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创新人生_以东坡美食为例

浅谈苏轼的创新人生_以东坡美食为例
浅谈苏轼的创新人生_以东坡美食为例

浅谈苏轼的创新人生

以东坡美食为例

周云容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四川眉山620010)

摘 要: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还是一位独具高见的美食家。他在美食上的许多创见,都是在他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形成的;他发明的东坡美食,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新实践精神。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对烹饪技术、理论方面的创新,也是其精神层面的一种革新。

关键词:苏轼;东坡美食;创新

中图分类号:TS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1)01-0010-04DO I :10.3969/.j issn .1672-1047.2011.01.03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能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都有所造诣和创新;对肴馔也颇有研究,在美食烹饪艺术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苏轼发明创造了不少享誉千古的名肴,而其诗文中有关饮食的作品达一百多篇,从而将美食与文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东坡美食文化风景线。本文试图以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发明制作的美食为例,谈其创新实践精神,从而向读者揭示出东坡美食不仅仅是在烹饪技术、理论方面的创新,更深层次的讲,也是苏轼对自己精神层面的一种革新。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几经沉浮起落。他曾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被委以重任;也曾几度被贬,流落蛮荒之地。他在 自题金山画像 中却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物质匮乏的贬所,苏轼一方面登上了自己文学创作上的高峰,另一方面在美食上形成许多创见,如东坡羹、东坡肉和东坡鱼是被贬黄州时发明的;羊脊骨、牡蛎的美味也是其被贬岭南时发现的。 一、黄州 三味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这是苏轼为官以来第一次被贬。此时的苏轼名为黄州 团练副使 ,实是一名 不得签书公事 、由当地州郡看管的流放罪人。苏轼初到黄州, 廪

禄相绝 ,家中人口又多,而为官二十余载, 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没有积蓄多少钱财,所以 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 。

[1]1412

从名震京师、皇帝誉为

宰相之才,再到通判杭州、出知密州,苏轼本以为经

天纬地之事业唾手可成,而如今却走到了如此难堪之境地,此时苏轼的心情是 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 [2]656

。但他没有被这种阴霾的情绪长期主宰,他在审视历朝文人的不幸遭遇之后,开始了一番冷静而痛苦的自我反省,最后认为人格气节远比名利重要。看穿名利的苏轼,心态渐渐趋于平和,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元丰三年十一月,苏轼在给秦观的信中,一方面陈述了他 初到黄,廪入既绝 的生活窘况,另一方面也开始规划自己的生活: 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

[3]1536苏轼还在好友马正卿的帮助下向黄

州太守徐君猷请得城东数十亩废弃营地,得以躬耕其中,并自号 东坡居士 。从此过着躬耕东坡的 农夫 生活。在此期间,苏轼读书写作外,在闲暇之余,由于环境之使然,亦是性情之驱使,他用黄州日常所见之廉价材料,经过反复尝试实践,发明了美味的东坡羹、东坡肉和东坡鱼。

东坡羹是一道素菜羹,不用鱼、肉和五味调料,而以诸如白菜、蔓菁、荠菜、瓜、茄和赤豆、粳米等日

10 第13卷第1期

2011年2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 nal ofH uanggang Po l y technic

V o.l 13No .1Feb.2011

*收稿日期:2011-01-13

作者简介:周云容,女,历史学硕士。E-m ai:l 584534935@qq .co m .

常食用之廉价原料烹制而成。当时苏轼初贬黄州,过着 穷到骨 [4]1115的困窘生活,他形容自己是 水陆之味,贫不能致 [5]17,只能 时绕麦田寻野荠,强为僧食煮山羹 。就是在这种颇为无奈的情况下苏轼发明了这道 有自然之甘 的菜羹,并命名为 东坡羹 。此羹特别适合吃不起荤腥的穷人和吃素的修道者食用,而且还有养生之功效。吃过此道菜羹的人都觉得味道鲜美,纷纷向他请教。为了让东坡羹广泛传播于世,让更多的人能享用到这种简单易做的养生美食,苏轼为此专门作有 菜羹赋并叙 ,还作有 东坡羹颂 ,详述此羹做法: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碗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羹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羹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与粳米半为糁。余如煮菜法。[6]595东坡羹的做法就是先用油把锅底涂一下,将揉洗净的荠菜、蔓菁或瓜、茄与粳米和少许生姜,下入沸水锅中,再将扣上一油碗。在锅上放一个甑子,用羹的蒸汽蒸米饭,饭熟羹烂,清香味美。

苏轼此羹的做法借鉴了眉山老家用甑子蒸饭的方法。但苏轼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改进:第一,将煮菜羹和蒸米饭同时进行,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和柴火,而且菜香和饭香相互混杂,菜羹中有米饭的香味,米饭中有菜羹的香气,真是一举两得。

第二,在菜羹上覆一油碗。这样做有几点好处:首先 羹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碗所压,故终不得上 ,这样菜羹就不会沸涌入米饭,而菜羹冒出的蒸汽又可把米饭蒸熟,如此蒸出来的米饭没有水汽,因而更加可口;其次,苏轼认为 羹以物覆则易熟,而羹极烂乃佳也 [7]1733,菜羹有物覆盖更易烂熟,这样做出的羹更酽,更佳。

第三,苏轼的东坡羹还有养生之功效。黄州太守徐君猷的子辈徐十二患疮,卧病在床, 面、酒、醋皆不可近 ,于是苏轼写信给徐十二,详述了用荠菜为原料制作此羹的方法,建议徐十二服用此菜羹,对其病情有所裨益。苏轼还自夸道: 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 [7]1733。

由于东坡羹味道鲜美,再加上苏轼大力推广,流传甚广。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北归,经过韶州,韶州太守狄咸特做东坡羹来招待他,北归之时重尝昔日之味,苏轼十分高兴,写了 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 一诗。文人雅士对此羹也极为推崇,以食用东坡羹为雅嗜。南宋初年,朱弁学烹东坡羹,写下 龙福寺煮东坡羹戏作 一诗: 手摘诸葛菜,自煮东坡羹。虽无锦绣肠,亦饱风露清。 如今,东坡羹也不失为一道名菜。

在黄州,苏轼除发明了 有自然之甘 的东坡羹外,还创制了另外两味佳肴,即东坡肉和东坡鱼。苏轼在黄州期间,即使是上好的猪肉 价贱如泥土 ,但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于是苏轼将黄州流行的猪肉烧制法揣摩一番,再结合家乡眉山烧制猪肉的方法,得以创造出了一道新菜,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东坡肉。苏轼还专门写了一首打油诗 猪肉颂 来记载、推广其做法,他这样写道: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8]597

此法强调用微火慢慢的煨,这样制作出来的猪肉粑而不烂,肥而不腻。此猪肉的烹饪方法经大文豪苏轼一番创制推荐后,很快便在人们中广为传播。元祐四年(1089),苏轼在杭州任知州。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工程完毕,他用这种方法烧制猪肉来犒赏大家,但又别出心裁地在猪肉中加入米酒一起烧制,这样作出的肉更加色香味浓,酥糯可口,便取名为 东坡肉 。直到今天,东坡肉仍是一道享誉中外的名菜。

黄州地临长江,鲜鱼也十分便宜。苏轼又创制出了一套煮鱼的好方法:将鲜鲫鱼或鲜鲤鱼放在冷水中洗净,用刀在鱼肋两边各轻划五刀,擦上盐,在鱼腹中塞入白菜心,入沸水锅文火煮,煮时锅里还要加姜、葱、桔皮等,起锅时入盐。鱼汤酽而白,鱼肉鲜而嫩, 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9]2371。在鱼身两侧用刀划上几下,这又是苏轼发明的,这样一来烹调方便,二来入味,三来鱼不但形状完整,而且刀痕如柳,十分诱人,让人食欲大增。正因为如此,人称 东坡五柳鱼 ,又称东坡鱼。

东坡羹、东坡肉和东坡鱼,这三味名肴就是苏轼初贬黄州时发明的,因其味美,且又为大文豪苏轼所创制,此黄州三味在中国美食中具有不可或缺

11

之地位。

二、惠州羊脊骨

绍圣元年(1094)八月,苏轼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谪惠州。苏轼从元祐时期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到现今以罪臣的身份贬到当时的 蛮貊之邦 、 瘴疠之地 的岭南。今昔的强烈对比,荣衰的巨大反差,确实需要超凡的承受能力。而且在宋代一般官员们的心目中,一旦贬官岭南,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而且少有北还的希望,这对任何人的心灵都是一种威胁与震慑。与初贬黄州时相比,此时的苏轼已久经磨难,但胸襟旷达,善于 随缘委命 [10]1687,很快就使自己从焦虑、恐惧的心境中解脱出来。在这蛮荒之地的岭南,物质之匮乏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种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苏轼仍能淡然处之,且苦中寻乐,竟觅得了羊脊骨的美味。

在宋代,宋人嗜食羊肉。羊肉在宋代肉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人陈师道在 后山谈丛 中记载:御厨不能用猪肉,只能用羊肉,这是宋代皇宫内的规矩。按照祖宗家法,皇帝只能吃羊肉,皇上赐宴以羊肉为大菜,而且宋政府规定官员俸禄除其他物品外,每月还要发给二至二十只食料羊。羊肉当时成了官场的主菜。宋代官员们也十分喜好羊肉。比如梅尧臣最喜欢食用涮羊肉,有诗赞曰: 磨刀为削朝霞片,时引清杯兴转嘉 。苏轼不仅喜食羊肉,而且还深得做肉之道: 先将羊肉放在锅内,用胡桃二三个带壳,煮三四滚,去胡桃,再放三四个,竟煮熟,然后开锅,毫无膻气 [11]583。宋哲宗亲政后范纯仁也被贬永州,因 此间羊面无异北方,每日闭门餐馎饦,不知身之在远也 [12]347。有羊肉可吃,颇觉安逸,以至于羊肉成为其贬谪生活中的一种慰藉。陆游 老学庵笔记 说,宋人崇尚苏氏文章,若研读精熟,作得妙文,就可中进士得官,于是乎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谚语,叫做 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吃羊肉在当时成了做官的代名词,也是一种矜贵而美味的象征。当时羊身上能够入菜的,据记载,主要有羊肉、羊蹄、羊血、羊头、羊肠、羊肺、羊肚、羊肝、羊腰等,未见有用羊脊骨入菜的。

此时苏轼被贬惠州。他就没有范纯仁那么幸运,还可以像在京城一样吃到羊肉了。惠州市井寥落,虽然每天也杀一只羊,但是苏轼 不敢与仕者争买 ,只好与屠夫商量,用很少的钱买下没有人要的羊脊骨。苏轼就在 骨间亦有些微肉 的羊脊骨中大做文章:

熟者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乾。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13]1837

羊脊骨煮熟后,乘热漉出,浸点米酒,撒点薄盐,再放到火上烤得微燋。于是啃它半天,抉剔出一星半点的肉来,非常满足、高兴。

苏轼在与苏辙的信中大谈这种辛苦吃法的感受:

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疱,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13]1837

苏轼认为食羊脊骨就如吃蟹鳌,很有滋补作用。子由呀,你吃官家的饭,怎会知道羊脊骨这种美味呢?苏轼大力推荐此食羊脊骨法,信末还开玩笑地说: 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13]1837若他此食用羊脊骨的方法盛行的话,则啃剩下的羊脊骨就无肉且无味了,那爱啃骨头的狗儿们就不高兴了!此话读来实在是令人心酸,但以此反观苏轼之心态,其豁达平和可见一斑。缘此,食羊脊骨的做法从此大行其道,数百年来成为了一道名菜。现在,羊脊骨粥、羊脊骨火锅更是风靡一时。

三、海南食蚝

绍圣四年(1097),苏轼再贬海南儋州。儋州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这时的苏轼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他自己也认为 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决定到海南后 首当作棺,次便作墓 [14]1695,死后葬在海南。苏轼在 与程秀才书 谈到自己在儋州的生活境况: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 。[15]1628在儋州,苏轼确实过着 苦行僧 的生活,但苏轼仍 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16]986。苏轼在儋州不但潜心研究学问,而且还开堂讲学,教化黎民,培养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的第一名进士姜唐佐。在此期间,苏轼不忘寻觅美味,在海南居然觅得另一种美味 蚝,也就是牡蛎。苏轼在 食蚝 (又名 献蠔帖 )中这样叙述: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出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 煮者。[17]158

12

牡蛎在今天是盘中佳馔,从何而来,读罢此文方知又是苏轼的发明。苏轼将牡蛎肉入水氽一下,然后放入米酒中一起煮。他认为这样做出来的牡蛎肉,是从未尝到过的美味。个头较大的牡蛎也可以烤着吃,味道也十分鲜美。

苏轼还每每告诫苏过, 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17]158苏轼唯恐苏过走漏了消息,若那些 北方君子 闻知蚝的美味,纷纷要求贬谪海南,来分享我这份佳肴。苏轼如此幽默之语,其对美食的欣赏和旷达的心境,可见一斑。

总之,苏轼不仅是 千古第一文人 ,也是一位不可多见的美食发明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时对美食的发掘,是环境的使然,同样也是苏轼心境的使然 在艰难处境中 随缘委命 、超然旷达,在最普通、最细小的事情中发现无穷之乐趣。通过东坡美食,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苏轼在平凡生活中的那种创新和实践精神,也可以从中领悟到苏轼内心的真实境界。他正是在政治失意之时,将自己超然的精神境界一步步推向更高层次。在发明东坡美食的背后无不洋溢着苏轼在艰难处境中那种穷且益坚、乐天知命的可贵精神。这何尝不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自新呢?

参考文献:

[1]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与章子厚参政书二首之一:卷四十九[Z].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谢量移汝州表:卷二十三[Z].北京:中华书局,1986.

[3]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答秦太虚七首之四:卷五十二[Z].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诗集 蜜酒歌:卷二十一[Z].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菜羹赋并叙:卷一[Z].北京:中华书局,1986.

[6]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东坡羹颂并引:卷二十[Z].北京:中华书局,1986.

[7]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与徐十二一首:卷五十七[Z].北京:中华书局,1986.

[8]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猪肉颂:卷二十[Z].北京:中华书局,1986.

[9]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煮鱼法:卷七十三[Z].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与程德孺四首之一:卷五十六[Z].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曾枣庄,舒大刚 三苏全书:第十九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2]丁传靖 宋人轶事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与子由弟十首之七:卷六十[Z].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与王敏仲十八首之十六:卷五十六[Z].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5]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与程秀才三首之一:卷五十五[Z].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苏轼.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与侄孙元老四首之一:卷六十[Z].北京:中华书局,1986.

[17]曾枣庄,舒大刚 三苏全书:第十五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On Su Shi's Innovati on L ife

Take Dongpo food for an exa mple

ZHOU Y un-rong

(M eis han Sansu T e mp le M useum,m eis han620010S ichuan)

Abst ract:Sush i is no t on l y a versatile w riter,but also an ex traordi n ary gour m e.t Su Sh is'm any creati v e ide as on delicious food were for m ed i n H uangzhou,H u izhou,Danzhou w here he w as banished.Su Sh is'Dongpo food clear m an ifested his creative sp irit and practi v e spiri.t The i n novation is no t only on cooking techniques and t h eory,but also i n Su Sh is'spiritw orld.

K ey w ords:Sush;i Dongpo food;I nnovation

[责任审校:郭杏芳]

13

浅谈苏东坡的诗词与美食

浅谈苏东坡的诗词与美食 苏东坡,一位罕见的文学巨匠,一位胸怀坦荡的官员,一位乐观向上的老饕。他的著名诗作,已然名留千史,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与这一切相伴的,还有他所热爱的美食。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公元1061年,大才子苏轼步入仕途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陕西凤翔的副市长。然而不幸的是,他碰到了多年不遇的大旱。尽职尽责的苏轼亲领百姓抗旱、祈雨。这位老饕灾情一除,就命人宰羊烹煮羊汤与民同庆。以致与之后遭到贬谪,回忆往事,仍对陕西的羊汤念念不忘。 十年后,苏轼调任杭州副市长,在这里他与茶结缘。一天,因病请假,孤山寺的禅师让他饮浓茶数碗,蓦然病已痊愈。苏轼便在禅寺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自此,苏轼爱上了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成为了各个茶馆茶庄的名联。 之后,苏轼受到诬陷,被贬至湖北黄州,做了地方武装部副部长。即使生活艰难,苏东坡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着他的美食生活。《初到黄州》中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哪里能看出被贬官的悲哀,分明是一副赏美景、尝美食的好心情。 黄州是苏东坡一生的重大转折,由此他的诗词更为豪迈,心情更为洒脱,一切达到了“不惑”的境界。生活是清苦的,但美食使生活充满了乐趣。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猪肉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其中还详细记述了黄州炖肉做法。除此之外,苏东坡还曾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到“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黄州临近长江,因此鱼也成为了苏东坡美食的原料,闲暇无事之时,苏东坡常学渔夫样身披蓑衣,在江边垂钓,上钩的鱼很快就上了他的餐桌,连有毒的河豚也未曾幸免。“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绝句,满溢春天的美食。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之后,左迁惠州,苏东坡欣喜地发现这里并非荒蛮,这里“四季如夏”,到处飘着果香、茶香,苏东坡很快适应了当地的客家饮食习俗。他说:“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深厚。”这里地处亚热带,瓜果蔬菜生长得快,苏东坡的口味似乎也入乡随俗,喜欢上了素食,他看着自己耕种的蔬菜即将收获,喜悦地赋诗道:“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此外,新鲜清爽的荔枝更令他喜悦,苏东坡甚至赋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足可见其作为“老饕”的乐观与坦荡。 透过一句句著名诗作,东坡在诗词与美食间遨游,将二者协调融合。苏轼,确乎是文学巨匠与夭美老饕的完美结合。

关于苏轼

关于苏轼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完整版)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7)舌尖上的东坡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七、舌尖上的东坡 前导言: 苏轼不但是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也是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然而,屡遭贬谪的苏东坡很多时候食物奇缺,连饭都吃不上,他又如何能够成为真正的美食家?在舌尖上的东坡美味究竟有着怎样的精髓?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七集《舌尖上的东坡》。画外音: 作为文人的苏轼,他的诗词代表作品如《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家喻户晓;作为美食家的苏轼,他的美食代表菜品如“东坡肉”,妇孺皆知。文人爱美食似乎是一种文化传统,风雅自在,富足安逸。而苏轼的美食家头衔却主要得自于他被贬谪流放时期、他的美食菜品也大多创制于颠沛流离的生活当中。穷困潦倒的他,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却成了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那么,苏轼对于“吃”到底有着怎样的研究和理解?他的舌尖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味蕾?他的心中又装着怎样的一个世界?而他所钟爱的极品菜单又是什么样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七集《舌尖上的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也许是中国最著名的美食家了,甚至也有可能是中国最出名的、当然他不是最棒的厨师,他发明的“东坡肉”,他做的“东坡肉”名气太大了,后边还演变为“东坡肘子”。苏轼被贬黄州以后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初到黄州》什么意思啊?说我这辈子净为这嘴在这忙活了。“老来事业转荒唐”,就是越老,他不是被贬吗?事业转荒唐,这个是可以理解的。然后呢,这江里边的鱼,走在岸边能闻见它的香味儿。你说这什么人呢?饕餮。山里头钻进去就能闻见竹笋的香味儿。跟着味儿走的一个人。“自笑平生为口忙”这是个双关语,一方面是自己这张嘴惹了不少祸,另外一方面是说饕餮级的人物,太爱吃了。 现在有一首流行歌曲,名字特别吓人,叫《死了也(都)要爱》,对苏轼来讲是“死了也要吃”。有一次苏轼跟他的几个同事在办公室里聊天,他这位同事认为这个河豚是一种不正经的食物,贤臣孝子是不应该吃的。我们都知道河豚味道极美,但是它的肝脏和卵巢里边是有剧毒的,你要是做得不慎重不恰当的话,吃下去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我们知道炖那个河豚特鲜美。同事就问这个苏轼说河豚到底怎么样?苏轼极力地夸耀,河豚的味道非常鲜美非常好。说到底怎么样?到底怎么样,我告诉你,死了也值得一吃。那就说明他肯定吃过,至于他死过没有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件具体的事情可以说明的确太厉害,苏轼在常州住过一段时间,当地有一户乡绅人家,你想,能够吃得起河豚的人家那是有钱人家,有一户乡绅人家家里头有个厨子,特擅长做这个河豚汤,苏轼是大文人、腕儿,这乡绅知道以后就把苏轼邀请到他们家里头:苏先生,我们家擅长做这个炖河豚,请您吃。苏轼坐在桌子跟前,过一会儿,这个河豚热腾腾地端上来了,这乡绅就陪着苏轼坐在桌子跟前,家里人都不吃,今儿这碗河豚专门给您做的,我们家擅长做这个,您尝一口鲜。苏轼一个人坐在桌子(边)上拿起筷子吧唧吧唧,还有勺,就开始吃。最有趣的是什么呢?是他们全家人除了这乡绅,他们家这老婆、孩子、妻妾都躲在一大屏风后边,贴着屏风后边看苏轼的反应,他(们)看不见他(们)听,希望苏轼能有个一言半语的,那耳朵中什么也听不见,就听见苏轼的牙齿、舌头和嘴唇的声音,“吧唧吧唧”在那吃,一言不发,那筷子舞得跟飞车一样。大家都觉得很失望,听了半天没声,肯定做得不好。正在此时猛听得耳中一声响,筷子“啪”放在这桌

关于苏轼的作文:“吃货鼻祖”苏东坡

关于苏轼的作文:“吃货鼻祖”苏东坡 细数历代文学巨匠,苏东坡可以说是胃口最好的一个。他走到哪吃到哪,典型现代社会的“吃货”。也许正因为他的胃口好,身体棒,才能挺住那无数次的贬谪。 从汴梁到杭州,从密州到徐州,从湖州到黄州,从广东到海南……东坡兄似乎吃尽了川、淮、鲁、粤四大菜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苏东坡为何能何时何地都处于乐观豁达的状态—因为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吃中,以美食的享受忘却贬谪的郁闷,所以留心于吃,沉浸于食,不仅可以感受到美食的别样风味,更可以驱除内心不快,这所谓是“寄情美食,避世避俗”。 老苏喜欢吃肉《猪肉颂》里的“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便是他喜爱东坡肉的流露。当时佛印在镇江当主持,老苏在外地做官,听闻可以一尝猪肉之鲜美,立马赶来。要知道古时交通不便,能做到为了一顿猪肉而不辞千里赶来相聚,真可谓是古之少有。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东坡兄对我大扬中的美食—河豚也有品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中有美景,有哲理,还有令人垂诞欲滴的美味,看来老苏已经把文学与美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用细腻笔触将一道香喷喷河豚佳肴化为流传

千古的名句。 吃过菜,喝过酒,老苏还得上个果盘。普通水果还不行,得要有一盘荔枝才算过关。无数文人墨客向往首都的繁荣昌盛,佳肴遍地,而东坡兄不屑与之为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情愿在一个偏远的地区待下去其重要原因竟是因为荔枝,可见其痴迷程度之深。 东坡的心境与东坡美食的爱好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是心境好,才造就了他对美食的热衷,也可以说对美食的痴迷,使他忘却烦恼乐观豁达。没有人可以理解一个吃货的想法,一个别样的吃货,但是我们可以猜测老苏放下笔杆,无聊漫步时,或许会东看看,西望望,今儿到哪蹭饭呢?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试论苏轼创作中的饮食诗文 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创作原因;艺术特征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 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 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笋、蕨、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桃、杏、梨、枣、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兔、牛尾狸、黄雀、春鸠、雉、薰鼠、蜜唧、蝙蝠、蛇、蛙……

苏东坡的优秀诗词和诗句

苏东坡的优秀诗词和诗句苏东坡的优秀诗词和诗句篇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瞧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东坡的优秀诗词和诗句篇二

苏轼36首关于美食的诗词

苏轼36首关于美食的诗词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於潜僧绿筠轩》 -------------------------------------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五首·其三》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沙》 -----------------------------------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满庭芳·归去来兮》 ----------------------------------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浣溪沙·咏橘》 ---------------------------------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注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知识讲解

苏轼《猪肉颂》诗歌 赏析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 黎烈南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解: 铛:音ē,铁锅。罨:音yǎn,掩盖,掩覆。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苏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们从苏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所谓“少著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 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美食家舌尖上的东坡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舌尖上的东坡 苏轼不但是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也是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然而,屡遭贬谪的苏东坡很多时候食物奇缺,连饭都吃不上,他又如何能够成为真正的美食家?在舌尖上的东坡美味究竟有着怎样的精髓?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舌尖上的东坡》。 画外音: 作为文人的苏轼,他的诗词代表作品如《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家喻户晓;作为美食家的苏轼,他的美食代表菜品如“东坡肉”,妇孺皆知。文人爱美食似乎是一种文化传统,风雅自在,富足安逸。而苏轼的美食家头衔却主要得自于他被贬谪流放时期、他的美食菜品也大多创制于颠沛流离的生活当中。穷困潦倒的他,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却成了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那么,苏轼对于“吃”到底有着怎样的研究和理解?他的舌尖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味蕾?他的心中又装着怎样的一个世界?而他所钟爱的极品菜单又是什么样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七集《舌尖上的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也许是中国最著名的美食家了,甚至也有可能是中国最出名的、当然他不是最棒的厨师,他发明的“东坡肉”,他做的“东坡肉”名气太大了,后边还演变为“东坡肘子”。苏轼被贬黄州以后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初到黄州》 什么意思啊?说我这辈子净为这嘴在这忙活了。“老来事业转荒唐”,就是越老,他不是被贬吗?事业转荒唐,这个是可以理解的。然后呢,这江里边的鱼,走在岸边能闻见它的香味儿。你说这什么人呢?饕餮。山里头钻进去就能闻见竹笋的香味儿。跟着味儿走的一个人。“自笑平生为口忙”这是个双关语,一方面是自己这张嘴惹了不少祸,另外一方面是说饕餮级的人物,太爱吃了。 现在有一首流行歌曲,名字特别吓人,叫《死了也(都)要爱》,对苏轼来讲是“死了也要吃”。有一次苏轼跟他的几个同事在办公室里聊天,他这位同事认为这个河豚是一种不正经的食物,贤臣孝子是不应该吃的。我们都知道河豚味道极美,但是它的肝脏和卵巢里边是有剧毒的,你要是做得不慎重不恰当的话,吃下去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我们知道炖那个河豚特鲜美。同事就问这个苏轼说河豚到底怎么样?苏轼极力地夸耀,河豚的味道非常鲜美非常好。说到底怎么样?到底怎么样,我告诉你,死了也值得一吃。那就说明他肯定吃过,至于他死过没有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件具体的事情可以说明的确太厉害,苏轼在常州住过一段时间,当地有一户乡绅人家,你想,能够吃得起河豚的人家那是有钱人家,有一户乡绅人家家里头有个厨子,特擅长做这个河豚汤,苏轼是大文人、腕儿,这乡绅知道以后就把苏轼邀请到他们家里头:苏先生,我们家擅长做这个炖河豚,请您吃。苏

苏轼的诗词-苏轼 吃的趣事

苏轼的诗词|苏轼吃的趣事 【--中秋节祝福语】 苏轼一生虽然曲折,但是在吃方面的也有一些好玩的故事。 苏轼吃的趣事 1. 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

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2.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3.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只能哑然失笑了。 4.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

关于饮食的诗歌(精选4篇)

关于饮食的诗歌(精选4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饮食的诗歌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饮食有关的诗歌篇一 饮食有关的诗歌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诗:“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沈兆褆的《吉林纪事诗》:“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 1 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乐。”表现的是当时吉林地区中秋吃月饼、赠月饼的情景。李静山的《增补都门杂咏月饼》诗:“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1。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 讲蟹黄饼 2。不忍池晚游诗(之七)

黄遵宪 薄薄樱茶一吸余,点心清露挹芙蕖。 青衣擎出酒波绿,径尺玻璃纸片鱼。 讲各种吃的 3。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 讲馒头 4。三山五月尚清寒, 2 新滴羊酥冻玉柈(盘)。 何物风流何可称, 兔毫花沦小龙团 讲一种唐朝点心 5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讲糖 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与美食

苏东坡与美食 苏轼,于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这是北宋一朝最黄金的时代。他的家庭说不上富有,但也衣食无忧,即便如此,苏轼小时候和他的弟弟苏辙常吃的也是“三白”之饭,即一餐只有一碗米饭、一碟白萝卜、一碟盐,但在这样的食物却滋养了两位文学大师,看来人的聪明才智靠天生和后天的努力,与什么补脑没有关系。而苏轼的家乡四川,从秦代开发以来,即被称为天府之国,这里以丰富的物产成为历代国家的粮仓,物产的丰富也带动了美食的发展,辣椒还要有数百年才能传入中国,因此那时的川菜并不似今天的麻辣,但鲜嫩肥腻的风格已初露端倪,尤以淡水鱼与猪肉的做法天下闻名,而苏轼的母亲不仅是一位能读懂《汉书》的才女,更是一位厨艺好手,川人尚食的传统与母亲的熏陶,使苏轼也有了一项爱好—烹饪。 喜欢烹饪的人大多是勤快的,未到而立之年即凭着才华,平步青云的苏轼在他的任职上,表现出了他的勤政,在他的第一个地方官任上---陕西凤翔,遇到了多年未遇的大旱,他领导百姓抗旱、祈雨,在解除旱情后,他命人宰羊做羊汤与民同庆,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公元1071年,苏轼调任杭州通判,在这里他与茶结缘,一天,因病告假,孤山寺的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间病已痊愈。苏轼便在禅寺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自此,苏轼爱好上了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公元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府,适逢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带领百姓抢险抗灾,七十个昼夜终于战胜水灾,徐州百姓纷纷杀猪宰羊来慰劳自己的父母官,苏轼推辞不掉,就让家人按四川老家的的做法,把猪肉炖好回赠给参与抗灾的百姓,大家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其为“回赠肉”。 公元1079年,苏轼再次迁官至湖州,一日在晾晒字画时,他突然看到了已故好友文与可赠给他的墨竹图,睹物思人不禁失声痛哭,当晚写下了纪念好友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回忆了文与可画竹,特别是喜欢食竹笋的往事,文中说,自己曾经故意和文与辩论是否有万丈高的竹子,因此你来我往了数十封信(海纳感叹,要是当时有论坛BBS,两个人的争论会吸引很多眼球关注),最后文与可仔细的请教了很多人,说绝对没有,而苏轼却“狡猾”的说自己所说的万丈高竹是讲的竹子挺拔的气势,随后又说,你文与可不是喜欢吃竹笋吗?现在你作官所在的陕西洋县筼筜谷,可是有江北不多见的竹林,恐怕你当几年官,满山的竹子全要被你吃光了,文与可收到这封信时,正好是休息日(中国古代以十天为一周,第十天是公务人员的休息日),文与可带着老婆孩子在筼筜谷游玩、野餐,吃的正是刚从地里刨出得春笋,读到此信笑得喷饭满案。写到此处苏轼感叹再也没有与自己有此同好的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在此文中也应运而生。 就在这一年,苏轼受小人的诬陷,也就是所谓诬蔑皇帝的“乌台诗案”,下狱并被贬至湖北黄州,做了地方武装副部长(团练副使),靠着微廉的俸禄,无法养活家人,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他学自己的偶像唐代的白居易,而自号“东坡居士”,(就像现在的网友常给自己注册一个“马甲”,呵呵)自

研究论文:苏轼黄州时期饮食文章的艺术特色探究

66903 艺术理论论文 苏轼黄州时期饮食文章的艺术特色探究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章承载着他对饮食的追求,细腻的笔法勾画着他对美食最真诚的情感,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他的沉醉其中,让读者单单看着他的文字,就会不自觉的有垂涎三尺的冲动。通过细读可发现,苏轼黄州时期关于饮食的文章在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罗列食物名称 苏轼在文中经常直接罗列烹饪中所需的食材名称,如《食豆粥颂》中的“豆粥”、《与赵仲修二首之二》中的“羊边”、《菜羹赋》中的“蔓菁”、“芦菔”、《煮鱼法》的“鲜鲫”、“鲤鱼”等。食物名称的罗列以十分自然和直接的方式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味觉神经,与日常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着对名字认知的同时还原出食物的面貌,将读者的注意力渐渐的由视觉转移到味觉,直接并迅速的刺激了读者食欲,乃至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此外,苏轼还会通过烹饪的步骤、用量等细节进行循序渐进、面面俱到地描述与解析。在用料描写方面,通过精准的量词修饰罗列食材名称,使食物得到更加精准的呈现,同时刻画出苏轼烹饪的精细程度,如“生油少许”、“法鱼一瓶”、“入浑葱白数茎”等,再加上以“半熟”、“临熟”等火候和时间的到位与否来具体、准确地介绍入菜的顺序和标准,详细又到位,给人以一种正在研读菜谱的即视感和进入烹饪现场的代入感。 二、直接描写食物美味 苏轼在文中用二三词直接描写和渲染食物的美味程度,包括味道、气味等物理性质。如介绍东坡羹“有自然之甘”,菜羹有“自然之味”,“今日食荠极美”等,用日常化语言直接描写品尝后的感受,其文的语言风格与喜爱自然之味的饮食偏好不谋而合,自然、明了、直接。另外,《煮鱼法》中的“其真食者自知,不尽谈也”明明是“不谈”,却远胜于“详谈”,简单几笔议论却出神入化般吊足了读者胃口,妙极神极。苏轼在下笔前仿佛将读者消化系统的反应和生理规律了然于胸,用简洁、明晰的了了数笔就能轻松俘获读者胃口。 三、生动、到位的动词应用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 苏轼被贬杭州时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而是建造了的一道为民谋福的堤。大家心目中的苏轼是什么样的?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我眼中的苏轼随笔,一起来看看。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一我的名人是一个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名字叫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

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对苏东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连他的政敌也十分赞佩。然而对苏东坡天才的成因,归结为他的天资超人是主流观点,并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天才同样离不开勤奋和刻苦。 他三次抄写《汉书》足见其勤奋。四十七岁被贬黄州时,他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除了承受极大的精神打击之外,他还要去东坡开荒种地,维持一家几十口人的生活。劳动之余仍旧坚持写作和学术研究。此间,他又开始了第三次手抄《汉书》的工作。手抄《汉书》,起先他是以三个字为题(即书中叙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个字,然后凭此将此事背记于心),后来以两个字为题,这次只以一个字为题,把《汉书》有关的内容背记下来。 他的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任意挑选一册《汉书》,任意抽举其中一个字,苏东坡马上应声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内容来,无一漏错。 他经常诵读杜牧的《阿房官赋》,日子久了,就连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这篇赋的主旨了。 可见苏东坡勤奋刻苦之程度。 苏轼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篇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苏轼诗词中的25首名篇佳作

苏轼诗词中的25首名篇佳作,每一首都有千古名句 韦某一笑是诗词 发布时间:18-01-1612: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词豪放恣意。 今天来拜读一下苏轼的古诗和宋词。 诗歌 1、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5、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6、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7、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8、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9、 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的宋词 10、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的古诗大全

苏轼的古诗大全 1、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6、春宵——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7、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磻溪石——苏轼 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尝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双骭。 一朝婴世故,辛苦平多难。亦欲就安眠,旅人讥客懒。 9、守岁——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10、大秦寺——苏轼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11、石鼻城——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12、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东坡诗词与广告

很久没有写字了,朋友的妹妹有个做装修的活做,说是要弄个字给主人家餐厅悬挂。主人或许喜欢美食,也比较偏好古代文学,便自己找了段苏东坡的文字来,其曰:“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与不俗,餐餐给于笋炒肉。”其实这个文字本来源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谈,只是后来好事商人狗尾续貂,多添了四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想不瘦也不俗,最好餐餐笋煮肉。”,便化成琅琅上口的广告词了。虽然不是有来由的词语,有人命笔,便乐得拿几两银子来买纸墨。 不过因此倒是想起苏东坡的许多词被用来做广告的事情来,便把以前的一篇关于苏东坡做广告的文字一并放到这里来,供大家一乐。 古往今来名人撰写应景广告诗联,不仅在当时就起到了名利双收轰动作用,而且还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于今人来说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衍生的老品牌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在创造诗文广告方面北宋人文巨匠苏东坡应该算是出类拔萃的了,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不仅在诗文造诣方面独步古今,饶有趣味的是我们发现他的诗作中居然有很多成为经典的广告,有意无意间成就了中国广告界诗意文化的另一朵奇葩,在如今浑浊的广告世界里依然如黑暗里的明珠一般璀璨。 苏东坡总是一个遇到事情就写下来的人,他的广告嗜好经常令人啼笑皆非,但是这良好的习惯非常有利于我们来研究这个可爱的家伙。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叫《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他虽然忘记加上一句“龙井水洗病眼有效”的广告语,但是说明眼药水一样是可以用诗来广告宣传的: 漏尽鸡号厌夜行, 年来小器溢瓶罂。 弃官纵未归东海, 罢郡犹堪作水衡。 幻色将空眼先暗, 胜游无碍脚殊轻。 空烦远致龙渊水, 宁复临池似伯英。[/center] 诗中先说自己备受眼疾之苦,后得龙井泉水后不仅神清气爽而且感觉自己写字作文的妙趣又回来了。伯英者,张芝也,善草书。自比张芝草圣可见泉水之功。广告宣传之力不亚于现代的“农夫山泉有点甜”,不过读起来实在有点拗口就是了,这可能还只是苏东坡广告诗里的冰山一角而已。 苏东坡的诗文不仅在遥远的过去造益世人,而且成为当今一些名山胜境的代言金字招牌。《题西林壁》一诗和李白的《看庐山瀑布》一起成为庐山佳境的代表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的喟叹和禅意的讳莫如深造就了变幻莫测的人间仙境庐山美名,从意境趣味言竟无出其右者。而说到杭州西子湖人们不禁又会想到子瞻的另一首佳作: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大概天堂美景总在苏东坡的笔下得以神奇地展现,而人文趣味赋予的景观价值也同样妙不可言。试想,现在黄髫稚子咿咿呀呀所背诵吟唱之国文古诗者乃苏公当年之广告文字,也

文人与饮食

文人与美食 【摘要】食,由“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上升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由人的口腹之需上升为口腹之享,这委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说到对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群人,不能不谈到美味佳肴的鉴定者、总结者——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正是通过他们的记述,厨师的技艺才得以流传,而且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细腻的审美感受,将中国的烹饪技术提高到艺术的境界。 【关键词】文人文化美食 中国人的饮食,从原始的茹毛饮血食生食,到燧人氏发明取火之法,开始食熟食,再到伏羲创立畜牧业,神农创立农业,黄帝时代发现盐。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食物的来源,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也与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文人烹饪,自有文人的理论。文人制作的美食,自有它独到的魅力。以人名菜,并不是新鲜花样,名人提升了美食的知名度,美食则附庸了名人的风雅,可谓双赢。从古至今,上得菜单的名人可谓不少,但要说菜单上的第一风流人物,非苏东坡莫属。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对于美食,苏公一直都是不遗余力地投身其中。苏东坡出生于北宋的黄金时期——仁宗景佑三年,故乡是历来有丰富物产的美食天堂四川,家里有上得厅堂读《汉书》,下得厨房做佳肴的母亲,这些软件和硬件,奠定了苏东坡热爱美食的基础。 世人皆知“东坡肉”,殊不知这道美食横空出世,全仰赖苏公坚定地走群众路线,才得到了境界的升华。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十年九涝。宋神宗熙宁十年夏,黄河在澶州决口,一个月就围困徐州。苏东坡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经过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抗洪堤,保卫了徐州。徐州老百姓纷纷给他送上猪肉羊肉,以表感谢之意。苏公清廉,酒肉推辞不掉,就指点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给抗洪的百姓。于是,徐州多了一道“市菜”——回赠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