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酮丁醇

丁酮丁醇
丁酮丁醇

能源短缺己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寻求替代能源人们做了不

懈的努力。生物丁醇具有能量密度与汽油相似、饱和蒸汽压低和腐蚀性小等特点,

所以可直接添加入汽油而无需改造发动机。利用生物质生产生物丁醇是一条很有

前景的解决能源短缺的途径。

本文通过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生产丁醇,考察了发酵过程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

规律,获得了发酵底物浓度、发酵温度、接种量和不同发酵底物对发酵过程的影

响规律。通过气相色谱(FID)表征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丙酮、丁醇浓度,并且

利用排水法测量平均产气速率。结果表明:在6%玉米醪培养基中37 ℃发酵时丙

酮丁醇梭菌生长最旺盛,平均产气速率可达60 mL/h,气体总量约2510 mL,丙酮

浓度为4.1 g/L,丁醇浓度8.2 g/L。而5%鲜红薯发酵在35℃发酵时平均产气速率可

达72 mL/h,气体总量2560 mL,丙酮浓度为4.2 g/L,丁醇浓度为9.2 g/L。鲜红薯培

养基营养丰富且多样,相对于玉米醪培养基发酵时间短,温度适应度较宽,产物

浓度高,是发酵首选。

为了将纤维素水解产物用于丙酮丁醇发酵,需要测定丙酮丁醇梭菌对水解液

中所含发酵抑制物的适应能力。在丙酮丁醇发酵培养基中加入糠醛、丁酸或丁醇

等发酵抑制物,检测丙酮丁醇梭菌的最高耐受浓度。结果表明当糠醛浓度达到

5.5 g/L,丁酸浓度达到3 g/L,丁醇浓度8 g/L 时丙酮丁醇梭菌将停止生长。

关键词:丁醇丙酮丁醇梭菌发酵法生物转化

产物丁醇对细胞的毒性限制了丙酮丁醇发酵总溶剂终浓度,导致后续成本较高,难

以和化学合成法相竞争。因此菌种改良的目标就是选育丁醇产量高、丁醇耐受性强的菌株,以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本论文以实验室保藏的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E3-1 作为出发菌

株,紫外线诱变后,经2-DOG 淀粉平板筛选,得到一株丁醇产量提高的菌株UV-1,丁

醇产量为9.88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0.02%。然后以UV-1 为出发菌株,进行亚硝酸

诱变,得到一株丁醇产量提高的菌株NA-34,丁醇产量为11.58g/L,比出发菌株E3-1

的丁醇产量提高了22.45%。对所得菌株NA-34 进行丁醇浓度梯度富集筛选,得到一株

丁醇耐受性提高的菌株BR8-1,丁醇产量达12.81g/L,经过多次传代,表现出较好的遗

传稳定性。

由于筛选平板根据α-淀粉酶活所设计,因此比较了出发菌株C.acetobutylicumE3-1

和诱变菌株C.acetobutylicum BR8-1 的α-淀粉酶活。BR8-1 的α-淀粉酶活有很大提高,从59.84U/mL 提高到了94.67U/mL,提高了58.20%。分解代谢产物葡萄糖、麦芽糖和

糊精对C.acetobutylicum E3-1 和 C.acetobutylicum BR8-1 的α-淀粉酶活均有抑制作用,但对C.acetobutylicumE3-1 的抑制强度要比C.acetobutylicum BR8-1 的大。其中葡萄糖的抑制作用最强,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大,对α-淀粉酶活的抑制作用也不断增强,当葡萄糖浓度增加到4.00%时,88.00%以上的α-淀粉酶活被抑制。通过在不同时间添加 4.00 %的葡萄糖,研究葡萄糖对C.acetobutylicumBR8-1α-淀粉酶活的调控,发现葡萄糖主要

在对数期影响BR8-1 的α-淀粉酶活。这些研究表明 C.acetobutylicum BR8-1 是抗代谢阻遏株,但并没有完全解除阻遏。

以总溶剂产量为指标,确定木薯的预处理条件为粉碎度为60 目,蒸煮温度为90℃,

蒸煮时间为60min;初始pH5.20、培养温度37℃、接种量7.00%、种龄26h。以总溶剂产量和残糖量为指标,确定最佳的营养组合为:碳源为7.00%木薯粉,氮源为 1.00%的

麸皮加0.25%酵母膏,25.00%的废液。

考察了中性红和乙酸钠对代谢的调控。中性红对丙酮丁醇代谢的调控表现为:使代

谢流流向丁醇和乙醇的方向,当添加0.10%的中性红时,丁醇的比例从60.35%提高到 6 6.43%,乙醇比例从10.19%提高到15.84%,而丙酮的比例从29.46%下降为17.73%。乙酸钠对丙酮丁醇的调控表现为:使代谢流向了丙酮和丁醇,当添加0.60%的乙酸钠时,

丙酮的比例从29.00%提高到了33.44%,丁醇的比例从60.97%提高到64.78%。

关键词:丙酮丁醇发酵;诱变;α-淀粉酶;调控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

广泛的投入应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资源将在21 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

近枯竭,而且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就使寻找一

种绿色环保新能源显得更加迫切。丁醇除了可广泛用于各种塑料和橡胶制品的生

产,它还是一种很好的生物能源,因此生物丁醇发酵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本论文以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TCC 824 为原始出发菌株,利用不断

提高丁醇浓度、逐级培育的方法对其进行高丁醇耐受性培养试验,筛选得到具有

高丁醇耐受性的SRE01 菌株,对SRE01 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并与原始菌株进

行比较,高丁醇耐受性的SRE01 菌株发酵产量为9.1g/L,比原始菌株提高46.7%;

对SRE01进行紫外诱变并结合高效筛选方法,筛选得到高产菌株SW08和SW13,

对SW08 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并与出发菌株进行比较,紫外诱变得到的高产菌

株SW08 和SW13 产量可达到11.2g/L 和10.9g/L,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3.08%

和19.8%;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正丁酸可提高丁醇产量,经过对菌株SW08 进行发

酵条件优化,丁醇产量达到12.4g/L,比未添加正丁酸时提高了10.7%。

关键词:丁醇,丙酮丁醇梭菌,诱变育种,发酵

随着石化资源日益耗竭,各国开始重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丁醇是重要的有机溶剂

和化工原料,作为生物燃料,性能优于乙醇。丁醇发酵中,原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高

达60%一70%,并且由于丁醇对菌体的毒害作用,一般总溶剂产量只有18一20留L,溶剂得率为0.34留g。溶剂产量低、生产成本高,使发酵法无法与石油化工竞争。本文通过丁醇浸泡及N+束注入诱变筛选丁醇耐受性强、溶剂产量高的菌种,并用小麦淀粉废水与

木薯等廉价原料代替玉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物丁醇的竞争力。

通过丁醇浸泡处理,筛得高耐受性菌株BR30一2,丁醇产量达H.779/L,比出发菌

提高16.65%。再经N+束注入诱变,筛得高产菌BH一9,丁醇与总溶剂产量分别达14.51叭、

23.14留L,较出发菌提高43.81%、38.28%,BH一9稳定性良好。

研究了电子转移介体、有机酸盐、pH缓冲剂、还原剂以及震荡和通气对丁醇发酵

的影响。刃天青低于0.50%。时可用作筛选高还原力菌株的指示剂。电子转移介体中,中性红显著提高丁醇比例;亚甲基蓝调控作用不明显;甲苯胺蓝抑制作用较强。有机酸盐

均可提高溶剂产量,添加0.30%乙酸钠或0.10%丁酸钠时,丁醇产量分别达16.209/L、16.59叭。pH缓冲剂中,KZHPO;可以促进溶剂生成,浓度为0.40%时丁醇产量达16留L; CacO3、两种缓冲盐困aZHPo4:KHZP04=l:1)不利于溶剂生产。还原剂NaZs、L一半肤氨酸

盐酸盐、V。均不利于丁醇发酵。间歇震荡对溶剂产量影响不大;不同发酵时期通气对

发酵影响效果不同;相同发酵时期,通气时间越长,氧气对菌体抑制作用越明显。

小麦淀粉废水中添加木薯进行丁醇发酵试验,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的优

化培养基配方为:木薯粉5%,蛋白A3%,丁酸钠0.10%,KZHPO;0.10%。最适培养条

件为:温度37℃,初始pH7,种龄24h,接种量3%,装液量11omL/2somL,发酵周期

80h。丁醇与总溶剂产量达19.32g/L、32.349/L,溶剂产量与溶剂得率分别比玉米丁醇提

高61.70%、21.91%,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关键词:丁醇浸泡;N+束注入诱变;丁醇;代谢调控;优化

丙酮一丁醇发酵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是仅次于酒精发酵的世界第二大发酵过程。

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丙酮一丁醇发酵逐渐衰

退下来。近年来,由于石油等化石资源的逐渐枯竭,丙酮一丁醇发酵作为一种转化生

物质为液体燃料(丁醇)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手段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丙酮-

丁醇发酵过程中产物丁醇会对细胞产生很强的毒害作用,当发酵液中丁醇的浓度达

到或超过119/L时,发酵菌株生长受明显抑制,严重时会导致细胞内质子外漏,细

胞膜受损并导致死亡,最终降低生产效率,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

本论文以工业微生物保藏中心提供的丙酮丁醇梭菌8012作为出发菌株,通过优化

以期使丁醉产量产量超过11g/L。

首先研究了添加(N场)250;、CaCO3、KZHpO4·3HZO、KHZpO4、MgSO4·7HZo、Feso4·7HZo、氯霉素对丁醇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醇产量由原来的7.44g/L提高

到10.339/L。

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一Bunnan设计对影响丁醇产量的发酵培养基组分

进行了筛选,确定主要影响因子为MgS04·7H20和氯霉素。

然后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以上2个因素的最大响应区域,最后采用中心组合设计

和响应面分析法确立主要影响因子的浓度。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70g/L、

困执)250439/L、CaCO369/L、KZHPO4·3HZO1.259/L、KHZPO;1.59/L、MgSO4·7HZO 0.439/L·FeSO4·7H200.0159/L、氯霉素0.1379/L。最终丁醇浓度为11.59几比原始

产量提高了54%,本实验也说明用此优化方法可有效提高丁醇产量。

关键词丙酮丁醇梭菌;Plackett一B~an;中心组合;响应面

玉米秸秆梯级利用产丁醇及MEC产氢的研究

玉米秸秆梯级利用产丁醇及MEC产氢的研究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产生8亿吨的农作物秸秆有30%以上得不到有效利用。秸秆中含有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优质的生物质资源。 生物丁醇和氢气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应用到能源、交通燃料等领域。纤维素水解成单糖后,可以利用生物法发酵还原糖生产丁醇。 采用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生物能源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制氢技术,能够在处理有机废水的同时高效产氢。 本实验以秸秆梯级利用为出发点,研究了促进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丁醇的方法,同时探索了利用MEC利用丁醇发酵废液制氢的可行性,并采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处理MEC产氢废液,并据此提出了秸秆水解液发酵产丁醇-MEC产氢的提高生物质利用率的方法。本研究通过研究预处理方法、纤维素酶解缓冲溶液和水解液中的抑制物去除方法提高玉米秸秆糖化率。 在稀酸预处理、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条件下还原糖的浓度为30.90 g/L。石灰法可以有效去除预处理抑制物并比对照组丁醇浓度提高了1.1倍。 在秸秆水解液发酵时,添加适量的外源电子载体(苄基紫精、甲基蓝)可以显著提高丁醇的产量。其中,当玉米秸秆水解液中含有20 mg/L的苄基紫精,丁醇的和溶剂的产量分别为6.49 g/L和8.14 g/L,丁醇产率提高到0.41 g/g。 MEC利用丁醇发酵废液产氢,不同的发酵废液浓度对最终的产氢量和COD去除效果有较大影响。发酵废液的进水浓度在4272 mg/L时,最大产氢速率为3.58±0.47 m3H2/m3/d,氢气产率为16.34 mmol H2/g COD,库伦效率为111.60±9.11%,此时COD去除率有71.6±2.3%。

丁醇异构体混合物的GC分离——归一化法定量

丁醇异构体混合物的GC分离——归一化法定量 一、目的要求 1. 学会使用归一化法定量测定; 2. 进一步熟练TCD的使用。 二、方法原理 DNP柱对醇类有很好的选择性,特别是对四种丁醇异构体化合物的分析,在一定的色谱操作条件下,四种丁醇异构体化合物可以得到完全的分离,而且分析时间短。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气相色谱仪、气体发生器、实验三制备的色谱柱、TCD、微量注射器 2.试剂: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正丁醇(以上均为分析纯)。丙酮洗针液 四、实验步骤 1.配制混合物试样用一干燥洁净的称量瓶分别称取0.5g异丁醇、0.6g仲丁醇、0.5g 叔丁醇、0.5g正丁醇(称准至0.001g),混合均匀,备用。 2. 色谱仪的开机和调试 (1)打开气体发生器,流速为30ml/min,十分钟后排水。 (2)将载气通入主机气路,检漏,调节载气流速为30ml/min,通载气半个小时将气路中的空气等赶走。 (3)打开色谱主机电源,在控制面板上对气化室、柱箱、检测器进行控温,将温度分别调节为160℃,75℃,80℃; (4)打开桥流(100mA) (5)打开色谱数据处理机,输入测量参数。 2.标准和未知试样的分析测定 (1)观察仪器谱图基线是否平直,待仪器电路和气路系统达到平衡,基线平直后,用1微升清洗过的微量注射器吸取混合试样0.6微升进样,记录分析结果。 (2)按上述方法再进样分析测定两次,记录分析结果。 (3)结束工作实验完成后,清洗进样器。 (4)关桥流。降低柱温,待柱温降至50℃再停止通载气。 五、结果处理 1. 记录实验条件。 3.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六、注意事项 1.用氮气做载气,桥流一般100mA。 2. 柱温的升温速率切忌过快,以保持色谱柱的稳定性。关机时一定要等柱温降下来再

丁醇

1-丁醇 正丁醇 1.该名词的定义、又称 &Nb sp; 1.1 正丁醇分子式、理化性质 正丁醇俗称1-丁醇,英文简写为n-bu Ta nol;n-butyl alcohol;1-butanol,它是无色液体,有酒精味,相对密度0.8109,熔点-90.2℃,沸点117.7℃,与乙醇、乙醚及其它多种有机溶剂混溶。蒸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45-11.25(体积)。 1.2 正丁醇主要用途 正丁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邻苯二甲酸正丁酯、脂肪二元酸和磷酸丁酯、丙烯酸丁酯及醋酸丁酯等;可经过氧化生产丁醛或丁酸;还可用作油脂、医药和香料的提取溶剂以及醇酸树脂的添加剂等。还可用作有机染料和印刷油墨的溶剂、脱蜡剂。 我国丁醇主要用于生产醋酸丁酯、丙烯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及医药中间体等,用量较大的是醋酸丁酯、丙烯酸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分别占我国丁醇消费总量的32.7%、15.3%和9%。 2.该名词的性状、情况简介。 毒性防护毒性大体与乙醇相同,但刺激性强,有使人难忍的恶臭。工作场所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300mg/m3。车间应加强通风,设备应密闭。 包装储运用铁桶包装,每桶160kg或200kg。应贮存在干燥、通风的仓库中,温度保持在35℃以下,仓库内防火防爆。上下装卸和运输时,防止猛烈撞击,并防止日晒雨淋。按易燃化学品规定贮运。 物化性质无色液体,有酒味。相对密度0.8109(20/20℃)。沸点117.7℃。熔点-90.2℃。折射率Nd(20℃)1.3993。闪点35~35.5℃。自燃点365℃。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7.7%(重量),水在正丁醇中的溶解度20.1%(重量)。与乙醇、乙醚及其他多种有机溶剂混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45~11.25(体积)。 质量标准发酵法GB 6027-89;羟基合成法及乙醛缩合法GB 9014-88;GB 10618-89(食品添加剂) 消耗定额原料名称规格消耗,kg/t 3、生产工艺

国内四大生物乙醇厂

河南天冠集团 长期以来,天冠集团与国内外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分别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等签订了博士后进站合作协议,分别承担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工开发与利用领域相关研究,均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大大推进了如秸秆纤维乙醇、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等产业化进程,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鉴于天冠集团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已与美国国家能源实验室、瑞典皇家工程学院、巴西圣保罗大学、日本筑波大学以及欧盟生物质能源联合会建立了学术、技术交流合作关系,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截至2008年底,集团总资产规模47亿元,年销售收入37亿元,同1999年底相比分别增长595.45%、1202.58%。2010年,天冠集团工业总产值54亿元,销售收入50.3亿元,同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6.3倍和4.5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天冠集团就开始追踪和投资二氧化碳深加工利用的开发研究,与在该领域具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山大学联合,致力于该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历经多年攻关,取得突破性成果。2003年底建成的50吨/年中试生产线,基本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多项关键技术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加速其工业化进程,企业充分考虑了工艺设备放大的技术风险,建设了千吨级生产线,并在试车工作中,取得了聚合分子量10万以上完全可控的巨大突破,为扩大生产奠定了重要的工程基础。为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公司积极与德国巴斯夫公司、韩国LG公司等合作,开展二氧化碳降解塑料制品开发。 他们依托生物能源发展生物化工,形成了可持续的优势产业链。生物能源产品包括纤维乙醇、薯类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和生物沼气等,生物化工依托生物能源发展,正在实施产业化的主要产品包括: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碳酸二甲酯、1,3-丙二醇、PTT聚酯、生物乙烯、木质素等。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 建设乙酸乙酯项目从英国DAVY公司引进了世界先进工艺,可以将乙醇经一步脱氢转化为乙酸乙酯。主要产品及生产能力为:燃料乙醇40万吨/年、酒糟蛋白饲料(DDGS)32万吨/年、玉米油2.25万吨/年、乙酸乙酯5万吨/年,每年加工转化玉米126万吨。2008年公司总资产26.8亿元,实现产值29.2亿元。吉林燃料乙醇公司自主研发的近红外光谱技术高水分玉米及冻玉米方法日前获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12月19日,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举行合作研究室揭牌仪式,正式达成生物化工技术合作协议。 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个大型燃料乙醇生产基地,以合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生物质能源基地为目标,在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2007年8月,公司积极组建研发中心,并配备了研发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中试车间,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与吉林大学共建合作研究室,对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创立于2001年9月19日,注册资本12亿元,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比例分别为55%、25%和20%。

发酵法制备丙醇、丁醇的工艺及菌种

发酵法制备丙醇、丁醇的工艺及菌种 摘要:当今世界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在日益增加。石油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未来能源短缺问题的普遍关注。为了缓解石油危机,人们将目光逐渐转向了生物丁醇。丙酮丁醇发酵主要产生丙酮、丁醇、乙醇、乙酸和丁酸等有机溶剂,其主要产物—丁醇,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也是新型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生物丁醇具有高能量、可混合性、低挥发性、污染少等优点,可以取代乙醇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燃料添加剂,使生物丁醇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针对丙酮丁醇发酵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生产菌种的改良和发酵工艺的改进等高产策略。 关键词:丙酮丁醇发酵、菌种、生物丁醇、生产工艺 一、引言 当今世界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在日益增加。70年代的石油危机起了世界各国对未来能源短缺问题的普遍关注。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目前世界已探明的石油贮量至多可供使用40-50年。而在中国,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则已探明的石油贮量至多可用30年[1]。为了缓解石油危机,人们将目光逐渐转向了生物丁醇。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丁醇绝大部分都通过石油工业合成,伴随着石油能源的枯竭,丁醇作为良好的有机溶剂和新一代的液体能源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2]。杜邦和BP都是研发生物丁醇的积极倡导者[3]。丁醇在自然界中由微生物发酵产生,能够融入自然界的整体代谢循环。丁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良好的有机溶剂,同时也是有效的汽油增烷剂和增氧剂,丁醇作为燃料具有其它燃料无可比拟的优点。首先,丁醇燃油的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就是:丁醇的能量密度要比乙醇高30%,生物丁醇较低的饱和蒸汽压,并允许汽油混合物含水,这有助于它在现有汽油供应和分配渠道中利用。甚至无需对车辆进行改造,就可以使用几乎100%浓度的丁醇。它有可能以更大的比例调入汽油而无需改造汽车,它比汽油/乙醇调和物具有更好的燃料经济。丁醇与其他生物燃料相比,腐蚀性较小,混合燃料中可混入20%的丁醇。丁醇还是一种高能量生物燃料,与传统燃料相比,每加仑(1Gallon=4.5L)可支持汽车多走10%的路程,与乙醇相比可多走30%的路程。它还可提高乙醇汽油的性能,减少乙醇对汽油蒸汽压的影响,这是影响乙醇在现有汽油分配渠道中广泛使用的一个问题。同样的条件下,要想使用高浓度的乙醇最为燃料,车辆需要进行必不可少的改造。杜邦首席执行官Charles Holliday表示:“给发动机使用丁醇,能得到更理想的性能,同时也更节省能源。”。其次,生物丁醇的生产原料——淀粉、纤维素等价格低廉。并且燃烧产物仅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二氧化碳能进入自然界的碳循环。因此,燃料丁醇的使用将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再次,生物丁醇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首选替代品。目前生物燃料占世界运输燃料的比例不到2%,但可能在未来运输燃料构成中占很大的比例,可能在主要市场中占20%~30%。

丁醇

亚洲正丁醇市场交易气氛冷清,价格小幅下滑。市场现货供应充足,下游需求乏力,买家有一定观望情绪,主动性买盘缺乏。目前中国正丁醇到岸价在1279-1281美元/吨,比一周前下跌10美元/吨;东南亚地区正丁醇到岸在1279-1281美元/吨,比一周前下跌10美元/吨。 (文章来源:生意社) 二、市场行情分析: 华东地区正丁醇市场气氛淡静,价格弱势整理。市场交易气氛疲软,终端买家购买兴趣不高,贸易商出货呆滞,价格稳中略跌。目前主流报价在9200-9300元/吨,实际成交在9150-9250元/吨。 华南正丁醇市场到货量增加,价格继续下跌。市场成交气氛低迷,买家心态消极,贸易商出货不畅,价格继续下跌,市场主流报价9900-10000元/吨,实际商谈在9800-9900元/吨。

华北正丁醇市场走势疲弱,价格持续走低。市场供应十分充足,但交投气氛低迷,贸易商存在库存压力,价格震荡下跌,主流报价在8900-9000元/吨,实际成交在8800-9000元/吨。 三、展望预测: 综上所述,生意社化工分社正丁醇分析师刘美丽认为:正丁醇市场延续弱势下滑。市场现货供应比较充足,下游丁酯行业需求向淡,买家接货兴趣降低,持货商出货阻力上升,压制市场价格走低。不过在价格连续下跌后,成本的支撑将逐渐增强,有助于正丁醇市场下跌空间的收窄。 (责任编辑:leonlee07) 正丁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邻苯二甲酸正丁酯、脂肪二元酸和磷酸丁酯、丙烯酸丁酯及醋酸丁酯等;可经过氧化生产丁醛或丁酸;还可用作油脂、医药和香料的提取溶剂以及醇酸树脂的添加剂等。还可用作有机染料和印刷油墨的溶剂、脱蜡剂。 我国丁醇主要用于生产醋酸丁酯、丙烯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及医药中间体等,用量较大的是醋酸丁酯、丙烯酸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分别占我国丁醇消费总量的32.7%、15.3%和9%。 2.该名词的性状、情况简介。 (1)毒性防护毒性大体与乙醇相同,但刺激性强,有使人难忍的恶臭。工作场所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300mg/m3。车间应加强通风,设备应密闭。 (2)包装储运用铁桶包装,每桶160kg或200kg。应贮存在干燥、通风的仓库中,温度保持在35℃以下,仓库内防火防爆。上下装卸和运输时,防止猛烈撞击,并防止日晒雨淋。按易燃化学品规定贮运。 物化性质无色液体,有酒味。相对密度0.8109(20/20℃)。沸点117.7℃。熔点-90.2℃。折射率nD(20℃)1.3993。闪点35~35.5℃。自燃点365℃。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7.7%(重量),水在正丁醇中的溶解度20.1%(重量)。与乙醇、乙醚及其他多种有机溶剂混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45~11.25(体积)。

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研究进展

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研究进展 姓名:吴柏君 学号:201307231 班级:应化1301班 专业: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 2015年10月10日

摘要:出于能源安全和环保的考虑,生物燃料已成为许多国家研究发展的目标,而生物丁醇以其特有的优势体现了能源的多元化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介绍了丁醇作为新型生物燃料的优势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丁醇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丁醇; 生物燃料;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O623.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320(2008)06-0028-04 Research progress in new biofuel butanol Abstract:In view of energy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biofuel has been turned in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arget in many countries.With special advantages,biobutanol demonstrates energy diversification and great developmentpotential.The advantages of butanol as a newbiofuel and its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thome and abroad are introduced,and thepres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butanol production by the fermentation and their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Finally,the prospects ofbiobutanol are looked forward to. Key words:butanol;biofuel;research progress 受世界石油资源、价格、环保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发展生物燃料已成为许多国家提高能源安全、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生物燃料是指通过生物资源生产的适用于汽油或柴油发动机的燃料,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生物气体、生物甲醇、生物二甲醚等,目前市场上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最为常见。生物丁醇与乙醇相似,可以和汽油混合,但却具有许多优于乙醇之处,因此,生物丁醇的研究开发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1-3]。 1生产概述 工业上生产丁醇的方法有3种[4-5]:①羰基合成法。丙烯与CO、H2在加压加温及催化剂存在下羰基合成正、异丁醛,加氢后分馏得正丁醇,这是工业上生产丁醇的主要方法。②发酵法。以淀粉等为原料,接入丙酮-丁醇菌种,进行丙酮丁醇(ABE)发酵,发酵液精馏后得产品正丁醇。③醇醛缩合法。乙醛经缩合成丁醇醛,脱水生成丁烯醛,再经加氢后得正丁醇。发酵法生产丙酮和丁醇工业始于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丙酮用于制造炸药和航空机翼涂料等用量激增。英国首先改造酒精厂为丙酮丁醇工厂,继而又在世界各地建立分厂,以玉米为原料大规模生产丙酮、丁醇。战后由于与丙酮同时制得约有2倍量的正丁醇未发现可利用价值,丙酮、丁醇工业曾衰退停顿,当发现正丁醇是制造醋酸丁酯作为硝酸纤维素之最佳溶剂后,此工业又获得新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来自石油化工的竞争,丙酮、丁醇发酵工业走向衰退。但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丙酮、丁醇发酵工业的重要性[6]。 2优势 发酵法生产的生物丁醇可作为生物燃料替代汽油等石化能源,其优势体现在生产方法和产品性能两方面。 2.1发酵方法上的优势 (1)化工合成法以石油为原料,投资大,技术设备要求高;而微生物发酵法一般以淀粉质、纸浆废液、糖蜜和野生植物等为原料,利用丙酮丁醇菌所分泌的酶来将淀粉分解成糖类,再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生成丙酮、丁醇和乙醇等产物,其工艺设备与酒精生产相似,原料价廉,来源广泛,设备投资较小;(2)发酵法生产条件温和,一般常温操作,不需贵重金属催化剂;(3)选择性好、安全性高、副产物少,易于分离纯化;(4)降低了对有限石油资源的消耗和依赖。

正丁醇相的分离

正丁醇部位的分离一向是分离工作中的难点,但由于其出新率远高于小极性部位,所以还是值得下一番功夫的。 一般来说,正丁醇部位往往含有单糖、二糖等小分子糖,多种酚类化合物,以及苷类化合物,极性较大,在硅胶柱上吸附较多,成点性差,分离效果不好。因此,一般说来,对于正丁醇部位可采取以下方法: 1. 大孔树脂柱分段。水溶后上样,依次用水,30%、60%、95%乙醇溶液洗脱,分别合并、收集。一般说来目标化合物多在60%段,水,30%段多为一些水溶性单糖、二糖及多酚类化合物,可以考虑弃去。而95%部分多和乙酸乙酯部位大极性段重叠,可以乙酸乙酯部位合并处理。 2. 反相硅胶分段。如果正丁醇部位量不是太大,或者课题组有大反相柱,可以考虑用反相柱砍段。唯一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由于我们一般是用正相硅胶板检测化合物分离情况,所以反相柱砍段后往往各组份在硅胶板上看起来比较混乱,不如硅胶柱砍段后那么直观,一定要小心对比,否则会越分越乱。 3.正相柱分配色谱层析。如果正丁醇部位量太大,或者课题组没有大的反相柱用来分段,那么可以考虑氯仿:甲醇:水体系来砍段。我一般用8:2:1、7:3:1以及 6.5:3.5:1依次洗脱,效果不会很好,但两到三次反复上柱后各部分还是可以看得到点的。这时再会反相柱细分,拿十到二十个点应该没问题的。 正丁醇在提取分离这一块是难度最大 1.正丁醇层部分极性大,容易变化,譬如,皂苷类发生水解,变成次级皂苷和苷元。 2.化合物稳定性差,容易变化,往往导致重复性差,譬如,上柱子前可以看见一个很好的点,准备分离这个目标点,但是从柱子上下来以后,点比上柱子前还多。 3.薄层条件难于摸索,一般用到氯仿甲醇水系统,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展开系统就难于选择了,比如,极性最小三相氯仿甲醇水系统中的一般最小的是9:1:0.1,但是如果用这个比例还是展到了最上面,你肯定想把极性调小,比如,换成20:1,或者是15:1,跑出来就是一条线,想往其中加水,但是水加多少呢?加多了,三相就变成分层的了,1%不算多吧,可是,还是分层,真是不好处理。 4.溶解性也不好,遇到一些东西,说什么也不溶解,实在没有办法,有时候1克的东西,全部溶解都需要50-80ml的溶剂,你想想用这么多的溶液来拌样,是个什么样的工作量,推荐系统有:氯仿甲醇水系统,正丁醇醋酸水系统,乙酸乙脂甲醇水系统,分极性大的部分,不能拘泥于硅胶柱,应结合多种色谱分离手段,应多尝试用ODS柱,凝胶柱,还可以考虑制备薄层,有时此法效果极其好,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制备液相进行分离 可以先考虑用树脂,甲醇-水系统 然后再用硅胶,氯仿-甲醇-水 然后再用别的方法进一步分离 运气好的时候从甙元到糖都能得到 一篇文献的一部分 The n-BuOH-soluble fraction was separated first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on a highly porous synthetic resin, Diaion HP-20 (? ) 5.0 cm, L ) 60 cm) (Mitsubushi Chemical Co., Ltd., Tokyo, Japan), with MeOH-H2O [(1:4, 8 L), (2:3, 8 L), (3:2, 8L), and (4:1, 8 L)]; 500 mL fractions were collected. The residue(26.6 g in fractions 13-18) of the 40% MeOH eluate obtained on Diaion HP-20 column chromatography was subjected to silica gel (500 g) (70-230 mesh; Merck Co., Ltd., Darmstadt,Germany) column chromatography with CHCl3 (2 L) and CHCl3-MeOH (99:1, 3 L), (49:1, 3 L), (97:3, 3 L), (24:1, 3 L),(19:1, 3 L),

丁醇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2010-4-29 10:05:59 丁醇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生物燃料是指通过生物资源生产的适用于汽油或柴油发动机的燃料,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生物气体、生物甲醇、生物二甲醚等,目前市场上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最为常见。生物丁醇与乙醇相似,可以和汽油混合,但却具有许多优于乙醇之处,因此,生物丁醇的研究开发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1 生产概述 工业上生产丁醇的方法有3种:①羰基合成法。丙烯与CO、H2在加压加温及催化剂存在下羰基合成正、异丁醛,加氢后分馏得正丁醇,这是工业上生产丁醇的主要方法。②发酵法。以淀粉等为原料,接人丙酮-丁醇菌种,进行丙酮丁醇(ABE)发酵,发酵液精馏后得产品正丁醇。③醇醛缩合法。乙醛经缩合成丁醇醛,脱水生成丁烯醛,再经加氢后得正丁醇。发酵法生产丙酮和丁醇工业始于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丙酮用于制造炸药和航空机翼涂料等用量激增。英国首先改造酒精厂为丙酮丁醇工厂,继而又在世界各地建立分厂,以玉米为原料大规模生产丙酮、丁醇。战后由于与丙酮同时制得约有2倍量的正丁醇未发现可利用价值,丙酮、丁醇工业曾衰退停顿,当发现正丁醇是制造醋酸丁酯作为硝酸纤维素之最佳溶剂后,此工业又获得新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来自石油化工的竞争,丙酮、丁醇发酵工业走向衰退。但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丙酮、丁醇发酵工业的重要性。 2 优势 发酵法生产的生物丁醇可作为生物燃料替代汽油等石化能源,其优势体现在生产方法和产品性能两方面。 2.1 发酵方法上的优势 (1)化工合成法以石油为原料,投资大,技术设备要求高;而微生物发酵法一般以淀粉质、纸浆废液、糖蜜和野生植物等为原料,利用丙酮丁醇菌所分泌的酶来将淀粉分解成糖类,再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生成丙酮、丁醇和乙醇等产物,其工艺设备与酒精生产相似,原料价廉,来源广泛,设备投资较小; (2)发酵法生产条件温和,一般常温操作,不需贵重金属催化剂; (3)选择性好、安全性高、副产物少,易于分离纯化; (4)降低了对有限石油资源的消耗和依赖。 2.2 生物丁醇的性能优势

GC法分离丁醇异构体及其含量测定(学生版1)

气相色谱实验-01 GC 法分离丁醇异构体及其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构成及基本操作 2.掌握色谱柱分离化学物质的原理,以及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3.掌握分离度的计算方法 4.掌握气相色谱中保留值定性与内标法定量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不同化合物之所以能够色谱分离是因为在色谱柱中停留时间的不同,停留时间取决于化合物与固定相的亲和能力。当样品通过进样口汽化进入色谱柱,化合物分子会溶解在固定相,随后在温度、气流作用下再次汽化到流动相,这个过程不断反复,微弱的性质差别被不断放大,直至流出色谱柱。与固定相亲和力强的化合物,汽化到流动相比较难,流出色谱柱的时间(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 ,Rt )也就比较长,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不同极性的色谱柱适合分离相应极性的化合物;保留时间还取决于蒸汽压和汽化焓,即与沸点密切相关;保留时间受环境温度、流动相速度的影响也很明显。 色谱柱的分离能力是决定色谱分析成败的关键,现代气相色谱广泛采用高效率的毛细管色谱柱。毛细管色谱柱种类众多,按固定相的不同可分为非极性柱、弱极性柱、中等极性柱、极性柱等。本实验采用的色谱柱Rtx-1是一种非极性柱,固定相是高分子量聚二甲基硅氧烷,最高使用温度340℃。 在气液色谱中,有两种力同时影响组分的分离。即(1)建立在拉乌尔定律基础上的蒸汽压平衡力和(2)组分分子与固定相分子间的作用力。组分最终从柱后流出的次序就是这两种力相互“竞争”的结果。柱温严重影响分配系数,进而影响组分的分离度。一般地说,柱温降低,分配系数增大,分离改进。图1是典型的气相色谱图,Y 轴表示检测器电压,X 轴是从样品进样到某个组分流出的时间,即该组分的保留时间。如果色谱峰分离不理想,如图2的第二、第三峰,虽然可以简单地在峰谷画一条垂直线将两峰分离,但是在第三峰起始处仍然有第二峰分子的存在,无法准确标定峰面积与分子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调整色谱条件,使各色谱峰得到良好分离(基线分离)。 分离度: )(2 1 )2(2/1)1(2/11 2W W t t R R R +-= (1) 式中t R 为保留时间,W 1/2为半峰宽,计算时要注意单位。 定性分析:如果色谱条件保持不变,那么每次进样某个组分的保留时间应该是相同的,对于多组分混合物,若色谱峰均能分开,则可以将各峰的保留值,与各相应的标准样品在相同条件所测定的保留值进行对照,通过纯物质的标定可以确认混合样品色谱图中每个峰对应的物质。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检测信号A i (峰面积)的大小与进入检测器的被测组分的量m i (浓度或质量等)成正比的基础上的,即: m i =f i A i (2) 式中校正因子f i ,表示单位峰面积所代表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它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微生物产丁醇代谢

微生物的产丁醇代谢 摘要:丁醇作为一种传统工业原料,自二战前就开始被广泛应用,是印染、医药、香料等的重要原料。传统上用石油产品作为生产原料,如今,丁醇被赋予了新的用途,即汽车等燃料的替代品。为了节约成本,加强环保,各个实验室开展了生物法制丁醇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微生物产丁醇的一些菌种,以及产丁醇代谢的过程,最后介绍了现在的应用状况以及前景。 关键词:丁醇厌氧发酵汽油梭菌 简介 丙酮丁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广逆用于喷漆、炸药、塑料、制药、植物油提取及有机玻璃、合成橡胶等工业[2,3,4,11~17]。目前生产方法有化学合成和发酵法两种[13]:发酵法产丁醇曾经是世界上仅次于酒精发酵的第二大发酵产业[2,9],而现在常用的是石油产品进行化学合成。石油资源紧缺而导致的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12],而丁醇作为一种替代的清洁性能源,其生物学制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国内生产生物丁醇(ABE发酵)主要是以玉米为原料,利用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发酵[7],而国外一般使用拜氏梭菌,用蜜糖为发酵原料[8]。梭菌属严格厌氧,能形成芽孢、厌氧生长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因芽孢常比菌体大,致使菌体呈梭状而得名,又称厌氧芽孢杆菌属。现在已知的梭菌都是产生正丁醇的,近期,美国杜邦公司和加州大学发现一种使用藻类产生异丁醇的工艺,现在处于保密阶段。本文中如无特指,丁醇均是指正丁醇。 1. 发酵原理 丙酮丁醇发酵包括2个不同的时期:产酸期和产溶剂期。产酸阶段,细胞处于指数生长期,主要产生乙酸、丁酸、H2和CO2,有机酸的产生引起了发酵液pH 的下降;随着有机酸积累到一定阶段(pH 达到4 .3~4.5),发酵进入产溶剂期,此时细胞处于稳定期,产生的乙酸和丁酸在这一阶段转变为ABE,随着发酵的进行,丙酮丁醇梭菌开始衰老,活力下降,加上底物的消耗,溶剂的毒害作用,使菌体开始自溶或生成孢子,发酵逐渐由微弱最终达到静止结束[11]。 如图1,是整个产丁醇的反应的流程及相关酶类。

生物样品的制备与提取

第二章生物样品的制备 §2. 1 生物分析化学分析对象的复杂性 生物样品往往是一种具有高度复杂性的体系,这种复杂性表现在组成、含量、动力学范围、时空依存性等各个方面,这使得生物样品的处理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与经典分析化学的样品制备相比,生物分析化学的样品制备有以下特点: (1)生物样品的组成极其复杂,常常包含有数百种乃至几千种化合物。如人类血浆蛋白质组学的阶段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血浆中的蛋白质至2005年时已鉴定了3020种。有的生物分子在分离过程中还在不断的代谢,所以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方法差别极大,想找到一种适合各种生物大分子分离制备的标准方法是很困难的。 (2)许多生物分子在生物材料中的含量极微,只有万分之一、几十万分之一,甚至几百万分之一。分离纯化的步骤繁多,流程长,有的目的产物要经过十几步、几十步的操作才能达到所需纯度的要求。 (3)生物分子往往有很宽的动力学浓度范围。如不同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浓度分布范围相差106~1010倍,而同一种蛋白质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浓度相差有时也很大。 (4)许多生物分子一旦离开了生物体内的环境时就极易失活,因此分离过程中如何防止其失活,就是生物分子提取制备最困难之处。过酸、过碱、高温、剧烈的搅拌、强辐射及本身的自溶等都会使生物大分子变性而失活。 (5)生物分子的分离和制备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很难准确估计和判断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各种参数对溶液中各种成分的综合影响,因而实验结果常常带有很大的经验成份,实验的重复性较差,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学、乃至个人的实验技术水平和经验对实验结果会有较大的影响。 制备生物分子的基本原则是:以尽可能少的步骤、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目标产品。通常包括以下步骤:①确定要制备的生物分子的目的和要求;②通过文献调研和预备性实验,掌握目标产物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③生物材料的破碎和预处理;④分离纯化方案的选择和探索;⑤选择相应的、可靠的分析技术,建立鉴定生物分子制备物的均一性(即纯度)的方法;⑥产物的浓缩、干燥和保存。 在进行样品处理时,需要考虑的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主要有:①在水和各种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②在不同温度、pH值和各种缓冲液中的稳定性;③固态时对温度、含水量和冻干时的稳定性;④各种物理性质:如分子的大小、穿膜的能力、带电的情况、等电点、在电场中的行为、离心沉降的表现、在各种凝胶、树脂等填料中的分配系数等;⑤其它化学性质,如对各种蛋白酶、水解酶的稳定性和对各种化学试剂的稳定性;⑥对其他生物分子的特殊亲和力;⑦在细胞内的定位等。 生物大分子和生物小分子的分离纯化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特异性的差异,如分子的大小、形状、酸碱性、溶解性、溶解度、极性、电荷和与其它分子的亲和性等。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混合物中几个组分分配系数的差异,把它们分配到两个或几个相中,如盐析、有机溶剂沉淀、层析和结晶等;二是将混合物置于某一物相(大多数是液相)中,通过物理力场的作用,使各组分分配于不同的区域,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如电泳、离心、超滤等。目前纯化蛋白质等生物大

生物醇基燃料国内外技术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49992311.html, 生物醇基燃料国内外技术进展 作者:朱卫霞李婷章亚东孔永平 来源:《当代化工》2020年第03期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alcohol-based Fuel ZHU Wei-xia1,LI Ting1,ZHANG Ya-dong1,2,KONG Yong-ping3 能源是人類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工业文明的保障。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传统石化能源储量有限且不可再生,因此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寻找化石能源的替代品[1]。 生物质资源来源丰富燃烧热值高[2-4],可通过热解和气化等多种技术将其转变为可广泛利用的气体燃料,以生物质醇基燃料为首的清洁能源,深受各国青睐。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储量丰富,随着以秸秆、木质纤维素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合成醇基燃料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质醇基燃料的开发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国内正在推进中的生物质燃料乙醇产能规模305万t/a[5-8]。生物醇基燃料是最有潜力和竞争力的新型替代能源。 生物醇基燃料是以生物质(玉米、秸秆、甜菜等)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等技术生产的醇基燃料,其中制备较为容易和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生物乙醇燃料和生物丁醇燃料[9]。 生物醇基燃料自身含氧,在燃烧过程中有自供氧效应,燃烧彻底,热转换效率高,且尾气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燃烧产物不含有害气体,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清洁能源。醇基燃料属于低热值液体燃料,热值是一些其他高热值燃料热值的60%左右[10]。生物醇基燃料除了本身可以 作内燃机的替代燃料外,还可以做汽油的高辛烷值调和剂,其中高碳醇还可以作为甲醇、乙醇与汽油或柴油之间的助溶剂[11]。目前,乙醇汽油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推广使用,已经成为最成熟、最可行的石油燃料替代品。另外,生物醇基燃料在锅炉燃烧供热,饭店、酒店等厨房供热方面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推广。 目前,生物质制备醇基燃料的生产技术主要有两种:生物质裂解气法和生物发酵法。生物质裂解气法通过慢速、常规、快速裂解等工艺将生物质裂解出合成气[12](CO、H2等),由合成气再制备甲醇、二甲醚等生物燃料。该法具有利用率高,副产品与石化产品接近,综合利用简单等优点,;但合成气后续处理麻烦、产物选择性差、操作条件苛刻且成本较高。生物发酵法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制备醇基燃料,随着补料分批发酵和两段法发酵等新工艺的不断成熟,生物发酵法生产的醇类占其全球总产量的95%以上[13]。根据发酵原料来源的不同,其生产方式 也不尽相同,主要可分为三大类:淀粉类、糖类、木质纤维素类。 2.1.1 ;以淀粉为原料发酵技术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