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致青春》电影改编的独立风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1375771.html,

论《致青春》电影改编的独立风骨

作者:毋婀幸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以电影《致青春》为例,从背景改编、情节改编、人物改编三方面阐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风格与艺术创造的作用和意义。指出编剧及导演在保持原著内涵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对于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表现了电影不同于小说的独立气质和风骨。这也说明,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手段,我们不能苛求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

【关键词】电影改编;独特风格;艺术创造;原著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为《致青春》)是2013年4月26日公映的赵薇导演处女作,也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专业的毕业作品。这部电影以中国大陆青春爱情校园为题材,由编剧李樯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电影自上映起一个月票房就达到了近7亿,赵薇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票房最高的女导演。但影片的口碑却毁誉参半,在受到观众很多好评的同时,也有很多有关“电影不如小说精彩”、“改动太大”等的质疑。

对于这样的质疑,导演赵薇回应说:“小说,我觉得它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看的言情小说。但当时我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念头,我觉得它不能表达我全部的态度。因为那些事件对于我来说太简单了,因为我个人体验过更深刻,更加复杂的一种感受,或者对人生的一种历练。可能书迷看完,会觉得为什么会把小说变成这个样子,觉得非常不满意。那我觉得如果是不满意的话,就应该看小说。因为我觉得小说就是小说,电影就是电影,你可以尊重原著的精神,你可以保留它的内涵,但是你也可以给它换很多东西。”[1]辛夷坞对于观众的质疑也很淡定,她表示电影的相似度只有小说的5分,但她很理解赵薇的做法,毕竟电影的改编对于原著来说是一种重塑,“在我看来,如果说我的原著是泥土,赵薇翻拍的电影就是一棵树,树根植于泥土,来源于泥土,但它自有它呈现的面貌。”[2]

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在其著作《从小说到电影》中指出:“电影和其他传统艺术,就像彼此相交的圆一样,在许多地方是重叠的”,“但是,最终决定某一事物定义的,毕竟还是它本身的特性”,“虽然在某一类小说和电影之间确实不乏相似之处—例如某些小说就很像是电影剧本,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却就更引人注目。”他认为,“小说的最终产品和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舞不能和建筑艺术相同”,“一幅历史画和它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相比,是一件不同的东西,在同样的意义上,电影也是一件不同的东西。说某部影片比某本小说好或者坏,这就等于说瑞特的约翰生腊厂大楼比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好或者坏一样,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归根结底各自都是独立的,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本性。”[3]

本文拟从《致青春》影片对小说背景、情节、人物的改编入手,管中窥豹,探寻电影不同于小说的独特审美心理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