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评比教学设计: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江苏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评比教学设计: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江苏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评比教学设计: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2012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评比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苏教版必修1 专题2 第二单元)

王凌静江苏省东台中学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本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故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从生活中的应用出发,利用好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化学实验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微粒观,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到微观粒子反应的实质”这些核心思想。根据本课知识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根据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对教材中的各栏目进行详略不同的处理,并合理利用这些栏目来设计的教学思路。

(2)教材分析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是苏教版《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反应,初步学会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本教材将钠与碳酸钠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除碳酸钠是含钠的化合物这一原因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工业上生产碳酸钠和金属钠的原料都是氯化钠。二是离子反应和碳酸钠的性质的关系,本单元所介绍的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中,大多数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以碳酸钠的性质探究为载体,为后面离子反应部分的学习做铺垫。

(3)学生分析

a.学生的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碳酸钠,对此物质并不陌生。而经过高一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对离子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微粒角度分析反应的实质并不难被学生所接受。很多学生已经具备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路。

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b.学生的认识障碍点分析

化学学习中的重要观点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它深刻表达了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领学生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在想象中真切地体验微观的反应过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建构微观反应过程还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化学实验从定性认识到定量思维的转变是个难点,本节课借助传感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有所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酸钠的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2)认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溶解性,水溶液的酸碱性及与酸反应的性质比较,学会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转化和鉴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维,认识化学实验的功能。通过实验、观察、推断等步骤描述并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通过探究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中实现认知的突破,收获、交流、分享实验探究的乐趣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3)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交互,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与应用

这两种物质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让我们知道化学从身边学起,对化学学科的任何一个视角,学生都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认识结果。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从海水出发,让学生体会到原料的来源广泛,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它们的性质,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最后到化学生产制备回到海水。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

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的多样性,怎么能够更好的认识它们性质上的差异,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观了?采用边讲边实验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去认识物质的性质,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教学流程图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探究归纳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通过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采集信息,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心和求知欲;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体会合作、互助的重要性;鼓励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良好实验素养的养成;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四、教学设计思路: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始终围绕“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展开,希望通过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驱动促成师生的有效协作会话,从而实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意义构建。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五、教学用品: 实验药品:Na2CO3(固体、溶液)、NaHCO3(固体、溶液)、CaCO3(s)、稀盐酸、石灰水、B a(OH)2溶液、CaCl2溶液、酚酞试液等; 实验仪器:药匙、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高中化学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2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 2课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2课时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9:10.1 碱及其性质

10.1碱及其性质教案

一:导入新课 你已经知道哪些碱?了解它们的性质吗?它们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回答: 1、石灰水是碱,在实验室中用来检验CO2气体 2、炉具清洁中有氢氧化钠,可以清洗油污。 3、用作花肥的氨水(NH3.H2O) 引入新课:播放《石灰吟》这首诗的视频 1、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手接触石灰浆时间久了手会怎么样?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你知道什么是烧碱吗?为什么这种物质叫做烧碱?而且有人把这种物质叫火碱,苛性钠。 3、你见过氨水吗?它有些什么性质。 二、小组合作,指导自学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NaOH的性质及用途 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如何保存NaOH固体? 3.它能做干燥剂吗? 4.所有的物质都能用它来干燥吗? 演示实验: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问题: 1.鸡爪为什么变“难看了”?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 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如下: 1.吸收空气中水分而潮解 2.密封。 3.能。 4.不能干燥酸性的物质。如:CO2,HCl,SO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小结如下: 1、NaOH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使用它应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被它腐蚀。 3.作用:化工原料、做肥皂……等等。 三、教师点拨 Ca(OH)2的性质及用途 材料引入: 1.公路两旁的树木为什么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问题: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10-7: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 2.Ca(OH)2的用途是什么? 3.使用它有哪些注意事项? 有以上材料学生小结如下: 1、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说明Ca(OH)2有腐蚀性。 2、用石灰浆粉刷墙壁久后会变白变硬,以及石灰水瓶壁的白膜,是因为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1、放热 2、CaO+H2O= Ca(OH)2 3、消毒、建筑材料等 4、具有腐蚀性,使用时注意安全 分组实验活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新问题的能力,也方便及时反馈信息,兼顾课堂资源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并用调动学生思辨,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和共享合作意识。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碱的性质。

酸和碱的性质教案

酸和碱的性质教学模式介绍 一、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科学引导——自主探究”模式 二、理论依据: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事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资源。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建立起一种认知结构。通过对新材料、新情境的不断探究,它赋于我们经验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生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如果新课程在实施中依然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那将违背课程改革的本意,使课程改革失去意义。学习就是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而获得新的认识)和顺应(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改造,从而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知识技能迁移,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能力提升→挑战自我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产、生活、科技等现象等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目的。 三: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四: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通过巩固练习题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在练习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堂检测,挑战自我 让学生通过挑战自我检测一下自己掌握的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并通过挑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共价键的键参数与等电子原理 教学设计[选修](1)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2课时共价键的键参数与等电子原理 [教学目标]: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 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N 2与H 2 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而F 2 与H 2 在冷 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引入键能的定义 [板书]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②单位:kJ/mol [学生阅读书33页,表2-1] 回答:键能大小与键的强度的关系?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易断裂) 键能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关系?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 ①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过渡]

2.键长 ①概念: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的核间距 ②单位:1pm(1pm=10-12m) ③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形成的物质越稳定 [设问] 多原子分子的形状如何?就必须要了解多原子分子中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3.键角:多原子分子中的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例如:CO 2 结构为O=C=O,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 H 2 O键角105°V形 CH 4 键角109°28′正四面体 [小结] 键能、键长、键角是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键能、键长决定了共价键的稳定性;键长、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板书] 三、等电子原理 1.等电子体:原子数相同,价电子数也相同的微粒。 如:CO和N 2,CH 4 和NH 4 + 2.等电子体性质相似 [阅读课本表2-3] [小结] 师与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补充练习] 1.下列分子中,两核间距最大,键能最小的是() A.H 2B.BrC.ClD.I 2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键长越长,化学键越牢固 B.成键原子间原子轨道重叠越多,共价键越牢固 C.对双原子分子来讲,键能越大,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初中化学优质教案 碱及其性质

10.1碱及其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牛肉、猪肉、鸡肉、金枪鱼、牡蛎、目鱼、奶酪、米、麦、面包、酒类、花生、薄肠、糖、饼干、白糖等。火腿、鸡蛋、龙虾、章鱼、鱿鱼、奶油、豌豆、鳗鱼、河鱼、巧克力、葱、粉、炸豆腐等。 常见食物的碱性:牛乳、茶、柿子、黄瓜、胡萝卜、萝卜、菠菜、柑橘类、葡萄、芋头、海带、葡萄干、马铃薯、卷心菜、笋、香菇类、油菜、南瓜、豆腐、苹果、梨、香蕉、樱桃等。 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 一、碱有哪些性质 演示1: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 试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 液 pH试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结论: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一、什么是碱? 学生:书写NaOH、Ca(OH) 2、Ba(OH) 2 KOH、Cu(OH) 2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演示2: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演示实验②: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1、在2支分别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入1滴酚酞试液,分别向2 支试管里逐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变成无色。这时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这说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中性。 2、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在小火上烘干,蒸发皿上留下了什么?―――白色的晶体。 化学反应方程式: NaOH + HCI = NaCI + H 2 O 2NaOH + H 2 SO 4 = Na 2 SO 4 + 2H 2 O 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跟硫酸反应生成硫酸和水,氯化钠和硫酸钠都属于盐。像这种碱跟酸作用生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结论: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实质:H++OH-=H 2 O 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酸过多等 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使用指示剂。 演示3: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 2=CaCO 3↓+H 2 O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SO 2+2NaOH=Na 2 SO 3+H 2 O 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SiO 2+2NaOH=Na 2 SiO 3+H 2 O 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 CO 2+2NaOH=Na 2 CO 3+H 2 O 演示4: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 CuCl 2+2NaOH=2NaCl+Cu(OH)2↓――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FeCl 3+3 NaOH=3NaCl+Fe(OH)3↓――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新教材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金属在自然界基本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因此第一节介绍金属单质的性质后,第二节重点讲述了钠、铝、铁的化合物性质。在这一节内容里,新教材安排了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实验探究。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突出实验引探功能;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填写表格,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学重点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教学设计思路: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部分内容,其性质并不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教材的设计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信息,由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且实验都是简单易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以上特点,我淡化了Na 2CO 3 和NaHCO 3 化学性质的教学,将本节的教学目 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探究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从生活引入,以实验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展开,特别是设计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辅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习题巩固。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边讲边实验教学。这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三、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2006年广东省高中化学说课比赛《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设计 郑裕彤中学孙垂鑫广东顺德 本教案设计是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一、教案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内容既是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通过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教案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区分酸碱盐,能正 确选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方法基础: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具有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的初步能力,具有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基础:学生具有开展实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具有合作学习的意识与体验。 三、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课本中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操作该节课内容中所有的化学实验的能力。因此,本节课采取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的教案方法,即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实验对比探究为主的教案方法,着重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在学生实验探究之后再播放一段录象,介绍侯德榜及其制碱法,既可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又可起到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水溶性和热稳定性)的运用价值。 四、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对比学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严谨求是 的态度和善于合作的品质;通过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侯德榜及侯氏制碱法的介绍,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五、教案重点与难点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的鉴别 六、教案过程 【引课】碳酸钠俗名纯碱,也叫小苏打,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为什么家庭厨房常备有这两种物质 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哪些主要性质。 1 / 6

碱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碱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属于课标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之一,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 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及其性质之后再来学习的。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主要探究常见的碱一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一一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学习常见的碱奠定了学习物质性质的基 础和方法。 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探究学习常见的酸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3)探究CO和NaOH勺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NaOH和Ca(OH》的性质 2、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策略 总的思路是先设置情景,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归纳总结常见碱的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及其性质教案

《第二节几种常见的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由探究实验知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讨论、实验进一步发展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魔术表演引入:“清水变牛奶”,让学生通过已知的化学知识解释,并 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再表演“不吹自大的气球”。 提问:气球为什么不吹自大哪?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解释出其中 缘由。今天外面学习的内容是——常见的碱。 首先来认识氢氧化钠,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固体。 提问:如何取用氢氧化钠,能直接用手拿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被氢氧化钠腐蚀的 鸡爪。正是由于氢氧化钠的强的腐蚀性,由此我们俗称氢氧化钠为?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沾 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呢?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观察、思考并对已学知识的回顾Ca(OH)2+CO2=CaCO3↓+H2O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NaOH时必须十分小心。

进行化学药品的安全知识教育。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热情。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到水中溶解,让学生触碰试管外壁,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 热的现象。 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放热,把它放在空气中又会如何?用两只表面皿把氢氧化钠固体 颠换,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不久就沾在表面皿上,从而得知氢氧化钠会潮解。 提问:潮解是不是化学反应呢?为什么? 氢氧化钠还有哪些用途呢?引导学生阅读氢氧化钠的用途。其实氢氧化钠还可以做叶脉 书签,课本有制作叶脉书签的家庭小实验。 认识完氢氧化钠,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一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在检验二氧化碳时用到的澄清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提问:同学知道氢氧化钙是如何制取的吗?它俗称什么? 实验展示:氧化钙和水反应,并要求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除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之外,常见的碱还有哪些,并写出他们的化学式?这些 碱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我们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进行探究。 请一位学生来完成实验,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并进行相应指导。 实验: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的结论。 结论:(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提问: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两只试管内的溶液颜色深浅有所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我们留作课后思考。 氢氧化钙可做建材,利用到它什么性质呢?同学们能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氢 氧化钠密封保存仅仅是因为潮解的原因吗?展示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提问: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口有一些白色固体,请同学分析一下白色固体可能是什么?其中又 涉及到什么化学反应呢?注意把碱的一些性质联系起来。 上面两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三氧化硫与碱的反应与上面两个反应相似,试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2)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问题:硫酸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为了周围居民的安全,利用我们已知的化学知识帮居民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揭晓“不吹自大的气球”的秘密?注意联系一些已学的物理知识

高中化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课标、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鲁科版化学必修1中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的内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一要求正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性质决定用途。 二、教学对象分析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性质实验探究和分析,教师授课应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对比的学科思维来认识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生活中充满化学,用化学看懂生活”的基本学科理念,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两者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能利用比较学习方法,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其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 3、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讨论、探究与归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勤于思索的良好品质,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 四、教学策略 四重表征:运用四重表征,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分步过程。 第一重为宏观表征:学生实验:等浓度的盐酸滴入同浓度同体积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步过程。 第二重为微观表征: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盐酸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中,立即产生气泡,说明碳酸氢根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一开始无明显现象,说明碳酸根结合氢离子生成碳酸氢根,过一会产生气泡,应该是碳酸氢根与氢离子的反应。 第三重为符号表征:盐酸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中: CO 32- + H+ = HCO 3 - HCO 3 - + H+ =H 2 O +CO 2 ↑ 第四重为曲线表征:数字化实验精确测量并绘制出溶液PH随滴入盐酸体积的变化曲线图,并展示给学生。 五、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达成目标: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掌握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3、学习方法建议:阅读教材,根据微课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暂停或回放,直到完成为止。 学习任务: 任务1:阅读教材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知识 任务2:观看微课视频,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任务3: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高中化学《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比较苯与甲烷、乙烯在组成、结构、 性质上的差异。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的概念。 (2)以苯的分子式的确定入手,展开实验探究苯的化学性质,对比学习苯与甲烷、乙烯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3)煤的综合利用、苯等苯的同系物来自煤干馏的产物以及在各个方面的用途,提高学生“变废为宝”环保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以及主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 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 生产生活中以苯为原料的制成品,引起学生关注、思考 [苯的发现史介绍] (1)法拉第发现苯 (2)米希尔李希命名为“苯” (3)热拉尔提出分子式(4) 凯库勒提出结构式 [板书] 苯 教师:联系已经学习的有机物结构请猜测苯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试写出几种苯的结构。学生:讨论、练习、书写 [板书]一、苯分子的结构 1.分子式:C6H6

[思考]根据分子式C6H6 ,苯是一种饱和烃还是一种不饱和烃?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写出可能的几种结构简式。 [幻灯片展示] C H2=C H-C H=C H-C≡C H HC≡C-C H2-C≡C-C H3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样品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实验1-苯溶于水实验] [板书](2)比水轻、不溶于水。 (3)沸点是80.1℃,熔点是5.5℃ 教师:结构决定性质,性质预测 [问题思考]苯是否具有烯烃类似的化学性质?可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 ①能否使溴水褪色?② 能否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 [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实验2-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 实验结论: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 教师:所以不存在双键

初中化学_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纯碱的性质。 2、通过实验验证,总结鉴别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3、通过练习实验验证,能应用纯碱的性质鉴别物质。 二:重难点: 重点:纯碱性质的探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难点:盐的性质;纯碱性质的应用。 三、实验用品: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实验药品:碳酸钠、稀盐酸、石灰水、氯化钡、酚酞试液、蒸馏水、稀硫酸四、导学过程:

《纯碱的性质》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盐的认识仅限于几种具体的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方面,而对于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不能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推断其用途。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可以进行比较规范的试管实验操作,但对物质的分类的意识还不够强。对物质运用化学方法进行转换的思想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对物质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因生活经验太少还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典型的实例进行渗透教育。 《纯碱的性质》效果分析 通过对“纯碱的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学生对初中阶段化学知识构建、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和按分类的观点认识物质方面有了很好的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领悟了学习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用分类的方法对纯碱的性质进行探究,并总结了盐类性质的一般规律。 学生对特征离子(碳酸根离子)的检验的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和深入认识。

学生对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制取新物质的化学原理和方法有了具体的体会,学生在对物质经济观和价值观认识上有了很好的提升。 《纯碱的性质》教材分析 教材中“纯碱的性质”的实验探究及其结论对完善学生初中阶段化学知识构建、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和按分类的观点认识物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用分类的方法对纯碱的性质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盐类性质的一般规律。同时渗透特征离子(碳酸根离子)的检验的方法。还要注意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意识到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制取新物质的化学原理和方法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对学生进行经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纯碱的性质达标练习 每空1分,满分10分,优秀:9分、10分,良好:7分、8分 1、要把烧碱和纯碱溶液区别开,不可选用下列哪种试剂() A、酚酞试液 B、石灰水 C、稀盐酸 D、氯化钡溶液 2、检验碳酸盐正确的方法是:() A、加热产生二氧化碳 B、滴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滴加稀盐酸,产生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 D、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碳酸钠俗称_________,在化学工业中用途广泛.取少量碳酸钠固体于试管中,加少量的蒸馏水后振荡,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向上述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人教九下化学第十单元碱的化学性质教案

<<碱溶液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碱的化学性质 (2)会写NaOH、Ca(OH)2分别与CO2、CuSO4、FeCl3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来理解碱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碱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碱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由对前面所学的稀酸化学性质的回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碱溶液的化学性质。 1、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演示实验】 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总结得出:碱使紫色石蕊变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提问: 怎样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那么CO 2 与NaOH反应吗? 演示实验: CO 2 与NaOH溶液的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 CO 2+2NaOH=Na 2 CO 3 +H 2 O 设置探究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做对比实验归纳总结: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与某些盐的反应 【演示实验】 (1) 在NaOH溶液和Ca(OH) 2溶液中分别加入CuSO 4 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并

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 在NaOH溶液和Ca(OH) 2溶液中分别加入FeCl 3 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并 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NaOH+CuSO 4=Cu(OH) 2 ↓+Na 2 SO 4 Ca(OH) 2+ CuSO4=Cu(OH) 2 ↓+CaSO 4 3NaOH+FeCl 3=Fe(OH) 3 ↓+3NaCl 3Ca(OH) 2+2FeCl 3 =2Fe(OH) 3 ↓+3CaCl 2 归纳总结:碱与某些盐的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本节小结:让学生相互讨论并说出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碱的哪几点化学性质?作业布置:配套练习33页第9题 板书设计: 二碱溶液的化学性质 1、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紫色石蕊变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CO 2+Ca(OH) 2 =CaCO 3 ↓+H 2 O CO 2+2NaOH=Na 2 CO 3 +H 2 O 3、碱与某些盐的反应: 生成新盐和新碱 2NaOH+CuSO 4=Cu(OH) 2 ↓+Na 2 SO 4 Ca(OH) 2+ CuSO 4 =Cu(OH) 2 ↓+CaSO 4 3NaOH+FeCl 3=Fe(OH) 3 ↓+3NaCl 3Ca(OH) 2+2FeCl 3 =2Fe(OH) 3 ↓+3CaCl 2 Ca(OH) 2+Na 2 CO 3 =CaCO 3 ↓+2NaOH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7单元《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教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7单元 《第二节几种常见的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由探究实验知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讨论、实验进一步发展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魔术表演引入:“清水变牛奶”,让学生通过已知的化学知识解释,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再表演“不吹自大的气球”。 提问:气球为什么不吹自大哪?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解释出其中缘由。今天外面学习的内容是——常见的碱。 首先来认识氢氧化钠,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固体。 提问:如何取用氢氧化钠,能直接用手拿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被氢氧化钠腐蚀的鸡爪。正是由于氢氧化钠的强的腐蚀性,由此我们俗称氢氧化钠为?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呢?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观察、思考并对已学知识的回顾Ca(OH)2+CO2=CaCO3↓+H2O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

用NaOH时必须十分小心。 进行化学药品的安全知识教育。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热情。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到水中溶解,让学生触碰试管外壁,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的现象。 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放热,把它放在空气中又会如何?用两只表面皿把氢氧化钠固体颠换,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不久就沾在表面皿上,从而得知氢氧化钠会潮解。 提问:潮解是不是化学反应呢?为什么? 氢氧化钠还有哪些用途呢?引导学生阅读氢氧化钠的用途。其实氢氧化钠还可以做叶脉书签,课本有制作叶脉书签的家庭小实验。 认识完氢氧化钠,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一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在检验二氧化碳时用到的澄清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提问:同学知道氢氧化钙是如何制取的吗?它俗称什么? 实验展示:氧化钙和水反应,并要求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除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之外,常见的碱还有哪些,并写出他们的化学式?这些碱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我们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进行探究。 请一位学生来完成实验,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并进行相应指导。 实验: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的结论。 结论:(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提问: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两只试管内的溶液颜色深浅有所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我们留作课后思考。 氢氧化钙可做建材,利用到它什么性质呢?同学们能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氢氧化钠密封保存仅仅是因为潮解的原因吗?展示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提问: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口有一些白色固体,请同学分析一下白色固体可能是什么?其中又涉及到什么化学反应呢?注意把碱的一些性质联系起来。 上面两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三氧化硫与碱的反应与上面两个反应相似,试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2)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问题:硫酸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为了周围居民的安全,利用我们已知的化学知识帮居民解决这个问题。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氯气的性质》优秀教案

《氯气的性质》优秀教案 永春四中郑杰伟 20XX年1月16日 一、设计思想 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本课首先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展示氯气泄露事故以使学生对氯气产生感性认识,再用泄露氯气给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的渴望。最后以氯气泄露事故造成的严重恶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氯气的用途,以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分组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图使这堂课既有严谨规律的学习过程,又有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材解读与分析 “氯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是在学生在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点后,是第一次进行元素性质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今后对硫、氮等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也为卤族元素性质的整体认识乃至非金属元素的把握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对“氯气的性质”的学习,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可行的。本节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是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切实掌握“氯气的性质”。 四、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辩证思想的渗透。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激趣法:运用多媒体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 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其中化学 性质; 3.讨论总结法: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 析现象,最终总结氯气的有关化学性质。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看颜色、闻气味等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