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2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电影片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

3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4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

5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

6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7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8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9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10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

11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2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

13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14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15 The Basketball Cultures of China and America

16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

17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8 《南方与北方》中玛格丽特·黑尔的人物分析

19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20 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在美国》

21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22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23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

24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25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

26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27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28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29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O-lan in The Good Earth

30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美女的命运

31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

32 论《红字》中的象征

33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34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35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36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37 On the Features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Song of Soloman

38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39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40 电影《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形象分析

41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

42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43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44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45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6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a English and Its Future

47 零售创新典范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

48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

49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

50 Exploration of Improper Criticism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51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52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

53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54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

55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

56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57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58 红河州农村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59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60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61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62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63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64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

65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66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67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英谚语差异

68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

69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

70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71 Chinese Auto Companies’ Cross-border Acquis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s on the Chinese Auto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Geely’s Acquisition of V olvo

72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7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74 On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75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76 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

77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78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

79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

80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81 哈利波特的情感分析

82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83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84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蕴和影响

85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86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87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

88 从中英婚俗看两国文化差异

89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

9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温斯顿丘吉尔

91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

92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

93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94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95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96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

97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9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99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100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101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

102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103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104 论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

105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

106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

10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108 《美国丽人》中的伦理主题研究

109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110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

111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

112 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分裂人格

113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

114 英语谐音双关的语义特点及其不可译性

115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116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117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的写作手法

118 中英文法律谚语比较及互译技巧

119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120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121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122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123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124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

125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

126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127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

128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29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

130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131 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的平衡原则

132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探讨

133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134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

135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136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137 The differences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s under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38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

139 由国内“外语早学潮”看关键期假设

140 冲破人生的枷锁——试析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七个枷锁

141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14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43 分析《等待》的悲剧

144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

145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146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147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148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149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150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

151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

152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153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

154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

155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156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157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

158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15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e Languages

160 On Morality in Shakespeare’s Macbeth

161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162 试析盖茨比和迪克的美国梦破灭的原因—以《伟大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为例163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164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

165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166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

167 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秀拉》

168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

169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170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 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171 Reflections on the Inner Beauty of Jane Eyre

172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73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174 《欲望都市》四位女主角的爱情观分析

175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176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

177 《野性的呼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178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

179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180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

181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82

183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184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185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186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

187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

188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

189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

190 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

191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192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美国黑人英语

193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

194 An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195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Language as Seen in English Idioms 196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197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198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199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20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总结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总结

————————————————————————————————作者:————————————————————————————————日期: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

心理学案例分析68556

老师课件上的案例 一位母亲,与女儿关系日益紧张,她感觉和女儿越来越无法沟通。女儿高三,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她平时经常看电视、上网,我看着很着急,我说她,她却说“我有打算,你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不该说时偏要说”。在孩子上初三时,发生过一件事:数学老师要她去老师家补课,因为女儿的数学成绩不错,而且住的又比较远,就没有去,可从这以后,老师总是挑她的毛病,于是她向妈妈述说,希望妈妈能找老师评理,可妈妈没有去,并告诉她:“你各方面努力做好,老师就不会再批评你了”。至此,女儿认为妈妈软弱,不关心她。结果,女儿数学成绩下降,中考没能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时,女儿得知同桌的母亲对孩子关怀备至,心里更是不平衡,回家后经常找碴和妈妈争吵。有时候她明明考了80分,却偏偏告诉妈妈自己不及格,并说”你不用把我想的太好,也不用把我想的太坏”。妈妈说“只要你生活没有遗憾,就是妈妈最大的满足”;女儿说:“遗憾早就有了,现在说什么还有什么用?晚了,已经来不及了” 试请你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帮助这位母亲? 原因: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 建议:首先,妈妈要摆脱“无法沟通”的观念,要将女儿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在表达方式上应采用平和舒缓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对女儿的关怀、理解以及对女儿所受的心疼表达出来,采用各种灵活轻松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1. 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时却 觉得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发生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2.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记忆系统由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间映像,其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或两秒。虽然信息的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很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 3.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可过一会时间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两种: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临时性遗忘,这是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遗忘,这是真遗忘。平时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过一会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张,过了一会,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排除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了。 4. 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是怎样解释的?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的一种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习惯用途后,就很难堪出它的其它用途。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它功能。 5.有些有关狼孩或者猪孩的报道,当小孩出生后,被狼或野猪等刁走,在狼群或野猪群中长大,等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发现他们的智商比正常环境综长大的同龄孩子低得多。请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现象。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智商发展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不仅遗传是影响智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实践都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丰富的舰艇刺激、母亲的抚爱等都会促进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方式就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影响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遗传因素为智力的正常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物质基础。先天就有脑缺陷的儿童,他就不可能有超常的智力。先天的遗传只是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最终实现还要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实践的影响。狼孩或猪孩又正常德遗传因素,他们具有智力正常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但他们脱离人类社会以后,在狼群或野猪群中长大,失去了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实践环境影响,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参与实践,所以他们的智力发展就要受到严重的阻碍,当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智商会远远低于正常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6.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请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答题要点:(1)《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说明情绪情感具有健康的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2)情绪的左右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例如,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烂、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积极而正常德情绪体验尸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7.小娟生性柔弱,又在一个宠爱她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当有一天老师因为它做事磨蹭而批评她后,小娟无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专题简介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详细阅读

?什么是"蝴蝶效应"? ?为什么会有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关系呢? ?请问“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到底在哪扇的翅膀?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什么?还有哪些效应? ?何谓木桶效应? ?在实际的生活中,短木桶效应和扬长避短到底哪 个更具有优势一些? 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详细阅读 ?什么叫羊群效应? ?什么是扎堆效应谁能告诉我谢谢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详细阅读 ? 什么叫鲶鱼效应? ? 鲶鱼效应与培哥效应的联系 ? 鲶鱼的生活习性?“鲶鱼效应”说法的由来?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 鲶鱼效应,对于外来事物每个人都会产生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是否对我们认识事物 有很大的影响。在记忆上,由于大脑的兴奋让我们很容易对这事务注意因而让我们更容易记下。(比如和某人初次见面而当见到这个人时我们感到非常的紧张,之后虽然我们很长时间没见但仍然能记得他的样子)。 在做事上,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一定的刺激是非常必要的,当感到一些天有些堕落时去找一些新事物(比如和同学或朋友一起出去玩,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交谈)或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做点别的。变化是很好的事,有变化才有发展,才又发现,所以时常让自己处在变化之中。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与名词解释简单题与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重点 客体永久性、最近发展区、学习、泛化、分化、消退、智慧技能的学习、观察学习、有意义学习、负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移除性惩罚、操作性行为、普雷马克原理、连续接近技术、认知示范、潜伏学习、学习共同体、认知结构、先行组织者、短时记忆、发现法教学模式、自我效能感、归因、正迁移、负迁移、上位学习、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教育心理学、外部动机、内部动机 二、填空题和判断重点 行动研究、描述研究和因果研究 发展的特点;教育、学习和发展的关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的阶段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尔金德的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 玛西娅的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品德的心理结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学习律 强化程序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表征系统和知识获得的三个环节 奥苏贝尔有关认知结构的特点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有关学习的分类 加涅有关学习的分类、信息加工模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 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涉及的有意义学习的不同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三、简答和论述 1.为什么说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 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研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有哪些及其各自主要观点。 6.简述桑代克的学习律。 7.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程序。 8.简述班杜拉提出了三元交互作用决定论。 9.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主要有哪些?各自主要观点是什么? 10.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顿悟的作用。 11.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12.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包含哪些部分? 13.先行组织者和“引课”的区别与联系。 1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及其探索发现学习。 15.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16.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人为因素分析准则

人为因素分析准则 一、目的 指导对生产运行中积累的人为因素事件的数据分析,提高对事件本质的认识程度,为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支持数据,形成事件的提前预防。 二、分析范围 公司重大质量索赔事件、对客户造成抱怨的索赔(如零小时索赔等)、其他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人身安全事件。 三、指导思想 人为因素分析准则的指导理念是结合业务管理流程(BPM)思想,挖掘每个事故/事件背后的工作流程,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然后针对子系统,利用HFACS(“瑞士奶酪“模型)(图1),进行人为因素分析,确定各子系统原因之间的关系,实现事件重现,为改进提供支撑数据。 四、分析步骤 1.明确事故/事件背后的工作流程(子系统)及其关系。针对客户关注的由公司原因造成的航空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其他人身安全事件,首先确认事件背后的促使系统失效的流程,该流程可能是由多个环节或子系统(A1、A2…)按照一定的顺序(时间和空间)组成的。 2.分析各子系统涉及的原因,利用HFACS对子系统进行人为因素分析(图 表 1 各子系统漏洞分析 3.确定各根原因之间的关系,其属性应该包括所属子系统、原因1、原因2 五、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信息,进行原因结果分析。原因结果分析应该明确差错还是违规,并根据分析的结果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对于差错不应该追究人员责任。 六、数据保存 通过步骤1各环节或子系统(A1、A2、、、)的关系和表2原因关系,即可实现事件重现,为风险评价和安全预警提供有用的数据.

附件 HFACS 图1 基于HFACS的事故分析模型 图2 事故/事件原因分析二维图

HFACS术语详细释义 1.不安全行为(G)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系统存在问题的直接表现。这种不安全行为分为两类:差错和违规。(l)差错包括有技能差错G(1)、决策差错G(2)和知觉差错G(3)。技能差错G(1):漏掉程序步骤,维修技术不足,工作时注意力分配不当等。决策差错G(2):可能由于经验不足,缺乏训练或外界压力等造成,也可能理解问题不彻底。如周期压力下判断错误,决策失败等。知觉差错G(3):即一个人的感知觉和实际情况不一致,如由于工作场所光线不足引起的视觉错觉等。(2)违规故意或者说主观不遵守确保产品安全的规章制度,分为习惯性违规G(4)和偶然性违规G(5)。前者是组织或管理人员常常能容忍和默许的,常造成工作人员习惯成自然。而后者偏离规章或工作人员正常的行为模式,是不被允许的。 2.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F) 不安全的行为的前提条件指出了直接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客观条件,包括操作者状态,环境因素和人员因素。 (l)操作者的状态能影响并经常影响人的工作绩效,包括精神状态差F(3)、生理状态差F(4)和身体/认知局限F(5),如精神疲劳,失去情境意识(指一个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理解和判断,精确的感知环境变化和对未来发展的预知能力),工作中自满等属于精神状态差。生病、缺氧,身体疲劳或服用药物等引起生理状态差。当操作要求超出个人能力范围时会出现身体/认知局限,同时为安全埋下隐患,如视觉局限、休息时间不足、体能不适应等。(2)HFACS将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物理环境F(6)和技术环境F(7)。前者指工作者周围的环境,如工作间温度、噪音、照明、有毒气体等。技术环境包括人机操作界面特征、工卡检查单编排等情况。 (3)人员因素强调个人的准备状态F(2)和班组管理F(1),因为班组活动常为许多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创造前提条件。例如在维修过程中,任务交接沟通不畅、缺少团队合作等问题属于班组管理不良。没有良好的休息、班组带班教育培训不足、滥用药物等属于个人准备情况不足。 3.不安全的监督(E) (l)监督不充分E(1)是监督者或组织者没有提供专业的指导、培训、监督等。若组织者没有提供充足的培训,则工作者的操作技能将不足,出现差错的机率必然增加。 (2)计划不适当E(2)包括这样几种情况:值班人员配备不当,工作指令时间不足(AOG),或长期高负荷工作,没有为工作者提供足够的休息等。计划不当会使的出错的几率加大。(3)没有纠正问题E(3)指的是管理者清楚人员、培训和其他相关安全领域的不足之后,仍然允许其持续下去的情况。 (4)监督违规E(4)指的是管理者或监督者有意违反现有的规章程序,如默许未经授权的人员执行相关工作等。 4组织影响(D) 组织层的差错属于最高级别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是间接的、隐性的、深远的,其改正的代价也很高,但是却更能加强系统安全。一般来说,组织影响包括三个方面: (l)资源管理不当D(1)主要指组织资源分配及维护决策存在的问题,如人力资源、资金设施等管理不当、过度削减安全相关的经费诸如此类。 (2)不良的组织氛围D(2)可以定义为影响工人绩效的多种变量,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政策。比如信息流通传递不畅、以加班多少衡量个人绩效、过于强调惩罚等都属于不良的组织氛围。 (3)组织过程漏洞D(3)主要涉及组织里运营过程中的行政决定和流程安排,如公司制定的工作程序存在缺陷或不完善,或制度欠缺等。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摘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 7 %,异卵双生子为33. 3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 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

心理学十大效应

心理学十大效应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己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的认识自己,有以下几个途径: 勇敢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 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 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后果知识自己骗了自己。 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 手机你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所以 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像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绩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要善于总结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 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是一件及其重要的事情 确认你的主见是正确的并且不是固执的 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不怕众说纷坛,只怕莫衷一是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十大心理学效应

十大心理学效应 (一)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源于皮格玛利翁效应,相传在古塞浦路斯国家,有一个国王叫皮格玛利翁,他用象牙雕塑了一尊少女雕像,并给她取名加拉提亚。后来日久生情,国王爱上了这尊雕像上的女孩,国王期待有一天,女孩能变成一个真实的美丽女子来与她结婚。国王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待感动了爱神阿芙狄仁罗忒,就赋予雕像以生命。加拉提亚化为真人嫁给了国王。这就是心理学家们所说的皮格玛利翁效应。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是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期待就是一种力量。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根据这种期待效应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期待”、“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

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父母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二)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与经济学中所言的边际递减效应是一个原理。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当一个人饥饿时,你给他一只包子,他会吃得很香,而且还觉得太少了,给他第二只和第三只时,他虽然能吃得下,但感觉远没有第一只包子味美;当你给他第四第五只时,他可能再也不像吃第一只时那般充满对美味的期待了。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举例

案例分析题举例,供参考! 1. 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时却觉得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 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发生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2.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 记忆系统由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间映像,其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或两秒。虽然信息的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很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 3.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可过一会时间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 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两种: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临时性遗忘,这是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遗忘,这是真遗忘。平时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过一会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一)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 (二)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 三、学校因素。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澳瑞森·梅伦 一个人的个性与成长经历和接受的教育以及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没有人在世界上是一座孤岛,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学将大有用处。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不能忽视的问题,无论是个人心理疏导、原生家庭教育、职场人际关系…都应该尝试运用心理学去介入及疗愈。心理学不仅让人更认识自己,更了解人性,更帮助人际交往有困惑的人。 因此,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有助于自处、与他人相处,更能运用它们分析社会现象及个人性情背后的原因。从而帮助自己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时,能拥有智慧的判断。 本期特别推荐,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每一个都发人深省。懂心理学的人,更懂世界。 01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曾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种选择: 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 自己只需发号施令,他们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两个助手若无能,就会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02 破窗效应 心理学将一种现象叫「破窗效应」:一个房子若窗户破了,无人修补,隔不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打破;一面墙,若出现一些涂鸦没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正如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若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就会毫不犹疑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