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 络穴 郄穴 下合穴 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 募穴 明细表

原穴 络穴 郄穴 下合穴 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 募穴 明细表
原穴 络穴 郄穴 下合穴 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 募穴 明细表

* 十二原穴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

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 十五络穴

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 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 十六郄穴

“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 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

* 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

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 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章门可治各种脏病,其中以脾、肝病为主。

2).腑会中脘:又为胃募。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故中脘为主治胃、大肠、小肠病症之主穴。

3).气会膻中:又为心包募。主治气机紊乱之症。

4).血会膈俞,本穴是治疗血病之主穴。具有活血和血、止血理血之功。

5).筋会阳陵泉:又为合穴。故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屈伸不利、胁痛、口苦等症。有舒筋活络,清肝利胆,利关节止痛之功。

6).脉会太渊:又为肺经原穴,肺朝百脉,主治节,故太渊可治疗脉管疾患。具有理气、活血通脉之功,多用地治疗心肺疾患。

7).骨会大杼,具有强健筋骨之功,可治一切骨病。

8).髓会绝骨(悬钟)。脑为髓海,故悬钟是治疗脑病之要穴。

*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即:内关、公孙;后涙、申脉;外关、足

临泣;列缺、照海。根据八穴阴阳八卦属性相配。内关与公孙相配以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后溪、申脉相配以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以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八脉交会穴

* 背俞穴:

* 脏腑募穴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六腑病证多限募穴治疗。

* 五输穴

八脉交会穴总讲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

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

奇经八脉交会穴

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古人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这八句话讲了八个穴,每个穴的功效,打个比方来说,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在用法上,中医多以两穴一组配用:公孙与内关治心胸、上腹部疾病;后溪与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外关与临泣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所以,病痛来临时我们完全可以按"穴"索"药",救身体于危难之间。 这八大穴古人是有严格的开穴时间的,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穴位,不在开穴时间内的穴位就不能使用,这样在临床上就造成了诸多不便。丹道医家中有些前辈则不拘泥于时间限制,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本书中所讲的灵龟八法,采用了丹道医家的经验,随时随地可以应用,原则只有一个:对症用穴,按穴索药。这样,灵龟八法就成了简便易行的养命八招。 疾病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微妙之处在我们身体上的映像比比皆是,奇经八脉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触摸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公孙、内关: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后溪、申脉: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临泣、外关: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列缺、照海: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征.

八脉交会穴妙用

内关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许多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尤其是女性朋友。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黄帝内经》里说,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

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我给她开了一个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女人在生活工作里最容易受情绪左右,有些女性朋友过早出现衰老迹象,主要跟自己的心情有关。所以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点揉几分钟内关穴。那些爱美的人,或者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内关穴。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秘诀,用再名贵的化妆品也比不上自身气血足。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经络基础进阶版——人体十六郄穴救急穴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还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十六郗穴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功用: 1、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2、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该穴具有清热凉血之功,善治血证,主治咯血、呕血等出血疾患。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刺此穴可泻本脏之热,故有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主治潮热,咯血,咽喉肿痛等,两者配伍使用治疗阴虚火旺咯血。 3、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穴,在屈肘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该穴可治疗急性疼痛,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祛瘀止痛之功,主治咽喉肿痛,面肿等。《甲乙经》:喉痹不能言,温溜及曲池主之。两者还共同具有祛风湿,利关节,通经络,止痹痛之功,用以治疗上肢不遂,肘臂痛等。 4、足阳明胃经郄穴--粱丘穴,取该穴时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该穴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故有理气和胃止痛之功,主治胃痛,胃肠痉挛等症。足三里是足阳明之下合穴,是治疗脾胃病的首选穴,能补能泻,能升能降,具有健脾,消积滞,和胃降逆,通腑利湿之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取之三里也。本穴为机体强壮要穴,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益彰。两穴配以犊鼻,血海,

(完整版)经络循行方向歌

经络循行方向歌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 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 曾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手阴归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复温溜,上廉下 三里长, 廉 手 曲池肘髎 五里近,臂臑 手 肩髃巨骨当, 禾髎接,鼻旁天鼎扶突 口 五分是迎香。 足阳明胃经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连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又次内庭历兑穴,大趾次趾之端中。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经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 大都太白公孙咸,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开, 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经 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 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存。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数, 腕骨阳谷养老强,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结天宗,臑外秉风曲垣首, 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巧与天容偶, 锐骨之尖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穴六十七,睛明内眦陷中取, 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等半上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后,天柱后际大筋旁, 第一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 , 俞 心 五督俞六膈俞七,九肝俞俞 十胆俞仔细寻, 十一脾俞十二胃俞,十三三焦 十四肾俞, 俞 十五气海俞大肠俞十六,七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的详解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

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B]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痛。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心胸痞胀不通快也。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食难下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胀痛,伤寒结胸硬痛,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注〗中风手足举动难,谓手足不遂也。若疼痛麻木拘挛,兼发热者,风热也。头风旋晕及肿痛连腮、项、目、牙齿、两耳、咽喉皆赤肿痛,游风搔痒,筋脉牵引,腰、胁、四肢与肋疼痛等证,皆宜刺此临泣穴,立时有奇功也。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肢节肿疼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注〗四肢骨节肿痛,两膝痹冷,手足不遂,偏正头风,脊背、腰胯、筋骨、头项、眉棱疼痛,手足发热麻木,夜间盗汗,及破伤游风,脚跟肿痛,两眼赤红,伤寒阳明自汗,蒸热烘烘,皆宜刺外关穴,其病立已。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范光熙 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 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二·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及理论基础 (一)治疗范围: 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13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34症。此外,以每穴所治的病症来看,至少涉及八条正经之主病,多达十一经。从现代的临床实践,八穴的应用亦非常广泛。以上海中医学院编的《针灸学》一书为例:在该书记载的临床各科100种疾病的治疗中,用八穴的达 76种,范围涉及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急救等方面。而实际在临床治疗中用该八穴的还远远不只这些病种,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概乎十二经,创为针灸一大法门……”其论颇为精当。

心脏病突发自我急救5大特效穴

心脏病突发自我急救5大特效穴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经历,一活动就气喘吁吁, 有一点体力消耗就不停喘粗气。我们平常看到有些老人,回家爬楼梯时没走几个台阶就停下来歇半天,有人可能是休息不好,有的人身体本来就羸弱的原因,而有一些人则是疾病导致的,像心脏病人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则会出现心跳加快、心慌的状况,这些症状经过短暂休息会得到缓解,表明病情还算轻微,不十分严重,但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疾病发作,心脏突然出现心悸、心痛、心慌气短,浑身无力,四肢发颤,问题就十分严重了,身边没有家人陪同更没有药物可以服用,应该怎么办?一些惨痛的事例提醒我们,心脏出现异常反应,病人自己却无力应对尽显无助,任凭疾病的折磨摧残,现在教你一招刺激穴位自我解救之法,心脏病人平时可自我按摩缓解病情,提升心肺功能,关键时候用来保命,这些穴位在家人及同事身上几经试验效果不错!现将这5个心脏特效穴做一个介绍,以便于在病情危机的时候第一时间按摩穴位采取紧急自救,防止意外发生。有心脏疾患的要烂熟于心,能提前做好防范做到有备无患。而且还可以学以致用,当身边同事朋友有疾病发作的情况下能及时施以援手,救人于危难行善积德! 穴位按摩

1、内关穴 内关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筋之间取穴。按摩前用力攥拳,两根筋之间会出现一个凹陷,确定穴位后松开拳头放松手腕,用另一手的拇指尖点进两筋之间的凹陷中,轻轻顺着经脉方向纵向拨动,可缓解心悸、心绞痛、胃痛、高血压等。 2、阴郄穴 归属手少阴心经,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以一手拇指指腹按在另一手阴郄穴上,其他四指握住腕背侧,拇指旋转揉按,可治疗心痛、心悸、骨蒸盗汗等。 3、大鱼际穴 大鱼际穴是心脏急救穴之一,位于大拇指下方,肌肉隆起中间处。

正经穴位记忆及八脉交会穴

十二正经穴位记忆及八脉交会穴手太阴肺经:尺泽 屈肘筋外边, 列缺交叉食指尽, 太渊寸口动脉寻, 少商拇指甲角内,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食指绕侧部, 合谷虎口上边在, 肘下二寸手三里, 曲池曲骨纹头尽, 迎香穴在鼻翼外, 足阳明胃经:地仓平口四分旁, 颊车咬肌下颌角, 天枢脐开旁两寸, 三里犊鼻下三寸, 丰隆外踝尖八寸,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趾甲内旁, 太白跖骨小头缘, 公孙大跖前下方, 内踝上三三阴交, 脾为湿困伴黄疸, 屈膝内上取血海, 手少阴心经:通里腕纹上一寸, 神门横腕尺侧端, 泻肺清热利喉咽。后溪会穴通督脉,耳聋目赤项背舒。 偏正头疼喘咳安。尺骨茎突陷养老,肩背肘痛目能明。 理气疗咳散风寒。听宫耳屏下颌骨,近治耳病利齿龈。 肺热昏迷及癫痫。足太阳膀胱经:《此经功效最简单,我 少泽甲角旁一分,明目泄热小肠火。 齿痛咽热急昏迷。风门肺俞厥俞心俞督俞... 旁开寸半,既 解表通络面口功。为取穴点》 齿颊痛泻与近治。目内眦角始睛明,眉头陷中取攒竹。 近治痫狂双调节。天柱顶後发髻中,头项肩背腰痹同。 口眼歪斜鼻塞通。大风肺厥心督膈,肝胆脾胃焦肾气。 大肠关兀小肠盲,中膂白环醪会阴。 齿痛颊肿舒面瘫。委中腘纹正中点,承山腓肠肌腹端。 牙关不利口眼斜。昆仑外踝跟腱间,申脉外踝下凹陷。 疼吐胀闭及痢疾。至阴小趾甲一分,能转胎位疗滞产。 理气调胃噎膈通。足少阴肾经: 咳嗽痰饮肺家伤。足掌心中是涌泉,热厥惊风狂癫痫。 太溪踝後跟骨上,益肾固精充髓海。 善疗诸血治癫狂。照海踝下四寸安,能调经带治失眠。 健脾醒脾除湿痰。手厥阴心包经: 唯除逆气理胃肠。曲泽屈肘陷中央,清胃散胸定惊悸。 阴虚诸症月经调。内关去腕止二寸,心胃疾患双调节。 内侧髁下阴陵泉。手少阳三焦经: 血虚血热闭崩痊。中渚液下去一寸,头目耳喉伸肩手。 外关腕後方二寸,五官热疾肢痿痹。 心悸怔忡语出难。 支沟腕纹上三寸,耳鸣耳聋肝肾调。 镇心养心神志安。肩髃穴后寸肩醪,肩臂疼痛痿痹消。 们只须记穴位的部位,比如:大风肺厥心督膈…… 沿脊柱椎体往下数,大杼(骨会穴)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执业助理针灸复习歌诀

中医针灸复习歌诀 五腧穴歌: 歌诀:肺原太渊络列缺,大原合谷络偏历;心包大陵内关络,三焦阳池外关络; 心原神门络通里,小肠腕骨支正络;脾原太白络公孙,胃原冲阳络丰隆; 肝原太冲蠡沟络,胆原丘墟络光明。 十二募穴歌: 歌诀: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厥阴心包络;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八脉交会穴歌 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治疗总论—表1 阴经五输穴表 治疗总论—表2 阳经五输穴表

治疗总论—表3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歌诀:肺原太渊络列缺,大原合谷络偏历;心包大陵内关络,三焦阳池外关络; 心原神门络通里,小肠腕骨支正络;脾原太白络公孙,胃原冲阳络丰隆;肝原太冲蠡沟络,胆原丘墟络光明。 治疗总论—表4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歌诀: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厥阴心包络;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治疗总论—表5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 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治疗总论—表6 八会穴及归经表 歌诀:腑会中脘脏章门,筋会阳陵髓绝骨,骨会大杼气膻中,血会膈俞脉太渊 治疗总论—表7 十六经脉郄穴表

歌诀: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膀胱金门肾水泉; 心包郄门焦会宗,胆郄外丘肝中都;阴蹻交信阳跗阳,阳维阳交阴筑宾。 治疗总论—表8 下合穴及归经表 歌诀: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委中胆阳陵,三焦下合是委阳。 经络总论—表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明细表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 原 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十六郄穴 “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 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

老中医:急救时,郗穴的妙用

自己出现急病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暂时采取这个方法,这是起死回生的善举。人生无常,我们一定要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备。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治病慢,但我绝不同意这个观点。 比如,某人心脏病忽然发作,昏过去了,怎么办?这时无论是去找哪个医生,都得要耗费一些时间,很多时候,还没等送到医院,人就不行了。再比如急性哮喘,发作的时候,人的感觉简直是生不如死,痛苦万分,有时一口气没接上来,也就撒手人寰了。再快的车,把病人送到医院,都是需要时间的,而病魔是不等人的。 郄门穴急救概述 真正的急救,是当场救治,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来时,把疾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点。这时候靠谁?靠我们自己,或者靠我们身

边懂一点医学知识的人。西医教给老百姓的急救方法只是为等待医生前来治疗争取一些时间。 实际上,遇到了心脏病发作或急性哮喘这样的急症,通过中医的取穴进行急救,是很快速、很有效的。比如,心脏病突然发作,就马上取心包经上的郄门穴这个大药; 急性哮喘,就取肺经上的孔最穴大药,只要对它们进行强烈刺激,比如扎针,或者进行强有力的按压,往往都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起死回生。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 急性疼痛,一般取阳经郗穴,比如,肚子疼可以在温溜、养老、会宗穴上找高升点;胃痛可取梁丘穴来按压;胆囊疼痛可按揉外丘穴; 这些高升点穴位都是急救的大药,您使用时要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5—6分钟,长则20分钟不等,视病情的缓解情况而定。 阴经的郗穴治疗出血

阴经的郗穴可以用来治疗人体的各种出血之症,尤其是内脏出血。比如,咳血可以按压肺经的郗穴孔最,尿血可按压肾经的郗穴水泉,女子崩漏可按压肝经的郗穴中都等。 选穴时视具体情况而定。 这些大药是我们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用得上的。当急病发作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那可是起死回生的善举。人生无常,我们一定要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备。 十六郗穴歌诀: 郗有空隙意,本是气血集; 症状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取梁丘,脾属地机宜; 心经取阴郗,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觅; 心包郗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抵。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二)八脉交会 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它具 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 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 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 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 (1)公孙 ①冲脉病候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 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气机升降 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

最新八会穴歌 八脉交会穴歌 八穴总歌 五输穴歌 五输穴应用歌

八会穴歌八脉交会穴歌八穴总歌五输穴歌五输穴应用歌 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 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 脉太渊气膻中存。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穴总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五输穴歌 肺经少商鱼际街,太渊经渠尺泽连, 大肠商阳与二间,三间阳溪曲池牵, 胃经厉兑内庭随,陷谷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邻,神门灵道少海寻,

小肠少泽前谷续,后溪阳谷小海依, 膀胱至阴通谷从,束骨昆仑与委中, 肾经涌泉然谷宜,太溪复溜阴谷毕, 心包中冲劳宫乐,大陵间使连曲泽, 三焦关冲与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匀, 胆经窍阴侠溪行,临泣阳辅与阳陵, 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与曲泵。 五输穴应用歌 井心下满荥身热,俞主体重和节痛, 经主喘咳和寒热,逆气而泄合所主。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内镜诊疗区域应当布局合理,设登记室、候诊室、独立的清洗消毒室、内镜诊疗室及内镜储存(室)柜。 2、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洁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收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3、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进行,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必须独立设置,并保证通风良好。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下消化镜不能分室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 5、灭菌内镜诊疗应当在达到Ⅱ类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手术区域的要求管理。

穴位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 * 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经穴歌(共11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二、手明大肠经 *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歌(共20穴):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复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经穴歌(共45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及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穴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下行内庭厉兑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四、足太阴脾经 *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荥穴井穴经穴络穴原穴等的意思

荥穴、井穴、经穴、络穴、原穴等的意思【提问】肺之募穴、郄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荥穴、井穴、经穴、络穴、原穴这些穴都是什么意思啊?都住什么病症? 【回答】特定穴:所谓“特定”,有特殊确定之义。在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为“特定穴”,都是一些具有特定名称、特别含义和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人体有病,一般会在这些腧穴上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而刺灸这些腧穴,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为古代医家临证实践经验的总结。 特定穴共分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郄穴、八会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十大类。 (一)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种腧穴的总称。《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情况以自然界水流的动向作比喻,表示气血的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气血所出,如水之源头为“井”,位于指趾末端;气血所溜,尤如刚开始的泉水微流为“荥”,位于指掌(趾跖)关节之前;气血所行,如同水流在宽敝的江河中运行畅通无阻为“经”,位于前臂和胫部;气血所入,好象百川汇入江海为“合”,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五输穴从井到合,依次由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由于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其五行所属,阴经井穴以木为始,阳经井穴以金为始。然后按五行相生之序,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五输穴是人体根部、本部的腧穴,为十二经脉之气血出入之所。每经五穴,共计六十穴。不但能反应脏腑、经脉的某些病变,而且对四肢局部、头面、躯干病证甚至全身性疾病也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 (二)原穴 原有本源之义,与人体三焦的原气关系密切。《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原者,三焦之尊号也。”原气为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借三焦的气化作用输布全身。原穴即脏腑、经脉的原气输注、留止之处。每条经脉都有一个原穴,总共十二个,故习称“十二原”。其中,阴经的原穴也就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即“以输代原”。《类经图翼》称之为“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后另有单独的原穴。 原穴均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可以反映相应经脉、脏腑的病变,调治本经寒热虚实诸疾。 (三)络穴 络有联络、网络、散布之义。络穴即联络表里两经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经气相通的部位。正如《医学入门》中所说:“络穴俱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明细表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 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五络穴 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十六郄穴 “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

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章门可

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1)阴经郄穴多治血证.(2)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郄是孔隙义,气血深藏聚,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蹻跗阳走,阴蹻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还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十六郗穴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功用: 1、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该穴具有手太阴肺经 清热凉血之功,善治血证,主治咯血、呕血等出血疾患。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刺此穴可泻本脏之热,故有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主治潮热,咯血,咽喉肿痛等,两者配伍使用治疗阴虚火旺咯血。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之郄穴--温溜穴,在屈肘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手阳明大肠经 上5寸处。该穴可治疗急性疼痛,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祛瘀止痛之功,主治咽喉肿痛,面肿等。《甲乙经》:喉痹不能言,温溜及曲池主之。两者还共同具有祛风湿,利关节,通经络,止痹痛之功,用以治疗上肢不遂,肘臂痛等。 3、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之郄穴--粱丘穴,取该穴时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 足阳明胃经 该穴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故有理气和胃止痛之功,主治胃痛,胃肠痉挛等症。足三里是足阳明之下合穴,是治疗脾胃病的首选穴,能补能泻,能升能降,具有健脾,消积滞,和胃降逆,通腑利湿之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取之三里也。本穴为机体强壮要穴,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益彰。两穴配以犊鼻,血海,阳陵泉,阿是穴,还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4、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足太阴脾经 寸。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5、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之郄穴--阴郄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手少阴心经 该穴具有清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疗神经衰弱,癫痫;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胃出血,心绞痛,肺结核,子宫内膜炎等急症。 6、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之郄穴--养老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该穴具充手太阳小肠经 养阳气之功效,可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等症。配太冲穴、足三里穴可治目视不明。養老穴对治疗青春痘或熬夜引起的面部小泡有特效,對眼睛疲勞也有奇效,而神門為檢查循環系統的重要穴道,對消除疲勞也有幫助,兩者聯合可提昇氣血,保持手腳靈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