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吸附剂在环境科学中的应 用

固体吸附剂在环境科学中的应 用
固体吸附剂在环境科学中的应 用

固体吸附剂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黄玮洁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州 510006)

摘要吸附作为一种现象处处存在,目前固体吸附剂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距离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讨论了固体吸附剂在环境治理和环境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环境固体吸附剂活性炭

1. 前言

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呈现出地域上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在大气环境方面,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故随着能源使用量的上升大气污染的状况日益严重。固体吸附剂在环境治理特别是空气净化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固体吸附剂

固体表面的气体与液体有在固体表面自动聚集,以求降低表面能的趋势。固体表面的气体或液体的浓度高于其本体浓度的现象,称为固体的表面吸附。常见的吸附剂有硅胶、活性炭、吸附树脂(树脂吸附剂)、黏土、硅藻土、分子筛、活性氧化铝。其中,活性碳是一种多孔性固体,比表面积大,吸附力比硅胶、氧化铝都强,属于非极性吸附剂。

固-气吸附在环境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固体吸附剂作为干燥剂、防毒面具、脱色剂、色谱、污水处理、催化剂等在干燥空气的制备、废气和毒气的净化、混合气中某中有用有机成分的回收、脱气获得高真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3. 固体吸附剂的应用

3.1 固体吸附剂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3.1.1 吸附式空气取水取水方法

季建刚等【1】提供了一种环保、节能的空气取水新技术,它利用固体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通过太阳能或其他热源加热使吸附的水分脱附并冷凝获得淡水。文中利用自制的复合吸附剂SWS-n作为吸附材料,利用固体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加热吸附剂使吸附的水分脱附,脱附的水蒸气经过冷凝而获得淡水。

以某人工合成的吸附材料SWS为基质,复合某无机盐制成的复合吸附剂SWS - n具有很高的吸附水能力,其最大饱和吸附水量高达175 %左右,大大高于现有的吸附剂;在80 ℃的较低加热温度下,每kg 吸附剂产水量高达1. 6 kg ,具有很高的取水效率。

通过实验表明,每kg吸附剂可获得水量约1. 6 kg ,具有很高的取水效率。吸附式空气取水方法同吸收法相比,具有系统装置简单、体积小、效率高的优点。

3.1.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原料制备活性炭

城市污水厂污泥是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副产物。随着城镇化过程的加快,水工业将成为我国很有潜力的产业,生活给水量和城市污水的产生量会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越来越多,污水厂污泥是一含水率高、含大量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 等的具有复杂流变形的半干性固体废物,它容量大、易腐败、不稳定、有恶臭,如不加以安全处理和处置,将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但同时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腐殖质等可利用资源。因此,探讨并实施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新途径,对解决污泥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任爱玲等[2]通过对污泥特性分析、污泥活性炭最佳工艺探讨、污泥活性炭比表面和扫描

电镜表征分析,研究了以城市污泥为主要原料制备活性炭。

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40%氯化锌溶液为活化剂、活化时间20min、活化温度600℃、固液比为1∶2~1∶3的条件下,制备的污泥活性炭碘吸附值为514~542mg/g,大孔、中孔、微孔容积分别为0139~0153mL/ g、0110~0115mL/ g、0115~0123mL/ g ,比表面积为193~256m2/ g。将污泥活性炭处理COD为2400mg/ L、色度250的制药废水,COD 去除率> 87 %、色度去除率>80%。

以城市污泥为主要原料制备活性炭符合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利用现有的活性炭制备技术路线和设备即可满足其生产要求,可以制备出用于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剂,体现以废治废,化害为利的原则,对污泥资源化的工业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1.3 用煤基吸油剂和活性碳治理空气中的沥青烟

沥青烟系建筑、石油、冶金、焦化等工业部门中沥青、石油、煤炭等在高温下挥发到环境空气中的烟雾物质,严重污染环境。沥青烟的组分主要是多环芳烃,包括萘、菲、蒽、酚、咔唑、吡啶、吲哚、茚等一百多种有机物。医学研究表明,它们对人体及动植物均会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其中的多节环烃苯并芘,是一类致癌物或强致癌物。

张中豪[3]对沥青烟的脱除效果研究表明,采用固体吸附剂能使其脱除率大于90% ,可用于污染治理。实验发现,煤基吸油剂和活性碳对沥青烟均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可用于污染治理和劳保防护。

3.1.4 用固体吸附剂检测空气中的甲醛

甲醛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甲醛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能引起许多症状和体征,如对皮肤、眼睛和黏膜的急性刺激作用和致敏作用,痰多,引起头痛、结膜炎、鼻咽部疾病等,严重者发生喉痉挛、肺水肿。[4]

甲醛在环境中对机体有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意识的增强,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它在环境中的存在(尤其是在室内装修方面) ,因此对它的研究也较多。国内外建立了许多空气中甲醛有效的检测方法,而对甲醛的生物检测方法研究却很少。

Mc Clenny等【5】气相色谱- 质谱(GC2MS)法用固体吸附剂(石墨碳和碳分子筛结合)对空气中的醛类化合物进行采样,再解吸进入GC分离,MS分析。其检出限为615 ×10- 4mg/ m33。

3.2 固体吸附剂有利于减轻空气污染

[6]

3.2.1 利用固体吸附剂去除烟道气中的CO

2

以色列Solmecs公司开发出一种从气流(电厂烟道气)中去除CO2的新方法。该法被称作化学-温度-交替吸附(CTSA ) 法, 使用一种由该公司开发出的具有专利权的固体吸附剂。这种高孔隙度吸附剂在45~65℃利用化学吸附将CO2从气流中吸附去除;吸附的CO2在100~125℃被解吸, 同时使吸附剂的活性再生。

据估计, 该法的投资为600 美元/(t CO2·h- 1),而传统的胺吸附法的投资为900 美元。新法的运转费用为20 美元/t CO2, 而胺法为35~ 40 美元。新法费用低的原因是因为其设备简单, 能耗低及运转稳定。该法已完成实验室试验, 计划今年建1座150 m 3/h规模的中试装置。

3.2.2 在环境监测中利用固体吸附剂采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很多毒物。毒物来源主要有原材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夹杂物、废弃物, 有时也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等。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毒物质, 大多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逸出的废气和烟尘, 空气中有毒物质一

般以气体、蒸气、烟、雾、尘及气溶胶等不同状态存在, 有时则以多种形态同时存在于空气中, 不同状态的毒物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采样仪器进行采集【7】。

当承接了工作场所有毒物质监测任务后, 怎样正确应用这些评价指标、如何进行采样监测是监测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正确的空气样品采集方法, 要根据待测物的性质、存在状态、各种采样方法的适用性、拟采用的评价标准等来决定空气采样器和空气收集器, 合理采样监测方式还须考虑采样策略和采样技术, 并根据监测目的和实际接触情况作相应调整。『8』监测人员应掌握拟监测毒物的性质、存在状态监测人员首先要了解该毒物的理化性质和在空气中存在状态, 弄清其来源、种类、侵入途径和代谢途径。例如有机溶剂蒸气大多用固体吸附剂采样(刺激或窒息性气体除外),如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O SHA)和国立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N IO SH)所颁布的对空气中有机蒸气的监测方法中应用活性炭吸附剂采样者已达数百种之多[9]。

3.2.3 固体吸附剂在煤燃烧中的应用

3.2.3.1 煤分级燃烧中固体吸附剂对痕量金属排放的影响

近年来燃煤锅炉产生的有毒痕量元素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煤中含有多种不同物理化学形态的痕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一部分痕量金属会释放出并以气相存在,随着温度的降低直至露点温度,会形成很小的气溶胶核或在周围已存在的颗粒上凝结,富集在亚微米颗粒上。尽管电站锅炉的除尘效率很高(>99%),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亚微米颗粒进入到大气中,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研究痕量金属的控制技术。

程俊峰等[10]在一维煤粉燃烧炉上进行了烟煤添加不同吸附剂的分级燃烧试验。试验过程中保持总的空气过剩系数α为1120 ,分级风量占总风量的20 % ,炉内温度为1100 ℃左右。试验发现分级燃烧会增加亚微米颗粒排放,不利于对痕量重金属元素的控制,尤其对挥发性大的元素(如Cu和Ni)影响越明显。固体吸附剂对煤中重金属的排放具有吸附作用,并且不同的吸附剂对不同的痕量元素的吸附效果各不相同,不分级时,对Co,Cr,Ni元素来说,高岭土的吸附效果最好;对Be元素,灰质白云石效果最好;CaO则对Cu元素的吸附效果最好。而在分级情况下,对元素Be,Cr,Ni,灰质白云石的效果最好;对Co和Cu,高岭土的吸附最好。

吸附剂对痕量元素的吸附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则主要以痕量元素蒸气在孔内的凝结为主。尽管燃煤烟气中痕量元素的浓度达不到过饱和,但由于孔内扩散(包括分子扩散和Knudenson扩散)和开尔文效应,可以在高于露点的温度下凝结,即毛细管凝聚。而且吸附剂内存在许多活性位如SiO2,Al2O3,MgO等,这些活性位在高温下可以与痕量元素化合物反应生成稳定的晶体和玻璃体。活性中心与痕量元素化合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取决于痕量元素的化学性质,如SiO2,Al2O3与Pb、Cd、Cr的化合作用要强于与Ni、Co等元素的作用,另外这些活性位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所以各痕量元素化合物对活性位的竞争具有选择性。

在燃烧中添加固体吸附剂来捕获痕量金属被广泛认为是一项有前景的技术,它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固定痕量金属化合物,并将它们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形式。国内外研究表明固体吸附剂对烟气中的金属蒸气的清除非常有效。吸附效率与元素种类,吸附剂特性和喷入模式,运行温度,燃烧气氛以及空气流动速率等因素有关。多项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不仅仅是物理过程,而是一个包含有吸附、凝结、扩散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

3.2.3.2 固体吸附剂对流化床燃烧中痕量元素的控制

煤中的痕量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痕量元素如Hg、Pb、Cr、Cd等会挥发出来并附着在亚细微米颗粒上,随之排入大气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亚细

微米颗粒在大气中主要以气溶胶形式存在,不易沉降,其化合物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可以在人体内沉积,并可以转化为毒性很大的有机化合物[1]。现有的除尘设备对直径小于1μm的颗粒的捕获效率不是很大,目前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固体吸附剂对其进行控制。这种方法是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固定痕量金属化合物,并将它们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形式。国内外研究表明,固体吸附剂对烟气中的金属蒸气的清除非常有效。

陆继东等[11]讨论了在流化床燃烧状态下,固体吸附剂对痕量元素Hg、Pb、Cd、Cr 排放的抑制作用。固体吸附剂对痕量元素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包括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固体吸附剂提供了较大的比表面积与可能吸附痕量元素的活性位。吸附剂的吸附效果与元素自身性质、燃烧方式、煤种及吸附剂的类型都有关系。

3.2.4 天然气脱水方法——固体吸附法『12』

天然气利用是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新兴技术。从天然气中回收轻烃的制冷工艺通常采用吸附法、油吸收法和冷凝法。天然气脱水的方法主要有加防冻剂脱水法、溶剂吸收法和固体吸附剂吸附法。固体吸附法是根据吸附原理, 选择某些多孔性固体吸附天然气中的水蒸汽, 较常用的吸附剂为分子筛。这类方法适用于深度脱水, 脱水后的干气含水量可低于1ppm, 露点低于- 70℃。该法优点是对原料气的温度、压力和流量变化不敏感, 设计和操作简单, 占地面积小;缺点是投资和操作费用比三甘醇吸收法高。固体吸附法一般用于天然气深冷轻烃回收装置等需要深度脱水的场合,在国内外深冷分离装置中普遍采用, 国内部分浅冷装置也有采用。

4. 结语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环境为依托,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发展受阻,而良好的环境条件是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环境保护方面,由于固体吸附剂的性质,固体吸附剂也作为研究对象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季建刚等.一种新的空气取水方法—吸附式空气取水研究.节能.2002(10):34-36.

[2]任爱玲等.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制活性炭的研究.环境科学.2004,25(增刊):48-51.

[3] 张中豪.空气中沥青烟的浓度测定及其治理.化学世界.2000(1).:47-50.

[4] 张志虎,邵华.甲醛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中国职业医学.2005,32(1):55-57.

[5] McClenny WA,Oliver KD,Jacumin HHJr,etal.Ambient leve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OC) monitoring using solid adsorbents2recent USEPA studies[J ].J Environ Monit,2002,4():695-705.

[6] 化工环保.2000,20(5):63.

[7] 徐伯洪.职业卫生毒物监测技术.中国公共卫生,2003,19: 87-88.

[8] 梅勇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采样监测策略.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23(1):73-74

[9] N IOSH.M anual of A nalyticalM ethods.Fourth Edition.1990.

[10]程俊峰等.分级燃烧中固体吸附剂对痕量金属排放的影响. 环境科学.2001,22(6):34-38.

[11]陆继东等.固体吸附剂对流化床燃烧中痕量元素控制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2004,24(3):187-192

[12] 宁长春,庚秀梅.哈一联天然气处理站工艺流程研究与优化.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24(5):10-12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吸附剂的类型与选择

吸附剂的类型与选择 吸附是指气体或液体与多孔的固体颗粒表面接触,气体或液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停留在固体表面上,使气体或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浓度增大的现象。被吸附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气体或液体的固体称为吸附剂。当吸附质是水蒸气或水时,此固体吸附剂又称为固体干燥剂,也简称干燥剂。 根据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作用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物理吸附是由流体中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引起的,吸附过程类似气体液化和蒸气冷凝的物理过程。其特征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不发生化学反应,吸附速度很快,瞬间即可达到相平衡。物理吸附放出的热量较少,通常与液体气化热和蒸气冷凝热相当。气体在吸附剂表面可形成单层或多层分子吸附,当体系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时,被吸附的气体可很容易地从固体表面脱附,而不改变气体原来的性状,故吸附和脱附是可逆过程。工业上利用这种可逆性,通过改变操作条件使吸附质脱附,达到使吸附剂再生并回收或分离吸附质的目的。 吸附法脱水就是采用吸附剂脱除气体混合物中水蒸气或液体中溶解水的工艺过程。 通过使吸附剂升温达到再生的方法称为变温吸附(TSA)。通常,采用某加热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剂使其升温再生,再生完毕后再用冷气体

使吸附剂冷却降温,然后又开始下一个循环。由于加热、冷却时间较长,故TSA多用于处理气体混合物中吸附质含量较少或气体流量很小的场合。通过使体系压力降低使吸附剂再生的方法称为变压吸附(PSA)。由于循环快速完成,通常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因此处理量较高。天然气吸附法脱水通常采用变温吸附进行再生。 化学吸附是流体中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的分子起化学反应,生成表面络合物的结果。这种吸附所需的活化能大,故吸附热也大,接近化学反应热,比物理吸附太得多。化学吸附具有选择性,而且吸附速度较陵,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平衡。化学吸附是单分子吸附,而且多是不可逆的,或需要很高温度才能脱附,脱附出来的吸附质分子又往往已发生化学变化,不复具有原来的性状。 固体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当吸附质是水蒸气时,又称为湿容量)与被吸附气体(即吸附质)}的特性和分压、固体吸附剂的特性、比表面积、空隙率以及吸附温度等有关,故吸附容量(通常用kg吸附质/1OOkg吸附剂表示)可因吸附质和吸附剂体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所以,尽管某种吸附剂可以吸附多种不同气体,但不同吸附剂对不同气体的吸附容量往往有很大差别,亦即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因此,可利用吸附过程这种特点,选择合适的吸附剂,使气体混合物中吸附容量较大的一种或几种组分被选择性地吸附到吸附剂表面上,从而达到与气体混合物中其他组分分离的目的。 在天然气凝液回收、天然气液化装置和汽车用压缩天然气(CNG)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固体表面的吸附

§12.8 固体表面的吸附 一、固体表面的特点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一样,受力也是不均匀的,所以固体表面也有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固体表面的特点是: 1.固体表面分子(原子)移动困难,只能靠吸附来降低表面能。 2.固体表面是不均匀的 ,不同类型的原子的化学行为、吸附热、催化活性和表面态能级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3.固体表面层的组成与体相内部组成不同。 二、吸附等温线 1、当气体或蒸气在固体表面被吸附时,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分子筛、活性炭等。 为了测定固体的比表面,常用的吸附质有:氮气、水蒸气、苯或环己烷的蒸气等。 2、吸附量的表示 吸附量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1)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 (2)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物质的量 3、吸附量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对于一定的吸附剂与吸附质的系统,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是温度和吸附质压力的函数,即: 通常固定一个变量,求出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1)T =常数,q = f (p ),称为吸附等温式; (2)p =常数,q = f (T ),称为吸附等压式; (3)q =常数,p = f (T ),称为吸附等量式; 注:①这三种关系式中,吸附等温式最常用,从一组某类型的曲线可以得到其他两组曲线。 ②从吸附等温线可以反映出吸附剂的表面性质、孔分布以及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有关信息。 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如下5种类型:(图中p /p s 称为比压,p s 是吸附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p 为吸附质的压力)。 见教材P359图13.34 三、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描述了吸附量与被吸附蒸气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他在推导该公式的过程引入了两个重要假设: (1)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2)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被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31 m g V q m -=?单位:1 mol g n q m -=?单位:(,)q f T p =1ap ap θ=+a d k a k =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吸附剂

吸附剂(吸收剂) 用以选择性吸附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某些组分的多孔性固体物质称吸附剂。吸附剂通常制成球形、圆柱形或无定形的颗粒或粉末。优良吸附剂应具有的特性主要是单位质量吸附剂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对吸附质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即平衡吸附量大)。并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即能优先吸附混合物中某些组分。此外,还要求容易再生(即平衡吸附量对温度或压力的变化敏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等。 常用的吸附剂有:①活性白土、硅藻土等天然物质。常用于油品和糖液的脱色精制;②活性炭。由各种含炭物质经炭化和活化处理而成,耐酸碱但不耐高温,吸附性能良好,多用于气体或液体的除臭、脱色、以及溶剂蒸气回收和低分子烃类的分离;③硅胶。由硅酸钠水溶液脱钠离子制成的坚硬多孔的凝胶颗粒,能大量吸收水分,吸附非极性物质量很少,常用于气体或有机溶剂的干燥以及石油制品的精制;④活性氧化铝。由氧化铝的水合物加热脱水制成的多孔凝胶和晶体的混合物,常用于气体和有机物的干燥;⑤合成沸石。又称分子筛,人工合成的硅铝酸盐,具有均匀的孔径,热稳定性高,选择性好,用于气体和有机溶剂的干燥及石油馏分的吸附分离等;⑥合成树脂。具有巨型网状结构,常用的有非极性树脂,如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体;极性树脂,如聚甲基丙烯酸酯,用于废水处理、维生素的分离、药剂的脱色和净制等。

9.1.1、吸附现象及其工业应用 1、吸附分离应用背景: 吸附操作在化工、轻工、炼油、冶金和环保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气体中水分的脱除,溶剂的回收,水溶液或有机溶液的脱色、脱臭,有机烷烃的分离,芳烃的精制等。 2、吸附的定义及概念: 固体物质表面对气体或液体分子的吸着现象称为吸附。其中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3、吸附机理的分类: 根据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吸附力的不同,吸附操作分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两大类。 ⑴、物理吸附或称范德华吸附:它是吸附剂分子与吸附质分子间吸引力作用的结果,因其分子间结合力较弱,故容易脱附,如固体和气体之间的分子引力大于气体内部分子之间的引力,气体就会凝结在固体表面上,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吸附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质的蒸汽压应等于其在气相中的分压。 ⑵、化学吸附:是由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间化学健的作用所引起,其间结合力比物理吸附大得多,放出的热量也大得多,与化学反应热数量级相当,过程往往不可逆。化学吸附在催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章主要讨论物理吸附。 4、吸附机理的判断依据: ⑴、化学吸附热与化学反应热相近,比物理吸附热大得多。如二氧化碳和氢在各种吸附剂上的化学吸附热为83740J/mol和62800J/mol,而这两种气体的物理吸附热约为25120J/mol和8374J/mol。 ⑵、化学吸附有较高的选择性。如氯可以被钨或镍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则没有很高的选择性,它主要取决于气体或液体的物理性质及吸附剂的特性。 ⑶、化学吸附时,温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较显著,温度升高则吸附速率加快,因其是一个活化过程,故又称活化吸附。而物理吸附即使在低温下,吸附速率也可能较大,因它不属于活化吸附。 ⑷、化学吸附总是单分子层或单原子层,而物理吸附则不同,低压时,一般是单分子层,但随着吸附质分压增大,吸附层可能转变成多分子层。 5、吸附剂的再生及方法: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及环境的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认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进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 2.什么是环境要素及其特征。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为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同城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3、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发展过程: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2、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①.“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②.“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③.“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 4、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具体化的研究任务: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5、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发表的宣言或形成文件。 6、简述我国召开的环境会议。 第二章: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NO、CO和颗粒物等。 可吸入粒子(IP): 总悬浮颗粒物(TSP):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样皿(流量在1.1~1.7立方米/每分钟)在虑膜上所收集到的

吸附剂的种类

常用吸附剂简介 (发稿时间:2009-02-17 阅读次数:715)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天然有机吸附剂、天然无机吸附剂、合成吸附剂。 1、活性炭 活性炭是从水中除去不溶性漂浮物(有机物、某些无机物)最有效的吸附剂,有颗粒状和粉状两种状态。清除水中泄漏物用的是颗粒状活性炭。被吸附的泄漏物可以通过解吸再生回收使用,解吸后的活性炭可以重复使用。影响吸附效率的关键因素是被吸附物分子的大小和极性。吸附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而降低。所以必须通过实验来确定吸附某一物质所需的炭量。试验应模拟泄漏发生时的条件进行。 2、天然有机吸附剂 天然有机吸附剂由天然产品,如木纤维、玉米秆、稻草、木屑、树皮、花生皮等纤维素和橡胶组成,可以从水中除去油类和与油相似的有机物。天然有机吸附剂具有价廉、无毒、易得等优点,但再生困难。 3、天然无机吸附剂 天然无机吸附剂是由天然无机材料制成的,常用的天然无机材料有黏土、珍珠岩、蛭石、膨胀页岩和天然沸石。根据制作材料分为矿物吸附剂和黏土类吸附剂。 矿物吸附剂可用来吸附各种类型的烃、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酯和硝基化合物;黏土类吸附剂能吸附分子或离子,并且能有选择地

吸附不同大小的分子或不同极性的离子。天然无机材料制成的吸附剂主要是粒状的,其使用受刮风、降雨、降雪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4、合成吸附剂 合成吸附剂是专门为纯的有机液体研制的,能有效地清除陆地泄漏物和水体的不溶性漂浮物。对于有极性且在水中能溶解或能与水互溶的物质,不能使用合成吸附剂清除。能再生是合成吸附剂的一大优点。常用的合成吸附剂有聚氨酯、聚丙烯和有大量网眼的树脂。 聚氨酯有外表敞开式多孔状、外表面封闭式多孔状及非多孔状几种形式。所有形式的聚氨酯都能从水溶液中吸附泄漏物,但外表面敞开式多孔状聚氨酯能像海绵一样吸附液体。吸附状况取决于吸附剂气孔结构的敞开度、连通度和被吸附物的黏度、湿润力,但聚氨酯不能用来吸附处理大泄漏或高毒性泄漏物。 聚丙烯是线性烃类聚合物,能吸附无机液体或溶液。分子量结晶度较高的聚丙烯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和化学阻抗,但其生产难度和成本费用高。不能用来吸附处理大泄漏或高毒性泄漏物。 最常用的两种树脂是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这些树脂能与离子类化合物发生反应,不仅具有吸附性,还表现出离子交换。 (摘自:《环境应急响应实用手册》) 吸附剂 目录[隐藏] 一、概述 二、吸附剂的种类 1.硅胶 2.活性炭 3.沸石分子筛 4.碳分子筛 三、吸附剂的物理性质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与区别 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基本上是相近的。 生态学是以一般生物为对象的。着重于研究自然环境因素与生物的关系,单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作为基础理论而联系到人类独特的主观能动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生活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一、生态学定义的提出与生态学的发展 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发展简史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为了生活和生存,必须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其周围的动植物与人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生态知识的萌芽。根据文字记载,我国早在2000年以前,就注意到了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如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就记载有“欲知地道,物其树”(要了解土地性质,应观察其上生长的树木)。

其后还有许多古书如《群芳谱》,记载有农业知识和植物生态的内容。《周易》“蒙卦”中提到“山下出泉,蒙”。“蒙”不仅有迷蒙、蒙昧之意,它的本意是高地被草木覆盖蒙蔽住了。“山下”之所以“出泉”,是因为草木蒙蒙茏茏十分茂密繁盛。“蒙”之所以能够“养正”,是因为回复到了草木蒙茏的原始自然状态,万物得到了休养生息,树木的根本巩固了,即“正本”;清澈的山泉流出来了,即“清源”。这分明是告诫人们,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处理事物,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古人对自然规律朴素而深刻的认识,令人叹服。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 公元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 (三)现代生态学时期 生态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个体生态学 群体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1935年,英国的植物群落家Tansly提出了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 现代生态学 二、生态学的含义 1.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生态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生态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的知识。 2.生态学是从宏观方面认识世界的科学。 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系统观念的引入——系统和系统论 1、系统 2、系统论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_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活性炭在醋酸水溶液中对醋酸的吸附作用,并由此计算活性炭的比表面; (2)验证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经验公式和兰格缪尔(Langmuir)吸附公式; (3)了解固-液界面的分子吸附。 二、实验原理 对于比表面很大的多孔性或高度分散的吸附剂,象活性炭和硅胶等,在溶液中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由于吸附剂表面结构的不同,对不同的吸附质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因而吸附剂能够从混合溶液中有选择地把某一种溶质吸附。根据这种吸附能力的选择性,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的脱色提纯等 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Г表示之。Г通常指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在恒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溶液中吸附质的平衡浓度有关,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从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的关系曲线,得出经验方程: n kc m x 1 ==Γ (1) 式中:x 为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m 为吸附剂的质量,单位为g ;c 为平衡浓度,单位为mol·L -1;k ,n 为经验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及吸附剂的性质决定(n 一般在0.1-0.5之间)。 将(1)式取对数: lg Г = lg m x =n 1lg c +lg k (2) 以lg Г对lg c 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n 和k 。(1)式纯系经验方程式,只适用于浓度不太大和不太小的溶液。从表面上看,k 为c =1时的Г,但这时(1)式可能已不适用。一般吸附剂和吸附质改变时,n 改变不大,而k 值则变化很大。 兰格缪尔(Langmuir)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提出固体对气体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认为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是单分子层吸附,即吸附剂一旦被吸附质占据之后,就不能再吸附。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的吸附能力相同,吸附热不随覆盖程度而变,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并由此导出下列吸附等温式,在平衡浓度为c 时的吸附量Г可用下式表示: ck ck +Γ=Γ∞1 (3) Г∞为饱和吸附量,即表面被吸附质铺满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k 是常数,也称吸附系数。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感谢吉首大学08生教班无私提供单项选择题: 1、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2、生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 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 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 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 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 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前苏联D.中国 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莲藕B.芦苇C.马铃薯D.玉米 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 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 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 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 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 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A.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 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 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 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 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测试题1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即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简称COD。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 3、BOD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4、TOC 中文名称:总有机碳英文名称:total organic carbon;TOC 它是以碳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TOC的测定一般采用燃烧法,此法能将水样中有机物全部氧化,可以很直接地用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因而它被作为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5、TOD 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6、TSP 英文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的缩写,即总悬浮微粒,又称总悬浮颗粒物。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集器在滤膜上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粒径小于100μm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TSP和PM10在粒径上存在着包含关系,即PM10为TSP的一部分。 7、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8、PM10 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 9、一次污染物由人类活动直接产生,自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后,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10、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由于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其性质和状态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11、光化学烟雾大气中因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害混合烟雾。如大气中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的作用下起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化学污染物。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及其受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以臭氧为主的二次污染物所组成的混合污染物。 12、酸沉降酸性物质的沉降,由诸如硫和氮之类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过程造成。酸沉降分成干沉降和湿沉降,湿沉降中包含酸雨、酸雪、酸雹、酸露、酸霜及酸雾等。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3、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14、清洁生产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 质组分,也称环境基质。 3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4 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危害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 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含量的复杂性 污染因素作用的综合性 二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 非生物环境物质:空气、水、土壤、 能量:阳光、引力、地磁力、地热 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等 物质代谢的原料:氧气、二氧化碳、有机质等 生物环境 人工环境 工程环境交通社会环境经济关系 道德观念 文化风俗 意识形态 工业 农业 建筑 通讯工程 三、环境的特性 1.环境的整体性 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影响、依存 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跨界(省市、地区、国家)环境的影响 2.环境的区域性 纬度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3.环境的综合性 环境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 4.环境的有限性 资源的有限性

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5.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环境中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6.环境变化的滞后性 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例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二、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1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是因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居住区周围的许多物种,破坏人们的食物来源,使其生存受到威胁。因而这一时期,人类总是在迁徒。 2 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破坏)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土壤盐渍化与沙漠化 –“诺亚方舟”、黄河的水土流失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它是拉美三大古代文化中绽开最早的一枝。它大约起始于公元前后,兴盛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世纪,又不知何故中断了。但玛雅人在农业、文字、天文、数学和建筑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是永远磨灭不了的。他们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等,后来传遍整个世界。 3 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八大公害”: 马斯河谷、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米糠油事件4 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特点:以环境污染扩大化 生态破坏 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 发达国家发展新兴产业,把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即污染转嫁。 三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们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引起的 特点:全球化 综合化 高技术化 政治化和社会化 启示: 1 调整人类与自然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要认识环境对发展的限制作用,协调两者的关系,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出环境的容许权限。 3广泛的,彻底的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第一节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大气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