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诉求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诉求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诉求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诉求

摘要: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也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是有其历史发展渊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举国上下皆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作为社会主义先行者的前苏联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影响极大。高校体育教学也自然难免如此。受前苏联影响,我国长期以来都是”生物体育观”在体育教学中占据着主导位置,这就难免对体育的功能认识片面。再加上后来政治上极左思潮的影响,更是把”‘‘以人为本’’,在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视作洪水猛兽” 。这便为今日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埋下隐患。到了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并借鉴国外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以及”终身体育”等教育思想,这无疑都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一丝新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未能完全摆脱生物体育观的”阴影”,相当一部分高校(特别是教学质量一般的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依然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究其原因,总结众家之言加以笔者自己的理解,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

1.教学目标偏离正轨,竞技体育功利性过重

这里,又回到了教育的本源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什么?笔者认为,归根究底教育总离不开为了人的更好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似乎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仅仅从生物学、唯技术论或工具论的角度出发,把体育课堂变成了“技术训练场”或“体质加强班”,“将原本是作为健身手段的运动技术变为教学的目的”1,忽视了对“完人”的培养。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批评崇尚工具理性的教育模式时,将这种现象称为“忘记了教育的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2,这对形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离也是十分贴切的。

前文便曾经提及“竞争是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将参加某种竞赛视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子目标之一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现实中却将这种竞争异化:我国体育专业50年一贯的教科书认为“竞技或运动项目就是比赛夺牌”3;奥运奖牌的深层含义被无限放大;运动员成了比赛夺魁的高级机器……这些都在证明着,单纯的体育竞争已经成为人们谋取功利的手段。所以,裁判员舞弊、兴奋剂滥用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正是由于竞技体育这种过重的功利性,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特别是运动专业的体育教学)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那么又是何种因素使得当代竞技体育具有如此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呢?相信不难追溯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离吧。也完全可以这样认为,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缺乏一种以人为出发点的最终目标和教育理念,致使其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2.教学内容片面单一

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难免会继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内容片面、单一等具体问题,如:无论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内容,都普遍存在着强调体育知识的传授、重视体育技术的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历史问题;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竞技性,忽略休闲娱乐性”4;学生的“三基”掌握情况较好,但其内在的价值观、责任感、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等都成了高校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属品;等等。不得不承认,高校体育教学被简单化

第六章 体育教学模式

第六章体育教学模式 第一节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导入:请学生回答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采取了那种教学形式?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和意义 (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引进了苏联的教育理论,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4个基本阶段,这个教学过程反映在体育课上就是以掌握运动技能的顺序为主线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即“开始阶段(课堂常规、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等)---基本部分(技能练习和课课练等)----结束部分(放松练习和讲评)”的教学程序,它也被称为“三段制”或“四段制”教学程序。上述这种教学程序比较能够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也有利于比较系统的运动技术传授和运动技能习得,并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身体锻炼,因此这种模式从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一段时期一直占了主导地位,形成一种惯例性的教学程序,以至于有人称这种教学程序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或“传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传习式”与“师徒式”有什么区别?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的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方法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非常活跃,最终形成了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热潮。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体育教学第一线,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成为最热的研究课题,广大体育教师依据各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理论,结合面前的体育教学问

题,不断寻求新的体育教程和体育教法,对各种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构思、实验和理论总结,各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报告层出不穷。

(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当前,中国体育教学的目标(为什么教的问题)业已明确,概括地说就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但是内容(教什么)的问题、教材(用什么教)的问题、课程(教多少)的问题、方法(怎么教)的问题等等则是体育教学改革深化中的问题,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是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以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承上启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略的问题,因此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2.有利于简化教学问题 模式的研究是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排除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抓住事物主要的、本质的部分进行研究。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简化复杂的体育教学过程,将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因素突出出来,便于我们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概括的观察、总结和模仿。 教师:请举例说明简化教学? 3.有利于体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涉及的教学因素非常广泛,包括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从体育教学理论上来看,体育教学模式可以从动态上把握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重视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从体育教学实际上看,体育教学模式既是体育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体育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该充分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本文对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0 前言 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功能,是目前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和实践课题,也是笔者一直研究的课题。 1 高校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的教学模式,虽然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部分高校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较少更新,在实践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缺失进取之心,平常的教学多是以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较少地进行自我的主动业务学习、专项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强制命令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以教师示范为中心,注重教师的自我感受;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过多的注重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意识的培养,阻碍了当今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传统体育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往往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一成不变,致使学生兴趣不高,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考试评价体系不科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只注重眼前的课堂教学,忽视终生体育的培养效应,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停留在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上,学生的到课率、出勤率等表象上。 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大多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考评更多的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教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魄,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课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在大学初级阶段选修体育课.而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在传授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最终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健康状况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趋于稳定,在这阶段加强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然而,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忽视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家对理论文化知识的偏执追求,把体育锻炼当成小事,长期如此,就形成了忽视逃避体育锻炼的情况,进入大学以后,难免依旧忽视体育的重要性.并且,高校体育教育大多继续沿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一环.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不够,热情较低一项针对大学男女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的频次非常低,对体育课更是提不起兴趣来,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调查显示,慢跑是大学男女生都比较经常选择的体育运动,其中男生占45%,女生占60%,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次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平时 比较偏爱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而没有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多种体育技能,可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不够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学生知道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但很少有人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里健康及社会性健康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这表明,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停留在技能层面上,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这可能是受我国偏重竞技体育的影响.其实,体育是一种文化,不但在学校,在社会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如此,加强体育锻炼时对生命的一种尊重.由此可见,高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文化的传播. 另外,大学生对课堂上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比较不满,他们大都希望学习一些对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比较有用的运动,比如健身操、国标舞、网球、台球等等,对传统的体育项目热情则比较低.1.2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1.2.1 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被放到学生教育的次要位 置,高校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不足,导致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不足.高校在体育教学上,大都沿用传统的技能训练的观念,只专注于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而没有注意到对体育文化的宣传.这造成了学生的错误观念,将体育锻炼看成是短期投入,只要成绩合格就可以,而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其实是一项长期工作,是终身都要养成的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孙殿恩 (德州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摘 要: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也 备受关注.当前,我们倡导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观念,希望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期望,培养出更加优秀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6-0168-03 Vol.28No.6 Ju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6期(下) 2012年6月168--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试讲教案(排球)

体育(公共课)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排球) 教学内容:排球基本技术(发球) 教案类型:自主制作 姓名:赵宗俊 完成时间:2020年6月16 日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正面上手发球 (1)准备姿势:面对球网站立,两脚自然开立,左脚在前,左手持球于体前。 (2)抛球与引臂:左手将球平稳的垂直抛于右肩的前上方,距离身体前30厘米,高度约1米左右,上体稍向右侧转动,右臂抬起,屈肘后引与肩平,抬头、挺胸、展腹、手掌自然张开。 (3)挥臂击球:利用蹬地,使上体向左转,同时收腹,带动手臂向前上方快速挥动。 (4)击球点:在右肩上方伸直手臂的最高点,用全掌击球的后中下部。 (5)击球动作:手指和手掌要张开与球吻合,手腕要迅速做推压动作,使击出的球呈上旋。 (6)结束动作:随着重心前移,迅速进入场地。 (7) 技术要领:手托球向上抛高一米,同时抬臂右旋体;转体收腹带挥臂,弧形鞭打用加力;全掌击球中下部,手腕推压要积极。 2、侧面下手发球 左肩对网,两脚左右开立,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重心落在两脚之间,左手持球于腹前。(脚→膝→上体→手→肩)左手将球抛于胸前,距身体一臂远,一个半球高,同时右臂摆至右侧后下方,利用右臂蹬地向左转体,带动右臂向前上方摆动,在腹前用虎口、全掌或掌根击球后下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大一学生是形成人生观,掌握专业理论、技术、技能,是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处于从个体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转变。开始掌握了辨证思维,情感也更加具有社会道德和责任感,但由于正处于青年期,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主要表现在心理的闭锁性和渴望交往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和鉴别能力不够的矛盾,他们在认知方面很容

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第十三章体育教学环境 第一节体育教学环境概述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切内外条件共同构成一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它是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而言,影响教学的所有社会环境如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与社区条件等都属于教学环境;狭义上而言,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校舍、各种教学设施、各种规章制度、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及师生人际关系等。一般来说,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环境。据此,对体育教学环境定义如下: 重要概念: 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特点 (一)对学生影响的自发性与潜在性 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而言犹如空气和水一样,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主体知觉的背景而存在,刺激强度较弱,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因而常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学生影响的双重性和双向性

体育教学环境中蕴涵的信息具有矢量性,或者指向体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或者背离体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又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着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而是同时自身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反作用于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环境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 (三)体育教学环境设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照体育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设计和运用体育教学环境的。因此,体育教学过程本质上可以说是教师科学地、有目的地选择和设计一定体育教学环境,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四)体育教学环境的科学性和可调控性 体育教学环境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需要专门设计和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环境,而构成这种特殊环境的因素都经过了一定的论证、选择、加工、提炼,因此它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体育教学环境又是可以调控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随时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以充分发挥体教学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因素影响,从而使体育教学环境朝着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方向发展。 (五)体育教学环境的复合性 与一般文化课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活动是相对复杂的,这不仅表现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而且还表现在整个教学

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学科小组合作学习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阐述 (征求意见稿) 一、理论依据 1、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般包括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三种主要形式。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得到承认,其潜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学须有信心;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 2、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给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理念. 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价值的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体系。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是集互动条件的共同利益与群体智力的合作和情感连锁反应.任何形式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都是有具体的、明确的小组和个人学习目标的,都是为完成集体和个人目标而设定的,也都是围绕着各类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 二、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操作程序 流程:导入激趣—建立表象—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总结评价 (一)导入激趣 作为课的开始部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必须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入手,寻找切入点。 低年级,运用游戏法或创设简单情景,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动作,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运用一些情景道具,如身上的小饰物,活动器材的装饰,让学生能很快进入情景中,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中年级,运用创设情景和直接导入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创设比赛,童话或者战斗场面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跳高跳远等技术性比较强的项目则采用直接导入法,出示分解图,展示动作全过程。 高年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通过问题情景,语言描述一个比赛场景,带领学生回忆比赛,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到本课学习的一个内容,或通过一个标准的动作示范,向学生展示体育的“美”,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欲望。 (二)建立表象 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影响,通过图示,分解示范,帮学生建立初步印象,展示图片后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指导学生看身体形态和动作的要点,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分解动作的练习,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动作,能对动作进行模仿,从分解动作到串联动作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策略

基于新的教学体系理念, 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以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素质教育被不断提及,素质教育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及教师的引导, 能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及身体、 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重视, 在高校,体育课程也已经被纳入必修课。基于此,教师要给予公共体育学科同等的重视,并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发展。 一、开展多种体育教学活动 高校领导要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充分认识体育也 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高校实际条件允许的前提 下,学校和教学应给学生提供多种体育活动选择的机会,使学生的兴趣发展得到充分满足。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 择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进行锻炼, 从而实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如篮球课、瑜伽课、排球课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合理选择,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健康课程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此,高校体育课程要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进行不断拓展, 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 观能动力得以有效提升,使学生自主进行健康有效的锻炼,实现高校体育趋于健康课程的改革[1]。 二、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 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及教育的不断改革, 体育课程的革新必然少不了专业的体育教师。因此, 体育教师的理论和素质水平提升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2]。要加强教师的体育课程意识和责任意识, 以促进高水平体育教师的有效培养。传统体育教学基本都是教师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只注重教学方式,而没有重视体育课程体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开 展,因此高校要组织教师开展健康课程探讨大会,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理论水平的提升才是教育工作的重点,通过沟 通、交流、分享经验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及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的综合能力。此外为了有效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高校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系统的培训力度。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主要目的是通过健康课程帮助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都要不断进行提高,以充分符合教学目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到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再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经验分享等 有效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和能力, 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健康课程的开展。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 中,高校多年来都是使用“常规参考评价模式”的考试方法, 这种考试方法是比较片面的,仅注重体育教学的结果, 对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有所忽视。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以个人参照为评价模式, 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中注重结果的评价理念,从而转化为注重过程的评价,同时把结果的评价和过程的评价进行有 效融合,使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得到充分重视, 进而得出与“以人为本”理念相契合的评价结果[3]。针对学生学习效果 和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 应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精神等综合全方 面的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包括基础达标成绩及学生在对日常的体育项目运动进行学习后的各项测试成绩。先把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后,再把两者综合起来进行整体体育学习效果的 考核。通过这种方式得出的 “个人参考评价体系”对体育健康课程考核评价来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它从客观综合的角度对学生在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情况进行了公平的 评价,对于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 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趣味性,对学生体育素质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设置要时刻谨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样的教 学内容,以充分实现新课改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有效优化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钱光健.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运动,2018(15):85-86.[2]蒲松.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8,8(13):52-53. [3]刘翔,李为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研究[J]. 科技资讯,2018,16(13):185,187. 作者简介:杨贵雄(1982—),男,汉族,甘肃张掖人, 讲师,硕士。摘要:为了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改革、 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文章从开展多种体育教学活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三方面论述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教学活动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9)22-0093-01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策略 杨贵雄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747000) 万方数据

十种体育教学模式

一、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此模式也经常被称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受到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以系统教学理论为基础,主张遵循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性来安排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教学的单元设计是以某一项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线,以一定难度的到达标准来判断单元规模的,多采用中大型单元,单元内的排列主要以技术的难易度不顺序。教学课的设计以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为主线,注重对技能掌握效果的评价,有人也称这种教学过程为“三段制”教学过程。 操作程序:经教师引导后,学生明确了目标,通过一些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形成视觉表象,进行模仿练习和表象练习,再经过实际练习和教师指导,建立动觉表象和正确的肌肉感觉,形成动作技能,在后对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引起教学反馈的作用。 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引发动机——明确目标——讲解示范——练习指导——总结评价。 师生关系:总体来看,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支配作用,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由教师设定教学的任务、目的、要求等,学生依赖于老师,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进行学习活动。 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按体育学科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体育技术技能,也能保持较高的教学效率。 缺点在于: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较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易做到区别对待,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法。 教学条件:该模式运用效果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技能水平以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的体育基础、教学法方法手段、学生的身体条件等五个因素。 3、具体案例:如:教师进行初一男生跨栏跑教学,单元由5课时组成,内容按课题难度依次排列;每次上课先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再进行专项的准备活动,然后进行对跨栏技术要领的讲解。随后是练习与中间讲解,最后进行技能学习情况总结和放松活动后下课。 二、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经常被称为“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是近年在国内外的快乐体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思想是主张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该教学模式主要是遵循运动情感变化规律来设计单元和教学课的。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由于运动的乐趣来源于多方面,因此使学生体验乐趣的教学途径也比较多样,类似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多。但其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个或几个体验运动乐趣的环节,有时这些环节互相连接、层层递进,使学生能体验到运动、学习、挑战、交流和创造的多种乐趣。这类教学模式多采用游戏法、挑战性法、集体性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与传统学习过程的比较:传统的学习过程:在进行学习过程之前,先有了一个为使某种运动达到一定水平的目标,而这一学习过程的终点则是达到某种水平的运动,然后再考虑利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它。 进行指导使某项运动达到某种水平——分解这项运动,分成A1、A2、A3三个部分(分成部分来学习就较容易)——学习A1,然后学习A2,再学习A3,最后统一,A始学习完成。 方法1:A1——A2——A3——A1 A2 A3 方法2:A1——A`——A2——A``——A3——A```。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 学模式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俱乐部制;教学目标;终身体育 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 1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成

“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本文所讲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指体育课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而将1、2年级课程列为必修课,3,4年级、研究生课程列为选修课;把校代表队及确有专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列为专项的高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兼顾特殊学生群体,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 2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 2.1 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研究论文: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91111 高等教育论文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教学活动来说,无论是什么课程都需要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所以,对于体育教学活动亦是如此。体育教学环境也对学校的体育课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重大的。所以,现在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来说,重要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更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有优秀的身体素质才可以更好的学习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和讨论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营造良好体育教学环境,使其更好的适应体育教学的发展。 1 对体育教学环境的简要介绍 1.1 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含义 高校体育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隶属

于体育教学环境,如果教学活动想要顺利开展,那么需要保证教学环境的良好,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想让体育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环境的良好。现在的时代发展迅速,经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影响体育课程正常开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无论是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器材还是体育占用资金,这些都可能对体育课程正常开展产生影响,但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又不同于其他的影响因素,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灵活性,所以,不能把体育教学环境与其他影响因素混为一谈。要重视体育教学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保证高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 1.2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分类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与替他教学环境类似,也根据具体因素分成几大类,其具体分类如下,一般我们把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分为物质和精神教学环境两大类。对于物质教学环境很容易理解,就是指影响教学环境的物质因素,具体来讲就是高校体育课程所用到的具体设备,材料,场所等等,这些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说这些物质因素不是最为重要的,但是,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的物质因素如果不达到标准,那么对高校体育课程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例如如果高校的体育器

快乐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快乐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快乐教育”简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这就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本人在实践中总结了“快乐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仁共勉。 1、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因此,要不置的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选的感觉,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入课堂到教师讲解,从教师示范到学生练习,都可播放音乐,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的愉悦气氛,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 2、游戏法。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但经常做一种游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好新的心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如“投掷”游戏,可利用垒球作“炮弹”,设计模拟“敌人”的目标,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比战绩。学生在这种“战斗”情景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也提高了投掷能力。 3、巧喻法。体育课大部分在场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站在队列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去趣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则一个劲的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情况,单凭训斥,指责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接物喻理。如以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

序走的驼队作为比喻,并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和形象逼真的动作,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4、模拟法。模拟表演是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活动,教学时可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或模拟企鹅走路的样子,或模拟骑马的动作。这样,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学生就掌握了要领。 5、表现法。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如体育教材中的体操、跑、跳、投、游戏等重要教学内容,无不起源于生活。因此可将体育活动设计成生活中的原形活动。如给自行车打气、工人拿锤子打石头、搬运工人推板车、司机握方向盘等日常劳动生活中的原型动作练习,学生特别感兴趣,活动中他们情绪高涨,不但注意动作的节奏,还会十分形象的加以表演,教学效果很好。 6、假想法。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体育教学不能单纯进行技能训练,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因此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如田径赛中体力不支的时候,可假想后面有人追赶,或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 7、争胜法。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又一天性。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争强法进行教学。如可模拟爬上登顶夺红旗、追赶“逃敌”等。 另外,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很容易为一些新奇的刺激而兴奋起来,如果

创意版大学体育课程.doc

课程教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 2、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4、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 5、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教学要求: 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气候情况、场地器材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设置的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2、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 三、教学内容 (一)体育基础理论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 前言 高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须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作保障,高校体育场馆其基本功能是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高校的主要建筑物,往往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演变,过去的福利性、行政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管理需求。因此,一个合理健全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对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使用寿命,也关系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前提下,如何发挥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优势,并让这些场馆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一个健全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1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群体的主要特征 1.1 大学生体育爱好者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层面,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期,他们对体育活动都很感兴趣,由于自身不够成熟、缺乏社会阅历等局限性。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大学生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和他们原来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进入大学后所处群体的体育态度,所学专业等息息相关,如: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相比,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就少,项目也较单一。 1.2 教职员工体育爱好者 高校的教职员工是现代大学中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体,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特强,他们和其他社会成员比更需要精神满足,由于职业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人尚未具有主动参加锻炼的体育意识,他们的活动大多只限于轻便的晨练慢跑和徒手操等,他们中间参加体育场馆活动的以年轻人为主。对这部分人要逐步引导他们参加一些适度的、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使他们感觉到体育活动的益处和乐趣。场馆管理人员要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们,对他们不能言辞过激。 1.3 校外体育爱好者 每个高校都不会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它们必然和周边社区息息相关,高校体育场馆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娱乐场所,他们也给体育场馆带来了一定的收入。这部分人的数量和素质与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人口越密集地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越多。周边人文环境越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综合素质越高。此外场馆设施的好坏、收费的高低也是吸引他们参加活动的重要因素[2]。 2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现状 2.1 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 高校体育场馆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运动锻炼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增强高校师生的体质水平,提高高校运动技术水平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同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演变,因此,过去的福利性、行政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管理需求。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机制让这些场地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目前已成了高校体育竞争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和体育教师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校体育已不再是单纯的校园体育,高知识人群对体育的需求日渐增强。随着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也逐步参与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学生体育协

第十三章体育教学环境

第十三章体育教学环境 第一节体育教学环境概述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切内外条件共同构成一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它是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而言,影响教学的所有社会环境如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与社区条件等都属于教学环境;狭义上而言,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校舍、各种教学设施、各种规章制度、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及师生人际关系等。一般来说,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环境。据此,对体育教学环境定义如下: 重要概念: 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特点 (一)对学生影响的自发性与潜在性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而言犹如空气和水一样,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主体知觉的背景而存在,刺激强度较弱,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因而常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学生影响的双重性和双向性体育教学环境中蕴涵的信息具有矢量性,或者指向体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或者背离体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又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着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而是同时自身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反作用于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环境发生积极或消极

作用。 (三)体育教学环境设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照体育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设计和运用体育教学环境的。因此,体育教学过程本质上可以说是教师科学地、有目的地选择和设计一定体育教学环境,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教学环境的科学性和可调控性体育教学环境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需要专门设计和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环境,而构成这种特殊环境的因素都经过了一定的论证、选择、加工、提炼,因此它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体育教学环境又是可以调控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随时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以充分发挥体教学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因素影响,从而使体育教学环境朝着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方向发展。 (五)体育教学环境的复合性 与一般文化课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活动是相对复杂的,这不仅表现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而且还表现在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是复杂、多变的。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环境的复合性:一方面,体育教学环境所需要的物理环境是复合的,体育教学不仅需要一般的教学设施如教室、图书馆、桌椅等,它还需要运动设施和器材,如体育馆、体育场篮球、足球……这些设施与阳光、空气、水、树木、草地等自然环境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

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体育改革一直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热衷于探讨的话题,可是改来改去、变来变去无非就是流于形式上的变化与革新,其变化也是千人一面,剥去一层又一层的外衣,纵观其本质并没有发生转变。应试教育依旧主宰学校命脉,分数决定学生未来。高考学科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音、体、美、信息诸如这一类的小学科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时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什么3A学校评定标准、发展全面人才都成了空话、废话。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们也是倍感压力,同样经过了12年的寒窗苦读,接受了四年的大学职业教育,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可是学到最后又能怎样,英雄无用武之地用来形容我们恐怕再贴切不过了,随着时间的积淀,知识慢慢被遗忘,技能渐渐被退化。也许是工作需要,也许是教师个人问题,也许是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别的事情上,本应该专职的体育事业反到成了副业日渐荒废,谁不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施展才华,拓展一份自己的天地,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在学校体育教师不仅地位低、待遇少,并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经常还会成为其他学科教师乃至学生调侃的对象,“你的语文是体育教师教的吧”,“你的数学是体育教师教的吧”“你们体育教师不就是看着学生们玩吗”“你们还能干点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像一把把利刃,刺向我们本已伤透的自尊。 2014年底,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谈了关于学校体育改革的若干问题,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希望这一次是真的,但至少可以坚持到底,不要像以前改革的浪潮,往往来势凶猛,半途无疾而终,大城市红红火火,地方无动于衷。不论怎么说只有改才会变,所以面对这一次改革,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做出积极的回应。我们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抛弃,时代的列车才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作为农村学校的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理解国家体卫艺司关于体育改革的目的与方向,配合地方体卫艺处,积极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特点、软硬件设施,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契合实际的体育改革措施。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软硬件设施齐备,这为我们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伴随改革的春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各抒己见,为我校体育事业的腾飞贡献力量。下面就本学校体育改革中的问题,结合本人观点简单谈以下几点。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108 一、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