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的思想

百舸争流的思想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与生活学案2--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扫描】

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2、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4、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知识梳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物质

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

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

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

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

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注意以下两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

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

答。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基本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

点定意识。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

识决定物质。

派别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认为世界的

本原是一种

或几种具体

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

意义上的原子

就是本原,原

子的属性就是

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

原是物质,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是物

质的反映,而且承

认意识对物质具有

反作用

把把人的主观

精神(人的感

觉、经验、观念、

目的、意志、心

灵等)作为唯一

真实的存在和

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

上帝、理念、绝

对精神、绝对观

念等)看作世界

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坚持了唯物

主义根本方

向,本质上

是正确的,

可惜只是一

种猜测

丰富、发展了

唯物主义;具

有机械性、形

而上学性和历

史观上的唯心

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伟

大思想武器

夸大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就局

部范围而言,对

人们认识的发

展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

神的作用;就局

部范围而言,对

人们认识的发

展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

根本分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要点透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存在和思维那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主要分歧。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而不能笼统的说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凡认为存在是本原,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是本原,就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本原,即物质= 具体物质形态

B、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局限性: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它只是一种直观的想象和观测,缺乏科学依据,并没有真正揭示物质的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②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A、基本观点:认为原于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即物质= 原子、分子

B、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C、局限性:第一,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二,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的多样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不彻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它不仅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做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是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

如:“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②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这些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

●哲学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

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中这“两个对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其区别在于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

②其联系主要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影响和制约。

【真题再现】

1、(09上海4)古希腊哲学家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题中观点认为“水是万物的基础,水是万物的本源”,即将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所以是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选D。

2、(09江苏卷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 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

3、(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

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我国借助于国际力量的帮助成功研制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方法,体现了人们能够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事物,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或消灭,故C项错误;意识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故D项错误。

4、(09广东14)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存在决定意识B.意识反作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的原因是由于当地没有这种动物,所以他们没有相应的意识。选A.

5、(08广东1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很容易做出正确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各对子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答案 B

5、(07海南23)黑夜旷野中的磷火,从科学上讲,那只是自然现象。对这种现象,相信鬼神的人,以为是鬼神在作祟;不相信鬼神的人,而从无神论的角度去解释。究竟有没有鬼神,相信或不相信的人都可能会说这样一句话:https://www.360docs.net/doc/dc9999736.html,

“信则有,不信则无。”

请给出你对这句话的判断,并根据所学哲学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思维的关键在于搞清“信与不信”、“有与无”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具体判断分析。

答案(一)这个命题不正确。理由是:“信”或者“不信”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属于社会意识,

而“有”或者“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这个命题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者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的状态。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是迷信的哲学基础。(二)这个命题正确。理由是:“信”或者“不信”是指支撑经验的某种信念(理论),“有”或“无”指的是有没有关于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某种经验。相信鬼神的人就会把自己不能用常识解释的现象理解为鬼神支配的超自然现象,不相信鬼神的人,则从无神论的角度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人们尚未认识到的自然现象。

(三)这个命题正确与否要看如何定义“信”或“不信”以及“有”或“无”的概念。

理由是:

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主观意识,而把“有”或“无”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状态,则这个命题是属于颠倒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心主义,因而是不正确的。

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支撑经验的信念或理论,把“有”或“无”理解为有没有关于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则是正确的,因为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经验。

(答出上述任一答案均可)

【名师心得】

误区一: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就是形而上学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二,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的多样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在不断发展中的物质过程。

第四,不彻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即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如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理性”、“意见”支配着社会的状态,支配着历史的发展。

误区二: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1)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文明也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

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3)这种观点混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界限。

误区三: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有其进步、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误区四:哲学上的“两个对于”和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一致的。

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中这“两个对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2、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可知论C.不可知论D.二元论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因为它是

()

A.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则神存,形谢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物是观念的集合”

6、凡是唯物主义都认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下列观点中体现唯物论思想的有()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中国明代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18世纪英国主教贝克莱的观点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0、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

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

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非选择题

1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场景: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他只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材,不同体形裁减和缝制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大方,否则,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剪裁,是注定要失败的;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土地的水、肥等情况和不同庄稼的生长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否则必定害人坏事;学习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成效,若一味仿效,必将一事无成……(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这一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3、中国科协曾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人相信算命。此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岁至69岁成年人。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指出: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如今招徕了一些笃信者。

(1)我们周围是否存在迷信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这些现象的危害说明青少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点整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点整合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得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例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

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目标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 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 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 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 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 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 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 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 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 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 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 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

2020年思想政治高考重要考点复习33百舸争流的思想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 百舸争流的思想 (20分钟70分)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2.(2019·绍兴模拟)王夫之的“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的观点,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又蕴含了辩证法的思想。 (√) 3.(2019·宁波模拟)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原子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4.古希腊哲学家皮浪认为:肯定某种知识就是独断论,正确的态度似乎应当是怀疑和否定,对任何东西都不下判断。这一观点( ) A.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B.把握住了辩证否定观的实质 C.否认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D.具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解析】选C。题中观点否定了意识能正确反映存在,否认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属于不可知论,选C。 5.“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解析】选C。引文认为宇宙是一个物质生生不息、变化不止的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与此哲学观点相通,当选。A是形而上学观点,B是唯心主义观点,均不符合题意。D强调运动的普遍性,与题意不符。 6.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这说明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思考( ) 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世界的本原问题 C.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 D.哲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选D。依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思考“关系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选D。A和B分别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选。C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不是哲学基本问题本身,不选。 7.有人认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种观点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解析】选A。“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强调了“命”是一切的主宰,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项A正确;选项B、C、D均不符合题

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课堂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哲学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和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导入: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意识和物质替换)问: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应该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 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大家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谁为“第一性”?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

高中思想政治_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 单位: 姓名: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生在完成复习预习学案后,关键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和探究材料,应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对哲学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判断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形态的判断。本课知识是必修四的一个基础,理解它对以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着高考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对于这些哲学的基础知识,只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下一阶段知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 2、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学习态度:高考在即,学习目标明确,愿意刻苦专研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于哲学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优越性,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四、教学环境与准备 授课地点是多媒体功能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投影仪,学习网站,案例素材等。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doc

第32讲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部曲讲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课标分解考纲细化高考命题定位 援引经典 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解释哲的基本问题。1.哲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 形态 3.唯心主义及其 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 考情分析:本部分考题集中于哲的基本问 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派 别(哲家及其观点),以选择题为主,侧重基础 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复习过程中关注热点:①根据中外哲家的著名论断、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以漫画形式, 说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哲派别。 ②结合党和政府处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方针政 策,如应对通货膨胀、全球金融危机等说明正 确对待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明确一个概念:即哲的概念。这需要从哲与世界观的关系、哲与 具体科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与时代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把握。 把握两个作用:一是一般性哲的作用,包括其对生活实践、对具 体科、对时代发展的作用等;二是马克思主义哲的具体作用,这要结 合其基本特征来分析其指导意义。 该讲主要以“哲的派别”为主线,立足哲的基本派别,分析了哲 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形态。立足马克思主 义哲,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哲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整个教材来看,此单元作为全书的起点,只有明确了世界的 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才能合理地认识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史观。 在复习本单元过程中把握唯物主义派别与唯物论的联系,唯物主义基本派别与辩证法的联系,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唯物史观的联系。

百舸争流的哲学思想

百舸争流的哲学思想 一、主要目标 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2.理解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 3.理解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问题解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到底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是涉及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这二者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如果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属于唯心主义。 (3)哲学基本问题的外延大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例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D.哲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B项从属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不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到底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只有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回答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故C、D两项错误。答案为A项。 2.唯心主义与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1)此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划分的不同标准完全等同起来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者。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成为不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的典型代表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和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康德认为,由于人们总是受先天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的限制,感知的只是“物自体”的现象,而不是“物自体”的本质,所以物自体是不可知的;休谟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的世界是不可知的。康德割裂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是一个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休谟是完全的不可知论者,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2)在可知论内部,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又有本质的区别:唯物主义可知论是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可知论则是从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精神世界是可知的。 【例题】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种观点属于( )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

政治:1.2《百舸争流的思想》分项练习试题(必修4)

政治:1.2《百舸争流的思想》分项练习试题(江苏专版?必修4) 一、选择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2011·苏北四市模拟)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是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南京的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以及现代化都市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体现了( ) 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 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解析: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是从实际出发,反映了作为思维范畴的决策正确反映了客观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物质不依赖于意识,A错误。物质决定意识,B错误。思维也可能是对存在的错误反映,D错误。应选C。 答案:C 2.(2011·苏州模拟)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解析:A、B两项尽管表述方法不同,但其意思是相同的,由于其自身包含了两层意思,故不能成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C项的说法是其标准;D项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答案:C 3.(2011·扬州模拟)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规律。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就要吃苦头。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因果关系,关于原因和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从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中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这一观点表明了休谟主张( )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D.可知论 解析:从题目中得知,休谟不认为有所谓的世界一般的本质和规律,或者至少它是不确定的,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可知论。 答案:B 二: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2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学设计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什么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难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此本课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实例的选择尽量的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理解,方便学生们的理解和掌握。同学们学习本课时,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和较为开放性的思考路径,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因此本课在举例和实际操作层面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 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上看,高二学生能够面对结构化情境问题,用开放而敏锐的眼光,辨识和分析不同信息和观点,并对相关信息和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但经验尚浅,知识不足,思维还未完全成熟,无法辩证地理性分析和认识实际情境中遇到的问题。本课将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提供多种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 二、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一)课标要求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归纳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归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围绕着分歧他们分别提出了的认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依据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四.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合理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合理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以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性)。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用)。 五.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及其表现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提示: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提示: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把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押题专练:专题32 百舸争流的思想(含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版)

1.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 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答案】D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D准确。A、B、C都不符合题意。 2.没有物就没有影,思想和事实的关系就是影与物的关系。这种观点( ) A.是形而上学的不可知论 B.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C.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准确概括了思维和存有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没有物就没有影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但是把思想和事实的关系看作就是影与物的关系,否认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所以选B。 3.对于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中与张衡观点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神存则形存,神谢则形灭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理生气也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B 4.唯心主义是把人类理解曲线上的某个片段、碎片、小段片面地夸大了,以致陷入了错误。

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④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B 5.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认为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认为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上述观点( ) ①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准确的 ③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最终会有科学依据 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A.①③B.②③ C.①②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种观点,对其理解应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看到它在根本方向上的准确性,又要看到它存有的明显的缺陷。①与材料不符,③“会有科学依据”说法错误,②④都是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准确理解,故选D。 6.“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①思维和存有具有同一性 ②理解与自然的吻合具有必然性 ③理解以实证和猜测为基础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人们能够理解和把握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说明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思想》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思想》教案 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思想》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唯物主义? ○什么是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理解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运用 ○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示与建议: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框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百舸争流的思想含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含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展示] 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核心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从社会实践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 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

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决定谁及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是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 2.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 (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 第二方面是从属的。 (2)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 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中总是贯穿和渗透着本体论。 提醒科学把握哲学派别的理论界限

高中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 ●课标要求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1.2规定的“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要求。 ●课标解读 本标准要求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含义,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落实策略 1.老师讲解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知识不等于智慧,不能把哲学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学习。只有在学习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才能增长智慧。 2.坚持合作探究方式。通过学生之间分组搜集材料、互助合作,共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哲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重要途径,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人类的生活。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方式一:话题导入 人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这些思想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激荡澎湃,奔流不息。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哲学家,他们对于世界、宇宙和生命有着不同的阐释。他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呢?首先简要了解他们的观点。 方式二:情景导入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点整合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点整合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得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例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单选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的是( )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④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 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3.康德认为: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康德的观点认为( )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4.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对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5.有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精神这个物质是物质的人脑分泌出来的,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该观点()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正确的 B.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 C.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D.辩证地解释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6.“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②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是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辩论 ④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着名思想家的着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着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着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3课时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目标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 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但这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 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