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习题课

力的分解习题课
力的分解习题课

“力的分解”习题课

教学目标:加深和巩固力的分解的方法,掌握力的正交分解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力的分解的应用,失量三角形的应用.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和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遵从什么法则?

2.力的分解的原则是什么?一个已知力在什么条件下有确定的分力?

二、例题分析

例1.光滑的均匀球重为G ,放置在等高的两个光滑墙棱A 和

B 上静止,如图所示.已知AB 之间的距离为a ,球的半径为b ,求球对两墙棱的压力大小.

例2.一根长为L 的易断的均匀细绳两端被固定住,当在细绳

L /3处的O 点系上某一重物时,绳子刚好能承受,则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 )

A .增加物体的重量,BO 断先断

B .增加物体的重量,AO 断先断

C .将B 断往左移绳子易断

D .将B 断往右移绳子易断

例3.如图所示,板AO 绕O 点由水平转到竖直的过程中,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及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

例4.如图所示,轻绳吊起重100N 的物体,两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00和600,求绳AO 和BO 所受的拉力.

例5.如图所示,河道内有一艘小船,有人用100N 的力F 1与河道成300拉船.现要使船始终沿河道前进,则至少需加多大的力才行?这个力的方向如何?

三、课堂练习:

1.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的物体,质量为m ,求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及摩擦力.若物体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求下列两种情况下小球对挡板及斜面的压力

.已知小球的重力为G ,斜面的倾角为θ.

1

3.两根长度相等的轻绳,下端悬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上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的M 、N 点,M 、N 点间的距离为s ,如图所示,已知两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T ,则每根绳的长度不得短于 .

4.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各拴一个物体,如图所示.物体A 和B 重均为2N ,若物体A 和B 均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物体A 和B 的受力情况,并计算各力的大小.

5.如图,在细线AB 上的O 点处用一竖直向下的力F 拉线AB ,使AO 与水平方向成450角,BO 成水平状态,若AO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N ,BO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N ,要使细线不断,则拉力最大只能为多少?(5N )

四、补充作业:

1.一个已知力F =100N ,把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其中一个分力F 1

与F 的夹角为300,则另一个分力F 2的最小最小值为 . 2.如图所示,AO 、BO 、CO 是完全相同的三条绳子,将一条均匀的钢梁吊起,当钢梁足够重时,结果AO 先断,则(B ) A . α = 1200 B . α < 1200 C . α > 1200 D .无法确定

3.一个物体沿固定的光滑斜面下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

A .物体受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下滑力

A .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力实际是重力和斜面对它支持力的合力

C .物体所受重力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上的分力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D .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力实际上是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4.有一个直角支架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 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环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所示).现将P 环向左

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

平衡状态比较,AO 杆对P 环的支持力F N 和摩擦力f 的变化情况是(B )

A .F N 不变,f 变大

B .F N 不变,f 变小

C .F N 变大,f 变大

D .F N 变大,f 变小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区公开课)

仁爱/诚信/勤奋/创新 授课教师:蒋金凤 课程名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授课地点:高一(12)班

授课日期: 3 月 15 日星期四序号课题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会运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得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使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定理的推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化归转化的方法和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重 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难点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探究过程中“不共线”和 “任意性”的验证 突破 方法 通过实例画图和类比平面直角 坐标系的象限归纳总结 教学模式讲授式、探究式 板书设计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例题:定理说明:多媒体投影 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引入 两个小朋友在荡秋千,那么在所有条件都相同 的前提条件下,哪个秋千的绳子更容易断掉? 二、新课探究 1.给定向量 2 1 e,e请根据平面坐标的线性运算 (1)作出向量) e ( ) e ( 2 1 3 2+ 下面我们把刚刚的作图痕迹擦去,给定向量 2 1 e,e和 1 OC,你能将 1 OC用 2 1 e,e表示成 2 2 1 1 e eλ λ+的形式吗? 看图观察并 思考,说出自己 的判断和依据 学生口述,作图 过程得结果 独立完成,个别 展示 从实际生活 问题入手,贴近 学生的日常生 活,能很好地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 复习向量的 线性运算和共线 向量定理,为后 续的向量的分解 和唯一性作铺垫 进入向量分解的 探究,刚刚作图 的过程还记忆犹 新,按照来的痕 迹寻找构造平行 四边形的方法

力的合成分解难题解析版

1、如图所示,物体A、B用细绳与轻弹簧连接后跨过滑轮.A静止在倾角为45°的粗糙斜面上,B悬挂着.已知质量m A=3m B,不计滑轮摩擦,现将斜面倾角由45°减小到3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弹簧的弹力将增大 B. 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将增大 C. 物体A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减小 D. 物体A可能被拉动 【答案】BC 【解析】试题分析:对物体B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拉力,由二力平衡得到:T=m B g,则知簧的弹力不变,故A错误;原来有3m B gsin 45°-m B g=f1,后来3m B gsin 30°-m B g<f1,可见物体A并未滑动,而且静摩擦变小.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为:N=m A gcosθ,θ减小,N将增大,故BC正确.物体A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因为N变大,故最大静摩擦力变大,而 静摩擦力减小,故物体A不可能被拉动,选项D错误.故选BC。 考点:物体的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先对物体B受力分析,再对物体A受力分析,判断A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列式求解。 1、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木块套在竖直杆上,并用轻绳与质量m=2kg的小球相连.今用跟水平方向成α=30°角的力F=20N拉着球,带动木块一起竖直向下匀速运动,运动中M、m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g=10m/s2,求:

(1)运动过程中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2)木块M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1)运动过程中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 (2)木块M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1)对m受力分析:m三力平衡;如图1 因为F=mg=20N,且F与mg的夹角120°,F与mg的合力大小为20N,根据平衡条件得到:T=20N,方向为F与mg的角平分线 由几何知识得到,θ=60° (2)对M受力分析:M四力平衡;如图2,根据正交分解法得 T′sinθ=N 又解得: 点晴:以m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作出力图,根据平衡条件和几何求解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再以M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作出力图,根据平衡条件和摩擦力公式求解动摩擦因数μ.

观摩物理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观摩河南省物理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 淮阳一高物理组 2014年10月21日至10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平顶山举办的2014年河南省中学物理优质课评选暨观摩研讨会,本届比赛采用教学设计说课,打破以往的说课流程,面对评委老师和观摩教师,以说课的形式直接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和流程,包括必要的实验展示,突出创新和科学方法教育为主题。本次活动一个新的内容说课结束后由评委根据说课内容提出一个相关教学问题,由选手现场回答。 细细聆听来自全省各市优秀教师的上课,领略到了全省出类拔萃的物理教师的教学风采,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说的都十分精彩而实用,他们极高的实验创新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受益匪浅。几乎每位参赛教师都对课本的实验进行大胆的创新,充分展现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次观摩活动,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线物理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照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感慨颇深。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与感受: 一、引课设计精心,各有高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兴趣。 参赛教师在新课导入的设计科学有趣,直接有效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课学习的情景中。有位老师说《楞次定律》时两块磁铁一块在一个较长的铜管里,一块在空气里,两者同时下落结果铜管里磁铁下落慢。《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节课中有位老师这样引入一个100瓦的灯泡用生活中的导线缠绕数圈靠近一个黑盒子,让线圈运

动结果灯泡亮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兴趣,最后老师拿开盒子里面是一个电磁炉。在说《力的分解》时,找两位男同学用力拉一根绳子,结果他们不相上下,老师又找一位女同学从中间轻轻一拉,结果两位男生都被拉动了。还有位老师说《牛顿第三定律》时找一个玩具小风扇放在一个水中泡沫上,打开开关结果风扇后退。 二、在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环节,各位老师的设计也很巧妙自然,利于学生提出猜想。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师说《牛顿第三定律》时设计了一个实验一块木板放在算盘上一辆玩具小车放在木板上当小车向前运动时木板向后也在动,实验过后老师立刻让学生进行猜想总结。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让他们主动去思考。 三、教学过程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理念比新,授课方法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环境,参赛的教师都充分结合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设计组织自己的课堂,将合作学习,互动性教学以及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等理念运用于物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有趣的实验中或不断的思考中获得物理知识。每位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创设情境——提问——学生思考、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各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将方法的掌握寓于知识点的学习之中,注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实验数据处理客观真实,注意渗透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在说《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时,为了获得平抛运动轨迹是一条抛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凯里三中物理组:谢江湖 备课总体思路: 力学部分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部分。而本节《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确实是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掌握这一重要章节,将是本节公开课的首要目的所在。由于高一实行新课改,根据课改精神,本节课我尝试着采用了“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景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重事实。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自己在课堂中只起设置情景、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备教材 引入新课:[互动游戏]让两名男同学上台拉着绳子的两端站在一边,让一名女生上台拉着绳子的中间用力拉两名男生,发现拉不动,然后教师指导让两名男生站在两端用力拉,再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名男生都被拉动了。一名女生能拉动两名男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待我们认真学完本章的第二节——力的分解之后你们就可以自己揭开这个谜了。这样引入新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线提钩码和用两根细线提钩码到同一高度。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教师总结: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 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所以力的分解 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力的合成比较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培养学生说理的逻辑性) 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 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学生思考:若给定一个力(大小、方向),将这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你能分解 得到几对分力? 教师总结:如果没有其他条件限制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无条件限制时力的分解不唯一。 教师设问:在具体情况中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呢? 二、备教法:启发、引导、亲身体验游戏 实验探究:通过图片展示拉箱子、儿童滑梯、叉腰下压肘部以及课本上的探究 实验的图片:要求学生3人一组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探究,并把结果填在学案 上。实验探究结束之后,请得出结论的同学介绍一下他们分别体会到不同情况下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作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1、用台秤演示斜向上拉钩码的拉力作用效果实验。 2、用台秤演示钩码在斜面上重力作用效果实验。 展示图片:学生解释引桥和盘山公路的原理。 3、自制教具演示课本的迷你实验。 教师提问:一个具体的力能随便分吗?应该怎样分? 学生总结:力按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练一练:(见学案) 正交分解法:学生观察刚才所作的几组力的分解图,总结分力间的夹角有何特点引入正交分解概念。 学生实验探究:在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分力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从而要求学生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例题解析

精品-高中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例题解析 一. 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互为逆过程,都应用了“等效替代”思想) 思考: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是不是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呢? 二. 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1:知AO⊥OB,F=10.0N,α=300,请用三角形知识列式计算F1 F2的大小. F1= F2= 【演示一】用两个测力计互成一个角度连接起来,挂上一个重物G=10N ,后AO与竖直线夹角为600且AO⊥OB,右测力计示数为F1左测力计示数为F2.请学生读数. 结论: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有差异,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吻合,从而验证了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演示二】以多种不同方式拉结点到O处. 结论: 三. 有条件的力的分解 (1)已知某分力的大小与方向 (2)已知两分力的方向(互成角度) (3)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另一分力的方向 (4)已知两分力的大小 例2:将一个大小为F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其中一个分力F1的方向跟F成600角,当另一个分力F2有最小值时,F1的大小为_______,F2的大小为_______ 四.实际分解 (1)实际分解的原则:按力实际的效果去分解

(2)力F 有怎么样的实际效果: ①: ②: (3)方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 的大小。(注意:分力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若F=100N, θ=300 ,求两分力的大小 例3:下列图中物体A 的重力产生哪些实际效果,如何分解,求分力的大小 已知: G=100N α=300 五 . 正交分解 (1)正交分解法就是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先分解,后合成的方法。其目的 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适量的运算,它是处理合成和分解复杂问题的一种简便 方法。 (2)基本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 ② 建立坐标系(原则是使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③ 把不在轴上的力分解到轴上 ④列方程求解 例4:.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物体重50N ,受到斜向上方向与水平面成300角的力F 作 用,F = 50N ,物体仍然静止在地面上,如图1所示,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地面的支持力 分别是多少? 例4

高中物理 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教材及学情分析 新人教版必修1

3.5 力的分解 1 教材及学情分析 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学好力学知识不仅是解决有关力问题的根本,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物理知识的基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又是分析解决力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困难的原因:一是不知一个力如何进行分解;二是不清楚分解后的分力与合力究竟是什么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2 设计思想 (1)渗透物理学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这节课在设计中增加了多处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进学生对力按效果分解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和遵循的规律,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初步掌握由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法,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等效替代的思想。 (2)参与探究实验,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领略科学探究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物理世界的和谐联系。 4 教学重点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5 教学难点 力作用效果的确定,力的分解。 6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 2.力的分解概念 学习力的分解,自然会感觉到分解和合成有什么联系?力的合成是几个力的效果用一个力代替,一个力也可以用几个力代替作用效果。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优质课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合作实验探究效果分解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归纳突破找效果,定分力方向这一难点,巩固学生对效果分解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理解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掌握按力的效果分解力的方法,并能利用几何知识求解分力大小 3.能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力的分解概念、规律和分解依据的学习及验证过程 2.合作探究,总结按效果分解力的方法。 3. 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4.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设计简易核桃去壳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理解力的分解存在多解性。 2.分析实际问题,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领略科学探究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按效果分解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一个力有无数组分力,如何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来确定分解力的方式是难点五、学情分析 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及DIS系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六、教学用具 智慧课堂系统,自制力的合成分解仪,电子提拉秤若干,电子盘秤若干,0.175kg 钩码9个,自制斜面,重球、海绵、气球、DISLab斜面上力的分解实验器、自制核桃去壳器 七、教学方法 智慧课堂交互式教学实验探究引导启发 八、教学过程

力的分解-高一物理知识点专题解析与题型练习(人教版必修1)

第3?5课时力的分解 ①知识清单▲一、力的分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已知一个力求它的的过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分解法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同样遵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一个已知 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______ ,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 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 (3)力的分解依据: ①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___ 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②在实际问题中,要依据力的实际_______ 或需要分解。 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2.矢量相加的法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相加的物理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第一个矢量的指向第二个矢量的的有 向线段就表示合矢量的大小和方向,这种求合矢量的方法叫作三角形定则。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样的,如图所示。 答案:分力逆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则对角线两个邻边无数作用效果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算术法首尾相接末端始端

优质课比赛教案力的分解

2.6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 2.掌握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重点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实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概念规律领会;练习过度到探究;实验分析、形成结论;学以致用。 2、分力概念、分解法则类比法;现学现用图解法;作用效果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在学习力的分解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着重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1、确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讲授法、实验法、类比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 重物,称,细线,轻杆,皮筋,斧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用一根细线可以把物体提起来,也可以用两根相同的细线来代替原来的一根细线把物体提起来,那么,在哪种情况中细线容易断裂? [演示] 用一根细线拴在大木块的钉子上将木块提起,然后换用另一根相同细线对折后拴在这个木块的钉子上,用两只手各提一根线把木块提起,并使两手逐渐分开,直至线断。 [讲解] 按常理推断,似乎用一根线比用相同的两根线提重物更容易断。但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用两根线提重物时线更容易断。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用已有的知识显然是不便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新知识——力的分解(板书标题2.6 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 (一)通过演示、推理建立分力的概念 [观察与分析]橡皮筋中部固定在重物上,用手向上拉橡笔筋,一次拉一根,一次拉两根。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第一课时 西安市中铁中学段彩凤 邮政编码:710054

《力的分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中铁学校段彩凤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中第五节《力的分解》,是继第四节《力的合成》后,对力的矢量性、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应用,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具体内容有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的法则、在实际问题中分解力的方法、唯一解的条件、矢量相加的法则等。应分为两课时学习,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合力和分力的定义,知道了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理解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难度不大,但对如何在具体问题中分解力,尤其是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出现困难。 【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的设计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台秤上提升物体,斜面上放置物体,圆规上悬挂钥匙、在斜面和挡板间放置篮球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 (2)通过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第一册力的分解 例题解析

力的分解 例题解析 ★夯实基础 1.如图1—6—6所示,力F 分解为F 1、F 2两个分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 1、F 2的合力就是F B.由F 求F 1或F 2叫做力的分解 C.由F 1、F 2求F 叫做力的合成 D. 【答案】 ABCD 2.如图1—6—7所示,细绳MO 与NO 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长度MO >NO ,则在不断增加重物G 的重力过程中(绳OC 不会断 ) 图1—6—7 A. ON B. OM C.ON 绳和 OM D.因无具体数据,故无法判断哪条绳先被拉断 【解析】 由于MO >NO ,所以α>β,则作出力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四边形的两个邻边的长短可以知道F ON >F OM ,所以在G 增大的过程中,绳ON 先断. 【答案】 A 3.如图1—6—8所示,一个半径为r ,重为G 的光滑均匀球,用长度为r 的细绳挂在竖直光滑的墙壁上,则绳子的拉力F 和球对墙壁压力F N 的大小分别是 A.G ,G / 2 B.2G , G C.2/3,3G G D.23 /3,3/3G G 【解析】 球的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使球拉紧悬绳和使球压紧墙壁,因此可以把重力分解为斜向下的分力F 1和水平向左的分力F 2,如图所示.由于球半径和细绳长度相等 ,所以角α=30°.由图可知两分力的大小为 F 1= G G 3 3 230cos =? F 2= G tan30°= G 3 3 所以,绳子的拉力F 和球对墙壁的压力F N 大小分别为F =F 1=332G ,F N =F 2=3 3 G ,选 D. 图1—6—8

【答案】 D 4.如图1—6—9所示:三个共点力,F 1=5 N ,F 2=10 N ,F 3=15 N ,θ=60°,它们的合力的x 轴分量F x为 N ,y轴分量F y为 N ,合力的大小为 N ,合力方向跟x 轴的正方向夹角为 . 图1—6—9 【解析】 F x =F 3+F 2cos θ-F 1=15 N F y =F 2sin60°=53 N F =22y x F F +=103 N tan α=F y /F x =3/3 则α=30° 【答案】 15 53 103 30 5.如图1—6—10所示,三角形轻支架ABC 的边长AB =20 cm ,BC =15 cm.在A 点通过细绳悬挂一个重30 N 的物体,则AB 杆受拉力大小为 N ,AC 杆受压力大小为 N. 图1—6—10 【解析】 由二力平衡知,绳的拉力F =G =30 N ,绳对A 点的拉力产生两个效果:沿横梁AB 水平向右的分力F 1和沿斜梁AC 向下的分力F 2.如图所示. 由三角形支架得AC =25 cm. cos α= 53 =AC BC tan α= 3 4 =BC AB 则两分力的大小为 F 1=F ·tan α=40 N F 2=α cos F =50 N 所以,AB 杆受的拉力大小为40 N ,AC 杆受的压力大小为50 N. 【答案】 40 50

(完整版)C力的分解

第二章 C 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力的分解; 2.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 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力的分解.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力的分解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力的分解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

公开课(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物体保持相对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2)理解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3)掌握受力情况简单的平衡问题(二力、三力)。 4)通过对习题中图像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的方法 2)在所举出的习题中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认识可以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从现象认识本质以及事物有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教法选择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参与性观察法。要求学生参与到设计物理实验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观察;即使学生参与进入其他人的学习活动时,仍然不是处于旁观者的地位,而是学习者的合作者。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在感知的物理实验步骤是其亲身参与的学习过程;实验结果是其要开展思考活动的对象;实验时的同伴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由于学生亲自参与进去,对观察对象的活动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体验和理解,有助于理解观察对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和规律,使学习的结果比较深入。 具体的教学方法授课手段是: 1.实例观察法:在课的引入阶段使用实例观察法,通过学生观察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2.实例探究法:学生根据教师和要求和自己有的道具,通过实验,学习或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科学结论,在未知的境界里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尺和橡皮) 3.讨论归纳法:让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相互取长补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 4.启发法:教师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启发学生逾越学习中的障碍。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对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作总结,然后用情景图片引入正题。 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物体的平衡状态比较常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 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高中物理 第3章 5力的分解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3章 5力的分解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B.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这两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应当与该力作用的效果相同C.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D.部分小于全体,分力一定小于合力 【解析】力的合成是求几个力的合力,而力的分解是求一个力的分力,且都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A、C均正确;合力与分力有等效替代关系.所以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B正确,分力可以大于合力,如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合力为零,所以D错误. 【答案】ABC 2.(多选)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50N,分力F1的方向与合力F的方向成30°角,分力F2的大小为60N,则( ) 图3-5-18 A.F1的大小只有一个可能 B.F2的方向是唯一的 C.F2有两个可能的方向 D.F2可取任意方向 【解析】因F2>F,故F1的大小只有一个解,F2也只有一个解,方向是唯一的,故A、B正确. 【答案】AB 3.如图3-5-19所示,重力为G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斜面向下的力F1和平行斜面向下的力F2,那么( ) 图3-5-19 A.F1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方向与F1方向相同,大小为G cos α C.F2就是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 D.物体受到重力、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静摩擦力、F1和F2共五个力的作用

【解析】重力G是物体受的力,其两个分力F1和F2作用在物体上,故A项错误;F2与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等大反向,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C项错误;F1、F2不能与物体的重力G同时作为物体受到的力,D项错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G的分力F1=G cos α,方向与F1方向相同,B项正确. 【答案】 B 4.下图中的四幅图展示了某同学做引体向上运动前的四种抓杠姿势,其中手臂受力最小的是( ) A B C D 【解析】人体的重力可沿两手臂向下分解为使手臂张紧的两分力.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两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就越大,要省力的话,两臂需平行,故B正确.【答案】 B 5.(多选)将质量为m的长方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斜向右上方的力F拉木块,如图3-5-20所示,则( ) 图3-5-20 A.力F的水平分力为F cos α B.力F的竖直分力为F sin α,它使物体m对桌面的压力比mg小 C.力F的竖直分力为F sin α,它不影响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D.力F与木块重力mg的合力方向可以竖直向上 【解析】如图所示,将F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力F1=F cos α,F2=F sin α,F2有竖直方向提拉作用,故物体对平面的压力减小了.故正确答案为A、B. 【答案】AB 6.如图3-5-21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 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 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 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 一、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 ,它们可以互相,并非 !!! 2.遵循方法:。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 平行四边形的 ,那么与力 F 的平行四边 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的两个。 3.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 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 二、确定分力原则 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 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 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 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2.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 3.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 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

方法小结: 三、矢量相加的法则 例3.一个人从A走到B,又从B走到C。用作图法画 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 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3.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如:力、速度等 (2)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 如:时间、质量、长度等 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3.5力的分解

2016级高一物理学案班级:姓名:使用日期: 主备人:王国良审核人:高一物理组 2016-11-16 3.5 力的分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学习重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学习难点】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自主学习】 一、力的分解 1.定义:求一个已知力的_____的过程. 2.力的分解原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________,同样遵守________________. 3.力的分解依据: (1)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_____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2)在实际问题中,要依据力的______________分解. 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_____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3.三角形定则:把两个______________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 4.矢量加减遵循的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三(阅读教材p64页完成下列问题) 1、拖拉机对耙的拉力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2、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分别分别产生的,也就是说,拖拉机实际拉耙的力F可以用两 个力 F和2F来替代。那么,力1F和2F就叫做力F的力。那么,求一个实际的力的分1 力就叫做力的。

力的分解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1.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求两个分力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唯一的 B.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分解是唯一的 C.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及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唯一的 D.此合力有可能分解成两个与合力等大的分力 解析: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只能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分解是唯一的,故A、B正确;如果将合力分解时两个分力夹角120°且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则两个分力与合力等大,故D正确;若已知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F2的方向,设F2与F夹角为θ,若F1

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功》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折因素。 2. 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做正功或负功。 4. 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二、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遵循探究式教学的规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德育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所列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掌握探究物理学科知识的方法,并与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方法融会贯通,达到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根据人们的认识习惯循序渐进地安排对“功”知识点的讲解的,这也与物理学科的“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相一致。教材在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功的两个要素,及在两种特殊情况下计算功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力对物体所做功如何计算”的问题,顺其自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复习了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力与其分力为“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增强了学生学好新知识的信心。而本节要讨论的重点知识正功与负功问题也是在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结合实际讨论力与位移的方向成不同角度时,余弦函数的不同取值及符号的变更得出来的。至于总功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则更加深了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引导和探究,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予以补充。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力的分解优质课教案

探究力的分解 桐庐中学郭金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会作力的分解图 3、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4、会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态度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会作力的分解图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重点突破:互动探究及自主探究部分均安排学生作图及计算,使得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学难念】 根据问题受力情况分力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 难点突破:以实验的手段,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感觉变看见,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及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教师:非常荣幸能来富春中学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先邀请两位男生上前与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游戏。 师生互动:邀请两位男生模拟拔河进入相持阶段,握紧绳子用力拉,然后教师用两根手指从绳子中部往边上一拉,结果把两个男生都拉过来了。 教师继续点燃气氛:老师不仅可以用两根手指轻松拉过两个男生,还可以单手拉动大客车,可惜这个就不能现场演示了,大家看一段视频吧!(播放视频) 教师留下悬念:为什么老师能“四两拨千斤”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教师明确课堂内容的意义: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过,有时候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这就是力的合成。实际中又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力能产生多个作用效果,为了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我们又必须用几个力去代替这一个力,这就是力的分解。比如,刚才两位同学拔河,老师在绳子中部施加了一个横向的拉力,这个力就同时产生了拉动两位同学的作用效果,要解释这四两拨千斤现象就必须学习力的分解知识。现在我们从简易点的情况入手研究力的分解。 [师生互动探究一] (图片展示:拖拉机拉耙,人拉箱子!) 教师疑问过渡: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这里物体都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个拉力对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