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全面深化改革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2.把握国情的重要性

中国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3.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人才资源缺乏

(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结论1:“三个没有变”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结论2:“三个世所罕见”

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二)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

1.从经济发展看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从经济体制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从人民生活看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从发展的协调性看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从民主政治建设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从文化建设看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从社会建设和治理看: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治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从对外开放看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1.历史方位的含义

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2. 辨明历史方位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时代变化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因此辨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3.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4)当代中国处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二)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 战略机遇期的含义

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形势,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2.战略机遇期的提出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

3.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

(1)2002年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

从国际形势看:其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三,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其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作为“构成21世纪最强大力量之一”,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从国内看:其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其二,中国进入矛盾凸现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其三,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其四,中国进入从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期。其五,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

(2)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①对战略机遇期的质疑

第一,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次危机影响深远且至今没有完全结束,中国也深受金融危机之害,未来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数,如何走出危机还是未知数。

第二,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

第三,从2009年起,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加快。

第四,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进入到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

②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加成熟。

4.正确认识机遇期的内涵

(1)我们所面对的机遇期,不仅仅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的,也不仅仅是哪个领域的,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2)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这个机遇期可以反映十年、五十年,也可以反映上百年

(3)“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也是破解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一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处于迎接世界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时

期。

二是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

三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根本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切实遵循改革内在规律;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当前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在事关改革方向问题上,态度必须始终十分坚定和旗帜鲜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起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比如: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切实遵循改革内在规律。

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这当中,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四句话十六个字,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所谓坚定信心,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统筹谋划,就是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协同推进,就是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在推进改革中,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