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周边外交环境

我国周边外交环境
我国周边外交环境

如何客观评估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问题

在当今的21世纪,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的变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对于高速发展的我国,在国内面对诸多问题的同时,清醒的认清国际周边外交环境毋庸置疑的重要,对于我们的对外关系的发展、经贸政策以及战略构建都是必要的条件。如何客观评估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是培养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更加是一门“必修课”,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写一点自己的看法,若有不当,权当不熟之举。

首先从地图来看,环顾周边与世界格局,如今:美国远在北美,以南美洲为后院,持续发展之势,强力干扰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俨然一幅“世界是它的”摸样。尤其对于我国之发展干扰阻挠方方面面。军事战略上,美国利用韩国、日本、菲律宾,最近又加紧在东南亚扶植新增力量,加以战略部署,对我国进行军事战略封锁,利用“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对我国海军发展以及远洋进行强力封闭。在外贸上面,由于不断的对于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增加同时又顾虑与我国产品市场的扩张,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在金融方面,最近对于我国的金融战役更加,不断迫使美元贬值的时候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的外贸发展形成大量不利的影响,而且进一步的对于我国的股市、楼市以及各类金融市场造成冲击,而且局势仍有恶化之势,这又加大了我国金融改革的难度。在人权方面,美国更是利用外界的给类媒体对于我国的不少新闻事实断章取义,歪曲报道。

再看,当今第二大经济体,欧盟。虽然欧盟现仍然处于债务危机,但是顺利度过此次危机,这也会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是,对于欧盟,我国更加采取的是各国建立独立外加,更多的是一些技术以及贸易合作。对于我国的军事直接威胁不严重,但是作为美国的伙伴,不得不说同为“西方之敌人”。

再看北方,俄罗斯这一只巨大的“北极熊”,似乎仍然处于休养之中,但是这个似敌似友的伙伴,尤其需要我们注意,尤其是在绝世战略以及经贸能源战略上的发展。俄罗斯民族的英雄崇拜,好战精神,扩张主义,历史以来从不断绝,我们应该从每次的红场阅兵可以领略一番。

再看中东的局势,由于西方国家能源侵略以及这个干扰,持续不断的动乱,也为我国在中东的发展增加了许多不可定的因素。由于是美军在阿富汗驻军以后,更加是对于我国的西部造成了极大的战略威胁,可谓屁股就在人家的枪眼下面。对于其他几个“斯坦”类国家,我们都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能源与经贸合作方面,尤其是乌克兰。这些对于我们来讲是善意的一般“朋友”。

再看巴基斯坦,与巴基斯坦的“铁哥们”称呼,对于两个国家来讲再合适不过了。我国与巴基斯坦唇亡齿寒之现状,谁都不能失去谁。这个是我们在西部的一个拳头。也是我们通往印度洋的一个大陆通道。不管从过去的关系,还是从以后的军事战略与外贸关系来讲,巴基斯坦对于我国来讲,都是绝不可少的。

再向南部,印度,这个号称21世纪另一个崛起的大象,以崇拜印度教“阿周那的战车”的国家,拥有核武器,航空母舰,海军实力可以排到世界第三,历史上发生过中印战争。而现在还有约9万多平方千里的藏南领土之争,双方屯兵数十万。尤其在印度在90年代后的经济崛起后,对于“东向”战略尤其热衷。现在更加是世界上服务业一流的国度。对于中国来讲,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未来经济发展,都是中国未来的不免之敌。尤其是印度对于海军

的扩建,急于控制印度洋,对于我国未来的“能源线路”以及“商贸之路”都是致命的威胁。

在东南亚,由于缅甸在昂山素季的带领下,开始了新的政治发展路线,对于其政治理念来讲,亲美更多。那对于我国来讲,那变数无疑是增大了。越南,去年与中国产生南海摩擦,虽然在以前有过战争,但是似乎任然不会安分。菲律宾,以美国为后盾,尤其在最近对于我国之挑衅加剧。马来西亚与中国之外加还算正常。印尼,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排华发生地,现在仍然不安分。新加坡,经济发展国,军事威胁几乎没有,但是经贸、技术和文化交流应该有其重视。

再来澳洲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澳洲骨子里就觉得自己是欧洲人的白人后代。除了贸易之外,在军事战略部署上对于我国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新西兰作为一个一般贸易与交流伙伴,不存在威胁。

再到东边,韩国,虽然与我国无领土之争,但是经常制造摩擦,侵犯我国之公民。尤其是因为我国与朝鲜之关系,更加对于我国不礼之态度越加明显。更加重要的是,韩国与美国之军事关系,是我们东边的军事威胁。除了与韩国进行贸易合作之外,军事战略部署与防御思维不可忽视。日本,从历史上以来的贸易伙伴与军事敌人。至今仍然如此。至今存在到钓鱼岛领土之争,更是双方解除的火花点。朝鲜,与巴基斯坦相对应的我国左边之拳头。不可多言,必须控制在可控制之范围之内。接下来就是台湾,从九十年代以来,两岸逐渐关系缓和,近几年随着大小三通的开通,两岸更加解除频繁。但是,面对当今事实,我们应该更加加强两岸的合作与对话,尤其应该利用“海西经济区”,平潭岛两岸共同开发管理之平台,金门与厦门的区位发展优势,加强经济吸引与产业吸引,进一步使台湾经济依附于大陆,为祖国统一增加实质筹码。

总的来讲,对于当今周边之局势:我们主要认清以下几点:东边的日韩以美国为后盾,美国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俄罗斯为当下阶段的盟友;东南亚国家为我国发展之“后院”;台湾应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吸引”力度;左右“拳头”巴基斯坦与朝鲜倍加珍惜。

看似复杂的局面,总的来说我们要做好:内修文治,外治武功,着力科技发展。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与国防的加强,文化复兴随之而来,外部问题不再是问题。同时国内在进行政治与经济的改革的时候,尤其应该注重中西部的发展,用“西部开发”的战略平衡整个国家的发展天平。进一步为我国在东南亚的“大湄公河战略”做下发展基础,为未来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后院”基础

浅析当前中国处理外交与领土争端的基本思路

【摘要】 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 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肯定 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然而在另一方面 中国的外交也面临着困难挑战 中美关系 黄岩岛事件 钓鱼岛争端对于迅猛发张中的中国是极大的考验 因此我们的外交策略必须在坚持和平自主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 应用新视觉新方法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 促进世界的发展。

【正文】 2012年4月10日 12艘中国渔船在中国黄岩岛泻湖内正常作业时 被一艘菲律宾军舰干扰 菲军舰一度企图抓扣被中国渔民 所幸被赶来的中国两艘海监船的阻止。随后 中国渔政310船赶往事发地黄岩岛海域维权 菲方亦派多艘舰船增援 双方开始了持续对峙 并展开外交周旋。中国南海被周边诸多小国肆意侵占开发 日本对钓鱼岛更是正

式实施所谓的“国有化”,2012年9月11日上演了“购岛”闹剧 随后我国国内出现了反日高潮 抵制日货 打砸抢日系产品事件 我国定期派出海监渔政执法船去钓鱼岛周围海域巡航执法 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线 然后是最近的我国七艘军舰绕钓鱼岛巡航半圈。以上是我所了解的黄岩岛 钓鱼岛争端的概况 通过我国处理黄岩岛 钓鱼岛的措施可以分析出我国在外交上应该平衡一下三组关系:

第一 要平衡外交能力与民众期望之间的关系。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打油诗 “美国是想打谁 就打谁。俄罗斯是谁打我 我就打谁。中国是谁打我 我就骂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国民众希望政府在外交方面更强硬一些 而不要一味妥协退让。但是 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辑思教授所言 在近期内 中国面临的“安全困境”难以解脱 在对外关系中能够运用的真正实力、政策手段和战略谋划 仍将继续滞后于国内民众的期待。在这种局面下 如何平衡中国外交能力与民众期望之间的关系 让普通民众真正了解国内外环境、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并能着眼于大局 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外交政策 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 要平衡国家长远战略与民族主义情绪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社会中激进民族主义很有市场 存在比较强的排外仇外情绪 有时会出现极端的、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特别重要的是 它甚至会“绑架”中国外交 对外交政策产生很大影响。在近期的钓鱼岛事件中 这种激进民族主义情绪 事实上就成为推动中国政府采取对日强硬政策的重要因素。但是 必须注意的是 民族主义历来就是一柄双刃剑 这种激进民族主义一旦与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愤懑情绪结合起来 就可能产生很强的破坏力。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郑永年教授认为 中国必须花大力气把民族主义纳入法制和法治的轨道 否则民族主义就会释放出破坏社会秩序的巨大能量。同时 中国政府还应当增强民众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观念 化解激进民族主义情绪 处理好国家长远战略与民族主义情绪之间的关系。

第三 要平衡对美政策与对东亚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更多的是战略层面的 并且是间接的、非紧迫的 而与东亚国家 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 之间的矛盾是具体层面的 并且很多是直接的、紧迫的。但是 由于美国与东亚一些国家存在结盟关系 中美关系或者中国与东亚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 就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 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显得混乱而复杂。这样 就形成了中、美、东亚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如何从战略层面上处理好对美政策与对东亚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 或者在对美关系中如何考量东亚国家因素 或者在对东亚国家关系中如何考量美国因素 都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在军事上 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我们应该不主张诉诸武力 但不排除使用武力 我国坚决主张不打响第一枪 所以中国定期派出海监渔政等公务船只区有争议的海域巡航执法 与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相互喊话 对峙 这也是所谓的“小棒外交”。由于解决领土争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与很多国家一样 中国领土争端问题的解决也伴随着暴力与冲突 因此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单纯的和平谈判已无法发挥作用 反而会因显得软弱而助长对方气势 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 因此 采取有限的武力威慑措施是有必要的 以武据侵、有限阻吓、促进和平谈判的发展。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的立场 不主动发动武力 尽量避免冲突是对世界的承诺 但“不主动”不代表“放弃” 对于挑衅者不主动的同时也不畏

我国周边环境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 (第一种讲课内容)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一,我国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第二种讲课内容)

毫无疑问,影响一国安全环境的国际,国内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但是,对一国的安全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地缘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周边安全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它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其影响具有长久性.比如,美国安全的基本特征是:"东西有大洋,南北无强邻",世界主要陆海大国都与美国远隔重洋. 美国周边环境得天独厚好,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把美国和其它主要强国隔开,历次战火(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烧不到美国本土,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默无闻的墨西哥,"炮声远处响,危险隔重洋,任他国战火纷飞,我自安然无恙",因此,美国很少需要关心自己的国土安全问题,这也是美国称雄世界的非常有利的地缘政治因素.中国的国土面积略大于美国,如果能把地球压扁,中美国两国的领土会大致重合在一起.然而,中国的安全环境远比美国复杂得多. 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我们有领土接壤的15个国家,从东向西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虽然它远在天边,但又近在眼前,它的触角伸到了我们的周边,身在大洋彼岸,但心在全球,手却伸到了大洋此岸.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邻居多了,自然好邻居坏邻居也都有.

在周边的这些邻国中,有些国家和我们的关系很好,有些国家和我们关系很不好,有些

国家也好也不好,这就要我们不同的方式对待,处理不同的关系. 在世界将近200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邻国,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按照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观点,在国际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邻国越多越不利.如此看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从来就是复杂的.

同时,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国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多是军事强国(世界上有5个军队在100万以上的国家,即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朝鲜)几乎都在我们旁边,或把手伸到了我们周围. 美国一位专家说,"美国与自己近邻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为六比一,它们之间的军事冲突是根本不可设想的.而中国则不一样,尽管它的军队是世界上最多的一支,但即使抛开较远的美国不算,7个主要邻邦和地区的兵力加在一起,也比中国兵力多一倍".俄,印度,越南,韩国,日本发生过军事冲突,它们现在仍然是潜在的军事对手.处在如此安全环境中的中国,要维护自身的安全,就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

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与邻国 "剪不断,理还乱"的领土争端上.我国的陆疆边境线很长,2.2万多公里,边境长了领土争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和周边国家有些领土纠纷也是在所难免的.中国要解开这堆乱麻尚需花费很大的精力.

尤其复杂的是我们的海洋国土,按照国际海洋法,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区面积有近300万平方公里,有8个海上邻国: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均有海洋争端,总争议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

二,缓和和稳定是我国当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一)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太地区一直是美苏争霸的重要地区之一.从50年代开始,我国周边形势之所以长期紧张不安,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美苏争霸所致,有的则是直接针对我国的.从我国建国初期,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一直构成对我直接军事威胁.70年代末,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并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使我国完全摆脱了美国全面的现实军事威胁.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其实力地位已相对下降.美国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过程中,和欧盟,日本的经济关系日趋紧张,经济霸主地位已经动摇."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强化了美国内外交困的状态.美国出于经济上力不从心,政治上矛盾重重和国际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在调整其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的部署时,对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也做了较大调整.目前驻亚太地区美军为10多万人,主要是支持其盟国在这一地区保持稳定,不构成对我国的严重军事威胁.近来中美关系已出现明显转折.尽管中美在人权,贸易,技术交易,台湾问题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但美政府已认识到合作与对话比对抗更符合美国的利益,中美在缔结"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方面将取得较大进展,这将对我国周边安全向好的方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前苏联从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破裂后,直到80年代后期.长期对我大兵压境,甚至进行核讹诈,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十分严峻;再加上当时印尼排华,中印边界军事对峙,台湾国民党集团叫嚣反攻大陆等等,世界上的反动势力掀起一场反华大合唱,迫使我们提出建设大三线,把一些重要工业迁往内地山区.毛泽东主席甚至提出重上井冈山.当时我国的军费支出达到国家财政总支出的42.7%.苏联解体前,由于其经济失去活力,政治危机,民族矛盾加剧,被迫于1988年宣布单方面裁军50万人,其中驻亚洲部队裁减10余万人.1989年又从阿富汗无条件撤军,撤出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1992年又全部撤走驻蒙苏军.至此,不仅前苏联在我边界陈兵百万,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不存在了,而且核战争的乌云也大大减少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冷战局势发生改变,我国周边环境和平因素增长,因此我们可以说,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

(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睦邻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逐步营造出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睦邻政策受到了冲击,但时间毕竟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与发生过摩擦,矛盾和边境冲突的邻国的关系也走向了正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睦邻政策看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缓和与邻国的关系,为中国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世界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以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使我们有机会缓和了同印度的关系;苏联的解体使我们有机会同中亚三国疏通了关系;苏联从越南撤退使我们有机会疏通了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我们和越南的关系,和东盟的关系;应该说是发展和继续发展了同周边国家方方面面的关系.

我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我们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国家安全的屏障,经济发展的市场,政治稳定的依托.

(三)建立了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总的原则是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这样的结果就是资源将流向哪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而造成资源流通的不平衡.为了抗衡这种不平衡,许多地区形成了地域性的多边合作机制,如欧洲,美洲,非洲等.在这种情况下,亚洲也面临着需要合作的的问题.我国政府坚持营造一个和平,和谐,合作的周边环境的工作的方向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平台,积极倡导多边的区域合作,为建立亚洲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做出重大贡献.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明显增强,中国的国际声望日益提高,安全环境得到重大改善.连美国舆论界也承认我国和平外交取得了重大成果,同亚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已经进入了我国建国以来的最好的时期之一.

(四)与大部分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

过去我们一研究周边形势,常常有一种危机四伏的感觉,因为除了与不丹,锡金这些小国之外,我们与其他的邻国几乎都有领土纠纷和磨擦.有些磨擦还是很激烈的,因为亚洲这些国家,历史上都曾受过强国的侵略,所以领土意识非常强,处理起来非常棘手.进入九十年代,我们的党中央充分利用了国际形势的变化,充分调动了周边国家愿意和中国搞好关系的愿望和积极性,使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得到了解决.特别是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与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边界问题.现在,中国陆地疆界除与印度有较大的领土争端外,与其它邻国的边界基本稳定.

三,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

(一)美国对我国安全环境有综合性影响

美国和中国并不相邻,但是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它目前所处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使它和我们国家处在一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状态.中美关系非常重要,在诸多国家关系当中,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从主流看,美国和中国建交以后的关系是向前发展的.中美关系是发展中的曲折,曲折中的发展.但是,由于政治及战略利益的原因,美国对我国安全的威胁应该是综合的,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政治上,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

"战略;二是在军事上,加强对我全面遏制和防范;三是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战略牵制.

(二)日本对我国安全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中日关系非常重要,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中国有广阔的市场,中日关系的友好对两个国家都有好处,中日关系的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是,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对我国安全存在着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是一个无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一是日本与我战略利益矛盾日趋突出,将为列为主要潜在对手;二是日本的国防战略由防御性向进攻性转变;三是日本右翼倾向严重,军国主义根基雄厚;四是加强对与我有争议的岛屿和海域的控制.

(三)印度对我国领土侵犯和威胁

在我们陆邻国家中,历史上从来没有划定边界的国家就是印度.中印边界也是一个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中印边界总长1700公里,总争议面积是125500平方公里,印度占了92000平方公里,占总争议面积的74%.自1962年中印边界军事冲突以后,虽然中印关系有比较大的发展,但是,边界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多年来印度在军事上以我为敌,确立"攻势"防御的战略思想;在边界上加强战场建设,实施重兵部署;在武器装备发展上加强对华核威慑. (四)周边其他国家与我国领土争议及安全威胁

我国周边安全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安全形势总体上来说还是令人比较满意,但是仍然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周边国家都惧怕中国强大起来后对他们构成威胁。由于是邻国,难免有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有各自的诉求。另外,曾经对中国造成伤害的国家比如日本,肯定惧怕中国强大起来后会要报复它。除此之外,西方一些国家也长期敌视我国,也借机煽动反华情绪。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周边安全环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我国周边地区环境概况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与周边的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朝鲜等国纷纷签署边界条约和协议,划定了双方的边界,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波边界划分高潮。但中国与苏联、越南和印度的边界问题无法解决

苏联解体后,中国迎来了边界划分的第二个高潮。与北方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分别签署了边界协议,划定了边界。中俄边界谈判也开始不断推进。2008年10月,中俄举行了黑瞎子岛的界桩揭幕仪式,至此,中俄从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算起,历时300多年,终于解决了边界纷争。在与原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各国划定边界同时,在南边,中越两国启动了边界谈判。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谈判,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越同时宣布完成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彻底解决了两国陆上边界和北部湾海上划界。

中国与东南亚各邻国边界问题的全部解决,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不断攀升,中国与东盟自贸区也将建立。此外,图们江和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能源、经贸合作都在蓬勃发展

现在,除了印度外,中国与其它邻国都成功解决了陆上边界问题。那么,中国与其它邻国解决陆上边界问题的成功经验能否为中印解决边界问题带来启示和示范作用呢?目前还很难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虽然与邻国的陆上边界基本都解决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领海

争端。中日围绕东海问题、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围绕南海问题,甚至中韩围绕黄海问题的争议都浮出水面。

很显然,领海争端无法套用陆上边界的解决模式,因为海上疆界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没有划定过,而且海上争端还牵涉到国际海洋法公约等不同的国际法规则。随着海洋资源和海上通道安全重要性的日益上升,中国如何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海争端将成为摆在中国和周边国家面前的一项新的世纪性难题

二,从地理角度看:有利方面: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本身就是维护周边稳定,确保安全的有利因素;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将长期制约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改善。一是边界线漫长,由于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敌入侵。二是强邻之多为世界罕见,给我国安全造成了巨大压力。三是众多邻国中某些仍与我存在领土领海争端,使我周边安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四是多个热点并存,使我国安全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与挑战。

从当今我国周边环境来看,除北方边界外,在其它所有方向上,我国面临着非常恶劣的潜在安全威胁,而且有越演越烈的发展趋势。

2

在东北亚方向:一是朝鲜半岛南北对抗紧张局势可能引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有可能使我们主动地或者被动地陷身其中,并与其它军事大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二是与日本因岛屿和海洋领土争夺爆发军事冲突。

在东南沿海方向:与台湾发生军事冲突并未根本消除,一旦台海局势恶化并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容易因大国军事介入而爆发局部战争。

在南海方向:容易因西沙、南沙岛屿及海域争夺引发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冲突;在南亚方向:与印度因争夺地区大国地位和领土争端爆发军事冲突;印度与我国的盟友巴基斯坦发生冲突容易使我国牵连其中。

在西亚、西北亚方向:近年来,因伊斯兰极端组织影响不断加大,我国境内民族分裂组织暴力分裂活动不断加剧,对我国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威胁。

在我国的北部:由于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国力、军力剧降,同时,由于我国与俄罗斯为保全共同的国家利益,因而,在近年我国北方的军事威胁大大降低。但是,俄罗斯做为传统的世界大国,一旦其恢复元气,不排除与我国因为各自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可能,但短期内可能性不大。

二.从社会角度看

有利方面:(1)我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争取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我国与周边国家不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的总体战略环境;(3)我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或正在得到解决或暂时搁置,有利于我国安全环境的改善;(4)我周边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棘手的内部问题,缓解了我国安全面临的压力。

不利方面:(1)美国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不断插手我周边地区事务,对我国安全构成了最大威胁;(2)我周边某些国家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增大了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3)“台独”和民族分裂活动的存在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反分裂和维护稳定的斗争;(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经济安全问题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

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

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这样中国才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我国与周边许多国家都存在着领土纠纷或历史问题,且强国环伺。俄罗斯,印度,日本,美国,越南,以及南海诸国,都曾与我刀兵相见。加之台海问题悬而未决,更加重了周边的不安全形势。我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招来敌视是不足为奇的。只要我们不放松国防建设,外交上能有礼有节,相信周边是可以确保安全的。最近的黄岩岛争端,我相信那只是菲律宾总统想把国内的矛盾指向国外。这样就能缓解他在国内的矛盾。不过我国还是用威慑的方法,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个岛屿争端。虽然我国的周边安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相信在我国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兴许周边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少。我也相信只要我们的实力可以跟美国相媲美的话,我相信我国周边问题就会有所改善。只有国家强大了,就不怕外国的威胁了。现在我国的周边安全不容忽视,我们要捍卫我国的领土的完整性,不容侵犯。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13XXXxxx1班 xxx 2013111111111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周边某些小国在美国支持下牟取暴利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绵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使我国成为地缘环境最不乐观的国家之一。今天的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不容乐观。以下我将对近年来中国周边的形势和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外交战略定位做一次简要分析。 一、中国周边形势 1、南海争端 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总体上看,南海安全局势基本上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仍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南海岛礁被周边海洋邻国蚕食,各种矿藏资源被周边国家盗走,域外强国介入南海争端,南海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多年来,越南在南海岛礁修建违章建筑,疯狂扩建,是侵占盗窃我国南海利益最多的国家。2014年,我国“981”钻井平台在南海开展勘探油气资源钻探活动,越南出动了大批船只,冲撞中国在现场执勤的护航安全保卫公务船,非法干扰中方作业。越南甚至出动了水下特工“蛙人”,在水下大量布放渔网、漂浮物等障碍物。越南的野蛮行为严重危及中国南海维权执法人员和“981”钻井平台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南海地区的航行自由与安全,给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此外,侵占南海利益较多的另一国家是菲律宾,采取多种手段染指黄岩岛。多年来,菲律宾海警强登中国在南海作业的渔船,抓扣中国渔民,公开挑战中国,掠夺南海利益。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菲律宾策划全球反华示威活动,制造反华舆论、拉拢美国介入、单方面将黄岩岛问题国际化,不断侵犯中国主权。 2、朝鲜核武器 2016年1月6日上午,朝鲜第四次核爆举世震惊。其实,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所以,朝鲜说,它的威胁来自美国,所以它拥核是“迫于无奈”。其实,朝鲜的核遏制力只是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并非什么保卫主权和生存权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正是如此,朝鲜在安全上所以更倾向于发展战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赖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何况,两国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政策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再看看第四次核爆后朝鲜发表的声明:自主权不受侵害下不会用核武器,自主权不受侵害的情况下不会使用核武器,此次氢弹试验标志着“我们的核武器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实,朝鲜这份声明意义,因为,对朝鲜来说,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是存在主动出击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对朝鲜拥核充满了担忧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真正可怕的不是朝鲜是否拥有核武器,而是它的不可控性。一个退出了六方会谈、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两度撕毁朝鲜停战协定,且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世袭制国家,如何让人放得下心?因此,可以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 新挑战 主讲:王逸舟教授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引子:从近一时期周边动向说起 南海、东海、黄海真的有事? --一种区域格局的震荡调适 ?判断一:中国崛起是周边乃至全球格局变化的主要变量之一。 ?判断二:成败关键在内不在外,尤其体制改革的“进” 或“滞”。典型事例--- ?增长的出国潮(留学生、旅游者和出国务工者) ?国防现代化出现全新的机遇

挑战一:新的发展危机 中国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低端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海外能源供给与通道出现麻烦;?环境生态恶化、国际压力增大;?粗放增长的模式加剧对外依赖;?全球制造业金字塔的中低位置。?案例一:从石油进口国名单看安全隐患 安哥拉,沙特,伊朗,俄罗斯,利比亚阿曼,苏丹,伊拉克,科威特,哈萨克 ?案例二:原料进口的巨大压力---中国占全球粗钢生产的47%; 三分之二的铁矿石需要进口; 现有产品结构中低端占大头。 王选先生的一个评估: “我们造壳,别人造芯“。

挑战二:新的安全威胁 A类:传统安全威胁 公众常识小测试--- 中国的面积、民族和邻国新一轮全球蓝色圈地后果;涉我主权争端的复杂难解;跨界民族问题的微妙棘手;建国以来主权冲突的启迪;国际法与制度的更多约束;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律。B类:非传统安全威胁 形态及特点: 1.威胁形态的变幻莫测 2.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 3.内部矛盾与外部介入 案例一:SARS等恶性传染病 案例二:金融海啸造成严重损害 案例三:三股势力坐大的恶果

挑战三:新的国际压力 ?中国崛起的正负效应;?内外认知的巨大反差;?可畏不可亲的经济龙;?消极形象的复杂成因;?风范大国的成长方向。案例分析--- ?新殖民主义的夸张想象;?外援与公共产品的匮乏;?创造性介入的增强方向;?国际贡献度金字塔观测;?姚明高大形象的新隐喻。

《亚洲的人文环境》教学反思

《亚洲的人文环境》教学反思 《亚洲的人文环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差异 亚洲的人文环境是属于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本学期学生初次接触区域地理,学习地理的方法要求有较大转变。怎样学习区域地理,老师应该在方法上多给学生以指导。一般地讲,综合性与差异性是区域地理的两大主题,要完整的理解掌握该区域的特征,就得一方面要归纳出该区域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这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出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显然,教师只把这些抽象的方法说教给学生,学生肯定越来越糊涂。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集体研究亚洲某一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当中既要归纳共性又要突出个性,学生们实际上已经在按照综合性与差异性两方面来研究区域地理了,但是学生在进行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是体会不到的。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出这种研究方法,最后又安排了小组汇报活动,这个汇报活动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研究区域地理方法的演示,因为把这些成果集中放在一起的时候,同学们就会明白要想全面整体理解亚洲的人文环境,就得从诸如人口、文化、经济等这些方面归纳出共性,同时也知道这些共性是在比较各个国家不同的人文环境基础之上得出的。这样学生既实践了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又锻炼了地理信息资源收集、处理与总结的能力,同时集

体学习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发展了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突出了学生之间学习品质的差异性,让他们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作好学生的勤务员、服务生,关心各组的研究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在成果汇报活动中,要控制好各小组汇报的时间,尽量让每组同学都有汇报的时间和机会,以保护好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亲临到个小组,询问他们的讨论情况,以便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评价时,做到多元化、多标准、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把态度与成绩、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小组内外、成员之间、师生之间结合起来进行立体评价。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东海海底资源开发问题更为凸显,引起了两国民众的“口水之战”,两国的经济交往、民间往来倍受影响。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中日两国始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开的邻居。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

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发展变化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题目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系部:建筑工程系班级:2014200601 队名: 一、选择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的原因: 随着中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外交在态势上出现新变化。 (一)中国外交更加积极主动 十八大突出了一些新理念。比如,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向世界表明中国希望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 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中国外交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提出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等,表明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

及行动上都将更加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 (二)中国外交更加全面平衡 中国外交在指导原则和布局上都更加注重平衡。在外交原则上,一是平衡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与依靠发展的关系。由多年来一直注重服务发展、促进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到同时也强调依靠发展,发挥大国作用和影响,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二是平衡把握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强调积极有所作为,表现为外交上的主动性、进取性。三是平衡把握坚持独立自主与发挥大国作用的关系。坚持不结盟、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同时在国际及地区事务中,积极发挥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建设性作用。十八大首次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写入报告,既是对国际社会期待的回应,也是中国外交自我调整的表现。四是平衡把握国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在领域外交中,十八大除原有意义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外交之外,重视海外、海洋、网络、太空等领域的利益维护,首次将“公共外交”写入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十八大也表明中国将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作为理想追求,让中国站在21世纪国际道德的制高点,有利于塑造和提升国际话语权。 (三)中国外交更加开放包容 中国外交更加突出合作共赢,展现全球情怀。十八大指出,人类共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重申中国始终不渝奉行

一 中国外交发展阶段

一中国外交发展阶段: 联苏反美(一边倒):1949-1960 反美反苏(两面开弓):1961-1971 联美反苏(一条线、一大片):1972-1981 不结盟的独立自主:1982- 二毛泽东“中间带理论” 1946年8月,毛泽东首次提出“中间带理论”:美苏之间有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在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上进攻苏联的。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毛泽东又意识到有两个中间地带:一部分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可以联合的力量。 三“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 主观认识:①中国领导人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 ②中美交往过程中发现结盟和建立外交关系不一定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佳选择 客观形势:①国家工作重点转移 ②一条线政策出现偏差,已到非要纠正不可的地步,重新强调独立自主不结盟 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 不抗旗:中国仍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取代苏联的旗手位置 不当头:中国是第三世界最有影响的国家中国坚决不当这个头 不树敌:在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变化时坚持不干涉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他们发展关系 不对抗: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时,在涉及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不寻求和他们的对抗 超越意识形态: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仍坚持1982年以来的超越意识形态,不以意识形态化线的这种做法 适当超脱:在涉及和我国国家利益和利害关系不大的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采取一种适度超脱的态度 从国际关系角度,谈谈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展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开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纪元。2、引领着国际的政治潮流,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加强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着亚非拉人民的解放斗争。简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主要外交政策1、另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发展历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五、互不干涉内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

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 方向发展。 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 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 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 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 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 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 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营造周边地缘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 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地区安全机制(如10+1、10+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湄公河合作、东盟 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使朝 核问题上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巧妙运筹,使台海局势朝着有利

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年级:2011级 姓名:鲁敏 学号:1106020131 课程名称: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任课老师:张彦德 论文名称: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通信工程1班鲁敏 1106020131

众所周知,在当今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总体看来,仍是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而在如今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只有在发展了强大的经济实体与商业网络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世界向何处去?当今世界还处于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它病得很重,不同的人对它的前途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占主流的人认为它还有救,只需要做些调整而已;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它正在一步步接近死亡。西方还有人想得更深一些。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这里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几百年来鼓励人们不顾一切地、有时甚至不惜用战争手段来实现发财致富美梦的资本主义理念,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地球还能不能承受坏境的破坏和战争的摧残? 其实,人类要生存,不仅需要物质,而且更需要精神。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应如何在地球上相处?人类应如何对待地球?千百年来,许多先知先觉的圣贤都发出了自己的呼声。宗教领被、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都留下了许多醒世恒言。远的不说,80多年前,印度的圣雄甘地指出当时社会有“七宗罪”:“没有原则的政治、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理智的享乐、没有人格的教育、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牺牲的宗教。”对照当今现实,哪一条不是说得入骨三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会驶向无比美好的理想社会。中途,也许会进站停一停,兴许还会倒退一段,但绝不会太久,很快就会继续前进。 有人说,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自然科学无法帮助人类了解这个精神世界。宗教曾经努力过。人的一生不能不知道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个人人生的坐标,一个好的人生观,一个好的世界观能够时刻指引着你个人的前途和方向,你不会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迷失自己,更能在别人的沮丧中看到自己的前途。

亚洲的人文环境

《亚洲的人文环境》 一、选择题 1、关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B.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很快,己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C.沙特阿拉伯等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世界上的富裕国家 D.印度是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 2、下面关于亚洲部分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其居民的民族习俗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日本多地震,到处是抗震建筑 B.西伯利亚地区湿热,居民聚居的高脚屋,长达200米 C.恒河三角洲气候干旱,这里的居民住帐篷,过着游牧生活 D.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住木屋、身穿毛皮服装,乘 雪撬 3、读右图,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但人口分布不均。 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相比较,人口相对稀少的是() A.甲B.乙 C.丙 D.丁 下图为2003年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类产业构成 图,读图完成问题。 4、由图可知,五国产业构成差异很大,这说明() A.亚洲各国自然条件差异很大B.亚洲各国人口数量差别很大 C.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D.亚洲各国政治制度差别很大 5、关于亚洲的说法,你认为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季风气候显著 C.多样化的地域文 D.经济发展平衡 6、居住在西亚的阿拉伯男子,传统打扮是戴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他们喜欢白色的主要原因是() A.与当地建筑物白色的外观相衬 B.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 C.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吸热较少 D.白色是伊斯兰教徒崇拜的颜色 7、下图为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这三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A.都位于热带地区 B.都位于湿润地区 C.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D.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8、气候条件对人口的分布有很大影响,亚洲北部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属原始热带森林,没有开发 B.高寒缺氧、空气稀薄 C.纬度高、气候寒冷 D.炎热干燥 9、亚洲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共有()

2020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2020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为我们今后面对世界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要继续坚持“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八字方针。时代发展极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发 展的道路,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具有 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 必须从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 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 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树立个人目标,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努力奋斗,一步步努力完成,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四有”的优秀 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积极结合自身,我们应该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国家的昌盛,才有个人的好发展。同样在这个沧桑巨变的 时代,如何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 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 了经济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 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 的起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但这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 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 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篇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急需, [ 标签:中国外交,论文 ] 匿名回答:1 人气:311 解决时间:2009-11-02 11:11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新时期中国外交不仅在外交指导思想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对外关系实践中不断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中国不仅希望和平,而且追求在和平的基础上缓和国家间关系。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争取与它们共同发展和繁荣。中国政府在建立多极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既适合本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点的战略道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道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一条勇于参与和平国际竞争又坚持广泛合作的道路。中国选择这条道路,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就是要超越传统模式,坚持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是中国既往外交思想的深化。“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是“更上一层楼”了。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中国是一个致力于国际和平事业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并且必将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 二、“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以捍卫国家经济利益为内涵,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底线,采取了灵活而不僵化,抗争而不对抗的外交思路。在外交实践中大力贯彻“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 “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这几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中国的外交工作,在民间一度被误解为只处理国家大事的活动,与老百姓似乎无关。但现在我们看到,从2003年9月开始,中国外交部不仅有了对外“开放日”,老百姓可以走进神秘的大厦去参观。而且外交部公开了一批已失去保密价值的外交档案,公民可以自由查阅;外交部长在网上与网民交流,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新时期外交工作朝着“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方向迈进的

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周边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要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周边是我国利益最集中、对我国影响最直接的地区。周边形势的好坏,与我们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用好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目前,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大国外交是关键,周边外交是首要,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其中的周边外交被放在首要地位,足以说明周边外交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国家互为战略依托,推进合作共赢”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和安全合作日益深化。各国对中国期待和倚重增加,对华友好成为周边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好转。 但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国际形势和挑战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当属中国的领土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成功和周边国家签订了领土合约,然而,依然存在很多领土存在争议,亟待解决。中印的边界问题已经延续多年,印度在藏南地区布置了相当雄厚的军力,中国在南海的领海也不断受到一些亚洲小国的侵占,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群岛派遣了大量自己的海军,随着日本扣押我国船长事件的发展,中日钓鱼岛问题再次成为国际外交的焦点,中国必须做到领土完整,主权独立。 其次,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不断提出“中国威胁论”,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更是大肆购买先进武器,炮口全部对向中国。日本自卫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意图也越来越明显,朝鲜半岛局势近日非常紧张,处于特殊位置的中国,又成为了这次事件的焦点。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介入,和韩方举行海上军事演习,又一艘航母驶入东太平洋,这对中国来说是莫大的威胁。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好转,使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到底面临着哪些方面的机遇呢? 一.被倚重期待的机遇

中国环境外交

中国环境外交 摘要:环境外交是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中国与世界在环境问题上的互动和相互影响非常深刻,成熟的中国环境外交成为世界环境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只有积极面对和克服中国环境外交的挑战和不足,才能实现中国的环境利益和兼顾国际共同的环境利益。 关键词: 环境问题全球化环境外交中国 环境外交是在环境问题恶化到一定程度、环境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逐步兴起并专门化的,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在国际上,较早明确使用"环境外交"一词的,应推到198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外交:对美、加跨界环境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一书。[1]中国政府于1989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从国内的相关著作和报刊论文来看,环境外交的定义有多种,相对完整的定义是"环境外交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主权国家的代表机关和个人、政党、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及公民个人)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外交行动,以交涉、谈判等和平方式去维系或调整国际环境关系,旨在捍卫国家环境权和争取国家发展权利的同时兼顾国际共同环境利益,也可以借此实现和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和其他战略意图。 一、国际环境外交的兴起和发展 在1972年以前,国际环境外交是零星的、非全球性和边缘性的外交,国际上通常把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作为国际环境外交的开端。[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传统安全议题不再处于核心地位;同时,由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跨国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甚至开始威胁到一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国际环境外交中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就,掀起了新一轮的国际环境保护和国际环境外交浪潮。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球蔓延。环境问题成为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环境外交成为世界外交的焦点和热点之一。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得到了各国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又一轮的国际环境外交高潮。 二、中国环境外交的演变 中国的环境外交是在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下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环境外交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节律与世界几乎同步,迄今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1972-1988年) 1972年6月,中国政府派出以唐克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外交初登国际舞台,环境外交在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方面都涉及广泛的领域。中国签订或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等约20个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本阶段,中国环境外交初具雏形,为中国增添了一个融入世界的窗口,促进了国内环保事业的发展。[3]但也存在着对某些环境问题和相关机构缺乏完整的认识、国内关于环境外交的立场缺乏协调等局限。 (二)快速发展阶段(1989-2006年)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特别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更是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要始终不渝地走好和平发展这条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要切实地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决不会屈服于任何的外来压力。可以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中国在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近两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同美俄领导人会晤,为中国同美俄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理念,抛弃冷战思维。中国同美俄等大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合作,开放合作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崛起中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往经验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永远行不通的,中国经济已然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一些地方“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但只要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周边形势并不平静,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周边地区的不安,“中国威胁论”依然在某些周边国家盛行。加之某些域外大国的干预和挑拨,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能否和平发展还存有疑虑。然而,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诚心诚意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

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亲、诚、惠、容四字理念一经提出,就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的标志性方针政策,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反响。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新发展提出的重要理念,既是新中国60年睦邻友好政策的总结,也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 我们讲“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我们讲“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就是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我们讲“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我们讲“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共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中国与周边国家连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是引领命运共同体稳步前行的指针,不仅中国要身体力行,也应当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习近平强调:“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然而,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