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教案
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高中历史必修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第四

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从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以及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来论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初步形成的,共分为三目,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大多十六、七岁,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但通过对初中学习的有关历史知识的回忆,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忆加上现实生活的直观感受,对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但是同时对于中国为什么对外开放,以及对外开放后的中国会面临哪些问题,对外开放对中国日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他们自身还能从对外开放中获得哪些预期性的收益等问题是非常关心的。这种探究的需要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赶至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因此,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当经济特区的建立产生了哪些作用和影响?”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突破:通过图片演示法、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来创设历史情境,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突破:结合相关史料,以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相结合,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教学过程】(共45分钟)

【导入新课】(4分钟)

(视频导入法)“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

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呢?今天让我们揭开历史的画卷,回顾一下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感受一下伟人的业绩。

【讲授新课】(38分钟)

【课堂内容】

(引用材料,活跃思维)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2001《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

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答案提示:如材料所说(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与概括能力)正如材料所说,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而开放的世界和相对闭关自守的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中国想要发展,想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想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2)经济特区的设立

(引用材料)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观察地图,我们会发现我国第一批设立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都集中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58页学思之窗当中的内容,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答案提示:(考察学生观察和概括的能力)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

2、靠近沿海,交通便利,便于与国际市场联系;

3、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4、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

经济特区“特”的具体表现: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

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材料论证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之“特”在审批问题上的优惠政策】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轻工业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重工业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家计委审批外,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

——《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3)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材料分析、可适当引导学生归纳)材料一: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材料二: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卷市场、社会保障......

2、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实验田)作用;

材料三: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能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力。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年以后)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展示地图,讲解从经济特区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格局)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

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②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③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设置疑问,导入新一目学习)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可设置教师提问环节:如浦东开发和开放的原因有哪些?)

1、目的:

①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2、有利条件: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浦东的成就

1993年2002年外贸出口12亿136亿

国内生产总值60亿1251亿

地方财政收入 5.53亿59亿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等......

3、地位和作用(引用材料)

(浦东开发)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地位和作用:

①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结合地图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采用示意图展示我国对外开放体系的形成及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课堂同步练习】(2分钟)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A )

A、改革开放

B、科教兴国

C、“文革”结束

D、包产到户

2、歌曲中那一位老人是指(C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3、老人一九七九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A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中国家

D、在珠江流域引进外资

【课堂小结】(1分钟)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引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热爱和崇敬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到世人的关注。我们要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刻苦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