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急救知识

自然灾害急救知识
自然灾害急救知识

自然灾害急救知识

一、地震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力量。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次的地震发生。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所造成的惨重灾情,堪称地球上最大的浩劫,更遑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因此在地震相随的地球上,人们只有掌握丰富的自救知识并学会如何运用,才能在地震及次生灾害到来时成功逃生。

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的报告中这样描述中国:“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地震总量的1/10以上;台风登陆的频率平均每年高达7次;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仅以中国发生的地震灾害为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就高达8000多次,其中1000多次为6级以上地震。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占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比例高达50%以上。

虽然地震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属于天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也不是不可以防御的。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急救知识,就可以在地震到来时自我救助,自我保护。与地震危害相比,无知才是最大的灾难。

地震逃生自救的9种方法

1)选择夹角避震

地震发生时,立即选择炕沿下、床前、桌下,蹲身抱头,以躲避房盖、墙砖等物体的打击。因为这些地方可形成遮蔽塌落物体的生存空间。但要注意切勿钻到床底下,床和桌子要坚固;衣柜不能是板式的,不要太高,太高可能倾倒。

2)选择厨房、厕所避震

如果住的是水泥现浇板或水泥预制板屋顶的房子,地震发生时,应立即进入厨房、厕所等处,因为这些地方开间小,有上下水管道连接,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又可能找到维持生存的水和食物,有可能减少伤亡。其弊端是回旋余地小,令人体缺少遮挡物。

3)首先保护自己

要尽可能多地保存有生力量。地震发生在一瞬间,不容多考虑,应当机立断,先保护好自己,如果有可能顺便再保护别人。要记住:只有保存了自己,才有可能去抢救他人。还要注意自己脱险后,要先救活人,先救容易救的,然后再救难救的。以争取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救更多的人。

4)护住头、口、鼻

如果自己已经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千万不要惊慌。要头脑冷静,先用手保护好头部和鼻子、嘴,以免受伤和让

灰土进入呼吸道。在手能动的情况下,先用手扒掉挤压身体的土石砖块,增大活动空间。如果四肢或上肢被压住不能动弹,就要注意保存体力、养精蓄锐。此时,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千万不能绝望,要坚定自己能活下去的决心,要以顽强的意志等待救援。面对危险,哭是没有用的,唯有自救互救才有活下来的可能。

5)不要大声呼喊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时被砸在里面后,要立足于自救,千万不要大声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你坚持的时间越长,获救的可能性越大。须知被压在里面的人听外面的声音清楚,里面发出的声音外面却不易听见。要积蓄体力,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大声呼救。

6)积蓄水源节省使用

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地震后受困在封闭空间时,要千方百计找水。没有水要找容器保存自己的尿液饮用;没有尿要找湿土吮吸。要作较长时间打算,液体只做润唇、小饮而绝不可大喝。如果困在里面时间过长,就要找一切可能吃的东西充饥。

7)巩固生存空间

被埋在废墟里,首要的是保护好自己。要尽快用砖块将头上身上的天花板顶住,以防止在余震中把自己砸伤。要想方设法用棍子给自己捅出一个出气孔,以防止窒息。

8)创造逃生条件

地震受困后,只要能动,就要想方设法钻出去。要寻找可以挖掘的工具,如刀子、铁棍、铁片等用来挖掘废墟。要凭眼睛和耳朵、感觉找准逃生方向:哪里可以看到光线就说明距离短;哪里可以听到声音就说明距离近;哪个方向感觉风大就说明距离近等等。

9)坚持就能胜利

需要强调的是,被埋在废墟里面的人,只要能坚持下去,生存概率还是很高的。像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市区约有86%的人被埋压,在极震区约有90%以上的人被埋压。以数字计算,在近70万市民中,约有63万人被埋压,其中因埋压死亡近10万人,约占被埋压人数的16%。

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应双手交叉放在头上,最好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等,特别是要躲开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同时也要注意避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等危险之地。

◆避开高耸或悬挂的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

◆地震时正在郊外的人员,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地,以防滑坡、地裂、涨水等突发事件。骑车的下车,开车的停下,人员靠边行走。

◆地震时,在车上的人会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其实,他们只要简单地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下,或躺在车边就可以了。因为,通常被压垮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相应的空间可供躲避。同理,在停车场时你也不应留在车内,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造成伤害。

◆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

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避开立交桥这类的结构复杂的构筑物,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在家中怎样避震

◆一旦感觉到地震,应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大地震从开始到震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

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切勿耽误时间。

◆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最牢固。木头具有弹性,并且可以与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

物倒塌了,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对人伤害较轻。砖块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要少得多。

因此,当所在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差时,方可考虑从室内跑出去,而住平房时最好尽快跑到室外的空旷地带。

◆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

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地震发生时不要慌,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在床上,特别是若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时,

你只要简单地滚下床。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如果你正在看电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躺下,然后蜷缩起来。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地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

◆避震位置至关重要。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

空间的地方。当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具上时,这些物体会使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救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的余地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三角空间,包括炕沿下、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这些地方是人们可能幸存的相对安全的地点。

◆躲避时应尽量靠近水源处,尽量靠近建筑的外围,你越靠近建筑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径被阻挡

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靠近建筑的外围,那么即使出不来也容易获得营救,但不可躲在窗户、门框下面。

地震后大楼倒塌时,很多人会被发现在门口被砸死。因为如果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向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掉落的屋顶砸伤。如门框向侧面倒下,你会被压在当中。

◆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

生间处在建筑物的角落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选择它为最佳避震场所。

◆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身体受限,不仅会

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营救。

◆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不可躺卧,因为躺卧时人体的平面面

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位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地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

时候,人们都会有想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及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吸入灰土和毒气。

◆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在学校怎样避震

◆在比较安全的教室里,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闭眼,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寻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可以躲避在坚固的课桌下、讲台旁,千万不要拥挤,以免造成踩踏伤亡事件,更不能跳楼。

◆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在室外的操场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同时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中去

在野外和海边怎样避震

◆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袭击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慌乱地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以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地震时,如果你正在商场、地铁、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要用口罩捂住嘴和鼻子,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再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在行驶的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在中国的多发区域

地震带一般被认为是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带。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3/4。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显著活动和相对平静交替存在,一定时期后又重复出现。各地震带的重复期从几十年到几百年,甚至达千年以上。各地震带的大地震发生方式有单发式和连发式之分。前者以一次8级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来释放地震带内积累的能量;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以多次7~7.5级地震释放其绝大部分积累的能量。地震带内显示的各种不同的地震活动性与该地带地壳介质性质、构造形式和构造运动强弱有关。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

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会间接引起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疫病蔓延等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例如: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等等,可见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火山爆发、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暴发、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如核电站污染物泄漏等)、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突如其来,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大中城市,那么损失不亚于一次真正的破坏性地震。

1)遇到地震引发的海啸怎么办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引发波及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千米处发生9.0级的强烈地震,随即引发大海啸,并淹没了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人员大量伤亡。

海啸是地震的次生灾害的一种,而地震活动是海啸最主要的原因。在海洋中或在海洋附近,在地震的形成或减弱时都会发生海啸。在地震发生时,海底板变形,造成海水移位。在地震减弱时,地壳板块之间相互滑动,造成大量的旋流,而引发了大量海水的置换和转移。另外,海底山崩也能导致海啸。海底山崩常发生在地震期间或海底火山爆发时。这些山崩以及地震中落下的沉淀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海水移动,引发海啸。

①地震海啸的两种形式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形成的。其形成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突然错动向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返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的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中部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②什么样的地震会引发海啸

有些地震会引发海啸,有些则不会,这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地震强度、地震波的方向、海底地形等,细微的状况差别往往决定着生与死的界限。地震强度是地震产生的最大震波范围的衡量标准。7.5级以下的地震通常不会产生海啸,但也有6.0级地震产生本地小范围、破坏性稍小海啸的例子。当地震活动导致断层周边地块产生垂直运动的时候就会引发海啸。当海底部分地块垂直移位或者开始上下运动时,

地块上面的海水也会发生位置改变。这种运动会导致将海水往上推的能量巨大的波浪产生。反之,将地块水平推动的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则小得多。事实上,当地震能量水平推动板块时,海水不会受到影响,无论地震强度高低,海啸都不会产生。至于海啸产生波浪的高度则取决于地块垂直运动所导致的波浪在向海岸行进过程中如何与海底地形互相作用,这可以推测海啸波行进时的规模。当在远海时,海啸通常以每小时800~1000千米的速度行进,但在靠近陆地时,行进速度会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海啸不受气象条件影响,它的能量来自于海底的剧烈运动,不会或者很少因为行进过程中的天气情况而改变。

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③地震引发的海啸是否会在中国发生

中国海区地处太平洋西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地震带。那么,我国沿海会不会发生地震海啸?远洋海域发生的地震海啸会不会波及我国并造成灾害性破坏呢?据历史记载,两千年以来,我国只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平均200年左右才出现一次。这表明我国沿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很小。这是因为我国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水深较浅,大都在200米以内,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

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除了郯城~庐江断裂带纵贯渤海外,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在我国海区内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所以,即使我国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缺乏引发海啸的条件。从1969年至1978年我国渤海、广东阳江、辽宁海城、河北唐山发生的4次大地震结果看,尽管地震震级均在6级以上,均未引发地震海啸。

然而,虽然我国近海海域不具备地震海啸的海洋条件,但地震引起1~2米波高的潮水涌上岸的情况还是发生过的。如果发生7.5级以上强震,渤海和北黄海不会受地震海啸影响,但台湾及其附近有可能造成一定灾害。可见地震海啸仍是我国不容忽视的海洋灾害,尤其是闽台地区,本地地震海啸灾害的潜在危险仍然存在。

④地震后一旦发生海啸你应该怎样做

◆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如果在船上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一定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作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千米远的地方。

◆当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你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撤离到两侧的斜坡、高丘、地基结实的高地上,切勿在山涧、峡谷底停留或沿河流行走,因为海啸有时会在河流中逆流而上。

◆疏散时,应避开狭窄的胡同和建筑物密集地带,当来不及到达高地时,应暂时躲避到“安全岛”或坚固的建筑物的高层。因海啸波不止一次,而且间隔一段时间阵发性地发生,所以疏散应坚持1~2小时,切勿一次涌高之后即回去。

◆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通过收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不要去看海啸,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法逃脱。

◆一旦落入水中,尽可能寻找可用于救生的漂浮物,尽可能地保持体能,沉着冷静,等待救援

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核辐射

地震尤其是大地震以及其引发的海啸等灾害,会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营造成危险,严重者甚至会引发核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核辐射。

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是指核反应堆里的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公众受到辐射危害。

核泄漏对人员的影响表现为核辐射,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它有α、β、γ三种辐射形式。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人体内后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1)受到核辐射致病后会有什么症状

核泄漏发生后,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引起内辐射,而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核辐射的急性初期症状是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为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为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收过量辐射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病变等。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因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2)发生核泄漏你应怎么应对

一旦出现核泄漏事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轻信谣言或小道消息。

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

①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很难预测,它取决于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如果在室外,当判断有放射性物质散布事件发生时,你要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跑。在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

选择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换气扇),但是由于隐蔽一段时间后,屋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应当通风,以便将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降低到相当于室外较清洁的水平。因此,相对于持久的释放而言,隐蔽的防护效果较差,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两天。

②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囱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

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

③尽量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室内的密闭空间。如果一定要出门,要尽可能缩短外出时间。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戴口罩,并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和空气接触。可用各种日常服饰,包括帽子、墨镜、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的体表进行防护。

④服碘保护。在核泄漏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的情况下,将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作为一种防护药物服用,可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为了使甲状腺受照剂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就应该服用稳定碘;否则就应在此后尽快实施这一措施。如果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6小时内口服稳定碘的话,所提供的防护几乎是完全的;如果在摄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碘,防护效率约90%。措施的有效性随措施的拖延而降低,但在摄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碘,甲状腺吸收的放射性碘仍可被降低一半左右。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碘对辐射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却不可盲目服用碘片,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碘摄入过多会导致碘性甲状腺肿大,导致不良后果。另外,对于像甲状腺有结节者,突眼性甲状腺肿已经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甲状腺单侧切除者,有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碘过敏者,某些皮肤病(座疮、湿疹、牛皮癣)患者等,应慎用或不用稳定碘。

⑤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的污染。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等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⑥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水。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使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受污染的食品可采取加工、洗涤、去皮等方法去污,也可在低温下保存,使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衰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对受污染的水,可用混凝、沉淀、过滤及离子交换等方法消除污染

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些地区地震时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这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而地震还会造成大量饱含水、泥、沙、石块的洪流的集中暴发,出现泥石流。

1)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与地震有哪些具体关联

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与地震震级具有明显的关系。一般来说,5级左右的地震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5级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100多平方千米。8级以上的地震,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几万平方千米。在相同条件下,地震震级越大,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面积也越大。

②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震群型”的地震比“主震—余震型”的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要多,规模要大。“震群型”的特点是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第一次地震地表产生破坏之后,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地震,产生的破坏要严重得多,所以形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要多而大。

③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自然滑坡、泥石流相比规模大,形成时间短。自然滑坡和泥石流发育过程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几十年到几百年),有明显的阶段性。而地震滑坡因地震的突发作用,使处于极限平衡或接近极限平衡的山坡在刹那间就完成裂缝、下滑的全过程。而地震泥石流也是在震时或震后降雨时迅速暴发。

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

一次强震之后发生大量的滑坡和崩塌,滑坡、崩塌为形成大型的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泥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下切,对两岸进行冲刷和刮挖,这样使边坡又失去平衡,产生新的滑坡。这样循环反复互为因果,因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从地震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乃至于持续数年。

2)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时你应该怎么办

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

①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坡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

②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因此,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避。当逃避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③泥石流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就越快。一般流速为每秒5~6米,最快的达每秒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要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流经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地震次生水灾

地震次生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利工程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地震水灾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虽然世界上发生的地震水灾次数较少,但单次灾害的伤亡损失严重,有的甚至要大于地震的直接灾害。

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世界地震水灾资料统计,大的地震水灾几乎都是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约占70%。同时,地震水灾多发生在雨季。雨季发生的地震,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雨季水源充沛,水库满、水流急,为水灾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在雨季发生的地震水灾约占90%。而且水灾的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地区;水灾主要发生在盆地、平原。

1)什么情况下容易引发地震水灾

①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或遇余震时,即崩决,蓄水奔出,可造成下游的灾害。

②地震滑坡、泥石流填入湖泊、水库。山区的湖泊,一般都几面环山,水库一般是利用山间谷地筑坝蓄水,湖泊、水库周围坡度较大,蓄水后影响坡体稳定。地震时,周围山体容易引起滑坡。滑坡填入湖泊、水库,使水位上升,外流形成灾害。

③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

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

④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震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

⑤地震破坏矿井涌水。

⑥地震海啸引起沿海水灾。

⑦喷水冒沙。在地震作用下,地下浅层的水和沙涌出地面,形成喷水冒沙。喷出的沙水淹没农田,淹死农作物,使土壤盐渍化,毁坏机井、水渠、盐田、道路。

⑧地震破坏蓄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物。

2)居住在水坝及堰塞湖附近的人员应如何防止地震次生水灾

地震可能会造成水坝崩溃直接形成洪水,堰塞湖震后垮塌后也会形成洪水。因此,居住在上述区域内的居民应及时了解震区大坝和堰塞湖的安全讯息,得到预警通知后应立即撤离危险地带。

人们避震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以避免遭受洪水袭击。严格避免在下游河道搭建抗震棚。

人们躲避地震次生水灾还应做到:

①熟悉撤离路线。

②熟悉预警信号

雷击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负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达

3000~4000人,财产损失在50~100亿元人民币。

晚饭后外出散步已成为很多市民的习惯。这种老少皆宜的休闲方式也渐渐成为主流,并被市民所接受。然而,这种被人们认为绝对安全的运动也可能发生危险。2007年的一天,衢州市区市民健身公园里就发生了惊险的一幕,在此散步的一家三口差点儿被雷击中。

当晚,公园里的一个工作人员正在维护花草,看见不远处的乒乓球台旁有一家三口在拍照。天空中忽然下来一道闪电,将他们身后的一棵树劈成两半。巨大的声响,将这一家三口吓得不轻,回头看到那棵树,才知道自己刚才有多么幸运。公园的管理人员提醒市民,在游玩时要注意安全,下雨的时候不要在大树旁徘徊,更不要在大树下躲雨。

衢州市气象局防雷中心工作人员说,夏季对流天气强,雷电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市民在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同时,也要提防雷电的危险,打雷时最好不要到外面去,在街上、树下容易被雷劈到。听到雷逐渐近了,就要找安全的地方躲避,而室内是最安全的。

1.室内防雷击

◆雷雨天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

置。

◆尽量少使用电话和手机。

◆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2.躲开户外雷击

雷电通常会击中户外最高的物体尖顶,所以孤立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击,人们在雷电大作时,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应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后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雨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或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如果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不要在打雷时拨打或接听手机,最好关掉手机电源。因为雷电的干扰,手机的无线频率跳跃性增强,很容易诱发雷击和烧机等事故。

◆打雷时可躲在有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及金属壳体的船舶内。千万不能将头、手伸出车外。人坐在车内一般不会遭遇雷电袭击,因为汽车是一个封闭的金属体,具有很好的防雷电功能。

3.雷击前的征兆

当你站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如果感觉到身上的毛发突然立起来,皮肤感到轻微的刺痛,甚至听到轻微的爆裂声,这就是雷电快要击中你的征兆。遇到这种情况,正如前文所讲的你应马上蹲下来,身体前倾,把手放在膝盖上,曲成一个球状,千万不要平躺在地上。不要用手撑地,应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

4.雷击后的急救

被闪电击中后,强大的电压使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出现失去知觉和发生假死现象,这时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没救了。在未完全证实患者已经死亡之前,如果能在4分钟内以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可能会让心脏恢复跳动。不过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被闪电击中的人体内还有电,而不敢去触摸他,往往导致抢救时间被拖延。

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闪电击中,那些会发出呻吟的不要紧,先抢救那些已无法发出声息的人。

发生雷电伤人事件后,市民在打"120"求助的同时,对于轻伤者,应立即转移到附近避雨避雷处休息;对于重伤者,要立即就地进行抢救,迅速使伤者仰卧,并不断地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术,直至呼吸、心跳恢复正常为止

洪水

洪水是一种峰高量大、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通常是就特大的径流而言。这种径流往往因河槽不能容纳而泛滥成灾。根据洪水形成的水源和发生时间,一般可将洪水分为春季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两类。洪水常威胁沿河、滨湖、近海地区的安全,甚至造成淹没灾害。

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河流、沿海地带以及低洼地带。如果住在这些地方,遇到风暴或暴雨,必须格外小心。许多地区有水灾报警系统,遇到危险,应该迅速报警。遭洪水侵袭时,应按以下方法自救。

◆洪水到来之前,要关掉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以防因电线浸水而漏电失火、伤人。时间允许的话,赶紧收拾家中贵重物品放在阁楼。如时间紧急,可把贵重物品放在较高处,如桌子、柜子或架子上,以免被水浸湿。

◆在洪水到来之前,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首先要堵塞门的缝隙,旧地毯、旧毛毯都是理想的塞缝隙的材料,还要在门槛外堆放沙袋,以阻止洪水涌入。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沙袋可以自制,以长30厘米,宽5厘米最好,也可以用塑料袋塞满沙子、泥或碎石,放入沙袋。如预料洪水会涨得很高,那么底层窗台外也要堆上沙袋。

◆如果洪水不断上涨,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退,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如饮水、炊具、衣物等,还要携带火柴或打火机,必要时用来生火。

◆如果洪水迅速猛涨,你可能不得不躲到屋顶或爬到树上。此时你要收集一切可用来发求救信号的物品,如手电筒、哨子、旗帜、鲜艳的床单、沾油破布(用以焚烧)等。及时发出求救信号,以争取被营救。用一些绳子或被单,使身体与烟囱相连,以免从屋顶滑下。

◆不到迫不得已不可乘木筏逃生。乘木筏是有危险的,尤其是对于水性不好的人,一遇上汹涌洪水,很容易翻船。此外,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验其浮力,并带上食物及船桨以及发信号的工具。

◆当你在开阔地带驾车遇到洪水时,你应把车迎着洪水开过去,并紧闭车窗。如你处在峡谷或山地,要迅速驶向高地

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强大的风暴,作为风暴杀手,它在短短几秒钟内会危害几里地。它与低气压和旋转的风向有关。当地表的空气被加热,柱状空气从积雨云风暴的上部下降,龙卷风发展的迹象就变得非常明显—空气低压区域开始剧烈旋转。同时,龙卷风也是最剧烈的大气现象,其旋转速度估计达每小时620千米。在小区域上空出现龙卷风则会造成最严重的破坏。在地面,龙卷风的直径通常仅25~50米,但在其内部,毁灭性是巨大的。所到之处除最坚固的建筑物外,一切都将被吸进空中。龙卷风来临时,应按以下方法逃生。

◆发现龙卷风袭来的征兆时,最安全的位置是到地下室或半地下的掩蔽处。或者跑出住宅,特别是要远离危险房屋和活动房屋,并向垂直于龙卷风移动的方向逃离。贵重物品应向楼下转移。可在坚固的家具什物下躲避,但不要待在重家具下面。

◆假如龙卷风从西南方向袭来,应到东北方向的房间躲避,并采取面向墙壁抱头蹲下的姿势。据一些科学家调查研究,最安全的位置是与龙卷风来向相反的方向,即东北方向的房间相对比较安全,西南方向的内墙较容易内塌。

◆要牢牢关紧面朝龙卷风刮来方向的所有门窗,而相对的另一侧门窗则应统统打开。这样可以防止龙卷风刮进屋内、掀起屋顶,并且可以使屋内外的气压得以平衡,防止房屋“爆炸”。

◆待在屋外易受随风乱飞的杂物的伤害或被卷向空中。当你看到或听到龙卷风即将到来时,避开它的路线,躲在地面沟渠中或凹陷处,平躺下来,用手遮住头部。

◆已离开住宅的人,应尽量到低洼地区,如附近没有屏障,应平伏于地势较低的地面,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同时注意水淹的可能。

◆龙卷风在移动时,近地的漏斗状云柱上部往往向龙卷风前进方向倾斜,因此见到这种情况时,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垂直方向回避,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以免被压被砸。

◆乘汽车外出遇龙卷风会非常危险。据调查,汽车遇龙卷风时几乎没有抵御能力,许多人死于行驶的汽车内。所以千万不要开着汽车躲避龙卷风,应立即把汽车开到低洼的地方停下。

◆龙卷风过去之后,继续留心收音机里的最新预报。龙卷风往往是接连而来的

泥石流

泥石流的发生常有一定的地域性,山洪暴发、地表植被遭破坏以及地震等均可引发。其发生时让人措手不及,其经过之处,万物都被破坏,人一旦被卷入其中,则十分危险。如果身边发生泥石流、塌方、滑坡,不要惊慌,盲目的逃生可能导致更大的伤亡。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往往来势凶猛,携带着巨大的石块,其所到之处,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以下有几点预防泥石流及逃生的相关知识:

◆在山谷中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在山区、半山区旅行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如听到异常的响声,看到有石头、泥块频频飞落,向

某一方向冲来,表示附近可能有泥石流袭来;如果响声越来越大,泥块、石头等已明显可见,就预示泥石流就要流到,要立即丢弃随身重物尽快逃生。

◆逃生时要向泥石流卷来的两侧(横向)跑,例如泥石流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要向东西两个方向跑。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也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等。

◆假如必须经过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段时,要听当地的有关预报加以防范。

◆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发现泥石流后,可躲避在树林密集的地方,因为碎石滚落遇树就会减速,这样伤害会减小。来不及奔跑时要就地抱住树木

暴风雪

暴风雪,-5℃以下大降水量天气的统称,且伴有强烈的冷空气气流。暴风雪的形成类似于与暴风雨相似。在冬天,当云中的温度变得很低时,使云中的小水滴结冻。当这些结冻的小水滴撞到其他的小水滴时,这些小水滴就变成了雪。当它们变成雪之后,它们会继续与其他小水滴或雪相撞。当这些雪变得太大时,它们就会往下落。大多数雪是无害的,但当风速达到每小时56千米,温度降到-5℃以下,并有大量的雪时,暴风雪便形成了。

暴风雪即雪暴,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天气现象。

1.如何在暴风雪中逃生

暴风雪中求生自救最重要的是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保存体力,不要盲动。如果被困在车上,待在车中最安全,贸然离开车辆寻求帮助十分危险。开动发动机提供热量,注意开窗透气。燃料耗尽后,尽可能裹紧所有能够防寒的东西,并在车内不停地活动。如果孤身一人处于莽莽雪原或山野,露天受冻、过度活动会使体能迅速消耗,此时应减去身上一切不必要的负重,在合适的地域挖一个雪洞藏身,洞内温度比洞外高,一般可避免伤亡。只要物质充分,这种方式可以坚持几天时间。

◆其次,调整心态,适时休息。遭遇暴风雪时,由于恐惧、孤独、疲劳,易造成生理、心理素质下降,此时保持稳定的心态、正确判断方位和决定路线极为重要。疲劳时要适时休息,走到筋疲力尽时才休息十分危险,许多人一睡过去就不再醒来。正确的方法是走一段,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调整呼吸,休息时手脚要经常活动并按摩脸部。

◆尽量保持身体干燥,湿衣服散热是干衣服的240倍。喝热饮有助于保持体温。防寒衣物以毛皮、羽绒物为好。

2.暴风雪时的防范措施:

(1)汽车减速慢行,路人当心滑倒;必要时封闭道路交通。

(2)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

(3)关好门窗,紧固室外搭建物。

(4)船舶进港避风。

(5)高空、水上等户外人员停止作业

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海啸是由一系列海浪组成的,从海啸的第一个浪头到达岸边到整个海啸结束,持续时间可达好几个小时。海啸的能量同样也是惊人的,重达数吨的岩石混杂着船只、废墟等等会随着海浪的运动向内陆前进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途地势低洼的地区都将被淹没。

海啸发生在大量海水突然被置换或转移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地震活动,海下的山崩,以及宇宙天体的影响。其中地震活动是海啸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当地震在深海海底或者海洋附近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板块之间出现滑移,这造成海水大量的逆流,并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海水大规模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而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则最不常见,通常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浪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曾发现地球上小行星撞击痕迹的科学家表示,35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引发的大海啸曾经吞噬了整个地球,除了最高的山脉外,巨浪淹没了地球上的一切。受大海啸影响,大陆海岸线发生巨变,陆地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走向毁灭。

海啸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海浪,而是一系列海浪,也被称之为“波列”。在海啸灾难中,最初的海浪并不一定最具有破坏性。值得一提的是,海啸并不是潮汐。海啸波的长度可达到100千米左右,最长相隔时间可达到一小时。海啸能够在不损失大部分能量的情况下席卷整个海洋。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向非洲方向推进了5000千米左右,抵达非洲时的能量仍足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开阔的海域,海啸在海面上的高度可能不到30厘米,这也就是为什么水手很难意识到海啸发生。但强大的冲击波能快速穿过海洋,速度有时与一架商用喷气式客机相仿。一旦抵达海岸附近的浅水域,海啸的速度便会减慢。海啸在海面上的速度超过海底,导致海平面急剧上升。

暗礁、海湾、河流入口和海下构造等地理特征能够分散海啸的能量。在一些区域,海啸只会导致海平面垂直上升一两米。而在其他区域,海啸则可导致海平面垂直上升30米左右。绝大多数海啸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幅度不超过3米。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在一些区域的高度达到9米左右,而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的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的高度也达到10米。

在最后抵达内陆地区时,海啸并不一定以一系列巨浪的形式出现。它们可能更像是快速上升的潮汐,同时伴随海下区域剧烈涌动,将人卷入海底,撕碎沿途的物体,甚至整个海滩都会被海啸掀翻

如何在海啸中逃生

当你感觉大地发生颤抖时,远离海滨,登上高处,不要去看海啸--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很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法逃脱,除非海啸规模不大。

◆认真学习海啸形成和征兆的相关知识,并教给你的亲朋好友。切记,因为这是救命的知识!

◆如果海啸警报响起时你正在学校上课,应听从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指示行动。

◆如果海啸警报响起时你在家,请召集所有家庭成员一起撤离到安全区域,同时听从当地救灾部门的指示。

◆由于开阔海域的海啸波很难被察觉,在海上行驶的当地船只收到海啸预警后不应返港,因为海啸会导致港口的水面快速变化,带来无法预测的危险水流。如果有时间同时获得港口管理部门的批准,船只业主可以驾船出海应对海啸。发生海啸时,人们不应留在停靠在港口的船只上。因为海啸往往会给船只带来重大损毁,摧毁吃水线以上部分。

◆如果你在海滩或靠近大海的地方感觉到地震,要立刻转移到高处,千万别等到海啸警报拉响了才行动。

◆海啸来临前同样不要待在同大海相邻的江河附近。近海地震引发的海啸往往在警报响起前袭来。外海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让人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到高处,而人类有震感的近海地震往往只留给人们几分钟时间疏散。

◆海岸线附近有不少坚固的高层饭店,如果海啸到来时来不及转移到高地,可以暂时到这些建筑的高层躲避。

◆礁石和某些地形能减缓海啸冲击力,但无论怎样,巨浪对沿海居民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听到海啸警报后远离低洼地区是最好的求生手段。

◆因为海啸是一系列海浪,最初的海浪可能并不具有最大的危险性。但在最初的海浪抵达海岸之后,海啸的危险性仍会持续几个小时。海啸波列可能以一系列海浪的形式出现,相隔时间在5分钟至1小时之间。在此之前,海水会反复出现后退和向前推进。为了避免成为海啸的牺牲品,人们应一直远离危险区域,直至听到已经安全的消息

海啸来临的预兆

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作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千米远的地方。不过,由于海啸的能量传播要作用于水,一个波与另一个波之间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就为那些有相关知识的人留下了逃生的时间。

◆海水会突然下沉,并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从而出现快速的退潮。

◆海滩出现大量深海鱼类。由于深海环境和水面有巨大差别,深海鱼类绝不会自己游到海面,只可能被海啸等异常海洋活动的巨大暗流卷上浅海。因此,深海鱼类出现在海面上,是海啸等海洋异常活动的预报。

◆海面出现异常的海浪。海啸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到来前的排浪非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

◆动物有异常行为。科学家认为,地震影响到地下水的流动、地球的磁场、温度和声波。动物比人类更敏感,因此它们能够比人类先感觉到变化

海啸过后应如何避免传染病的伤害

海啸过后,消化道疾病是首先要预防和注意的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来自不干净的饮用水和食品。如果身体虚弱的灾民饮用了受污染的水,伤寒、痢疾和肝炎等水播类疫病就极易被传播。除了消化道疾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另一种容易流行的疾病。抵抗力较弱的灾民挤在狭小的临时避难所里,很容易相互传染呼吸道疾病甚至肺炎。

另外,蚊蝇传播疾病也要引起重视。海啸后的潮湿环境非常适合蚊蝇滋生,人被叮咬后可能出现高烧、呕吐、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大出血,威胁生命安全。

海啸过后如何防控传染病

◆普通民众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镇定,不要因惊慌四处乱跑。灾民首先应该去找相关的医疗场所和临时救护点,千万不要因为饥渴而自己去找水和食物,这样做很不安全。

◆还有就是要保持身体的温暖干燥,伤口要及时处理,尽一切可能减少患病概率。

◆不喝生水,饮用清洁的饮用水。对微生物污染严重的水源,饮用水中余氯标准应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0.7mg/L。饮水净化消毒可使用净水剂(即混凝剂,如硫酸铝、明矾、碱式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和消毒剂(如漂白粉、次氯酸钠、优氯净、84消毒液、漂粉精片、健之素片、有机磺片等)。用于运水的工具,无论是消防车、洒水车、卡车水箱、盛水船舱、塑料水桶还是临时送水管道,在正式送水之前,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彻底清理环境,改善环境卫生。对水退后的居民区必须进行彻底的卫生整顿,打开门窗,搬动家具,全面清扫。在室外,要排除积水,清除垃圾杂物,填平坑洼。打捞水面的垃圾和动物尸体。

◆不吃腐烂变质的食品,不能吃淹死的家禽家畜,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生食、半生食水产品,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食品要现做现吃,生熟食品(包括炊具)一定要分开,不举行集体聚餐活动,以防止食物中毒。

◆发现有人罹患传染病后,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防止疫情传播和暴发,事后注意消毒

火山爆发

火山是一个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火山喷出口是一条由地球上地幔或岩石圈到地表的管道,大部分物质堆积在火山口附近,有些被大气携带到高处而扩散到几百或几千公里外的地方。

1.火山的成因

火山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地壳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并与母岩分离,熔融体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并在一定部位逐渐富集而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岩浆囊的岩浆过剩压力逐渐增大。当表壳覆盖层的强度不足以阻止岩浆继续向上运动时,岩浆通过薄弱

带向地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溶解在岩浆中挥发性物质逐渐溶出,形成气泡,当气泡占有的体积分数超过75%时,禁锢在液体中的气泡会迅速释放出来,导致爆炸性喷发,气体释放后岩浆粘度降到很低,流动转变成湍流性质的。如若岩浆粘滞性数较低或挥发份较少,便仅有宁静式溢流。从部分熔融到喷发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差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动。

2.火山的危害

1)破坏环境

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像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

2)碎屑污染

火山碎屑是火山喷出的岩浆冷凝碎屑以及火山通道内和四壁岩石碎屑。火山碎屑按大小分为大于鸡蛋的火山块,小于鸡蛋的火山砾,小于黄豆的火山砂和颗粒极细小的火山灰;按形状分为:纺锤形、条带形或扭动形状的火山弹,扁平的熔岩饼,丝状的火山毛;按内部结构分为:内部多孔、颜色较浅的浮石,泡沫,内部多孔、颜色黑、褐的火山碴。被喷射到空中的火山碎屑,粗重的落在火山口附近,轻而小的或被风吹到几百千米以外沉降,或上升到平流层随大气环流。火山喷发时灼热的火山灰流与水(火山区暴雨、附近的河流湖泊等)混合则形成密度较大的火山泥流。火山灰流和泥流都带有灾害性。

火山碎屑熔岩是火山碎屑物质的含量占90%以上的岩石,火山碎屑物质主要有岩屑、晶屑和玻屑,因为火山碎屑没有经过长距离搬运,基本上是就地堆积,因此,颗粒分选和磨圆度都很差。

3.火山的价值

火山虽然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但它也并非一无是处。

1)增加资源

火山资源的利用也可以带给我们生活的乐趣与便利。一般来说,火山资源主要体现在它的旅游价值、地热利用和火山岩材料方面。火山和地热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火山的地方一般就有地热资源。地热

能是一种廉价的新能源,同时无污染,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从医疗、旅游、农用温室、水产养殖一直到民用采暖、工业加工、发电方面,都可见到地热能的应用。人们曾对卡迈特火山区进行过地热能的计算,那里有成千上万个天然蒸气和热水喷口,平均每秒喷出的热水和蒸气达2万立方米,一年内可从地球内部带出热量40万亿大卡,相当于600百万吨煤的能量。冰岛由于地处火山活动频繁地带,可开发的地热能为450亿千瓦时,地热能年发电量可达72亿千瓦时,那里的人民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资源,虽然目前开发的仅占其中的7%,但已经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多效益。其中,雷克雅未克周围的3座地热电站为15万冰岛人提供热水和电力,而整个冰岛有85%的居民都通过地热取暖。地热资源干净卫生,大大减少了石油等能源进口。自1975年后,冰岛空气质量大为改善。冰岛人还善于提高地热资源的使用效率,包括进行温室蔬菜花草种植、建立全天候室外游泳馆、在人行道和停车场下铺设热水管道以加快冬雪融化等。现在,全世界有十几个国家都在利用地热发电,我国西藏羊八井建立了全国最大地热试验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火山活动还可以形成多种矿产,最常见的是硫磺矿的形成。陆地喷发的玄武岩,常结晶出自然铜和

方解石,海底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常可形成规模巨大的铁矿和铜矿。另外,我们熟知的钻石,其形成也和火山有关。玄武岩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火山岩,同时它又是良好的建筑材料。熔炼后的玄武岩称为“铸石”,可以制成各种板材、器具等。铸石最大的特点是坚硬耐磨、耐酸、耐碱、不导电和可作保温材料。

2)重现生机

火山爆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十分深远。土地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它能孕育出各种植物来供养万物。如果火山爆发能给农田盖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对农民来说可真是喜从天降,因为这些火山灰富含养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熔岩崩解后,杂草苔类开始冒出来。绳状熔岩流过的山坡长出蕨类植物。火山灰让周围的土地肥沃,当地的葡萄年年丰收。

3)制造奇观

间歇泉是火山喷发后期的一种自然现象。当地下的高温将地下水加温到一定压力后,水和蒸气就会从喷口处冲出,压力降低后便停止喷出,进入下一个过程。美国黄石公园的间歇泉是很著名的,其中有些可射到100多米高,其惊涛骇浪般的吼声使人惊心动魄。如老忠实泉,它喷出的水柱可达180米左右,沸水散发出的蒸气像一团洁白的云挂在蓝天上。它每一小时喷射一次,每次历时5分钟,非常准时,所以得了这么一个名字。

有的火山口底部有岩浆湖,就像一锅滚开的粥一样。夏威夷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口直径4千多米,深130米,在这个“大锅”的底部,就是一片深十几米的岩浆湖,有时湖上还会出现高达数米的岩浆喷泉。

我国黑龙江省有一处“地下森林”,它是由7个死火山口演化来的。由于火山喷发物经风化后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一些植物便在这大坑里安下了家。这种地下森林是很少见的。

有些火山口堪称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之作。如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它深达600多米,上面直径为18公里,面积254平方公里,底面积为260平方公里,活像一口直上直下的巨井。而在这口“井”里,还生活着狮子、长颈鹿、水牛、斑马等很多动物,简直像个热闹的动物园。

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口是日本九州岛上的阿苏火山,这个火山口东西方向17公里,南北方向25公里,周长100多公里,从它规模就可以想当时爆发的巨大威力。火山的附近经常还有温泉,人们非常喜爱它。

4.火山爆发时如何逃生

不论是休眠火山还是活火山,都有可能随时喷发。火山爆发时,一团团的火山灰把天空遮蔽得黑沉沉的,石块从高空飞坠,熔岩冲下山坡;火山口和火山侧的裂缝喷出大量毒气。火山喷发是巨大的灾祸,非人力所能挽回。但爆发时如能当机立断,采取适当行动,也有可能幸运地绝处逢生。

◆如果身处火山区,一旦察觉到火山喷发的先兆,应该立刻离开。火山一旦喷发,人群慌乱,交通中断,到时离开就困难多了。

◆如果火山喷发,更要马上离开,使用任何可用的交通工具。火山灰越积越厚,车轮陷住就无法行驶,这时就要放弃汽车,迅速向大路奔跑,离开灾区。

◆倘若熔岩流逼近,应立即爬上高地。切记保护头部,以免遭飞坠的石块击伤。

◆穿上厚重的衣服,保护身体,更要注意保护头部,以免遭飞坠的石块击伤。最好戴上硬帽或头盔,即使把塞了报纸团的帽子戴在头上,也有保护作用。

◆利用随手拿到的任何东西,做一副简易的防毒面具,以湿手帕或湿围巾掩住口鼻,可以过滤尘埃和毒气。

◆有条件的应戴上护目镜、潜水面罩或眼罩,以保护眼睛。

◆因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气体和球状物可以以超过每小时160千米的速度滚下山。如果附近没有坚实的地下建筑物,唯一的存活机会就是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左右,球状物就会滚过去。

◆某些火山地区设有紧急庇护站。如果附近没有庇护站,也不可轻易在其他建筑物内躲避,除非熔岩快涌到眼前。墙壁虽然可挡住横飞的岩屑,屋顶却很容易砸塌。

◆如火山在一次喷发后平静下来,仍须赶紧逃离灾区,因为火山可能再度喷发,威力会更大。

5.火山爆发的征兆

地球表面有深裂的地方,都有火山喷发的危险。即使静止了数百年的火山也可能突然喷发。喷发的先兆有时会持续数星期,征兆如下:

◆地震活动增加。有些只是微震,有些则是强震。

◆火山或地面发出隆隆巨响。

◆附近河流散发出硫黄气味,河水变暖。

◆山顶笼罩一团水汽。

◆下酸雨,雨点会刺痛皮肤。

◆熔岩细灰在空中飞舞。

◆灼热的火山灰和气体间歇性地从火山口喷出。

6.中国火山分布的区域

人们把火山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三类,现今经常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为活火山,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喷发但迄今处于休眠状态的为休眠火山,而死火山泛指有史以来无喷发活动的火山。应当指出,休眠火山与活火山通常没有严格的区分。

地质学家们把中国的火山分布和火山活动划分为两大区域:一个区域是沿我国东部的大陆边缘,那里形成数以百计的火山群和火山锥,它们构成了环太平洋火山链的一部分;另一个区域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火山群。在这些区域内火山分布及火山活动十分普遍,如著名的黑龙江五大连池、镜泊湖;吉林的长白山、龙岗;内蒙古的哈拉哈、汉诺坝;山西的大同;山东的蓬莱;江苏的六合;安徽的嘉山;福建的明溪;台湾的基隆;广东的雷州;海南的琼北;云南的腾冲等等。至于青藏高原地区,各类火山的分布以及不同规模的火山活动更为多见。

据记载,五大连池、长白山、台湾、腾冲、西昆仑等地区400年间都有过火山喷发,长白山仅目前查到的历史记录就有3次以上。台湾由于地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受地壳活动的影响,火山和地震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强烈。除基隆外,大屯火山也十分著名,其中的七星山就是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也是一座活火山。近年的观测与研究表明,长白山、腾冲等火山区存在火山地震、高热流、水热活动等,预示着这些火山存在再次喷发的潜在危险。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 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 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 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 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 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 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 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 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 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 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 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冬春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2)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5 沙尘暴 2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强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大雾、雷电、冰雹、暴风雪、冰冻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保证*****及所属各单位的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迅速、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及所属各单位造成的损失,为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创造有利条件。 1.2 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以及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3 应急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应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防灾减灾为中心,科学应对灾害,不断提高*****及所属各单位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人身安全,确保设备安全。努力做好各种自然灾害的一切应急工作和紧急支援等工作。 (2)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抗自然灾害救灾工作实行各级行政责任人负责制,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 发生自然灾害事件时,*****有关部门和所属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 (3)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服从广西区政府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的原则。 (4)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重。抢险救灾工作要树立“安全第一,质量为重”的思想,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规程,保证工作安全、保证抢险救灾质量。 1.4 应急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应对和处理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 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 ----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 3.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 政策法规。 4.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案。 6.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 灾害) 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流多发。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 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重再加上我国是发展 中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 是指特殊的气候)。 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四.西南地质灾害重: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 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

广东大唐国际肇庆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广东大唐国际肇庆热电有限责任 公司(以下简称肇庆热电公司)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肇庆热电公司自然灾害应急 管理工作。 第三条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二)预防事故与应急救援相结合。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1应急指挥部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主管基建领导

2 应急救援管理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安全监察部,负责本预案的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 3 应急处臵工作组 (1)运行响应应急组:由发电部人员组成。 (2)继电保护专业应急组:由工程设备部继电保护专业组成。 (3)电气专业应急组:由电气运行准备人员、工程设备部专业点检组成。 (4)公用系统应急组:由发电部化学专业、工程设备部专业点检组成。 (5)机务专业应急组:由机务运行准备人员、工程设备部专业点检组成。 (6)热工专业应急组:由工程设备部热工人员组成。 (7)物资保障应急组:由计供部组成。 (8)后勤、医疗保障组:由总经理工作部组成。 (9)消防救援组:由保安队员组成。 (10)安全保障组:由公司三级安全网络组成。 (11)保安救援组:由保安队组成。 (12)通讯保障组:由工程设备部继保专业组成。 (二)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责 1 领导小组职责 (1)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和信号; (2)组织指挥救援队实施救援工作;

预防自然灾害知识手册

预防自然灾害知识手册 一、如何防火 火灾是威胁人类安全的重要灾害,是仅次于旱灾、水灾的第三大灾害。在工地现场施工参建人员不严格遵守消防法规和有关防火安全规章制度而引发火灾的事件频频发生。工地现场施工参建人员要做好安全防火,就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各级政府、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制定的消防条例和规定,以及工地现场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遵守项目办、总监办、项目部各项安全管理规定、操作规程和有关制度,涉及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时,按照规定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遵守工地现场宿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挪用、破坏施工参建人员宿舍消防器材、设施,在宿舍内不乱接电源,乱拉电线,不使用电炉等电热设备,禁止超负荷用电,不躺在床上吸烟,不乱扔烟头,不在蚊帐内点蜡烛看书,台灯不要靠近枕头和被褥,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焚烧杂物,不擅自使用煤炉、煤油炉、液化气灶具等可能引发火灾的器具。学习防火和火场逃生知识,是工地现场施工参建人员做好防火工作的关键。 (一)发生火灾扑救办法 百密尚有一疏,一旦发生火灾时,施工参建人员一定要审时度势,根据火情迅速作出判断,实施扑救和自救工作。一般火灾通常有三个阶段,即初起阶段、发展阶段和猛烈阶段。在火灾的初起阶段,火源面积较小,燃烧强度弱,易于扑救,可就近寻找灭火器自行扑救。扑救火灾时,应注意先切断电源和气源;同时要注意先转移火场及其附近的易燃易爆危险品,实在无法转移的应当设法降温冷却。火灾的发展阶段火势较猛,这种情况下一定保持头脑冷静,迅速组织疏散,使人员远离火场,并立即报“119”火警,报告消防机关,使消防人员和消防车迅速赶到火场,以及时控制火情。火灾猛烈阶段,要首先寻找逃生通道,及时逃离火灾现场。 (二)火场自我逃生方法 在火灾发生时,如果被大火围困,可用以下几种自救逃生的常用办法:1、熟悉环境法,就是了解和熟悉我们经常或临时所处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环境。2、迅速撤离法,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烟火包围时,要立即跑出房间,切不可延误逃生良机。3、通道疏散法,工地设施着火时,应根据火势情况,优先选用最便捷、最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设施,如河床、旷地、草皮、路基等。4、暂时避难法,在无路可逃生的情况下,应积极寻找暂时的避难处所,切断毒烟来源,以保护自己,择机而逃。5、毛巾保护法,逃生时可把毛巾浸湿后叠起来捂住口鼻,以过滤炙热的空气和产生的一氧化碳,穿越烟雾区,逃离火灾区。 (三)火场逃生注意事项 1、工地设施失火可向着火层以下疏散。 2、必须穿过烟雾逃生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披裹身体,捂住口鼻,身体贴近地面顺墙向远离烟火的太平门、安全出口方向疏散。 3、如果室内有防毒面罩,逃生时一定要将其戴在头上。 4、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5、当通道被烈火、浓烟封闭时,可通过窗户、阳台,逃往相邻建筑物或寻找没着火的房间。如果烟味很浓,房门已经烫手,说明大火已封门,再不能开门逃生。此时应将门缝塞严,泼水降温,呼救待援。 (四)、火灾的自救 1、火灾可以利用边沟以及建筑物外墙的水管进行逃生。发生火灾后,会产生浓烟,遇到浓烟时要马上停下来,千万不要试图从烟火里冲出,在浓烟中采取低姿势爬行。火灾中产生的浓烟由于热空气的上升的作用,大量的浓烟将漂浮在上层,因此在火灾中离地面30公分以下的地方还应该有空气,因此浓烟中尽量采取低姿势爬行,头部尽量贴近地面。 2、在浓烟中逃生,人体

企业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 企业防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提高应急处置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的危害,保障全体员工的人身安全,减少公司财产损失,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所指结合我公司实际; 2、本预案所指自然灾害应急事件包括: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暴、雪等,因素而造成房屋倒塌、淹没、道路阻塞等的应急事件。 3、防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组长: ! 副组长: 成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公司与工厂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

然灾害而危及公司与工厂及员工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公司与工厂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四、组织管理 (一)公司与工厂各部门职责。公司与工厂员工在负责人统一领导下,成立由祖军任组长,分管行政负责和各办公室组成的工作小组。 1、在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预防的各项工作。 % 2、监督、汇总和收集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情况,分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1.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2.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3、自然灾害的影响 很多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有利、不利两个方面。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滞后的,使得自然灾害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忽视其有利的一面。当然,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为自然灾害存在有利的一面而放弃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 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疾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2.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3.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 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 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 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5.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如下图。 2.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蝗灾和鼠灾。对于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要从成因、特点、时空分布、影响、防御办法等方面掌握,干旱、洪涝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要从分布和危害两方面掌握。

医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

北厝医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提高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医院安全,维护医院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医院受灾群众工作、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雹、雷击及暴雪等因素造成医院建筑倒塌、淹没、群众伤害、道路阻塞等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救灾工作。 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自然灾害及预防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各个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院干部、职工的防灾抗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防灾、抗灾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抢险设备等物资落实,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组织各个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灾减灾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医疗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领导小组下设通讯联络组、警戒保卫组、宣传报道组、医疗救护组和后勤保障组。 1、通讯联络组: 负责事故的报警、报告及各方面的联络沟通。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及时向上级报告受灾情况。 2、警戒保卫组: 负责组织应急安全队员有序疏散人员,设置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疏通道路交通。 3、宣传报道组: 协助组长、副组长,利用灾害应急广播及时调配人员、播报信息等。 4、医疗救护组: 负责对受伤害人员实施就地抢救,恢复医疗秩序。 5、后勤保障组: 负责供应各类医疗急救和生活物资。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广大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全院干部、职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小自然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员工人身安全和选矿厂财产安全,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控制和处理,把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减轻到最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等,制定本制度。 (一)术语解释 1、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二)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分工公司各职能部门和选矿厂全体职工都负有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各救援专业队伍,是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主要是担负公司自然灾害事故的救援及处置。 (三)应急准备 1、宣传自然灾害知识,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每年至少组织1 次自然灾害知识的培训。

3、每年组织1 次自然灾害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四)灾情信息管理 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需求。 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各级部门对于本部门在突发的自然灾害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 (五)应急响应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员工和财产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员工生命和财产损失。 (六)恢复重建灾后,领导小组组织核查灾情,开展灾情评估,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 (七)对外沟通与协作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其他单位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公司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八)奖励与责任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公司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专题知识梳理

自然灾害知识梳理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有: 1.天文灾害:①电离层扰动,给通信、导航、定位带来影响;②导致气候异常,危及人类的健康; ③高能粒子会对在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及对宇航员产生辐射损伤。 2.气象灾害(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干旱、浓雾及沙尘暴;暴雨洪涝、台风、酷热、 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等)、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 4.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 5.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二、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防、抗、救灾的能力; 2. 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3.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 4.采取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工程措施(因具体灾害定); 5. 加强生态建设; 6. .加强灾害保险工作。 三、主要的自然灾害: 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 ★最主要原因: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 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台风)、锋面(江淮准静止锋)等, ②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 ③持续时间长

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 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 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因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亚洲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我国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易发生洪涝的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 ★影响洪涝的因素 自然原因:①地形:低平或低洼 ②降水:A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或降水多且集中); B水汽充沛,强烈上升;(强度大) C持续时间长 ③水系特征:A向心状(刚果河)、羽状(淮河)、扇形(海河)、树枝状(长江) B支流多,同时来水。 C流域面积广(河网稠密、河汊纵横) D河道弯曲、淤塞 E入海口少(漏斗型海湾,风暴潮与海水顶托) ④水文特征:A汛期(集中于季、较长) B凌汛(中国限于黄河上游的河套段、下游山东境内) ⑤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上游:破坏植被(滥伐森林、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重。 中游:围湖造田、河湖淤塞、湖泊调蓄与河道排泄能力下降 下游:乱占河道、堤坝侵蚀。 防御措施: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 修筑加固河堤、整治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 ②生态建设:植树造林;保护自然植被、保护湿地;退耕还林还湿等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 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 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地震: ()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滑坡、泥石流 ()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 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 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冬春旱。 ()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洪涝 ()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沙尘暴 ()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台风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 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寒潮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次年月均可发生,集中-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水华和赤潮 ()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东莞有限公司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编写: 审核: 批准: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 目的 为切实做好应急处理工作,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防止或减少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2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台风、大雾、暴雨、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紧急情况的现场应急救援、防范和处理工作。 3 依据及参照文件 3.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3.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3.4《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3.6《广东省防汛抗旱防风应急预案》 3.7《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 4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4.1机构组成 成立自然灾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在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指挥施工现场应急响应工作。应急组织机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成员由各部门及分部负责人组成(自然灾害应急组织机构见附件1)。下设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由人事行政中心负责。 4.2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主要职责:负责事故救援的整体、全面指挥;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的汇报工作;负责成立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对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进行监督;负责所需救援物资的落实;负责与相邻可依托力量的联络求救等。 4.3应急指挥部职能: 1)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有关自然灾害应急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自然灾害应急工作的制度和规定。 2)在公司应急指挥机构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应急响应级别的断判,公司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批准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以及自然灾害工作应急救援、事故抢修处理有关情况的通报。 3)在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期间,负责传达、贯彻上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指令。 4)统一指挥协调工地自然灾害抗灾抢险,协调应急抢险队伍和物资储备,指导事故抢修和救援。 5)负责组织项目部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评估和修订工作。 4.4各相关部门职责 4.4.1安保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地震 1、地质灾害:是地球岩石圈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2、地震: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导致的灾害 4、地质构造:①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成为震源②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成为震源深 度③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④震中到周围地面上某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 ⑤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课本图) 5、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大) 分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7级会有重大损害)6、烈度: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⑤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 ⑥发生时间、⑦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⑧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7、分类:按照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大于300km) 按照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④人工诱发地震 8、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占90%以上、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 造地震多分布于①板块边界处(如日本、台湾多地震)②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华北)9、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 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10、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 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地震能量主要来自重 力作用。矿洞塌陷或大规模山崩、滑坡等亦可导致这类地震发生。占3% 左右 11、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油井注水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2青海气象2007年第4期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王 (青海省气象局 墓 西宁610001) 摘要: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 本文从自然灾害属性,特点和应急特点人手,探讨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注重和加强的工作,即:自然灾害应急管 理,监测,预警是起点和首选策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主线;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自然灾害应急 管理的基础;全民应急意识是有效应急的重要资源;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1引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增强全社会防灾减 灾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重要利益问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 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加强应急管理,是维 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2自然灾害的属性及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 2.1自然灾害的属性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把突 发灾难性事件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现代汉 语词典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水,旱,病,虫,鸟,兽, 风,雹,霜冻等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据此定义,自 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引发灾害的致灾因素是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其严重程度是由自然现象的变异程度决定的.其社会属性包括其承灾体是由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以及物质与人群的承灾能力. 2.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是世界上危 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暴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4、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量丰富;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河道弯曲。 ②(地形方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中下游河道的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 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7、咸潮

☆蝗灾: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培训课件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一、地震灾害 1、成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强烈急剧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2、影响破坏程度(烈度)大小因素:自然: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离(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建立预警监测系统②建立应急预案,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育,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山高、坡陡、谷深②(地震多发,断裂发育导致)地表多疏松堆积物③植被覆盖率低④洪水条件(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③阻塞河道 3、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③植树造林(生物措施)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 三、滑坡 1、成因:①岩石破碎;②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③植被覆盖差 ④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四、沙尘暴 1、我国发生时间: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多。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稀少,地面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等。 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在我国多发生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 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 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