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下的困惑和应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3751797.html,

新高考改革下的困惑和应对

作者:丁晓莉赵红永王明霞

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9期

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基本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及招生制度也一直在变革当中。自高考恢复40年以来,就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命题方式等方面,改革进行了十数次。历年中,针对高

考科目的改革次数最多。自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趋向于减少考试科目。从1981年的文科6门、理工7门的科目模式,到2000年全面推广的3+X模式,教育部门的初衷:一个是通过调整来减轻学生的负担,二是通过改革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非就业招生处的高校老师,又家无考生,笔者已经有近20年未关注高考改革情况。2017年,作为新生班主任赫然发现班上居然有学生“未学过物理或化学”,在笔者所在的材料及化学学科,这两门课程堪为基石。再进一步,发现这部分“未学过物理或化学”的学生全部来自浙江省。当然“未学过物理或化学”的说法有些偏颇,确切点说,高考未参加“物理或化学”科目的考试,知识储备较其他省市的考生薄弱。学生入学后,发现若干课程难度大,部分考生甚至萌发了退学的想法。作为教育大省,浙江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翻开浙江省高考改革的进程表,根据2014年颁布的浙江高考方案,最重要的变革有两点。

1 考试不再分文理,不分批次按专业+学校来填报志愿。这对于全面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非传统名校若有一流的学科,理论上招收到优秀学生的几率也会增大。然而,近几年的名校情节越来越趋向于严重化,名校背景已然是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强相关因子,更容易被企业所认可。甚至于政府机关都如此,如北京公务员考试也要求北京外院校应届毕业生必须有“985”或“211”的院校背景,随着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正式确认,该规定也已改成“双一流”高校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投报相关专业的初衷不一定能得到实现。可能在专业面前,学校还是首选。即使取消了“985”、“211”,取消了批次,大多数人还是宁可选择名校排名中靠后的专业,也不愿意选择非名校的一流学科。尤其是非热门专业,即使入选了双一流学科,非名校招生瓶颈也不见得会有所突破。何况在招生就业等领域,地域优势也逐渐加强。很多学生宁可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一般院校,也不愿意去欠发达地区的名校。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吸收优秀生源,是非传统名校避无可避的问题。除去地域等不可变因素外,发展“特色”还是关键。毕竟学科评估机制给了普通高校上升的阶梯。当然,在寻求突破的道路上,固有特色学科与新兴学科的有机结合和交叉互补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另外,在就业方面,社会及企业对于人才的定义是否应不局限于名校,是否可以更倾向于专业方向。

2 高考科目变成“3门固定科目+3门选考科目”的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固定,其他科目考生自主选择。高校按专业对考生的3门选考科目提出相应要求,考生1门符合即可报考相关专业。这一点是最能体现减负目标的,然而,这也引发诸多问题。首先,本文伊始便提到的,材料及化学学科招生的学生在物理或化学学科有短板。这对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非常的不利。对于高校来讲,在管理上也带来压力。因为2017年我們首次遇到这样的困难,并没有引起校方足够的重视,仅仅将此做为个案,由此导致的结果由学生自己承担,自学跟上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