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复兴——论当代仿古建筑

2008年8月

第22卷第4期

艺术探索

ARTSEXPLORATION.JOURNALOFGUANGXIARTSCOU上GE

Aug.2008

VolT22No.4

传统的复兴【摘要】仿古建筑的兴起源头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之后。进入

20世纪90年代,仿古建筑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遍地开花。文

章力求透过表象,通过与历史上相类似现象的时比论述,透视——论当代仿古建筑当代建筑这种仿古风气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仿古建筑;传统建筑;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08)04--O104-02

【收稿时间】2008-05—06

【作者简介】王弦(1982一),女,广西梧州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王弦学院20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南宁530022)艺术设计。

1.兴起的源头

今天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大同小异的仿古建筑,之

所以说是大同小异,就是因为它们多数仿的都是中国唐宋明

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其实仿古建筑的兴起源头可以追溯到辛

亥革命之后,它的兴起由三方面的合力推动:西方建筑师对

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运用;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本国建筑的

研究整理;当时官方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支持。下面对这三方

面进行分析。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不仅从经济、政治

上控制中国,西方的文化人士也大量进入中国,带来了近代的

西方文明。其中西方建筑师进入中国后,对中国大量的迥异于

西方建筑的传统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研究并运用中国

的传统建筑形式,建造了许多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建筑,

这一类的建筑带有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个人理解与

创造。如他们普遍抓住了传统建筑的大屋顶特征。运用西方建

筑同有的三段式,在顶上加上传统的屋顶。他们在建筑装饰上

使用了传统建筑的斗拱形式,把它们附着在高高的建筑实体立

面上,如辅仁大学的学生宿舍楼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的研

究有很强烈的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

回顾中国的近代建筑史,有一种建筑现象一直贯穿始终。

至今仍是中国建筑界关注的焦点,那就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的追求。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师大多数都是留学欧美、日本归来

的。他们学习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理论与技术,在归

国后,遇到的是怎样弘扬传统建筑优良工艺,创作中国民族形

式的难题。当时的建筑师有意识地掀起了“吾国固有之建筑形

式”的讨论与实践热潮,这是众所周知的。一方面他们整理中国

的古建筑遗迹,建立了较完善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代表人物有

梁思成先生,他主持的营造学社,跋山涉水,整理了中国古建筑

图1广州中山纪念堂104的遗迹,为后入

继承中国传统建

筑的精髓做了坚

实的工作。另一

方面,在实践上,

中国的第一代建

筑师们创造了相

当丰富的民族传

统形式的建筑作

品,最典型的代

表就是南京的中山陵与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图1)。这两个作品

的设计师为同一人,他就是毕业于美国宾希法尼亚大学的建筑

师吕彦直先生。这两个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西方的建筑结构

上使用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形式,体现了当时的“古为今用,洋

为中用”的思想。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师们对中国的传统民族建筑形式

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创造了一批中国传统形式的作

品,除了以上提到的吕彦直创作的典型作品外,另一位建筑师

的作品则更加丰富多彩,他就是杨廷宝先生。他的作品更多地

体现了古今结合、中西合璧的思想。

总结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成就,他们在创造中国固有的建

筑形式的道路上,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成果上,坚持了

严谨的现实主义探索精神,努力探索自己的道路,实践着“古为

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了自己

的贡献。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这是中国社会变革的转折点。在建

筑界,政府倡导和支持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探索和运用。具

体的体现则是南京政府对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建造的支持,包

括资金和土地的支持。也就是说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主要在政府

的支持下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本质上是官方建

筑,这是非市场化和非商品化的建筑,这就导致了资金上的不

计成本,其中以申山陵的工程承包商亏本经营,超过了预算8

倍的造价最为典型。官方对建筑的支持固然不失为好事,成就

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但也制约了建筑师的建筑创造活动,

将其限定在一个固定的建筑形式范畴内。这形成了当时特殊的

建筑文化现象。

总结以上三点,当时的建筑并非一味地仿古,它们有很多

创新之处,如西方建筑师将西式建筑形式与中式建筑形式结

合,中国建筑师将西方先进建筑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结

合。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虽然使用

程度不同,但都是对中国传统优良建筑的继承,在形式上的仿

古很突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即试图在中国传统文明占主导作用下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摆脱

落后。这也成为了仿古建筑兴起的源头。

2.当代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建筑经历了从对苏联的模仿照搬。

到“文革”的毫无建树,再到改革开放后生机勃勃的发展和对各

种建筑形式理论的探索,仿古建筑又有兴起之势。那么仿古建 万方数据

传统的复兴——论当代仿古建筑/王弦

筑在今天兴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以下分两点论述:一是西方建筑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西方建筑界逐渐开始怀疑通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现代主义理论。现代主义倡导功能至上,形式单一与冷漠,逐渐形成了霸占世界的国际主义,造成了多数城市的相似。人们开始质疑现代主义,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理论慢慢形成与传播。它具有对现代主义的挑战与否认,反对密斯以来提倡的“少就是多”的说法,提出“少就是烦”的说法,主张以装饰的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功能至上。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上折衷处理,打破了国际主义多年的垄断,开创了新的装饰主义阶段。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传播到中国,适逢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的兴盛。没有经过现代主义理论熏陶。中国很容易就能接受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理论。特别是后现代提倡注意使用历史的装饰丰富视觉的观点,是最为人所接受的。中国的传统建筑最让人瞩目的就是各种装饰,它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历来很重视文化内涵,试问人们是愿意居住在一个方正单纯的现代建筑里。还是更愿意在一个传统的四合院里生活呢?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是人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四合院无论何时都更能让一个中国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能看到北京西客站上耸立的大屋顶,听到“夺回古都风貌”的口号。

二是城市的“大建设”高潮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原有的结构正处在大范围的崩溃中,在这种崩溃的同时,是大规模的建筑建造。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近乎无知与疯狂的糟蹋,究其实质是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面对席卷而来的西方“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出谋献策,他们认为我们应当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不可以失去中国传统的建筑文脉,特别是城市原有的肌理。这样的理论理所应当得到重视,但由于在此前的“文革”期间,对传统的破坏是非常厉害的,导致了许多有历史文明意义的古建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无法恢复,这是其一。在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对城市的建设加快,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了一些古建筑的损坏,这对本来已经处境困难的古建筑无疑是雪上加霜。人们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我们的许多古迹已经无法重现了。

既然无法重现,人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就是利用已有的古建筑知识,重新建造,因此,仿古建筑便陆续出现。渐渐地人们发现仿古建筑很讨好,首先是有文化气息,能使人们重新看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对于建筑师来说,也可以显示出设计者对传统建筑的继承;第三,对于官方而言,则可以作为地方的形象。三者得益,仿古建筑的风气便在大江南北兴盛起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边是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的损毁破坏,一边是仿古建筑的大兴建造。

因此,当代仿古建筑的兴起并非偶然,它与上世纪初兴起的仿古建筑有着内在的相似性,两者都是对传统的继承。不过上世纪初的兴起,是中华民族处于历史上生死存亡的关键.民族主义情结高扬的背景下,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将本国优秀的建筑文化进行保护与发扬。而当代的这股风潮的兴起是对西方理

论的传播与传统

建筑文化已经遭

到破坏的弥补,发

展到现在已经有

泛滥的趋势。

3.仿古建筑的

合理存在

对于现在如

此之多的仿古建

筑的出现,笔者认

为相当一部分是

非常优秀的作品。

(1)是对原有

古建筑的衬托。这

类型的仿古建筑

依附在古建筑周

边,不是过分地显图2霁霖阁外观

示自身,而是对原

有的古建筑起到补充与衬托的作用,有些还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例如位于成都武侯祠东面的“锦里”,就是一条依附于武侯祠古建筑的仿古街。它沿武侯祠东面建造,长度不过四百米。两面的建筑是典型的穿斗式古建筑,尺度宜人,建筑的色彩装饰与武侯祠统一,街道蜿蜒,铺青石板的地面干净整齐。在这里面,聚集了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各类工艺美术品、小吃、民俗表演。这里已经成为人们到武侯祠参观后必来的场所,因为它本身所处的地点合适,所具备的文化气息使人愿意到这里来休闲娱乐。

像这类的仿古建筑有很多,很多地方都做类似明清的一条街,里面也聚集了各地有特色的民俗。但是我觉得这类的建筑不可太多太滥,以免造成“千街一面”的状况。另外,选择建筑的地点也要相当谨慎。

(2)在风景区内的仿古建筑。在一个风景区里建造仿古建筑也非常常见,但是怎样才算高质量的仿古建筑呢?我认为应该具备两个特点:其一,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其二,具有地域性的建筑特色。

南宁青秀山,山体不高,山势平缓.树木葱茏。在这样的环境里建造一个国宴厅,应该怎样来构造呢?霁霖阁(图2)的建成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它的选址就很巧妙,它坐落于湖边上,远眺最高处的龙象塔。它的建筑色彩由白墙、青瓦、红柱构成。建筑的装饰上选取了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装饰,如两侧塔楼的壮锦装饰纹样,红色的垂柱,整个建筑非常清新高雅。内部的结构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曲折幽静精髓,装饰也具有浓厚的广西民族特色。霁霖阁的成功证明了仿古建筑并不一定只能仿照中国传统建筑。中国有很多的地域、民族特色,只有真正抓住了这些地域、民族特色的建筑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霁霖阁是具有非常丰富的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仿古建筑。

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直是设计寻找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因为只有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新。仿古建筑是设计师探索的结果,它们将成为中国建筑史的又一篇章。

(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

105

 万方数据

传统的复兴——论当代仿古建筑

作者:王弦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刊名:

艺术探索

英文刊名:ARTS EXPLORATION

年,卷(期):2008,22(4)

被引用次数:3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钱小虎.QIAN Xiao-hu现代建筑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7)

2.李舜.王家民.LI Shun.WANG Jia-min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14)

3.徐虹欣浅谈仿古建筑设计[期刊论文]-科技与生活2010(6)

4.姜磊.陈方慧.舒畅.Jiang Lei.Chen Fanghui.Shu Chang仿古建筑的真实性探讨[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08,26(6)

5.李剑平仿古建筑形式面面观[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2,28(1)

6.牛毅胜浅析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会议论文]-2008

7.伍燕南.WU Yan-nan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谈对建筑仿古的反思[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8,34(32)

8.卢中一.斯满芳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期刊论文]-城乡建设2003(10)

引证文献(3条)

1.张阿玲.张大伟对西安市仿唐建筑形式的思考[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 2009(7)

2.徐一斐.陈盛彬.邓阿琴浅谈园林仿古建筑的时间与空间[期刊论文]-中外建筑 2011(7)

3.张赟中国人的现代"庭院"[期刊论文]-艺术评论 2009(3)

引用本文格式:王弦传统的复兴——论当代仿古建筑[期刊论文]-艺术探索 200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