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3. 顺应: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图式,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使图式得到。

4. 平衡: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势。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通过此图式协调感知输入的动作反应,从而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 前运算阶段(2~6、7岁):

此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此阶段的特点有:

1) 泛灵论;

2) 自我中心主义;

3)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 思维不可逆性;

5) 缺乏守恒。

(3)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由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此阶段的特点有:

1) 守恒性;

2) 脱自我中心性;

3) 可逆性。

(4)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此阶段的特点有:

1)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2)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或乃至失调所致,故成为心理社会危机。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能否得到积极解决。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岁~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2岁~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4岁~7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初创性),克服内疚感。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12岁~18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18岁~25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25岁~50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50岁以后)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主要发展任务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早期发展对毕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二,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

第三,早期发展变化迅速而显著

第四,早期对负面影响最敏感,后果可持续终身

婴儿期(0~3岁)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时期,人生发展第一个里程碑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新生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以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新生儿最初的适应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分为两类

第一类,有明显生存意义(生存反射):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呕吐反射、喷嚏反射等,对人终身有适应价值。

第二类,无明显适应价值:抓握、行走、游泳等,出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

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啼哭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正确的说法是:

1)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2)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

3) 婴儿动作发展受环境的影响;

4) 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 动作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2)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3) 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4) 动作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1.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1)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婴儿末期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

(2)独立行走: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婴儿末期变得熟练和自如。

2. 婴儿动作遵循的原则和顺序: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发展

(2)近远原则:由内向外发展

(3)大小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3. 影响因素

(1)成熟程度

(2)刺激物的支持

(3)环境提供的活动机会

(4)成人的激发

(5)母亲的抚养方式

婴儿的学习

婴儿生来就具有学习能力,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主要表现为:

1. 模仿学习

2. 条件反射学习

3. 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说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婴儿感知觉活动的突出特征是主动、有选择。

婴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婴儿的发音

1. 婴儿发音的阶段性

(1)简单发音阶段

(2)连续音节阶段

(3)学话萌芽阶段

2. 婴儿发音的特点

(1)最初的发音具有普遍性

(2)真正掌握母语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

(3)3岁左右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1. 词汇量的发展

(1)第一批词,1~1岁半间掌握,50-60个左右。

(2)3岁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词。

2. 掌握词汇量的特点

(1)从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范围包括人、食物、玩具、动物、交通工具等

(2)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1. 从单词句到多词句

2.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五)语法的获得

1.5~

2.5岁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基本掌握母语语法规则系统。

婴儿的气质类型

(一)按活动特性分

1. 情绪性: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愤怒、悲伤和恐惧

2. 活动性:积极探索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

3. 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多变,缺乏自我控制

4. 社交性: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容易自来熟

●(二)按三种类型划分

1. 容易抚养型

2. 抚养困难型

3. 发展缓慢型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等阶段。

●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等类型。

●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

1. 主体外的自我意识:

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

(1)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

(2)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2. 客体的自我意识:

约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

(1)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2)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

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幼儿期(3岁~6、7岁)

相当于幼儿园教育时期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如下:

第一,主导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第二,各种学习过程多是通过游戏进行的。

第三,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一)古典游戏理论

精力过剩论、重演论。

(二)现代游戏理论

●1.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

2. 认知学派:认为游戏练习并巩固已经习得的各种能力;促进认知发展;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游戏的发展

1. 机能游戏;

2. 象征性游戏;

3. 规则性游戏。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第二阶段:平行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第二,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第三,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第四,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

2. 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3.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记忆策略形成

记忆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人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没有策略、经过指导能够运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运用策略三个阶段。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1) 视觉“复述”策略;2) 复述策略;3) 特征定位策略。

●幼儿思维具有两大特点:

1. 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

2. 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自尊、羞愧)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

1. 幼儿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2. 幼儿自尊感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3.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因素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认同的对象:

1.具有较高地位、权威、较强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

2.父母,教师,自己喜欢的叔叔、阿姨,与自己年龄差异较大的哥哥、姐姐

认同和效仿能让儿童产生自我效能感和增强自我“强大感”。

●第一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年龄3~4岁(会有提前或延后),反抗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第一逆反期(3~4岁):对爸妈说不

第二逆反期(青春发育期):对全世界说不

童年期(6、7岁~12、13岁)

属于小学阶段,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1.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2.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过程

3. 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4. 最基本任务是“学会学习”

5.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

1. 复诵策略

2. 组织策略

3. 系统化策略

4. 巧妙加工策略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1. 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1. 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童年期儿童逐渐达到各类守恒:

1)数、长度守恒:6~8岁,

2)液体、物质守恒:7~9岁,

3)面积、重量守恒:8~10岁,

4)容积守恒:11~12岁。

2.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

●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有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影响。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1) 相互接近;

2)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意义在于:

1. 由单向权威服从关系逐渐转变为平等、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2. 儿童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和权利;

3. 儿童也要履行责任。

亲子关系的质量取决于家长。

少年期(11、12岁~15、16岁)

处于初中阶段,青春发育期,也称困难期或危机期

青春发育期

1. 以少年期为主(11、12岁~15、16岁),处于初中阶段

2. 身心发展迅速又不平衡,复杂而又充满矛盾

3. 激素分泌量快速增加引起生理的迅速变化:身体加速成长、性成熟

4. 近几十年,出现青春发育期提前和缩短的趋势。

5. 此期容易出现身心危机:心理生物性紊乱、心理和行为偏差

●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少年期记忆的发展

1. 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2. 对各种材料的记忆成绩达到高值

1. 思维发展水平:形式运算阶段

主要特点:

(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2.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发展

(1)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

(2)掌握逻辑法则能力发展。

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特点

青春发育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其特点有:

1.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 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

4. 有很强的自尊心

少年期情绪变化的特点有:(1)烦恼增多;(2)孤独感、压抑感增多

●第二逆反期

反抗心理是少年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 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足而抗争

(3)观念上的碰撞

2.反抗对象:

主要是父母,具有迁移性。会因反感某人言行而排斥或否定其人乃至其团体。有时因情绪左右,会将是与非一起排斥。

3. 形式

(1)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

(2)冷漠对待,但内心压力大,充满痛苦

●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1. 年龄时段

第一逆反期:2~4岁,多在3岁左右

第二逆反期:小学末到初中阶段(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2. 两个逆反期共同点:

(1)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2)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逆反期具有“长大感”,第逆反期具有“成人感”

3. 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

(1)第一逆反期: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

(2)第二逆反期:要求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网络游戏成瘾、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年期(17~18岁至35岁)

人生的黄金时期

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思维发展三阶段

1. 二元论阶段,要么正确、要么错误的二分法,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2. 相对性阶段,认识到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通过比较来寻找解释现实问题的有效理论。

3. 约定性阶段,既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又能意识到所有事物具有运动和变化的性质。

青年期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形象的认知,是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青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有:

(1)抽象性日益增强

(2)更具有组织性和整合性

(3)结构性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途径

(1)自我探索是内部动力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兹偷药)

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和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是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

第二阶段:功利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功利取向阶段表现为出于个人利益考虑。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取向阶段表现为取悦并期望得到他人认同,认为权威制定的规则都是对的,都应该遵守。

第四阶段:“好公民”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公民”取向阶段的特征是维护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是各种法规为公众而制定,符合公众需要便应遵守,不适合便应修改。。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普遍道德原则取向阶段是理性良心取向。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中年期(35~60岁)

一段相当长的岁月,人生的许多重要任务在此期完成

更年期

1. 更年期是指中年向老年过渡中生理和心理状态明显变化的时期,年龄在50岁左右。

2. 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3. 女性更年期就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多数妇女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一般持续8~12年。

4. 男性更年期是性器官开始萎缩、性功能由旺盛到衰减的过程。

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2)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1. 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

2. 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二)人格的成熟性

1. 内省日趋明显

2.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3. 为人处事日渐圆通

(三)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

“男女同化”(androgyny)是指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老年期(60岁~)

毕生发展观

由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等提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一生。基本观点为:

第一,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候发生。

第二,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第四,心理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力系统。

老年期感知觉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

●记忆的年老变化

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老年期记忆力下降是因为:

1) 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

2) 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一)记忆减退的年龄趋势

儿童期: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少年期~成年期:黄金时期(最佳)

40~50岁:出现较明显减退

70岁:记忆衰退的一个关键期

70岁后:更明显的衰退期

(二)老年期记忆衰退特点

1.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为慢;

2.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

3.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1. 老年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

2. 老年人记忆障碍是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 老年人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4. 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老年期人格的变化

1. 不安全感;

2. 孤独感;

3. 适应性差;

4. 拘泥刻板并趋于保守;

5. 回忆往事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 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 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 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 P56 -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 P54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 区别:本质不同, 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 (一) 心理发展理论 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 much ——“共同决定论” 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 心需要(动力) 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18、19~35s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 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世代效应:群体中的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而非发展。 2、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反复测量(练习效应),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跨代效应的影响。 跨代效应:由于目标群体可能经历某一特殊年代,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同样的特征,这样的结果可能难以推广。 3、聚合交叉研究

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5、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该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发展心理学重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发展趋势圴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发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总结,更好地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习发展心理学首先要弄清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种系的发展 2、心理种族的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年看待敏感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化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是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适用性时效性质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万赖俱寂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决定心理发展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

关系的总称。(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 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 Y 式传递。(针对正式群体) 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针对非正式群体) 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 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⑶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的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 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 1、唐氏综合征:第21号常染色体的分离变异。 2、笨丙酮尿征:先天性代谢缺陷,早期检查和饮食干预可防止。 3、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向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胎儿期 4、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关于畸胎形成的研究:畸胎形成物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伤害胎儿;(2)、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酒精综合征(四)激素(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5、儿童生理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尾原则、近远原则 6、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7、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按一定顺序(“O-T-P-F”)进行。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脑发育的加速度现象是间隔出现的。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8、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 9、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可塑性、修复性。 10、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眨眼、呼吸、吞咽,原始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 11、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12、够摸动作:最先发展的精细动作。 1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重要意义:(1)主动性: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逻辑思维: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经验丰富: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14、左、右半球在某些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这种机能不对称被称为大脑单侧化。 15、出生后的前几年,脑机能的可塑性是一生中最强的时候。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1)、视觉偏爱法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3)、诱导电位法(4)、高振幅吮吸。 2、视觉的产生与发展:(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2)视敏度的发展(3)颜色视觉 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3、听觉:涉及到三个方面:检测、辨别、定位;定位:“U”字形发展曲线,胎儿期即已产生听觉 4、信息加工系统模型把人的思维分为3个基本成分:感觉登记、工作记忆或短时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1、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种系发展)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容(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什么是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 3、社会化 4、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7、观察学习、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8、维果斯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最近发展期、教育与发展 的关系、语言和工具的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9、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发展阶段理论) 10、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1、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聚合研究、微观发生学研究、双生子研究 12、胎儿宫发育分期 13、胎儿大脑是未成熟脑。未成熟大脑发育的两个关键期是 14、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异常的因素 15、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发展的关系 16、婴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其相应的行为特征是什么? 17、个体心理和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9、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20、元认知 21、主我客我 22、转换生成理论 23、婴儿言语发展中“词语爆炸”指的是

24、气质定义、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25、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26、依恋定义、依恋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恋发展阶段、依恋类型、依恋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 27、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 2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反应的心理发展特点 29、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30、麦科比所区分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31、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32、侵犯行为(工具性、敌意性)、亲社会行为概念、发展、理论 33、性别角色认同 34、小学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 35、广义的学习 36、角色采择 37、青少年发展一般特点 38、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39、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特点 40、自我同一性 4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社会问题 42、延缓偿付期 43、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 44、爱情三元理论 45、沙伊的智力适应理论 46、成年中期的一般特征 47、巴尔特斯的智力发展双重过程模型理论

发展心理学考点整理

兰州大学2015心理学双学位

发展心理学考点 发展心理学概念: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个体发展心理学。 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认知过程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知觉、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价值观、情感、自我意识、能力等。 四个有关方面: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 心理发展内外因: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

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尽管生理、言语、活动、认知和人格的发展存在内在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各自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从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向。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创始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标志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与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其诞生标志着发展心理学这一学科的诞生。 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发展中的人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心理科学,包括三个分支: 儿童发展心理学只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的部分。

原因:由此年龄段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对人影响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儿童发展的基本内容:1、认知的发展 2、情绪和意志的发展 3、个性的发展 4、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通常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发展 二是社会认知发展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信念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指导和帮助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儿童 2、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3、为与儿童有关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导 4、丰富心理学的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从中世纪开始,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 1、主要效应模式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的复演说 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华生 2、相互作用模式皮亚杰心理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机制 3、交互作用模式萨莫夫和山德勒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论强调发展上的量变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阶段论强调发展上的质变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体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儿童生来就能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主动与他人交往,认为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机体的内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劳伦兹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有两大因素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和进化论的影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世界图解》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 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普莱尔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发展心理学 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种系演化发展,比如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个体从受精成胎到生命终结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重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揭示、探究、帮助) A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通行为模式; B解释和测量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C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D探究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E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的具体方法 三、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两个推动因素:a自然主义教育(夸美纽斯·洛克); b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达尔文)·儿童观的演化——现代的儿童观: 1、拥有基本人权 2、不等同于成人 3、应当享有童年 4、具有主体性 5、拥有发展潜力 6、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应当早开发) 7、本质是积极的 8、全面发展才能成分发展9、学习形式多种多样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四、几个主要理论流派: A成熟实力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B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诶里克森/马勒; C行为主义观:华生——S-R、害怕实验;斯金纳——操作性强化,迷信的鸽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D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影响发展的四因素:成熟、自然、社会经验、平衡化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包括格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四个过程 ·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E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ZDP) 五、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访谈、问卷);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临床法(观察、谈话、实物操作) ·横向设计:不足:世代效应 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纵向设计(追踪研究):不足:练习效应、成本高 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 ·时序设计: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