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他严肃、勤奋的写作态度和卓越的天才,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生动优美和纯熟的语言,反映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新型女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主要借助安娜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与憎恨。十九世纪的那个俄国社会,那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延伸。资本主义在俄国不仅萌芽,而且开始蓬蓬生长。但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托尔斯泰正是出于对封建社会的奢华、虚伪、糜烂、矫揉造作深恶痛绝,才塑造了一个反对这一切的安娜,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尽管安娜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在作者看来,即使是死,也比苟且活在一个伪君子身边要好,所以,正是托尔斯泰全力的讴歌让安娜成为爱情、美、天使的化身。但是,既然她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注定了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1、自我意识苏醒,充满独立意识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渥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鉴定的呼声。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安娜是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

2、叛逆精神

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公开的承认爱情。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渥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她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公然和渥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所。

3、矛盾复杂相结合的女人

一方面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勇敢的、不顾一切的。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感情时,就向丈夫承认了。并宣告她与丈夫的夫妻生活到此结束,公然的开始了和渥伦斯基的同居生活。追求热烈,敢爱敢恨,是安娜对于爱情的看法。所以安娜爱起来是不顾一切的。但在追求爱情的同时,安娜的整个心灵也背上了负罪感。在愤然离家出走的过程中,安娜也在不断的忏悔。她在病危的时候,唯一的心愿不是:“渥伦斯基,我爱你。”而是向卡列宁忏悔:“饶恕我,完全饶恕我,我坏透了。”在她临死的那一刻,她还在忏悔着:“上帝呀,请饶恕我的一切吧。”而且,每当她想到自己的儿子谢辽沙是,负罪感更是由之而来。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也备受忏悔的折磨。

另外安娜在对待卡列宁方面也有两面性,在没遇到渥伦斯基前,安娜对卡列宁的态度是冷漠的。然而在遇到渥伦斯基后,安娜开始觉得卡列宁令人难以忍受了。卡列宁的机械、死板、无趣、冷漠,以及只热衷于玩弄权术和官场应酬的性格让安娜难以忍受。安娜觉得她虚伪、做作、毫无情感可言。因此全然不顾卡列宁的威胁逼诱,离家出走,去追寻幸福的爱情生活。然而她对卡列宁还是抱着忏悔的心态的,觉得对不起他。安娜在从国外旅行回来看望儿子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爱他,他不我好,比我仁慈,我对不起他。你大了的时候就会明白的。”而且,安娜在病危时对卡列宁的忏悔也达到了极致。“我要死了,我只有一个要求,求你饶恕我,完完全全地饶恕我。”在卡列宁面前,安娜是有表现出惭愧的一面的。

最后,安娜对渥伦斯基的情感也是有两面性的,首先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坚定的。并为之付出了鉴定的信念。她不顾一切舆论的阻挠,坦诚地承认自己对渥伦斯基的爱情,并为了这份爱情,抛弃自己的丈夫、孩子、家庭。可见她对维护这份爱情的决心。然而另一方面,

安娜对与这份爱情是有猜疑的,因此才会不断的要去证明这份爱情的坚定性。她不断地要求渥伦斯基要像自己爱他一样爱她。她对渥伦斯基的爱可以说是强悍的、专横的、毫无自由可言的。只要渥伦斯基出去和朋友吃饭而会去晚了,安娜都会显得不高兴。安娜的爱已经专横到病态的地步。这这让渥伦斯基受不了,最终的决定是离开安娜。而安娜也在忏悔和懊恼中自杀,给渥伦斯基以最后的报复。当然,渥伦斯基也受到了报复,在安娜死讯的打击下,渥伦斯基可以说是生不如死,自愿报名参加战争,视生命为玩物。

可以说,安娜的形象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个个体,她恰恰代表了整个俄国的现状,尤其是在社会变革的时期显得尤为突出。托尔斯泰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就表现了双重态度,一方面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博爱主义者,认为安娜享有个人幸福的权利,因此对深受上流社会摧残的安娜深表同情,并为她辩护,揭露逼死安娜的正是那个精神上妇役妇女,荒淫无耻极端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他又从宗法制的贤妻良母观念出发,从禁欲主义出发,对安娜抛弃丈夫,丢下儿子,离家出走,是不满意的,否定的。认为安娜背叛了神圣的家庭,必遭惩罚,于是作家托尔斯泰借上帝来惩罚了安娜,即无情地坚定地将安娜推到火车轮底下。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 以其惊人的美貌, 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 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同时,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俄国妇女形象, 震撼着中国读者的心灵, 使多少纯洁、善良、正直的中国读者为之落泪、掩卷深思。 女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往往在爱情生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以其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 在小说开篇便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 令读者深思。作家试图从家庭剖析入手, 以探索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并努力追寻其根源。家庭来源于婚姻, 婚姻必然要组织起家庭, 婚姻和家庭的组织形式, 其间必然折射出其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直至社会习俗、道德风范。安娜与卡列宁所组织的家庭的分裂,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里, 妇女尤其被轻视、被蹂躏、被利用, 她们无权利、无地位、无自由,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一条条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无情地禁锢着她们。在婚姻问题上, 妇女根本没有自由选择丈夫的权利。无情的封建包办婚姻, 不知戕害了多少可怜柔弱的女子, 妇女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高级商品。安娜与卡列宁所组成的家庭就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结果。安娜16 岁便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和缺少生命力的贵族官僚。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 在他看来, 家庭并非是爱情的需要, 而是他仕途上的装饰品。安娜曾悲愤地诉说道: “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活着的女人”。在这样的家庭里, 安娜丝毫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也没有精神上的抚慰, 过着毫无感情、毫无自由的生活。她从丈夫那里也没有得到丝毫的爱情, 而她的感情又那样细腻、那样强烈。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封建式的家庭里, 于是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从母爱中得到了一点点精神上的安慰, 以填补她那空虚孤寂的心。但是内心奔涌着强烈情感的安娜,母爱怎能遏制住她对爱情的渴望长久的压抑却使她感情变得越来越强烈。她对她的哥哥说: “我不能够, 不能够和他一起生活! ”卡列宁根本不理解安娜这种心理, 他娶安娜不过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社会门面, 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而已。卡列宁要的只是家庭和妻子, 而不是爱情和女人, 他简直就像锈死的闸门一样, 堵塞了安娜那汹涌奔腾的感情的洪流; 而实际上快到了使这遏止感情的堤坝濒临崩溃的边缘, 他竟还蒙在鼓里。当卡列宁知晓了安娜爱上青年渥沦斯基后, 他是如何表现的呢他发抖地说: “很好! 但是我要求你严格遵守外表的体面”, “直到我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来保全我的名誉”, “否则我就会不得不采用手段来保全我的名誉”。他到底采用了什么手段呢那就是不允许她离婚和断绝她与儿子的关系, 以此对安娜实施了最残酷的惩罚。 然而, 安娜最终并未屈服, 她还是勇敢地冲出了那濒临崩溃的家庭, 尽管这对于她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但她还是勇敢地冲出来了。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为了取得真正做人的权力, 为了自由, 为了爱情, 她不顾一切地冲出来了。安娜不愿再做卡列宁这个陈旧“机器”的“附件”。作为妻子, 她也曾一度产生过恻隐之心, 一度同情起卡列宁的处境, 但她与卡列宁又是那样水火不相容。她已经无法容忍这个观念陈旧的、封建宗教思想顽固的、代表专制政体的官僚。作为母亲, 安娜为自己儿子的处境深感痛苦, 忍受了割断母子之情的最大痛苦。作为女人, 她冲破了封建伦理道德、宗法社会的传统观念, 闪烁着要求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光辉。如果说安娜破坏了家庭的话, 她破坏的正是“戕杀个性, 禁锢自由, 摧残爱情”的封建家庭。

《安娜 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风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

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语句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语句 2017-03-27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 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 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弗龙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

黑发男子,不十分高,生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决的面孔。 他的整个容貌和风姿,从他的剪短的黑发和新剃的下颚一直到他的宽舒的、崭新的军服,都是又朴素又雅致的……当他走近她的时候,他的美丽的眼睛放射出特别温柔的光辉,脸上微微露出幸福的、谦逊而又得意的微笑(列文这样觉得),小心而恭顺地向她鞠躬,把他的不大而宽的手伸给她。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 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allhappyfamiliesarealike;each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leotolstoy《annakarenina》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的创作与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作品 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中期(1863~1880) 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小说展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出现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贵族。一类接近宫廷,谈吐优雅,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利欲薰心,醉生梦死,崇拜法国文化,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宗法制的领地贵族,主要是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成对照。小说还把库图佐夫写成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很典型的偏见。例如婚后的娜塔莎表现了宗法制家庭的贤妻良母理想;库图佐夫形象表现了反对理性、崇奉无意识活动和自发的生活原则。 《战争与和平》写成后,面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和宗法制农村旧秩序的分崩离析,托尔斯泰企图从彼得一世时代寻找当代社会变化的原因。他承认彼得做了伟大而必要的事,但又责备他把欧洲文明移植到俄国。从1870到1873年他研究了彼得时代的大堆史料。但这项工作为《启蒙读本》所打断。后来只写成关于彼得的小说的开头部分,便转向现代生活题材的《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到1873年才开始动笔,原来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写成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转移,主要是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败坏,贵族地主在资产阶级进逼下趋于没落以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这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情绪的滋长。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

安娜形象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论造成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安娜这女性人物的形象和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论述:首先,十九世纪的俄国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严酷的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毁灭之路。其次,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最后,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总之,社会、卡列宁和伏伦斯基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宗教社会矛盾冲突盲目的爱情观爱情悲剧个性差异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进行农业改革,创作上的成就不多。60年代和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古老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公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规范。但生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思索,提示出女主人公悲剧的社会原因,把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写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画面。 二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小说以史诗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忽然人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特点。小说的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产物。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也是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在这动荡的社会中安娜那原本就没有根基的爱情也必然会随风飘摆,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主要体现在安娜卧轨自杀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备课讲稿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 概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凯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凯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凯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凯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

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 凯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凯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一)名着作者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他出身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但是后来接近晚年时期想要尝试过一种贫苦劳动人民生活却未遂,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 这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敢于和当时的社会相抗衡,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他在今日仍被公认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道德主义者之一,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对于本篇文章,托尔斯泰巧妙的运用爱情来表达对俄国上流社会的腐朽和不满,不落俗套,以一个当时不被重视的女人的视角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是值得让后人为之称赞的 二)主要内容概括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卡列宁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沃伦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

然偷情。此事后来被丈夫卡列宁发现,安娜要求离婚,但却被当时作为上流社会的执政官员的丈夫被拒,卡列宁威胁她如果再这样无理取闹固执的话,将会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沃伦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沃伦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 在不能作为一个称职的母亲之下,在上流社会人民对她这种背叛丈夫和道德败坏之下,在丈夫卡列宁对自己生病时照顾以及失望之下,在最爱的情人沃伦斯基感到厌倦这段感情而返回军营之下,她再也无法承受外界的舆论和批判,再也无法穿着黑色道德长裙高傲的抬起头颅宣告世界我就是要为爱牺牲一切,最后,在绝望中卧轨自杀。一个美丽而不屈的生命在无奈中屈服,就这样香消玉损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围绕列文展开的。列文与安娜一样,也在生活中追寻真、善、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后不仅得到了爱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可以说,他的结局是对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 三)经典语句 托尔斯泰:“有人徒劳地把人想象成为坚强的,软弱的;善良的,凶恶的;聪明的,愚蠢的。人总是

安娜·卡列尼娜 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他严肃、勤奋的写作态度和卓越的天才,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生动优美和纯熟的语言,反映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新型女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主要借助安娜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与憎恨。十九世纪的那个俄国社会,那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延伸。资本主义在俄国不仅萌芽,而且开始蓬蓬生长。但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托尔斯泰正是出于对封建社会的奢华、虚伪、糜烂、矫揉造作深恶痛绝,才塑造了一个反对这一切的安娜,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尽管安娜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在作者看来,即使是死,也比苟且活在一个伪君子身边要好,所以,正是托尔斯泰全力的讴歌让安娜成为爱情、美、天使的化身。但是,既然她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注定了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1、自我意识苏醒,充满独立意识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1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

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 分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他严肃、勤奋的写作态度和卓越的天才,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生动优美和纯熟的语言,反映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新型女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主要借助安娜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与憎恨。十九世纪的那个俄国社会,那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延伸。资本主义在俄国不仅萌芽,而且开始蓬蓬生长。但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托尔斯泰正是出于对封建社会的奢华、虚伪、糜烂、矫揉造作深恶痛绝,才塑造了一个反对这一切的安娜,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尽管安娜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在作者看来,即使是死,也比苟且活在一个伪君子身边要好,所以,正是托尔斯泰全力的讴歌让安娜成为爱情、美、天使的化身。但是,既然她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注定了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1、自我意识苏醒,充满独立意识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言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言 导读:经典名言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言 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2、幸福的人都是一个样,不幸的人却各有不同。 3、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4、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 5、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6、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7、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8、在天穹的幻影和星辰的表面挪移中,也存在着真理。 9、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10、幸福的家庭世界上只有一种;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1、在古老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他们有了性爱,从此人类有了罪。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上帝的存在。

12、她只想证明自己,却伤害了所有人。 13、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14、你是始终如一的,这是你的优点,也是你的缺陷。你有始终如一的性格,你要整个生活也是始终如一,但事实绝不是这样。你轻视公务,因为你希望工作永远和目的完全相符,而事实绝不是这样。你还要每个人的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恋爱和家庭始终如一,而事实绝不是这样。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构成的。 15、不是我可以将功赎罪,而是凭你的慈爱饶恕我。 16、“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17、也许是因为得到了我会满足,得不到我也不伤心。 18、他看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它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 19、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 20、死时还未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 21、他凭着袭上他的心来的狂喜和恐惧知道她在那里。她站在溜冰场的那一头正和一个妇人在谈话。她的衣服和态度看上去都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列文在人群中找出她来,就好像在荨麻里找到蔷薇一样容易。由于她,一切都生了光辉。她是照耀周遭一切的微笑。 22、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

《外国文学史》习题集

《外国文学史》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教会文学 骑士文学 流浪汉小说 大学才子派 巴罗克文学 三一律 哲理小说 感伤主义文学 狂飙突进 阿波罗风范 魏玛古典主义 湖畔派 拜伦式英雄 废奴文学 俄国自然派 多余人形象 新人形象 小人物形象 自然主义 唯美主义 迷惘的一代 红色的三十年代 白银时代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拉普 解冻文学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 未来主义 意识流文学 荒诞派戏剧

新小说 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垮掉的一代 《圣经》 雅歌 物语 俳句 二、简答题 1、希腊神话的特征、希腊悲剧的特点。 2、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3、启蒙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 4、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5、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6、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7、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在人物描写上有何特点? 8、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9、后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10、中古亚非文学有哪些特点? 三、分析题 1、分析《荷马史诗》的主题及叙事艺术。 2、试析《神曲》的过渡性。 3、分析堂·吉珂德形象。 4、简析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 5、试以一至二部莎剧分析说明“莎士比亚化”的内涵。 6、分析哈姆莱特行动的延宕。 7、试分析卢梭小说《新爱洛依丝》在思想及艺术方面的创新。 8、试分析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9、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创作艺术。 10、分析达吉雅娜形象。 11、分析托尔斯泰笔下的自传性探索者形象。 12、分析安娜形象以及《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 13、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650字左右范文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650字左右范文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曾被改编翻拍成多部电影,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650字,希望你会喜欢!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650字:心灵干渴 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么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不过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爱情。 可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

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爱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爱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650字:安娜的期盼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那些爱情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1级法二班 20114171040 刘丽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那些爱情 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人物线索: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蒂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 文中吸引我的除了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故事,还有列文和吉蒂的。一份是轰轰烈烈,包含着出轨,抛夫弃子。一份是平淡的,细水长流。但是两者相比,我更喜欢列文和吉蒂的感情,平淡才是真,不顾一切的追求换来的是粉身碎骨,若轰轰烈烈过后要承受剧痛,我宁愿不要。

安娜卡列尼娜艺术特色

《安娜卡列尼娜》艺术特色分析 一、首先小说的结构独特,谋篇布局缜密严谨 小说由两条主要平行线和一条连接性次要线索结构连接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度改革 后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尼娜-沃伦斯基的爱情悲剧这条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体这条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入侵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杜丽-奥勃兰斯基这一次要线索 巧妙的连接两条主线,在思想上家庭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围绕这几条线索,作品展示了一幅十分紧密联系的从城市到农村,从贵 族资产阶级社会到宗法式地主田庄的俄国当地社会图画。首先,通过杜丽-奥勃朗斯基这两个人物,作者把小说中的所有主要人物串联成亲友而一个个引出来;其次,作家又把这些人物带进由于资本主义的侵袭而造成“不幸”和“混乱”的境地,并通过他们命运的鲜明对照。把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的精神探索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联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集中在一个中心问题上,这些问题是在社会矛盾激化下的时代的贵族阶级命运问题。 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小说运用“心灵辩证法”,描写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话语,揭示其内心世界。。为了揭示 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复杂,作者多次引用人物内心独白,揭示他们的隐蔽思想,其中,安娜卡列尼娜自杀前的大段心理独白是完成这一复杂性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为这段心理独白更为集中的揭示了她的矛盾,绝望与愤慨,概括出她所生活的俄国社会现实对她精神上的摧残。此外,卡列宁对安娜与沃伦斯基恋爱一事的独白,则暴露出这一架官僚机器的冷酷,自私及虚伪,描写技巧成熟,风格独特! 三、肖像描写富有创造性。安娜肖像描写不仅展示人物的一般性格特征,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在作品中,几乎找不到那种一次完成,全面细致地刻画出来的人物肖像。安娜的肖像,就是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在家庭、舞会、车站、客厅、剧院等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环境里,从不同人物的眼光里,一步一步的被描绘出来的,这种分散,动态的肖像描写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活现,而且大大增强作品的现实感,并且作者还善于把任务的肖像描写与心理描写糅合起来,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的选择体现出人性的迷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情爱,她不惜抛家离子,做了自我情欲的奴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这篇恢弘巨著深刻地揭示出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即非完整的感性人格决定了安

娜的悲剧命运。尽管她的人生探索以实现精神的自我追求为目的,但其生命力的发挥缺乏理性的配合、支撑与调控,结果使得人生随情欲而漂流落得悲惨的结局。 安娜极力追求感性生命的舒展,努力探求生命原生态的存在方式,热切呼唤人性的回归,这种行为方式和人生理解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哪怕一丁点理性的束缚。安娜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实践人性解放的同时,矫枉过正地陷入了纵欲的感性误区。她为摆脱社会的枷锁却又陷入另一桎梏,她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自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理性意义上的积极的生命舒展。如果抛弃理性原则,只认可个人的自由,那么个人的自由很容易构成对另一个人的自由的侵害,对周遭人群利益的伤害,导致矛盾与冲突,并最终使个人的自由变得不牢靠、不稳固。个人自由的实现正像经济学上的帕累托原理所要求的那样必须受到理性的约束,才能保证整体社会的自由的不降低,即个体自由的增加必须以尊重其他相关个体的自由为前提。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每个人寻求自己的自由才会被社会主体所认可。自由必须与理性相结合来展现与实现,这样才能构成道德自律的完整概念。相反,缺乏理性的自由至多算是一种经验的自我,绝非积极意义上的生命舒展。用理性的力量约束自己,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建立健全的理想人格,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言

xxxx娜中的名言 1、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2、也许是因为得到了我会满足,得不到我也不伤心。 3、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 4、幸福的人都是一个样,不幸的人却各有不同。 5、谁都不满足白己的财产,谁都满足白己的聪明。 6、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7、不是我可以将功赎罪,而是凭你的慈爰饶恕我。 8、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白己。 9、乐趣不在于发现真理,而在于探求真理。 10、她只想证明白己,却伤害了所有人。 11、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12、没有一种环境人不能适应,特别是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这样生活。 13、在天穹的幻影和星辰的表面挪移中,也存在着真理。 14、一个人只要能忘我和爱别人,他在心理上就不会失衡,他就是一个幸 福的人和完美的人。 15、在古老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他们有了** ,从此人类有了罪。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 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上帝的存在。16、幸福的家庭世界上只有一种;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7、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18、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19、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20、如果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种思想,那么有多少心就有多少种爱情。 21、幸福就在于爱情和希望,希望她所希望的,想她所想的,这就是幸福。根本用不着什么白由! 22、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23、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24、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 25、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26、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27、死时还未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 28、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 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29、他看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它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 30、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31、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32、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白己的幸福,但白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