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单元政治习题

必修3第一单元政治习题
必修3第一单元政治习题

必修3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7分)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全球正面临的粮食和能源双重危机②科学发展观③电视剧《十兵突击》④温家宝总理出席第63届联合国大会⑤千年古树⑥到“鸟巢”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D.②③⑥

2.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传统建筑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读漫画《坐着说话不腰痛》。有人说:漫画中的两位男女青年是没有文化的。这里的“文化”是指()。

A.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

B.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程度

C.人们的言谈表现

D.人们的行为表现

4. 2010年6月15日,“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在上海南京东路世纪广场开幕。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台湾人民创作的《白蛇传》《金锁记》等文学作品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②有了实践就有健康有益的文化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 201O年10月7日,温家宝总理出席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开幕式。有人说:外国文化年或者中国文化年,都是双方战略合作思路中“以文促经”的考虑。这说明()。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D.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同步性

6. 2010年9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焕发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表明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下面的漫画告诉我们()。

A.要提高游人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公德

B.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文化生活呈现出多样化

③ C

.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靠教育,自省是微不足道的

D .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8.加入WTO 以来,我国文化企业立足于民族特色求发展,通过经典的文化产品来宣传和介绍中华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看,这是( )。①削弱和取代别国民族文化的需要 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的需要 ③文化决定政治的特殊表现④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9.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因为( )。

①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通过举办“品味经典,沐浴书香”读书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书香北师大”校园读书学习氛围,塑造了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格。这体现了(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1.电影《唐山大地震》所展现出的唐山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坚韧、乐观、向上精神,强烈而深刻地感动着观众。这表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 .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2.漫画表明( )。

A.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B.应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性的、有形的

D.行为选择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很多经典诗词、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生活道理。据此回答13~14题。

1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这句话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感情。上述歌词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远不变的

15.“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打击手机涉黄信息”、实施“少儿出版精品工程”......2010年社会各界倍加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部门更是频出重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很容易受外界影响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④落后、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精神萎靡不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这一名言告诉我们()。

A.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

C.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

D.文化消费在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7.一位中学生说,学习“八荣八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其次要不断深化对正确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理解,最后要从学习、课外活动等各种实际行动中去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认识体现的道理是()。

A.人的观念分不同的层次

B.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C.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文化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18.著有《道德箴言录》的法国一代圣哲拉罗什富科重视智慧与健康的统一,他认为,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我国古人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这启示我们()。

A.人的全丽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B.优秀文化对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19. 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让广州的城市面貌、人民体魄和民众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文明和谐新风遍吹,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这笔财富不仅造福广州,而且给中国社会

带来诸多影响。如果让你以“亚运会的文化影响”为题写一篇时事评论,应当运用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对社发会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②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是文化建设的灵魂④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最要源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3分)

20. 2010年7月26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的目标任务。《意见》指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逐步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结合材料,说明山东省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的文化生活依据。(15分)

21.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为营造决战之年的良好社会氛围.2010年3月1日,国家节能中心正式启动了“节能减排我承诺”全民宣传活动。国家节能中心以社区、校园、企业等为主要平台广泛开展文艺汇演、低碳知识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进一步提升全民的节能意识,努力营造一种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引导人们把节能减排理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促进经济可持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启动“节能减排我承诺”全民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16分)

22.看漫画《补》,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揭示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什么问题?(5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7分)

高二政治必修三人教版第二单元知识点.doc

高二政治必修三人教版第二单元知识点高二政治必修三人教版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3.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 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 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答:尊重文化多样性。(第4、5、6点组合) 8. 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 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

新人教版数学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有答案)学习资料

本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系统抽样是先将差异明显的总体分成几个小组,再进行抽取 B.分层抽样是将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总体分成几层,然后进行抽取 C.简单随机抽样是从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少的总体中逐个抽取个体 D.系统抽样是从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多的总体中,将总体均分,再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 各部分抽取 解析:当总体中个体差异明显时,用分层抽样;当总体中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多时,用系 统抽样;当总体中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少时,用简单随机抽样.所以A项中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A

2某班的60名同学已编号1,2,3, (60) 为了解该班同学的作业情况,老师收取了号码能被5整除的12名同学的作业本,这里运用的抽样方法是(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抽签法 解析:抽出的号码是5,10,15,…,60,符合系统抽样的特点:“等距抽样”. 答案:B 3统计某校1 000名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得到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若满分为100分,规定不低于60分为及格,则及格率是( ).

A.20% B.25% C.6% D.80% 解析:从左至右,后四个小矩形的面积和等于及格率,则及格率是 1-10(0.005+0.015)=0.8=80%. 答案:D 4两个相关变量满足如下关系: 两变量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 A.=0.58x+997.1 B.=0.63x-231.2

C.=50.2x+501.4 D.=60.4x+400.7 解析:利用公式==0.58, =- =997.1. 则回归直线方程为=0.58x+997.1. 答案:A 5某市A,B,C三个区共有高中学生20 000人,其中A区高中学生7 0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这三个区所有高中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600的样本进行“学习兴趣”调查,则在A区应抽取( ). A.200人 B.205人 C.210人 D.215人 解析:抽样比是=,则在A区应抽×7 000=210(人). 答案:C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 框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总体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定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文化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内涵与特点特点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1.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综合国力繁荣的重要体现。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文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作用↑文化生产力作用↑ 化文化与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作政治 [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世界反文化霸权主义]

用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措施: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 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为综合国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化特点潜移默化(过程)(影响思想和行为) 对深远持久(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优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影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响人生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必修三第二章统计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统计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①某学校高二年级共有526人,为了调查学生每天用于休息的时间,决定抽取10%的学生进行调查;②一次数学月考中,某班有10人在100分以上,32人在90~100分,12人低于90分,现从中抽取9人了解有关情况;③运动会工作人员为参加4×100 m 接力赛的6支队伍安排跑道.就这三件事,恰当的抽样方法分别为( ) A .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 .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 .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 .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2. 某单位有840名职工,现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42人做问卷调查,将840人按1,2,…,840随机编号,则抽取的42人中,编号落入区间[]481,720的人数为 ( ) A .11 B .12 C .13 D .14 3从2007名学生中选取50名参加全国数学联赛,若采用下面的方法选取:先用简单随机抽样从2007人中剔除7人,剩下的2000人再按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则每人入选的可能性( ) A .不全相等 B .均不相等 C .都相等,且为140 D .都相等,且为50 2007 4. 某大学数学系共有学生5 000人,其中一、二、三、四年级的人数比为4∶3∶2∶1,要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数学系所有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0的样本,则应抽取三年级的学生人数为( ) A.80 B.40 C.60 D.20 5.下列数字特征一定是数据组中数据的是( ) A .众数 B .中位数 C .标准差 D .平均数 6.某公司10位员工的月工资(单位:元)为1234,,,x x x x ,其均值和方差分别为x 和2 s ,若从下月起每位员工的月工资增加100元,则这10位员工下月工资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 ) A.2,s 100x + B. 22+100,s 100 x + C.2 ,s x D.2 +100,s x 7.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乘以2,再减去80,得到一组新数据,若求得新的数据的平均数是1.2,方差是4.4,则原来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 ) A .40.6,1.1 B .48.8,4.4 C .81.2,44.4 D .78.8,75.6 8.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各5名工人某日的产量数据(单位:件).若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相等,且平均值也相等,则x 和y 的值分别为( ). A.3和5 B.5和5 C.3和7 D.5和7 9.如果在一次实验中,测得(x ,y )的四组数值分别是A (1,3),B (2,3.8),C (3,5.2),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精练)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文化生活》中所讲“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对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就是艺术、戏剧、文学作品 ④文化只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我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深刻影响。这表明文化() A.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B.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C.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D.决定人们的世界观 4.一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于动物,因此分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因为牛吃草,所以把牛和草地分在一起。这说明() A.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交往方式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价值选择 C.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D.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 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这说明()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表现: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 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 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 的景象。) 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 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8、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播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与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附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2013江西上饶模拟)《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A.仁爱思想 B.忠恕之道 C.等级秩序 D.以德治民 2.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下列各项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民贵君轻”属于史料 B.“民贵君轻”属于史料解释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史料 D.“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属于史料评价 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立论不同,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C.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立论不同,但都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 4.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 A.“礼之用,和为贵” B.“仁人无敌于天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养心莫善于寡欲” 5) A.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6.“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7.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起,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教学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分析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关注人的价值 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5.“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出自【】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6.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含义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 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 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8.右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 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9.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日:‘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优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

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 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3、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4、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的:进一步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 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5、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督政府行为,使我们的公 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具体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4、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 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5、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执政: 2、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依法行政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 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 ②(第4点中4个有利于)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意义:(1)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2)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我国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根本: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4)(国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3、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怎样处理二者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

双语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7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2012年《诗歌美学》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强调范围),文化无时不在(强调时间)(1(2养,(3活的体验,特别是通 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的形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

念、信仰、科学、文 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5)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 2. (1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为:在经济建设中,科学技 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2.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加政治活动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企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弱化取代它国文化,这便使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 ,提力, (4) 观念 3. (1)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2.文化影响人们的认 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 的,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不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 3. 界观 , 4. (1) 人; 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震撼,力 量倍增,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最详细提纲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框标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A民族节日: 含义: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的平台 B文化遗产: 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意义: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C(选择题)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小点)(问为什么个性能受到共性欢迎) ①(为什么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 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 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 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文化为什么是民族)但是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 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 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 存在着的差异。③(总结)因此,文化是 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 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 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意义: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6)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5.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框标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18 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韶光sh áo 杜撰zhu àn 朱拓tu ò 百无聊赖l ài 嫡亲dí B.监生ji ān惴惴zhu ì俨然y ǎn 少不更事j ī ng 押解ji è C.间或ji àn形骸hái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桅杆wéi D.陈抟tu 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 ǔ 黏液ni án 解析:A 项,拓t à;B 项,监ji à n,g更ē ng ;D 项,炮pá o 。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年夏天的餐饮市场被福寿螺搅得沸反盈天,从6 月底至今,先后有130 多人因此染上了广州管圆线虫病。 B.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与贾母处不同。 C.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D.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解析:A 项,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片。B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此处应为“轩昂壮丽”。C 项,为所欲为:想干什 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意。D 项,熟门熟路: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B.林黛玉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在与薛宝钗的竞争中,她所缺乏的,一是没有健康体格,二是不够温柔大气。 C.你看画家笔下的这幅《大婶》,我们不仅能从他的线条里读出韵律,读出抑扬顿挫,而且用笔实在是生动流畅。 D.从现在起,安徽省高校大学生若认为学校对其作出的处理决定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可向该省教育厅依照程序提出申诉。 解析:B 项,“所缺乏的??没有”句式杂糅。C 项,逻辑混乱,递进关系不当。D 项,语序不当,“依照程序”应当放在“向”前。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_______________ ;_像一位活泼的姑娘,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 文化与社会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强调范围),文化无时不在(强调时间) (1)文化的含义:1.(本质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内容上)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如:山脉,河流)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的形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5)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 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2.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应注意选择题出现的绝对选项是错误的,文化不是一定产生积极作用,它也有消极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为:在经济建设中,科学技 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加政治活动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企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弱化取代它国文化,这便使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1.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2.我国的态度与对策: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 (4) 文化霸权主义:是指否认他国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本国文化优越于其他国家,不尊重文化多样性,妄图借助文化渗透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他国他民族文化.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形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2.文化影响人们的认 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不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