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实验技术重点

病理学实验技术重点
病理学实验技术重点

1.什么是病理学技术?

病理学技术(组织标本切片和染色技术)是组织学、病理学等学科用于观察和研究组织与细胞的正常形态及病理变化的常用方法。2.组织制片的目的。

生物学标本在生活状态下多为无色透明,而且组织一旦离开机体后很快就会死亡,其结构就会失去正常状态,必须对组织采取固定、切片和染色措施!

3.何谓组织制片技术?

组织经过固定、切片和染色后,光波通过被检组织成分时,波长和振幅发生改变,在显微镜下能清晰的观察其组织结构,称之为光镜标本的基本制作方法或称为组织制片技术。

4.组织制片种类及其各类方法的分类。

(一)组织非切片制作方法:组织分离标本组织活体标本组织涂片标本磨片标本整体封存(压片)标本组织铺片标本组织印片标本等

(二)组织切片法:1.石蜡切片法 2.火棉胶切片法 3.冰冻切片法4.超薄切片法(电镜技术) 5.树脂切片 6.碳蜡切片

5.组织制片的主要程序。

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渍-----包埋、切片----贴片、染色---浸洗----脱水----透明----封固

6.实验动物处死常用方法及优缺点。

1)挥发性麻醉剂(吸入麻醉)

包括:乙醚、氯仿等。

优点:乙醚吸入麻醉适用于各种动物,安全度亦大,动物麻醉深度容易掌握。

缺点:是对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液体分泌增多、肺部充血,再通过神经反射可影响呼吸、血压和心跳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故在乙醚吸入麻醚时必需有人照看,以防麻醉过深而致动物死亡。

2)非挥发性麻醉剂(注射麻醉)

这类麻醉剂种类较多,包括10%苯巴比妥钠、4%戊巴比妥、5%硫喷妥钠等巴比妥类的衍生物,20%氨基甲酸乙脂(乌拉坦)和1%水合氯醛、氯胺酮等,可通过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优点: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衡,动物无明显挣扎现象。

3)断髓(脱臼)法

动物处死过程中动作要迅速,尽量避免其长时间处于痛苦或濒于死亡状态,以免机体内组织或细胞结构发生改变引起人工假象。

4)空气栓塞法

适用于较大的动物,如兔、猴、犬等。

迅速方便,但可使内脏器官或多或少的呈现瘀血,如心内膜下瘀血、肝血窦扩张

7.组织取材注意事项。

1.材料保持新鲜:

2.标本大小适宜:

3.勿使组织块受挤压:

4.尽量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

5.选好标本切面:

6.保持材料的清洁:

7.切除不需要部分

8.明确编号,登记

8.什么是固定,其意义及目的?

固定:是指从人体内或动物体内取下的材料立即浸泡在化学试剂中,借助化学试剂的作用,将组织细胞结构保存起来,使其形态结构近似生活状态的一种手段。

意义保持细胞、组织的固有形态和结构

目的(1)防止标本的自溶与腐败,以保持组织细胞的固有形态。(2)使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糖和酶等各种物质成份沉淀或凝固成不溶性物质,以保持它原有的结构与生活时相仿。(3)可增强染色的作用。使组织中的各种物质沉淀凝固而产生不同的折射率,造成光学上的差异,以便染色后易于鉴别和观察。(4)固定剂兼有硬化作用,使组织硬化,增加组织硬度,便于制片。(5)防止细胞过度收缩或膨胀而失去其原有形态结构。另外,对某些具有传染性的标本,能防止疾病的扩散。

固定的作用:

防止组织的自溶与腐败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保持组织的固有形态和结构保持组织或细胞的抗原性

9.常用的固定方法。

蒸汽固定法、标本固定(侵泡固定)、灌流固定(局部固定---心脏、睾丸、肺,全身固定(灌注量和灌注压是全身灌注过程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适用于缺氧敏感的组织)、涂片固定(侵泡固定、滴液固定)、散在细胞固定、微波固定

10.影响固定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1 .组织固定必须新鲜:无论取人体或动物组织,都必须立即投入固定剂。 2.防止组织因固定剂的作用而发生变形: 3.标本大小:在保证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同时,厚度不超过5mm。4.固定液的量:一般为组织块体积的20-30倍(不得少于标本体积的5倍)。5.固定时间:根据组织的种类、大小,固定剂种类、性质、渗透力的强弱而定。 6.固定温度:室温(20-25℃)或低温(如4℃),一般不应超过40-45 ℃。

7.选择适当的固定液:8.促使固定:

11.常用的固定剂有哪些?

1、单纯固定剂甲醛37℅-40℅的甲醛水溶液,即市售福尔马林、37℅ -40℅甲醛当做100%福尔马林10mL+蒸馏水90mL此液实际上为4℅甲醛水溶液、多聚甲醛、乙醇、醋酸、苦味酸、锇酸、丙酮、重铬酸钾、戊二醛等

2、混合固定液

Karnoversy’s改良液、Bouin液、Zenker液、A-F液(乙醇-甲醛液)、Carnoy液、Zamboni’s液、PLP液

12.什么是脱水?常用脱水剂

利用某种化学试剂逐步将标本内部吸收的水分置换出来,以使标本处于无水状态,这一过程叫脱水。

脱水剂的种类

1.单纯脱水剂:

如乙醇、丙酮和甲醇。其组织在脱水后必须再经二甲苯透明才可浸蜡。常用乙醇

2.脱水兼透明剂:

如正丁醇、叔丁醇等,组织在脱水后即可直接透蜡,不必经过中间溶剂如二甲苯之类的试剂。

13定义:透明、浸透、普通染色、特殊染色、单一染色、复染色、多种染色

透明:组织块中的脱水剂被有机溶剂取代,其折射指数接近于组织蛋白的折光指数,组织块变得透亮,因此称之为透明。

透明剂有:二甲苯、苯、甲苯、氯仿等。

浸透:用浸透剂(如石蜡、火棉胶、碳蜡和明胶等)渗入组织内部的过程。

普通染色:最广泛应用的是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又称常规染色。

特殊染色:为显示特定的组织结构或其他的特殊成分。

单一染色:选用一种染料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一种结构或成分的染色。

复染色:衬托主染色所进行的染色。

多种染色:如荧光染色,可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标记不同的成分。

14石蜡包埋程序。

1)组织取材,于固定剂固定。2)组织洗涤6-12h。3)脱水:70%酒精1-3h 80%酒精1-3h。90%酒精1-3h。95%酒精(Ⅰ、Ⅱ)1-3h。100%酒精(Ⅰ、Ⅱ、Ⅲ)1-2h。4)透明:二甲苯(Ⅰ)5-30min。(二甲苯(Ⅱ)5-30min)。5)浸蜡(Ⅰ、Ⅱ)2h。6)组织包埋

15冰冻切片步骤(切片前/后固定)。

固定过的组织-------切片前固定

1、新鲜组织取材

2、4%甲醛固定2h或以上

3、入15%、20%、30%蔗糖溶液(0.1M PBS,pH7.4),浸泡至组织块沉底

4、冰冻切片机切片

5、贴片,风干,冰箱保存备用

6、染色

切片后固定:

1、新鲜组织取材

2、(立即置入超低温冰箱/液氮冷冻2min (锡箔纸包裹后冷冻,用于组织的保存))

3、用OCT包埋在冰冻头子上

4、切片0.5~30微米,附于载(盖)玻片上

5、冷风吹干/固定①冷固定液(-4℃),固定2-10min.②室温固定30-60sec.

固定液:丙酮、Carnoy液、甲醛-乙醇、4%中性甲醛等

16石蜡切片HE染色步骤。

(2)苏木精染色:

① 苏木精1-10min 。

② 自来水流水冲洗。

③ 0.5%盐酸-乙醇分色,数秒-数十秒。自来水快洗。

④ 0.5%氨水蓝化,30sec-1min ,自来水冲洗

⑤ 光镜下镜检细胞核分色程度。

⑥ 自来水流水冲洗3min 。

(3)伊红染色:

① 1%伊红1-10min 。

② 蒸馏水快洗。 1.常规石蜡切片

(1) 脱蜡至水:

二甲苯Ⅰ

二甲苯Ⅱ 100%乙醇

95%乙醇 90%乙醇

80%乙醇

70%乙醇

蒸馏水浸洗

各5-10min

(5~10)min ×2或3次

各5~10min

2~5min

5.脱水、透明和封固:

①70%、80%、90%乙醇速洗,每级数秒-数十秒。

②95%30sec-1min.光镜下监控细胞核与细胞质颜色对比。

③100%乙醇,3-5min,2次。

④二甲苯Ⅰ、Ⅱ,各5-10min。

⑤封片:中性树胶

17冰冻切片HE染色步骤。

(3)伊红染色:

①1%伊红1-5min。

2.冰冻切片(1)冰冻切片

10%甲醛固定流水冲洗

蒸馏水浸洗1-5min 2min 3min

(2)苏木精染色:

?Harris苏木精1-5min。自来水快洗。?0.5%盐酸-乙醇分色,1-2sec。自来水快洗。?0.25%-0.5%氨水蓝化,几秒-十几秒,自来水冲洗。

?光镜下镜检细胞核分色程度。

②蒸馏水快洗。

5.脱水、透明和封固:

①70%、80%、90%乙醇速洗,每级数秒-数十秒。

②95%30sec-1min.光镜下监控细胞核与细胞质颜色对比。

③100%乙醇,3-5min,2次。

④二甲苯Ⅰ、Ⅱ,各3-5min。

⑤封片:中性树胶

18、组织化学定义及特征。

是基于已知的化学反应,在组织或细胞原位上显示出组织或细胞中的化学物质,并研究其化学性质及功能关系的一门技术。

组织化学的特征:

应用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来查明细胞或组织的化学成分;

用组织学、化学、物理学原理,研究细胞或组织的结构、功能与化学的关系;

对细胞或组织成分的定位、定性、定量的特征进行研究,来认识细胞或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19、组织化学基本步骤及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1)保存组织(细胞)在生活状态下的结构;

(2)保存组织(细胞)内的生前化学成分、酶活性及检测目的物;(3)所使用的染色方法是按照已知的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进行。(4)反应产物应在组织结构上形成稳定的有色沉淀物质。

(5)检测手段要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

(6)生成物的反应产物必须在原位沉淀,保证定位的精确性及稳定性。

基本步骤冰冻切片或石蜡切片等常规处理(同普通制片)

进行组织(细胞)化学染色

在光镜下观察

20、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类。

纯化学方法:Schiff反应法、偶氮偶联法、金属沉淀法、联苯胺反应、四唑盐反应

类化学反应:

属某些特殊染色技术,如:

Best洋红染色显示糖原

Baker酸性苏木精染色显示磷脂

Mayer黏洋红与黏苏木素显示黏蛋白

物理学:脂融染色法、荧光分析、放射自显影

21、显示核酸、糖原、脂类物质常用的方法。

糖类物质的显示方法:

PAS显示法(Periodic Acid Schiff)、阿利新蓝法(Alcian Blue)阿利新蓝-PAS复合法(Alcian Blue-PAS)、胭脂卡红法(Carmine method)、甲苯胺蓝法、硫堇法等

核酸显示法

1、显示DNA: Feulgen法

试剂:Schiff试剂、盐酸、亚硫酸氢钠

2、核仁组成区和酸性粘多糖复合显示法:

试剂:2%的甲酸、2%的明胶、50%的硝酸银、阿申蓝(8GX)、醋酸溶液

3、粘多糖和核仁组成区双染法

试剂:Schiff氏试剂、胶性银液

4、RNA和DNA的甲绿-派若宁显示法

试剂:甲绿、派若宁

脂类显示

1、单纯脂质:如中性脂肪,油及蜡等,苏丹染料可染为黑色或红色。

2、复合物质:如醇类,脂肪酸,磷酸和含氮的碱基等。复合脂质分为磷脂和糖脂。

①磷脂:卵磷脂,脑磷脂和神经鞘磷脂。苏丹黑染色为阳性,PAS反应为阴性。

②糖脂:PAS反应呈阳性。

③衍生脂质:指尚具有脂质性质的单纯脂质或复合脂的水产物,属于这类的有脂肪酸和固醇类。

脂肪酸:硫酸耐尔蓝阳性,PAS阴性。

胆固醇及其酯:Schultz试验阳性。

22、酶组织化学定义、常用方法及影响酶组织化学的主要因素

酶组织(细胞)化学:用组织(细胞)化学方法显示酶在组织或细胞内的定位的技术。

常用酶组织(细胞)化学方法

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三磷酸腺苷酶、乙酰胆碱酯酶、细胞色素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 温度:大部分酶反应的合适温度为37℃。温度较高,酶蛋白快速变性而失活。酶反应速度随温度下降而减慢。

2 pH:酶有适合酶反应速度的pH(大部分为7.0)。但碱性磷酸酶(AKP)pH在9.5左右;酸性磷酸酶pH在5.0显示其最大的活性。

3 抑制剂能使酶活性降低的物质。

特异性抑制剂

非特异性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剂

切片上的酶可为抑制剂破坏,对照可选用抑制剂。

4 激活剂能使酶活性增高的化学物质。

如Mg2+为金属沉淀法显示碱性磷酸酶的激活剂。

5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酶组织化学中,当底物的浓度还没达到最高值时,其反应的速度与底物的浓度成正比,底物浓度愈高,其反应速度愈快,但当底物浓度达到所需的最高值时,其反应速度将趋于恒定。

23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概念及分类。

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分类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免疫酶组织化学法亲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24免疫组织化学的突出优点。

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方法步骤统一

25免疫组化的全过程。

1.抗原的提取与纯化;

2.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以及抗体的纯化;

3.将显色剂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

4.标本的制备;

5.免疫细胞化学反应以及呈色反应;

6.观察结果。

26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

抗原(antigen):

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物质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抗原性

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在体液内出现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的球蛋白,称免疫球蛋白(Ig)。含免疫球蛋白的血清称免疫血清。

、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抗原是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外因,决定免疫反应的

特异性。

机体与抗原物质的斗争过程中为加速循环和排除抗原而产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等物质,是机体排除异体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没有抗原的刺激,机体不能产生抗体,没有抗原物质,也无法检测抗体的存在;利用抗体可以检测抗原物质的存在。

27抗原的特性、种类。

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根据抗原性质分为两类: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

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分类,可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根据抗原的来源可将抗原分为(1)异种抗原(xenoantigens);(2)同种异型抗原9alloantigens);(3)自身抗原(autoantigens);(4)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s):又称Forssman抗原28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一株B淋巴细胞(一个克隆)只能产生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那么由许多株B淋巴细胞针对多个抗原决定簇所产生的抗体就称为多克隆抗体。针对某单个抗原决定簇、由单株B淋巴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29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基本步骤。

取材---固定---制片--酶消化处理---抗体处理--免疫染色--结果判断

30抗体稀释的原则。

阳性物质着色应鲜明,背景应浅或不着色。

抗体效价越高,孵育时间越长,方法越敏感抗体稀释度应越高。31免疫荧光组化技术定义及常用荧光色素。

是利用荧光色素标记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中的相应抗原反应,形成抗原与标记抗体复合物,借助紫外光或蓝紫光激发荧光色素,并在显微镜下呈现特异性荧光反应,从而定位抗原或抗体的技术。

常用的荧光色素包括: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四甲基异硫氰酸若丹明(TRITC)四乙基若丹明(RB200)

32免疫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理想标记酶应具备的条件,常用标记酶的反应底物及呈色。

免疫酶组织(细胞)化学是免疫组织(细胞)化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在抗原、抗体特异反应存在的前提条件下,借助于酶细胞化学的手段,检测某些物质(抗原/抗体)在组织细胞内存在部位的一门技术。

理想标记酶应具备的条件

?①酶催化的底物必须是特异的,且容易被显示,所形成的产物易于光镜或电镜下观察;

?②所形成的终产物沉淀必须稳定,不扩散,有良好的定位;

?③酶与抗体结合不影响Ag-Ab的特异性反应;

?④在组织与体液中不存在内源性的酶及其底物。

?⑤中性pH 时,酶应稳定,标记抗体后,保存 1-2 年活性不应改变,且酶的催化活性越高越好;

常用标记酶的反应底物及呈色。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底物显色剂① DAB (3’, 3- 二氨基联苯胺):显色后阳性反应产物呈棕褐色;② AEC ( 3, 氨基-9- 乙基卡巴唑):显色后阳性反应产物呈红色或紫红色。

碱性磷酸酶(AP) 偶氮染料中,fast blue(快蓝)和fast red (快红)的产物分别为蓝色和红色,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封片时不能用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只能用明胶甘油或缓冲液封片,故切片易退色,不宜久置,应立即观察、照相

33酶桥法、PAP法原理。

原理:用化学交联法将酶与抗体分子连接,染色时在用特异性抗体与标本中抗原结合之后,将桥抗体结合于其上,再将抗酶抗体结合于桥抗体上,最后把酶结合在抗酶抗体上,经过底物的呈色反应而将抗原显示出来。

原理:PAP法的基本原理与酶桥法相同,只是酶和抗体制成的免疫复合物(PAP)代替了酶桥法中的抗酶抗体和随后结合的酶,把两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其效果更好。

34亲和组织(细胞)化学法,已经建立的方法有哪些?

目前已经建立的方法有LAB法、 BRAB法、 ABC法、SP法等。35免疫组化制片常用固定剂及固定注意事项。

常用固定剂为多聚甲醛、戊二醛、Bouin固定液

(1)最完整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使其更接近于生活状态。(2)最大限度地保存组织(细胞)内的抗原免疫活性。36 SP法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或恒冷箱切片)。

2.0.01mol/L PBS洗,2×5min

3. 0.3%H2O2--甲醇,室温孵育1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4. 蒸馏水冲洗,PBS洗3×5min;

5. (0.1%Triton X-100 PBS,15min(增加细胞膜透性))

6. 抗原修复。PBS 洗3×5min;

7. 滴加10%正常山羊血清(PBS稀释),室温10-15min,倾去血清,勿洗。(封闭非特异性抗体的结合位点)

8.滴加一抗,置湿盒内,37 ℃,1h 或4℃冰箱过夜(4℃过夜后在37℃复温);

9. PBS洗3×5min;

10.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37℃孵育30min ~ 1h;

11. PBS洗3×2min;

12.三抗( SP复合物),37℃孵育30 min ~ 1h;

13. PBS洗3×5min;

. DAB显色剂显色3-10min (镜下显色),蒸馏水终止显色,(或用其他显色剂,显色后直接用水溶性封片剂封片)

14.(苏木精复染)

15.常规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37免疫组化ABC法操作步骤。

1、冰冻切片或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0.01mol/L pH7.4 PBS洗5min×3次;

2、0.3%H2O2—甲醇溶液,室温,10~30min。蒸馏水洗。

PBS洗5min×3次;

3、(抗原修复)

4、(冰冻切片分别用0.01%亲和素和0.01%生物素溶液作用切片20min,抑制内源性生物素; PBS洗3min×3次; )

5、10%正常山羊血清,室温10-15min,倾去血清,勿洗;

6、滴加稀释的一抗,湿盒内 37 ℃30-60 min,或4℃冰箱内48~72h;PBS洗3min×3次;

7、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37 ℃ 30-60min; PBS洗5min×3次;

8、滴加三抗(ABC(SABC)复合物),37 ℃30-60min; PBS洗5min ×3次

9、DAB-H2O2液显色,用蒸馏水洗终止反应;

10、(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结果:DAB显色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呈棕色,(细胞核蓝色)。若用AEC

显色剂显色,需用水溶性封片剂封片,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红色。

38抗原修复的目的及常用方法。

抗原修复: 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恢复抗原原有的空间结构,

暴露抗原决定簇

目的:充分暴露被交联封闭的抗原决定簇。主要用于:甲醛固定

液或含有甲醛的固定液固定的组织。

39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立。

通常是针对第一抗体设立对照,包括:阳性对照、阴性对照、

替代对照、空白对照、自身对照和吸收试验等。

40免疫组化染色过强、非特异性背景染色、染色弱的可能原因及解决方法。

1、染色过强 原因1:抗体的浓度过高或抗体孵育时间过长 解决办法 :降低抗体滴度(一般指浓缩性抗体)抗体孵育时间:室温1h 或4℃过夜

常用的方法有:

单纯加热法

热修复法 高压加热法

微波加热法

胰蛋白酶消化处理

胃蛋白酶消化处理

化学修复法

原因2:孵育温度过高,孵育温度超过37℃。一般室温20-28℃原因3: DAB显色时间过长或DAB浓度过高显色时间不能超过5-10分钟,以显微镜下观察为准。

2、非特异性背景染色

原因解决办法

操作过程中冲洗不充分每步冲洗3×5min,振荡

组织中含过氧化物酶未阻断可再配置新鲜0.3%H2O2-

甲醇封闭,孵育时间延长组织中含内源性生物素正常动物血清再封闭

血清蛋白封闭不充分延长血清蛋白封闭时间

41原位杂交概念、原理

将分子杂交技术与组织化学技术相结合,在组织和细胞原位进行核酸杂交并对其进行检测的技术。

原理:首先标记已知序列的核酸片段(DNA或RNA)作为检测物,

《病理学》实验指导

6、遵守教研室和实习室各项规章制度。 四、绘图和实习报告 描绘病理切片病变简图及书写实习报告是病理学基本技能(或基本功),可以提高观察病变、分析和描述病变的能力。对培养临床医师书写病历、手术记录、分析临床症状及科学研究均有帮助。 描绘病变要求选择有代表性部分,真实简明的绘出病变特点。应根据自己观察的病变特点,联系理论课内容,客观的分析,精练地写出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书写格式如下:(举例) 第十四章传染病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要求:(抄写本章“实习目的要求”的内容) 二、实习内容:(抄写本章实习的“内容’,大标本、切片的具体名称可不写) 三、绘图(或其它内容):淋巴结结核绘图 组织切片观察与描述: 1、低倍镜:可见正常淋巴组织结构,在淋巴细胞中可见散在结节状病灶及灶性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质,即干酪样坏死。 2、高倍镜:结节状病灶由上皮样细胞、朗罕巨细胞、干酪样坏死及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构成,即结核结节(对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可详细描述)。 病理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结核 实习报告人:××× 报告日期:2000年7月15日 (程瑞雪)

3、心肌肥大(hypertrophy of myocardium) (1)高血压患者心脏体积大于正常,重量增加;(2)切面以左心室肥厚为主(为什么?);乳头肌增粗;(3)心腔扩大不明显(向心性)。 4、肝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liver) 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苍白浑浊。请推测其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5、肾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kidney) 肾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色苍白浑浊,皮髓质分界不清。 6、脾被膜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spleen capsule) 脾脏淤血、肿大,包膜(或部分包膜)增厚,呈灰白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似在局部涂上一层糖衣,故俗称“糖衣脾”)。 7、胸膜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pleura) 慢性炎症致胸膜纤维组织增生、增厚、纤维化玻变,呈灰白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 8、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 (1)脾脏表面和切面见一灰白色三角形坏死灶;(2)坏死组织质地干燥、致密稍硬,与正常脾脏组织分界清楚,周围可见暗红色或棕黄色充血出血带。请推测此病变的结局。 9、肾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of kidney) 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肾实质呈多灶性坏死,坏死物色黄、质松软、脆、细腻似奶酪,部分坏死物排出形成囊腔。试问有何临床表现? 10、足坏疽(gangrene of foot) 足趾、足背、足底均坏死,皮肤呈黑褐色,坏死区干燥、皮肤皱缩,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有何特点? 11、阿米巴肝“脓肿”(amoebic abscess of liver) 体积增大,切面见一个较大“脓腔”,系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肝脏液化性坏死,坏死物呈果酱样,流失后形成“脓腔”,腔壁上残留未彻底坏死的结缔组织、胆管、血管等呈“破絮状”。试问病人可能有何临床表现? 四、切片观察要点 1、支气管粘膜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 of bronchus)62-1#

病理实验总结

肝细胞脂肪变性:镜下见肝小叶结构存在,小叶中部分肝细胞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脂滴空泡。空泡大者可将肝细胞核挤到胞浆一侧。 肉芽组织:镜下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积较大,呈椭圆形,向腔内突出。在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此外常可见大量的渗出液和各种炎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噬细胞等) 慢性肺淤血:镜下见费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肺泡壁变厚,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和心衰细胞。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腔内由脓液形成,由大量脓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及红细胞组成。部分粘膜组织坏死脱落,粘膜上皮不完整;阑尾壁明显增厚,阑尾各层均高度充血水肿。并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部分毛细血管内可见白细胞边集附壁。负着黏着与内皮细胞表面,部分区域可见出血。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巢状结构,癌巢之间是肿瘤间质,为含有血管和免疫细胞儿的结缔组织,实质(癌巢)与间质界限清楚。癌巢内的癌细胞,外层为立方形或矮柱状(似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内层为排列紊乱的复层癌细胞(似鳞状上皮的棘细胞层),部分癌细胞之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的中心可见红染层状的角化现象,称为角化珠或癌珠。癌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并有病理性核分裂象。 风湿性心肌炎:心肌间质内靠近小血管旁可见梭形和椭圆形阿少夫小体(风湿小体、风湿肉芽肿)。高倍镜下可见小体中央有少量红染的纤维素样坏死,外围为风湿细胞。风湿细胞体积大,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楚而不整,胞浆丰富,偏嗜碱性,核大,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面似毛虫状,外围可见少量的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大叶性肺炎:低倍镜下肺泡腔内被渗出物充填。肺组织变实。高倍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纤维素网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少量的巨噬细胞。肺泡间隔受压变薄,毛细血管受压管腔变小。 肝硬化: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割肝小叶并包绕肝细胞团形成假小叶。假小叶间纤维间隔厚薄不均,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失或偏位,有的有两个或更多中央

病理学知识重点总结

病理学知识重点 临床本硕2010-2班 610宿舍内部资料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绪论: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观察方法 第一章: 萎缩——体积缩小 肥大——体积增大 增生——数目增多 化生——形态改变 萎缩:发育正常的C、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实质C体积小、C数减少。 分类 (一)生理性:胸腺、妇女、老年性等 (二)病理性: 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 Malnutrition atrophy 神经性萎缩 Denervation atrophy 废用性萎缩 Disuse atrophy 压迫性萎缩 Pressure atrophy 内分泌性萎缩 Endocrine atrophy 缺血性萎缩 Ischaemic atrophy 病理变化 大体: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少, 颜色变深或呈褐色。 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间 质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增多。萎缩的细胞胞浆内可见脂褐素沉着。脂褐素颗粒明显增多时,整个器官呈 棕褐色,称褐色萎缩(brownatrophy)。 结局:可逆过程。 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已分化组织的过程。 常见化生有:

柱状上皮(气管、宫颈等) 上皮性:移行上皮(膀胱肾盂等)→鳞化 胃腺上皮→肠上皮化生 间叶性:纤维结缔组织→骨、软骨、脂肪T 骨骼肌→骨,软骨→骨 肥大: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1、生理性肥大;运动员骨骼肌;妊娠子宫 2、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脏 增生;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1、生理性增生 激素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代偿性:肝脏部分切除后肝细胞增生. 2、病理性增生 激素性增生:雌激素↑→宫内膜、乳腺增生 再生性增生:胃溃疡 不典型增生: 1、坏死的基本病变 细胞核改变——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 核浓缩 核碎裂 核溶解 2、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 部位:心﹑肾﹑脾(贫血性梗死) 大体:灰白或灰黄、干燥、坚实、混浊无光泽、见反应带。(2)液化性坏死:坏死崩解液化 见于:脑、脊髓——富含磷脂、水份 脓肿——中性白细胞溶蛋白酶 脂肪坏死——特殊类型 镜下:坏死脂肪C仅留下模糊混浊轮廓 (3)纤维素样坏死 (4)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结核) 肉眼:色淡黄、质松软、细腻,似奶酪故称。 4)坏疽(gangrene):大块坏死伴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 H2S + Fe → FeS (黑)+ H2 干性坏疽(dry gangrene ): 部位:四肢末端; 机理:动阻静畅。 特点:干固、皱缩、黑褐、界清。 湿性坏疽(moist gangrene): 部位:肺、肠、阑尾、子宫。 机理:动静同阻。 特点:肿胀湿润、污黑、恶臭、界不清、中毒重。

病理学实验总结

病理学实验总结 1.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1)低倍镜:肾皮质区近曲小管,管腔变小且不规则 (2)高倍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且向腔内突出,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内布满大小一致的红染颗粒,细胞核无改变。部分上皮细胞因极度肿胀破裂,致使腔内红染的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堆积。 2.肝脂肪变性 (1)低倍镜:大部分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空泡。脂变明显处肝索增宽变粗,排列紊乱,肝窦狭窄,甚至消失。 (2)高倍镜:肝细胞胞浆内含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空泡,有的融合成大空泡,将细胞核挤压至细胞的边缘。细胞核无改变。由于细胞肿大致肝窦变窄,因此小叶结构欠清晰。 3.脾被膜玻璃样变 (1)低倍镜:结缔组织(被膜)之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均质、红染、无结构的半透明物,纤维细胞明显减少。 (2)高倍镜:脾实质慢性淤血并有局灶性钙盐沉积,钙盐呈深蓝色颗粒或块状,病理性钙化。 4.肉芽组织 (1)低倍镜:溃疡表面有一层纤维素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构成的炎性渗出物。渗出物的下方是炎性肉芽肿,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彼此相互平行,与创面垂直。肉芽组织下面为纤维结缔组织。 (2)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肥大向腔内凸出,有些已形成管腔,有些未形成管腔。成纤维细胞分布在毛细血管之间,胞体大,胞浆丰富,淡红色,呈卵圆形、梭形或分枝状,胞核椭圆或梭形。肉芽组织中有数目不等的炎症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瘢痕组织由大量排列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并出现透明变性。 5.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变) (1)低倍镜:肺泡壁增厚,部分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 (2)高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且肺泡壁增厚有纤维组织增生。部分肺泡腔内有漏出的红细胞及胞浆内含有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 6.混合血栓(心脏附壁血栓) (1)低倍镜:混合血栓外周可见正常心肌组织。粉红色不规则小梁和红色区域交织存在。 (2)高倍镜:粉红色粉末状的血小板凝集呈珊瑚状,表面可见白细胞附着;血小板梁间有大量网络着红细胞的纤维素。部分区域有机化现象。 7.鼻炎性息肉 各类炎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球形,具有分叶状细胞核,核浆淡红色,内含中性颗粒。在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病理学实验考试切片诊断要点

1.肝淤血: (1)肝小叶中央静脉及附近肝窦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 (2)扩张的肝血窦间的肝细胞索萎缩甚至消失。 (3)有些相邻小叶的淤血部位互相沟通 (4)(肝小叶周边部细胞有脂肪变性) 2.脾梗死: (1)梗死区色淡红,细胞核均消失,但该组织的轮廓还存在 (2)梗死区边缘充血出血带不明显 3.新鲜血栓: (1)血栓与血管壁粘连,(血管壁可见玻璃样变) (2)有淡红色的血小板小梁,小梁之间是大量的红细胞,小梁边缘有中性粒细胞4.肝脂肪变 (1)细胞体积较大 (2)胞浆中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 (3)细胞核被挤至一侧 5.肉芽组织 (1)结构疏松 (2)有新生毛细血管生成,方向与创面垂直,内皮细胞肿胀 (3)有许多呈梭形的成纤维细胞 (4)其中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 6.肺脓肿 (1)病变处肺组织结构坏死 (2)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聚集成团 (3)边缘有少量肉芽组织生成 7.肺结核 8.纤维肉瘤 (1)癌细胞丰富,弥散排列,与间质无明显界限 (2)癌细胞似纤维母细胞,呈梭形,胞浆少,胞核大而核膜厚,可见核分裂象9.鳞状上皮癌 (1)可见癌巢和角化珠,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 (2)有数量不等的细胞间桥 (3)间质炎细胞浸润 10.胃癌 (1)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腺体或腺样结构 (2)细胞常排列成多层,核分裂象多见,与正常胃腺相比有明显异型性 (3)少数伴肠上皮化生,可见杯状细胞 (4)癌组织浸润至肌层 11.肝癌

(1)癌细胞呈条索状排列,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象明显,有时可见癌巨细胞 (2)细胞间有丰富的血窦 (3)小部分癌细胞坏死 (4)间质血管内有癌栓 12.主动脉粥样硬化 (1)内膜增厚、隆起,呈玻璃样变 (2)可见纤维帽盖和粥样坏死灶,其中有胆固醇结晶溶解后留下的菱形空隙 (3)坏死灶周围有泡沫细胞 13.大叶性肺炎 (1)病变呈弥漫性 (2)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 (3)肺泡腔有大量纤维素和少量中性白细胞 (4)可见纤维素穿过肺泡间孔 14.小叶性肺炎 (1)病灶呈多发性,病变以细支气管为中心 (2)部分支气管粘膜脱落 (3)细支气管所属肺泡腔内有大量中性白细胞和浆液,周围肺泡腔有炎性渗出物 (4)间质及肺泡间隔血管扩张充血,病变间肺泡代偿性扩大 15.肺气肿 (1)肺间隔变窄,部分肺泡间隔断裂 (2)肺泡扩大成较大囊腔 (3)(少数间质血管内膜增厚,间隔及肺泡腔有尘细胞) 16.慢性胃溃疡 胃壁有缺损,凹陷处有四层结构 (1)渗出层:中性白细胞 (2)坏死层 (3)肉芽层: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细胞 (4)瘢痕层:胶原纤维组织 17.急性阑尾炎 (1)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于阑尾肌层,胞核呈分叶状 (2)可见双叶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3)阑尾壁肌层高度水肿 18.细结节性肝硬化 (1)可见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多数肝细胞团取代正常结构,周围有狭窄的结缔组织包绕(2)假小叶内中央静脉缺如或偏位 (3)肝细胞排列紊乱,不呈放射状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王海光)

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农学专业用) 王海光编 二零一一年

前言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本来是《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门课。学校对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独立作为一门必修课,由原来的18学时,调整为32学时。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害发生规律、主要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形态特征等相关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纯化、接种、鉴定等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实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等,共设置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4个学时。实验材料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实验内容安排顺序也可能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进行临时性调整。 本实验指导是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整理修改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往的一些实验指导书和网上的教学资源,在此一并感谢!本实验指导尚显单薄,内容尚欠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日臻完善。 编者 2011年8月

实验课注意事项 1.实验课前必须通过实验指导或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下载课件了解课堂实验内容,明确实验 目的,了解操作步骤。 2.按时参加实验课教学,不准迟到。上课期间注意课堂纪律,严禁喧哗、随意走动等扰乱 教学的行为发生。 3.注意实验室安全。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操作,爱护实验仪器和材料。遇到仪器 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报告教师,损坏仪器或用具必须登记。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或赔偿。 4.实验报告一律用铅笔书写,必须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纸,按时交实验报告。 5.绘图一定认真,不许虚构或艺术加工。绘图时选用硬度合适的铅笔,笔尖要保持圆滑。 所绘图形的一切特征用线条和圆点表示,线条要光滑、粗细一致,用圆点疏密表示色泽深浅,严禁涂抹,圆点要求大小一致。图形要求大小适中,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细微部分需放大表示时,可单独绘制。图形中各部分名称一律用虚线引出标注在图形右侧,图名写在图形下方,并在图名下面注明放大倍数。 6.实验结束后,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将所用仪器或材料整理好放在适当的位置,如有需要, 应做好使用情况登记。 7.轮流值日,保持实验室整洁。

病理学详细总结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科学实践的基础。 主要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发展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的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地位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三、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总论(普通病理学,基本病理过程)研究和阐述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性的病变基础 各论(器官病理学,系统病理学)研究和阐述各系统器官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 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 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活检) 3、细胞学检查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五、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一)大体观察 (二)光学显微镜观察 (三)组织(细胞)化学观察 (四)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五)电子显微镜观察 (六)图像分析技术 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学好病理要做到“六联”、“一动” 六联: *理论和实验*形态和机能*局部和整体 *总论和各论*大体和镜观*病理和临床 一动:动态的观点 ?病理学本科阶段学习和考试方法 ?病理典型病变图片 ?大体标本—般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稳态(homeostasis) 机体在神经、体液等机制的作用下,通过自我调节各器官功能代谢活动和内部结构,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并保持躯体、精神和对社会的良好状态。 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病理过程和病理状态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pathological state):发展极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是病理过程的后果。 第二节病因学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 概念 能引起某种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没有病因就不能发生相应的疾病。 (二)病因的分类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

实验二、真菌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 【字号:大中小】【打印此页】【关闭窗口】一、目的和要求 熟悉不同临时玻片制作方法;通过观察,认识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认识真菌 的子实体、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类型孢子。 二、实验用具 挑针、刀片、木板、酒精灯、火柴、载玻片、盖玻片、纱布、(棉蓝)乳酚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吸水纸等。 三、内容与方法 1.临时玻片的制作 临时玻片制作方法很多,如涂、撕、粘、挑和切片等,可以根据病原物的类型选择使用。 (1)涂抹法: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物常用涂抹法制片。将细菌或酵母菌的悬浮液均匀地 涂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固定,再加盖玻片封固。加盖玻片前还可进行染色处理,使菌体或鞭毛着色而易于观察。 (2)撕取法:用小金属镊子仔细撕下病部表皮或表皮毛制成临时玻片。 (3)粘贴法:将塑料胶带纸剪成边长5mm左右的小块(注意胶带上不要印有指印), 使胶面朝下贴在病部,轻按一下后揭下制成玻片。 (4)挑取法:用挑针从病组织或基物(如培养基)上挑取表面的霉状物、粉状物或孢子 团制成玻片。 (5)组织透明法:将少量病组织材料切成细丝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乳酚油后在酒精灯 上徐徐加热至蒸气出现。如此处理数次使组织透明,冷却后加盖玻片进行镜检。此法可以观察到病原物在寄主内的原有状态。 (6)徒手切片:徒手切片时选取病状典型、病征明显的病组织材料,先在病征明显处切 取病组织小块(边长5-8mm),放在小木块上,用食指轻轻压住,随着手指慢慢地后退,用刀片的刀尖将压住的病组织小块切成很薄的丝或片,用沾有浮载剂的挑针或接种针挑取薄而合适的材料放在一干净载玻片上的浮载剂液滴中央,盖上盖玻片,仔细擦去多余的浮载剂(注意浮载剂过多会使观察物出现晃动不稳定现象),即制成一张临时玻片。 浮载剂: 水:溢菌、线虫活动、真菌孢子萌发、大小测量 –优点:方便 –缺点:产生气泡;易干燥 乳酚油:除上述外均可用。

病理学实验强大总结版

IJ3:肝细胞坏死(周围有正常结构,故注意与之区分鉴别,对比着看!) 1、低倍镜下肝细胞基本保存完整,看到完整肝细胞结构时即锁定肝中央静脉区! 2、高倍镜时可看到坏死灶内肝细胞索结构消失,成为一些相互分离、深红的、形态不规则的小碎块,即为坏死的肝细胞。 3、最终确定准则,看到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多数为深红色) IJ4、脾细动脉玻璃样变: 1、低倍镜下见脾被膜、脾小梁、脾小体及脾窦等正常结构。到此处时注意转向脾细动脉。 2、高倍镜下中央动脉管壁呈明显的不对称性增厚,管壁成均质红染结构,原有血管结构基本消失。 IJ5、肝细胞水变性和气球样变 1、低倍镜下见肝脏结构基本保持完整,但明显感觉局部浅染(多为中央静脉周围)。 2、高倍镜下可见部分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浆淡染,可见红染细颗粒样物和一些界限不清的空泡,胞核仍位于中央。其中体积为正常肝细胞3~4倍,胞浆透明,状如气球的为气球样变的肝细胞。 RP1、肉芽组织 1、低倍镜下观察整个切片,可见大量的骨骼肌组织,其上方为创面,可见肉芽组织。 2、高倍镜下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管壁多为单层内皮细胞,管腔较大。 纵切面毛细血管长轴与肉芽组织表面垂直。可见成纤维细胞(梭形,核椭圆,染色质浅、核仁清楚,胞质丰富)和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还有少量均质红染的纤维素。 HD1、慢性肺淤血 一、早期(貌似考试片子是晚期,不是很确定,先写上) 1、低倍镜下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腔内充满粉红色均质物质,即为含蛋白质的水肿液。 2、高倍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高度淤血造成的漏出性出血),有的中可见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 二、晚期 1、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壁及间质有一定程度的纤维增生。肺泡腔内水肿不明显。 2、重点是观察胞浆充满棕黄色颗粒的心衰细胞(体积较大,含含铁血黄素)。 HD2、慢性肝淤血 1、低倍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窦变宽(正常时肝索:肝窦=2:1,慢性肝淤血时可变小甚至逆转),然后迅速转到门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 2、中央静脉扩张、充血、管壁增厚。肝窦明显扩张,肝细胞索则被压迫萎缩。 3、高倍镜下见肝小叶周边及淤血区附近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多数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的圆形空泡。“月锄变形” 4、可尝试寻找脂肪变性。 5、之后可拿片子肉眼观,看是否有“槟榔肝”现象??(待判断,以前未有观察)

病理学实验指导

病理学实验指导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其临床表现,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临床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病理学实习内容和方法包括:①大体标本观察,②病理切片观察,③观看挂图、各种图谱、幻灯片、电视录相及多媒体课件,④动物实验,⑤临床病理讨论,⑥参观(参加)尸体解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 《病理学实习指导》一书供学生实习课使用,主要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病理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及独立分析能力;指导书中对大标本,切片观察要点进行了条款式的描述,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事物的能力;并附有许多思考题和病例讨论,均可帮助同学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 病理学每次理论课讲授之后均配合一次相应实习,实习时必须掌握并灵活运用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基本方法。 (一)大体标本的观察方法 实习课所观察的大体标本,一般都是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具有消毒、杀灭微生物及凝固蛋白质的作用),其大小、颜色、硬度与新鲜标本有所不同,标本的体积缩小变硬,颜色变浅、变灰,出血区则多变成黑褐色。 1、首先观察标本为何种器官、组织或其中的一部分(如肺上叶或下叶) 2、观察脏器的体积和形状,是否肿大或缩小,有否变形。 3、从表面和切面观察脏器的颜色、光滑度、湿润度、透明度、硬度,有无病灶。 4、观察病灶具体位置、数目、分布(弥漫、局灶或单个)、大小(体积;长x宽x厚,以立方厘米表示)、形状、颜色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包膜、是否压迫或破坏周围组织等)。 5、空腔器官注意观察其内腔是否扩大、狭窄或阻塞,腔壁是否增厚或变薄,有否内容物及其性状、特点等。 6、诊断:根据上述大体标本病变,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作出正确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格式为:脏器(或组织)名称+病理变化。 (二)病理切片观察方法 病理切片绝大多数为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1、首先用肉眼观察切片,了解整个切片大致情况(形状,颜色等) 2、用低倍镜全面观察切片,辨别是什么组织,有何病变,病变所在部位,与周围组织大致关系(有无包膜、是否压迫或破坏周围组织等)。 3、在病变部位转高倍镜,观察组织的形态及病变的细微结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应相结合,灵活运用,避免只在高倍镜下观察。 4、观察镜下改变的同时,应联想其肉眼形态、可能产生的临床症状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机制。 三、实习注意事项 1、爱护显微镜、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及其他教具,不得损坏。 2、实习前做到预习实习指导内容,复习相关理论,了解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3、实习室保持安静,不得追赶、打闹、喧哗。 4、实习课—律穿白大衣,不许穿背心、拖鞋入室。

普通病理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学习描述和记载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以及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材料和用具 1.准备下列10种植物病害标本,如玉米大小斑病,稻瘟病等。 2、扩大镜、小刀及记载用具。 三、内容与方法 仔细观察并记录陈列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1、病状类型: (1)变色 植物受到外来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花叶、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主要表现有: ①褪绿或黄化褪绿或黄化是由于植物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②花叶与斑驳花叶是叶片颜色不均匀地变色,且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如烟草花叶病。如果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楚则称为斑驳。 (2)坏死 坏死是由于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主要表现有: ①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 ②枯死:芽、叶、枝、花的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③穿孔和落叶落果:在叶片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使病斑从健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受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④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 ⑤溃疡: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叶片或果实上。病部面积大,中央凹陷,坏死深入到皮层,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 ⑥猝倒和立枯:大多发生在各种植物的苗期,幼苗的茎基或根冠组织坏死,地上部萎蔫以致死亡,坏死引起突然倒伏的称为猝倒;坏死而不倒伏的称为立枯。 (3)萎蔫 指植物根部或茎部的维管束组织受到侵染而发生的枯萎现象,萎蔫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株性的。 (4)腐烂 腐烂是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根据症状及失水快慢又分为干腐和湿腐。 流胶也是腐烂的一种,桃树等木本植物受病菌为害后,内部组织坏死并腐烂分解,从病部向外流出粘胶状物质。 (5)畸形 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植物病害的畸形症状很多,常见的有: ①徒长:植株生长较正常的植株生长高大。 ②矮化、矮缩和丛生:矮化是植株各个器官的长度成比例变短或缩小,病株比健株矮小得多。矮缩则主要是节间缩短茎叶簇生在一起。丛生是枝条或根异常地增多,导致丛枝或丛根。 ③瘤肿:病部的细胞或组织因受病原物的刺激而增生或增大,呈现出瘤肿。 ④卷叶:叶片卷曲与皱缩,有时病叶变厚、变硬,严重时呈卷筒状。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作业—植物病害调查与诊断报告

实验二植物病害的调查与诊断 姓名:班级: 小组成员:** ** ** *** 一、实验目的 1、为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危害及为预测预报提供 科学依据; 2、通过病害调查,掌握栽培和环境条件对植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品种在生产中的抗感性表现,药剂防治效果等; 3、学会病害调查的一般方法,熟悉调查资料的整理、计算和分析等 4、掌握一般的病害诊断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内容 1.马蔺锈病 寄主植物:马蔺 诊断依据:夏孢子堆生在叶的两面,初埋生在马蔺表皮下,后露出,肉 桂色。经询问,学校马蔺长期得锈病。 镜检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球形,黄褐色。 2.白菜软腐病 寄主植物:白菜 诊断依据:叶柄发病部位呈水渍状,叶片半 透明,呈油纸状,整株软化、腐烂,散发出 特殊的恶臭 病原:病原菌为欧文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夏孢子

3.枣疯病 寄主植物:枣树 诊断依据:花变成叶,花器退化,花柄延长,萼片、花瓣、雄蕊均变成小叶,雌蕊转化为小枝,病枝纤细,节间缩短,呈从状。 病原:植原体 4.白菜黑斑病 寄主植物:白菜 诊断依据:病斑圆形,灰褐色或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上生黑 色霉状物,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叶上病斑发生很多时,很易变黄早枯。 镜检病原孢子: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形态相似,长条形至倒棍棒形,棕褐色。 5.黄栌白粉病 寄主植物:黄栌 诊断依据: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 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 镜检病原特征:属球针壳属,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属丝顶端卷曲如 钩状。

6.柑橘青霉病 寄主植物:柑橘 诊断依据:初期果皮软化,水渍状褪色,形成一层厚的白色霉状物。接着又从霉斑中部长出青色或绿色粉状物,外围通常留有一圈白色的菌丝环。 镜检病原特征:青霉菌,病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具隔膜,尖端数次分枝,呈帚状,孢子小梗无色,单胞,尖端渐趋尖细,呈瓶状,小梗上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 7.葡萄黑腐病 寄主植物:葡萄 诊断依据:果实发病后首先在果面上产生紫褐色 小斑点,逐渐扩大后病斑呈灰白色,边缘褐色, 稍凹陷。随病斑的继续发展,果实软腐。失水后 干缩,变成蓝灰色僵果,在树体上不易脱落。 病原:有性世代为称葡萄球座菌,属子囊菌 亚门真菌 8.葡萄霜霉病 寄主植物:葡萄

病理学实验考(切片标本)

1.肝细胞水肿p5 低倍镜:肝小叶结构不清楚,肝细胞明显肿胀,胞质淡染。部分肝细胞肿胀如气球样。 高倍镜:体积明显增大,呈圆形。核淡染,胞浆机乎完全透明。 2.肝细胞脂肪变性p5 低倍镜:肝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高倍镜:病变轻:胞浆内较小脂肪空泡。病变重:脂肪滴融合成大的空泡,细胞核被推挤在细胞的一侧,形似脂肪细胞。 11.慢性肺淤血p8 低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及肺间质小血管高度扩张充血。部分肺泡腔内可见均匀粉红色的水肿液。 高倍镜:毛细血管腔内充满红细胞。肺泡腔红细胞和心衰细胞。12.慢性肝淤血p8 低倍镜:小叶中央静脉及附近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小叶周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高倍镜:小叶中央静脉以及附近肝窦内充满红细胞。肝小叶中央淤血区肝细胞体积小、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周围肝细胞体积变大,胞质中出现脂肪空泡,(部分肝细胞表现为细胞水肿)。 15.肾贫血性梗死p8 低倍镜:(正常肾组织与梗死肾组织交错分布),梗死灶呈一片粉染区,其内可见轮廓模糊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梗死灶周边区域呈条带状红染。 高倍镜:肾小管上皮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或消失,残留的细胞核固缩,碎裂。 21.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p11 低倍镜:粘膜层不完整;渗出的炎细胞弥漫散在阑尾各层。 高倍镜:各层弥漫浸润的炎性细胞为嗜中性粒细胞。 31.直肠腺癌p25 低倍镜:肿瘤细胞形成腺管状结构,大小形态不一,分布极不规则,可见腺体共壁及背靠背现象,腺腔内可见分泌物及坏死物质。 高倍镜:细胞层次增多,肿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极性紊乱,核大深染,

核分裂象多见。 32乳腺纤维腺瘤p14 低倍镜:肿瘤实质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和腺管构成。 高倍镜:肿瘤的纤维成分染色较浅,细胞suo形,大小一致;腺上皮细胞矮立方形,为单层或多层,核深染,大小一致。 35支气管鳞状细胞癌p14 低倍镜:可见残留支气管组织和软骨,癌巢片状或带状大小不等 高倍镜:高分化癌巢中有角化珠,细胞间桥,细胞核分裂象多见,低分化的则不见角化珠和细胞间桥。 52风湿性心肌炎p18 低倍镜:可见风湿小体 高倍镜:可见风湿小体中央有少许红色絮状物,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可见风湿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核膜增厚深染,染色质向中央集结,并有细丝放射至核膜,在横切面上呈枭眼状。 5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p18 镜下:冠状动脉内膜部分增厚,呈半月形向管腔突出。表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部分呈玻璃样变,其下见淡红色无结构的粥样坏死物质,内含针形裂隙(胆固醇结晶)。同时可见钙化灶和颗粒状蓝色钙化物质,底部可见残留的泡沫细胞。 62.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p21 低倍镜:全部肺泡扩张,肺泡内充满炎症渗出物,病变分布一致,肺泡壁完整。 高倍镜:肺泡内的渗出物主要为大量呈网状、细丝状的纤维素、嗜中性粒细胞。 61小叶性肺炎p21 低倍镜:支气管壁充血,部分粘膜上皮坏死脱落,管腔内大量炎细胞浸润。 高倍镜:炎症细胞以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支气管周围的肺泡管腔变圆,轻度扩张,内充满炎症细胞。 63肺结核p33 低倍镜:可见多个散在、大小不一的结节状病灶,病灶中央大片粉红

病理生理学实验指导

病理生理学实验指导汪思应郑红邓松华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目录 一,概论┈┈┈┈┈┈┈┈┈┈┈┈┈┈┈┈┈┈┈┈┈┈┈┈┈┈1 二,病理生理实验基本操作方法┈┈┈┈┈┈┈┈┈┈┈┈┈┈┈┈2 三,实验性肺水肿┈┈┈┈┈┈┈┈┈┈┈┈┈┈┈┈┈┈┈┈┈┈3 四,兔小肠灌溉的水肿模型复制┈┈┈┈┈┈┈┈┈┈┈┈┈┈┈┈3 五,缺氧┈┈┈┈┈┈┈┈┈┈┈┈┈┈┈┈┈┈┈┈┈┈┈┈┈┈4 六,再吸入式缺氧┈┈┈┈┈┈┈┈┈┈┈┈┈┈┈┈┈┈┈┈┈┈5 七,钾代谢障碍┈┈┈┈┈┈┈┈┈┈┈┈┈┈┈┈┈┈┈┈┈┈┈5 八,失血性休克┈┈┈┈┈┈┈┈┈┈┈┈┈┈┈┈┈┈┈┈┈┈┈5 九,喜树碱诱导细胞凋亡┈┈┈┈┈┈┈┈┈┈┈┈┈┈┈┈┈┈┈6 十,急性左心衰竭┈┈┈┈┈┈┈┈┈┈┈┈┈┈┈┈┈┈┈┈┈┈7 十一,急性右心衰┈┈┈┈┈┈┈┈┈┈┈┈┈┈┈┈┈┈┈┈┈┈┈8 十二,病例讨论—肝性脑病┈┈┈┈┈┈┈┈┈┈┈┈┈┈┈┈┈┈┈8 十三,病例讨论—急性肾功能不全┈┈┈┈┈┈┈┈┈┈┈┈┈┈┈┈9 十四,病例讨论—MODS┈┈┈┈┈┈┈┈┈┈┈┈┈┈┈┈┈┈┈┈┈10 十五,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11 十六,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12

概论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之一。它在理论课程中主要介绍了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的机能代谢:①发生何种改变(即临床症状及体征);②为何发生改变(即临床症状及体征出现的机制);③这些改变的规律性及与疾病的关系;④预防和处理这些改变的机理(即疾病防治措施的原理)。因此,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科学。同时它又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方法有两种,即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的结果虽能直接应用于患者,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病理生理学主要采取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在动物身上复制各种疾病或病理过程,作为人类相应疾病的模型。实验者可控制或改变实验条件,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环节、发病机制等。还可用于疾病的实验性预防、治疗及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的开发研究等。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有很多方法。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①从自然界中选择发病动物(如选择生长有肿瘤的鼠、狗等)作为疾病动物模型。但该动物模型个体间差异很大,且发病条件及病程等不易控制,已很少被直接采用。现主要用经人工选择培育的不同品系的发病动物如由Okamoto和Aoki选育成功的SHR 大鼠,其成年后100%发生高血压,常用作自发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我国天津医学院培育成功的津白-Ⅱ小鼠,成年后易发生乳腺癌等;②根据疾病发生原因来复制疾病的动物模型。如用二乙基亚硝胺、二甲基偶氮苯来复制大鼠肝癌动物模型;我室张载福教授用盲肠结扎穿孔法造成小鼠腹腔感染来复制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动物模型;③根据疾病发生机制复制动物模型。如本指导中用大剂量快速输液提高家兔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以复制的实验性肺水肿模型,动脉控制性放血造成的失血性休克模型。④根据疾病的发生环节复制疾病的动物模

病理学实验考试切片描述复习

①肝细胞水样变性: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窦受压变狭或消失。肝细胞肿大,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胞质疏松,内含粉红色嗜酸性颗粒。有的变圆、胞浆空亮,形成气球样变。 ②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肝):胞浆中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脂肪滴),边界清晰,将细胞核挤向一侧。肝细胞体积增大、肿胀,细胞核明显,细胞与细胞之间界限不清。 ③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核大,胞浆红染。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可见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各种炎症细胞。 ④慢性肺淤血:肺泡壁变厚及纤维化,肺泡腔内含淡红色水肿液,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⑤混合血栓:白色血栓: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支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中性粒细胞附着。红色血栓: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所构成。 ⑥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损伤,在心瓣膜上附有一巨大的赘生物,赘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其内含有大量淡紫兰颗粒状的细菌团及深蓝色的块状钙化灶。 ⑦风湿性心肌炎:在心肌间质尤其血管周围,有一些梭形细胞团,即风湿小体,中间为纤维蛋白样坏死灶,周围有枭眼或毛虫样的风湿细胞,及少量组织细胞及炎细胞。 ⑧主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凸起,中膜萎缩。纤维组织增生、玻变形成纤维帽,深部可见大量粉红染的无定形的脂质和坏死物及柳叶状的胆固醇结晶,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⑨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横断面,由内向外共4层,分别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部分粘膜上皮及固有层变性坏死,阑尾腔内及浆膜层有炎性渗出物,由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和少量纤维素组成,血管扩张充血。 ⑩肺结核:典型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周围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11肠阿米巴:低倍镜可见肠粘膜溃疡呈口小底大烧瓶状。高倍镜可见溃疡边缘坏死组织与活组织交界处有散在或成群的阿米巴滋养体,呈圆形或略呈椭圆形,胞膜清晰,胞浆呈空泡状,核小而圆,周围有空隙。 12血吸虫性肝硬化(血吸虫肝):肝小叶正常,散在分布结节状结构,为虫卵结节。结节中央有几个血吸虫卵,组织大片坏死伴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和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堆积。 13胃溃疡:表层可见少量渗出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渗出层下方为数量不等的坏死组织,坏死层下方为大量增生的肉芽组织,最下层为瘢痕组织层,血管、细胞少而胶原纤维多,溃疡周围胃粘膜有肠上皮化生。 14门脉性肝硬化:形成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有脂肪变性,坏死及再生,中央静脉多偏位或缺如,假小叶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及新生小胆管。 15肝细胞性肝癌:肿瘤细胞成索状和片状排列,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可见多核瘤巨细胞,细胞核大深染,核分裂像增多,部分肿瘤细胞胞质丰富而红染,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 16毒性甲状腺肿:滤泡呈弥漫性增生,滤泡大小不一,以小形滤泡为主,内有胶质样物质及大量空泡,间质中毛细血管丰富,血管扩张充血,有纤维组织增生,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17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以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多为主,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管腔内出现蛋白管型、红细胞或白细胞管型及颗粒管型。 18新月体肾炎: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主要由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和渗出的单核细胞组成,在肾球囊内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增生的上皮细胞间可见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性渗出物。 19肾透明细胞癌: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腺癌。肿瘤细胞常排列成片状、乳头状或管状;细胞体积大,边缘清晰,呈多角形,核小而均匀、染色深,细胞质多呈透明。 20淋巴结转移腺癌:于淋巴结边缘窦及皮髓质区可见多个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癌性腺体,无正常腺管,可有出芽,共壁等结构。部分癌细胞呈实性片状。癌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核浆比增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21高分化鳞癌:癌巢内细胞分层明显可见细胞内角化,棘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中央可有角化珠形成。 22纤维肉瘤:无明显包膜,瘤细胞弥漫一片,成束、交叉排列呈“鲱鱼骨”样,细胞呈梭形,胞质少,核大,染色质密集,可见核分裂相。

病理学实验总结备课讲稿

病理学实验总结

病理学实验总结 1.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1)低倍镜:肾皮质区近曲小管,管腔变小且不规则 (2)高倍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且向腔内突出,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内布满大小一致的红染颗粒,细胞核无改变。部分上皮细胞因极度肿胀破裂,致使腔内红染的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堆积。 2.肝脂肪变性 (1)低倍镜:大部分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空泡。脂变明显处肝索增宽变粗,排列紊乱,肝窦狭窄,甚至消失。 (2)高倍镜:肝细胞胞浆内含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空泡,有的融合成大空泡,将细胞核挤压至细胞的边缘。细胞核无改变。由于细胞肿大致肝窦变窄,因此小叶结构欠清晰。 3.脾被膜玻璃样变 (1)低倍镜:结缔组织(被膜)之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均质、红染、无结构的半透明物,纤维细胞明显减少。 (2)高倍镜:脾实质慢性淤血并有局灶性钙盐沉积,钙盐呈深蓝色颗粒或块状,病理性钙化。 4.肉芽组织 (1)低倍镜:溃疡表面有一层纤维素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构成的炎性渗出物。渗出物的下方是炎性肉芽肿,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彼此相互平行,与创面垂直。肉芽组织下面为纤维结缔组织。

(2)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肥大向腔内凸出,有些已形成管腔,有些未形成管腔。成纤维细胞分布在毛细血管之间,胞体大,胞浆丰富,淡红色,呈卵圆形、梭形或分枝状,胞核椭圆或梭形。肉芽组织中有数目不等的炎症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瘢痕组织由大量排列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并出现透明变性。 5.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变) (1)低倍镜:肺泡壁增厚,部分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 (2)高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且肺泡壁增厚有纤维组织增生。部分肺泡腔内有漏出的红细胞及胞浆内含有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 6.混合血栓(心脏附壁血栓) (1)低倍镜:混合血栓外周可见正常心肌组织。粉红色不规则小梁和红色区域交织存在。 (2)高倍镜:粉红色粉末状的血小板凝集呈珊瑚状,表面可见白细胞附着;血小板梁间有大量网络着红细胞的纤维素。部分区域有机化现象。 7.鼻炎性息肉 各类炎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球形,具有分叶状细胞核,核浆淡红色,内含中性颗粒。在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单核巨噬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胞浆丰富,有空泡,常含有吞噬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