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之“诗圣”杜甫

知人论世之“诗圣”杜甫
知人论世之“诗圣”杜甫

知人论世之“诗圣”杜甫

(一)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老二。原籍襄阳,祖父杜审言,著名诗人。杜甫曾应进士举,不第。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郁郁不得意。安史乱起,流离兵火中。肃宗朝,官左拾遗。不久,弃官入蜀,后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举家出蜀,病死江湘途中。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有《杜工部集》。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

....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风格:现实主义,沉郁顿挫。

文集:《杜工部集》

韩愈赞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

(二)杜甫生平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壮游时期(712—745)(三十五岁以前)

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天宝三载(744),杜甫在洛阳结识了李白﹑高适,同游梁宋。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李白置酒赋诗,饯行赠别。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代表作品:《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风比较.豪迈浪漫

....。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落第后,他到处投诗干谒,不见成效。天宝十载,得到玄宗赏识。天宝十四载,仅获得一个八品的官职。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却玉成了杜甫,使他

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俗的炎凉

.................有了深刻的认识。代表作品:《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从此杜甫走上了忧国忧民

....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妻儿逃离,后被叛军捉回长安。757年,杜甫冒死逃脱。肃宗朝,授官左拾遗。不久,因房绾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也就宣布了杜甫政治理想的破灭。

代表作品:《北征》﹑《三吏》﹑《三别》,仕途的挫折,使他忧国伤时﹑壮志难酬﹑抑郁悲愤

..............的情感也更加深沉。

四、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政治的绝望,生计又成问题,于是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760年春,杜甫在朋友四川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大历五年(770)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秋兴》八首﹑《蜀相》﹑《登高》﹑《旅夜书怀》、《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诗风也更加苍老沉郁。

(三)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杜少陵是穷困之士,平生无大得意事,中间兵戈乱离﹑饥寒老病,皆其实历;而所阅苦楚,都诗中写出,故读少陵诗,即当得少陵年谱看。

·杜诗《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

·杜诗合把做古书读。小年子弟拣取百篇,令熟复,性情自然诚悫,气志自然敦厚,胸襟自然阔绰,精神自然鼓舞。读杜诗不颛是学作诗。

(四)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以《登高》为例鉴赏体会沉郁顿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最上乘”(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不独是词,诗亦如此。《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1、章法上开合变化。东方树《昭味詹言》论《登高》章法:“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悲秋”是《登高》主旨所在。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正这是这种曲折有致的章法,既令文势波澜横生,也令情感的表达深厚凝重。

2、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

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3、音节上的铿锵洪亮。前人评《登高》对仗艺术:“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以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许印芳《律髓辑要》)。前三联对仗工稳,无须多说。尾联亦用对仗,可谓难哉!尾联“不觉为对句”细味之,声律上的精细微妙,自出机杼独具一格。“繁霜鬓”“浊酒杯”对之甚工;“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声调悠扬意蕴绵长。《登高》一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产生的音乐美臻于化境令人叹为观止。七律本有音律协和的特点,《登高》的音律调配,可令人体味诗人困苦惆怅的心境,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4、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如诗中的“萧萧”“滚滚”前人评点曰:“‘萧萧’﹑‘滚滚’唤起精神”(杨万里《诚斋诗话》)诗中也有脍炙人口的名句,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如《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曾引起多少悲剧英雄的共鸣!据《旧唐书?王叔文传》,唐代推行永贞革新的王叔文,预知政局将变大势已去,泪湿衣襟,但吟此句不已。此句众口相传,其魅力即在写出了无数悲剧英雄的心境。

风格小结:沉郁和顿挫合为一体,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登高》这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五)杜甫诗歌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7、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8、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2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2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2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3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3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33、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3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37、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38、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39、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40、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41、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42、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43、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4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

(六)《杜甫诗三首》整体把握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

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诗人被这大自然的声音震撼了,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生命的旋律。本来,55岁可能正是人生的金秋,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可是对于长期漂零在外、体弱多病的杜甫来说,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将过早地结束人生的旅程。于是,诗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独自登高,以切实的体验感受这“风急天高”“长江滚滚”“落木萧萧”的秋天!至此,诗情达到顶点,似乎无以为继。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急管繁弦的紧张气氛中挣脱出来,又归于和缓的理性思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然而,三年之后的秋天,诗人58岁时,却再也不能登高赋诗了。那年冬天,他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