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构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了重要位置,作为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新时代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总体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论述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任务要求相适应,是加快推动我国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环节是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理解、普遍接受和普遍认同,才能真正内化为人们自觉的心理价值追求。(弘利教育)

一、从理性到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

“认同”一词最早作为学术用语,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行为主义盛行的60年代,心理学专家爱利克·埃里克(ErikErikson)第一次使用,后逐渐成为社会科

学领域高频词汇。认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而形成的心理共鸣、价值共识、行为共步”。认同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导向链条,体现为一端对另一端的心理依附。认同一般涵盖两个层面: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就个体层面来看,认同是个人对自我在社会链条中身份的一种确认,即自己在社会中的未来期望、符号价值、社会期待、工作状态等。而从社会层面来看,认同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个体的一种情感分享、价值皈依以及规范引领,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共同体价值整体观念的趋同性或一致性,是推动一个社会进步的系统性动力。只有社会成员内心深处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其思想精髓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这种认同的价值情愫才能外化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指南。可以说,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它的内心认同,那么支撑它持续前进的社会心理基础就存在巨大缺陷。

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是对如何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新的明确规定,赋予新时代我国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新责任和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普及与群众认同度存在紧密依存关系,认同度高,就会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日常行动指南,成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遵循,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如果认同度低,就会停留在无意识顺应或有意识疏离的“虚假状态”,那么有可能就会沦为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通过在扩大认同基础、强化认同程度上下功夫,就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卓有成效地推动下去,形成并凝聚起强大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利教育)

二、深化推广普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同化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同化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所有的传播途径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被社会成员广泛而积极地接受和认同为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丰富性多层次需求,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方式方法要结合时代变化,融合新媒体等科技元素,尤其要注重方法和途径的创新发展,在“新、细、柔、活”上下功夫。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用,着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