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纲要

地理课程纲要
地理课程纲要

选修五模块课程纲要。

《高三地理选修五模块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地理选修五

【课程类型】选修课程

【教学材料】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五

【教学时数】11课时

【授课教师】付文丽

【授课对象】高三年级

【课程目标】

1、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列举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3、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简述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5、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6、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7、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8、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9、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10、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举例说明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并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课程内容】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1课时)

第二节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2课时)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1课时)

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1课时)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1课时)

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1课时)

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1课时)

第五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1课时)

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1课时)

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1课时)

【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方式:

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较简单易懂,识记了解的基础知识

演示法——较抽象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

课堂讨论法——发散思维较强、较开放的知识

试验法——自主探究性较强的内容

比较教学法——不同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2.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3.课时安排

选修五课程共分三个单元,各单元课时分配如下:

4.课外拓展性练习

课后练习主要是任课教师精编精选试题,分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课程评价】

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课堂表现、每单元结束后考试并结合日常评价综合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设计教师: 课程名称:地理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来源:人教版 课时总数:26课时 一、课程目标: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及解读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地球自转和公转。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说出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说出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说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地理课程纲要

Shanghai United intl school 协和双语高级中学美国高中课程 地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总体介绍与教学基本目标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落实上海二期课改的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遵循《全日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同时结合本校区生源情况,对教材选篇以及教学重点进行了梳理,以适应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需求。高中十年级每年平均教学课时数为38(45分钟一课时)。 在初中地理部分教学的基础上,完成高中部地理课程的学生将取得较为全面的地理素养,在“了解”、“理解”、“应用”、“模仿”、“独立操作”、“迁移”、“经历”、“反映”、“领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与此同时,结合本校区学生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以及其升学意向,特强调人文浸润目标,旨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人文地理的认识,并通过文化差异比较深化了解。

根据《课程标准》,此地理课程将教学重点立足于提高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具体项目为: 1、了解区域地理,包括乡土地理、本国地理和部分世界地理;了解有 关自然和社会环境诸要素的知识;认识种种自然—空间和社会结 构;掌握基本地图知识。 2、深刻理解并学会分析各种错综复杂、呈动态变化的联系,如自然系 统、人文系统内部及它们之间各要素和过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 认识各个等级区域间,尤其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的人口和 环境的关系。 3、具备地理调查、分析和表达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阅读、解释、填 绘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野外定向、独立工作的能 力,获取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4、认识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人口和资源问题、各种环境问 题、城市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食物供给和 发展问题等。 5、引导学生在对待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事务时(如空间利用), 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和宽容、理智、负责的行为倾向。

(完整word)英语课程纲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初中英语课程纲要(七年级下册) 孟庄一中 常兰枝 2014年2月

初中英语课程纲要(七年级下册) ●学校名称:孟庄镇一初中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常兰枝 ●教学材料:新目标(Go for it) ●设计日期:2014-2-16 ●适用年级:七年级下学期 ●授课时间:本学期实际授课18个周,本册共12单元,每单元六个课时 70课时完成12个周,期中复习考试一个周,期末考试复习三个周,机动一个周。 一、课程刚要制定的必要性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在新的教改形势下,除英语教材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还要根据当前教育形式,郑州市教育教学现状,以及学校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材的整合。为了使我校“七三三”教学模式更进一步发扬光大。因此,寻找新的课程资源,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开发校本英语课程;进行教材的整合;进一步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课程性质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强调课程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

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以以上教育理念进行对教材的整理编和,以“七三三”教学模式为载体,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全面的发展。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需求,不断追求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设,适应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适应师生全面素质的提高。2,具体目标: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宽学习渠道,发展学生多元智能,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自信心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 四、课程实施 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做事、思考、合作等过程来体验语言,体验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使学生在“用”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各种语言的应用能力。 五、课程内容及活动安排 本课程的特点是讲练结合,强调精讲多练。根据时间可分为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根据技能,可分成口头与笔头,输出与输入;根据形式,可分成个人与合作。另外尚可分成单项与综合等。实践与讲授交叉融合,实践贯穿始终。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练习,但学生自己是练习的源动力和主体,是决定因素。在这个环节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在完成综

《生活与地理》课程纲要

课程开发 《生活与地理》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学校名称: 课程名称:生活与地理 授课对象:初中生 学习时间:15课时 二、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始建于1955年,是河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和对外开放学校。学校现有65个教学班,3600余名学生。教职工271名,专职教师247名,其中特级教师5名(曾有7名被评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104名。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6项,发表出版论文和著作400余篇(部)。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教学和科研上大显身手。学校主校区占地57亩,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东校区占地144亩,建筑面积达3.9万平方米,两校区合计占地201亩,总建筑面积达7.6万平方米。学校有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微机室、电教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标准田径场、餐厅、浴室和学生宿舍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设备先进、布局合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校园优美典雅。 (1)学生需求评估 学校高中部的生源主要来自于石家庄市各重点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对学习的探究和思考活动兴趣较高。同时学生主要来自于城市,自幼接受素质教育,养成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以致用学习态度,生活中接触事

物较多,对生活现象和问题的思考较多,将所学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能够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究能力和结合地理知识思考生活的地理思维品质。 (2)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 学校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较多,所涉及的到的生活背景较多,因此课程里生活资源部分较为广泛和便于获取。学校位于市中心,距离科技馆、博物馆、民俗馆等社会公共场所以及地震局、气象局、文化旅游局等政府单位较近,开展校外课堂方便。学校附属于河北师范大学,可以依托大学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 (3)教师课程资源的评估 任课教师对于地理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拥有个人见解,并做过有关课题的研究,一直探索“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同时,任课教师属青年教师,时间和经历能够保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 三、课程目标 1、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目标来源 a.学生需要: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很多生活现象都隐含着地理知识,学生们普遍认为地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意识正在萌芽,好奇心强,对待事物的答案较为渴求,希望得到某一问题科学的解释,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学习生活和地理的联系,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会知识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广州天河中学地理科林卫丹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老师的共识,但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 新课程强调“建设有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程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能一味靠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优秀教师来说,固然是成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师适用,而有的教师就有可能不适用,只可以适当借鉴,切不能盲目跟从。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更适用于

基于标准课程纲要的编写

基于标准课程纲要的编写 一.我对课程纲要的认识 1.初闻课程纲要:神秘 《关于印发郑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纲要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茫然、恐惧、无从下手 2.初见课程纲要:不屑、没用、负担 3.再识课程纲要:浅薄、重视 思想转变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是观念转变的过程。 二、我们该怎样科学的教学(基于标准的教学) 1.抛出四个问题:教学领域四大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 问题答案: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般程序 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经验或教科书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得出学习质量的结论,进入下一主题。 (1)明确学习结果/内容标准(2)选择评价任务/确定标准。“证明学生达到上述标准的最好途径是什么”;制定评价标准或开发评分规则,“用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准则是什么”;(3)选择内容与设计教学(4)实施教学与评价(5)检验/修正整个过程基于标准的教学核心特征: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评价镶嵌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目标—教学—评价体现一致性 三、《课程纲要》的界定及意义。 1.从广义来说,大到国家课程方案,小到教师写的教案或活动计划,都是课程纲要。 课程是复杂的专业活动,一定需要事先做好规划,我们把一个学期或模块的学科课程规划称之为课程纲要。课程纲要很能体现一个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能力。 《课程纲要》是以大纲或提纲的方式一致性地回答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问题。 2.编写课程纲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即系统地思考;有利于教师审视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下) 授课时间:62课时 课程设计: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数学课程标准》中该课程相关的要求有: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

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 (11)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2)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13)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14)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15)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16)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17)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8)* 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下列课题供参考,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或设计其他课题。 1.连续观测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3.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4.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5.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6.针对“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你支持哪一方意见?用搜集的资料论证你的观点。 7.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8.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9.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10.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1.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怎样?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下册 【课程类型】:基础学科课程 【教学材料】:星球地图出版社 2012年6月第2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授课时间】:25课时 【授课教师】:曲阜市实验中学蒋德旺 【授课对象】:曲阜市实验中学七年级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能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判情趣。 (二)专题目标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5-06-11T11:24:58.09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作者:陈小丽 [导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包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变。 陈小丽(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教学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作者感触颇深,特作以下探析,权作引玉之砖,以期共同推动地理教学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逆向思维视听手段兴趣培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1-056-02 教学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强化学科的感染力,是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最佳途径。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得到培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智力基础,这是每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包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变。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却与其息息相关的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优劣,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健全思维品质意义重大。一般而言地理教学过于注重正向思维的培养,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转变需要一定的心理过程和方向,因此,在一定方面强化了正向思维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因此,通过什么举措来提升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作者做了以下探索: 1、在新课讲授,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种。(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实践性内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或者集体讨论,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运用逆向思维共同归纳一些地理概念、原理或者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推理或者验证,不仅触及地理的本质而且养成运用科学的地理思维去探索。(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地理规律的一些反向问题的真假。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即便学生一时三刻无法回答,只需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思维获得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去感知,可以进一步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性。(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世间万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辩证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论出一些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进而强有力的论证已知地理结论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化繁为简,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地理教师有针对性的讲授一些和学生认知习惯相背离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消除思维定式,有助于逆向思维的拓展,即使这样的思维定势可定会令学生无所适从,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便会利用逆向思维,进一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而且紧密联系了新旧知识的关联性。(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一些习题,只要把一些特定条件进行恰当的互换,也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活跃逆向思维的空间。(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一些习题,除了证方面的引导以外还可以从结果出发,实行反向推理。进而获得一些概念或者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相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关联性。 二、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可以通过一些良好的视听工具更好的了解世界和享受生活。现代化视听技术和产品的广泛使用和普及对传统的地理教学影响巨大。因此,如何优化传统地理教学手段,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地理教学的缺陷,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在这一巨大举措中,一些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有效的降低了师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水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视听教学有助于学习欲望的调动。地理学科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原因以外,最主要的是地理教学无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趣味有效结合,令学生感到地理学习是一种了无生趣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应注重这方面的结合,而地理视听教学手段由于形式多种多样、情节生动有趣,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变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为妙趣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欲望,实现了教学的优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智能的开发。众所周知: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基础,缺乏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人的理性认识无法得到提高。然而有趣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局限性,我们只能运用一些文字、地图、书本插图或者一些简单化教具来讲解地理科学内容,由于缺乏一些真实性感知,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难度。而地理视听教学则由于其形象鲜明、典型、动画逼真,把一些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简单化。这些是传统的文字讲授不可企及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有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地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自身的特色。地理是一种探索自然性和人文性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一些基础性知识,而这些枯燥乏味的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令学生苦不堪言,以至于一些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可见,提高学生地理记忆能力的至关重要。地理视听教学由于独具新颖、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视听器官,有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朗读能识记10%、单纯听到能识记20%、单纯看到能识记30%。可见,视觉对人知识的获得作用显著,而视听结合能达到65%。由此可见,地理视听教学,对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升是其它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思维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格外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知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机融合,赋予学科时代性和

必修3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必修③》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地理必修③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③》 授课时间:15--20课时 授课老师:高二地理备课组 授课对象:全体高二学生 课程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活动的影响,以此让学生关注不同区域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尊重不同区域的生活习惯; 4、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遥感在区域面上和动态的研究工作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5、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尝试在野外、社区或者校园里组织运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定点、寻宝等活动; 6、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8、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引导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 9、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0、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开发水利资源的同时应兼顾生态环境的效益,避免盲目开发;

1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分析农业条件对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观念; 1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 13、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局限于工程建设本身,而要着眼与对各产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进而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七年级体育课程纲要

七年级体育课程纲要(水平四) 学校名称:郑庵镇第一初级中学 课程名称:初中体育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体育教科书水平四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适用年级:初中水平四(七年级) 课时安排:40课时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的品质,让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明白终身锻炼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专项技术,如:队列、体操、跳绳、滚动及滚翻、短跑、跳远和投掷; 3.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模仿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集体项目的比赛及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本学期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低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本学期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环境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自己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道具,用于学生的游戏及模仿操的练习当中,选用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来配合韵律操的学习; 二、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情景教学、示范教学、榜样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对待水平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教学,尤其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多帮助和关心; 三、在组织形式上:要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集体练习,不要只是单一的四列站队,应多采取分散的站位。 四.课程评价: 学习评价指标: 1.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积极参与情况;

2.学生个人活动的情况,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 3.期中考试的成绩情况; 4.教师综合评定,给与相应等级。 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学习评价指标1-2统一后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级依次评定;学习评价指标3则按百分制评分; 2.若有特殊情况可作特殊处理。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与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 (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目录: 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角度,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更新教学方式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往意义上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已经满足不了当 代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了。学生需要的是一一个富有现代化气息的、高效能的综合 课堂。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老师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改善。老师应该充 分运用周边的教学资源,包含电子资源和试验资源。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 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帮助同学们把控知识上也可起到很大的帮助。多媒体 可以把地理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展现给学生,更加直接地展现全面的地理图像,提 供学生不一样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冲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目前,伴着现 在教学品质的增强,许多校园都装配了比较齐全的设施资源。但因为老师的教课 理念比较落后导致这些设施都变成了摆设。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就务必要把这些 资源充分运用起来。比如,在学习等高线的课程时,老师就可以带着同学们实际 去测量一个小土丘,随后指引学生运用等高线画法,在纸上画出这个土丘的实际 特征。同学们通过这种实践操作,对等高线的原理,还有技术都会有一定的掌握。在素质教学改革背景中,老师不能只限于以往教学模式,积极地依据学生的需求 改善教学方式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有效植入唤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持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可以积极探求获取新的认知和得到进展。这就需要老师可以及时为学生创建一种灵活的教育情境其中要植入同学们熟悉的 内容,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取得到更大的进展。比如,在教课《气象灾害》时,老师可以通过植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出一些和台风相关的视频,截取有 关的内容,为学生制造出一种真实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但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乐趣,还可以让同学们联想到相关的自然现象,这都是同学们的原有知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之上,老师指引学生探究生活中 存在的恶劣天气,对农畜业所带来的影响和灾害指引学生更深一步认识气象灾害,不断推动学生对认知的形成,这对学生的高效学习,对创建高效课堂有着重大的 意义。 三、细心分析教材,注重师生之间互动 地理新教材拥有较为活泼的形式以及新颖的版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例如,一些章节中融入了当下较为热门的阅读材料,思考和活动题也是较为 新颖的题目,都是与当下社会联系紧密的话题,这些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这也是有一定弊端的,比如,这样的活动题太过于复杂,很多案例出 现的地域偏离了学生的生活,让本来很容易理解的知识变得复杂,反而加大了学 生学习的难度。怎样把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老师 认真研究课标,同时细心地研究教材内容,去除对教学不利的内容,同时自主地 去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比如,在进行有关“世界气候”的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狮子王》这 部电影来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

地理(选修6)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地理 课程类型:选修 教材来源:人名教育出版社 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 课时/学分: 设计者: 背景 “环境保护”模块是高中选修部分的第六个模块。本模块的设计体现了“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环境观、资源观的重要内容依托,也是课标“课程性质”中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单列“环境保护”模块既是基础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行为习惯的需要,并且也是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的体现。本模块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几乎与高中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都有密切联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也有联系。因此,也是高考地理学科经常关注的“热点”知识。 目标 1、结合教材,说出人地关系的核心,环境及环境问题。 2、结合教材案例,说出当代生态环境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特点。 3、通过教材案例分析,说出三类主要环境污染的成因、特点及防治。 4、结合教材,说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保护措施。 5、结合教材案例,说出自然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措施及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内容

实施 1.课程资源 ⑴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6)》,人民教育出版社 ⑵课堂作业单 ⑶练习册 ⑷其他资源:网络资源、郑州黄河湿地等 2.学习活动 班级同学分成8个小组,完成以下活动: ⑴每个单元的问题探究:小组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手抄报的形式在班级分享交流本组的成果。 ⑵校外实践活动:考察郑州黄河湿地 考察前制定本组实践活动方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收集材料,考察活动结束后撰写活动报告。 评价 学期总评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1.过程性评价(权重30%) 过程性评价由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地理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和期中成绩四部分组成。 ⑴课堂表现评定的构成要素(满分5分):课堂纪律、学习兴趣、课堂笔记和课堂参与。 课堂表现的评定等次:A等5分,B等3分,C等1分。 ⑵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构成要素:书写整洁、条理清晰、准确率高和有纠错反思等。 作业表现的评定等次:A等5分,B等3分,C等1分。 ⑶地理实践活动(满分10分) ⑷期中考试成绩(满分10分):期中考试成绩×10% 2.期末考试成绩(权重70%) 期末考试成绩×70% 3.学分认定及处理结果 学期总评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获得该模块2个学分,不合格者参加补考或重修。

八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2020年九月整理).doc

八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课程教科书 授课时间:30课时 授课教师:刘丹丹张丹丹张佳瑞 授课对象:巩义紫荆实验学校 课程目标: 通过八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目标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国土面积和邻国。 2.学会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3.了解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国策,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5.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 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1.了解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

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惠来一中地理科组 一、学生基本情况 今年我校高一级有22个班级,高二有7个文科班11个理科班,高三有9个文科班。学生人数较多,但是学生的基础较差,不同年级存在不同的学习问题。特别是区域地理方面,很多学生对于各大洲的轮廓和我国的行政区划都不了解。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要求也较低。 二、教学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目标计划 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以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目标。 1、学生能主动学习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习地 理的习惯 2、学生能对各地理区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详细认识重点区域 的地理条件,能对世界个区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3、学会通过所学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具备分析区域条件、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自制设备验证地理原理 的能力 5、培养学生对地理终身学习的兴趣,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从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四、教学目标实施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在教学中,第一,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 高一地理教学要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高一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的评价。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在经过高一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