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新教师》

新课程呼唤新教师

内容摘要: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

要求。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迫切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提升课程意识,更要提高自身语文素质。新时代和新课标在呼唤新型语文教师!我认为要成为一名适合新课标的新型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渊博的学识水平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二、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激励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这种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的背后却蕴藏着“教师,你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把学生提升到这一高度!才能把教学过程改造成为师生互动,互促,彼此都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自身的“语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课标”呼唤语文教师至少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渊博的学识水平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俗语说“师高弟子强”,“明师出高徒”。当然师之“高明”蕴含有诸多内涵。但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没有雄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没有丰富广博的文化素质,弟子之“强”、“高”又从何而来呢?试想当你给学生讲解一篇课文,你对课文所涉及的有关自然、史地、人文知识不甚了解,那么你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即使不是错误的,也将是浮浅的。

正如孟子所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搜索了许多关于环境污染,地球结构方面的资料并牢记于心。课堂上我引经据典,说出一串串令学生瞠目的数据,使他们对地球的渺小和资源的有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对地球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我又问学生:“你还知识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有个学生问我:“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但地球上有许多地方是危险的,您知道哪个地方最具破坏性和最神秘吗?”我只能答出“百慕大”。而那位学生却说“在北纬30°。那里有最易泛滥的尼罗河,有撒哈拉沙漠,有百慕大,有金字塔,有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着其他学生充满敬佩的目光,我只有为学生而骄傲,为自己知识的贫乏而汗颜。

《标准》总目标中要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这里没有提到对教师的要求,但如此之高的“语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去涉猎群书,也唯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更新观念,使自己浑身每个细胞都充满着“语文”,真正做到“语文化”,方能获得“一桶水”,“长流水”,获得学生的敬慕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教育学》中说:“教师应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有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这是良好

的业务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过课标的要求,既要深于课标规定的程序,又要文于课标要求的范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使用教材,达到运用自如地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提取”给学生,并给学生辟出发展智力的广阔天地。小语教材对我们来说难度确实不大,通读一两遍就能无疑惑了,但我们不是教材的学习者而是施教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篇课文,哪些学生能自学,哪些学生一知半解,需要启发点拨;哪些只有少数优等生能反应过来,需要重点讨论,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当教师的心里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上课又怎能“到位”?

如果说业务素质是上好课的关键,那良好的精神面貌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对引发课堂气氛达到最佳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一位乐观向上,满面春风,满腔激情,语言简炼有力的老师,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对提高和保证教学效果,作用是间接的,却又是巨大的。曾在录像上看过一位名师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借用了大段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故事,并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创造了课堂教学的高潮,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位名师表情沉重而目光炯炯,声调抑扬而清晰,充满了艺术表现力。他满怀激情地说:“苏轼从京城向黄州走来,一路押解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体,沿途百姓不认识这个被押解的人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绑着的却是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在一步步艰难地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

手将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台下,孩子们屏息静听,那目光中已有点点泪光了,再读《赤壁怀古》,童音中又增添了几分凝重和豪迈。

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激励评价

语文课堂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语文基础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灵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应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要求学生有创新,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才能给学生留下创新的领域,教师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形式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明白创新教育是一种发展性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强调:“主导”不“主宰”。它建构了一个师生平等,教学民主,氛围和谐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是一种动态性教育,它不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形成结论,了解规律,发现真理,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优。只有这样,教师胸中有“创新”,课堂才能真正“动”起来。

科学的评论学生,又给老师的教学增添了几分艺术性。每个人心里都知道不是所有的铁都能够成钢,也不是所有的铁都是需要炼成钢的,这种“恨”会引领学生走入人生观的误区。科学的评论一位学生却能让“铁”至少能找到它所需要的炉子。课堂要求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的发现者,学生个性的服务者,而不是打击者,讽刺者。对学生要采

用“三镜”评论:用显微镜从孩子失败中找出优点;用放大镜从孩子失败中看到成绩;用望远镜使孩子看到自己无限光明的未来,才能使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终生受益。曾见过一位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有的说,雪化了变成了小溪;有的说,雪化了变成泥巴;有的说雪化了变成春天。多么充满诗意,充满智慧的回答。他的回答不正如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可是按标准答案是要得零分的,孩子的创造性就这样被抹杀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说一句:你说的真美,真像一位小诗人呢?

诚然,要达到课标呼唤下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的。教师工作的繁杂,时间的紧张都让我们望而却步,但我们不能不去挤时间追求那份自身的“语文化”。我们要博览群书,扩大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我们来说,手头使用着一整套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不是“无米”,关键是我们是否具备“巧妇”的条件。教师的勤于学习,教师的“日必有所获”的观念,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盏点亮的灯啊!

新课程,呼唤着,能把桃花点红的教师!(共约3200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