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及功能大全

针灸穴位及功能大全
针灸穴位及功能大全

针灸常用腧穴标准定位

(一)手太阴肺经

1. 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1)咳嗽、气喘、咳血、胸胀满、咽喉肿痛;2)呕吐、泄泻、腹痛;3)小儿急惊风、癫狂;4)肘臂疼痛。

【刺灸方法】直刺0.8~1.2 寸,或刺络放血。可灸。

2. 孔最(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 寸。

【主治】1)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2)外感有汗或无汗,尤其热病汗不出;3)肘臂挛痛。

【刺灸方法】直刺0.5~1.2 寸。可灸。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 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 寸,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主治】1)咽痛、咽干、咽痒、咳喘;2)项强、偏正头痛、口眼歪斜、牙痛;3)半身不遂。【刺灸方法】向上或下斜刺0.3~0.8 寸。可灸。

4.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 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1)咳喘、咽痛;2)呕吐、呃逆、腹胀;3)无脉症;4)腕臂疼痛。

【刺灸方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 寸。可灸。

5.鱼际(荥穴)

【定位】在手部第一掌指关节后方,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1)咳喘、咳血、咽喉肿痛、失音;2)乳痈;3)掌中热。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6.少商(井穴)

【定位】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开0.1 寸。

【主治】1)咽喉肿痛、咳嗽、气喘;2)热病;3)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

【刺灸方法】直刺0.1 寸,或向腕平刺0.2~0.3 寸,一般常用点刺放血。可灸。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原穴)

【定位】手背第1、2 掌骨间,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

【主治】1)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失音、口眼歪斜、痄腮、鼻衄、耳鸣、耳聋;2)恶寒发热、无汗或多汗;3)胃痛、腹痛、泄泻;4)瘾疹、痤疮;5)半身不遂;6)闭经、滞产;7)小儿惊风;8)戒烟戒毒。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2.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1)上肢痹痛;2)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3)热病;4)腹痛、吐泻、痢疾;5)风疹、痤疮;6)高血压;7)癫狂。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可灸。

3.肩髃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1)肩臂疼痛、肩周炎、手臂挛急;2)半身不遂;3)瘾疹;4)瘰疬。

【刺灸方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 寸。可灸。

4.迎香(手足阳明交会穴)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1)鼻塞、鼻衄、鼻炎;2)面痒、面瘫;3)胆道蛔虫症。

【刺灸方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2~0.5 寸。不宜灸。

(三)足阳明胃经

1.承泣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1)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瞤动、夜盲;2)面瘫、面肌痉挛。

【刺灸方法】直刺0.3~0.7 寸,左手拇指把眼球往上推,在眼眶边缘缓进针,不提插,不捻转,出针时要按压针孔。不宜灸。

2.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1)口角歪斜、唇缓不收、口疮流涎、齿痛颊肿、眼睑瞤动;2)足痿。

【刺灸方法】向颊车方向平刺0.5~1.5 寸,或直刺0.2~0.3 寸。可灸。

3.颊车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口眼喎斜、齿痛、颊肿、牙关紧闭、面肌痉挛。

【刺灸方法】直刺0.3~0.5 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1~1.5 寸,可灸。

4.下关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1)口眼喎斜、牙关不利、牙痛、三叉神经痛;2)耳聋、耳鸣;3)足跟痛。

【刺灸方法】直刺0.5~1.2 寸。可灸。

5.头维(足阳明与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 寸,头正中线旁 4.5 寸。

【主治】1)偏正头痛;2)目眩、迎风流泪、眼睑瞤动、目赤肿痛、视物不清。

【刺灸方法】向后平刺0.5~1.0 寸。不宜灸。

6.梁门

【定位】在上腹部,脐上4 寸(中脘穴),旁开 2 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纳呆、大便溏薄。

【刺灸方法】直刺0.5~0.8 寸。可灸。

7.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在腹中部,肚脐旁开 2 寸。

【主治】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2)疝气、水肿;3)热病;4)痛经、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方法】直刺0.8~1.2 寸。可灸。

8.梁丘(郄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 寸。

【主治】1)急性胃痛;2)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3)乳痈。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可灸。

9.犊鼻

【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刺灸方法】向后内斜刺0.8~1.5 寸。可灸。

10.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小腿前外侧,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1)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腹胀、腹鸣、痢疾、泄泻、便秘、小儿疳积;2)心痛、心悸气短、癫狂;3)高血压、头痛、头晕;4)休克、气短;5)乳痈、乳少;6)预防流感;7)鼻热、鼻干、鼻涩、咳嗽痰多;8)下肢痿痹、下肢不遂、脚气。

【刺灸方法】直刺1~2 寸。可灸。

11.条口

【定位】小腿前外侧,犊鼻下8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1)下肢痿痹,跗肿,转筋;2)肩臂痛。

【刺灸方法】直刺1. 0~2.0 寸,可透承山。

12.丰隆(络穴)

【定位】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 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

【主治】1)咳嗽痰多、哮喘、咽痛、胸痛;2)癫狂、善笑、痫证;3)头晕、目眩、头痛、高血压;4)呕吐、便秘;5)下肢痿痹。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可灸。

13.内庭(荥穴)

【定位】在足背,第2、3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1)胃热牙痛、口歪、喉痹、鼻衄、头痛;2)腹胀、腹痛、胃痛吐酸、泄泻、痢疾;

3)足背肿痛。

【刺灸方法】直刺0.3~0.5 寸,可灸。

14.厉兑(井穴)

【定位】在足第2 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开0.1 寸。

【主治】1)面肿、齿痛、口歪、鼻衄、喉痹;2)癫狂、梦魇;3)热病;4)胸腹胀满。

【刺灸方法】浅刺0.1 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可灸。

(四)足太阴脾经

1.隐白(井穴)

【定位】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旁开0.1 寸。

【主治】1)腹胀、便血、呕吐;2)尿血、崩漏、月经过多;3)癫狂、昏厥、梦魇、惊风;4)胸痛。

【刺灸方法】点刺0.1 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可灸。

2.太白(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第 1 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1)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2)心痛、胸痛;3)体重节痛。

【刺灸方法】直刺0.8~1 寸。可灸。

3.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 通冲脉)

【定位】在足内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1)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痢疾、泄泻;2)发狂妄言、嗜卧;3)心烦、失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4)脚气、水肿;5)月经不调、胞衣不下。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4.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定位】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纳差;2)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不孕、赤白带下、阴挺、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3)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4)小便不利、水肿;5)荨

麻疹、风疹、湿疹;6)失眠、高血压;7)疝气;8)下肢痿痹、脚气。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孕妇禁针。可灸。

5.地机(郄穴)

【定位】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3 寸。

【主治】1)水肿、小便不利;2)遗精、月经不调;3)腹痛、泄泻、食欲不振。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可灸。

6.阴陵泉(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1)腹胀、痢疾、黄疸;2)水肿、小便不利、尿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3)膝痛。

【刺灸方法】直刺1~2 寸。可灸。

7.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 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1)小便淋漓、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经期头痛;2)湿疹、瘾疹、皮肤瘙痒;

3)丹毒;4)股内侧痛。

【刺灸方法】直刺1~1.2 寸。可灸。

8.大包(脾之大络穴)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第6 肋间隙处(侧卧举臂取穴)。

【主治】1)胸胁胀满、胁肋痛;2)咳嗽、气喘;3)全身疼痛、四肢无力、各种扭伤。

【刺灸方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 寸。可灸。

(五)手少阴心经

1.少海(合穴)

【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1)心痛、健忘、癫狂善笑、腋胁痛;2)手臂挛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颤;3)暴喑。【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2.通里(络穴)

【定位】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 寸。

【主治】1)心悸怔忡、倦卧懒言;2)暴喑、舌强不语;3)腕臂痛;4)遗尿。

【刺灸方法】直刺0.2~0.5 寸。可灸。

3.神门(原穴、输穴)

【定位】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1)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2)癫狂、痫证、痴呆;3)暴喑、失语;4)呕血、吐血;5)目黄胁痛;6)头痛、眩晕;掌中热。

【刺灸方法】直刺0.2~0.5 寸。可灸。

4.少府(荥穴)

【定位】第4、5 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主治】1)心悸、胸痛、善惊;2)小便不利、遗尿、阴痒、阴痛;3)小指拘急、掌中热。【刺灸方法】直刺0.3~0.5 寸。可灸。

5.少冲(井穴)

【定位】手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开0.1 寸。

【主治】1)心悸、心痛;2)癫狂、中风昏迷;3)热病;4)臂内后廉痛。

【刺灸方法】浅刺0.1 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井穴)

【定位】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旁开0.1 寸。

【主治】1)乳痈、乳汁少;2)中风昏迷、热病;3)头痛、目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4)肩臂外后侧疼痛。

【刺灸方法】斜刺0.1 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 通督脉)

【定位】微握拳,当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远侧掌横纹头端,赤白肉际。

【主治】1)头痛项强、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2)耳聋、目眩、目赤、咽喉肿痛;3)癫狂、痫证;4)热病、盗汗、疟疾。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3.养老(郄穴)

【定位】前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处。

【主治】1)目视不明;2)肩臂疼痛。

【刺灸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 寸。可灸。

4.支正(络穴)

【定位】掌心对胸,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 5 寸。

【主治】1)头痛项强、肘臂挛痛;2)消渴、热病;3)好笑善忘、癫狂;4)疣证。

【刺灸方法】直刺0.3~0.8 寸。可灸。

5.小海(合穴)

【定位】在肘内侧,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1)肘臂疼痛、麻木;2)癫狂痫证。

【刺灸方法】直刺0.3~0.5 寸。可灸。

6.天宗

【定位】在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 等分点处。约与第4 胸椎相平。

【主治】1)肩胛疼痛、肘臂外后侧痛;2)气喘;3)乳痈。

【刺灸方法】直刺或斜刺0.5~1 寸。可灸。

7.颧髎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面痛、齿痛、唇肿。

【刺灸方法】直刺0.3~0.5 寸,斜刺0.5~1 寸。可灸。

8.听宫

【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1)耳鸣、耳聋、聤耳;2)牙痛、三叉神经痛;3)癫狂、痫证。

【刺灸方法】张口,直刺1~1.5 寸。可灸。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主治】1)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内眦痒痛、胬肉攀睛、近视、远视、青盲、色盲、夜盲、目翳、目视不明;2)腰腿痛。

【刺灸方法】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

缓慢进针,紧靠眼眶边缘直刺0.3~0.5 寸,出针后按压。不宜灸。

2.攒竹

【定位】在面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1)前额痛;2)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近视、眼睑瞤动;3)面瘫;4)呃逆。

【刺灸方法】平刺0.5~0.8 寸。不宜灸。

3.天柱

【定位】在颈部后发际上,当斜方肌外缘之凹陷中,正中线旁开约1.3 寸。

【主治】1)后头痛、项强、眩晕、肩背痛;2)目赤肿痛、鼻塞;3)癫狂痫;4)热病;5)中风。【刺灸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 寸,不可向上方深刺。可灸。

4.风门

【定位】在背部,第2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1)伤风咳嗽、头痛发热、鼻塞多涕;2)项强、胸背痛;3)目眩。

【刺灸方法】斜刺0.5~0.8 寸。可灸。

5.肺俞(肺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3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1)背痛;2)咳嗽、气喘、胸满、骨蒸、盗汗、潮热、吐血、鼻塞。

【刺灸方法】斜刺0.5~0.8 寸。可灸。

6.心俞(心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5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1)心痛、胸背痛、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痫症;2)咳嗽、吐血;3)盗汗;

4)梦遗。

【刺灸方法】斜刺0.5~0.8 寸。可灸。

7.膈俞(八会穴- 血会)

【定位】在背部,第7 胸椎棘突下,旁开1. 5 寸。

【主治】1)血虚、吐血、便血、尿血;2)荨麻疹、皮肤瘙痒;3)呃逆、呕吐、胃脘痛、食不下;4)气喘咳嗽、潮热、盗汗。

【刺灸方法】斜刺0.5~0.8 寸。可灸。

8.肝俞(肝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9 胸椎棘突下,旁开1. 5 寸。

【主治】1)黄疸、胁痛、眩晕、吐血;2)迎风流泪、目赤、目视不明、夜盲、复发性麦粒肿;

3)癫狂、痫症;4)腰背强痛、角弓反张、转筋。

【刺灸方法】斜刺0.5~0.8 寸。可灸。

9.胆俞(胆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10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1)黄疸、胁痛、胆囊炎、胆绞痛、咽干、口苦;2)潮热;3)呕吐、食不化。

【刺灸方法】斜刺0.5~0.8 寸。可灸。

10.脾俞(脾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1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1)腹胀、胃痛、纳呆、呕吐、泄泻、水肿;2)胁痛、黄疸;3)背痛;4)记忆力减退、精神颓丧;5)血虚证、慢性出血证。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11.胃俞(胃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12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1)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2)胸胁痛。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12.肾俞(肾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第2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1)月经不调、白带、不孕,不育、遗精、阳痿、早泄;2)水肿、小便不利、遗尿;

3)腰背酸痛、耳聋耳鸣、头昏;4)喘咳少气;5)洞泄不止。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13.大肠俞(大肠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第4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1)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痔疾;2)腰腿疼痛。

【刺灸方法】直刺0.8~1.2 寸。可灸。

14.膀胱俞(膀胱背俞穴)

【定位】在骶部,骶正中嵴旁 1.5 寸,平第2 骶后孔。

【主治】1)遗尿、小便不利;2)腹泻、便秘;3)遗精;4)腰骶部疼痛。

【刺灸方法】直刺0.8~1.2 寸。可灸。

15.次髎

【定位】在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正对第2 骶后孔处。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带下;2)遗精;3)遗尿、小便不利、疝气;4)腰痛、下肢痿痹。【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可灸。

16.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1)腰背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2)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3) 4)丹毒;5)中风昏迷。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或三棱针刺络放血。

17.志室

【定位】在腰部,第2 腰椎棘突下,旁开3 寸。

【主治】1)遗精、阳痿、阴痛;2)小便不利、水肿;3)腰背强痛。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18.秩边

【定位】在臀部,平第 4 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 3 寸。

【主治】1)腰腿痛、下肢痿痹;2)癃闭、阴痛;3)痔疾、脱肛。

【刺灸方法】直刺1.5~3 寸。可灸。

19.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

上提时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

【主治】1)腰背痛、小腿转筋;2)痔疾、便秘;3)腹痛、疝气。

【刺灸方法】直刺1~2 寸。可灸。

20.飞扬(络穴)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 寸,承山外下方1 寸处。

【主治】1)头痛,目眩,鼻塞,鼻衄;2)腰背痛,腿软无力;3)

痔疮。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

21.昆仑(经穴)

【定位】在足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1)后头痛、项强、目眩、鼻衄;2)肩背拘急、腰痛、足跟痛;3)小儿痫证;4)难产。【刺灸方法】直刺0.5~0.8 寸,孕妇禁针。可灸。

2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

【定位】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1)癫狂、痫证(昼发者);2)头痛、项强、眩晕、失眠、嗜睡、目赤痛、复视;3)

足内翻、足胫寒。

【刺灸方法】直刺0.3~0.5 寸。可灸。

23.至阴(井穴)

【定位】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开0.1 寸。

【主治】1)头痛、鼻塞、鼻衄、目痛;2)腰扭伤;3)胎位不正、难产、胎衣不下。

【刺灸方法】浅刺0.1 寸,孕妇禁针。可灸。

(八)足少阴肾经

1.涌泉(井穴)

【定位】足底部,跖屈时足底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 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 与后2/3 交点上。

【主治】1)昏厥、中暑、癫狂、痫证、小儿惊风;2)头巅顶痛、头晕、目眩、失眠;3)咯血、咽喉肿痛、喉痹;4)小便不利、便秘;5)奔豚气;6)足心热。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2.太溪(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1)头痛目眩、耳聋耳鸣、失眠健忘、咽喉肿痛、齿痛;2)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3)咳嗽、气喘、胸痛、咯血;4)消渴、小便频数,便秘;5)腰背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3.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定位】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1)咽痛、咽干、音哑、目赤肿痛;2)痫证(夜发)、癫狂;3)小便不利、小便频数;

4)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4)失眠、嗜睡。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4. 复溜(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 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1)水肿、汗证(多汗、无汗);2)腹胀肠鸣、泄泻;3)腰脊强痛、腿肿、足痿。【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九)手厥阴心包经

1.曲泽(合穴)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1)心痛、心悸、善惊;2)胃痛、呕血、呕吐、泄泻;3)暑热病;4)肘臂挛痛。

【刺灸方法】直刺0.8~1 寸,或三棱针刺络放血。

2.郄门(郄穴)

【定位】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5 寸。

【主治】1)心痛、心悸、心烦、胸痛;2)咯血、呕血、衄血;3)疔疮;4)癫狂。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3.间使(经穴)

【定位】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3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1)心痛、心悸;2)热病、疟疾;3)癫狂、痫证;4)胃痛、呕吐;5)肘臂挛痛。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4.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 通阴维脉)

【定位】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1)心痛、心悸、胸闷、胸痛;2)呕吐、胃痛、呃逆;3)中风;4)癫痫、癔病、失眠;

5)热病;6)眩晕;7)偏头痛、上肢痹痛。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5.大陵(输穴、原穴)

【定位】腕掌横纹中点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1)心痛、心悸、胸胁痛;2)胃痛、呕吐、口臭;3)喜笑悲恐、癫狂;4)疮疡;5)臂、手挛痛,桡腕关节疼痛。

【刺灸方法】直刺0.3~0.5 寸。可灸。

6.劳宫(荥穴)

【定位】在手掌心,第2~3 掌骨之间,偏于第 3 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主治】1)中风昏迷、中暑;2)心痛、烦闷、癫狂、痫证;3)呕吐;4)口疮、口臭;5)鹅掌风。

【刺灸方法】直刺0.3~0.5 寸。可灸。

7.中冲(井穴)

【定位】在手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1)心痛;2)中风昏迷、中暑、晕厥、小儿惊风;3)热病;4)小儿夜啼;5)舌强不语、舌强肿痛。

【刺灸方法】浅刺0.1 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关冲(井穴)

【定位】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旁开0.1 寸。

【主治】1)热病;2)中暑、昏厥;3)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

【刺灸方法】浅刺0.1 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2.中渚(输穴)

【定位】手背部,无名指掌指关节后方,第4、5 掌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1)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2)疟疾;3)手臂痛、手指不能屈伸。

【刺灸方法】直刺0.3~0.5 寸。可灸。

3.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在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 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1)热病、疟疾;2)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3)瘰疬;4)胁肋痛、上肢痹痛、落枕。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4.支沟(经穴)

【定位】在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 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1)便秘;2)耳鸣、耳聋、暴喑;3)胁肋痛;4)热病。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5.肩髎

【定位】在肩部,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刺灸方法】向肩关节直刺1~1.5 寸。可灸。

6.翳风

【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1)耳聋、耳鸣;2)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3)失眠、颈椎病、头晕。【刺灸方法】直刺0.8~1.2 寸。可灸。

7.丝竹空

【定位】在面部,眉梢凹陷处。

【主治】1)目赤肿痛、眼睑瞤动;2)头痛、齿痛;3)癫狂、痫证。

【刺灸方法】平刺0.5~1 寸。禁灸。

(十一)足少阳胆经

1.瞳子髎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眶外侧缘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

【刺灸方法】平刺0.3~0.5 寸,三棱针点刺放血。不灸。

2.率谷

【定位】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 1.5 寸。

【主治】1)偏头痛、眩晕;2)小儿急、慢惊风。

【刺灸方法】平刺0.5~0.8 寸。可灸。

3.头临泣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 寸,神庭与头维连线中点处。

【主治】1)头痛;2)目痛、目眩、流泪、目翳;3)鼻塞、鼻渊;

4)小儿惊痫。

【刺灸方法】平刺0.5~0.8 寸。可灸。

4.风池(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1)中风、癫痫、眩晕;2)鼻塞、鼻渊、鼻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鸣、耳聋;

3)头痛、颈项强痛;4)热病;5)疟疾;6)瘿气。

【刺灸方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 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严禁向内上方深刺。可灸。

5.肩井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1)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2)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

【刺灸方法】直刺0.5~0.8 寸,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可灸。

6.日月(胆募穴)

【定位】上腹部,乳头直下第7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主治】黄疸、胁痛、呕吐、吞酸、呃逆。

【刺灸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 寸,不可深刺。可灸。

7.环跳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 与中1/3 交点处。

【主治】1)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2)风疹。

【刺灸方法】直刺2~3 寸。可灸。

8.风市

【定位】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7 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1)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脚气;2)遍身瘙痒。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可灸。

9.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1)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2)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脚气;3)小儿惊风。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可灸。

10.悬钟(别名“绝骨”;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 寸,腓骨前缘。

【主治】1)痴呆、中风;2)颈项强痛、胸胁胀痛;3)下肢痿痹、脚气。

【刺灸方法】直刺0.5~0.8 寸。可灸。

11.丘墟(原穴)

【定位】在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1)目赤肿痛、目翳;2)颈项痛、腋下肿、胸胁胀痛、外踝肿痛;3)下肢痿痹、中风偏瘫、足内翻、足下垂;4)疟疾。

【刺灸方法】直刺0.5~0.8 寸。可灸。

12.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定位】足背外侧,足第4 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

【主治】1)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疼痛;2)月经不调、乳痈;3)疟疾。

【刺灸方法】直刺0.5~0.8 寸。可灸。

13.足窍阴(井穴)

【定位】在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 寸。

【主治】1)偏头痛;2)耳聋,耳鸣;3)目痛;4)多梦;5)热病。

【刺灸方法】浅刺0.1 寸,可灸。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大敦(井穴)

【定位】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开0.1 寸。

【主治】1)少腹痛、疝气;2)遗尿、癃闭、尿血;3)月经不调、闭经、崩漏、阴挺、阴中痛等;4)癫痫、善寐。

【刺灸方法】浅刺0.1~0.2 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行间(荥穴)

【定位】足背侧,第1、2 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1)中风、癫痫;2)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鼻衄;3)阴中痛、带下、闭经、痛经、崩漏、月经不调;4)遗尿、癃闭、小便不利;5)疝气;6)胁痛。

【刺灸方法】直刺0.5~0.8 寸。可灸。

3.太冲(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背侧,第1、2 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处。

【主治】1)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2)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口歪、咽痛;

3)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4)黄疸、胁痛、腹痛、呕吐、呃逆;5)癃闭、遗尿;

6)疝气;7)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刺灸方法】直刺0.5~0.8 寸。可灸。

4.蠡沟(络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 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1)月经不调;2)尿闭;3)疝气;4)梅核气;5)腰背部及膝关节急慢性损伤。

【刺灸方法】直刺0.5~0.8 寸。

5.章门(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 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1)腹胀、腹痛、呕吐、肠鸣、泄泻;2)胁痛、黄疸、痞块。

【刺灸方法】斜刺0.5~0.8 寸,左章门在脾下方,右章门则在肝前叶附近,所以不能深刺,注意少提插。可灸。

6.期门(肝募穴)

【定位】胸部,乳头直下,第 6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主治】1)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2)奔豚气;3)乳痈。

【刺灸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 寸。可灸。

(十三)任脉

1.中极(膀胱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中下4 寸。

【主治】1)小便不利、遗尿、癃闭、尿失禁;2)遗精、阳痿、不育;3)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4)疝气。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针前须排小便,治尿潴留要向耻骨联合内侧缘斜刺;孕妇禁针。可灸。

2.关元(小肠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中下3 寸。

【主治】1)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2)少腹疼痛、疝气;3)腹痛、泄泻、痢疾、脱肛、便血;4)尿血、癃闭、小便频数;5)遗精、阳痿、早泄、白浊;6)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不孕、恶露不尽、胞衣不下。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针前排小便;孕妇禁针。多用灸法。

3.气海(肓之原穴)

【定位】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中下1.5 寸。

【主治】1)虚脱、形体羸瘦、虚劳、脏气衰惫、乏力;2)气滞、脘腹胀满;3)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4)癃闭、遗尿;5)遗精、阳痿、疝气;6)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孕妇禁针。多用灸法。

4.神阙

【定位】脐中央。

【主治】1)虚脱、中风脱证;2)绕脐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3)水肿、小便不利;4)四肢厥冷。

【刺灸方法】一般不针,多用悬灸或艾炷隔物灸。

5.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脐中直上4 寸。

【主治】1)胃痛、纳呆、呕吐、吞酸、呃逆、腹痛、腹胀、泄泻;2)黄疸;3)癫狂、脏燥。【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可灸。

6.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中点,约平第 4 肋间。

【主治】1)咳嗽、气喘;2)心悸、心胸痹痛;3)呕吐、噎嗝、呃逆;4)产妇乳少、乳痈、乳癖。

【刺灸方法】平刺0.3~0.5 寸。可灸。

7.廉泉

【定位】微仰头,在颈部喉结上方,舌骨体上缘凹陷处。

【主治】1)中风舌强不语、吞咽困难、舌纵流涎、暴喑、喉痹、舌下肿痛、口舌生疮;2)消渴。

【刺灸方法】向舌根斜刺0.5~0.8 寸。可灸。

(十四)督脉

1.腰阳关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 4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平髂嵴。

【主治】1)月经不调、赤白带下;2)遗精、阳痿;3)腰骶痛、下肢痿痹。

【刺灸方法】向上微斜刺0.6~1 寸。多用灸法。

2.命门

【定位】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1)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2)阳痿、遗精、精冷不育;3)遗尿、小便频数;4)小腹冷痛、腹泻;5)手足逆冷;6)腰脊强痛。

【刺灸方法】向上斜刺0.5~1 寸。多用灸。

3.大椎(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背部正中线上,俯卧或正坐低头位,于第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1)热病;2)咳嗽、气喘、恶寒发热;3)风疹、痤疮;4)各种虚损;5)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背强痛;6)癫狂、痫证。

【刺灸方法】直刺0.5~1 寸。可灸。

4.哑门(督脉、阳维交会穴)

【定位】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0.5 寸,第1 颈椎下。

【主治】1)暴喑,舌强不语;2)头痛,项痛3)癫狂痫。

【刺灸方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 寸,病人出现电麻感或针下出现空感即出针,不留针,禁向上斜刺及深刺(上有枕骨大孔)。

5.风府

【定位】在后发际正中直上 1 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

【主治】1)癫狂、中风、癔病;2)头痛、眩晕、项强;3)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刺灸方法】正位坐,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 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可灸。

6.百会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1)中风、痴呆、失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2)头痛、头风、眩晕、耳鸣;3)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遗尿、久泻。

【刺灸方法】平刺0.5~0.8 寸。升阳举陷多用灸法。

7.神庭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 寸。

【主治】1)痫证,惊悸,失眠,角弓反张,癫狂;2)头痛,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

【刺灸方法】平刺0.5~0.8 寸。可灸。

8.水沟(别名“人中”;督脉与肝经、任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人中沟上1/3 与下2/3 交点处。

【主治】1)晕厥、神昏、中风、中暑、癔病、癫狂、痫证、小儿惊风;2)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3)腰脊强痛。

【刺灸方法】向上斜刺0.3~0.5 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十五)常用奇穴

1.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 寸,共4 穴。

【主治】1)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偏瘫、脑积水等头脑部疾患;2)目疾。

【刺灸方法】平刺0.5~0.8 寸。可灸。

2.印堂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1)痴呆、痫证、失眠、健忘;2)头痛、眩晕;3)鼻衄、鼻塞多涕、鼻渊;4)小儿惊风;5)产后血晕、子痫;6)失眠。

【刺灸方法】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太阳

【定位】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1)头痛;2)目疾;3)高血压。

【刺灸方法】直刺或斜刺0.3~0.5 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4.定喘

【定位】在背部,第7 颈椎棘突下,旁开0.5 寸。

【主治】1)哮喘、咳嗽;2)肩背痛、落枕。

【刺灸方法】直刺0.5~0.8 寸。可灸。

5.夹脊

【定位】在背腰部,第1 胸椎至第5 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 寸,一侧17 穴,左右共34 穴。

【主治】1)上胸部——胸1~5 夹脊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2)下胸部胸6~12 夹脊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3)腰部——腰1~5 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病。

【刺灸方法】直刺0.3~0.5 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6.胃下脘俞

【定位】俯卧或伏俯卧位。在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1)胃痛,腹痛,胸胁痛。2)消渴,胰腺炎。

【刺灸方法】向内斜刺0.3~0.5 寸。

7.腰眼

【定位】在腰部,第4 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 寸凹陷中。

【主治】1)腰痛;2)月经不调、带下;3)虚劳。

【刺灸方法】直刺1~1.5 寸,可灸。

8.外劳宫(别名“落枕穴”)

【定位】在手背侧,第2、3 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 寸处。

【主治】1)落枕,手臂肿痛;2)脐风;3)胃痛。

【刺灸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 寸。

9.八邪

【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 至第5 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 穴。【主治】1)手背肿痛、手指麻木;2)烦热、目痛;3)毒蛇咬伤。

【刺灸方法】斜刺0.5~0.8 寸,或点刺出血。

10.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 寸,左右共10 穴。

【主治】1)昏迷、癫痫;2)高热、咽喉肿痛;3)手指麻木。

【刺灸方法】浅刺0.1~0.2 寸,或点刺出血。

11.膝眼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主治】1)膝痛,腿痛;2)脚气。

【刺灸方法】向膝中斜刺0.5~1 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

12.胆囊

【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阳陵泉穴直下1~2 寸范围内压痛最明显处。

【主治】1)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胆腑疾患;2)下肢痿痹。

【刺灸方法】直刺1~2 寸。可灸。

13.阑尾

【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足三里穴直下1~2 寸范围内压痛最明显处。

【主治】1)急慢性阑尾炎;2)消化不良;3)下肢痿痹。

【刺灸方法】直刺1.5~2 寸。可灸。

针刺技术操作标准

1.施术前准备

1.1针具要求

针灸临床所使用的毫针应符合GB 2024的规定。

1.2针具选择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短毫针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1.3 针具检查

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剔除。

1.4 腧穴定位

腧穴定位应符合GB/T 12346的规定。

1.5 毫针操作基本训练

针刺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应经过指力和指感的训练.

1.6 体位选择

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

1.6.1 卧位

1.6.1.1 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的腧穴。

1.6.1.2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的腧穴。

1.6.1.3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1.6.2 坐位

1.6.

2.1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上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1.6.

2.2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腧穴。

1.6.

2.3 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1.6.3 特殊体位

视取穴的位置而定,以患者舒适、术者易于操作为原则。

1.7 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接触物品消毒、术者手指的消毒、针刺部位消毒以及对治疗室及备品的要求均应符合GB 15982的规定。附录D给出了各类消毒的方法与要求。

2 施术方法

2.1 持针法

2.1.1 两指持针法

用拇、食指指腹捏住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指端捏住针柄。

2.1.2三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应三指协同。

2.1.3持针体法

用拇、食两指拿一消毒干棉球,裹针体近针尖的部位,并用力捏住。

2.2.1爪切进针法

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刺手持针,针尖紧靠押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2.2舒张进针法

押手食、中指或拇、中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刺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较松软处进针。

2.2.3提捏进针法

押手拇、食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提捏起,刺手持针从提捏的腧穴上刺人。用于皮肉浅薄处进针。

2.2.4夹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使针尖接触腧穴,刺手持针柄,刺手、押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用于较长毫针进针。

2.2.5捻转进针法

刺手持针,均匀捻转针柄,边捻转,边进针,捻转角度应小于90°角。

2.2.6弹针速刺法

押手持针柄,留出针尾,将针置于腧穴上,用刺手食指或中指甲对准针尾弹击,使针迅速刺入。用于较短毫针进针。

2.2.7管针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7.5 mm(3分)的小针管内,触及腧穴表面皮肤;押手压紧针管,刺手食指对准针尾弹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

2.3针刺得气

2.3.1针刺得气的判断方法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人腧穴得气时,患者有瘦、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有关得气的指征参见附录E。

2.3.2催气法

针后气不至,可用手指于所针腧穴之经上循摄、爪切,以催其气至,也可用提插、捻转、震颤等手法催气。

2.3.3守气法

进针得气后,为使针感能加强与持久,以押手拇指或食指压在所刺腧穴旁边,但不要压在经络上,并向针刺部位用力。

2.3.4调气法

将针刺入腧穴中得气之后,即可启动调气之枢机,由机体进行自身调节,以达到阴平阳秘,“其病”乃治的目的;也指进针至地部,再提针至人部或天部,行捻转法,使气上行或下行的方法。

2.4基本行针手法

2.4.1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向上引退为提,将针向下刺人为插。

2.4.2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指腹持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食指尖向后)持针作左右交替捻转(捻转角度要小于90°角)。

2.5透穴刺法

腧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另一个腧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将针刺入第一个腧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向第二个腧穴刺入,直到抵达第二个腧穴。

2.5.2斜透法

腧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另一个腧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刺入第一个腧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刺向第二个腧穴,直到抵达第二个腧穴。

2.5.3直透法

腧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另一个腧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90°角左右垂直刺人第一个腧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刺向第二个腧穴,直到抵达第二个腧穴。

2.6针刺角度与方向

2.6.1直刺法

将针体与皮肤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皮肤。直刺法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深刺均可。

2.6.2斜剌法

将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皮肤。斜刺法适用于控制针感方向。

2.6.3 横刺法

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皮肤。横刺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背及肌肉浅薄处。

2.7 留针

将针刺入腧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2.8 出针

2.8.1 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下仍沉紧者,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2.8.2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2.9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针刺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应按照附录F进行处理。

3 注意事项

3.1 废针处理参照《医疗垃圾管理方法》。

3.2 施术过程中,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体时,应当用消毒棉球作间隔物,术者手指不宜直接接触针体。

3.3 行针时,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3.4 头、目等部位应注意针孔的按压。对于头皮、眼周围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针时尤应注意,出针后急用干棉球按压,此时按压要适度着力,切勿揉按,以免出血。对于留针时间较长的,出针后亦应按压针孔。

4 禁忌

4.1 饥饿、饱食、醉酒、大怒、大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亏损者,其针感不宜过重,应尽量采取卧位行针。

4.2 针刺时应避开大血管,腧穴深部有脏器时应掌握针刺深度,切不可伤及脏器。

4.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囟门附近的腧穴不宜针刺。由于小儿不易配合,所以一般不留针。

4.4孕妇不宜刺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三阴交、合谷、至阴等对胎孕反应敏感的腧穴。

4.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除特殊治疗需要外,均不应在患部直接针刺。4.6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禁用针刺。

通过对上述穴位随机抽取10个,每位选手口述这10个穴位的定位、归经、并在模特(即另一位选手)身上点出穴位具体位置,最后进行针刺的具体操作手法。口述部分5分钟之内完成,操作2分钟之内完成,共计7分钟。2名选手考试交替进行。

第二部分:推拿技能操作

共有3部分组成:常用推拿手法操作方式、动作要求、临床应用。

1.摆动类手法

1.1一指禅推法

1.1.1操作方式:一指禅推法的分类

1.1.2动作要求:⑴一指禅推法动作要求的要点;⑵沉肩;⑶垂肘;⑷悬腕

1.1.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⑶垂肘;⑷悬腕

1.2滚法

1.2.1操作方式:⑴滚法的分类;⑵滚法的操作要点

1.2.2动作要求:⑴滚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⑵滚法操作过程中的“三不要”

1.2.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1.3揉法

1.3.1操作方式:⑴揉法的分类;⑵揉法的操作要点

1.3.2动作要求:滚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

1.3.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2.摩擦类手法

2.1摩法

2.1.1操作方式:⑴摩法的分类;⑵摩法的操作要点

2.1.2动作要求:摩法动作要求的要点;

2.1.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2.2擦法

2.2.1操作方式:⑴擦法的分类;⑵擦法的操作要点

2.2.2动作要求:⑴擦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⑵擦法操作结束后,为什么再不能使用其它手法?

2.2.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2.3推法

2.3.1操作方式:⑴推法的分类;⑵推法的操作要点

2.3.2动作要求:推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

2.3.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2.4搓法

2.4.1操作方式:⑴搓法的分类

2.4.2动作要求:搓法动作要求的要点;

2.4.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2.5抹法

2.5.1操作方式

2.5.2动作要求:抹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

2.5.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2.6捻法

2.6.1操作方式

2.6.2动作要求:捻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

3.振动类手法

3.1抖法

3.1.1操作方式

3.1.2动作要求:抖法动作要求的要点;

3.1.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3.2振法

3.2.1操作方式:⑴振法的分类;⑵振法的操作要点

3.2.2动作要求:振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

3.2.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4.挤压类手法

4.1按法

4.1.1操作方式:⑴按法的分类;⑵按法与点法的区别

4.1.2动作要求:按法动作要求的要点;

4.1.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4.2.点法

4.2.1操作方式:⑴点法的分类;⑵点法的操作要点

4.2.2动作要求:⑴点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⑵点法操作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

4.2.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4.3捏法

4.3.1操作方式:⑴捏法的分类;⑵捏法的操作要点

4.3.2动作要求:捏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

4.3.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4.4拿法

4.4.1操作方式:⑴拿法的分类;⑵拿法与捏法的异同

4.4.2动作要求:拿法动作要求的要点;

4.4.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4.5拨法

4.5.1操作方式:⑴拨法的分类;⑵拨法的操作要点

4.5.2动作要求:⑴拨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⑵拨法操作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

4.5.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5.叩击类手法

5.1拍法

5.1.1操作方式

5.1.2动作要求:拍法动作要求的要点;

5.1.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5.2击法

5.2.1操作方式:⑴击法的分类;⑵临床常用的击法有几种?;⑶击法的操作要点

5.2.2动作要求:击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

5.2.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6.运动关节类手法

6.1摇法

6.1.1操作方式:⑴摇法的分类;⑵临床中常用的摇法有几种;⑶摇法的操作要点

6.1.2动作要求:摇法动作要求的要点;

6.2.扳法

6.2.1操作方式:⑴扳法的分类;⑵全身各适宜扳法的操作要点;⑶不适宜扳法操作的关节,其机理为什么?

6.2.2动作要求:⑴扳法动作要求的基本内容;⑵扳法操作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

6.2.3临床应用:⑴治疗原则;⑵施治部位

通过抽签形式,随机抽取推拿手法2项,口述这2项手法的操作方式、动作要求及临床应用,并现场在模特身上进行手法的具体操作。口述部分3分钟之内完成,手法操作4分钟之内完成,共计7分钟。2名选手考试交替进行。

一、评委

本次比赛共计需要评委6人,针灸评委3人,推拿评委3人,并在每组配备计时员各1人。

辽宁中医药大学推荐专家:陈以国

二、打分表

腧穴标准定位及取法

注:①限时5 分钟。②定位:完整描述穴位定位,得 1 分,否则不得分;③取穴:正确找出穴位位置得1 分,否则不得分;④满分,20分。

毫针操作方法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doc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 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穴位定位主治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 1 肺系实热证 2 肘臂挛痛 侧凹陷处 3 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 1 肺系病证 孔最上, 2 肘臂挛痛。 腕横纹上 7 寸处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 , 1 肺系病证 腕横纺上 1.5 寸 2 头项部疾患(头、牙、项部、口眼) 鱼际第 1 掌骨中点桡侧, 1 肺系热性病(失音)赤折肉际处 2 小儿疳积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1 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0.1 寸 2 昏迷、癫狂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1 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0.1 寸 2 急证(热病、昏迷) 1 头面五官诸疾 合谷手背第 1、2 间, 2 外感 第 2 掌骨桡侧中点处 3 热病(无汗或有汗) 4 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操作 直刺 0.8-1.2 寸 或点刺出血 直刺 0.5 ~ l 寸 向上斜刺0.5-0.8 寸 直刺 0.5~ 0.8 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浅 刺 0.1 寸 或点刺出血 浅刺 0.1 寸 或点刺出血 直刺 0.5-1.0 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 屈肘成直角,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 外上髁连线中点 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 间; 肩髃三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 陷处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 0.5 迎香寸, 鼻唇沟中 地仓口角旁约 0.4 寸,上直对瞳孔 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 下关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 凹陷中, 闭口取穴1上肢病证 2 腹痛、腹泻 3 齿痛,颊肿 1上肢病证 2热病 3 高血压 4癫狂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1上肢病证 2瘾疹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 流涎、三叉神经)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 0.8-1.2 寸 直刺 0.5-1.0 寸 直刺 0.8-1.5 寸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 刺 0.3-0.5 寸 刺或平刺 0.8 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直刺 0.5-1.0 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1

针灸常用穴位

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操作:针法:以1寸毫针自上至下平刺寸。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操作:针法:斜刺,针尖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约~寸,使产生酸麻感,可扩散至鼻根及鼻腔。留针直到症情改善,留针期间宜间断运针。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1)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据解剖学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寸最为安全。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留针20~30min。(2)灸法:用艾条作回旋灸10~15min。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操作:针法:1)直刺。以30号1寸针刺入~寸,至局部有酸胀感,用以预防感冒;2)平刺。以30号寸针成15°角向耳尖方向刺入1~寸,用以预防头痛。以上均留针30min。3)点刺。以消毒细三棱针点刺出血。用以预防感冒和急性结膜炎。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操作:(1)针法:毫针直刺,深~寸,至上腹部闷胀沉重,或放散性胀痛,或胃部有收缩感。注意,毫针以28号~30号为宜,不可过度深刺,避免穿破腹膜。留针15~20min。(2)灸法:着肤灸,灸3~7壮,炷如黄豆大,宜无瘢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操作:灸法:隔盐灸,以黄豆至枣核大之艾炷,灸5~30壮。关于壮数,《类经图翼》认为:“若灸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可作参考。艾条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操作:(1)灸法:本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不留疤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2)针法:直刺~寸,针尖微向下,使针感如线状放射至会阴部,留针15~20min。

每日背记 针灸歌诀完整版

井荥输原经合歌-五输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结合标本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像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十二原穴歌 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 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 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 原穴是脏腑元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为“十二原”。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则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郄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大部分在四肢肘膝以下的本经上(只有梁丘在膝上)。郄穴多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用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用治疗急性痛证。

人体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 第1章脸部穴位

补充 1.人中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水沟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病症: 水沟穴的主治病症为: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人中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过于强烈。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水沟穴Shuǐgōu(DU26)(水沟穴即人中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主治疾病〗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出血,风水面肿,牙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人体穴位配伍〗配百会穴、十宣穴、涌泉穴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穴、尺泽穴,溺水窒息加会阴穴,癫狂加内关穴,癔病发作加合谷穴透劳宫穴;配上星穴、风府穴治鼻流清涕;配委中穴(泻法) 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穴、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水沟穴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 〖穴义〗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 〖名解〗 (1)水沟。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也。沟,水液的渠道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本穴物质为素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循督脉下行,本穴的微观形态如同地部的小沟渠,故名。 (2)人中。人,指本穴位在头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处在头面前正中线。人中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沟的中部,无它意。 (3)鬼客厅。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客厅,接待客人的厅堂也。鬼客厅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部之气的冷降水液。本穴位处督脉,督脉气血以阳气为主,地部经水稀少,而本穴气血则为地部经水,地部经水如同督脉气血的宾客一般,故名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名意与鬼客厅同。 (4)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不光为督脉的阳气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阳明经的冷降水液,故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根据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而分别传于手足阳明经及督脉的兑端穴。 〖功能作用〗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 2.印堂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此穴治病举列:“穴道指压法治疗鼻内脓疙疽”。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印堂穴 〖标准定位〗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取法〗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疾病〗1、头痛,头晕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76584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分享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 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胸腹 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腰背 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 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其

精品文库他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完整word版)针灸八十穴位主治速记法

针灸八十穴位主治速记法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肺系肘急证 2、孔最:肺肘 3、列缺:肺系头项病 4、鱼际:肺疳积 5、少商:肺昏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6、商阳:热迷五官 7、合谷:外感妇科,头面五官 8、手三里:手上腹齿 9、曲池:手上高热,肠胃五官,癫狂皮外 10、肩遇:肩上瘾疹 11、迎香:口鼻胆道蛔虫 三、足阳明胃经 12、地仓:三口流 13、下关:耳疾面口病 14、头维:头目病 15、天枢:肠胃妇科 16、梁丘:胃膝下乳

17、犊鼻:膝屈下 18、足三里:胃下神志外科虚 19、条口:下转肩脘 20、丰隆:头晕,狂饮下腹 21、内庭:五官热,肠胃足 四、足太阴脾经 22、公孙:脾胃冲神志 23、三阴交:脾胃妇科泌尿系,心悸失眠下阴虚 24、地机:脾胃妇科水湿病 25、阴陵泉:脾不运化水膝医`学教`育网整理 26、血海:妇科、血热性皮肤病 五、手小阴心经 27、通里:心舌暴腕 28、神门:心神高胸 六、手太阳小肠经 29、后溪:头腰手肘,耳目狂疟 30、天宗:肩胛背气喘 31、听宫:耳疾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32、攒竹:头眉眼呃逆 33、天柱:后头鼻狂热 34、肺俞:肺疾,骨盗汗 35、膈俞:膈上瘾,盗血 36、胃俞:胃疾,痛呕胀 37、肾俞:肾虚妇科加泌尿 38、大肠俞:腰、胃肠胀泻秘 39、次了:腰下妇科,小精疝 40、委中:腰下腹痛医`学教`育网整理急吐泻,小便不利遗丹毒 41、秩边:腰下小便痔阴痛 42、承山:腰腿痔便秘 43、申脉:头痛眩晕腰神志 44、至阴:胎滞,头目鼻 45、昆仑:后头项腰癫滞产 八、足小阴肾经 46、涌泉:大奔足咯头、急证神志病 47、太溪:腰下冷肾虚,五官肺消月 48、照海:神志五官妇小便 九、手厥阴心包经 49、内关:心疾胃腑中神志,眩肘

人体穴位图及作用

人体穴位图及作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人体穴位图及作用 人体穴位图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鱼腰穴外明穴睛明穴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穴球后穴四白穴迎香穴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 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哑门穴太阳穴下关穴客主人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补充:四神聪强间脑户目窗正营率谷承灵脑空头窍阴完骨天冲颔厌头临泣悬颅悬厘听会和髎角孙颅熄玉枕 胸部腹部穴位图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赝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足五里阴廉急脉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日月期门天池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中府云门 人体背部穴位图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肩中俞肩外俞附分肩井天髎曲垣秉风天宗臑俞肩贞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腰俞会阳长强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白环俞

上肢内侧穴位图天泉穴天府穴侠白穴青灵穴曲泽穴尺泽穴少海穴孔最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大陵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鱼际穴少商穴劳宫穴少府穴中冲穴少冲穴 上肢外侧穴位图曲垣秉风巨骨肩髎肩髃臑俞肩贞臑会臂臑消泺手五里清冷渊肘髎天井小海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四渎支正温溜三阳络支沟会宗偏历外关养老阳谷阳池阳溪腕骨后溪中渚前谷液门少泽关冲商阳二间三间合谷 下肢内侧穴位图箕门穴血海穴阴包穴曲泉穴阴谷穴阴陵泉膝关穴地机穴中都穴漏谷穴筑宾穴蠡沟穴三阴交穴交信穴复溜穴商丘穴中封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然谷穴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隐白穴 下肢外侧穴位图居髎环跳髀关风市中渎伏兔阴市梁丘膝阳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外丘阳交飞扬光明阳辅悬钟跗阳解溪冲阳丘墟太冲陷谷足临泣第五地内庭行间大敦厉兑足窍阴至阴侠溪足通谷束骨京骨金门申脉仆参昆仑 穴位及特效 《四总穴歌》的临床意义 一、概论 《四总穴歌》最早见于明徐凤的《针灸大成》,其文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首言简意赅、好读易记的歌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

常用针灸穴位80个

常用针灸穴位80 个 1.尺泽(ch iz e, LU 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 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 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cngzu i, LU 6) 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 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 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 寸。 3.列缺(L ieque, LU 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 寸,当肱桡肌腱与拇 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 寸。 4.鱼际(丫^ i, LU 10) 荥穴 【定位】第1 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 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 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dosh eng, LU 11) 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 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操作】浅刺0.1 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 engy eng, LI 1 ) 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 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 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egU, LI 4 ) 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 、2 掌骨间,当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 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 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 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8.手三里(Shfius el LI 10 )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 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 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 寸。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 1肺炎:主穴:少商、少泽、列缺、合谷、肺俞、丰隆、(左右)。配穴:大椎、颤中。外关、曲池、足三里(左右)。 拔罐:风门、肺俞、膏盲、阿是穴(在肺部有湿性罗音处)。操作:闪火罐,每日或隔日一次。 2支气管炎:主:天突、尺泽、太渊、列缺、合谷、定喘、肺俞。足三里、鱼际(左右)等。 3高血压: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配:风池、行间、太溪、关元、太冲、阳陵泉等。4慢性胃炎:主: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配:肝俞、太冲、行间、气海,三阴交、太溪等。 5尿路感染:曲骨、气冲、会阴、肾俞、志室、三阴交、合谷、外关、委阳、气海、血海。6下肢节炎:环跳、风市、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内膝眼、外膝眼、解溪、大椎、肾俞、关元、阴陵泉、。 7上肢:肩髃、曲池、合谷、外关、手三里、足三里、肾俞、风池、阿是穴等。 8颈椎病;相应病变颈椎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井、肩髃、外关、养老、阿是穴等。 9腰椎骨质增生:相应病变腰椎夹脊穴、肾俞、太溪、八髎、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承山、昆仑、阿是穴。 10带状疱疹:合谷、支沟、阳陵泉、皮疹局部(选择15个针点)离疱疹0.5寸处呈15度角刺入,用泻法。 11结膜炎:晴明、瞳子髎、攒竹、丝竹空、合谷、申脉、太阳、风池、委中,少商。 12泌尿系结石:京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大肠俞、阴陵泉、小肠俞、膀胱俞、水道等穴。 13高脂蛋白血症: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太白、阳陵泉、丰隆、膻中、太冲、风池、率谷、等穴。 14慢性盆腔炎:关元、中极、归来、水道、三阴交、上髎、阴凌泉、肝俞、肾俞、足三里。15支气管哮喘:肺俞、大椎、风门、定喘、尺泽、太渊、中脘、足三里、丰隆、肾俞、关元、等穴。 16鼻窦炎:印堂、迎香、列缺、合谷、风池、攒竹、巨髎、颧髎、大椎、外关、曲池、足三里等。

针灸穴位歌诀49904

一、手太阴肺经 * 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01手太阴肺经经穴歌(共11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二、手明大肠经 *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02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歌(共20穴):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复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03、足阳明胃经经穴歌(共45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及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 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2肘臂挛痛 3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直刺0.8-1.2寸 或点刺出血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 腕横纹上7寸处 1肺系病证 2肘臂挛痛。直刺0.5~l寸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纺上1.5寸 1肺系病证 2头项部疾患(头、牙、项部、口眼)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合谷手背第1、2间, 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疾 2外感 3热病(无汗或有汗) 4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直刺0.5-1.0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3齿痛,颊肿直刺0.8-1.2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中点 1上肢病证 2热病3高血压 4癫狂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直刺0.5-1.0寸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三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 处 1上肢病证 2瘾疹直刺0.8-1.5寸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 刺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 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 陷中, 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目病(头痛,目眩,目痛)平刺0.5-1.0寸 天枢脐中旁开2寸1胃肠病 2妇科病 直刺1.0-1.5寸 孕妇不可灸 梁丘屈膝, 在客前上棘与髌骨上缘连 1急性胃病 2下肢病直刺1.0-1.2寸

(完整版)针灸学速记歌诀

(四)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外关阳维目锐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照海阴跷膈喉咙。(五)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筋会阳陵髓绝骨,骨会大杼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

第四部分经络腧穴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歌诀】 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喘,咳血发热咽喉痛。 (1)中府(2)云门(3)天府(4)侠白(5)尺泽(6)孔最(7)列缺(8)经渠(9)太渊(10)鱼际(11)少商 手太阴肺经(LU)【歌诀】 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 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 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掌后横纹跳,鱼际大鱼骨边中。 少商拇指根外角,经穴十一左右同。 二、手阳明大肠经(LI)【歌诀】 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身热与胃肠。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10、手三里11、曲池12、肘髎13、手五里14、臂臑15、肩髃16、巨骨17、天鼎18、扶突19、口和髎20、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LI)【歌诀】 商阳食指外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 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良,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 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外廉旁, 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肩髃肩峰举臂起,巨骨肩尖骨陷当, 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肌中结喉旁,禾髎孔外平水沟,鼻旁唇沟取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ST)【歌诀】 ST四五是胃经,起于承泣厉兑停,胃肠血病与神志,头面热病皮肤病。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10、水突11、气舍12、缺盆13、气户14、库房15、屋翳16、膺窗17、乳中18、乳根19、不容20、承满21、梁门22、关门23、太乙24、滑肉门25、天枢(大肠募)26、外陵27、大巨28、水道29、归来30、气冲31、髀关32、伏兔33、阴市34、梁丘35、犊鼻36、足三里(合)37、上巨虚(大肠下合)38、条口39、下巨虚(小肠下合)40、丰隆(络)41、解溪(经)42、冲阳(原)43、陷谷(输)44、内庭(荥)45、历兑(井)承泣下眶边缘上,四白穴在眶下孔,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灵,

人体穴位大全 详细的功能介绍

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上) 人体一共有361个经穴和48个常用奇穴(注:本站共整理512个穴位,其中包括48个常用奇穴在内的一百多个奇穴及新穴)。针灸、推拿、按摩、刮痧以及点穴等都是通过刺激穴位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熟练掌握穴位的定位,至关重要。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必须通过多年学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定位方法。为了满足广大针灸、按摩等爱好者的需要,使之能在短期内准确辨认穴位,了解其功能特点,便于自我保健和家庭自疗。本站精选了一百多个常用的人体经穴和一百多个常用经外奇穴,制作了直观实用的穴位图解,余下的穴位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对网友有所帮助。下面的穴位别名参考了几本权威的中医针灸腧穴等书籍及辞典,最后汇总而成。(补充说明一点:有些穴位的别名虽然相同,但并非就是同一穴位,这是由于不同朝代的医师对某些穴位的命名不同所致。) ◎穴位名:穴位别名(音序排列)(ctrl+F查询) 阿是穴 安眠穴 八风穴:八冲穴.阴独八穴 八关穴 八邪穴:八关大刺穴.八关穴 白环俞穴:环俞穴.玉环俞穴.玉房俞穴.解脊窬穴 百虫窝穴:血郄穴.百虫窠穴 百会穴: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顶上穴.维会穴. 泥九宫穴.白会穴.岭上天满穴.岭上穴. 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 百里穴 伴星穴:夹上星穴 板门穴 胞肓穴 本神穴 鼻交頞中穴:鼻交穴.别交穴 鼻流穴

鼻通穴 臂间穴 臂臑穴:头冲穴.别阳穴.颈冲穴 臂中穴 髀关穴 秉风穴 不容穴 步廊穴:步郎穴 长谷穴:循际穴.长平穴.循元穴.循脊穴 长强穴:穷骨穴.气之阴郄穴.尾骨穴.龟尾穴. 骶上穴.橛骨穴.尾闾穴.气郄穴.下极穴. 为之穴.阴郄穴.胸之阴俞.畺尾穴.骨骶穴. 龙虎穴.尾蛆骨穴.骶骨穴.曹溪路穴. 三分闾穴.河车路穴.巅上天梯穴.鱼尾穴. 尾骨下空穴.朝天岭穴.上天梯穴.尾翠穴. 脊骶端穴.鱼尾长疆穴.尾骶穴 臣觉穴:巨搅穴.巨觉穴 承扶穴:肉郄穴.扶承穴.阴关穴.皮部穴 承光穴 承浆穴:天池穴.鬼市穴.垂浆穴.悬浆穴.羕浆穴承筋穴:腨肠穴.直肠穴 承灵穴 承满穴 承泣穴:鼷穴.面髎穴.溪穴.窌面穴.羕注穴 承山穴:鱼腹穴.肉柱穴.伤山穴.鱼肠穴.肠山穴.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 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 侧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2肘臂挛痛 3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直刺0.8-1.2寸 或点刺出血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 上, 腕横纹上7寸处 1肺系病证 2肘臂挛痛。直刺0.5~l寸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纺上1.5寸 1肺系病证 2头项部疾患(头、牙、项部、口眼)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寸 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寸 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合谷手背第1、2间, 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疾 2外感 3热病(无汗或有汗) 4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直刺0.5-1.0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3齿痛,颊肿直刺0.8-1.2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 外上髁连线中点 1上肢病证 2热病3高血压 4癫狂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直刺0.5-1.0寸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 间; 三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 陷处 1上肢病证 2瘾疹直刺0.8-1.5寸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 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 刺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 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 凹陷中, 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2-1、80个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 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穴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目、鼻、齿、咽喉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发热病。 6.商阳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实践技能80个针灸穴位主治定位

实践技能80个针灸穴位主治定位

归属经脉所寻行的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穴: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手少阴心经穴通里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穴后溪天宗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穴外关支沟翳风 足少阳胆经穴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 足厥阴肝经穴行间太冲期门 督脉穴: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任脉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

---------------------------------------------- 常用针灸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