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8版)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8版)测试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

A 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D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连续性

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13、(B)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

B、科学性

C、教育性

D、合理性

14、( A )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A、书面测验

B、教师观察

C、学具制作

D、学生作业

1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A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A、学习结果

B、学习过程

C、学习评价

D、学习能力

16、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 B )。

A、指导作用

B、主导作用

C、主要作用

D、辅助作用

17、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 A )。

A、基本途径

B、基本过程

C、基本方法

D、基本思想

18、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下列各资源不属于数学课程资源的是( D )

A、文本资源

B、信息技术资源

C、社会教育资源

D、人力资源

19、2011年版稿中定义数学教育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C)

A、基本过程

B、基本方法

C、基本活动经验

D、基本实践能力

20、课程标准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中,要以这五个理念为基础,形成新的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评价目标多元化

B、评价方式多样化

C、评价过程静态化

D、评价主体多元化

21、( C )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A、空间观念

B、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C、数学活动经验

22、课标中要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方程”。这里要求方程中的分式个数不超过( A )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23、初中数学课程为课标中规定的第(B )学段

A、一

B、二

C、三

D、四

24、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属那一部分内容(C )

A、统计与概率

B、综合与实践

C、数与代数

D、图形与几何

25、“用数学”的含义是( B )

A、用数学学习

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C、了解生活数学

26、初中阶段《课标》中“数与代数”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C )

A、三角形 B 、四边形C、函数

二、选择题(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创新性

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

A、建立数感

B、符号意识

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D、初步形成模型想

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

B、直观与抽象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7、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8、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创新性

9、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

A、建立数感

B、符号意识

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0、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

B、直观与抽象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1、《标准》中提出的“四能”是指(B C)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讨论问题

B、提出问题

C、发现问题

12、《标准》中提出的推理一般指(A C)

A、合情推理

B、类比推理

C、演绎推理

13、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A B)

A、几何直观

B、推理能力

C、运算能力

14、义务教育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ABCD)方面作出了阐述。

A、知识技能

B、数学思考

C、问题解决

D、情感态度

15、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ABCD)方面的课程内容。

A、数与代数

B、图形与几何

C、统计与概率

D、综合与实践

二、填空题。(45%)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4、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15、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6、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7、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8、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20、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21、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2、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23、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三个方面。

24、2011年版稿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25、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修改,提出了“两能”,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8、“三维目标”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9、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判断题

1、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标准》规定: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的内容为选学内容,考试不作要求。(√)

3、人教版或北师大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不一样。(×)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书。(√)

5、《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

6、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8、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的结果。(×)

9、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10、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11、利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

12、整式的乘法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13、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四、简答题。(25%)

1、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

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2、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3、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