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下面开始我今天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1.单元编排体例及目的

第九章的教材编排由章前、正文和章末三部分构成。章前的引言供学生预习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的知识线索。章前图是教师引课的材料,这种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全章始终。正文中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例题是学习方法的探究、解题方法的示范,能起到贯通知识、归纳方法和熟练技能的作用;思考与归纳的设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素材;阅读与思考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小贴士、云朵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正文内容,起到辅助的作用;练习、习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起到检测和评价的作用;章末中的数学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可以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小结部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复习题主要是让学生用来复习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部分的设置凸显了思维的层次性。

2.内容结构及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一共有26章,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第九章属于数与代数这部分的内容,全章分为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三个小节。

9.1不等式这节教学内容以行程问题引入新课,抽象概括得出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接着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索了不等式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解不等式。本节的教学内容考虑到了等式与不等式之间的关联,展示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数学方法的一般性。

9.2一元一次不等式这节教学内容首先出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接着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索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材借助空气质量和购物花费两个生活问题,探索了如何建立不等式这种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教学内容突出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等课表内容领域核心词,同时也体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螺旋上升的原则。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节教学内容结合污水抽取问题,得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有关概念。接着通过类比方程组的解法,探索不等式组的解法。对于不等式组的应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课后习题第6题,就考查学生如何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编排的科学性,学习完方程组后探讨不等式组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也使教学内容完美衔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本章安排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本章的线索和素材,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尺度。

3.跨单元知识立体整合从数学思想方面进行立体整合。在第三章我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第八章中我们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九章中我们利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解决问题;还有我们在学习第15、19、21、22、26章中我们还要利用其他方程及函数这些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学习过程,数学的化归、建模思想,应用、创新意识在循序渐进中进行渗透,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接下来说目标

1. 先说课程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四基,增强四能,并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最终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2.本章课程目标从四个方面阐述,知识技能:了解不等式的意义;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能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思考:通过用不等式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通过学习不等式的知识,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数学的价值。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从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两个方面进行陈述。结果目标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过程目标包括经历、体验和探索。在本章的教学中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不等式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了解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探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学生通过解不等式,体会解法中的化归思想;学生能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要求掌握的两条目标是本章的重点,要求灵活运用的这一条是本章的难点。

三、最后说教学 (一)教学设计

1.整章的课时分配如下:9.1 不等式安排3课时, 9.2一元一次不等式安排3课时,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安排2课时,小结安排2课时。

2.整体设计思路中做好以下五点(1)注重类比,做好从方程到不等式的迁移;(2)设立专门的解不等式的小节,完善不等式的解法;(3)注重数学思想,由思想到方法、步骤(4)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接下来我想在教学整体设计中,谈一下我个人对于数学新授课课堂模式的见解。本人从任教到现在学过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只是学到其形,未得其神。在不断的纠结和不断的学习中,我个人认为初中的新授课堂应该是这样的:由生活引入数学,教师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并且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获得四基、增强四能,培养情感态度。这一过程的头数学来源于生活,尾应该是数学回归于生活,体现数学的价值。这是探的部分,接下来要练。探、练如何分配时间比较合理呢,在第九章的教学中我个人认为按照黄金分割就很好,6分探、4分练比较合适,在本章的教学中我就通过这种课堂模式来进行目标的达成。

3.分篇教学目标

9.1不等式这节的教学目标展示如下:其中的第2条、和第3条是本节的重点,第3条又是本节的难点。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行程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思考栏目,通过观察、猜测、计算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次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人的想法和结论,再从新审视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组内统一的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的性质,教师在这时要要给予恰当的归纳和示范。接下来学生通过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在本节的小结回顾中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并畅谈本节的收获和困惑。

9.2一元一次不等式这节的教学目标展示如下:其中的其中的第2条、和第3条是本节的重点,第3条又是本节的难点。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在解法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让学生大胆尝试例题的解答。在学生完成独立的解答后,师生共同评价和规范,通过化归的思想获得新知。在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引导

学生回忆在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如何进行数学建模,分为几步,每一步又如何具体操作,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教材的空气质量和购物花费问题。本节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因为这是本章的重难点。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如何由思想转化为具体步骤,而不是单纯的学步骤、学操作。在本节的小结回顾中,学生要重点谈收获的方法和思想。这节的教学是以数学思想的运用去引领学生的学习,同时数学思想的感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是学生达成目标的标志。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目标展示如下:其中的第2条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由污水抽取的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此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在解法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补充两个不等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不等式组解集确定的所有情况,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类比方程组的解法,探索不等式组的解法,同时体会用数轴确定解集的优越性。在应用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尝试操作,最后师生合作解决。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分类讨论,全面看问题,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的小结回顾中学生要先自行归纳学到的知识,在互相补充,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二)单元教学评价1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通过书面测试的形式来考查。测试的种类有很多,例如:当堂测试、小节测试、单元测试等。评价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小组评价。在测试题的选择上教师要链接中考题,现就本章的考点和考题展示如下:考点一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例如13年广州市的考题就考查了学生对于不等式三条性质的理解考点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例如14年连云港的考题就考查了这个知识点。考点三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例如16年的昆明的考题就考查了不等式组的解法。考点四能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已经成为中考的必考点,本人是通辽市16年中考数学学科的命题人,在24题中就考查了这个知识点考点五能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考点和方程、函数经常一起考查,这种题型已经成为中考的热点题型。例如:黔南州的考题

2. 学科素养培养及评价方法

数学思想的感悟与运用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主要途径。本章中体现比较多的学科思想有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在考察学科思想的同时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标志。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会逐步积累一些活动经验,这样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1.补充资料在教学中本章的补充资料有文本资源:例如教材上的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教学参考书上的相关史料和拓展性问题等;信息资源:教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并加以改进,制作多媒体课件。生成资源:如作业批改记录和学生的错题集等。通过补充这些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

2.课外活动拓展。

在教学中本章的课外活动拓展我设计了三个项目。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向学生推荐了《柯西说的不等式的故事》这本书。其次在社会调查中我鼓励学生去做家庭生活水平调查,利用恩格尔系数来评价家庭生活水平。最后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城市绿地面积和猜数游戏这样的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关于不等式的实践活动,体会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教学理念的一次转变,但正如王教授所讲的“我们首先要教好教材,如果离开教材,教师就没有了抓手,也就游离了课程标准,就不容易保证教学的质量和知识的严密性”。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

不等式说课稿(完美版)

《函数单调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0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课时。(1)学习并掌握函数的单调性,不仅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本课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也是研究函数性质的有力工具。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思维的神奇,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2、教材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难点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以及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第二方面,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重点、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 (1)理解单调性的概念 (2)学会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提高学生推理论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3)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感受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第三方面,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高一学生刚进入新的校园,学习积极性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尤为重要。本着这一原则,我将采用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进行教学 2、学法分析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与归纳总结法。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数学万能说课稿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 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

对于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对进行等); 2. 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加深对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初中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超经典复习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一节、知识梳理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不等式及其解(解集)的概念,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会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 3.会用数轴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 二、知识概要 1.不等式:一般地,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一般地,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称之为此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不等式的性质: 性质一: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二: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三: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6.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是不等式和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四、知识链接 本周知识由以前学过的比较大小拓展而来,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解题的工具,并为以后学的不等式组打下基础. 五、中考视点 不等式也是经常考到的内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中,以解不等式为主.有时在一些解答题中也要用到不等式,利用不等关系求范围等.

1. 常用的不等号有哪些? 常用的不等号有五种,其读法和意义是: (1)“≠”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是不相等的,但不能明确哪个大哪个小. (2)“>”读作“大于”,表示其左边的量比右边的量大. (3)“<”读作“小于”,表示其左边的量比右边的量小. (4)“≥”读作“大于或等于”,即“不小于”,表示左边的量不小于右边的量. (5)“≤”读作“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表示左边的量不大于右边的量. 2. 如何恰当地列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1)找准题中不等关系的两个量,并用代数式表示. (2)正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多、少、快、慢、增加了、减少了、不足、不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非负数、至多、至少等的确切含义. (3)选用与题意符合的不等号将表示不等关系的两个量的代数式连接起来. 根据下列关系列不等式:a的2倍与b的的和不大于3.前者用代数式表示是2a+ b.“不大于”就是“小于或等于”. 列不等式为:2a+b≤3. 3.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注意什么?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要注意两点:一是边界;二是方向.若边界点在范围内则用实心点表示,若边界点不在范围内,则用空心圆圈表示;方向是对于边界点而言,大于向右画,而小于则向左画. 在同一个数轴上表示下列两个不等式:x>-3;x≤2.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2.2《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2.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增进学习数学 的兴趣。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3、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的探索及其应用 三、教法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等式的方法进行不等式的探究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2、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充分互动,这样才能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3、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时为了避免简单的“模型化”,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观察、类比、猜想、验证、总结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初步论证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法指导1、观察猜想2、类比验证3、探究合作4、抽象概括5、总结归纳6、数学表示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指导观察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学生举手回答,交流联想。投影显示:等式的性质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类比等式的性质,为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做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二)、知识探究 1、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 5+2 3+2 , 5-2 3-2 (2)–1<3 , -1+2 3+2 , -1-3 3-3 学生活动:探究规律,交流讨论,解答上述问题,结果:(1)> 、> (2)< 、<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1,进一步培养学生得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用语言概括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3) 6>2, 6×5 2×5 , 6×(-5)2×(-5)(4) -2<3, (-2)×6 3×6 , (-2)×(-6)3×(-6)(方法同上)又得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5)、(6)题:(5) 6>2, 6×(-5)____2×(-5) 6÷(-5)____2÷(-5) (6) –2<3, (-2)×(-6)____3×(-6) (-2) ÷(-6)____3÷(-6) 会发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_; 不等式的性质 3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由学生发现不等式性质2和性质3,讨论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性质2和性质3的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想一想 1.不等式的性质2和不等式的性质3有什么区别?2.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不等式于等式性质异同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更好的掌握。

初中数学说课稿范例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 孙玉涵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孙玉涵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练习题及答案

.选择题(共20小题) 1?实数a, 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则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a b 0 A ab> 0 B a+b v 0 C a v 1 D a - b v 0 ?恫 2.据丽水气象台天气预报”报道,今天的最低气温是17C,最高气温是25C,则今天气温t (C)的范围是( At V 17 B t > 25 C t=21 D 17W <25 3?若x>y,则下列式子错误的是() A x - 3>y - 3 B 3 - x> 3 - y C x+3 > y+2 4 .如果a v b v 0,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 A ab> 0 B a+b v 0 C |a v 1 D a - b v 0 ?恫LI 的解集是x> 1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A x v 4 B x v 2C2v x v 4 不等式J> 1的解集是() A 1 x >-—. 2 B x>- 2 C x v- 2 D .不等式2x > 3 - x的解集是() A x > 3 B x v 3 C x > 1D x > 2 x v 1 9. x v A a> b>- b> B a>- a> b> C b>a>- b> D-a>b>-b . -a.-b. -a> a x > 2;④ \>1 x>2 12 5.如果a v 0, b>0, a+b v0,那么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6.下列说法:①x=0是2x - 1v 0的一个解; ②. 不是3x- 1> 0的解;③-2x+1v 0的解集是 3 7.一个不等式的解集为-1v x电,那么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如图,在数轴上表示某不等式组中的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则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O 10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内容:师:上节课,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也探索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多媒体呈现)

《认识不等式》说课稿

《3.1 认识不等式》说课稿 永嘉县黄田中学杨挺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不等式》,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个方面向大家阐述我的备课思路。 一、教材分析 与方程一样,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本节课是中学阶段代数不等式的起始内容,它不仅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证明和解不等式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它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的后续内容,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起着横贯上下的作用.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不等式.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能正确列出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渗透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二的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伴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小学对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还是第一次接触,本节就是对“不等”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使它成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学生在列不等式时,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不小于”、“负数”、“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的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在把用文字语言表述的不等关系转化为用符号表示的不等式时有一定困难。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 重点确定为:不等式的意义及列不等式。 难点确定为: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和以往的课程标准产生了要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明确

初中数学说课稿-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 / 初中数学说课稿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初中数学说课稿-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说课稿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说课说案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

最新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应用题专项练习

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专项练习 1.某校为了奖励在数学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买了若干本课外读物准备送给他们,如果每人送3本,则还余8本;如果前面每人送5本,则最后一人得到的课外读物不足3本,设该校买了m本课外读物,有x名学生获奖,请解答下列问题:(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m; (2)求出该校的获奖人数及所买课外读物的本数. 2某果品公司要请汽车运输公司或火车货运站将60t水果从A地运到B地.已知汽车和火车从A地到B地的运输路程都是Skm,两家运输单位除都要收取运输途中每吨每小时5元的冷藏费用外,其他收取的费用和有关运输资料由表列出: 运输工具行驶速度(km/h)运输单价(元/t.km)装卸费用 汽车50 2 3000 火车80 1.7 4620 (1)分别写出这两家运输单位运送这批水果所要收取的总费用y1元和y2元(用含S的式子表示); (2)为减少费用,当s=100km时,你认为果品公司应该选择哪一家运输单位更为合算? 3.用甲、乙两种原料配制成某种果汁,已知这两种原料的维生素C的含量及购买这两种原料的价格如表: 甲种原料乙种原料 维生素C含量(单位/千克) 800 200 原料价格(元/kg)18 14 (1)现制作这种果汁200kg,要求至少含有52 000单位的维生素C,试写出所需甲种原料的质量x(kg)应满足的不等式; (2)如果还要求购买甲、乙两种原料的费用不超过1 800元,那么请你写出所需甲种原料的质量x(kg)应满足的另一个不等式. 4,为了抓住世博会商机,某商店决定购进A,B两种世博会纪念品,若购进A种纪念品10件,B种纪念品5件,需要1000元;若购进A种纪念品4件,B种纪念品3件,需要550元,

[初中数学]认识不等式教案 浙教版

《认识不等式》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初步体会不等式是研究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下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等式表示吗?若不能,应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1)图5-1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驶的速度不得超过40km/h.用v(km/h)表示汽车的速度,怎样表示v与40之间的关系? (2)据科学家测定,太阳表面的温度不低于6000℃。设太阳表面的温度为t(℃)怎样表示t与6000之间的关系? (3)如图5-2,天平左盘放3个乒乓球,右盘放5g砝码,天平倾斜。设每个乒乓球的质量 为x(g),怎样表示x与5之间的关系? (4)如图5-3,小聪与小明玩跷跷板。大家都不用力时,跷跷板左低、右高,小聪的身

体质量为p (kg ),书包的质量为2 kg ,小明的身体质量为q (kg ),怎样表示p ,q 之间的关系? (5)要使代数式 3 3-+x x 有意义,x 的值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新知: 2、议一议: 观察由上述问题得到的关系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像v ≤40,t ≥6000,3x >5,q <p+2,x ≠3这样,用符号“<”(或“≤”),“>”(或“≥”),“≠”连成的数学式子,叫不等式(inequality )。这些用来连接的符号统称不等号(inequality symbol ) 3、讲解例题 例1 根据下列数量关系列不等式: (1)a 是正数; (2)y 的2倍与6的和比1小; (3)x 2减去10不大于10; (4设)a ,b ,c 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 做一做: (1)已知x 1=1,x 2=2,请在数轴上表示出x 1,x 2的位置; (2)x <1表示怎样的数的全体? 4、归纳:x <a 表示小于a 的全体实数,在数轴上表示a 左边的所有点,不包括a 在内(如图5—4);x ≥a 表示大于或等于a 的全体实数,在数轴上表示a 右边的所有点,包括a 在内(如图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说课稿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所选用的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材。《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出自该教材第二章不等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蕴藏着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现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的热点,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函数,对不等式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从心理特征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初中学生来说更加严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进一步提升,所以要更加注重其抽象思维的训练,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难点确定为:理解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会解一次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2.采用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树立辩证的世界观.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型思维目标,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探索,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在发现与探索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同时以观察法为主的合作交流方

初中数学说课课件一等奖

初中数学说课课件一等奖 篇一:初中数学说课稿经典范例 初中数学说课稿经典范例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 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 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 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 上谈谈: 二、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 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 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练习题及答案99314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实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则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A.a b>0 B.a+b<0 C. <1 D.a﹣b<0 2.据丽水气象台“天气预报”报道,今天的最低气温是17℃,最高气温是25℃,则今天气温t(℃)的范围是() A.t<17 B.t>25 C.t=21 D.17≤t≤25 3.若x>y,则下列式子错误的是() A.x﹣3>y﹣3 B.3﹣x>3﹣y C.x+3>y+2 D. 4.如果a<b<0,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A.a b>0 B.a+b<0 C. <1 D.a﹣b<0 5.如果a<0,b>0,a+b<0,那么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6.下列说法:①x=0是2x﹣1<0的一个解;②不是3x﹣1>0的解;③﹣2x+1<0的解集是x>2; ④的解集是x>1.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7.一个不等式的解集为﹣1<x≤2,那么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8.如图,在数轴上表示某不等式组中的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则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A.x<4 B.x<2 C.2<x<4 D.x>2 9.不等式>1的解集是() A. x>﹣B.x>﹣2 C.x<﹣2 D. x<﹣ A.x>3 B.x<3 C.x>1 D.x<1 A.1个B.2个C.3个D.4个

A.0个B.1个C.2个D.3个 13.“x的2倍与3的差不大于8”列出的不等式是() A.2x﹣3≤8 B.2x﹣3≥8 C.2x﹣3<8 D.2x﹣3>8 14.用abc表示三种不同的物体,现放在天平上比较两次,情况如图所示,那么abc这三种物体按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应为() A.a=b>c B.b>a>c C.a>c>b D.c>b>a 15.根据下面两图所示,对a、b、c三种物体的重量判断不正确的是() A.a<c B.a<b C.a>c D.b<c 16.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A.B.C.D. 17.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A.B.C.D. 18.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 A.3个B.4个C.5个D.6个 19.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20.若使代数式的值在﹣1和2之间,x可以取的整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1,则m=. 22.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x<1,则(a+b)2009=_________.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必修五3、4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汤吉珍,我说课的题目是《基本不等式》,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不等式与在实际生活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基本不等式承接具体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更深层次的展示“不等式”与“等式”的关系,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中有广泛的应用。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蕴含诸多的数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探索不等式的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节课应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探索基本不等式,明确其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等式证明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并利用它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赵爽弦图引入课题,为探究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不等式证明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给出科学严谨证明,并用代换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到基本不等式。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学生深刻理解公式成立的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分析法证明和几何图例,来完成对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让学生从问题中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证明基本不等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突破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下列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情景—数学故事)如图是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创制的一幅“勾股圆方图”,他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以弦为边长的正方形ABCD是由4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中间的小正方形边长为(b-a),则面积为(b-a)2。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汇总

中学数学优秀说课稿汇总 说课稿一:《分式方程的解法》 说课稿二:《数据的分析》 说课稿三:《反比例函数》(一) 说课稿四:《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说课稿五:《勾股定理》(第二课时) 说课稿六:《平行四边形》 说课稿七:《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说课稿八:《乘除法》 说课稿九:《矩形》 说课稿十:《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说课稿十一:《分式的意义》(一) 说课稿十二:《分式的意义》(二) 说课稿十三:《平行四边的判定》 说课稿十四:《形的判定》(菱形) 说课稿十五:《反比例函数》(二) 《分式方程解法》 【这一篇教案是比较详细,流程比较清楚的。是面试考试中难得的高分教案。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这一章节课题,因为它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但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教材内容是难点,所以在试讲说说课中也常做考试内容,也是面试中的必须要准备的专业知识】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2.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七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若m >n ,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 A .m + a <n + b B .ma <nb C .ma 2>na 2 D .a -m <a -n 2.不等式4(x -2)>2(3x + 5)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为(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3.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 ≤3,则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4.若方程()()31135m x m x x ++=--的解是负数,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54m >- B .54m <- C .54m > D .54 m < 5.不等式()123 x m m ->-的解集为2x >,则m 的值为( ) A .4 B .2 C .32 D .12 6.不等式组123 x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