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评价及对策

陕北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评价及对策
陕北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评价及对策

陕北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评价及对策

摘要:针对陕北风沙区的农业生产现状,选取农业劳动力人数、人均GDP、单位面积农田水资源量、农田实际灌溉面积、水土流失率和植被覆盖率等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6个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依据贴近度概念对其可持续程度进行排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6个县(区)中,府谷县和榆阳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相对较高,其贴近进度分别达到1.679 771和1.206 079;神木县和横山县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一般,其贴近度分别为0.200 747和-0.437 277;靖边县和定边县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相对较低,其贴近度分别为-1.142 601和-1.506 720。针对区域农业可持续性不高的现状,从劳动力、经济、资源和环境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陕北风沙区;农业发展;可持续评价

沙漠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且吞噬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危害。有关资料显示[1],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65.3万km2,其中因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沙漠化土地约37.0万km2。同时,沙地也是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在优质农业资源充分开发之后,如何持续利用边际土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已提到议事日程。依据土地沙漠化发生演变的内在规律,建立起一个能满足人类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同时又是比较稳定的沙地农业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对风沙化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保护和改善沙地生态系统、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以及实现沙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陕北风沙区自然概况

陕北风沙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北部、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是我国晋陕蒙接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坐标为北纬36°57′~39°34′,东经107°28′~111°15′,行政区划上包括榆林市的榆阳区及神木、府谷、横山、定边、靖边等6个区县,总面积33 992 km2。该区域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集中且不均,秋季多阴雨,冬季干燥少雨,风沙大,气候寒冷。该地区太阳辐射量为567.5~603.6 kJ?cm-2?a-1。年日照总时数为2 739.9~2 914.2 h,平均日照百分率为62%~65%。其中6~9月份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9%,10月份至次年1月份占33%,2~5月份占28%,空间分布特点是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年平均气温7~9℃,最高气温36.4~38.9℃,最低气温-26.2~-20.2℃。本地区≥0℃的积温3 524.2~3 970.5℃,持续243.5~276.1 d;≥5℃积温3 351.2~3 801.4℃,持续211.3~235.8d;≥10℃的积温2 847.2~3 428.7℃,持续154 d。无霜期157~185 d。本地区热量条件的特点是日照丰富,日照时数多,且百分率高。夏季短促而温热,冬季漫长而寒冷,季节变化明显,以春秋两季变化最为剧烈,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要 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但是由于中国从1950年以来制定的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一直没有变,农民用低价出售农产品,而用高价购买工业产品,形成工农产品“剪刀差”。在这一框架下,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普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协调,总而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于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被人们所关注。 本文试图从农业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和改革对国民的影响,从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引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背景和必要性。 关键字:农业经济失衡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农业概述 1.1 农业概念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1.2 农业的生产结构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种植业即狭义农业。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而我们组本次对农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种植业。 1.3 农业税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已成为历史! 第二章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 建国初期,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建立起现代工业,并进而实现经济的起飞与现代

措施类综合题1

措施类综合题——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基本逻辑:围绕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要素与环节,一一提出针对性措施.措施的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分类标准不作为答题的一部分. 农业生产的参与要素:动植物种苗(生产对象)、产品、土地、其它生物、工具、化肥农药、人(生产者、经营者、组织者)、基础设施、政府。 农业生产环节:产、销、管 生态可持续发展: 1、土地利用:调整农业结构(退...还....);减轻土地的利用强度(休耕、轮耕、轮牧、降低草场载畜量);改良土壤。 2、植被保护:保护植被、营造防护林。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产品:产——量: 质: 深加工: 销——渠道: 品牌: 2、生产对象:改良品种。 3、劳动者:提高技能与素质,利用现代农业机械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组织经营者:组建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5、基础设施:兴修水利;农村路网、电网建设。 6、农业生产模式选择: 7、工具 8、化肥农药 (4)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12分) (4)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利用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优化环境,改善生态。 (12分。每点3分,答对4点得满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8分) 【答案】(5)措施: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③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④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 ⑶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 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 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性农业基地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读《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培训系列读本》后感 张裔芬2010年,农产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农产品的价格时刻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就是由于我国的农业体系的落后所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有以下特征:(1)生产过程机械化: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2)生产技术科学化: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3)增长方式集约化。(4)经营循环市场化。(5)生产组织社会化: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6)生产绩效高优化。(7)劳动者智能化: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现代农业是广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这一系列措施都可促进广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继而带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2020高三文综地理专题《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高三专项能力提升专题训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04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世界上有三大番茄主产区分别是美国、意大利和中国。中国番茄80%来自新疆,生产的大部分番茄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番茄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新疆番茄生产主要有露地和棚内种植两种方式,露地种植主要是以大面积的露天土地种植为主,棚内种植则是以靠近城市的近郊大棚种植为主,棚内种植成本高于露地种植。番茄类型有薄皮和厚皮之分,目前新疆薄皮番茄产量较低,以种植厚皮番茄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番茄棚内种植成本高于露地种植,靠近城市的近郊以棚内种植为主,主要原因是棚内种植A.单位面积产量高B.品质好口感佳 C.可以延长供应时间D.靠近市场方便运输 2.目前新疆生产的番茄以厚皮类型为主,主要原因是 A.适合大规模种植B.耐运输耐储存 C.方便机械化生产D.利于棚内种植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澳大利亚自然生态保护最完善的地方。有绝佳的苹果种植环境,生产的苹果绿色环保,品质较高,被称为“苹果之岛”。近年来塔斯马尼亚岛苹果陆续出口我国,受到消费者欢迎。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山地、河流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塔斯马尼亚岛苹果大量摆放在我国大型超市的季节是我国的 A.夏季B.冬季

C.春季D.秋季 4.与我国苹果主产区相比,塔斯马尼亚岛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是 ①靠近欧美各国市场,销售量大②冬季温和、夏季凉爽、生态环境好③多优良港湾、海运交通发达④岛屿与大陆相隔,病虫害少 A.②④B.①④ C.①②D.③④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机上安装“侧深施肥”装置,在插秧的同时在离水稻秧苗根部2~3cm处,将肥料施入深度约5cm的土壤中。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日本应用较早,2013年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引进了日本企业生产的“侧深施肥”插秧机,在建三江农场水稻田进行试验。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我国现有水稻专用肥颗粒硬度低、吸湿性大,容易黏结、堵塞施肥机的施肥管,影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据此完成5~6题。 5.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产生的显著效益是 A.延长水稻产业链B.降低水稻生产成本 C.增加农业劳动力需求D.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6.下列地区中,最适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是 A.江汉平原B.河西走廊 C.华北平原D.湟水谷地 香菇是一种食用真菌,干鲜香菇在中国菜中广泛使用。香菇栽培始源于中国,浙江省庆元县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早期菇民选择某些阔叶树的倒木利用刀痕栽培香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香菇栽培系统。目前,当地形成了栽培、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一整条香菇产业链,是我国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据此完成7~9题。 7.庆元菇民采伐菇木林时通常采用“伐大留小”的异龄林择伐方式,其主要目的是 A.利于菇木林的可持续利用 B.扩大香菇栽培规模和产量 C.促进林下土壤肥力的恢复 D.改善香菇栽培场地的光照 8.与我国其他香菇栽培区相比,庆元发展香菇产业的突出优势为 A.劳动力廉价丰富B.便捷的交通网 C.悠久的栽培技术D.空气质量优良 9.目前,庆元依托香菇产业建设特色小镇,这样有利于 ①扩大栽培规模②提升产品品牌价值③挖掘本地市场④促进栽培技术创新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的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思路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种植业为例) 1.读《美国农业分布图》,找出种植业(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分布位置。 绝大部分分布于美国中部,落基山脉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广大平原上。 2.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广人稀——(教师提供:国土面积约93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亿) 3.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 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扶持——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补充:在《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其中哪条对你的触动最大,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2.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 4.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5.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候图)(2)二种不同种类小麦的分布位置。 简介春小麦与冬小麦播种与收割的季节差异。当地以种植哪种类型的小麦为主。 活动: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请判断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所种植的小麦种类。当地有些地方种植冬小麦。 6.了解美国的“玉米带”: (1)位置: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的交汇处;与其它农业区的相对位置。 (2)玉米带比小麦带位置偏东的原因分析。——需水量的差异。(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及河流分布图予以佐证。 7.美国在此地区,进行“玉米与大豆轮作”生产。 8.小结: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意义——要求从书中找出。课文P54。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了解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 分析造成沙尘暴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牧、过垦导致植被破坏。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2012年08月06日09:56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曾艳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摘要:广州城市化的推进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开始从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广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有内部优势,也面临着大好机遇,但内部劣势及外部威胁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因素。为实现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关键词: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科联2010年项目“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10SKLY07)。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都市高度发展以后,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依托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是对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现了都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都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理念,是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障了广州居民菜篮子的有效供给,在一定程度了减缓了物价波动。十一·五期间,广州蔬菜、水产、家禽的总量实现自给,肉、蛋、奶的自给率都达到30%。第二,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撑了广州的绿色生态体系,在广州建设以花城、绿地、水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第三,都市休闲农业为广州居民提供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好去处,调节了居民生活。 随着广州“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导致对农业、农村的破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契合了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州市委、市政府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使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逐步由城郊型农业向集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新科技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1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较快,菜篮子供给充足 2010年,广州实现都市农业总产值1076.65亿元,较2005年增长43.8%,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产值达754.6亿元;都市农业增加值575.55亿元,比2005年增长96.8%,都市农业总收入1461.77亿元,比2005年增长49.8%;都市农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实现税金21.7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7倍和89.4%;农产品出口创汇0.77亿美元[1](表1)。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知识讲解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常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两方面进行分析。影响区域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源以及区域的气候特点。当该区域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是可以发展立体农业海拔较高处种植林木,缓解水土流失。较低的缓坡上种植经济林或者是茶叶,提高农民的收入。海拔较低处或者是河谷发展种植业,或者是养殖业、渔业。 二、例题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图甲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乙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 【答案】(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解析】 【分析】 考察土地利用结构、立体农业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该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去谈。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以及交通和村庄建设各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园地和林地原地占有29.8%,耕地占的比重和他们基本持平,仅有29.9%,因次耕地相对较少。 (2)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是在不同海拔发展不同的农业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松林和竹林可以有力减缓水土流失,在相对低是较低的饭破处。茶园有利于排水,靠近河流地区,发展种植业,种植水稻,因此该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气候和水源。 (3)有材料一可知,该村70%的人外出就业,大多数都为年轻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留存的人口36%以上为老年人,人口老龄化严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单一,总产值与收入具有下滑趋势,因此农业衰退,经济衰退。 (4)根据当地的资源利用状况可以积极拓展产业:该地松林、竹林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的木材加工产业,立体农业相对较典型,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销售,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发展农村电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水稻种植区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政策 2.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土地石漠化、低温冻害 B.土地盐碱化、旱涝频发 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D.土地沼泽化、土壤污染 1.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东北稻米质量好,市场上很受欢迎。由图可知,从1980年至2019年,水稻种植北界向北移动,种植范围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水稻种植技术提高,使得种植北界向北移动。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问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农业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出现黑土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并且混淆土地石漠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将土地石漠化等同于土地荒漠化。 下面两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不利于鱼苗成活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对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可持续农业,是全球的共识和潮流。今后农业将朝着现代化、集约化、持续化、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围绕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探讨,结合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践,指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潜力大的特殊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目标。 关键字:中国农业;可持续农业;现状;展望 1.可持续农业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研究和开发可持续农业主要采取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作物轮作[5]。用以缓和杂草、昆虫和病害的为害,与常规耕作措施配合,降低土地侵蚀;2)综合生物防治。用轮作、害虫预测预报、气象探测卫星、抗性品种、播种期调节等措施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3)综合植物营养管理。应用豆科固氮、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精深施用化肥,并通过土地改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硝态氮对水环境的污染;4)保护性耕作。包括覆盖作物、等高带状间作及各种少耕和免耕;5)混合农耕制度。包括动物饲养和林业在内的农场种植制度。在可持续农业研究上强调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因而耕作制度改革也是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点,它的内涵既包括轮作、混合农作、保护性耕作和旱地农业,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的间作、复种和农林制等内容。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控制人口,提高素质;节约资源,保持环境;集约经营,增加效益;优化产业结构,重塑良性生态系统;加速技术替代,建立生态平衡机制。这就对原来的耕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将耕作制度研究领域扩大到“广义农业”范围内,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广义农业”的范畴内发展耕作制度,要认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如农牧、农林、用养、产加销等关系,才能促进整个农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高产高效持续耕作制度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载体。耕作制度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发展层次大体可分为作物制度、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和农作制度4个水平,每一层次水平的上升均标志着资源利用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例如,从一季作物到多熟的种植制度,因复种指数提高,更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及土资源而提高土地生产力;融种植制度与土壤管理制度于一体的耕作制度,则是将获取短期的高土地生产力与培肥土壤、保持土壤长期生产能力相结合;将种植、养殖、土壤寓于一体的农作制度,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将社会、自然、生物资源更全面地组合、开发,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总体效益和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基础。由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向农作制度演替,也是国际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改进种植制度、发展持续农作制进而发展可持续农业已成共识。 可持续农业发展思路的核心是集约性与可持续的高度协调统一。在生产优先、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原则下,力争做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续性和资源可持续性三位一体。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技术体系,并要求该体系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第一,集约农作,持续高产。将提高土地生产率放在首位,强化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论述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论述 随着化肥、农药、农膜和农业机械等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后,我国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但由于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随之而来的是土壤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危及人类健康与安全等问题的出现。面对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人们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尝试进行了农业可持续性的实践探索。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发展要求不同,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可持续农业理解上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更加注重农业产业的综合功能和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并且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是一种现代化农业观念。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业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数量的增长。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起点不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共同点都是要求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丹波宣言》中的“可持续农业”定义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即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的农业”。 2农业可持续性的特征 农业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关键性概念。由于不同学者所从事研究的学科背景不同,其对农业可持续性的认识角度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农业可持续性的内容基本都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3个方面,并具有以下特征。 2.1公平性 在可持续发展中,公平主要有2个方面的含义:①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也就是说,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和给全体人民以同等机会,满足他们较好的生活愿望。 ②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农业系统发展的公平性,即农业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 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 的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 体会、见解和成果。 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思路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种植业为例) 1.读《美国农业分布图》,找出种植业(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分布 位置。 绝大部分分布于美国中部,落基山脉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广大平原上。 2.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广人稀——(教师提供:国土面积约93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3亿)3.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扶持——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补充:在《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其中哪条对你的触动最大, 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2.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 4.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5.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知识讲解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考点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 (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2)运用农业科技,改善不利农业区位条件。 常见措施如下: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

业。具体步骤如下: 二、经典高考试题 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

条件较差。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故选B。 答案(1)B(2)B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8分) 解析注意答题角度,从农作物品种、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答。 答案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三、跟踪训练 下图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第1题。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模板】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要求,合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印发你们。 请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本省(区、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请于11月30日前将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参加创建主体名单及有关创建材料同时报送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

水利部国家林业局2016年8月19日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要求,为做好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下简称“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探索符合我国不同区域特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建设试验示范区,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一、典题示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目前,东北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稻米主产区,其中辽宁省在工厂化育苗、自动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仅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单产,而且提高了稻米的品质。 材料二如图为辽河流域示意图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景观图。 (1)说明辽宁省的地形特征及相应的农业类型。 (2)简析辽河流域稻米品质优良的自然条件。 (3)简析工厂化育苗对改善当地水稻种植不利条件的主要影响。 (4)旱涝灾害是对辽河流域水稻种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分析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辽宁省东南部和西部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为平原地形。丘陵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展林果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第(2)题,农作物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光照、昼夜温差、作物生长期、病虫害等,分析时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工厂化育苗是在温室大棚里进行的,因此能减少育苗期的秧苗受低温冻害的影响;采取立体的方式进行育苗,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材料中可得出,工厂化育苗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规模化经营。第(4)题,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时,需要从缺水对水稻水分平衡、光合作用的影响入手。 [答案](1)东南部、西部以低山丘陵为主,适宜发展林业和果业;中部以平原为主,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2)水稻生长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稻的生长期长;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较少。 (3)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育苗期秧苗受低温冻害的影响;促进了规模化经营。 (4)土壤缺水,根系吸收的水分少;叶片蒸腾的水分多,水稻体内的水分收支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叶片出现萎蔫;造成水稻的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水稻逐渐脱水、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新增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今年已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各地正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力争到2020 年,全国粮食产能再新增1000 亿斤。面对日益严峻的粮食生产形势,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牢记活动宗旨,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对国家发展养蜂业初衷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问题认真反思,对蜜蜂授粉在现代农业中的增产作用积极献策,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努力解决养蜂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开拓进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围绕发展主题,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我国养蜂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和培育起来的新兴事业。作为事业,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城乡各地迅速发展,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养蜂业的发展首先是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得到重视,蜜蜂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得到认可,养蜂业在农业生态、增产技术领域占有相当位置,蜂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充分保证。蜜蜂授粉功能的研究和利用,是养蜂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在国际社会已达成广泛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养蜂业状况与国际社会相距较大,养蜂发挥的作用相对单一。长期以来养蜂业关注的首要是蜂产品,蜂产品生产的基本方式是“追花夺蜜” 。由于蜂群配置主要为蜂产品生产服务,造成的负面效应相当突出:养蜂业与农业生产基本脱节,蜜蜂授粉增产措施

基本搁置,养蜂业真正的作用得不到发挥,社会认可度持续降低,整个行业趋于农业生产边缘化;而单纯生产蜂产品“追花夺蜜” 的习惯做法,放蜂路线长、风险大、时效差,产能低,基础非常脆弱,在当前蜂产品市场持续看好的情况下,仍出现养蜂人员队伍萎缩、蜂产品的案例分析和调研整理,摸清了阻碍养蜂业发展的症结,理顺了发展养蜂业必须紧密围绕农业生产,紧紧抓住蜜蜂授粉公益性作用的发挥,以此为龙头普及养蜂技术、扩大养蜂群数(夯实养蜂业基础、)带动养蜂各项工作开展的思路,并于去年9 月向中央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提出了“蜜蜂授粉作为一项农业增产措施亟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的建议,“建议”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蜜蜂授粉的…月下老人? 作用,对农业的生态、增产效果似应刮目相看”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和蜂资源丰富,应采取有力举措,充分发挥蜂业的作用” 等重要指示为我们继续践行科学发展观、理清发展思路增添了动力。农业部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今年初相继制定并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牧发[2010]5 号)《蜜蜂授粉技术规程和(试行)(农办牧》[2010]8 号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加快推动蜜蜂授粉产业发展” 等指导思想,揭开了我国养蜂业发展五十多年来的新篇章。二、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应对挑战,打开局面国家发展养蜂业,初衷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这在1957 年12 月,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