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红高粱

那片红高粱
那片红高粱

用了近二十天的时间看了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的电视剧《红高粱》,其间数次泪奔,从未有过一部电视剧能这样让我不愿错过一句台词,一个片段,甚至演员的一个眼神。它之予我的的吸引力不亚于中国的四大名著,它能带给我心灵甚至是灵魂上的某种震颤。它是一部体现民族精神,反映民族大义的电视剧,也是“撰写爱与征服,野心和意志”,充溢着人间亲情,温情,和爱情,民族情,充溢着血泪,悲欢,硝烟和生死的一部情感大戏,整部电视剧的剧情有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看后使人回味悠长。剧中的余占鳌这一角色可谓塑造得有血有肉,深入人心。他从一个杠子夫,到从不作恶的“土匪”头目,再到领着弟兄们在山东高密那一方土地上与日寇顽强抗争的抗日英雄,这跨出的每一步里都有着无尽的辛酸和无奈,压抑和痛楚,但就是这样的一步一步磨练了他,使他趋向了成熟,最终完成了精神和灵魂上的蜕变。我喜欢这样有着几分霸气的硬汉形象,虽粗莽,却内心柔软,义薄云天,在快意恩仇的日子里,一心向善,在大事面前从不含糊,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愿意放下个人的恩怨荣辱,带领弟兄们与往昔有过恩怨纠葛的人握手言和,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用一腔坚定的信念携手共同抵抗日军的入侵,从而保卫高密那一方血色的土地,为高密的百姓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单家大少奶奶九儿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一个灵魂人物,可以说没有她也就没有余占鳌的顺利成长。她聪慧,玲珑,善良,果断,泼辣,勇敢,正义,她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不畏所谓“名节”的束缚,敢于冲破一切封建礼教,为心中的爱而活,和余占鳌上演了一场既苦涩又甜蜜的生死恋情,在民族大义面前,为掩护一支新生的革命力量,她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切个人利益,包括自己的生命。我常常将自己置换在她的角色之中,同她一起悲喜。当她冒着枪林弹雨,为在战壕里作战的男人们送干粮和就酒水时,她无疑就是一名冲锋陷阵的女战士。当她的女儿被日寇作为胁迫孩子的父亲余占鳌投降的人质时,她第一时间独自一人站在日军的第一军官面前,那么从容,神情凛然,那一句:“我希望你的女儿永远也不会知道她有一个拿女童做人质的父亲”是掷地有声。她让她的女儿好好看看她,让女儿永远记住她的样貌,然后又将自己的脸用力地埋进女儿的胸膛,是想在女儿的心里深深地烙下她的印记吗?我想一定是,她已经做好了牺牲女儿的准备,她也一定在心里无数次地祈求过女儿能够原谅她,原谅她不能让女儿的生命得以延续。就让她们彼此都记住对方,此生有过这样的一场相遇,若有来生,一定再做一对母女,再续前世今生。这是此剧的泪点之一,我一度泪水滂沱,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能体会到她做出最终抉择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在余占鳌得到消息后带领手下的弟兄们策马赶赴日军阵地的途中,九儿毅然拦下了他,她深知有大家才有小家的道理,在民族大业面前,她甘愿舍弃自己的小家。她说:“余占鳌,你不仅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司令!”看到这里,我想没有谁不会动容,究竟要有多坚强多坚毅的女子才能做到这点?将眼泪,苦涩和疼痛一并吞进肚子里,想来也没有谁能够不敬畏这样的一个女子。我想就连那日军的第一长官心中也是有过敬畏之情的,这在他深知余占鳌深爱九儿,但却始终也没有拿九儿来做人质,动她一分一毫中便可见端倪。当九儿在那片有过幸福,有过希望的高粱地里,唱起凄美的歌谣,引开日军对余占鳌队伍的追击时,她将单家酿制的高粱酒“三十里红”泼洒在她面前的高粱地上,点燃了手中的柴火,选择在熊熊的大火中和敌人同归于尽。我看着眼前那片熊熊燃烧的火焰,泪水横流。那是一个女子用血泪,用生命燃起的革命之火呀,它已然映红了半边天,我想这场大火也一定会生生不息!生生不息!在这部电视剧里,单家大少奶奶留给我的印象也极为深刻,她在幽暗的屋子里寂寥地数豆子的情景一次次撩拨着我的心,豆子不语,日子不语,只是心里已然暗自滋长出了寂寂的青苔了,年华都已在那些数豆子的寂寥日子中渐渐老去了。她保守,封建,守着“贞节牌坊”过着单调灰暗的日子,在命运中煎熬,旧社会的旧思想禁锢着她的身心,令她陷在无边的孤独和寂寞之中,而九儿的出现无疑成为了改变她命运的一个关键,九儿的朝气,活力,洒脱和勇敢渐渐感染了她,影响了她,使她终于有一天有了冲出封

建礼教束缚的勇气,从此身心再无枷锁,在那个寒冷的夜晚她向一直默默守护她的酿酒师傅“罗汉”作出了最美最温暖的真情告白……感动于她在罗汉被日本军押着示众枪杀的那一天所做的举动,她穿着红色的嫁衣,面带笑容,站在罗汉的面前,她说:罗汉,没有以后了,我和你一起走,这辈子是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她替罗汉穿上喜服的那一刻,他们相视而笑,那是我见过的这世间最美的笑容,两颗相爱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即使走在黄泉路上,也能够相互取暖,相互慰藉。当耳畔传来两声枪响,在场的民众们无不悲恸,这是爱情的力量,如此催人泪下。都说嫁人就要嫁罗汉那样的,单家的酿酒师傅罗汉,老实,忠诚,勇敢,对单家的寡妇大少奶奶的爱一直是一种默默的守护,不求回报。大少奶奶曾在酿酒的“烧锅”处渴望和罗汉有肌肤之亲,可罗汉最终拒绝了,我想他一定认为如果接受那便是对大少奶奶的一种亵渎吧,其实他又何尝不爱眼前的那个女人,爱她的全部呢?!只是他一直压抑着心中的那份爱,压抑着心中那团燃烧的火,他的日子同样是煎熬。多年来的守护,于他而言应更似一种亲情,他只要她完好平安就好。有那么一夜,大少奶奶在漫无边际的无望的等待中一时没能耐得住寂寞,失身于一个龌蹉男子,并被下人们发现了,那么重名节的一个人必然崩溃,她躺在床上暗自垂泪,屋子外,罗汉坐在石阶上,在一片月色中无声地静默,这样的时刻他采取这种方式静静陪伴,心里想必是万千滋味吧。如果说大少奶奶一直是守身如玉,那么这块玉又何尝不是罗汉和她共同守护的?如今那块玉碎了,痛的不仅是大少奶奶,还有罗汉。在罗汉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他能觉出高粱有疼痛,有悲喜,以至于他为了在日军面前呵护那些有灵性的物种的生命,而丢失了性命,这是一种痴,一种傻的境界,更是对世间一切美好生命的捍卫和尊重,我无限崇尚他。我是迷恋《红高粱》的,余占鳌,九儿,大少奶奶,罗汉,朱豪三县长,朱太太等等人物的阴阳组合,组成了天地,他们的血液流淌在高密那方土地上,染红了那片广阔的高粱地,滋养了红高粱,也滋养了人心。红高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用红高粱酿出“三十里”红的酒香又何止只能绵延三十里?它早已飘遍了高密的那方土地,早已飘遍了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的每一个角落,代代相传,历久弥香!

电影红高粱浅析

电影《红高粱》浅析 张艺谋的红色风暴 ---浅析《红高粱》 这一场红色风暴征服了观众,征服了评委,也征服了世界.正是凭借这部电影,中国人第一次拿到了国际性大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正是这部电影,使得世界开始关注并赞美中国新电影.张艺谋,顾长卫,赵季平,巩莉......这些人现在已成了电影界泰斗级的人物.当然,他们不能忘了这部惊世之作:"红高粱"! 主题: 本片抒发了大众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并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正像张艺谋说的那样:"我觉得中国人活的太累了,顾虑太多了."正是这样一种思想贯串了整个影片.这是一部牵手自由的神话,诠释生命的影片. 情节: 本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虽故事情节大抵相同,但张艺谋却在此基础上做了稍许修改和调整.他没有延续原作中时间,空间错乱的形式进

行叙述,而是以顺序的手法将故事展开,把故事讲的很清楚,叙事也非常流畅.实在本片可分为两大段落:"我爹"未出生的前半段和"我爹"出生后的后半段.前面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面又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升华,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又颇为紧密,甚是自然.固然并无新鲜之举,但却因其一气呵成而可见导演功底一斑.正是由于这样顺畅明了的叙事才使得影片思想能很好的融进其中,这是能高人一等拔得头筹的基石.另外,影片在情节叙述上采用了画外音,且有12次之多.这样大篇幅的画外音叙述会不会降低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显得枯燥而乏味?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得到答案:不会!这里的画外音实在是一种角度,"我"的角度,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孙子的角度,把影片放到一种故事性的,传说性的概念上,很亲切,也不忽然,同时亦节约了很多时间用来渲染气氛. 其中,“颠轿”——一群臭老爷们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 “野合”——倒塌的红高粱就是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代替了帷帐,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顺着姜文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压迫情欲与生命力的主观再造和对世俗礼法的反叛。张艺谋出神入化地创造了一个令电影行家称赞不已、至今仍津津乐道的经典性场面,曾被人称做全片的“诗眼”。 “酿酒”——完整地虚构了一套祭酒仪式,同样编造了一段“酒神曲”,这段为强化“酒神精神”而生造的撒尿造酒情节,可谓彻底“魔幻”

影视鉴赏红高粱

2.4 红高粱 一、导演与影片简介 张艺谋,陕西西安人。1951年生,初中毕业后曾经下乡当过知青,后又做过工人。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从这部电影开始,张艺谋就走上了导演之路。 张艺谋电影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1历史的叛逆、个性的宣扬,具有第五代导演的明显特点。代表影片有《红高粱》、《菊豆》等。 这一阶段的影片主题上侧重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具有精英文化的特点。电影在语言上锐意改革,实践“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追求形式美、造型美。 第二阶段:1992-2000现实的历史、历史的现实 这阶段的电影从历史的想象和虚构中走到现实之中。强调普通人的人生故事。在拍摄风格上强调现实主义和自然性。代表作有《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一个也不能少》、《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 第三阶段:2002至今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宏大影像叙事。

这阶段的张艺谋大片采用好莱坞电影产业化运作的模式,从前期的策划筹备、类型片明星制,到拍摄制作,最后宣传发行,一整套迥异于国产电影以往操作路数,却又完全符合商业规律的市场化电影运作范式,尤其是对中国武侠类型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代表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等。 影片介绍 这部1987年上映,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主演的电影,曾于1988年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电影改编自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故事讲述“我奶奶”与“我爷爷”之间发生的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抗日战争爆发后,爷爷、奶奶和酒坊的伙计们谱写了一曲抗日悲歌。2014年《红高粱》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等主演,从原著角度来看,电视剧在情节上作了很大改动。 二、电影赏析 1、人物形象分析 戴凤莲:具有大胆反叛封建礼教、敢作敢为、豪放坦荡的个性。颇具女权先驱意味。 余占鳌:人物有两面性,既具有粗野强悍、杀人越货的草莽土匪性格,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

红高粱影评指导

《红高粱》指导写作 教学指导: 1、应试考试时,《红高粱》一般是默评,大多学校在写作是都是限制写作角度,字数在1200字以上,《红高粱》常见的写作角度有:主题、人物、摄影、音乐、色彩等。在课下,必须牢牢掌握影片基本信息:文学作品及作者风格、制片方、编剧、导演、主演及角色、导演语录(拍这部片子说的话)、时评(当时报纸媒体学术界的评价)、获奖(对你不熟悉的影片不要写票房大胜,口碑很好之类的话);默评的影片得分点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信息的准确了解和应用;二是评论点(尤其是总论点)要新颖;如果人家评人物形象,你也人云亦云的话,得分也就不会很高,再者,这些经典电影网上或多或少的都有影评文章,千万不要抄袭,可以借鉴人家的写作思路。 2.《红高粱》影评写作有其特殊性:这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是第五代导演的分水岭(主要是讲故事方面更具有戏剧性);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话(详见拉片笔记)必须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有所表现,这也是得分点。 3.影评文章写作中,在选取总论点是要选取其特色之处加以评论(影片中导演刻意强调让你看让你听的地方)《红高粱》评论写作时,总论点主要是主题、艺术特色、单项元素(色彩、音乐、意象)三大类。由于是张艺谋的电影,色彩一般可以作为(总分)论点;具体到这一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镜头的运用、音乐、色彩、旁白、构图、场面调度等都可以作为分论点(或是论据)。在剧情层面上,情节结构(第一人称、颠轿、野合、祭酒神、打鬼子)、象征手法(红高粱、造酒作坊、土拱门)场景(一般放在剧情里)等都可以作为分论点(或论据)。在写作结构上,总论点是主题、艺术特色是一般用倒论结构,总论点是单项因素时一般用事件发展式结构。 4.题目和第一段的写作:书写题目时要注意:一般情况下,主题和人物形象的题目通用,要简明扼要的概括你的总论点,不要用散文化的题目:如黎明前的黑暗,红高粱似的人格;写艺术特色时,题目应当是关于视听语言的,而不是关于剧情、人物的。书写第一段时,在最后一个层次里,要告诉读者,你要分析的是什么?如,其中,片中的视听语言耐人寻味,色犹如色彩的运用让影片生色不少,不是一定要照应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一般不单独分析正面或反面人物形象,而是把正反面人物放在一块分析所有人物形象。书写第一段时,在最后一个层次里,只需要告诉读者你要分析的是两类人物即可。不是一定要点明主题。 5.主体部分写作: ①.用倒论结构评论主题时,分论点1(这里指的式类型,数字不代表分论点的个数)一定是关于剧情的。你的写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写主要人物:如片中,导演塑造了一个有一个野性狂放的人物形象,极具象征意义。如豆官爹、九儿、造酒伙计们等。要注意,九月份以后的写作要得是精确,第一句话是点明论点,如后面是具体要分析的举例,不要再写那些人物形象体现主题这类比较低端的论点了。二是写情节结构:一般的格式是以&$#为线,讲述了主人公&$#的故事。前者的省略的是故事的线索,如时间、地点、人物,《红高梁》是以人物的旁白为主线的,当然,有的影片还有主线和副线,就是两条线索平行发展,这和语文的学习是一样的。这两种结构用哪一种呢,一般情况下,大片或文艺片一般用第二种,剧情片一般用第一种。分论点 2 一般是特殊之处:特殊之处就是片中故事和视

美术鉴赏-《红高粱》

鉴《红高粱》之“红”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影片中最让人深刻的是它的“红”,它“红”得炽热、“红”得血腥、“红”得愤怒、更“红”得生机勃勃,带来了无尽的视觉冲击和对生的渴望。作为张艺谋导演的早期影片,该片充分体现了导演的风格特色,将色彩运用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创作者对敢爱敢恨的西北儿女的讴歌,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谴责和鞭挞。 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它是以自身的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而影片中的“红”正是一种美的享受。 红,炽热的情感。黄土地,黄沙漫天,轿夫的肤色、衣着都被风沙侵蚀成了土黄色,连太阳也仿佛灰突突的。此时,一顶大红花轿映入眼帘。这看似格格不入的大红既预示着这段婚姻的不幸,也反映了轿中人将是一个能改变或试图去改变不幸生活的人。接下来,由巩俐扮演的女主人公九儿以大红的形象出现。这时,红盖头、红嫁衣、红轿子成为了影片开篇的一大亮彩,也为影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即九儿与姜文扮演的轿夫在高粱地的“野合”。影片一开始,导演采用与整个画面形成强烈反差的大红开场,象征着九儿炽热的情感。至于情感的对象设置,又用一

个主观视线模拟镜头给了观众答案。至于后来,这象征着情感的红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男女主角共处的地方,反映了鲜艳的红色为男女主角带来的炽热的情感。 红,残酷的血腥。剥皮、拆骨、大片大片的鲜血,有正在被剥皮的动物的血,有被枪杀的人们的血,有的已经发暗,有的还是鲜血淋淋。灭绝人性的日本人要求屠夫将反对日本统治的中国人活生生地剥皮!罗汉大哥死了,剥皮!就在屠夫举起刀的那一刻,镜头迅速切换!满身是血的屠夫瘫坐在一滩血泊之中,满眼的惊恐的红!映衬着血色残阳,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恐惧感之中。红色的地,红色的人,红色的天,是血染红了一切。这红,象征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对他们杀人剥皮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的控诉。红,是血腥,是残酷,更是一个民族、一群人种无法言语的切肤之痛。 红,燃烧的愤怒。罗汉大哥惨死,象征仇恨的红覆盖了整个烧酒窑。人们点起盆火,倒上一碗碗红色的高粱酒。火,剧烈地燃烧,火焰迅速地跃起,手捧红高粱酒的人们的脸倒映在这火红的酒中。是的,是愤怒!是的,是复仇!至此,红色成为影片的主色调。人们的怒火已经点燃,再不可能轻易熄灭。复仇吧,让愤怒的火花熊熊燃烧。九儿与妇女前来送酒,前面是身穿红肚兜奔跑的孩子,后面是挂着笑脸、正在谈话的九儿与酒窑妇女(她们的脸也红扑扑的)。突然,日本人来了。此时,孩子的紧张惶恐、九儿的悠闲自得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这里,导演用极其夸张的镜

红高粱电视剧观后感心得_观红高粱有感

红高粱电视剧观后感心得_观红高粱有感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红高粱电视剧观后感1 这是个发生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故事,整个故事是由红嫁衣、红盖头、红轿子‘红高粱、十八里红酒、和烈士的鲜血组合而成,虽然是一个平凡地故事,但却透露着一种永不熄灭的一爱一国一精一神,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抵抗外敌时的英勇无畏,故事的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人都有着最自然地纯真和质朴,看过之后会让人不由而然产生一种感动。 影片的开头是由第三人称叙述的,讲述了一个有关于“我爷爷”和“我一奶一奶一”的故事,直白而又明了,直接进入剧情中,拉开了一段故事的序幕。故事中“我一奶一奶一”十九岁时很不甘心的出嫁给一个患有麻风的土地主,但由于在路上坐轿时与轿夫,也就是后来“我爷爷”产生感情,导致了在回门时在十八里高粱地时发生关系,而“我一奶一奶一”在怀了轿夫的骨肉后嫁给了李大头,幸运的是回去后李大头就离奇的死了,由“我一奶一奶一”一手撑起了红高粱的作坊,不久之后“我一奶一奶一”和“我爷爷”就正式在一起了,,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爷爷”独创了酿制好酒的方法,可正在幸福平静地生活时,战争的炮火打响了,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一逼一着乡亲们踩倒高粱,又将“我”罗汉大叔吊在树上,一逼一着狗肉铺的伙计剥他的皮。“我一奶一奶一”让伙计们喝下埋了九年的十八里红,

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一奶一奶一”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犒劳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当“我爹”回来说“爷爷”他们饿了的时候“我一奶一奶一”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军车上的鬼子用机枪打死。高粱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伙计们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月光下,“我爹”唱起了童谣:“一娘一,一娘一,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最后剩下“我爹”和“我爷爷”继续生存在这战火纷争的年代里…… 在整个《红高粱》的电一影中,红色是贯穿了整部影片的一个颜色,十分具有中国人传统的特色文化,寓意也非常明显,红轿子、红嫁衣、红高粱等等都是与红色有关,而红色不仅是有喜庆的意思也有一定的血腥之意,整个电一影像是在讲一爱一情故事又像是在讲战争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在影片放了很长时间女主人公却没有说句话,只有靠她的表情、动作、眼神来了解,这种引人入胜的手法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而当男一女主人公对望时产生的那种浓浓的情感最让我为之感动,一个眼神就让所有的人明白,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来描述,那种情感也许很平凡很羞涩,但在我看来这才是最真实、最热烈的情感。也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青年男一女之间不能够自一由恋一爱一,结婚就必须是父母指定,没有任何恋一爱一自一由,让他们饱受了当时社会的压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而在女主人公开口于她父亲的争吵可以看出她也是一个倔强的女子,想摆脱掉这种残酷的命运,勇敢的在与命运抗争。影片中另一个重要

红高粱色彩分析

红高粱色彩分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影片《红高粱》色彩简析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色彩来展示影片主题,不仅能使观众视觉感官受到有力冲击,而且可以传达出导演的意念,体现影片的内涵。《红高粱》是张艺谋色彩运用较为极致的电影之一,对该片色彩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体会色彩在电影表现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利用色彩表达深蕴。 《红高粱》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是红色。红色既能表达热烈、喜庆、吉祥、兴奋的积极意义,也能表达敬畏、残酷、危险、血腥的消极涵义。 影片开头,女主角九儿穿着红色衣服带着红色盖头,服装的色彩表明女主角要出嫁交代了故意的开端。 九儿在花轿上也是一片红色,显示出她性格不屈服,和对生命的希望,以及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本片除了红色为主就是黄色,男主角是黄土地的汉子,说明他的性格豪爽敢作敢当无所畏惧。在抬轿的过程中,镜头里表现出的是整片黄土地的一点红,红黄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在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年代,父母之命不可违的悲惨命运。在花轿里,九儿拿出的剪刀在喜服红色的映衬下,显示出她想要结束生命的危险信号,但她坚强的性格又使她打消了寻短见的念头。 花轿经过绿色的高粱地时,“万绿丛中一点红”代表着希望,说明九儿的命运有希望出现转机。九儿第一次从花轿出走出来,站在绿色高粱地里向男主角使眼色,这暗示出他就是拯救九儿悲惨命运的人。 新婚当晚,屋里除了微弱的灯光外,就是大片黑色和九儿身上的红色,黑色代表九儿无限的恐惧,九儿手里的剪刀被红色照亮,既说明她心怀一丝希望,但也预示了危险的信号。 回娘家的路上,九儿奔向太阳,金黄色下她的身影说明她正在走向光明。她独身经过绿色高粱地,也说明九儿的命运即将在这里发生改变。 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时,镜头里一片片狂舞的绿高粱给人一种生命的神圣感,这里将是新生命的开端。 随后,一个远景镜头里,火烧云的天气下与油油的高粱地形成强烈反差,这说明他们新生的爱情即将接受考验,面临危险。 九二跟她爹回到家后,九儿的一身红色与家中黑灰的冷色调形成对比,显得二者格格不入,预示九儿与这个家的决裂。 老掌柜死后,九儿用红高粱酒驱除霉气,并剪了红色福字,加上屋外强烈的光线以及旺盛的火苗,都说明九儿获得了新生,红色驱散了霉气,带来了希望。 在九儿去烧酒屋时,和男主角破坏新酒时,主色调都是金黄色,金黄色是所有颜色的一个顶端,暗示着接下来烧酒将到达一个顶峰。红红的火焰与刚酿出的红高粱酒,表现出热烈与喜庆的气氛,也说明日子的红火和生命的灿烂。 罗汉大哥死后,九儿要为之报仇时,院子里熊熊火焰不是暗红,而是金黄,暗示着大家心中的怒火以及誓死和日本人拼到底的决心。 当男人们在外面准备报仇时,九儿在家准备丰盛的饭菜,这时的高粱酒如血般红,暗示着危险与血腥,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毫不畏惧。 九儿穿着影片中第一次穿上的白色衣服,也预示她即将面临死亡。 在一场激烈交战后,孩子周围一片黑暗,表现出他目睹亲人死去的无限恐惧,但身后处在金黄色阳光下的男主角矗立着,他没有辜负九儿的期望,大仇得报.

《红高粱》拉片笔记教学教材

影视鉴赏 ——《红高粱》实习报告1、场景分析 场景1:颠轿4分33秒——8分14秒 一、分镜头列表

二、段落解读: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我奶奶出嫁时被我爷爷和酒坊伙计们颠轿的故事,一群年轻健壮、肌肉结实的年轻汉子,夸张的动作造型,在广阔无际的黄色土地上桀骜不驯、惊天动地的喊唱着娶亲的调子,而我奶奶则是一身红色的嫁裳,年轻漂亮。坐在轿内,与轿外粗狂的汉子形成对比,同时她纠结悲伤的心情也与轿夫乐手们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处对比,以不同人物、不同性格变现出来,自然流畅。配以传统的民间曲子,小小的故事折射出中国黄土高原浓浓的民族特色,豪爽得人物性格,热辣的西北民歌,美丽的黄土高原,朴实而又勤劳的劳动人民,他们在自己的热地上永远耕耘着这这种性格,培育着这个灵魂,维系着这份永恒…… 三、具体分析: 1.视觉元素: 颠轿这个段落,黄色的土地和背景,十分鲜艳,轻快而舒适。黄色的主要特征是明亮,具有反射性,产生光辉以及表现出非其本质的快活、明朗。一号位色彩选取黄色调,意思是渴望得到解脱,希望获得更多的幸福,同时意味着寻求解脱时会遭到纠葛。 2.听觉元素: 迎亲时所演奏的吹打乐曲,以音画同步的关系出现,作为画内音出现在影片开始处颠轿一场,由唢呐腰鼓镲,人声等组成,采用了大调和声用以表现喜悦详和,灼烈音乐本身配合影片画面所展现的黄土

地,轿夫们黝黑强劲的身体,以及轿子所本身特有的中国大红,浑然一体。音乐的情绪与画面情绪吻合,音乐在这里强调了画面所提供的视觉内容,起着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充满了生命的激情而又满含了黄土高原秦人的火辣酣畅。轿内我奶奶所面临的不合理的婚姻,又通过在同一时间内让音乐和画面作不同侧面的表现,二者形成音画对位的关系。音画同步与音画对位形成了颠轿一节的点睛之笔。 3.剪辑元素: 镜头17和镜头18是两个很漂亮跳切镜头。第一个镜头从乐手摇到前连个轿夫,他们做了个从轿把下面低头穿越的动作,抬头时镜头切成后两个轿夫抬头的动作;第二个镜头同样,是后两个轿夫先做的动作。这两个专场跟第一个镜头专场有点相似,奶奶盖上头巾,然后摘下时,已经切到另一个镜头。这两个跳切用画面的快速剪辑剪到一起,作为一组完整的动作,展示了轿夫质朴的力和美。 场景2:酿酒48分01秒——49分55秒 一、分镜头列表:

电视剧《红高粱》资料大全

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最为人熟知的小说因时间仓促极度纠结,开机前三天没睡着觉无畏电影珠玉在前,让自己挠头的另有原因 本报讯(记者刘颖)翻开导演郑晓龙的作品集,几乎每部作品都是走在时代前头的“领头羊”。而唯独《红高粱》有“炒冷饭”之嫌。该小说发表于1986年,是作者莫言最为人熟知的作品,而后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将这部作品推上了更高的高度。一向善于创新求变的郑晓龙如何在《甄儇传》之后没有选择乘胜追击,转而执导了这样一部年代剧?《红高粱》这个老瓶中又如何倒出新酒呢?该剧即将在10月27日登陆东方卫视和乐视网,在开播发布会上,记者专访了郑晓龙。 “《红高粱》开拍前还想临阵脱逃” 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祖籍山东高密,在他的11部长篇小说、25部中篇小说和75篇短篇小说中,最为观众所熟知的就数《红高粱》了。原小说发表于1986年,作品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爷爷、奶奶在山东高密轰轰烈烈的人生故事,用莫言自己的话说就是有股子英雄豪杰的气魄。1988年,张艺谋根据《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红高粱》的成就功不可没。2013年9月,电视剧《红高粱》开拍,成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第一部被改编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被拍摄成电视剧的莫言作品。为了表示自己对电视剧《红高粱》的期待,莫言亲笔题写了剧名。导演郑晓龙毫不吝惜对莫言原著的褒扬,“莫言先生笔下的《红高粱》是在歌颂人的生命力,是一种对人性的赞美。”郑晓龙坦言,电视剧《红高粱》的项目能够启动,原著中震撼人心的故事是最重要的基石。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中的精髓,制片方请来了曾创作过《叶落长安》、《我的父亲母亲》、《沂蒙》等作品的著名编剧赵冬苓操刀剧本的创作。一向为人诚恳的郑晓龙坦言,《红高粱》打破了他以往的创作习惯。“当时我正在忙碌《芈月传》的前期工作。山东电视台那边一再盛情邀请,我只好答应下来。从去年5月开始筹备剧本,花了四个月的创作时间,9月开拍。临近开拍,我还在想着如何临阵脱逃。因为要赶在山东高粱成熟的时节拍摄,时间太仓促。9月17日开拍前的三天整夜我都没睡觉,一直改剧本,以前从没有这么紧张过。好在赵冬苓的剧本改写得非常好。”郑晓龙坦言,现在的观众比原来更挑剔、更成熟、审美要求也更高,但《红高粱》将是一部高而不冷、野而不脱缰、经得住考验的作品。

红高粱色彩分析

影片《红高粱》色彩简析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色彩来展示影片主题,不仅能使观众视觉感官受到有力冲击,而且可以传达出导演的意念,体现影片的内涵。《红高粱》是张艺谋色彩运用较为极致的电影之一,对该片色彩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体会色彩在电影表现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利用色彩表达深蕴。 《红高粱》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是红色。红色既能表达热烈、喜庆、吉祥、兴奋的积极意义,也能表达敬畏、残酷、危险、血腥的消极涵义。 影片开头,女主角九儿穿着红色衣服带着红色盖头,服装的色彩表明女主角要出嫁交代了故意的开端。 九儿在花轿上也是一片红色,显示出她性格不屈服,和对生命的希望,以及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本片除了红色为主就是黄色,男主角是黄土地的汉子,说明他的性格豪爽敢作敢当无所畏惧。在抬轿的过程中,镜头里表现出的是整片黄土地的一点红,红黄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在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年代,父母之命不可违的悲惨命运。在花轿里,九儿拿出的剪刀在喜服红色的映衬下,显示出她想要结束生命的危险信号,但她坚强的性格又使她打消了寻短见的念头。 花轿经过绿色的高粱地时,“万绿丛中一点红”代表着希望,说明九儿的命运有希望出现转机。九儿第一次从花轿出走出来,站在绿色高粱地里向男主角使眼色,这暗示出他就是拯救九儿悲惨命运的人。

限的恐惧,九儿手里的剪刀被红色照亮,既说明她心怀一丝希望,但也预示了危险的信号。

回娘家的路上,九儿奔向太阳,金黄色下她的身影说明她正在走向光明。她独身经过绿色高粱地,也说明九儿的命运即将在这里发生改变。 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时,镜头里一片片狂舞的绿高粱给人一种生命的神圣感,这里将是新生命的开端。

《红高粱》电影赏析

王雪晴财税2班 20111409222 平凡人物的闪光点 ——《红高粱》电影赏析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电影时间比较靠前,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里面塑造了一群很平凡的人物,但是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血性,原始的生命力都深深地震撼了我,下面是对一些主要形象的赏析。 《红高粱》这部影片,在其独特又显神秘的红色影调中,歌颂了人性的生命力。影片中“我奶奶”是一个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但除了这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外,影片中还有几个男性人物形象,也是极具特色,有被传统思想禁锢的老一辈,有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酿酒伙计们,有在民族危机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们。他们个个都是导演为了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思想,而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出来的。 影片中,“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虽然不免有些鲁莽、野性、粗犷,但他却真诚、朴实、豪爽直率,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是一个男子汉的典型形象。从外貌形象上看,光头,光膀子,黝黑的肤色,强壮的身躯,再加上粗矿的声音,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充满阳刚的汉子。在抬轿送“我奶奶”去李家途中,摄影师分别用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来拍摄“我爷爷”抬轿的过程,从而表现出作为乡村轿夫的“我爷爷”的粗鲁和豪放。遇到土匪时,他挺身而出,冷静地扑打土匪,救下“我奶奶”。期间,摄影师对“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脸部表情,分别进行了特写,后面,“我爷爷”又冲动地去轿子里摸“我奶奶”的脚。这一系列的镜头将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好地表现出来。三天后,“我奶奶”回娘家,他更是鲁莽野性地半路截下“我奶奶”,抱起她走进高粱地里,在高粱地里,他鲁莽地将一片高粱踏平,导演对这段也是重点地强调了一番,一系列近景的拍摄他的动作,将其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出来,接着,配合着激昂的背景音乐,表现了“我爷爷”他冲动地和“我奶奶”偷欢。然后,用其粗矿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送“我奶奶”回去。从歌词中,也透露出“我爷爷”这个人物形象,真诚朴实。影片中,李大头的死,也是一个谜,虽然没有明确指明是谁,但合理分析下,十有八九就是“我爷爷”干的。他敢爱敢恨,后面在得知“我奶奶”被土三炮抢走后,他也是二话不说,冒着危险直接去找土三炮,和他斗争理论。在影片结尾处,“我爷爷”的人物形象,更是升华成一名真正的英雄,带领着酒作坊的伙计们,大家一起斗志昂扬地前去青沙口炸日本鬼子,最后和鬼子,展开激烈的斗争。整部影片下来,“我爷爷”的汉子形象时时地展示给观众,带给观众一种血性,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红高粱》拉片笔记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在谈到自己作品《红高粱》时如是说道。《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拉片时间:18分4秒——21分25秒 分镜头列表: 镜头编号景别拍摄方式镜头大概内容 1 全景固定“奶奶”在夕阳下骑行 2 远景固定“奶奶”在高粱地间小道行远 3 全景固定“奶奶”经过了高粱地间的岔道 4 近景移镜头+跟镜头“奶奶”若有所思 5 近景空镜头,固定随风乱舞的高粱 6 特写跟镜头骑行中的奶奶望向高粱地 7 近景固定高粱地窜出来一个人 8 特写固定奶奶吃惊,惊叫 9 近景跟镜头奶奶被抱走 10 全景固定奶奶被抱进高粱地,深入 11 中景移镜头镜头升起,高粱地出现二人 12 近景跟镜头男子抱着奶奶继续前进 13 近景空镜头,跟以奶奶的视角展示环境,高粱地 14 近景跟镜头高粱地中快速前进 15 中景跟镜头从后方拍摄两人前进,画面出现太阳光晕 16 近景跟镜头奶奶挣扎开 17 近景跟镜头+移镜头高粱地里奶奶快速逃跑,男子紧追 18 近景固定奶奶停住,吃惊的表情。 19 特写固定男子揭开头罩,露出真面目 20 特写固定奶奶吃惊 21 特写固定男子渴望的表情 22 特写固定奶奶渐趋平静 23 近景低机位,跟男子踩倒高粱,画面上方大太阳 24 全景俯拍,固定男子踩高粱,已经踩倒了一些 25 半身固定男子面对奶奶,拉起奶奶,抱走奶奶 26 特写固定奶奶闭着眼睛,背向夕阳,倒下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一、影片主题: 《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虽然他在影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二、视听语言分析: 1. 音乐分析: 《红高粱》中的音乐很少,总的来说就是三首曲子。一是迎亲曲,二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三是酒神曲。每个曲子都在剧中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时都是声画同步的方式,是具体意义上的曲子,而第二次出现时都是作为一种升华来演绎电影主题的。 迎亲曲在第一次出现时是在娶亲路上,轿夫们颠轿的过程中所唱的。轿夫们黝黑健壮的身体,尘土飞扬的黄土地,以及大红的轿子,加之豪迈的男声,浑然一体,曲子在这里主要起到了烘托画面的作用,表现出的是一种喜庆感、是黄土地上这群人对于生命的激情,和他们豪放不羁的性格。 迎亲曲第二次出现是在九儿被日本人杀害时,在余占鳌抱着燃烧地酒坛冲出高粱地,豆儿的奔跑和九儿倒下的刹那,曲子响起,此时已经没了先前迎亲时的喜庆,更多的是一种悲壮和惨烈,同时也是对抗日英雄们的赞颂。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第一次出现时,是在“我”爷爷奶奶高粱地野合之后。首先,这首歌是余占鳌对心爱的人爱意的表达,他通过粗犷的声音吼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东北汉子骨子里的那份柔情。另外,余占鳌与九儿的野合可以说

电影《红高粱》音乐的赏析

从视觉和听觉打动人心 ——电影《红高粱》赏析 作为电影主要构成元素的画面和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同时色彩可以唤起观看者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色彩对于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风格基调还有气氛渲染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并不是张艺谋最钟意的一部电影,但却是他的一部激情之作。它由始至终力图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 。《红高粱》不只是很好的作品,也是很好看的电影。对于比较强调故事情节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但是一点都不妨碍我看下去,并在最后被打动。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同时它标志着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突破,在电影《红高粱》中,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跃到前台。战争场面比重较比同样时代背景的作品明显下降,而且拒绝任何政治说教成份的介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影片结尾的战斗画面完全以电影写意手法呈现,人物不多,却比擅长人海战术的国产战争片更多震撼。日食、红色笼罩的世界、响彻天地人间的童谣,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地……《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电影《红高粱》胜在纯美,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 画面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呼应,而色彩情感在一步步的升华,使它更能表达人们的观念,信仰,能勾起人们的情绪。 作为摄影家出身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颜色的处理从来都是无可挑剔。画面最多的是红色,也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最常见的景色就是那片高粱地,密密麻麻的高粱过人长,长的密不透风,随着风掀起一层层波浪,一阵阵摆动的声音。再就是残阳如血的场景,九儿嫁到十八里坡的那天,死在日本兵枪下那天的日食,满世界的红色。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 ”片尾高 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九儿安详地倒在血泊中。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得正旺,世界都是红色…… 这是电影《红高粱》的结尾。张艺谋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这部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的影片的成功,与他对色彩审美规律的准确把握有关。影片以红色为主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勾起人们丰富悠远的联想,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 评影片《红咼粱》中的主题及视听语言(开始段落) 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重要的电影之一。 (影片主题的分析) 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为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用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影片将远古时期受人膜拜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也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一切艺术形式的美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凝重而张扬。 (影片的画面分析) 整个影片以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为背景来渲染主题。可以说影 片中带给我们最大视觉冲击莫过于红色风暴: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坐在

红轿子里的娇俏新娘,那一大片随风起伏的野红高粱,那一大碗鲜艳的红高粱酒,那一片红色的鲜血以及那刺眼的红色太阳等等的。影片释放出来的粗犷,野性,自由,激情,渴望以及喜悦也都包含在这红色之中。正如张艺谋导演说的“在所有颜色中,我最喜欢如火似血的大红”。他对红色的运用使得全 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环绕。这是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 影片一开始,是全黑的画面,慢慢传来了“我”的叙述“。这种将人们的 思想先统一起来,使得观众跟随叙述者,走进这段故事,走进这段历史;这样的开始,不仅奇特新颖,而且可以把故事拉远,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影片中主要展现了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还有酿酒时全身几乎裸露的古铜色皮肤。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出现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活剥人皮的画面时,又会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阳光里,此时整个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血色火炉,唤起了我们内心的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影片的音乐分析) 在音乐的使用和处理上,影片运用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音乐, 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奔放的西北性情。例如: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摘要】60集长篇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红高粱》,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领衔主演,自播出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赞赏者认为电视剧“向电影致敬但绝不重复”的改写别开生面,创作了别样的景观,批判者则认为电视剧不断偏离原着,造成对经典的亵渎。更有甚者,将郑晓龙执导的《红高粱》视为一种对经典恶搞的“山寨文化”,认为其无非是“宫斗”加“抗日”的变相表达。 【关键词】红高粱;电视剧;文学作品;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8-01 一、前言 60集长篇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所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领衔主演,自播出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莫言的《红高粱》是站在民众立场来讲述一个关于抗日的故事。这种民众立场既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构造上,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设定方面。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但莫言的这部小说与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在了描

写由余占鳌余司令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的故事之中。 二、电视剧《红高粱》的成功之处 (一)国民教化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 “跟风创作和借势复制的抗日剧越来越多,许多似曾相识的类型人物和耳熟能详的常用剧情层出不穷。”作为受众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和前不久出现的一些“抗日神剧”、“抗日偶像剧”相比,其在形象塑造上算是较为成功的。《红高粱》既没有将英雄人物神化,也没有将侵略者脸谱化,虽然在结局的设计上,九儿一个人就能和几个队的日本鬼子同归于尽略显夸张,但是大部分的剧情还是较为客观的。《红高粱》有一定的教化意义,让我们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在某种程度上,它更符合主旋律文化产品所承载的国民教化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是一部优秀的“抗日”题材电视作品。 (二)勇于突破原着,适当增设原创人物 “电视剧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它的成长过程与文学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电视剧初创到今天,文学作品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成为电视剧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可以自由借鉴的宝库。”莫言的《红高粱》其艺术成就和地位不用多说,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足以代表一

《红高粱》戴凤莲的人物分析

《红高粱》戴凤莲的人物分析 12函授中文:葛卫校 摘要:本文试图以作品为依据,分析莫言小说《红高粱》中戴凤莲的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美的品质:抗日英雄、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关键词:戴凤莲;抗日英雄;个性解放;妇女自立。 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与男权文化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个性进行了无情的杀戮,即使制度的更新也不能一下肃清这些旧思想,它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角落。莫言《红高粱》里的戴凤莲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在顽强抵制旧传统的同时,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闪出美的品质。 一、抗日英雄 戴凤莲虽然只是一个女流之辈,但她巾帼不让须眉。莫言在《红高粱》中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真正属于戴凤莲的机智、强悍与勇敢抗争。 村里的九十二岁的老太婆说起她的事迹如数家珍,对于她的抗日壮举能用快板唱出来:“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可见她在高密一带的影响力。 不光如此,在余司令以亲为重,打算法外开恩余七爷强奸玲子,要和任副官闹掰时,是戴凤莲以死相劝:“占鳌,不能让任副官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让余占鳌明白利害;当余司令因为收编的事与冷支队四目相逼,都咻咻喘气,谁也说服不了谁时,也是戴凤莲左手按着冷支队的左轮抢,右手按着余司令的勃朗宁手枪和解:“买卖不成仁义在,这不是动刀动枪的地方,有本事对着日本人使。”并带头喝下掺有罗汉大爷血的悲壮酒,激荡人心,鼓舞士气,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敢、强悍与机智。 “奶奶出嫁后,一直养尊处优,这一担沉重的佧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紫印,这紫印伴随着她离开了人世,升到了天国。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标志。”【1】——当余司令带领乡亲们在高粱地里打鬼子时,戴凤莲就亲自主持战后供求,亲自擀佧饼,送佧饼,汗湿红罗衫,肩被磨紫印,并因此为抗日战争献上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二、个性解放的先驱 《红高粱》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描述,更是用浓墨重彩渲染了戴凤莲如高粱般火红的农民性格,以及她作为个性解放的先驱也有细致的描述。 “我奶奶一生‘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是一以贯之。所谓人的性格发展毫无疑问需要客观条件促成,但如果没有内在条件也白搭。正像毛主席说的:‘温度可以使鸡蛋变成鸡子,但不能使石头变成鸡子。’孔夫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不可污也,’我想都是一个道理。”【1】 “我”奶奶是一个充满生命张力,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她打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一个充满野性和情欲的女人。“她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她的活法悖逆了传统的道德,然而她的生命意识却给人一种新的

电视剧《红高粱》资料大全

本报讯(记者刘颖)翻开导演郑晓龙地作品集,几乎每部作品都是走在时代前头地“领头羊”.而唯独《红高粱》有“炒冷饭”之嫌.该小说发表于年,是作者莫言最为人熟知地作品,而后张艺谋执导地同名电影将这部作品推上了更高地高度.一向善于创新求变地郑晓龙如何在《甄儇传》之后没有选择乘胜追击,转而执导了这样一部年代剧?《红高粱》这个老瓶中又如何倒出新酒呢?该剧即将在月日登陆东方卫视和乐视网,在开播发布会上,记者专访了郑晓龙. “《红高粱》开拍前还想临阵脱逃” 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地作家莫言祖籍山东高密,在他地部长篇小说、部中篇小说和篇短篇小说中,最为观众所熟知地就数《红高粱》了.原小说发表于年,作品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地爷爷、奶奶在山东高密轰轰烈烈地人生故事,用莫言自己地话说就是有股子英雄豪杰地气魄.年,张艺谋根据《红高粱》改编地同名电影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红高粱》地成就功不可没.年月,电视剧《红高粱》开拍,成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第一部被改编地作品,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被拍摄成电视剧地莫言作品.为了表示自己对电视剧《红高粱》地期待,莫言亲笔题写了剧名.导演郑晓龙毫不吝惜对莫言原著地褒扬,“莫言先生笔下地《红高粱》是在歌颂人地生命力,是一种对人性地赞美.”郑晓龙坦言,电视剧《红高粱》地项目能够启动,原著中震撼人心地故事是最重要地基石.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中地精髓,制片方请来了曾创作过《叶落长安》、《我地父亲母亲》、《沂蒙》等作品地著名编剧赵冬苓操刀剧本地创作.一向为人诚恳地郑晓龙坦言,《红高粱》打破了他以往地创作习惯.“当时我正在忙碌《芈月传》地前期工作.山东电视台那边一再盛情邀请,我只好答应下来.从去年月开始筹备剧本,花了四个月地创作时间,月开拍.临近开拍,我还在想着如何临阵脱逃.因为要赶在山东高粱成熟地时节拍摄,时间太仓促.月日开拍前地三天整夜我都没睡觉,一直改剧本,以前从没有这么紧张过.好在赵冬苓地剧本改写得非常好.”郑晓龙坦言,现在地观众比原来更挑剔、更成熟、审美要求也更高,但《红高粱》将是一部高而不冷、野而不脱缰、经得住考验地作品.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保留了原著地“野合”和“颠轿” “红高粱”这三个字对中国观众有着特殊地意义.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国电影走上世界地标志作品,也是那一个时代深深地烙印.郑晓龙坦言,自己从未想过要超越什么,两种载体地作品不可同台比较.“很多经典跟时代有关,《红高粱》小说以及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那时正好改革开放没多久,人性被压抑多年,主张人性张扬地作品在当时成为经典毫无疑问.到了这个时代再改编,要求我成为经典,这是很难地一个事情.”郑晓龙直言,因张艺谋是西北人,当时电影《红高粱》里有很多镜头是在宁夏拍地.“但我们这次全部在山东拍摄完成,希望能更准确地表达莫言小说中地情景.但是我觉得电影中有一些好地东西,我们必须表达敬意,必须把它再拍出来.比如说颠轿、野合,这次都保留了下来,但是我们拍出来地跟过去完全不一样.” 郑晓龙表示,他希望借着电视剧《红高粱》地播出,唤醒年轻观众对电影版地好奇.“原来地作品已经二十多年了,很多年轻地观众都没看过.要是通过我们这版《红高粱》地播出,可以激起观众去看原著和以前电影地愿望,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 说到电视剧版地变化,郑晓龙表示,剧版主要人物性格和命运都遵循原著,只是角度变化了——小说是以男性(我爷爷)视觉为主,电视剧是以女性(九儿)视觉为主,讲述地是九儿传奇地一生.据介绍,莫言小说《红高粱》中地故事,大多是碎片化地杂糅在叙述者地记忆中,不太适合电视观众理解剧情.而剧版《红高粱》在原著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地人物和内容,如和女主角九儿青梅竹马地张俊杰(黄轩饰)、高密当地地县长朱豪三(于荣光饰)、“罗汉大哥”媳妇淑贤嫂子(秦海璐饰),都是此次新增添地角色.就连原著中地“我爷爷”余占鳌,也有了落草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