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黄土高原区雨水高效

西北黄土高原区雨水高效
西北黄土高原区雨水高效

西北黄土高原区雨水高效利用模式

王大虎

(甘肃省庄浪县水务局)

摘要:通过对多年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尤其是结合推广雨水利用工程,发展旱作雨养农业的经验,总结提出了西北黄土高原区雨水高效利用模式,不仅对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全面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西北黄土高原区旱作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

关键词:黄土高原高效用水雨水集蓄技术模式

随着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旱作农业用水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旱地集水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模式,并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在推动旱地集水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模式主要包括雨水集蓄工程技术模式、雨水集蓄灌溉技术模式、集雨工程建设投资模式和运行管理模式。

一、雨水集蓄工程技术

雨水集蓄工程包括集流工程和蓄水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一个既小又全的综合性工程,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中必须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坚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综合考虑降水、集流、蓄水、灌溉、农艺、农机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

(一)集流工程建设形式

雨水集蓄工程的集流面可分为:天然集流面、利用现存建筑物表面的集流面以及专用集流面,即对天然地面进行防渗处理的集流面。本项目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总结提出了以天然荒山、荒坡及陡坡地及小流域雨水收集、公路、农用道路等现存建筑物表

面以及天然地面衬砌混凝土、水泥土和铺设塑料薄膜等的专用集流面的集流工程形式。结合种植技术,提出了以塑料薄膜覆盖栽培为主的田间微集水种植和塑料大棚集雨利用,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公路路面集水形式。即主要利用现有公路面并修建引水渠道和建筑物,沿公路修建蓄水窑,进行雨水的收集、蓄存和灌溉利用。

2.混凝土集流面集水形式。即利用荒地、庭院、打谷场,采用混凝土衬砌作为集流面集水,它具有一场多用、经久耐用的特点。由于、混凝土集流面流效率高、集流量大,往往需要修建输水渠,供给多个水窑蓄水。

3.微地形叠加利用:田间微集雨(微地形叠加利用)是一种回间雨水利用的好形式,尤其适合在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中应用,可减少修建水窑工程带来的种种不便。不足之处是只能进行雨水在空间上的调控,不能在时间上调节利用。

4.塑料大棚棚面+路面或棚间地面集雨利用形式,即利用已有塑料大棚的棚面和路面或大棚之间地面作为集流面进行集雨,是雨水集蓄系统与大棚设施农业联合建设的一种集水形式。

5.人工集流坑集雨利用形式。人工集流坑是雨水利用中另一种微集雨利用形式,主要用于林业生产和果园种植。

6.农用道路+荒山、荒坡集流面及小流域集水形式。该利用形式需要修建一定的截引渠,将收集的雨水径流引人蓄水设施中或在沟道中修建塘坝、淤地坝等蓄水,自流引水或通过小提灌提水进行灌溉。

(二)蓄水工程建设形式

蓄水工程示范以水容为主,涝池、塘坝和淤地坝为辅;当有条件利用大面积荒山荒坡集流且建设较大的蓄水设施时,可建设涝池蓄水,实现农业高效用水的规模化。如利用沥青公路和农村道路或大面积的荒山、荒坡集雨时,可因地制宜采用防渗涝池、塘坝等蓄水;在小流域沟道上宜采用谷坊、淤地坝等集蓄雨水。

1.水害。在本项目中广泛采用的是薄壁型水窑,造价较低。一般适用于蓄水量小于70m3,土质较密实、土壤中粘粒含量较高的

地区。当土质较差时,需要采用混凝土、浆砌石或砖砌的支撑型结构,此类水害造价比薄壁型水害造价高2倍左右。但可以有效增加容积,有利于雨水集蓄工程的规模化发展。

2.涝池。涝池的建设规模根据集流面的大小和当地的地形条件而定,一般与农用道路、荒山、荒坡等面积较大、集流水质较差的集流面配套使用。

3.塘坝。塘坝一般容积较大,主要用于大面积荒山、荒坡径流雨水和局部区域暴雨洪水的拦蓄利用。

4.谷坊和淤地坝。谷坊和淤地坝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配套使用的蓄水工程形式,可用于拦蓄水质较差、泥沙含量较高的暴雨洪水,但使用年限较短。在谷坊和淤地坝作为雨水利用工程的蓄水设施时,主要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行。

二、雨水集蓄灌溉技术

(一)简易灌水技术

适宜现阶段推广使用的简易灌水技术主要有座水种、膜上穴孔灌、膜下灌、点浇、注水灌。对这些简易灌水技术应加以规范化,对有些机具则应规格化和商品化,以逐步提高水平和方便使用。

1.注水播种。注水播种技术也称座水种,是根据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期的水分需求把水直接注入种子苗床的一种灌水技术。本项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在土壤底埔不足的条件下,用少量的水即可保证作物全部出苗,特别适用于雨水集蓄系统。

2.点浇点灌。点浇点灌系指针对作物根区土壤用人工进行浇灌的灌溉技术。一般根据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的不同,主要有担水点浇和坑施肥水(点浇)两种灌水形式。

3.地膜穴灌。地膜穴灌是在播种后覆上地膜,当种子生长幼苗快接触到地膜时,选择气候温暖时呈“十”字形划破地膜,待苗长出地膜外,再把该孔穴扩大为灌水孔的一种灌水方式。

4.注水灌。注水灌是利用安装在农用喷雾器上的追肥枪或改装加大流量后的追肥枪,直接插入作物根系附近土壤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式。

(二)现代微灌技术

普遍适用于北方干旱地区旱地集水农业高效用水的现代微灌技术主要有滴灌、微喷灌、渗灌等。其中滴灌适用于稀植作物,微喷灌、渗灌适用于密植作物。本项目在开发应用这些先进灌水技术时,特别注重与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相结合,如膜下滴灌、温室滴灌和微喷灌等。

1.滴灌。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地、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形式。

2.微喷灌。微喷灌是指通过微喷头把压力管道中的水呈圆周或扇形状,均匀喷洒在土壤中或直接喷在植株上的一种灌水方法。

3.其他灌水技术。除滴灌、微喷灌外,现代微灌技术还包括涌泉灌(小管出流)、地下渗灌以及膜上、膜下灌技术等。

三、集雨工程建设投资模式

总结多年来开展集雨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适宜于西北黄土高原区旱地集水农业高效用水工程建设的投资模式可分为政府全额投入、部分投入和自主投入三种形式。

(一)全额投入型

全额投入型一般在政府计划指导下进行建设,又可分为全额无偿投入和全额有偿投入两种。

1.全额无偿投入。全额无偿投入是指在工程建设初期,完全由政府无偿投资进行工程建设的一种形式。这种建设投资形式适用于在雨水利用技术尚不被人们广泛认识的初级阶段,也就是雨水利用技术发展和推广利用的初期阶段。其主要缺点是政府投入完全无法收回,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全额有偿投入。这种投入模式主要是在干旱贫困地区群众不具备进行工程建设投入的能力时,政府为扶持农民实现脱贫而采取的一种工程建设投资形式。由政府投资完成工程建设,政府与农户签订合同,确定一定期限,由农户负责进行工程管理维护和生产经营,定期向政府全部或部分返还工程建设投资的一种发展形式。

(二)部分投入型

部分投入型是指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投资建设

形式,是在干早贫困地区大规模推广雨水利用技术的过程中采用最多、推广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建设投资形式。一方面,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可以较好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农户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也增强了建设者的责任心,有助于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既是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和突破,又是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种新的形式,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自主投入型

自主投入型是指完全由群众自发组织、自主投入建设资金,实施工程建设的一种投资形式,一般在雨水利用条件和产出效益均较好的区域实施,主要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和进行养殖等。这种投资形式是雨水利用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也是干旱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方向。

四、管理运行模式

旱地集水农业工程的运行管理模式是按照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现行工程运行管理的先进经验以及对集雨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投资机制、管理运行的要求而研究形成的。这种管理体系有别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体系,它充分考虑了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多元化趋向以及产权的归属形式和雨水集蓄工程分散、微型化的特点。这种新型的微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的形成,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样板。

(一)统一规划,分单元自主兴建

旱地集水农业工程虽是一项小型的水利建设工程,但它涉及农民的生活、生产和收益问题,要搞好这些分散的以户为单元的小工程,需要各部门与群众密切合作,并在一个好的建设规划指导下进行。即在工程开工前,需要根据当地情况编写综合考虑降水、集流、储水、农作、灌溉、农机应用、生态保护等因素在内的科学规划,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由水利、农业部门组成技术服务队伍,面向农户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技术咨询,对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农业高效用水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这种多部门协作、群众自主分单元兴建,把小工程当大事情来抓的建设管理形

式,是旱地集水农业工程稳步发展和快速推进的可靠保障。

(二)谁建、谁管、谁使用、谁受益的建设管理形式

鉴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以户为单位分散建设、投资比例农户占多数、工程使用上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在动工兴建时就明晰产权归属农户,让农户自行管理运行,从而大大调动了农民的建设积极性和管护责任心。这是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

(三)灌溉运行的社会化服务

考虑到雨水利用工程的特殊性和灌溉供水的季节性、适时性、阶段性,为提高灌溉设备的使用效率,由地方有关部门或村、社联合组建灌溉技术服务队,对灌溉设备实行统一管理,进行社会化有偿服务,充分体现了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同时也减轻了农民在设备投入上的负担。目前,在旱地集水农业高效用水中,灌溉的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发展雨水利用工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吴普特.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2]李怀有,赵成安,郭永乐.黄土高桥、沟昼区集雨节水灌溉技术日].2002

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课稿(3)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上信中学陈道锋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方面是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2.教学程序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於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馀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吕梁山,南靠关中平原北部,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臵、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并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3.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臵和范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景观 同时媒体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师播放课件——黄土高原的位臵与范围。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然后教师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做个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文明的摇篮) 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看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读图8.3看课本第67页活动第1题,小组讨论,分析“风成说”证据。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 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教学过程 导入新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

二轮复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1.位置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50—80米,是世界上最大黄土覆盖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 2.地形地貌 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3.气候、植被和土壤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4. 生态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质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地频度增大。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然而,要把环境恢复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 黄土高原 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基本概况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 主备人:杨丽梅审核: 班级:八(1)姓名:杨丽梅组名: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学习目的】 1 .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2 .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习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习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二、新课导入 1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以及黄土高原所垮的省级行政区。 2 .黄土高原有什么地形景观? 3 .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4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5 .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6.你能说出在同等降水量的条件下,地面植被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吗? 7.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 .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南连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2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 .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______雨。 4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 .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 .下列叙述不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温带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少许的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充足;夏季降水多.社会经济:劳动力数量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劳动力经验丰富;

区域地理 黄土高原 西北地区答案

区域地理黄土高原西北地区答案 1.B 【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察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中上游,主要由风力搬运沉积的黄土堆积而成,此地为农牧交错带,具有很强的过渡性的特点,位于暖温带,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 2.D 【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察影响太阳辐射大小的因素,结合图示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来分析,这类问题需要结合区域地理的知识,学好区域是基础,学好原理是根本。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是纬度、地势和天气状况,而图中主要考虑地势与天气因素。 3.A 4.A 5.C【解题思路】第3题主要考查区域界线的划分,以及图中信息的读取,流域界线并没有和等雨量线相关,也并没有和行政区划相关,从知识本身角度考虑流域面积的划分就是分水岭(山脉)为界线的。第4题考察对3S技术的认识,从“及时”“面积变化”等关键词的索取,可知运用的是RS技术。第5题考察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先定位在提取脑中中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即可得到答案。 6.(1)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华北平原秦岭祁连山脉(2)d b a c (3)丙处地势较高,向阳地带,适宜建住宅。 7、(1)太行山长城(2)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3)C (4)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综合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解题思路】第(1)小题考察黄土高原的相对位置定位,再去复习经纬度定位和海陆位置定位。第(2)小题考察3S 技术的认识,主要集中到RS。第(3)小题考察植被在此地区中的具体作用,从表格的信息可知,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侵蚀减少率在增加,说明流水侵蚀作用的减弱,水土得以保持,河流中的含沙量减少,从径流减少率的上升也可知,植被的作用还体现在涵养水源作用上,借此题来复习在干旱区、在湿润区、在城市、在乡村等地区的作用差异。第(4)小题考察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主要套路的使用,并借此题复习其他地区区域治理或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并加以区分。 8、(1)图中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景观)。自然旅游资源(景观主要分布在南部山脉(区);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渭河平原。(2)张家山(咸阳)水文站河流泥沙含量高(低)。泾河张家山(渭河咸阳)水文站以上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南部山区),植被覆盖率低(高),张家山(咸阳)河段比降大(小),流速快(慢)。(3)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或三项具体措施)。(4)由于构造下沉(构造运动形成地堑),河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5)秦岭,呈东西走向。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暖温带、以南亚热带);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界线(以北为半湿润地区,以南为湿润地区);界线以北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解题思路】第(1)小题主要考察旅游地理中的旅游类型及其分布,了解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特点,并学会从图片材料中读取信息。第(2)小题,主要考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带来的相应河流含沙量的提升,从侧面反映出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并且决定它水土易流失的原因是植被覆盖率低,“流”的原因是地形落差大。第(3)小题考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的类型分类。第(4)小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何地形地貌的形成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此题易漏外力作用。第(5)题考察山脉名称的记忆和走向的描述,然后考察区域界线的划分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治理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治理和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的水为什么那么黄,它流经了那个地形区?引出新课。板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一)黄土高原的范围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观察黄土高原在哪些地理事物的什么方位?再 总结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最后找出黄土高原主要跨越的省级行政区。 (二)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 同学阅读课本第25页,回答。承转过渡: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二、风吹来的黄土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 请同学阅读课本第27页活动1和第26页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风成说”的观点是什么? 2.支持“风成说”的证据有哪些? 3.讨论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黄土高原的地形景观 介绍黄土高原地形景观分类。(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川)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黄土高原的现状

一、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 34°~ 40°,东经 103°~ 114°,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总面积 64×104km2,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 个地(市)、317 个县(旗),总人口 1.08 亿,其中农业人口 7 333 万人,占总人口的70% 以上。据 2008年统计,国民总产值 1.85 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 196元。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67 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22.9%。水土流失面积达 45.4×104km2,占总面积的71%,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达 16×108t 表土,使黄河下游河道平均每年淤高 10cm。水土流失面积之广、强度之大、流失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黄土高原地区具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多年平均降水量464.1mm,年际变化较大,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65% 的以上 , 多年平均温度8.8℃,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上 , 最高点位于祁连山脉的冷龙岭(5254m),最低点在河南省荣阳县境内(98m)。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和地形的特点造成水热条件的显著差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温性草原、荒漠半荒漠植被区域内主要覆盖着100~200m厚的黄土,抗侵蚀能力弱。此外 , 由于人口压力大、植被稀疏、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造成该区土壤侵蚀严重,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二、黄土高原的现状 ㈠、黄土高原的地形——丘陵山地为主,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㈡、黄土高原的气候及降水——气候干旱、雨量稀少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来年均降水量为110~740mm,但区域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 ,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自东南部的700mm左右递减至西北部的不足200mm。多年降水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走向。500mm等值线之间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晋陕甘地区为中国土壤侵蚀较重的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 , 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 自东南部的700mm左右 , 递减至西北部还不足200mm,多年降水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走向。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

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 103°~114°。东西千余 千米,南北700千 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 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 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 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 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 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目录 ??概述 ??来源 ??历史 ??水土流失 ??治理 [显示全部] 黄土高原-概述

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 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 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 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 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 壤 分明显。黄土颗粒细, 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 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 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摇篮。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 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 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 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 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 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

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库技术规范

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库技术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定义了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的相关内容、数据的组织层次、数据表结构等,提供了数据分类和命名体系以及数据的组织结构图信息,适用于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的采集及建库工作。 2 参考标准 本技术规范参考了以下技术资料。 GB/T 14721.1—1993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 LY/T 1438—1999 森林资源代码森林调查 GB/T 226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4754—200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LY/T 1440—1999 森林资源代码林业行政区划 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制定的林业、森工统计报表 3 术语和定义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指东起太行山西坡,西止于青海民和附近,北到阴山,南迄秦岭北坡的区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和黄土地貌最典型的地理单元。由于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特点,再加上长时期的人为活动影响,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数据内容与建库的技术规范 4.1数据内容的分类 数据按照组织的层次分为两级,一级数据分为生态区背景资料数据和生态区典型特征数据。生态区背景资料数据按照数据的性质又分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

数据和空间数据;生态区典型特征数据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植被资源、耕地资源、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等黄土高原特有的各种资源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 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的分类如表4.1。 表 4.1 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数据分类表 4.2数据组织和结构 4.2.1区域层次和时间序列 数据的区域层次和时间序列结构如图1。

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概况 古老神秘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空中鸟瞰,千沟万壑,气势恢弘。黄土高原地区,幅 员辽阔。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它的范围大 致是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北抵阴山,南达秦岭。包Array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个省 (区),总面积64.3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 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 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 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 冠。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孕育”于2200万年 前。在这片黄土地上,居住着汉、回、藏、蒙、土、满、 东乡、撒拉、保安等9个少数民族,约一亿人口,其中农 业人口6664万。 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地貌形态可分为山、 陵、塬、梁、峁。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岭、丘陵、高塬等占 2/3以上;水土流失造成地面支离破碎、坡陡沟深;地面大部覆盖着结构疏松的黄土,在重力、水力、风力条件下容易流失;植被稀疏,天然次生林和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林区、土石山区和高地草原区;年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量大,气候干旱,自然灾害频繁。 黄土高原经过千万年冲刷侵蚀,时今已是梁峁纵横,千沟万壑。全区大于0.5公里以上 的大小沟道多达27万余条。每平方公里的沟壑密度为3—6公里。在坡地上,一条细小的沟 纹,在暴雨的冲刷下,很快就会发展成为几十甚至上百公尺深的沟壑。一道道沟壑就象一把 把利剑,不断地把高原肢解分割,使平坦的塬面变成了一条条梁,一个个峁。 150万年来,黄河,一直在黄土高原的脊背上流淌不息,奔腾到海不复回。作为中华民 族的母亲河,一方面她用甘美的乳汁滋润着广袤无垠的土地,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 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千万年来,上万条沟壑携带着数十亿吨泥沙涌入黄河,使她洪灾频 繁,旱魃肆虐,河床高悬。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 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 河沙量的90%。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伟岸”的身躯,患下了难以治愈的“症结”。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45.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其中,水蚀面积33.7万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52.7%;风蚀面积1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3%。

黄土高原

第八章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总第课时主备人:执教人 预习自学 预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任务一:读图,对照课本99—100页,填写下列内容,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1、地区方位:黄土高原地区位于中国华北地区西部,居于内陆。 2、半球位置:北半球中纬度,东半球。 3、相对位置:北临高原、西临高原、东临平原、南临秦岭。 《二》、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 (1)黄土高原地区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以内:以南、以北、以东、以西, (2)黄土高原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包括、和、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三》、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黄土高原以为主,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四》、黄土高原的土质特征 黄土结构,较多。 《五》、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和地貌形态 地表特征:地面形态:等 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气候,所以地表缺乏保护,加上土质,裂隙较多,在降水集中的夏季,暴雨多,地表容易遭受侵蚀。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 任务二读课本101—104页,相互交流自己划下的知识点 1、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 衣:食:住:行: 文化体育: 2、区域发展 治理水土的措施: 产业的转变: 经济新区的设立:

黄土高原学案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⒊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学习过程 (一)第一课时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读图8.1回答: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4、请说出风成说证据 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说出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图”回答: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因素: 读图8.6:回答: ①三个实验中的植被差异状况; ②烧杯内水量的多少; 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3、展示图8.8:“中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图” ⑴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 ⑵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二)第二课时 1、读图8.5及80页第二段回答: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2、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回答: 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 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3、读图8.11和8.12回答:

《黄土高原》2019年中考地理真题汇编

《黄土高原》2019年中考真题汇编 (2019年济宁学业考)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本区经济是一个重大课题,据此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 ①减少土壤肥力②淤塞河道③破坏农田④生态环境恶化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有() 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名胜古迹众多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1选D,2选B。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农田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并形成“地上河”;植被覆盖率减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第2题,黄土高原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国家政策支持,重点扶持能源工业的发展;黄土高原历史文化悠久,开发早,名胜古迹众多。 考点: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发展经济的优势。 (2019年苏州学业考)地坑院也称“天井院”、“地窖”,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图5)。据此完成2、3题。 3.下列关于地坑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夏季多雨,易于蓄水②窑顶平坦,便于耕作③冬暖夏凉,调节气温④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图6中的省K有地坑院分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解析】3选B,4选C。第3题,黄土高原的地坑院位于黄土塬,这里形成地下村庄的原因,一是地下冬暖夏凉,调节气温;二是造价低。窑洞顶部不是为了耕作。地坑院需要排水,目的不是夏季蓄水。第4题,地坑院分布在黄土高原,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即丙。甲是贵州省,乙是辽宁省,丁是青海省。考点:考查黄土高原传统民居及黄土高原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域。 (2019年连云港学业考)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地地形景观图,回答5、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