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财政学与经济学

第一章 财政学与经济学
第一章 财政学与经济学

第一章财政学与经济学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现代经济学?

答:现代经济学就是这样的一门学问:它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的资源来最好地达到配置效率与分配公平两大经济目标。

2.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框架是怎样的?

答:经济研究的要素表述为经济人、经济制度、经济决策、经济目标和经济结果、经济评价五个方面的内容。框架如图

3.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公平与效率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只有充分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将社会经济建立在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上,社会公平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次,社会公平状况的改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率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什么是现代财政学?

答:现代财政学是研究政府与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资源配置、经济运行与各种公共经济活动的规律,这种理解也就是现代公共经济学的涵义。

5.财政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答: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经济人行为假定、经济决策的产生、经济目标的确定、经济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经济过程的评价上所遵循的完全是与经济学研究相一致的原则。

6.规范研究的模式是怎样的?

答:首先,设定一个能够达到最优化经济目标的规范性(应该是怎样)的经济制度模型。然后,通过将现实中的经济制度与设定的理想化最优经济制度的对比,就能够对现实经济中的经济制度优劣与否的问题无论从绝对的角度还是相对的角度作出评判。

7.实证研究一般来说应遵循怎样的步骤?

答:从实证分析的时间顺序上来看,实证分析研究又可以分成事前的实证分析、事中的实证分析和事后的实证分析。

第二章政府制度和财政职能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如果某一类产品和服务同时具有这样的两个性质: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斥性,这类产品和服务就被称为公共产品。

2.私人产品:如果某一类产品和服务同时具有这样的两个性质:一是竞争性,二是排斥性,这类产品和服务就被称为私人产品。

3.混合物品: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两极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具有纯粹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性质、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或多或少的具有这两种物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称之为混合物品。

4.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某些产品和服务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

5.非排斥性:指的是无法阻止人们对于某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或者说要阻止人们对于某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所要耗费的成本是无限大的。

6.市场失灵:现实中的市场制度与完全竞争市场制度相比,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因此,也就不可能像完全竞争市场制度一样,达到理想化的效率目标——帕累托最优,这种差距就被称为市场失灵

7.“搭便车”现象:对于公共产品,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存在,显而易见,消费者将会意识到,即使不付出任何代价他也可以从中得到好处,这种经济人动机导致的行为被称为“搭便车”现象。

8.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除了自己外,还给别人带来收益或损害。

9. 规模收益递增:当生产需要大量固定的资金、技术或自然资源发展成本的情况下,所有的有需求的产出量的边际成本会随着规模的扩大(产出数量增加)而下降,这就是规模收益递增。

10. 信息不完全:信息完全是通过完全竞争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在实际中,卖者往往比买者对物品了解得更多,市场交易呈现出不对称信息的特征。

11. 消费者主权: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是在假定个人的消费偏好是合理的前提下来探讨经济问题的。这是一种消费者主权的观念。

12.家长主义:要矫正这种偏好不合理的行为就有必要对此运用家长主义的观念,对某些不良的消费偏好强制性地予以纠正。

13.优值品: 那些被个人评价过低的物品,如基础教育等,被称为优值品。

14.劣值品:对于社会中那些被个人评价过高的物品,如毒品、香烟等,我们称之为劣值品。

15.最小化国家:只有将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边界划分清楚并给予保护,禁止他人非法地侵占,市场的交易行为才会具有可靠的基础。这种仅以保护产权的作用来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政府被称作为“最小化国家”。

16.产权: 产权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人们获得某种经济利益的权力。

17. 政府失灵: 现实中的政府制度与我们理想中的能够自动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政府制度之间的差距与“市场失灵”一样,被称为“政府失灵”。

18.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认为,社会福利等于社会各成员的效用之和,如果—个社会由甲、乙两人构成,那么社会福利W= + ,这就意味着不论甲、乙两人的贫富程度如何,对他们而言,每一单位效用是同样的。

19.罗尔斯主义:罗尔斯主义认为,社会福利只取决于社会上境况最差的人的水平,即

W=min(U甲,U乙)。

20.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既不像功利主义那样认为富人的一个效用和穷人的一个效用是完全相等的,两者之间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又不像罗尔斯主义那样极端地认为只要穷人的效用没有增加,富人的效用增加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两者之间完全没有替代性。

21.平均主义:平均主义认为,不论社会成员的收入和效用水平是高还是低,只要大家是完全一致的,那么,社会状况就达到了最好的状态,社会福利就达到了最大化。

22.公共提供: 公共提供就是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筹集资金,并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带有着强烈公共

产品色彩的混合物品。

23.公共生产: 公共生产就是指由政府来组织社会的生产活动,而不采取私人企业的方式。

24.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一种最直观的收入分配制度,即通过将某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转移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手中来进行收入再分配,而无需由政府进行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

25.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是指政府权力机构所作出的管制行为,在概念上等同于“公共管制”。

26.自然垄断: 经济学把政府对某行业的价格和进入实行管制,只允许一家企业垄断全部生产这种现象,称为自然垄断。

27.价格管制: 价格管制手段主要应用于对不完全竞争现象的政府管制中。由于市场竞争不完全,在竞争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可能单独或串通别的企业制定价格以排挤其他竞争者或获取垄断利润,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福利受到损害或者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政府为了避免这种不良结果的产生,其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价格管制,规定企业所制定价格的上限或者下限,以尽量促使企业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在价格管制手段中,常用的方法有制定收费标准和制定最高限价。

28.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财政学界最近发展的有关公共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的行为引入对政府制度活动的分析中来。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带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同时又抱有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一个舞台。

29.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瑞典财政学家维克塞尔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最优化模型,该模型后来经过林达尔的发展和完善,被称为“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在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中,有这样两点基本假定:

(1)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并且每位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也就是一人一票制。

(2)在投票人作出选择、获得投票人的表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决策以及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不需要为信息的传递耗费任何资源,并且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失真,简而言之,就是信息成本为零。

30.直接民主决策机制: 直接民主决策机制更多地是指多数票决策机制,只要社会成员中有多数人投票赞成某项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该项方案就能获得通过。这里所说的多数,有可能指简单多数(即1/2以上),也可能指2/3多数,或者其他有关多数的规定,这要视方案的重要性而定。

31.循环投票:两两循环的表决方式.

32.阿罗不可能定理:即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我们无法找到一种投票程序,它产生的结果既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又能保证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偏好,并将所有个人偏好转换为一种社会偏好,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

33.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 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决策机制。其方法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投票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再由这些代表来表达选民的意见,作出公共决策。由此可见这一决策机制是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的机制。

二、问答题

1.市场失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现实中的市场制度与完全竞争市场制度相比,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因此,也就不可能像完全竞争市场制度一样,达到理想化的效率目标——帕累托最优,这种差距就被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表现为公共产品、外部效应、规模收益递增、信息不完全及通货膨胀的存在。

2.如何看待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政府不能包办一切.

3.如何判断政府是否应干预经济?

答:就某件经济事务而言,如果市场处理的结果从整个社会来看成本大于收益因而是得不偿失的,那么由

政府来处理的话,假设效果较市场为好——成本较小或收益较大,但如果在总的效应上仍然是成本大于收益的话,那就应当采取“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态度。

4.为什么市场制度适宜配置私人产品而政府制度适宜配置公共产品?

答:这是因为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而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

5.为什么会有“政府失灵”现象?

答:这是因为在现实中,由于一方面在激励机制上政府制度不能够保证从政府决策的参与者、制定者到执行者完全抱有同样的想法,彻底地杜绝“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政府制度所管辖的范围过大,使得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信息的上行下达往往需要较之企业、市场等花费更为高昂的代价,这就造成政府制度在从事资源配置工作时,与市场制度一样,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6.政府制度在处理收入再分配问题上有一些什么具体手段?

答:有公共提供,公共生产和转移支付等手段。

7.政府管制的理由是什么?

答:政府管制起源于市场缺陷。而市场缺陷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二是现实市场并不能满足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条件所形成的缺陷。

8.简述政府管制的主要范围。

答:政府管制的范围包括:以保证分配的公平和经济增长、稳定为目的的宏观政府管制政策;以解决外部效益提供公共产品为目的的政府管制政策;以处理不完全竞争为目的的政府管制政策;以处理偏好不合理为目的的政府管制政策;以解决外部成本为目的政府管制政策。如限制汽车废气排放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处理信息失灵与偏差为目的的政府管制政策;与多样化的市场缺陷相关的政府管制政策。

二、问答题

9.自然垄断价格管制的方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制定收费标准和按历史价格水平制定最高限价。

10.如何确定公共产品配置的合理限度?

答:政府易进入公共产品提供的领域,政府不应全面介入私人产品的生产领域。总的来看,在对待政府制度对市场制度的补救问题上,有必要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就具体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以确定其效应,并据此进行审慎的决策。

11.公共选择理论是怎样的一个理论?有何实践意义?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财政学界最近发展的有关公共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的行为引入对政府制度活动的分析中来。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带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同时又抱有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一个舞台。与在市场制度、企业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框架下一样,在政府制度的框架下,人们遵循着经济人动机规律,在彼此的交往中,即有矛盾,又有合作。如果制度的框架适宜的话,那么通过这一适宜的制度框架有助于将分散的个人逐利行为导向全民利益的最大化。12.什么是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有何理论意义?

答:瑞典财政学家维克塞尔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最优化模型,该模型后来经过林达尔的发展和完善,被称为“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在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中,有这样两点基本假定:

(1)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并且每位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也就是一人一票制。(2)在投票人作出选择、获得投票人的表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决策以及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不需要为信息的传递耗费任何资源,并且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失真,简而言之,就是信息成本为零。

首先,通过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保证公共决策既符合效率原则又符合公平原则的一个前提,是尽可能地使得政府制度中的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权力是平等的。

其次,如何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尽可能多地减少政府制度运行中所要发生的巨大信息成本,是提高政

府制度运行效率和保证社会公平的重大课题。

最后,尽管在现实中对于某一项公共决策达到每个人都同意的程度是不大可能的,但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仍然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朴素而有价值的信息:尽可能地使政府机制的运行保证尽可能多的人的利益,是衡量政府制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13.直接民主决策机制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答:在直接民主决策机制下,并不总是能够达到前后一贯的、有逻辑的经济决策最优方案或均衡解,这与维克塞尔—林达尔的“一致同意”机制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此外,直接民主决策机制所耗费的成本是十分巨大的。

14.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答:在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下,选民、选民推举出的代表或称政治家以及执行公共决策的管理者都会对决策过程造成影响,表现在:选民的“搭便车”倾向往往会带来选民不参加投票的行为;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即管理者,并不是单纯地接受指令,也会对公共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政治家的行为对公共决策结果产生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15.什么是财政职能?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它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经济职能的三大基本职能。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收入: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需求。

2.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的绝对数,是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

3.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收益:国家投资形成和拥有的资产。当国有资产以税、利及少量的收费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时,其所形成的财政收入就是国有资产收益。

4.公共收费: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换取得的收入。

5.公共定价:政府对公共收费水平与标准的管制与限定。

6.通货膨胀税:政府为消除通货膨胀对实际财政收入减少的影响而设置的税收。

7.预算内收入:财政收入中纳入国家统一预算管理的部分称为预算内收入。

8.预算外收入:财政收入中未纳入国家统一预算管理的部分是预算外收入。

9.受益者负担:受益者按公共产品受益程度来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

10.能力负担:按纳税人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纳税者的实际家庭负担来判断其纳税能力,并按此设计税收条款。

二、问答题

1. 财政收入有哪些收入形式,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你认为我国的哪些财政收入形式是合理的,为什么?

答:形式有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共收费、公共债务收入。各自的特点见本章第一节“二”至“五”。

2.税收和公共收费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我国的税改费?你认为如何去做?

答:主要区别在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方面,见本章第一节“六”。

3.我国转型时期财政收入相对数为什么会先降后升,你认为除了书中所提到的,还有什么别的因素?

答:降的原因主要是财税体制改革总体策略、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78年和85年改革、管理等;升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效果等。

4.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各会有什么影响,作用机制分别是什么?

答:会造成实际财政收入规模小于名义财政收入规模,通货紧缩的结果正好相反。见第三节“二”中的详细介绍。

5.公共收费和公共定价的关系如何?

答:主要和市场价比较,若高于市场价,则等于对生产者补贴,对消费者征税,否则相反。

6.试述我国财政收入来源结构的特征。

答:在社会总产品中主要来源于V和M的部分,详见第二节“一”。

7.财政收入的原则是什么?

答:原则有三条,即经济发展、分配和合理负担。具体见本章第四节。

第四章税收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税收制度: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2.单一税制:以单一的税种作为税收制度。

3.复合税制:税制包括多种税收,是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4.税收主体: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5.税收客体:征税对象,也称税收客体。

6.税源:税收的经济来源和最终出处。

7.税率:税额与税收客体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体现征税的深度,纳税的中心环节。

8.比例税率:对征税对象只规定一个税率,无论对象的金额大小,均按此比例征税。

9.固定税额:按征税对象一定计量规定固定的税额。

10.累进税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

11.全额累进:累进制中的一种,当总金额达到某一个等级税率时,全部金额均按此税率征税。

12.超额累进:当总金额达到某一个等级税率时,对应各个等级部分的金额,分别按相应等级税率计算税额,然后加总征税。

13.纳税环节:商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流转过程中应当交纳税款的环节。

14.纳税期限:纳税人应当交纳税款的期限。

15.附加和加成:附加是正税之外征的税,加成是对不同的对象,以原税负为基础,加成征收的税。

16.商品税:商品交换或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17.所得税:以纳税人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18.财产税:以各种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19.从价税:以商品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0.从量税:以商品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1.直接税: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

22.间接税: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的税收。

23.平等原则:是斯密的原则之一,是指国民应依据其在国家的保护下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向国家交纳税收。

24.确实原则:是指国民纳税项目与条例应该是确实的,而且纳税的时间、地点、手续、数额等,都要明确规定,使纳税人明了。

25.便利原则:是指政府对国民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使国民感到方便。

26.最少征收费用原则:亦称经济原则,是指国家的收入与纳税人纳税数额的差距越小越好。

27.财政政策原则:即课税能充足而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需要的原则。

28.国民经济原则:课税不能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则。

29.社会公正原则:税收负担应普遍和平等地分配给各个阶层和纳税人的原则。

30.税负转嫁:纳税人通过价格的变化将税负转嫁他人的过程。

31.税收归宿:转嫁的终点。

32.前转嫁:也称前转,即将税负转嫁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

33.后转嫁:即转嫁给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34.消转: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方式等自行消化税收负担。

二、问答题

1.解释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的区别。

答:两者概念不同(见本章第一节),两者适应的对象不同,单一税制适应国民经济产品单一的国家,等。

2.纳税人是否一定是负税人,为什么?

答:不一定,主要看是间接税还是直接税。

3.税收客体是否指税源,解释之。

答:不是,客体是对象,税源是经济来源,概念不同,但两者相关。

4.比例税率与固定税额有什么区别?

答:比例税率是根据征税对象的金额计算税额,固定税额是按征税对象的计量计算税额。

5.全额累进制与超额累进制比,哪一种税负较重?

答:全额累进制税负较重,因为平均税率高。

6.商品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与所得税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对象的普遍性、依据的灵活性、从价比例税率、征管简便、转嫁容易、累退和隐蔽。与所得税的区别是对象不同、依据不同、征管不同,等等。

7.所得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与财产税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所得税的特点是税负公平、不伤及资本、富有弹性、稳定经济、国际维权、计算复杂等。与财产税的区别是对象不同、计税依据不同等。

8.直接税和间接税是从什么角度区分的?

答:是从税负转嫁角度区分的。

9.简述现代直接税的主要特点。

答:税源充裕、有弹性、符合各项税收原则、税收负担合理、对经济没有直接阻碍等优点,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公平等。

10.简述当代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见本章中“税收制度发展”的有关内容。

11.简述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起因和主要内容。

答: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原税制不适应,矛盾很多等;内容主要是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中心的流转税制、合并内资企业所得税等(见本章“我国税制发展”中的相关内容)。

12.我国税制“十一五”改革的方针是什么?

答:十二字方针:“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

13.试比较斯密和瓦格纳的课税原则。

答;瓦格纳原则要比斯密原则完善,一是税收收入要充分,要有弹性,等等(见“瓦格纳原则”的内容)14.受益原则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优点是直接把收入与支出彼此联系起来,等;缺点是因公共产品的集体消费性质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等(见本章“受益原则”的内容)。

15.能力原则的衡量标准有哪些?

答:客观说:所得标准、支出标准、财富标准;主观说:纳税人在纳税之后的边际效用。

16.税收转嫁有哪几种形式?

答:有前转嫁、后转嫁、消转三种形式(见本章“税收转嫁的形式”)。

第五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一、名词解释

1.税收宏观经济效应: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及手段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影响。

2.税收乘数: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具体地说,就是增加一个单位税收,减少的国民收入数。

3.税收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率。

4.拉弗曲线:表明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

5.税制结构:一国税收制度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间接税和直接税的比例上。

6.税收的通货紧缩效应:是指税收的反通货膨胀作用,主要是通过所得税的增税政策,减少民间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相均衡,抑制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7.税收微观经济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效应,二是替代效应。

8.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将支出能力从纳税人手里转移到政府手中,发生了资源转移,从而扭曲消费者对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选择。

9.税收的替代效应:就是因为对一种商品的征税而导致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并转而购买另一种商品。

10.所得税指数化:按年消费物价指数,自动确定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造成的名义上涨的影响。

二、问答题

1.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税收乘数的作用机制、经济增长效应、周期稳定效应。

2.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表现在作用机制的两种效应、鼓励家庭储蓄、吸引外国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公平分配等方面。

3.宏观税负水平的衡量标准与最合适的水平是什么?

答:衡量标准是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按拉佛曲线分析,这个水平应在曲线中的A点,而且肯定是存在的,在实证当中,可以比照发达国家的财政相对数水平,估计在30%左右,但各国情况不完全相同。

4.所得税指数化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

答:按年消费物价指数,自动确定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造成的名义上涨的影响等(见本章最后的相关内容)。

5.试述税收的储蓄效应与政策选择?

答:普利斯效应,分强效应和弱效应,但有效应,我国也是有效应,政策的选用要为经济发展服务。

6.怎样根据税收的收入效应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答:首先阐述税收的收入效应;在税制设计时考虑税率、税种等,如累进税率、遗产税、考虑税收支出等,使其真正起到调节收入的作用。

第六章商品课税制度

一、名词解释:

1.周转税税制:商品税制中的一种模式,一般是多环节全额征税。

2.销售税和消费税结合税制:也是商品税制的一种形式,即在商品流转中,既有对消费,也有对销售征税的税制。

3.增值税:以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4.消费税: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5.营业税: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6.关税:对进出口货物或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7.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与收入型增值税:购入的固定资产或已纳税款不允许扣除、允许扣除和折旧部分已纳税款扣除。

二、问答题

1.简述商品税的主要特点。

答:对象的普遍性、依据的灵活性、从价比例税率、征管简便、转嫁容易、累退和隐蔽。

2.为什么说商品税具有累退性?

答:由于商品税主要采用比例税率,而不论负税人的收入状况如何,均负担同比例的税收,因此,收入越多,税收实际负担越低,从而具有累退性。

3.简述增值税的主要特点。

答:对增值部分征税;普遍课征;税负合理稳定;出口退税;价外计税。

4.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区别在固定资产已纳税款的扣除上,前者不允许,后者允许。

5.增值税有哪几种计税方法?

答:加法、扣税法、扣额法(见本章增值税的计税方法)。

6.我国增值税率是如何设置的?

答:一般纳税人为17%,部分商品为13%,出口零税率;小规模纳税人为征收率4%和6%。

7.简述消费税的主要类型。

答:有限型、中间型、延伸型。

8.自用产品的计税价格如何确定?

答:(成本+利润)/(1-税率)

9.简述营业税的主要特点。

答:课税对象广泛;以营业额为征税对象;平均税率低;实行行业差别比例税率。

10. 普通关税与优惠关税有什么区别?

答:普通关税是对与本国没有签定互惠协定的国家或地区运入本国国境的货物征收的关税;优惠关税是对与本国签定了互惠协定的国家或地区运入本国国境的货物征收的关税。

11.关税的作用有哪些?

答:经济调节、对外开放、贸易、增加收入、稳定市场。

12.对民族工业实行必要的保护主义与实行保护主义关税,两者如何协调,你的观点是什么?

答:对民族工业实行必要的保护和实行保护主义关税不是一回事,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从本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导向到经济全球一体化角度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得出协调两者关系的结论。

第七章所得课税制度

一、名词解释

1.限制性所得:来源于具有规律性和循环性的收入,该所得具有周期性、反复性、重发性,它仅限于运用资本从事营业和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益、利润和报酬等。

2.包括型所得:一定时期内的财产增加所得减去同一时期财产减少后的余额。

3.消费型所得:消费开支与本期消费掉的耐用品使用价值之和。

4.交易型所得:由于市场交换的结果而产生的收入减去为此而消耗掉的成本的余额。

5.“H-S”型所得:又称海格-西蒙斯所得或净增加消费型所得,包括本期消费加上期末财富减期初财富的余额。

6.分类所得税:将所得按某种方式分成若干类别,对簿同类别的所得分别计征所得税。

7.综合所得税:将纳税人的全部所得汇总在一起,按统一的税率征税。

8.企业所得税:以企业的所得为征税对象的税

9.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所得为征税对象的税。

二、问答题

1.与商品税相比,所得税有什么特点?

答:对纯所得征税,税负比较公平;中立性,不伤及资本;具有弹性和聚财功能;符合稳定经济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计算复杂。

2.为什么所得税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体税种?

答:发展中国家收入偏低、经济结构层次低、征管水平低、所得税计算复杂、征管要求高等。

3.简述企业所得税的特点。

答:企业所得税的特点:税负公平、不伤及资本、富有弹性、稳定经济、国际维权、计算复杂。

4.为什么对国有企业不再实行上缴利润的方法而实行征收所得税的方法?

答:从理论上说,所得税有优势,这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比较明确,对国家与企业都有利;从实际来看,过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效果不好,不仅对国家财政没有益处,而且对企业也不利。

5.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两免三减半”,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型企业15%,港口、能源、交通等企业“五免五减半”,再投资退税等等。

6.简述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答:征收范围广;按国际惯例确定课税对象;实行分项课税;税负比较合理;税收优惠适中。

7.你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中主要有哪些问题?

答:分类税制容易导致税负不公;税率差异较大,不利于调节收入;个人收入硬性化;征管问题(如申报与处罚)。

8.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收入的功能,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是否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答:不是,在税制和税率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第八章财产课税制度和其他课税制度

一、名词解释

1.一般财产税:也称综合财产税,它是对纳税人的全部财产进行综合计征的财产税。

2.个别财产税:是对纳税人的一种或几种财产单独或合并课征的财产税。

3.静态财产税:是指对纳税人在一定时点所拥有的静态财产,依其数量或价值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4.动态财产税:是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因无偿转移或变动而发生所有权变动的财产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5.房产税:是以房屋为课税对象,以房产的价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6.车辆购置税:是对有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7.土地增值税:是指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取得增值性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8.遗产税:是以被继承人或财产所有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9.资源税:指对在我国境内从事开采矿产品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0.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类税。

11.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凭证的行为征收的一种税。

二、问答题

1.与商品税和所得税相比,财产税有什么主要特点?

答:与商品课税和所得课税相比,财产税具有以下特点:(1)财产税的课税对象具有特殊性;(2)课税比较公平;(3)财产税属于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4)财产税收入弹性小;(5)财产税征管比较复杂。2.为什么财产税适宜于作为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

答:因为财产税有其特定的课程对象;课税比较公平;税负不易转嫁;收入弹性小等。

3.为什么说财产税比较能够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答:因为财产税是根据纳税人拥有或可支配的实际财产作为课税对象,且纳税人纳税后税负不易转嫁。4.房产税的从价计征与从租计征有什么区别?

答:房产税的从价计征与从租计征区别在于(1)计税依据不同。从价计征是依据房产计税价值征税的;从租计征是按用房产租金收入计征的。(2)适用的税率不同。从价计征的税率为1.2%;从租计征的税率为12%。

5.我国房产税的税率是怎样规定的?

答:房产税的税率采用比例税率,从价计征的税率为1.2%;从租计征的税率为12%。

6.简述我国现行土地增值税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现行土地增值税的主要内容为:

(1)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凡有偿转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为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

(2)土地增值税的课税对象和计税依据。土地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是土地增值额。其计税依据是转让房地产取得收入,扣除相关成本、费用及税金后的余额。

(3)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土地增值税采用四级超额累进税率。

(4)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不论纳税人的机构所在地、经营地、居住所在地设在何处,均应在房地产的所在地申报纳税。

纳税人应当自转让房地产合同签订之日起七日内向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理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在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土地增值税。

7.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分析。

答:我国开征遗产税可行性:

(1)我国已经具备了征收遗产税的基本法律保障。我国早已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等有关财产认定和分配方面的法规,并明确规定了遗产范围、遗产分割、遗产继承程序等;2004年又修订了宪法,在国家根本大法中明确对私有财产给予法律保障。

(2)我国已具备征收遗产税的基本税源。我国现有税源主要分布在:民营企业主的私人财产;原少数承包专业户的私有财产;文艺界、体育界等各界高收入者的私有财产;拥有知识产权并由此获得高收入者的私财产;领取高薪的白领阶层的私有财产;部分海外回归人员的私有财产;部分外商等国外人士在我国境内的私有财产等。

另外,房产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家庭财产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现有房产价值(含装修)户均为10.94万元,占家庭总财产的47.9%,仍为城市居民的最主要财产,即使财产在100万元以上的城市家庭中,其房产价值占家庭总财产价值的平均比例仍达到17.7%。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遗产税的税源还会逐渐扩大。

(3)我国居民已具备征收遗产税的基本承受能力。近年来,由于税法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人们思想上由以前的税费不清逐渐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而且在目前我国存在着收入分配严重不公、贫富悬殊日益加大,奢侈浪费之风较盛行的情况下,征收遗产税将会因其具有明确的征收目的和调节功能而受到多数群众的欢迎。(书无此题)

8.简述资源税的主要特点。

答:资源税的主要特点是:(1)从性质上看,资源税具有地租性质;(2)课税比较公平;(3)税负较合理,能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4)收入比较稳定,弹性较小。

9.简述行为税的主要特点。

答:行为税具有如下特点:(1)特定目的性;(2)调节力度较强;(3)分散性和灵活性;(4)收入的不稳定性。

10.简述现行印花税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现行印花税制度规定,凡在我国境内书立、领受应税凭证的,都属于印花税的课税范围。具体包括五大类:合同或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和经财政部确定的其他应税凭证。

印花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税凭证所记载的金额或收入、费用额及件数。

现行税制规定,下列情况可予免税:已经缴纳印花税的凭证副本或抄本,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政府、社会福利单位、学校所立的书据,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无息、贴息贷款合同,外国政府或者国际金融组织向我国政府及国家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所书立的合同,房地产管理部门与个人签订的用于生活居住的租赁合同,农牧业保险合同,特殊货运凭证(军事物资、抢险救灾物资、新建铁路工程临管线运输凭证)。

第九章税式支出

一.名词解释

1.税式支出:是政府为实行对某种行为给予鼓励或照顾的政策目标,以主动放弃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向特定纳税人提供的财政援助。

2.税基式税式支出:是指以减小纳税人税基方式存在的税式支出,主要项目有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和税收庇护。

3.税率式税式支出:是指以优惠税率为主要方式的税式支出。

4.税额式税式支出:税额式税式支出是指以直接减少纳税人应纳税额方式而存在的税式支出,主要项目有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5.递延式税式支出:是指允许纳税人推迟交纳应纳税额方式而存在的税式支出,纳税人递延纳税实际上是取得税款的货币时间价值,相当于获得一笔无息贷款,主要形式有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和准备金制度等。

6.税收扣除:是允许纳税人从课税对象中扣除某些符合要求的特定项目,从而减轻其税收负担。

7.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应纳税额中减去的数额,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款等于应付税额减去可抵免数额。

8.税收庇护:是指纳税人把已经取得的本应纳税的所得在未纳税前重新投资于另一活动,从而避免为这部分所得交纳所得税的一种方法。

9.优惠退税:是指政府为了鼓励纳税人的某种经济行为将纳税人已经缴纳入库的税款的一部分或全部,按照规定程序退还给纳税人,从而减轻纳税人的税负。

10.递延纳税:是指允许纳税人把应纳税款延期缴纳或分期缴纳,而且不加收滞纳金。

二.问答题

1.税式支出与税收优惠有何区别?

答:税式支出和税收优惠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税法中有关放弃税收收入的条款对纳税人而言是税收优惠,而对政府而言则是一项税式支出。

2.简述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

答:税式支出形式包括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和递延式税式支出。主要项目有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优惠税率、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有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和准备金制度等。3.税收抵免与减免税有什么区别?

答:减免税优惠是减税和免税的统称。减税是从应纳税额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征全部应纳税额。而税收抵免则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应纳税额中减去的数额,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款等于应付税额减去可抵免数额。

二.问答题

4.递延纳税对企业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递延纳税是指允许纳税人把应纳税款延期缴纳或分期缴纳,而且不加收滞纳金。但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及通货膨胀的因素,使得纳税人实际上获得了一笔政府的无息贷款。

5.简述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的异同点。

答: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的相同点表现在:

两者都是实现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两者的实施效果相同;两者都是对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偿安排;两者都对财政收支的平衡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

财政直接支出与税式支出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对国民经济调节的重点及力度不同;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在法律规定上不同;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执行的主体及客体不同;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的地位及作用不同;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的时效性不同。

6.简述税式支出的主要特点。

答:税式支出具有时效性、隐蔽性、“逆向”效果、诱导性、广泛性、灵活性。

7.简述税式支出的正、负效应。

答:正效应:有利于鼓励微利有益产品和具有外部正效应产品的生产;有利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风险项目的投资,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以从宏观上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地区,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有利于扩大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消除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

负效应:不利于纳税人之间的平等竞争,容易造成经济的扭曲,从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背离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税收公平原则;导致税法复杂化,增加了征管难度;税式支出的“逆向”效果和对非纳税人的排除增加了新的分配不公;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造成税收收入的流失;淡化了税收权威,加剧了分配领域的混乱局面。

8.税式支出对市场机制有哪些影响?

答:从商品课税来看,税式支出的直接作用主要是降低产品成本。从所得税方面来看,税式支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利润。

9.税式支出对资本和产业结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引导消费倾向,改善了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做出及时的干预和调整,从而使市场供求趋向平衡。

10.简述国外税式支出管理模式的类型。

答:目前世界各国对税式支出的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全面的预算管理模式;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模式;准预算管理模式。

第十章公债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债:公债是债的一种的形式,它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和企业以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依据借贷原则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2.私债:私债是私人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

3.公债发行价格:公债发行价格受四个要素决定:票面价格;票面利率;公债期限;市场利率。

4.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公债的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可用公式表述为:公债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公债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公债来实现的。参照国际上其他各国的数据,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一般保持在15%——20%左右,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一般25%—30%的范围内。

5.公债负担:所谓公债负担,要看公债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否小于其机会成本,倘若是肯定的,那就存在公债负担。反之就不存在。

6.公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公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公债偿债率=当年公

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即当年的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债务的部分占多少分额。这一指标的国际警戒线为10%。

7.公债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的公债累计余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可用公式表述为: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当年GDP)×100%。这一指标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考察政府累积的债务总量。国债负担率成为发达国家和IMF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主要观测和控制指标。如,Maastricht 条约规定,加入欧元体系的国家必须将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控制在3%以下,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控制在60%以内。还有一个标准是,一国的当年的国债发行额最高现额是当期的财政收入。

二.问答题

l.从时间上划分,公债可分为几种?永久性公债是否意味着政府永远不偿还债务?

答:从时间上看,公债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之分。不是,永久性公债,债权人无权要求清偿,但永久取息。它的好处是政府没有到期必须还本付息的压力。

2.公债与私债有什么区别?

答:(1)公债也叫做国债,包含内债和外债,指中央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平衡财政收支,增强政府的经济建设能力,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从国内或国外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是国家利用其权力向国内外发行的债务。而私债是私人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2)私债来说,债务人必须以自己的财富(货币财富或者其他形式的财富)归还自己所负的债务。对于公债而言,国家本身是没有钱的,要清偿债务(还本付息)必须先向单位和个人征税、筹款之后才能还给有债权的单位和个人。

3.解释“左手向右手借钱”的涵义。

答:对于国家来说,国家本身是没有钱的,要清偿债务(还本付息)必须先向单位和个人征税、筹款之后才能还给有债权的单位和个人。一个单位和个人可能是纳税人,但不是债权人;也可能是债权人,但不是纳税人;也可能既是纳税人,又是债权人。所以,有人称公债是“自己向自己借钱”,“左手向右手借钱”,就是这个意思。

二.问答题

4.公债发行的规模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答:公债的发行规模,也就是每年发行的数额,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预算收支差额、公债还本付息、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承受能力及社会应债能力。

5.政府决定发行10年期的公债,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6%,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按单利计息),现行市场利率为5%,请决定该债券的发行价格。

答:参见第十章第二节。

6.政府决定发行10年期的公债,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6%,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现行市场利率为5%,决定该债券的发行价格。

答:请参见第十章第二节。

7.公债偿还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偿还的方法有两种:直接偿还法和市场购销法。直接偿还法就是根据公债的契约,到期还本付息;市场购销法就是政府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按市场价格购入尚未到期的公债,达到回收公债的目的。

8.什么是公债的隔代负担?

答:长期公债就可能会发生隔代负担问题。比如,你在50岁时,购买了10年期的公债,你是公债的认购者,10年到期后,你已退休,作为一个退休金领取者,可能不再向政府缴纳税收,到时,你可以向政府领取10年期公债的还本付息额。还本付息额从何而来呢?是政府向年富力强的纳税人那里征得的税收中偿还的。可见,公债的认购者与偿还者是不同的,是年轻人向年老人还债,存在隔代负担问题。

9.从我国的公债依存度,特别是中央财政依存度看,公债的规模已过大,而从公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就是公债负担率看,公债的规模又显得不算太大,这被称为“公债悖论”,你对此问题如何看?

答:公债依存度是指当年的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 表明财政支出对国家债务的依赖程度。国际经

验看,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则为25% ~30% 。而公债负担率是一定时期国债余额占同期GDP 的比例, 是衡量国债规模增长的宏观指标。我国国债余额占GDP 的比重以不超过20% 为宜。两者是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公债的,只要不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就不必过分担心。

10. “公债发行期限越长,越会造成后代的负担”。评论之。

答:长期公债就可能会发生隔代负担问题。比如,你在50岁时,购买了10年期的公债,你是公债的认购者,10年到期后,你已退休,作为一个退休金领取者,可能不再向政府缴纳税收,到时,你可以向政府领取10年期公债的还本付息额。还本付息额从何而来呢?是政府向年富力强的纳税人那里征得的税收中偿还的。可见,公债的认购者与偿还者是不同的,是年轻人向年老人还债,存在隔代负担问题。

11.“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期公债,必然会造成隔代负担”。评论之。

答:不尽然。对个人而言,有可能存在隔代负担问题。就整个社会而言,公债的认购者与偿还者之间,失之,得之,两者相等,不存在额外的支出,不存在额外的负担。

12.“公债无论采取何种发行方式,它都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评论之。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发行公债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由财政部直接向国内单位和个人公开发售,由银行代办;一种银行承购。现在,我国实行的是第一种办法,而国外较多采用第二种办法。第一种办法对于货币流通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公债发行的结果是,单位和个人暂时少支出1元钱,国家多支出1元钱,1元钱还是1元钱,并没有增加货币的供应。因此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十一章财政支出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

2.棘轮效应:是指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不仅要受目前财政收入的影响,而且要受过去的收入和公共消费的影响,特别是过去“高峰”时的财政收入和公共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用于必须满足的公共需要的支出具有不可逆性。

3.经常性支出:是指用于政府日常管理活动的经费开支,也称经费支出。我国经常性支出主要有: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支出、国家政权建设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和其他经常性支出等。

4.资本性支出:是用于政府投资方面的支出,也称投资支出。

5.政府购买性支出:通常用于满足政府日常管理活动、提供公共产品和政府投资所需产品和劳务的费用支出,也有人把这类支出称为耗尽性支出。

6.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将财政资金无偿地支付给某些企业和个人的一种支出。

7.“瓦格纳定律”:“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称为“瓦格纳定律”。

8.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在正常情况下,财政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在战争、重大灾害情况时,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而后支出水平虽会下降,但一般不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呈现出一种“进二退一”的“梯度渐进增长”的规律。

二.问答题

1.解释决定财政支出的主要因素。

答:所谓财政支出的一般决定因素,就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形态中的任何国家所具有的共同因素。主要有如下两类:其一为必须满足的公共需要因素,其二为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安排因素。

2.简述财政支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答:财政支出总的表现为,政府将其支配的经济资源投入到社会经济领域,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和改变社会经济领域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财政支出影响资源配置的积极意义,在于矫正市场机制失灵而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尽管政府作用不可或缺,但只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到补充和配角的作用。

二.问答题

3.简述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答: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般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财政支出以补贴或价格管制的形式对居民明补或暗补,改善低收入者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支出,通过规定最低工资收入和确定贫困线的办法,关注社会中的低收入阶层,从而改善穷人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状况;增加支出创造就业机会。对劳动力保持较高需求,可以较好地解决由失业带来的贫困;加强教育事业,培养劳动技能。

4.简述财政支出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答:财政支出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对比关系变化对经济总量产生的影响。财政支出具有较明显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在经济高涨时,失业人数减少,转移性支出下降,对经济起抑制作用;在经济萧条时,失业人数增加,转移性支出上升,对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刺激作用。

5.为什么说财政支出具有刚性?

答:这种刚性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出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对这一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需求无价格弹性,不因资源价格上升而减少需求。另一方面表现出用于这一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不断扩大的棘轮效应,就是指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不仅要受目前财政收入的影响,而且要受过去的收入和公共消费的影响,特别是过去“高峰”时的财政收入和公共消费水平的影响,即用于必须满足的公共需要的支出具有不可逆性。

6.从市场失灵的角度说明财政支出的必要性。

答: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市场机制也有其力所不及的地方,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诸如在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和经济稳定等问题上表现出的无能为力或低效性。这种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市场失灵”。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就离不开财政支出。

7.说明政府失灵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答: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的实践来看,各国选择的政府安排制度并非一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也大不相同。参见第十一章第二节

8.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角度说明财政支出的特殊性。

答: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还存在着一些特殊决定因素。

(—)培育市场机制,决定了我国财政支出的功能转换; (二)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决定了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 (三)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近期决定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因素

9.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会使财政支出从结构上发生什么变化?

答: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不仅仅是一个微观层面的企业问题,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公共问题,有赖于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也有赖于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加大科技投入,扶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对传统的支出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加强技术创新,是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10.你认为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是否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答:是。

11.你认为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方面有哪些工作可做?

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2)缩小政府的政府机构的规模和政府的活动规模。(3)控制人口规模。

第十二章财政支出内容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和直接由政府负责的公共生产事务管理,具体表现在政府从事行政、国防、文教科卫事业、社会保障和国有企业等方面的管理。而从狭义上讲,公共管理就是指政府的行政性管理,主要包括行政、国防、文教科卫和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的行政性管理,不包括国

有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

2.公共管理支出:属于财政的基本性支出。公共管理支出主要用于解决各级国家管理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公务性开支以及由此产生的工作人员的个人经费支出,从构成上看公共管理支出应以公用经费为主、

个人经费为辅。

3.社会利益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求公共管理支出追求的是社会利益,而非是经济利益。二是要求公

共管理支出应当在社会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

4.量入为出原则:是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支出规模的原则。它要求把公共管理支出的总盘子限定在国家立法机构批准的资金来源(即收入)总量允许的范围内,以资金来源规模来控制公共管理支出,杜绝公共

管理机构超支现象。

5.最小费用原则:在资金来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体现公共管理效率就在于以相同的支出代价,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务。或者,在公共管理服务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支出代价最小。“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就是来自实践要求对最小费用原则的最好解释。

6.行政管理支出:指政府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以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

出。

7.国防支出:指政府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各军兵种经常性开支、后备部队经常性开支、专项国

防工程,以及战时的作战费用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8.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稳定,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为符合法律规定标准的社会

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行为。

9.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它是由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

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社会保障项目。

10.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在社会成员基本收入之外,以提供设施、服务和津贴的方式来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以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优抚,是国家政府以提供津贴、服务和安置条件等方式对法定优抚对象给予生活优待和工作安置,使其安居乐业的社会保障项目。它是我国的一种具有褒扬性质的社会保障项目。

11.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

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2.采购人:采购人是指依法进行政府采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供应商:指向采购人提供

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13.询价采购:是指采购人向有关供应商发出询价单让其报价,然后在报价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并确定最优供

应商的一种采购方式。第十三章政府预算与国库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政府财政实现计划管理和经济政策的工具。

2.零基预算:指的是新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而只以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3.单式预算:指的是政府公共收支计划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内,通过一个统—的计划表格来反映。这种编制形式简便易行,可以从整体上反映预算年度内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

4.复式预算:指的是政府公共收支计划按其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5.部门预算:是以政府部门为单位进行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人民代表审议通过,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主要由—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构成。

6.政府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和终结,也是政府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7.经费流用:指在不变动预算支出总额的条件下,局部地改变资金的用途,通过预算支出科目之间经费的相互调剂来进行。

8.预算划转:预算划转是指由于行政区划或企业、事业单位隶属关系的改变,必须相应改变其预算的隶属关系,及时地将其全部预算划归新的主管部门或接管单位。

9.国库制度:是指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出纳制度。

10.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由国库直接对各部门和单位的支付过程进行集中处理的一种制度

二、问答题

1.政府预算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府预算的原则有:(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

2.简述政府预算的体系。

答:我国政府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与政权结构相适应,并同时结合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设立了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的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是不作为一级预算。

3.简述复式预算的缺点。

答:复式预算的缺点有:

(1)在收支性质划分上的交叉,为预算编制带来了技术上的困难;(2)复式预算制度对财政赤字的反映比较模糊;(3)复式预算易产生政府资本支出过度膨胀的现象。

4.政府决算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拟定和下达政府决算的编审办法。(2)进行年终清理。(3)制定和颁发决算表格。

5.简述政府预算编制的程序。

答:政府预算编制的程序是:(1)国务院财政部门做出编制预算草案的指示;(2)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提出预算建议数,报送财政部;(3)财政部拟定预算收支指标,经国务院批准后下达;(4)各级政府编制预算草案;(5)汇编成国家预算草案。

6.简述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

答:部门预算是完整地反映政府财政整体职能的预算,主要由—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构成。—般预算由—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组成,—般预算收入主要是指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预算拨款、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般预算支出主要是指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各项事业费、社会保障支出及其他支出等。基金预算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指定范围的支出。

7.预算调整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预算调整的方式有:(1)动用预备费;(2)预算的追加或追减;(3)经费流用;(4)预算划转。8.简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主要内容是:(1)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2)规范收入收缴程序;(3)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第十四章财政政策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所谓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

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现代财政体制本身就具有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保持稳定作用的政策,如

财政的若干收支形式:个人所得税,失业救济金,失业保险金,福利计划和济贫支出等。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主动采用不同的财政手段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性政策.

4.汲水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5.补偿性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对经济情况的判断而主动地调整财政收支以改变社会总需求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财政政策。

6.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的状况,利用财政收支活动主动干预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政策。

7.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以财政收支平衡为原则,通过税收和政府购买同增同减的收支动态平衡方式干预社会总供求的经济的政策。

8.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9.周期平衡预算:是指在一个经济周期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10.功能性财政预算: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机动灵活地增减财政收支,以消除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

11.供给学派:认为就赤字对需求的影响而言,政府财政赤字扩大相当于民众未来的税免将会提高,公众因此而消减目前的消费,冲销了财政赤字所形成的短期扩张效果。

12.古典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其几何形状为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13.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又分为传统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和现代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14.乘数:乘数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首先提出的,后来通过凯恩斯而得到了推广。

15.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政府购买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倍增作用。

16.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倍增作用。

17.税收乘数:是指税收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倍增作用。

18.充分乘数:投资I作为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其改变将会使总需求发生变化。相应的财政变量的乘数效应也会因投资的变动而改变。

19.通货紧缩缺口:用来描述社会总需求呈现不足的情势。

20.挤出效应: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财政开支、消费者开支和企业投资三者之间相互挤占。这种挤占被称为“挤出效应”。二、问答题

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非均衡的财政政策,它通过财政赤字的增减和财政盈余的增减等形式表现出来。(2)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均衡的财政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预算赤字或预算盈余可能造成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不良的经济后果。

2.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答:充分就业,适度通货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最终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总目标。

3.你认为为了达到宏观财政政策目的,有哪些手段可以使用?

答: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工具或手段。即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4.制定与实施财政政策应考虑哪些制约因素?

答:技术、资源等物质性的因素,也可能来自于现存的经济制度,而在制度因素中我们尤为关注的就是公共决策机制。

5.财政平衡是否意味着一定要做到财政收支相等?

答:财政收支平衡是相对,只要盈余或赤字不超过一定的数量界限,就可看作是财政收支平衡形态。6.强调功能性财政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它强调的是财政制度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功能和职责。

7.财政发生赤字是否意味着国民经济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答:财政赤字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手段,可以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弥补通货紧缩缺口,使国民经济达到均衡。

8.从预算的收和支的两方面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答:预算的一收一支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一张一弛的影响。人们把国家预算比之为“自动稳定器”。

9.解释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

答: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受到刺激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0.解释总供应曲线移动的原因。

答:移动的原因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社会投资的增加,使生产能力增加,总供给曲线会向右下方移动;一种是投入价格水平提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会使社会的生产能力缩小。

11.古典总供应曲线与凯恩斯总供应曲线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古典总供给曲线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货币工资随劳动供求关系变动而变化。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针对经济处于萧条状况而言的。

12.解释凯恩斯总供应—总需求模型。

答:假设货币工资具有刚性,总供给曲线或者是一条平缓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或者是一条水平线,这说明国民收入的增加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这成为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13.解释政府购买乘数与税收乘数的关系。

答: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政府购买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倍增作用;税收乘数是指税收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倍增作用。

14.如果财政收支各增加1亿元,是否对国民收入不产生任何影响?

答:国民收入仍会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减而等额增减。

15.解释财政支出对解决通货紧缩的作用。

答:利用财政支出,会使社会实际需求达到国民经济所需的要求,即社会实际需求与国民经济所需的国民收入相等。

16.年初在制定财政预算时打100亿元的财政赤字,并且不折不扣执行,到年终财政决算时是否一定会是100亿元赤字?

答:不会。财政赤字对国民经济具有扩张作用。

第十五章财政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信用总量的方针与措施的总称。

2.投资的利率弹性:是投资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3.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强调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

4.双松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配合,即所谓“双松配合”。

5.双紧配合: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即所谓“双紧配合”。

6.松紧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或者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即所谓“松紧配合”。

7.公债政策:在现代社会中公债除了发挥补充政府财政性资金不足的作用外,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公债政策中,可以通过调整公债的发行利率或实际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升降,同样可以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

二、问答题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与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可以与自动的财政政策相互削弱,也可以相互加强。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一)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一) 【关键字】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s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着和著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究。反之,这一领域出现的问题又推动了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理论和经验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诸如各个税种的效率和归宿这样的核心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效应以及最优的制度安排的认识。在公共经济学相关经济理论以及支持复杂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等两个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间,公共经济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进展有快有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进展是经济理论在次优税制设计问题上的应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业数据库的出现促成了人们对税收激励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代理人行为问题的探索。继而公共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应用计量经济学家也把他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公共财政问题。90年代,实证政治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迅速扩张尤为显著。 公共经济学中的很多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促使了这一领域里几个二级专门学科的兴起,诸如老年经济学以及教育经济学。这些领域中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关注那些广布于公共经济学范围内的问题,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领域发展起来的真知灼见和方法技巧,例如医疗经济学、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完整word版)陈共《财政学》习题

《财政学》习题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 ) A.政府 B.市场 C.企业 D.国有企业 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边际效益递减 C.外部效应 D.免费搭车 3.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 ) A.产量增大 B.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 C.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D.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 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6.外部效应是指: ( ) 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C.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7.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上: () A.竞争性产品 B.垄断性产品 C.私人产品 D.公共产品 8.公共物品是指: ( ) 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B.具有社会共同利益的产品 C.具有非盈利性的产品 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9.混合物品是指: ( ) 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各占一半的物品 B.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混杂的物品 C.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 D.由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10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的总和 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共同享有 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1财政学(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概念 ●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1.“财政”一词的来源 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综观我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古籍,可以找到关于古代财政即政府理财之道的记载,如“国计”、“国用”、“大司农”等。 日本引进西方Finance一词,同时借鉴中国古代的“财”与“政”的词意,创立“财政”一语。1882年日本率先使用“财政奏折”一词。 我国文献中最初启用“财政”一词,见于1898年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 《辞海》对“财政”作如下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 2.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换言之,财政行为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因而,财政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 当代西方基于财政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关系,把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3.简略的财政概念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财政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 ——公共产品的定义 1.布坎南的定义:在《民主财政论》一书中,他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被定义为公共产品”。也就是说,凡是由团体提供的产品都是公共产品。 2.奥尔森的定义: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的任何个人Xi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适当地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则该产品就是公共产品。也就是说,该集团是不能把那些没有付钱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的。 3.萨缪尔森的定义: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及答案精心整理

1简述财政投入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发展事业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明显(2)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加速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3)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具备了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简述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 (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退税 3简述我国财政收入按形式分类 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包括税收,社保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回收和债务收入 4简述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价格总水平升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二,现行税收制度 5简述课税对象和税源的关系 课税对象和税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从根本上说,税源是一个国家已创造出来并分布于各纳税人手中的国民收入。由于课税对象既可以是收入,也可以是能带来收入的其他客体,或是仅供消费的财产,因此,课税对象与税源未必相同。6简述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7简述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 (1)所谓起征点,即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课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应就征税对象全额依率计征。 (2)所谓免征额,即税法规定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免征部分一律不征税,仅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依率征税。 起征点和免征额虽然都属于税收优惠照顾措施,但两者优惠政策的重心不同。其中,前者体现税收的重心照顾政策,后者体现税收的普遍优惠政策。 8简述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 (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 (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间税负的在分配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也是主动行为 9简述各固定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1)固定税率优缺点:计算简便,主要适宜于流转额的课税,缺点是在调节收入水平的作用上不如累进税率 (2)比例税率优缺点:优点是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和利于征管,缺点是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

财政学题库

《财政学》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A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D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C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三、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 )。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AB )。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BCD )。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4. 财政的基本特征(ABC )。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D、固定性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C )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2.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C )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3.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C )的分配

公共经济学论述题

公共经济学论述题论述题: (1)公共财政具有哪些职能? (2)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3)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4)矫正性税收和矫正性财政补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5)什么是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什么是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二者有哪些区别? (6)什么是混合物品或服务?混合物品或服务是怎样供给的? (7)简要分析参与公共选择过程的投票者、政治家(政党)、政府部门(官员)以及特殊利益集团的行为特点。 (8)消耗性支出对流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影响是怎样的? (9)转移性支出对流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影响是怎样的? (10)什么是机会成本分析?试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11)什么是成本—效益分析?试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12)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说税收是最佳的公共收入形式? (13)什么是公债?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4)试述不同历史时期税收原则的主要思想。 (15)税制结构设计包括哪些内容?具体应该怎样进行安排? (16)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具体各有什么影响? (17)试以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对商品课税的税负归宿进行分析。 (18)试述负债有害论和公债新哲学论的基本观点。 (19)简要说明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认购公债的经济影响。 (20)阐述公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21)分析公债管理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协调配合运用中应遵循什么原则?(22)简述年度预算平衡论、周期预算平衡论和功能财政论的主要论点。 (23)什么是财政乘数?它由哪几个方面的乘数组成?分别对GDP的均衡水平有什么影响?(24)自动变化的政府支出包括哪些项目?简述它们的作用机制。 (25)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职能划分的经济学基础是什么? (26)论述税收收入划分的方式。 答案: (1)公共财政具有哪些职能? 答: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首先,公共财政之所以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非可分割性,即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企业或个人享用;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个人、企业对某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并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的数量或质量;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任何个人或企业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正因为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上述三个特性,市场的生产或提供才成为失效的方式,出现了“免费搭车者”这类“公共悲剧”,不能指望追求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个人会保证公

《财政学》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财政学》习题、答 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字】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一、引言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著和著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 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

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

(整理)AA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消费税:消费税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的一个税种,主要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委托加工、零售和进口的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社保支出: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并包括非财政经费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含社会救济支出或社会补助支出和社会优抚支出)两方面。 财政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这样就减弱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税务代理人:指具有丰富的纳税事务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税收、会计专业理论以及法律基础知识,经国家税务总局及其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批准,从事税务代理的专门人员及其工作机构。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得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南开大学出版社 张志超《财政学》01第一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可以定义为:政府为了满足国民的公共需求,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过程中所从事的经济性收入、支出活动。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3、市场失灵 新的市场失灵是以不完全信息、信息有偿性及不完备的市场为基础的;而原始的市场失效是与诸如公共物品、污染的外部性等因素相联系的。这两种市场失效之间主要存两点差别:原始的市场失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容易确定的,其范围也容易控制,它需要明确的政府干预。 4、公共需求 公共需求,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具有不可分割性的共同利益的需求。诸如社会公共秩序、防治水旱灾害、环保、国防安全等等。这种需求不是个别需求简单累加的总和。 二、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财政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受一般经济原则支配,但又不同于普通的私人经济,属于政府专门的经济活动,具有特殊的性质。(T) 2、在经济社会中,满足公共需求,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既定目标,一般很少涉及到如何最优化地使用经济资源的问题。(F) 3、“公共财政”可以定义为:政府为了满足其国民的公共需求,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过程中所从事的经济性收入、支出活动。(T)

4、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需要明确政府事权,并配之以相应的足够的财权。(T) 5、从政治学角度考虑,人类社会中任何权力都是危险的,因此任何权力都要受到限制。所以,唯一公道的政府只能是权力受到限制的政府。(T) 6、政府依靠其财政信用,向其公众或者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借钱来满足追加的财政开支需要,即采取“量出为入”原则,可以用来解决其短期的“入不敷出”问题。(T) 7、经济社会赋予政府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任务,客观上要求政府一定要像私人那样亲自从事各种物质生产与经营活动,如建立国有企业从事直接生产性活动等。(F) 8、政府财政活动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一套严格的制度约束(如预、决算程序)和规范监督下有序地进行。(T) 9、政治行为广泛参与财政过程,有助于使政府官员较好地平衡社会整体利益与各种局部利益的关系。当然,政治行为广泛参与财政过程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政府财政开支被疏导到某些滥用权力的政治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手中。(T) 10、政府财政的本质就是集中提供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增长、变化的公共需求。(T) 三、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现代政府一般要在社会经济生活里发挥(ABCD)职能。 A、保卫国家安全 B、维护国内经济秩序 C、提供基础设施 D、提供社会保障 2、政府的财政活动在诸多方面不同于私人经济活动,政府财政活动具有如下一些的基本特征,即(ACDF)。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复习范围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复习范围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 答:1、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 2、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 3、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1、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2、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效果。3、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4、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5、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指的是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效益。外部效应可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纠正措施: (1)外部效应的私人对策。合并(组织重构);科斯定理(明确界定产权)。 (2)外部效应的公共对策。矫正性税收;矫正性财政补贴。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纯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并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 答: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则恰好相反,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政府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的预算约束较软。综上所述,在公共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公共支出所配臵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政府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资源配臵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必要性和原则 答:政府投资具有以下特点:1、公共性、基础性特点。2、开发性、战略性特点。3、社会效益特点。 政府投资的必要性表现为:

财政学期末复习提要

简答题: 分析和思考我国财政收入和政府收入中税费比例的情况。 ①税费结构失衡,收费膨胀。②财政收入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③预算内收入不足,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膨胀。应当对财政收入形式结构进行优化,途径有:政府收费进行清理。②把所有财政收入统一纳入预算内,实现政府预算的完整性。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特别对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来说是如此。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中。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二,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简述改革税制的主要原因 如果一国现行税制存在下列全部或部分问题,税制改革就成为必要:(1)现行税制试图实现的目标太多,而没有一个目标能得到有效实现;(2)现行税制虽然包含全部主要税种,但因存在部分纳税人或特殊利益集团独享税收减免规定,其税基长期被严重侵蚀;(3)单个税种的税率数目繁多,导致相同纳税人的税收待遇不一致;(4)现行税制不能实现再分配目标;(5)税收制度向经济行为主体发出的信号,与政府其他经济政策发出的信号相反或与政府公布的经济目标背道而驰;(6)本国的税收制度与其他国家的税收制度很不协调,严重抑制了本国的出口,或者甚至开始阻碍外国直接投资或促使资本外逃;(7)税制结构一直没有根据经济的结构变化或纳税人的特征变化而相应调整;(8)现行税制对相同的税基课征多种税,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繁琐的小税种,大量耗用了本来就有限的征管能力;(9)税法变得非常复杂,各项规定始终含糊不清,无法使纳税人甚至是诚实的纳税人最大限度地履行纳税义务。 .简述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的特征。 (1)课税比较公平,人拥有财产的多寡往往可以反映他的纳税能力,对财产课税符合量能纳税原则,税可以调节纳税人的级差收入,也合乎受益纳税原则。(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财产的课税可以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限制挥霍和浪费。(3)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这是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固有的缺陷。无论是财产课税还是资源课税都只能选择征税,不可能遍及所有财产和资源,因而征税范围较窄。同时,由于财产和资源的生成和增长需要较长时间,速度较慢,弹性较差,因而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都不可能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税种,一般是作为地方税种。 试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制。二,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政常干扰。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因征税导致纳税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二,征税改变了商品的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简述“拉弗曲线”及其原理。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

财政学期末复习要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要点

2012年度财政学 一、学科定位: 应用经济学 二、财政学的主要线条 财政学的逻辑起点以及财政学的职能等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客观调控-----涉外部分 三、财政学的几大知识板块及关注重点: 基础理论部分: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的现象。 表现: 1.资源配置领域市场失灵: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问题竞争失效和规模收益递增问题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偏好不合理-优劣值品问题 2.经济稳定领域市场失灵:表现为失业和通货膨胀 3.收入分配领域市场失灵:效率与公平问题贫富悬殊加剧 公共产品:于私人产品相对,具有联合消费和共同获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它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外部效应:是指某人或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什么是财政?(定义):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价值)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选择某种消费品对其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固有职能,即聚财和公平分配收入。 3.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解释自己写。 什么是公共财政?: 国家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内涵包括: 财政起因于市场失灵财政活动的对象是为市场经济中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财政选择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特点是什么?:1.他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他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3.他是非营利性的财政 4.他是法制化的财政 财政支出部分: 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政府支出的分类及不同经济影响:按性质,新的政府支出分类方式,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