们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加强和升华,从而更加坚定不移的听从党的指挥,跟随党的脚步为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近代史上,金陵古城一南京是值得牢牢记忆的一座城市。为了拯救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一一参观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有感 派在南京这座古城中付出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近代南京城的每 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都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国共十年对峙,从日 本侵华战争到国共和谈,最后到人民解 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进而2解放全中国,赢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南京 这座苍老的古城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热情。因此,了解这段峥嵘岁月,重温中国革命历史,我们当代大学生定能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实践中矢志不渝地感受革命精 神,进而进一步听党指挥、跟党走。而南京总统府已有160多年历史,1840年鸦片战 争至1949年南京解放的100多年里在中国当时政治中心的南京,这里多次成为中国政 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 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在此活动过。这一建筑群,成为近代中国史的重要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

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黄宇英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难点: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 社会类型:从生产关系角度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被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请根据已学知识,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传统经济结构 社会类型: 经济形式: 生产方式: 对外关系: 经济政策: 变动一: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1821-1850),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茶叶生丝 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 1845年8010 13220 1851年9919 23040 1853年10122 62896 根据材料一、二和课本知识,概括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 2、 3、 【题目】(2015·全国Ⅰ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题目】(2016·全国Ⅰ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作者:anne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点 第一章、鸦片战争一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一、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P4——P12 答:1、新民歌的发展; 2、说唱音乐的发展; 3、戏曲音乐的发展 4、民族器乐的发展 二、简述京剧的发展脉络。P15 答:1、道光年间,以“皮黄腔”为主的京剧已初步形成。 2、京剧唱腔是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因成为皮黄腔。在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京剧艺术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取其他剧种的营养,音乐表现即通俗又精美。因而深受各个阶层观众的喜爱,并日益显示出自身的艺术优势。 3、仅同治年间,京城内职业戏班多达50多家,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演员,并拥有从平民百姓至王侯将相的众多观众。在自外地流布的过程中,京剧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遍及全国的各大城市,遂跃居为称尊剧坛的全国性大剧种。 ★第二章、学堂乐歌 {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三、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P32 答: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四、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P59 答: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迫使当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从主流地位上走下来。学堂乐歌的音乐大部分来自外国的现成曲调。学堂乐歌运动有如下意义: 、1、通过学堂乐歌的创编、教育运动,使得20世纪中国的新型新型学校普及音乐教育体系全面建立。 2、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音乐。 3、学堂乐歌所开创的新音乐传统以及这个传统产生的新音乐成果形成了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更进一步的新传统。 4、通过学堂乐歌的教唱运动,使得现代文化观念得到广泛传播,较为全面的实现了寓教于乐。 5、中国音乐创作群体的主题意识开始萌动。 A.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旧曲填新词 B.代表人物代表作:《中国男儿》、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泛森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对于史学家尤其适用,研究历史的人,即使观点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称满洲人从来没有入关!但是,过去一、二十年来,史学界的新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许国科会人文处历史学门通过计划的名单是观察国内史学趋势的一项好材料。从近年来所通过的专题计划名单,我们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台湾史学界对种种西方新史学风气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文化史的影响最大,其特点有几个。第一是认识到文化的建构力量之强大,从而对各种界域的历史建构的过程,或是对过去被视为是本质式的或约定俗成的种种现象,以文化史的建构性角度加以解释。第二是各种过去所忽略的新问题的讨论(如出版史、生态史、情欲史、阅读史等),第三是与性别、后殖民主义、以及与国族主义有关之研究。 没有人能否认以上种种新发展大幅地扩大了历史的视界,我在此不想重复这些新动向。此处所谈的,纯粹是我个人实际进行研究工作时的一些反思。 一、史料 近一、二十年来,不管是与近代思想文化史有关的文集、出版史料等都出版得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历史眼光的改变以及政治气候的变化,使得原先不被注意的材料大量出土。尤其是中国大陆,正在经历一个「恢复历史记忆」的时期,也就是对民国时代非左派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好奇与兴趣,连带的,也使得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各种材料大量问世。在林林总总的材料中,「私密性的文件」(private document)很值得注意。譬如大量日记被整理出版,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如《胡适日记》(台湾)、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吴宓日记》、金毓黻的《静晤室日记》、《朱恃三日记》、《陈范予日记》、缪荃孙的日记等。此外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未被印出的日记,从晚清以来,估计在一、两千部以上,许多存在县、镇级的图书馆,如果能审慎而有效地使用这些日记,几乎可以按年按日排纂出各个阶段、不同阶层的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心态的变化、思想资源的流动等等问题,使得我们可以不局限于探讨思想家的言论,而能从一个新的广度与纵深来探讨思想、文化史。书信也是一宗值得注意的新材料。如《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陈垣来往书信集》、陈寅恪的书信等等皆是。 除了「私密性文件」之外,地方性的材料也值得注意。过去因为史学界将较多的心力放在在全国性的事件,或在全国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思想人物,比较忽略地方的材料。除了地方士人的著作外,各种地方小报、宣传册子、习俗调查,通俗书刊,如果善加利用,都可能投射出新的光彩,它们有许多仍然保存在各地的档案馆、文史馆中。近年来,中国大陆整理了清末民初各地的报纸,包括了许许多多晚清以来地方上的小报纸,从中很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的变化如何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社会中发生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综述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近代中国历史特征: ①政治: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日益成为支 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弱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②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基础虽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根基即封建地 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的严重障碍,中共新兴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生,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 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并且其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联系,仍没有成 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③社会生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的统治 下,并且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性势力,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 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一章 1.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②经 济技术落后 2.《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②共赔款白银23150万两;③开放四个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④承认日本对 朝鲜的控制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 ①割占土地进一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②勒索了中国的巨额赔款, 是对中国的一次残酷的经济掠夺,是清政府财务进一步破产,同时也为侵略者 进一步控制中国创造条件,③适应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而对华实行资本 输出的需求,④极大地刺激了列强过分中国的野心,由此掀起了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列强过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音乐史近代部分期末复习题全集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下近现代部分) 1、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一直至“五四”时期盛行不衰。 2、所谓“新式学堂”,是指近代历史上包括教会学堂、私立学堂和政府设立学堂三种类型。 3、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是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沈心工是乐歌运动的杰出代表,我国近代音乐之先驱者。 4、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于1927年组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5、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曲中加进歌舞表演的形式称之为儿童歌舞表演曲。 6、儿童歌舞剧是以反映儿童生活题材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观众对象,由儿童自己表演的包含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歌舞音乐、舞台道具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但以“歌舞”为其主体。 7、艺术歌曲是指旋律、歌词和钢琴伴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并且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歌曲形式。旋律富有音乐美感,精心构思,有较高的声乐技巧;歌词凝练如诗,具有诗的形象和意境;钢琴伴奏细腻流畅,尽力烘托出歌曲的情绪气氛。 8、《宋元戏曲考》。王国维著。写于1912年。《宋元戏曲史》于191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王国维在吸取明清文人戏曲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崭新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成为以科学的观念方法研究我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宋元戏曲史》对近代中国音乐史学和其他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我国第一部戏曲史论著。 9、上海工部局乐团1921年正式定名,是由外国乐手组成的管弦乐团。最早为1879年成立的上海公共乐队,是一支铜管乐队。1907年扩大为管弦乐队。乐队共有33人。1918年意大利音乐家梅百器(Mario Paci )到上海定居后,担任公共乐队的指挥,正式改名为上海工部局乐团。建国后,在上海工部局乐团的基础上,组立了上海乐团,后改称上海交响乐团。 10、国乐改进社1927年5月由刘天华、吴伯超、曹安和、郑颖孙、张友鹤、萧淑娴、汪颐年等35人发起成立的国乐社团。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其宗旨。 11、“国立音乐院”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与萧友梅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萧友梅被聘任为教授兼教务主任,1928年9月10日聘任萧友梅为院长。 12、“秧歌”与“秧歌剧”是我国北方农村农历新年时惯常表演的一种民间歌舞,有大场和小场两种形式,“秧歌剧”主要指小场的秧歌,是由两三个角色表演的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秧歌剧的音乐一般采用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音乐,以及创作的音乐。 13、“流行音乐”,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和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其实质是抒发与宣泄人性共有的情感,如爱恋、人生、友谊、惜别、孤独、哀伤、怀念、追寻、梦幻等作为题材的通俗性音乐作品。它强调音乐的娱乐性,以追求时髦和具有商业效应为其特征,它与淫秽色情的“黄色音乐”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14、“小调大王”安波仅1938年,一人就搜集民歌200余首,因而获得“小调大王”的称号。 历史的贡献与历史地位 王光祈是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1、向中国介绍西方的音乐文化,包括西方音乐史、音乐创作、音乐技法、研究方法等。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均1924年)、《西洋音乐与戏剧》等。这些音乐理论著述,全面客观地向中国音乐界介绍了欧洲音乐史、主调音乐、复调音乐、和声学、曲式学等各种技术理论以及乐器、乐队的基础知识。2、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进行研究。这类著述以《中国音乐史》、《论中国古典歌剧》为代表。3、用比较学的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他是亚洲第一位在比较音乐学领域进行研究与著述的人。4、向中国介绍西方教育体系、教育方法。 黄自的历史的贡献与历史地位 刘天华(1895—1932)是我国五四运动前后一位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改革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对二胡的革新最为突出。胡琴当时在江南民间极为普及,且非常廉价,有着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刘天华从形制、演奏技术、创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并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将二胡教学引入高等学府,纳入专业化轨道。他通过创作“十大名曲”提高了二胡的技术与社会地位,用其所学西洋音乐知识,尤其是借鉴小提琴、钢琴技术手法,丰富和拓展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使二胡成为近代民间器乐在专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1、中国近代史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裸游就要挨打,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障,广大中国人民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 4、近代化探索的启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5、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6、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7、中国共产党成立给我们的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强大,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要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 8、国民革命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我党必须独立掌握武装力量。 9、抗日战争胜利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胜。 10、解放战争的启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八年级下册: 1、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九年级上册: 1、从拿破仑夺权建国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时势造英雄。 2、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南北战争最终北方取得胜利给我们的启示: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的关键。 4、日本和俄国通过改革发展起来,对我们中国的启示: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开放,我国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九年级下册: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2、从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重视教育,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 3、对日本右翼势力拒不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我们对日本政府的这一立场不仅表示强烈愤慨,更应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复活,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 新音乐: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2.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指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 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中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4. 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其代表剧目有《邓霞姑》,《洛神》,《宇宙锋》以及由他编演的《木兰从军》等爱国戏。他发展、创造了新腔,与青衣的“花衫”行当相融合。这种新的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被称为“梅派”。同时他对京剧的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加入了二胡和月琴)。他的表演艺术被誉为可于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西特相媲美的表演艺术体系。抗战八年蓄须辍演,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5. 周信芳:浙江人。曾编演了《宋教仁》和《四进士》等爱国剧目。他的表演风靡南方,世称“麒派”。 6. 富连成班:由萧长华,叶春善等人在北京主持。其存在的四十余年间培养出了大批经过传统京剧艺术教育的演员。为京剧艺术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7. 评剧: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河流而成。1935年定名为评剧。其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 8. 越剧: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的嵊县一带,故名。起初是男演员组成的“的笃班”。后入上海发展改称绍兴文戏。1936年后,女班盛行,时称女子文戏,约在此时开始以“越剧”为名。近代以来的代表剧目有“雪声剧团”的《祥林嫂》。 9. 河南坠子:是由河南的道情与“颖歌柳”“三弦书”等合流而成的。是歌唱性较强的说唱曲种。以乔清秀的“乔派”和董桂芝的“董派”为代表。 10. 江南丝竹:是中国的传统器乐丝竹类的重要乐种。原先主要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近代在上海获得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成为全国著名的乐种。 11. 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在近代获得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的乐种。最初流行于广州。20 年代,开始采用粤胡(后称高胡)主奏,辅以扬琴,秦琴的“三件头”为主的形式。代表作有吕文成的《平湖秋月》,颜老烈的《旱天雷》等等。 12. 二泉映月:由民间艺人阿炳(华彦钧)所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曲采用江苏民间音乐材料写成,运用多种二胡弓法和不同的力度变化,细致地表现了饱尝生活艰辛的社会底层人民悲怆的心情和倔强的性格。此曲采用两个基本曲调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具有古代唱赚的近代双主题变奏的特色,在近代新生的民间器乐曲中是极富创造性的。 13. 新民歌:近代新民歌的音乐大多采用群众熟悉的本民族音乐(如传统民歌、戏曲、说唱、器乐和部分古典歌曲)填词或编配而成。这些新民歌以传统民歌音乐填词者为多,其填词歌曲有曲调不变或基本不变一类,也有曲调根据歌词需要作部分改变的。前者如《盼红军》,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思与文

新史學十四卷四期 二○○三年十二月 177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 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汎森** 本文是作者對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它涉及三個方面。第 一是史料方面,強調對私密性史料的重視及利用,並強調對地方性思 想文化材料的重視。第二,本文探討了一些方法論的問題,像「事件 的邏輯」與「史家的邏輯」,強調如果不能時時警覺於兩者之不同, 則容易對史實作出錯誤的解釋,或是忽略了歷史發展過程中歧出、複 雜的層面。第三,本文提出了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近代傳 播網絡的形成與思想文化史之關係,如對保守派人物研究,如對地方 上小讀書人的角色與功能的研究等。最後,本文仍強調,思想史研究 的最重要工作是對重要文獻縝密而深刻的閱讀。twscholar 關鍵詞:思想史 文化史 *本文在2003年3月蔣經國基金會於普林斯頓召開的「中國文化與社會研 究新視野」中發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兼所長

178 王汎森新史學十四卷四期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對於史學家尤其適用,研究歷 史的人,即使觀點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稱滿洲人從來沒有入關(李濟 語)!但是,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界的新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許國科會人文處歷史學門通過計劃的名單是觀察國內史學趨 勢的一項好材料。從近年來所通過的專題計劃名單,我們可以看出, 整體而言,臺灣史學界對種種西方新史學風氣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 文化史的影響最大,其特點有幾個。第一是認識到文化的建構力量之 強大,從而對各種界域的歷史建構的過程,或是對過去被視為是本質 式的或約定俗成的種種現象,以文化史的建構性角度加以解釋。第二 是各種過去所忽略的新問題的討論(如出版史、生態史、情欲史、閱讀史等), 第三是與性別、後殖民主義,以及與國族主義有關之研究。 沒有人能否認以上種種新發展大幅地擴大了歷史的視界,我在此 不想重覆這些新動向。此處所談的,純粹是我個人實際進行研究工作 時的一些反思。 近一、二十年來,不管是與近代思想文化史有關的文集、出版史twscholar 料等都出版得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歷史眼光的改變以及政 治氣候的變化,使得原先不被注意的材料大量出土。尤其是中國大陸, 正在經歷一個「恢復歷史記憶」的時期,也就是對民國時代非左派的 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好奇與興趣,連帶的,也使得與這些人物相關 的各種材料大量問世。在林林總總的材料中,「私密性的文件」(private document)很值得注意。譬如大量日記被整理出版,我個人印象比較深刻 的,如《胡適的日記》1(臺灣)、王闓運(1833-1916)的《湘綺樓日記》2、 1胡適,《胡適的日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1990),共18冊。 2王闓運,《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共5冊。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练习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练习 一.选择题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进行一些探索和改革。据此回答1—3题 1.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潮最重大的影响是 A.激励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B.成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 C.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先河D.改变了中国人'夜郎自大"的观念 2.洋务派能够掀起洋务运动的主要条件是 A.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B.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 C.他们都是地方实权派 D.他们对资本主义有清醒的认识 3.清末实行"新政"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B.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 C.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从19世纪末起,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据此回答4—7题 4.下列各项符合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是 ①既要学习西方科技,更要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②摈弃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商业③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公车上书的巨大影响 B.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C.光绪皇帝的支持 D.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的胜利 6.戊戌变法时期的保国会与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的相同之处有 ①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②具有民权主义意识③具有反帝的爱国主义思想④具有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色彩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新文化运动和以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 A.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B.只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革命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近代中国的民主化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据此回答8—10题 8.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汇总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浅谈

使 ” 学习中国音乐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中国丰富的历史遗产,从而进一步发展今天的音乐 事业。翻开中国音乐的历史,曾经产生过无数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它们成为人类文化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求发展,就必须要自觉地去继承历史上优秀的音乐文化,才谈得上 进一步的创造。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又该怎 样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呢? 中国音乐史作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必修课程由来已久。作为音乐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之 一,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存在和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间,经过几代音乐 专家、学者的辛勤研究和探索,使这门课程持续深入和丰富。而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该课 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学生角度分析,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有两个主观条件:学生能力 和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讲,学习动机十分重要。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是 造成对该门课程接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在实践中又 难以发挥作用,这其中也不乏存在“重技术轻理论”不良取向的部分学生,从而对该门课程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就抱着应付考试、拿学分的态度来学习中国音乐史,其结果可想而 知。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目的与意义。 一、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不新鲜了。所谓多媒体,主要包括以电脑、数码技 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等相结合。多媒体艺术中的计算机艺术尤为关键,如利用 p hotoshop 等 软件进行图像绘制和整理,利用扫描仪拖动拷贝形象进行变形;音频、视频的课件制作等。 有了多媒体的运用,知识理论不仅能通过文字形式呈现,利用 flash 等软件处理,依靠视觉 画面、音效以及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其传播效果。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不仅仅在课程中简单 地融入多媒体,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改变。多媒体融入中国 音乐史的教学会使整体课程变得更加立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生动。而近现代部 分的音响占有量相对古代部分要多一些,而且有部分相关历史人物也离我们较近,这就使得 与这部分史论相关问题的文字整理、录音采录、对一些重要人物的采访成为可能,使得利用 多媒体艺术对近现代一些重要音乐史实的还原变得现实和便捷。此外,DV 影像的制作本身就 极富个性化,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 DV 影像来拍摄、记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物资料,并 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插入多媒体课件中应用于教学。如: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 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大量采用本学院音乐会的音像资料, 学生在课堂上能欣赏到熟悉的老师、 同学,甚至自己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阐释,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记忆 效果更佳。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决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视自身讲课的感染力,而逐渐 沦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者,教师要使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协助教学而绝非取代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适当调整教学重点 针对专业不同的本科学生,授课教师应该对其教学重点给予适当调整。中国音乐史蕴含 着令人眩目的丰富音乐文明,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课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 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把史论内容分成专题研究,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使 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部分有横向、纵向、全面、宏观的把握;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理论 上又有比较细致的了解。如梁茂春先生的《中国当代音乐史》教材,对艺术歌曲、通俗歌曲、 合唱创作、民族器乐独奏曲、民族器乐重奏曲、民族器乐合奏曲、室内乐、小型器乐创作、 管弦乐创作、歌剧、舞剧等在 20 世纪的发展历程分别给予梳理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 教学过程中就可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专题史的授课方式满足了“具体学习型”学生的“实 用”心理,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我们的教 学目的。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https://www.360docs.net/doc/dc8689351.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 1、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 ①代表人物: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②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农民阶级: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2、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的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挫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进行新文化运动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六)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https://www.360docs.net/doc/dc8689351.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中国近代音乐史》 汪毓和名词解释

1.四大徽班一般认为我国京剧的产生是源于所谓"四大徽班"的进京,指的是为了庆贺乾隆皇帝80 大寿有关方面将"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个原来在南方演唱"徽调"的班 社调进北京,才使后来发展成为京剧。实际上这"四大徽班"并不是同时进京的,最早 进京的是"三庆",后来是"四喜"等。当时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都是同属"皮黄腔" 类的地方戏曲,而且两种戏曲的艺人还可能同在一个班社中。如曾对早期京剧形成作 出很大贡献的著名演员余三胜原来就是工汉调的。当然,这些班社的进京确实有助于" 徽、汉"两调在京的合流,最终至清道光年间真正形成为"京剧"。而这四个班社,后来 实际上也就成为早期京剧的重要班社。 2.场面中国戏曲的器乐伴奏组织的称呼,一般根据戏的内容性格有可分为两类,即对以演唱 为主的文戏运用"文场",对武打为主的武戏运用"武场"。这两种"场面"的乐器组成有 一定的区别。例如,京剧的"文场"主要用京胡、京二胡、月琴、板鼓等丝竹类乐器; 而"武场"则主要用唢呐、锣鼓等吹打乐类乐器为主。另外,不同种类的戏曲的"场面", 还各有其特殊的主奏乐器,如在昆曲中则以箫、笛为主,在梆子类戏曲中以板胡、梆 子为主,等等。 3.刘宝全清末京韵大鼓著名演员,最先随其父在天津学习大鼓,后曾改习京剧,工老生,最后 又随当时在京津一带颇有影响的"怯大鼓"艺人胡十、宋五、霍明亮等学艺。他在其长 期的艺术实践中成功地将京剧的念白、唱工、运腔、以及部分身段、动作等经验,与 传统的京韵大鼓(即当时的"怯大鼓")艺术结成一体,以北京的语言作为其说白的基 础,发展了一种对后来影响最大的、新的"刘派京韵大鼓"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