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木偶戏田野调查报告

兴国县木偶戏田野调查报告
兴国县木偶戏田野调查报告

江西兴国木偶戏田野调查报告

汪晓万汪继南

(江西上饶,334001)

内容提要:江西兴国是一个纯客家人的县,其客家文化最为纯粹。兴国的民间音乐和民间戏曲非常丰富,特别是木偶戏很有特色。为了对兴国木偶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我们进行了二次田野调查,从兴国木偶的源流、班社情况、艺术特征等方面,力求能够对兴国木偶戏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分析研究,从而为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兴国木偶提戏端戏宗庙祠堂唱腔乐队

序言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辖区。兴国北邻吉安县、永丰县,东邻宁都县,南部与于都县、赣县为邻,西北与泰和县交界,西南与万安、赣县交界,是一个纯客家人的聚居县,因而客家文化最为典型。

兴国县历史悠久,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里璀璨的民间文化,客家文化积淀极为丰厚。这里有着相当丰富的民俗文化,除了闻名全国的兴国山歌,还有韵味十足、热情奔放的民间灯彩——麒麟狮象灯和耘田花鼓、古朴典雅的兴江古文、充满喜庆气氛的全堂吹,还有古老的戏曲表演,如活跃在庙会祠堂的民间“半班”剧团,以及古老的木偶戏表演等。

为了对兴国木偶戏的生存、传承、变迁及发展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万叶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对兴国木偶戏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希望能为兴国木偶戏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兴国木偶的源流及班社

1、兴国木偶的渊源与发展

关于木偶,可以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门古老的艺术。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篇,有偃师为西周穆王献偶人的故事,应该是有关木偶的最早记述了,但由于历史久远而不足为信。历史上关于木偶的传说故事很多,在兴国县流行的木偶故事中,田公元帅和陈平的故事较为普遍,从这一点看,兴国与福建的木偶戏神有相近之处。

为了弄清楚兴国木偶戏的源流情况,我们对兴国县木偶戏活动较为集中的均村乡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均村乡高溪村庆盛堂老艺人杨振铨师傅的讲述,他们的木偶班子是邻近的万安县传来的,由于他们所在的均村乡过去是万安县的属地,因此这一源流说法应该是准确的,可以说高溪村的木偶与万安的木偶是同流的,但这并不能说清楚其最终的源流情况。

作者简介:汪晓万(1969年—),男,现为江西上饶师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从事民间音乐教学与研究。

兴国属于赣州辖境,由于赣州地区邻近福建省,而且福建的木偶活动相当频繁,同时福建木偶戏与兴国木偶戏的戏神又非常相似,表演的剧目也相差不大,因此过去一直认为兴国的木偶是从福建来的。这一点从很多方面看,似乎都说得通的,比如两地民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两地木偶戏都以田公元帅、陈平师傅为戏神,两地都有大量的客家居民,特别是两地非常相似的客家民俗活动等。但是我们经过深入的调查,特别是对当地木偶戏的音乐部分进行调查,最终还是推翻了这个结论。

兴国木偶戏的唱腔音乐以西皮二黄为主,还有部分剧目是唱昆腔和高腔的。当地艺人称皮黄腔为南北路,北路指西皮,南路指二黄○1。这一点在兴国的“半班”剧团调查中也是如此,他们通通把西皮二黄称为南北路。根据这个叫法,我们可以肯定兴国木偶戏的音乐与湖南的祈剧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根据《江西戏曲志》记述:“祈剧原名祈阳戏,传入江西后改称楚南调,民间称为湖南班……唱弹腔(艺人称南北路)、昆腔和高腔,但后二者较少,主要是唱南北路……祈剧传入赣南后,对江西本地剧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河班与祈剧合流而变为楚南班……在南北路方面,东河戏有些北路戏唱西皮……由于这些原因,使湘赣两个剧种趋于合流。”[1]从上述文字看,可以肯定,兴国的木偶戏与湖南祈剧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对于南北路,有的木偶艺人直接称之为“湖南调”,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至于兴国木偶戏与福建木偶戏密切的关系,最好的解释是:福建有些地方的木偶戏源自于赣南,再加上两地共同的客家文化以及长期的密切交往,所以使闽西木偶戏深深烙上了赣南木偶戏的印痕。其实这点,叶明生先生早就进行了考证,证明福建的六路傀儡戏中,其中有四路或直接、或间接与江西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一是泉腔傀儡戏,二是闽北大腔傀儡戏,“大腔傀儡戏的音乐,系弋阳腔戏曲声腔体系中的一支,……此声腔约于明代由江西传入闽北及闽西等地,故民间俗称其为江西戏、江西调。” [2]三是闽中词明线戏,四是闽西高腔傀儡戏。特别是闽北大腔傀儡戏,更是与赣南的石城有直接的关系,“熊氏子孙中有人到江西石城一带祭祖,并学回其祖居地流传的大腔戏……” [3]。由此看来,当年南戏流传到赣东北产生弋阳腔,并影响到当地的傀儡戏,而这种唱高腔的傀儡戏又沿着闽赣交界的赣东北——赣南一线向闽北、闽西北、闽西渗透,并对当地的戏曲包括傀儡戏产生巨大影响。

2、兴国木偶的班社及传承

兴国县的木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线木偶,当地人称为“提戏”或“吊线子戏”;一种是被称为“蚊账戏”的掌中木偶,当地人也称“端戏”。兴国的木偶戏班子不称为“班”,而是称为“堂”,如福庆堂、福兴堂等○2。

(1)提线木偶

主要流传于兴国县的均村、永丰、社富、樟木等乡镇,特别是均村乡。均村乡的很多村

子都有木偶戏班,有的村子还有几个班,这一点在别的地方较为少见。我们在均村乡的高溪村,就了解到该村有满福堂、庆盛堂两个木偶戏班。兴国的木偶戏班,早期一般有六个人,分别是前台二个人,负责木偶表演及唱腔,后台四个人,负责乐队演奏。近些年来,由于年轻人不愿参加,或者收入不高等因素,戏班已减少到四个或五个人,一般是前台二个人,后台二、三个人。不过高溪村的满福堂和庆盛堂可以说是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现将这两个堂的成员列表如下:

满福堂人员

庆盛堂人员

从上面两个表中,我们还看到,这些木偶班的成员基本以家族为基础的,这也是我国民间戏班子传统的组合方式,而且过去很多班子是技不外传的。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两个班子都有外姓人加入,满福堂的邱建华甚至是邻县万安人,这又说明这些班子已逐步打破了这些旧俗。同时,这些班子的成员都出生于60——80年代,这么多年青人参加木偶班,可以说对班子的传承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种现象在均村乡较为普遍,如石溪村的福庆堂,堂主是谢芳坤,1972年生;茂塅村的万福堂,堂主是杨国鑫,1976年生。

(2)端戏

端戏设备简单,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拉唱耍,全靠一个人完成。端戏剧目丰富,文学性强,题材有人情戏、公案戏,宫廷戏、武侠戏,也有长书大传本的历史戏,此外还有艺人自编、口口相传的讲书本。这种木偶在福建称为“幔帐戏”,读音、含义、表演形式都与兴国的“蚊帐戏”相似。

兴国端戏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某年间,宫庭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执事杂役均需拿出节目参赛。其中,有一位“伙头军”,仓促间只能一人独自演出,于是手端木偶,集生旦净末丑包括乐队于一身,竟然大获成功。故端戏艺人称自己的祖师为“伙头军”。由于端戏艺人集各表演行当于一身,且“民以食为天”,伙头师傅不做饭,其它人就要饿肚子,所以,兴国人都把端戏称为“戏王”,端戏师傅一登台,其它门类的艺人都要停锣歇鼓,让其先行演出。

兴国端戏的班子结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因而在兴国,端戏一般以师傅相称,而且这种班子一般是子承父业,不传外人。兴国端戏主要在樟木、长冈、古龙岗、兴莲、城岗、东村等乡镇流传。目前,有些地方的端戏已逐渐消亡,至今仍在演出的戏班己是屈指可数。现将樟木乡、长岗乡的端戏传承情况列举如下:

樟木乡螺形村:第一代邓仁坤,清末民初人,至今有五代,目前传承人邓昌恩,40岁邓仁坤——邓贤波———邓世远——邓昌恩——李金明

邓世连——温世金——彭罗生

长冈乡石燕村:第一代邓月贡,至今有五代,目前传承人邓承蕊,83岁,从艺60年邓月贡——邓常章———邓承应——邓承蕊——邓石峰

邓其胜——张开财

3、兴国木偶的戏神

兴国木偶的戏神较为复杂,但有两位是主神,哪个班社都拜的,一个是“田公”,又有称为“田公元帅”、“田都元帅”、“田相公”的,也有的是“田窦郭三元帅”;另一位是陈平,艺人称为“陈平师傅”或“陈平先师”,这一点和福建木偶戏极为相似。其他的大多是这两位的属神,如“金花小姐”、“银花小娘”、“太白金星”等,各地不一。在兴国各地的木偶戏班,舞台上的楹联能说明这些问题,如:高溪村赖公庙的木偶戏台两侧就有“陈平先师作傀儡,奉旨天下保万民”的楹联。

二、兴国木偶戏的艺术特征

兴国木偶从造型、表演仪式、表演场所,以及剧目、唱腔音乐、乐队形式等方面,都有其特色的一面,下面逐一介绍。

1、木偶造型:兴国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栩栩如生,堪称民间工艺珍品。兴国木偶的偶头天庭开阔,下颌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型,鼻头浑圆,嘴唇小巧,温柔秀丽,楚楚动人。脸谱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如文角、旦角多用平眉,构图精巧,线条圆熟,给人以柔和、飘逸之感。武角多为“纵眉子”,成为倒八字形,线条简练,笔锋遒劲,给人以英武果断之感。不仅如此,木偶戏的衣物、饰品、佩件、兵器、生活用具俱由木偶艺人自己制作,且工艺精巧、美妙绝伦。

2、表演仪式:

木偶戏的表演,总是离不了其浓重的宗教色彩。虽然现代城市中的木偶戏已脱离宗教目的成为纯舞台表演艺术,但在偏僻的农村,木偶戏与生俱来的娱神功能似乎并没有被抹灭,只是其宗教色彩被淡化了许多,提高了表演的艺术性,强化了其娱神娱人双重功能之娱人功能。但是在兴国,由于农村的戏台大多与宗庙、祠堂在一起,因此其宗教氛围仍然较为浓重。这次的田野调查,虽然木偶戏班是专程为我们作表演,但由于是在宗庙中进行的,再加上演出前的各种程式(其实已简化了许多),我们仍然感觉到了这种宗教的气氛。据高溪村庆盛堂杨振铨老人介绍,正规的木偶戏表演都是有一定目的或含义的:每逢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才会有木偶戏演出,有时就是没人看,也要演,因为是给菩萨看的,而且一般都要连续演几天,甚至十几天。据了解,高溪村的这两个木偶班的演出任务挺重的,平均每年不下于200场。木偶班每次演出前,先要完成以下程式:(1)点香拜菩萨:什么类型的活动,拜什么样的菩萨,非常严格。

(2)放鞭炮、请菩萨:由于木偶是演给菩萨看的,所以要先请菩萨来看戏。

(3)敲锣打鼓:这有点类似其他民间音乐形式的“闹台”,其实其目的应该是引起人们注意,吸引观众来看。

(4)五官、八仙出场:在其他地方,这个过程称为“跳加官”和“打八仙”。五官是福、寿、禄三星,以及魁星、财神。这个过程实际是仪式短剧,这些木偶人物先后出场,但一般不唱也不说,只是穿着象征性的服装摆几个简单的动作,时间不长,由于都是群众喜欢的形象,所以有热闹、辟邪、祝福等含义。

(5)由东道主选择木偶戏的正本,之后正式开始演出。

3、表演场所

由于木偶表演具有特殊含义或目的,所以其表演场所有两类,一种是在宗庙、祠堂公开演出,这类演出主要在各种庙会或大型祭祀、祈雨、驱瘟、以及部分节日等重大民俗活动时演出。另外一种是在东道主家里演出,一般不对外公开,主要是为东道主家祈福、驱邪、祛病、还愿、赎魂(收惊)、镇宅等活动演。当然最热闹、最好看的要数在宗庙祠堂中的演出了。

兴国县农村的宗庙祠堂很多,宗庙一般都建在村外,祠堂一般在村内。这些宗庙祠堂都会有一个专门的戏台,一般与神殿正对(可能是便于菩萨看戏吧)。周华斌先生在其《中国戏剧史论考》中对这些宗庙戏台的建制和功能作了详尽的描述:“乡村庙宇戏台因庙而设,一台多用……凡有戏台的乡村,戏台均设置在庙宇中,是设定建置的一部分……乡村的一切宗教活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都围绕着庙宇和集市展开,期间的戏台便带有庙市文化的特征……庙宇戏台表现为一台多用:既用于宗教祭祀,又用于自娱性的社火,也用于职业艺人的演剧,有时甚至用来集会。” [4]我们在兴国民间调查时发现,这些庙宇戏台有的在庙内,以门殿(正对神位的庙门)当戏台;有的是在庙门外对面不远的开阔处,另建戏台;也有的是庙宇和戏台正对,但同属一院内,而庙门却在庙宇与戏台之间。

这些戏台都很精致,且功能齐全,有前台、后台、有的两边还有侧台,台前的左右各有一柱,一般上面会写有与本庙宇或戏台有关的楹联。高溪村赖公庙的戏台更精致,除了有前后台、左右侧台外,在神殿与戏台之间(实际是庙宇的两厢),除了地面的空地可以容纳看戏的人,在两厢上面还有专门的看台,类似西方歌剧院二楼两侧看台。

均村乡的这类戏台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普遍很小。台口一般在三、五米宽左右,舞台的纵深也不过三、五米而已,如果有三、四个人在舞台上,就难以伸展手脚,表演动作无法舒展,显得尤其局促。看来,这些舞台主要是为木偶戏而建的。对于规模不大、演员活动范围小的木偶剧团来说,这样的舞台不但足够,甚至显得有点奢侈了。

这些宗庙祠堂的戏台,为当地的民间戏班提供了演出的场所,同时由于宗教及民俗的需求,又为民间戏班的演出提供了必要的市场,保障了戏班的酬资。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兴国木偶戏班一般每场演出的费用在300元左右,这对于基本不需要太多支出的木偶班来说,300元基本上是纯收入,那是挺不错的了,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农闲时进行的,也算是他们的额外收入了。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些戏台保障了民间木偶戏的生存、促进了木偶戏的发展。

4、表演形式及特点

虽然各地的木偶表演形式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兴国的木偶戏,特别是端戏,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的,所以还是有必要说说。

端戏设备简单,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完成。演戏时,艺人用脚来操纵扎在长凳的上铜锣、小鼓、大钹等乐器,两手则操纵两个甚至多个木偶表演,间或击鼓、吹奏唢呐。演员的精力必须高度集中,手、脚、眼、口有机地配合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兴国端戏的演出时以道白为主,素有“七分白,三分唱”的说法。它的人物出场均有相应的道白,类似相声中的“定场诗”。道白运用官话,并夹杂用本地

方言,语言亦俗亦雅,充满俚俗之趣,不时爆出方言中精炼而富哲理性的俗语,有时则运用一些文言句式来表现文人高官、闺门千金的高雅。演出时有诗句问答、对联或猜字。表演者不仅要能袭用传统道白,还往往需要随机创作。这种表演其实综合了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如说唱艺术、民间文学、方言谚语等。至端戏重在“说戏”而轻于“唱戏”的原因,或是受其舞台、演员的限制,抑或是更为原始的木偶戏,还有待考证。

5、唱腔与乐队

兴国木偶戏的唱腔音乐有三类:南北路、昆腔、高腔,以南北路为主,昆腔及高腔的唱腔只限于部分剧目。兴国木偶戏的南北路唱腔,主要来自于湖南的祈剧,但也结合了当地西河腔及东河戏的因素,形成特色浓郁的唱腔,与湖南祈剧的南北路已不太相同。高腔的剧目很少,我们了解到的只有一出《夜访白袍》。昆腔剧目也不多,目前了解到的有《天官师傅》、《沙桥饯别》、《万里封侯》三出戏。

兴国提线木偶的乐队,一般有乐器12件,分别是堂鼓1个、板1个、大锣1面、小锣1面、京胡1把、二胡1把、中音唢呐1把、高音唢呐1把、笛子1根、钗1副、小钹1副、月琴或秦琴1把。演出时,“打鼓佬”负责鼓、板、大锣、大钹,一般右手击鼓、板,左手击大锣与钗;主胡(京胡)兼唢呐的演奏;二胡兼唢呐的演奏;月琴(或秦琴)兼小锣、小钹的演奏。整个乐队一般三至四个人,人数少的时候,有些乐器就不用了。见下图:

兴国端戏只有一个人,兼唱、演、乐队于一身,虽然乐器不多,但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大锣、大钗、堂鼓、板、小锣等打击乐器和唢呐(或竹笛)、主胡等管弦乐器。演出时,演员坐在特制的木凳上,左脚踩绳牵动机关击钗,右脚踩绳牵动机关击打大锣,小锣和堂鼓挂在小戏台帷帐背面,根据需要,选择演奏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如下图:

6、兴国木偶的剧目

兴国的提线木偶班比较活跃,各班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也有很多是大家通用的。根据高溪村的庆盛堂杨振铨老师傅说,过去他们的师傅能演很多戏,解放后还能演一、二百个戏,但后来不让演了,剧本也被烧了,老师傅也不在世了,现在能演的戏已经不多了。不过我们还是很高兴地看到了杨师傅当年偷偷藏下来的几个本子,还有一个手抄和剧目折子,至少能了解到当年能演的一些剧目,感受到这些班社当年的实力。这些剧目共有91个,列举如下:西游记二度梅全家禄满堂福双麒麟珍珠塔加寿图报恩府

葵花井双包计合金钱由天牌摇钱树龙凤山积善堂仁义计

接楼记抬王记封三官萃华府西意国战青楼赵手牌得四星

铁龙桥重台别土角寨百花洲白蛇传金钗计斩金河进西瓜

得三徒火焰山万寿山黄袍洞龙门阵三投军红绫袄摩天岭

凤凰山定天山请梨花锁阳城仁贵计双口剑牛女配元武关

黄金塔忠孝全铁树宫游苏州龙凤配朱砂印占凤凰聚宝镜

仁贵征东丁山征西三擒孟良一本万利永乐观灯渭水访贤梨花斩子辕门斩子进宫取架太子登基长寿法寺提潘扎印黄鹤饮宴失钗相会五星兴周悟空借扇天官收妖大战长沙打白玉关有麟得卖女刹四门文仪抢亲牛郎看灯周元得妻包公烟楼八戒招亲江魁抢亲铁九拜年老少错配下海投文仇子骂相曲江教子打锅告家新年打狮元各相会兴国端戏的剧目与提线差别不大,但剧本多为文学本,还有些是提纲戏本。笔者收集并复印了的文学本有《目连宝卷》四本,提纲戏本有《西游记》一本。

三、结语

木偶戏是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艺术形式,既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各种艺术形式中,木偶戏坚强地以它独有的风格存在着,并形成它特有的文化气息,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木偶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近年逐渐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这门技艺正濒临消亡,无论从唱腔音乐、乐队音乐、戏曲剧目、表演程式、表演技艺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令人痛心。我们希望通过这番调查,通过这篇调查报告,能进一步为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起到哪怕是非常微薄的作用,那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了。

最后,非常感谢为我们的调查工作提供帮助的兴国县文化馆肖远明馆长,也要感谢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万叶老师,对我们的调查工作及报告写作提供帮助和指导,谢谢你们!

注释:

○1目前对于二黄的源头,有湖北、江西、安徽三种说法,江西人对“二黄”也称“二凡”,认为是江西的宜黄调,由于江西口音“二”与“宜”音相近,故把“宜黄”说成“二黄”。在这次与老艺人的交谈中,我们就发现他们所说的“二黄”读音与“宜黄”极为相似,好象印证了这一说法,这也算是我个人的意外收获吧。

○2关于木偶戏班的称呼,有班、社、坛、台、堂等,笔者认为这些称呼与其源头、表演形式,抑或表演内容等方面,应该有某种内在联系,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对此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江西戏曲志》,第168——169页

[2]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第10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3]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第15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4]周华斌《中国戏剧史论考》第324—325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本文已发表于《上海戏剧》2011年第2期

非遗调查报告数据分析

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200份,收 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 0 女,57.14% (1)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对象男性占 42.86%,女性占57.14%,被调查对象的男女 比例相当,这对于本次调查排除了一些客观因素,让本次的调查更真实准确。 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了解程度 1.调查对象男女比例 2.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AS- 42.86%

lOO^n (1)统计结果:由图可见,有78.57%的人是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只有14.29%,是比较了解,没有人是非常了解的。 (2)统计结论:可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不是非常清楚,这也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现象。 4.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 (1)统计结果:在对于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甄别与保护的相关法律工作上有超过一半的人非常了解,。 (2)统计结论:由此可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知识相对来说是 比较重视的,这也体现出法律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传承人文化权利的实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传承和发展。 5.对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灶头画,您了解多少?

14.29%的人表示比较了解灶头画,28.57%则表示不太了解,而绝大部分的人完全 不了解灶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统计结论:灶头画做为嘉兴的一种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消 亡,人们对他的认识度偏低,政府需重视这一现象,采取一定措施,保护灶头画 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6. 对灶头画的了解是通过什么途径 用述络志醤他 (1) 统计结果:对灶头画的了解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在本次调查中,14.29% 的人是因为在家中使用过灶头画, 所以才会对灶头画有一定的了解,与 其有同等比例的则是通过他人讲述,50%勺人则选择了其他途径。 数据显示:

木偶剧串词

木偶剧串词 篇一:主持人串词 篇二:新年晚会串词 设计学院“??”主题大型新年晚会 开场: 主持人上台 a尊敬的各位领导 B各位来宾 c亲爱的同学们 d女士们先生们 合:大家晚上好! a没有松风的秋,雁去长空;没有飞雪的冬,乍暖还寒。 一夜高风凋碧树,凋不了青春不灭的火焰;满地余寒露凝香,凝不住你绝美的年华。(立于舞台左侧) B在这烛光与微笑构成的舞台,在这笑声与歌声汇成的海洋,在这永恒与温馨筑就的圣地,我们欢聚在一起。(立于B旁) c光阴茬苒,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今天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迎接新年的曙光。这一刻是美好的,这一刻是温馨的,这一刻是充满激情的。d看,月光倾城,那是新年绚丽的色彩 听,金钟朗朗,那是新年动人的旋律

a时光的年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我们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20XX年设计学院新年晚会。 B感谢出席本次晚会的领导,他们分别是??,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下面有请??xx老师讲话:有请~ c感谢xx的祝福!让我们用掌声把祝福也送给他和他的家人,祝他们元旦快乐,身体健康,同时,也把祝福送给在座的每一位,祝大家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d今天,让我们用真诚的火花点燃激情的火焰;为山艺的明天添加一笔绚丽的色彩。 c下面我宣布:设计学院20XX年“??”主题大型新年晚会合:正式开始 (aB下台) 《王妃》 a: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美人一何丽,颜若芙蓉花。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B:古时王妃沉寂的的美让我们痴迷沉醉。物换星移,斗转轮回。如今的王妃的美依然存在,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王妃多了几分妖娆、豪情与霸气。话剧小品文武学社 d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曾几何时,我们已站在青春舞台的未央,仰视着还未实现的梦 c在大学里,我们都为梦想追求着,为未来抉择着,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 是怎样为梦想,为未来抉择的,下面请欣赏《话剧小品》

淳安县姜家镇郭村乡婚丧以及节日民俗田野调查报告

淳安县姜家镇郭村乡婚丧以及节日民俗田野调查报告 摘要:2010年暑假,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郭村乡7个下辖村进行了田野调查,了解了当地特有的婚嫁丧葬以及节日民俗。 关键词:郭村介绍,调查过程,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 正文: 一.郭村介绍 郭村乡位于浙江省淳安县西部,属于姜家镇管辖范围之内。东、西面分别与梓桐镇、浪川乡接壤,北面与安徽省交界。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兼营林木、茶叶、蚕桑。郭村乡下有下郭村,上郭村,新田村,章村,沈畈村,白坪村等25个下辖村,人口约为18000人。郭村乡乡境社会稳定,综治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土地管理工作成效显著,获县1998年度农村宅基地专项整治工作一等奖和土地管理工作三等奖。计生工作连续两年进入县一类乡镇行列。 二.调查过程 为了完成此次田野调查,我利用8月12号到18号这一个星期的时间分别去到下郭村,银峰村,章村,赤城村,沈畈村,源头村和白坪村,对这些村的婚嫁丧葬及过节似乎特有的民俗进行了调查和询问并进行了比较归纳。这些村庄中都是根据地理位置,从郭村乡的东南西北中各个方向中挑选出来的,这样就可以避免调查结果的偏差和局限性。下面我就对这次调查的成果进做一个具体的报告。 三.婚嫁习俗 虽然郭村乡位于淳安西部山区,但是因为交通比较方便,绝大多数青年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很多人干脆在外面成婚安家,所以近些年来,选择在老家举行

传统婚礼的人并不多见。为数不多的婚礼也掺进了很多现代元素。从一些老人口中可以了解到,地道的郭村婚礼其实很有特色。 首先,传统的婚礼中,迎接新娘的时间非常讲究,一般安排在下午一点到两点钟左右。迎接新娘的车子或轿子不能直接开到新郎家门口。新娘要在村口就下车然后由伴娘以及迎亲的人一起走进村子,同时,男方亲友会一路放鞭炮讨个好彩头。值得一提的是,伴娘必须是男方的亲戚,而且要未婚的。新娘进屋后一般直接进新房,然后由男方将女方的嫁妆放置好,嫁妆的多少和种类一般根据女方的家境而议,但是很有特色的是,在郭村结婚的人的嫁妆里通常会有这些:第一是绣着喜字或者龙凤图案的大红棉被。第二是红漆马桶,上面一般刻着龙凤呈祥,百年好合等吉祥话。第三,亲友们送的礼物中通常会混入一些寓意着“早生贵子”含义的东西,包括柏树子,黑枣,红花生,喜糖等等,如果送的是鞋子的话,那么鞋子里放进这些事必须的,而且也经常有人在鞋子里放鸡蛋作礼物。 婚礼中没有电视里演的那种拜天地的项目,新娘在晚宴之前一般是不出新房门的。闹洞房一说也与外面很不一样,因为郭村的闹洞房是由小孩子闹的。这些小孩子可以是亲戚朋友的小孩,也可以是村里的小孩,甚至是不认识的人也无所谓。新娘到了之后,小孩们便拥入新房向新娘讨糖吃。由于小孩往往很多,所以男方会请几个中年的妇女用竹编的簸箕盛满事先准备好的拌有柏树子,黑枣和花生的喜糖然后分给大家。 郭村的传统婚礼十分热闹,往往有一个人结婚,整个村子都会前来祝贺,这也是农村人民热情淳朴民风的体现吧。 四丧葬习俗 郭村的村庄基本上都已经在7,8年前实行了火葬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是原有的丧葬习俗发生了一些改变。早些时候,要是有哪家有人去世了,家属需要马上通知村里的有威望的老人,由他们来为死者换寿衣并组织后续事项。死者要由家属抬去祠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由年长的老人用黑伞为死者遮阳。当天夜里,村里会为死者亮起长明灯。一般遗体会在祠堂停放三天,在这期间由子女彻夜守灵。在这三天中,村里的老人会一同为死者制作花圈。不知道是不是以前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这些做花圈,撑伞或者是请来帮忙做饭的人清一色都是男人。 出殡的时间通常定在下午一两点,这与迎亲的时间差不多,假如遇到既要迎来又要送走的情况,那么结婚的人就会推迟迎亲时间,死者为大。出殡的时候事先会有人在祠堂前敲一阵铜锣,有固定的套路。然后出殡的途中一路有人放鞭炮,撒纸钱。出殡队伍路过的地方,村里人都会在家门口倒着立起一把竹扫帚,一方面是驱赶晦气,另一方面也是为死者送行。

田野调查报告

德宏州陇川县景颇族社会变迁田野调查报告 一、前言 我于2012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中国著名的人类学/ 社会学田野工作点, 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 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 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民风 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 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

木偶奇遇记阅读题及答案

木偶奇遇记》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木偶奇遇记》是____________(国 家)___________(作者)写的一部童话故事。 主人公是__________,故事讲述了他从一个_____的木偶变成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 2.皮诺曹第一次从家里逃到街上,警察抓住了他的_______________。 3.匹诺曹要去上学了,爸爸用__________给他做了一套衣服,用__________给他 做一双鞋子,用__________给他做了顶帽子。 4.爸爸用自己的为皮诺曹换来了一本新课本,自己却在下雪天穿着衬 衫,冷得直发抖。

5.木偶戏班的班主给了皮诺曹个金币,皮诺曹在路上遇到了 和,这两个坏家伙打起了皮诺曹的主意,骗皮诺曹去 城的种金币。 6.两个强盗把皮诺曹绑在一棵大橡树上,是把皮诺曹救下来,并帮助 他恢复了健康。 7.皮诺曹将要被渔夫扔进锅里被油炸的时候,________救了他。 8.仙女为了让皮诺曹尽快恢复健康,她想尽了各种办法,让皮诺曹吃药,可是皮 诺曹因为怕苦,就是不肯吃,仙女让抬着来,皮 诺曹看了,吓得连忙吃药。 9.在里,皮诺曹又意外地遇到了仙女,他又渴又饿,仙女用一块和来吸引皮诺曹,终于让皮诺曹学会了第一次用劳动(拿一瓦

罐水)来换取食物。 10.皮诺曹渐渐变得听话的、用功读书,当他明天将要变成一个真正的孩子时, 皮诺曹遇到了,把他带到了,在这个国家里,皮诺曹 在种种玩乐中度过了五个月后,他变成了。这就是不爱书本,不 爱学习,不爱老师,整天玩乐的孩子最后的结果。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匹诺曹是()做的木偶。 A 安东尼奥 B阿尔奇诺 C 王尔德 D杰佩托 2.匹诺曹深夜出门寻吃的结果是()。 A闪了一下腰 B烧了一只手 C烧了两条腿 D鼻子变长了 3.匹诺曹相信金币种下后能得到()。

传统文化在乡居环境设计的运用

传统文化在乡居环境设计的运用摘要:村落是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传承的重要空间,激活并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是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增城三星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挖掘梳理村中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出文化与环境设计融合的新模式。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激应活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特有自然环境,传承地域民俗文化,修复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营造现代健康有序的乡居生活方式。村民应珍惜和保护独特民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共建,才能让文化资源在乡村人居环境中发挥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地域民俗文化;乡村活动空间 引言 当前,城乡差距依旧存在,城市发展受限,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乡村是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为党的重要使命。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其中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传统文化资源与美丽乡村建设 传统文化资源包括独特的地域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具有当地特色的地貌、水景、丛林老树等,而传统人文资源则包括古建筑民居、传统手工艺、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游艺、信仰、家族等在内的民俗传统,这些乡土传统在乡土社区中起到交流思想情

感、编织社会网络、组织生活生产等作用。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应避免千村一面,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营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人居环境空间。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在彰显乡村文化特色、传承地方文脉等方面呈现其价值,更需在营造文化生态空间、培育居民文化观念、塑造乡村文明肌体等方面实现其功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需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地方文脉,打造文化景观、公共艺术精品,增强文化形态的精神内蕴,建构城镇历史结构和空间肌理,还需要结合当代主体与特定群落的审美心理、文化需求,积极探索空间形态的意象表征机制与审美特征,充分发挥意象空间传播文化理念及建构主体生存观与审美观的效能[1]。 二、三星村美丽乡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增城三星村是增城区新农村建设重点建设村落,村落自然环境资源好,有一定的生产力资源,根据田野调查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有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较低、人口外流严重、“老龄化”现象严重,村落发展的动力不足。与相邻五联村相比,缺乏支柱产业,并且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三星村地域广阔,毗邻白洞水库,良田肥沃,自然风景优美,并有千年以上石桥一座,石桥周围密竹参天,泉水潺潺,但是如此优美的自然景观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而是在周围建立了养殖场等,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 (二)三星村缺少民俗文化活动氛围。究其原因有三个:第一,

田野调查报告。doc

关于惠州学院学风的调查报告 姓名:刘金明,黎康顺,方钦合 学号:1409081602227,1409081602211 1409081602229 年级:大学一年级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院系:服装系 指导教师:余彬 惠州学院思政部制

2014年12月08—2014年12月14 惠州学院大学生研究报告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大学生研究报告,是本人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报告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报告作者签名: 日期:

大学生研究报告使用授权说明 (必须包括在提交合作导师的报告文本中) 本人完全了解惠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大学生研究报告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大学生研究报告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大学生研究报告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 览服务,在校园网上提供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大学生研究报告; ●因特殊原因需要延迟发布大学生研究报告电子版,授权学校□一年/□两 年/□三年以后,在校园网上全文发布。 (涉密报告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报告作者签名: 日期:

要求 1. 封面 2. 原创性声明 3. 内容目录 4. 报告文本 5. 附录图表/原始材料/笔记视频/第一手资料 6. 字体:标题四号字,加粗,宋体;正文,小四,宋体;字数:1-3,000(1,000/person);日期:11.15-12.15,2014 7. 调查要素齐全: 调查主题,田野小组(1-3),调查目的,调查对象,样本选择,调查地点,调查时间,调查方法,调查问卷,调查过程,调查结果,材料分析,调查结论,预测建议,效果评估,经验总结 8. 符合田野调查报告写作规范 9. 细节和数据(=质性+量化) 10. 抄袭或雷同者0分 11. 互联网可查(对接大学1,2年级学科项目)

关于非遗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传承和利用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2012年4月) 2012年4月16-17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调研组,由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周琴带领,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专题进行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市文广新局及赣榆县文广体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情况的专题汇报;实地察看了市民俗博物馆、新海小学非遗传承基地、汪恕有醋厂,赣榆县宋庄甜闷瓜、黑陶生产基地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概况 1、逐步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基础。印 发了《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办法》,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申报与评定、规定保护与传承、管理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市文广新局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对非遗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各县区成立了由县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区)和乡镇(街道)两级普查工作队伍;提请各级财政增加保护经费投入,近年来,共争取国家、市级和区县财政对非遗保护的投入累计达到500万元。 1 2、开始建立资源、名录、传承人、整体性四大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保护的 整体架构。圆满完成了全市非遗普查工作任务;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市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截止目前,全市有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传说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26个项目入选省“非

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县级“非遗”目录,基本完善了对国家级和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管理和扶助体系。 3、“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轨道。创建了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初步建立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建设了全省唯一的市级范围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历史文化的生态传承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同步推进;通过出版丛书,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引导民俗活动,促进民间艺术繁荣,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形式,使我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可喜成效,但其生存与发展环境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仍然任重道远。 1、认识不到位,总体发展不平衡。个别部门、县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树立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导致有关工作进展缓慢,工作不扎实,成效不明显,表现在有的县区在落实资金、建立保护工作等方面措施不力,致使一些非遗资源的普查、抢救、保护工作不能正常持续深入进行;有的申报项目不积极;有的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 2、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一是经费投入机制未建立,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经费来源单一。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中市财政拨款仅10万元,与周边地区相比是最低的,仅靠这十分有限的资金来发掘、保护和传承全市的“非遗”项目,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二是传承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少身怀精湛技艺的老艺人,大多年届古稀,精力不济,十分担心技艺失传。且有的传承人生活经济来源无保障,缺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后顾堪忧,明显影响其向后人传授技艺的积极性;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传承基地和传承点,加上“非遗”项目多数难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传授、学艺均难以为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调查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技艺; 6.与以上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活态流变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固态文化遗产” 三、总体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 1.“活态流变性”是其传承的基本规律; 2.对项目要坚持科学认定、正本清源。 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者文化空间; 具有见证现存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群体或者地方文化特性; 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或者社区文化传承的作用; 具有精粹的技术性; 具有影响人们思想情感的精神价值; 其生存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濒危性。 3.保护的基本方式和原则 (1)保护的基本方式 建立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保护名录体系 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加以保存 原始生态中保存它的活力 生产性方式进行保护 保护传承人 (2)保护的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第一、坚持积极保护; 第二、坚持整体性保护; 第三、坚持本真性; 第四、坚持可解读性; 第五、坚持可持续性发展。 第二部分怎样进行“非遗”资源普查 一、普查前的准备

(一)是弄清普查对象的内容 (二)是查阅本地区非遗资源的相关资料 (三)是广泛听取多方意见 (四)是编制普查计划,拟订普查提纲 (五)是组建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普查队伍 (六)是落实普查资金 (七)是举办普查人员培训班 二、普查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主体民族、产生背景、发展沿革、流传区域、兴盛时期、传承人员、班社团体、基本内容、主要特色、现实状况、濒危程度、保护构想等。 三、对“非遗”资源的分类定性和价值认定 从民间文化的思想性看,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健康和比较健康的文化; 第二种是有健康的因素又有不健康的内容,泛称落后文化; 第三种是有害的民间文化,但是从历史和学术上看,它又有一定价值,这也需要搜集、记录,把有关文物搜集到博物馆收藏。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别划分

安丰塘田野调查报告

田 野 调 查 报 告 天下第一塘安丰塘 ——戈家店民间歌谣调查前言 2012年4月21日,调查小组前往安丰塘进行田野调查。早上七点半,全体师生分乘两辆校车,每辆汽车由部分老师带领。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中,老师先给学生介绍安丰塘的基本概况,然后鼓励学生讲说自己的家乡或听闻的民俗故事,在愉快的气氛中大家了解了更多的民间趣闻。在到达安丰塘之前,两个班级的学生已经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调查安丰塘地区的神话传说、民间语言、民间故事及民间歌谣,以便到达之后分组行动,透彻了解这个地区的民俗文化。

调查时间 2012年4月21日 调查地点 安丰塘镇戈家店村 调查对象 三位高龄老人以及沿途居住居民 调查形式 座谈会:村书记及三位老人的讲解,现场提问,抄录 沿途走访:向附近居住居民进行采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参观孙公祠:老师讲解,学生观赏阅读文献 调查目的 对于存活于现实日常生活中极为丰富繁多的各类民俗事象,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才能观察到、搜集到。此次田野调查的目的旨在研究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的民俗文化,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促进民俗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调查过程 上午九点半到达安丰塘以后,两个班级分开行动,调查人所在班级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戈家店村村政府,参加村书记已经安排好的座谈会,座谈会上主要由三位高龄老人为我们介绍安丰塘的基本概况以及历史渊源,介绍完后,学生进行提问,老前辈为我们一一讲解,现场记录。 座谈会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沿途走访附近居民,提出自己的疑惑,村民一一详细解答。 随后来到孙公祠,它位于安丰塘北堤外侧,是古人为纪念创建芍陂的楚相孙叔敖而建。现存大殿、还清阁、崇报门和明清间碑刻19方。大殿三间,位于后进,硬山、马头墙、前提檐、立贴式梁架。还清阁位于中进,阔三间,深一间,两层密檐式,墙面出单挑砖雕华拱以承檐下。崇报门为前进,又称碑厅,面阔四间,东间阔 3.3米,自东至西各间面依次递减;门设东边第二间正中,异于大殿,还清阁设门于明间的对称格局。碑厅内外墙上,嵌有近年自祠之内集中起来的碑刻19方,有历史上重修安丰塘碑记、禁止侵塘为田的积水界石记、安丰塘图、孙叔敖石刻线像及其传略、重修孙公祠碑记等。其中明代石刻塘图,可见塘的位置、水源、斗门、灌区概况,在水利科学史上有较高价值。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一一观赏阅读,通过阅读祠内的古碑刻和文献,详细了解安丰塘的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1月9日至2月15日,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开展了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旨在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至60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

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近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意见建议 2月19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问答题。 1. 匹诺曹找到的鸡蛋打碎蛋壳后跑出来的是什么?答:一只小公鸡。 2. 木偶戏班班主心软(宽恕别人)的表现是什么?答:打喷嚏。 3.匹诺曹是用什么做成的?答:木头。 4.吃火人在饶恕匹诺曹后,准备用谁来烤羊肉?答:花衣小丑。 5.匹诺曹的脚怎么没了?答:被火烧没的。 6.是谁从吃火人那里救下了花衣小丑?答:匹诺曹。 7.劝告匹诺曹别上当的乌鸫后来怎么样了?答:被猫吃掉了。 8.匹诺曹的五个金币后来只剩四个了,还有一个哪里去了? 答:在红虾旅店付了晚饭钱。 9. 匹诺曹遇到的杀人凶手究竟是谁?答:狐狸和猫。 10.当匹诺曹被挂在大橡树上时,仙女让谁去救他的? 答:一只大鹰和一只长卷毛狗。 11. 匹诺曹因为上当受骗在哪里的监狱被关了四个月“抓傻瓜”城 12. 匹诺曹前往仙女家的路上遇到的蛇是怎么死的? 答:看到匹诺曹摔跤很狼狈而笑死的。

13. 匹诺曹和爸爸在哪里相逢的?答:鲨鱼的肚子里。 14. 匹诺曹最后有没有变成真正的孩子?答:变成了真正的孩子。 15.匹诺曹在当看门狗时发现的偷鸡贼是什么?答:四只黄鼠狼。 16.是谁把匹诺曹带到海边去见杰佩托的?答:一只鸽子。 17.匹诺曹因为什么事被宪兵抓走?答:和同学打架。 18.匹诺曹变成驴子在马戏团受伤后又有了什么遭遇? 答:被人买去想用他的皮做一面鼓。 19.和匹诺曹父子一样从鲨鱼肚子里逃出来并把他们带到陆地上的是谁?答:金枪鱼。 20.骗人的狐狸和猫最后怎么样了?答:猫真的瞎了,狐狸衰老了,浑身长癣,一侧的毛都脱光了,连尾巴都没有了。 21.匹诺曹最后在哪里见到了灯心?他怎么样了?答:在菜农詹吉奥家里,灯心作为一个小驴子因为饥饿和过度劳累死了。 1.《木偶奇遇记》的作者卡洛·科洛迪是哪个国家的?(意大利) 2.匹诺曹是(杰佩托)做的木偶。 3.为什么大家叫杰佩托是“老玉米糊”?(他那黄色假发套像玉米糊)4.杰佩托为什么被警察送到监狱去?(他对匹诺曹凶)

田野调查报告模板

解读陕北山村 ——清涧县王宿里村住户调查前言 2009年7月24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陕北调研小组,坐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在走过2110公里后到达西安。然后,他们于次日转车前往清涧县老舍古镇,再入住到王宿里村,与当地的陕北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中六人被分成两组,分别对刘仕强和刘进军两户农家进行调查。通过对两户人家经济、耕作和生活等各种情况进行记录,以及对其他村民进行采访,从而对该村和农户的状况进行记录和调查。 一、自然环境 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 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一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 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墕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看木偶戏的观后感作文

看木偶戏的观后感1 今天是星期四,也不知是什么好日子,校长竟别出心裁地请了一个演木偶戏的戏班子来到学校,真不知道校长究竟是何居心,居然平白无故地请戏班子来给我们演木偶戏看,真是让人难以理解,让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只见到了十时零五分,优美的音乐声又在耳旁想起来了,这不,第三课的.上课时间到了,老师走进教室,可出乎意料的是老师不是来上课的,而是来带领我们搬椅子到操场去看木偶戏的。只听老师一声令下,我们迫不及待地搬起椅子,冲出教室,向操场蜂拥而至。来到操场,只见操场上已经架起了一个用布蒙起来的舞台。在场的同学们个个喜上眉梢,显然心里是异常的兴奋和激动,恨不得表演马上开始。 表演开始了,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木偶们依次闪亮登场,表演的节目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七品芝麻官”,那官老爷刚直不阿,他的椅子两边贴着一副对联“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这告诉我们当官要为百姓做主,对联上是这么写的,他也是这么做的。有一次,有个少爷仗着自己亲人是大官,抢了一位大爷的酒,反而倒过来反咬一口,说那位大爷抢了他的酒,在衙门,还贿赂官老爷,可官老爷不贪图恩惠,公平的判案。 看了这场木偶戏,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不能因为别人比自己“大”,而向邪恶势力低头。 看木偶戏的观后感2 今天,在我们小区里来了一个木偶团,前三天的晚上8:30他们就要在我们小区里表演,我十分激动,那天晚上我准时到了广场,拿了一张节目单,就开始表演了。 第一个节目是《打乒乓》,这个讲的是小象和小猴打乒乓球,有趣的是,乒乓球打着打着,他就会打出来,送给一位观众,可是好景不长,只打了两球就结束了。 第二个是《木偶舞》,讲的是木偶们欢快的在跳舞,第三个节目是《懒汉和苍蝇》,一天,懒汉来到了一个地方歇歇脚,看见了一个西瓜,于是就把西瓜给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

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 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 报告

编号:FS-DY-2040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

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