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媒体环境下的从众心理

浅析网络媒体环境下的从众心理
浅析网络媒体环境下的从众心理

基于“碰瓷”行为认知的从众心理分析

作者xx

(xx大学 xx学院xx班 xxxxxxxxxx)

[摘要] 作为一种群体效应,从众心理对热门事件“大妈碰瓷老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现在群众对摔倒老人这一事件的认知和最终行为的选择。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有行为参照、偏离恐惧、网络舆论影响和个体影响等。针对这一事件所产生的从众心理具有互动性、场景性、无序性和爆发性等特点。同时,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又让此类从众现象表现出不同于普通社会从众的一些特征,对于整体现象的分析,将有助于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并促进网络从众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从众;网络社会;社会心理学

Abstract As a kind of group effect, the conformity of events, "Boyle touch porcelain foreig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crowd to old man fell down the incident cognitive and behavior choice finally. The causes of conformity of reference, deviation from fear, network and individual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etc. For the event generated by the conformity interactive, scene, disorderly and explosiv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rticularity of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conformity phenomenon show som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social conformity,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 phenomenon, will help to reduce the happening of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nform to a more positive direction.

Key words Conformity; social network; Aunt if events; social psychology

网络媒体环境下的从众是在特定网络和媒体环境下,广大群众和学者受网络环境的影响而对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是在弥漫于整个网络社会的从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群体行为。对被撞老太太是否属于碰瓷行为的事件中,个体和群体的看法大多是受其他人和其他群体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它对近来人们对处于舆论热点的“碰瓷”现象的看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事件起源于12月初,有主流网站媒体最先报道了一篇名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这一带有主观认知的文章,该新闻报道一经发表,便引发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几大著名

社交网站均对此现象做出了激烈的讨论。许多网友在不知内情和并没有详细了解报道的情况下,跟风对大妈的行为进行了抨击。然而在群众一边倒的时候,又出现了大妈实为冤枉,老外真的撞了大妈这一澄清新闻。网络评论再次又掀起了对大妈的同情热潮。这一峰回路转的剧情,不仅仅是新闻媒体编辑的失责造成的,民众的从众心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从众心理的内涵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而在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上表现出符合他人的行为方式。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是大部分个体所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从众行为是群体压力直接作用于个体的结果。群体压力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主观想象的。而且这种压力可能是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作用,使人们通过理性选择,采取从众的认知。也可能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使人们不自觉的跟随多数人的行为。衡量从众现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主体内在心理的变化过程。

根据从众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可将从众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是真从众,表现在外显行为和内心看法皆一致。即从众者表里如一,心服口服的从众;第二是权益从众,表现在表里不一致,迫于群体或舆论的压力而做出与多数人相同的选择。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希的从众经典试验”;第三是不从众,表现在表面不从众而内心从众或是表里不一致的真不从众,即心理学上的悖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曾进行过一个著名的从众心理“线段实验”: 他让被试者坐在一张有九个人的桌子旁,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被试者,其他几个人都是为配合实验而故意安排的助手。阿希首先让他们看一两张卡片,其中一张卡片上有一条直线,第二张卡片上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直线,其中有一条很明显和第一张卡片上的直线长度相同。测试题目是让大家判断第一张卡片上与第二张卡片上哪一条直线的长度相等?此时被试者坐在倒数第二个座位上。结果可想而知: 虽然看似简单的选择,由于前面7 个人的回答都是安排好的要选择错误答案,阿希观察发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试者的选择往往从众而选错多次测试中仅有1 /4 - 1 /3 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独立性,其他大多数人有从众行为。可见从众是一种常见而普遍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乏主见,不自信,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付诸行动。如果发展到“盲从”,就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二、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

导致在对“碰瓷”行为的看法中人们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因素有:

1. 行为参照。主要表现在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可能并不能十分肯定的作出某种选择。而在这种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同时也表现在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是有充足的理由,即使选择错了,也不是我一个人错,还有这么多人陪着。网络群体鱼龙混杂,其中既有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尚未形成价值观念的大中学生,也有文化知识水平并不充足的社会人士。对行为和看法的选择没有自己完整的价值判断,最容易跟风随大流,这些群体是对大妈“碰瓷”现象前后产生两者截然不同看法并进行激烈抨击的主要群体。

2. 偏离恐惧和人际适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群体成员会更为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对于偏离群体的个人往往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当群体出现不稳定状态时,首先被排挤的往往是先前偏离群体的成员。在“大妈碰瓷”事件真相尚未披露时,少数人曾对该现象产生过不同于大众的看法,对大妈进行维护,但却遭到了很多看法不一的网友的攻击和责骂。最终表现出权益从众,迫于群体压力而向大多数人妥协。

3.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的一边倒。网络新闻媒体对此事的主观报道,对于民众的引导和暗示,容易引起民众的从众行为。对普通民众来讲,新闻媒体处于一种权威地位,受“权威效应”的影响,其报道倾向容易引起民众重视,多数人们认为权威的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同时“赞许心理”使人们总认为权威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划相一致。

4.导致从众心理的个体原因。受社会上一些负面新闻和个体日常的生活经历和常识的影响,个体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会受自己主观经历和想法的影响。在社会道德问题层出不穷,亟待加强的背景下,民众将个案作为整个社会负面新闻的代表,借以抒发自己的不满,也是从众心理产生一个重要因素。

三、由“碰瓷”认知所引起的从众心理的特点

针对这一热门事件而导致的民众的从众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互动性。互动性是从众性的一个给养因素和过程。对大妈是否“碰瓷”这一行为所进行的判断是网络群体中每个个体互动的结果,也是每一个新加入群体的个体与原来的个体或群体进行互动碰撞所产生的结果。网络是一个群体互动性很强的虚拟社会,基于网络社会的特点,每个个体都能够自由的抒发自己观点并及时与他人做沟通。尤其是微博、论坛等交流形式的出现。因此,可以得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从众的互动性非常频繁,互动使个体之间、群

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碰撞启发,使从众更加频繁和升级,同时,从众的个体和群体数量也在短期内快速增加。

2.场景性。所谓的场景性,是指群体里的人在心理感受上是一致的,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会做出相同的行为方式,它是群体心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在真相尚未浮现之间,民众对大妈“碰瓷”的新闻所做出的舆论反应也是基于自己作为被诬告撞人的这种情况下所出现的条件反应。所以他们在社交网络和新闻媒体上表现出非常一致的强烈愤怒,在不同的社交圈群体之间,人们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方式有较大的一致性。

3.无序性和爆发性。无序性是指从众表现的没有理性。作为一种群体互动关系中的普遍现象,多数民众在针对该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没有秩序的和责任的表现。例如大多数人在没有完全了解到事实真相或者仅仅是只看了新闻标题后就对开始做出评价,对大妈进行了人身攻击。有的甚至还上升到了整个老年群体,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所谓爆发性,是指人们对大妈横加指责的从众心理来去十分突然迅猛,这一方面反映出了群体心态和行为的快速形成。另一方面也从侧面体现了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特点,即迅速性和便利性。二者的重合更加速了由网络媒体所引发的从众行为,并加大了事件的影响范围。因此,将网络环境和从众结合起来,十分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四、网络环境对从众心理的影响

网络环境具有群分性的特点,它区别于传统社会中以地缘和亲缘关系划分群体的标志的特征。在网络环境中,地缘和亲缘关系明显被削弱,兴趣爱好成为划分群体的最主要因素。如一些论坛会通过不同内容的版块来吸引共同关注它的人。微博等客户端也会通过让用户关注不同的感兴趣的人来找到共同的兴趣点。与此同时,网络人群的分散和地域的跨越也使“群”成员更容易放松警惕,表现出比日常更加和善的一面,如网友会轻易的相信一些传播的谣言。更有一些成功的群,能够集结其平日人们所不能集结的力量,比如集体为不知名的人募捐或是对某一类社会现象进行强烈的批判,这些特征成为从众心理产生的诱因。在这些高凝聚力的群体中,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并努力的,有意识的,资源的尽量达成一致的意见,造成了从众心理的多发。

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是短暂的,然而却成为了现代新闻传播和现代传播业的中坚力量,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新闻发展更是十分迅捷。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新闻从一开始就有着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鲜明的特征,如信息海量性、交流互动性、发布迅捷性、检索方便性、读者阅读的多选择性和新闻发布范围的全球性和多媒体性等特征。网络新闻的上述特质使其网络成为从

众心理的多发地带。

一方面,网络新闻由于其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使部分网络新闻编辑为了在竞争下吸引更多的点击量和关注度,进而只注重新闻的关注度和新鲜度,忽视了内容的真实性而制作一些耸人听闻、易激起某些特殊群体情绪的新闻标题,经由部分营销账号的传播,以达到更多的点击量,引起更多人的从众。在“大妈碰瓷”事件发生后,部分网络媒体的编辑就以曾经有大妈讹人和外国小伙这些民众们较为敏感且容易产生共鸣的字眼作为标题并侧重报道,进而吸引人的关注。由此可见,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内容的刻意偏重也是导致网络从众心理多发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网路媒体发布借用的便捷时效性以及网络媒体尚未形成严格的行业规范等特征使得很多媒体在编辑新闻的时候换汤不换药,使借鉴转发成为普遍的行为。这样,类似的新闻便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传播,也在客观上让网友的从众心理有了更多情景因素的刺激,在大妈“碰瓷”事件中,不同的网络媒体在短时间内纷纷转载同一份出处的文章,其中不乏人民日报等国内权威主流媒体,这在潜意识上让更多的网友相信这就是事实的真相,就算有疑问,也很快的打消了,于是也顺理成章的加入到了从众的行列中去。

五、从众心理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从众心理和行为本身并无好坏,它带来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从众行为本身的性质和社会意义。大妈“碰瓷”事件的从众心理在网络和媒体特殊的环境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民众对社会现象的关心和责任心,更多的人开始因为网络媒介而关注社会现象,并积极探寻解决方案,为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法制和事实作为事情的评判标准,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进一步反映除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从众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民众在大妈“碰瓷”事件中的盲目从众对大妈带来了严重的心灵伤害。同时,这一过程中很多有正确见解的理性声音被埋没甚至遭到了严厉批评,实则也不利于言论自由的发展。对个人来说,盲目束缚思维,扼杀了个人的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而对整个社会而言,更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民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盲目的从众,也给相关部门的正确判案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妈“碰瓷”事件归根结底只是网络社会中每天层出不穷的类似事件的一个典型的代表。我们应通过此事件深入探索这类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目前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心理将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信息量的暴增发生激烈的动荡。同

时,新的社会矛盾将在不同的群体、阶层、集团之间造成某些新的社会心理因素。这其中不乏一些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这些非理性的心理因素会对社会秩序和和正常的市场活动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对从众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促进人们维护社会秩序和发扬良好的道德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减少不利于社会的从众行为,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张文彦:《社会心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212 页

[2]姚桂荣:《基于大跃进运动中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3]宋官东.从众新论[J].心理科学,2005 ,28(5):1174-1178.

[4]李朔.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1

[5]高兆明.网络社会中的自我认同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3.02

[6]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

[7][3]刘颖杰、赵学伟.关于网络自我认同危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1

[8]黄健刚。群体心态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