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地理热点

2015年高考地理热点

一从地理视角分析2015年高考十大热点问题

在高考命题中,地理的重点集中在本年度的重要热点问题及其发生地区。近年来,高考命题十分注重运用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设计全新的情境,考查热点地区有关的地理特征或者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准确预测2015年高考命题的具体区域和热点问题,并且对这些区域有关的自然、人文特征进行综合复习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命题者十分注重运用热点材料设置的背景,使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试题的要求调动所学知识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者以当前的时政热点问题作为背景资料和具体的区域图为切入点,但也不是刻意去追求知识与热点的结合,而是采取更加隐性的方式创设试题情境,使试题既立足于学科教材之上,又游离于教材之外,正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2015年高考应重点关注以下十大热点问题:

一、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贸易和交流网络 ,“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包括以下几条线路: 中蒙俄经济带:主要通过环渤海、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的交 通与能源通道,并向东连接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俄罗斯连接欧洲。 新亚欧陆桥经济带:通过原来的亚欧大陆桥向西通过新疆连接哈萨克及其 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 中国-南亚-东南亚-西亚经济带:通过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 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通过亚欧陆 桥的南线分支连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 海上战略堡垒:分别由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北部湾等地 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 “一带一路”的意义: 有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扩大和深化对外 开放;有利于推动区域合作,走向共同繁荣;有利于 增强中国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从未来态势看,建设“一带一路”既有利于我国 西部开发,实现产业升级,又使沿海地区更加便利地 开展全球贸易;既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又开拓了国际市场,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 场空间。

【热点案例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提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

的战略构想,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

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材料二:“一带一路”示意图。

(1)“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景观

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马六甲海

峡附近常年受_ 带控制,风浪较

小;夏季科伦坡附近向 (东/西)航行的船舶能顺风顺

水。

(2)“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A 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一路一

带”的西端B 地区乳畜业发达,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 _。

23 °26 ′ 0 ° 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经济带”,联系了我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西方传统工业区的成功转型对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有,。【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赤道低气压带东(2)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城市水平高,传统饮食习惯,市场需求量大(3)优化产业结构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热点案例2】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希望通过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五通”逐步形成从中国到中亚及西亚等地区的区城大合作促进所在地区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下图为我国新疆与中亚局部地区图。

材料一2014年0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材料三下图为不同时

期咸海卫星图

片对比

(1)图中锡尔河的补给方式是。该河流域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2)图示卫星图片反映了咸海的变化,分析产生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3)中亚哈萨克斯坦国近年来与我国经贸文化来往密切,试分析该国与我国开展经济文化合作的有利条件。。

【答案】:(1)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

(2)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降水少

人为原因:无节制引水灌溉(过度引水)

(3)该国是我国陆上邻国,边境漫长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1分)该国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我国拥有资金、技术等优势,两国经济互补性强(1分)欧亚大陆桥连接两国,交通便捷

【热点案例3】综合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资源、交通、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等的影响。

【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回答就可酌情给分。

资源:和沿线国家形成资源互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增加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

交通:

将东北亚与东南亚通过中国大陆高铁网便捷的沟通在一起,真正形成亚洲地区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一带”主要是从通路着手,通路所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提升空间更大,其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或“一路”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真正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首先着手的必将是通路、通航

工业:

在中国国内近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势下,中国和中亚乃至向西更多国家的工业合作 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可以为中亚等各国借鉴。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设施等不断修建,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能得到有效利用。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农业:深化与农业资源丰富的沿线国家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合作;增加农、林、渔产品的进出口及农业技术交流。

商贸: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自由贸易关系,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如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宜加强与沿线各国贸易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的交流合作。

文化:扩大人文合作领域,促进民间交流合作,为深化合作夯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通过双边、多边场合和媒体传播等渠道,宣介“一带一路”核心理念及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经济合作和民生项目。

二、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该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

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该纪

录片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

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柴静个人出资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短短两日内在互联网上

的点击率超过一亿次,令环保问题在“两会”前成为热门话题,将推出

环保相关政策。2015年3月1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对引起关注的

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表示赞赏,称其行为值得敬佩。

雾霾天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热点案例1】:右图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地球观测站公布的一幅卫星照片”,读图完成

1~2题。

1.图示信息显示,我国华北北部地区正经受

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 .暴雪 B .雾霾C .地震 D .泥石流

2.

日本称本国也受到了此次灾害的影响,促使

北京

天津

此自然灾害东行的动力可能是

A .千岛寒流

B .日本暖流

C .东北季风

D .西北季风

【答案】:1.B 2.D

【热点案例2】: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 气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3.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4.雾霾天气时,右图中的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⑤增强

【答案】:3.C 4.D

5. 有关雾霾天气叙述正确的是

A .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 .雾霾增强了地面辐射

C .雾霾加大了气温的日较差

D .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6. 下面关于雾霾对人类直接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①市民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剧增 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

③导致诸多生活用品物价上涨 ④加剧城市道

路拥堵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5.A 6. D

2014年11月APEC 会议期间,北京出现了久违的蓝

天,一些网民称其为“APEC 蓝”。读2014年11月13日北京PM2.5污染物排放构成图,完成7题。 7.要使美丽的“APEC 蓝”成为“新常态”,以下措施中合理有效的是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禁止外地机动车进入

C.全面关停污染企业

D.洒水车日夜不停工作

【答案】7.A

三、京津冀城市一体化

【热点案例】:京津冀一体化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阅读下图及相关文字资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沿海有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随着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战略的实施,三大城市群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 如下图:

机动车 燃煤 工业生产 扬尘 其他

材料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是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带动北方经济协调发展的急迫需要。京津冀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为此,保定和廊坊今后要承接首都部分功能的迁入。如图:

(1)比较环渤海地区、 长三角 、 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区域

①区域经济差异比较:区域内部发展差异最大的是________; 产业结构比例最合理的是________; 区域经济实力位居首位的是________。

②城市化的模式比较:环渤海地区________; 长三角地区________; 珠三角地区________。

(2)分析北京进行城市功能疏解的主要原因。

(3)保定和廊坊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对保定和廊坊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什么有利的影响。

(4)当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有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 (1)①环渤海地区 珠三角 长三角 ②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2)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交通拥堵;公共资配置短缺;空气及水污染严重,环境恶劣;人口就业压力过大;土地昂贵,住房紧张等。

(3)第三产业结构将大幅提高,而第一及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则有所下降,使三大产业比例趋于合理。

(4)水资短缺 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工农业生产中做好节水方面的技术推广,如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四、南水北调中线

本热点属于意义类问题,

例如治理水土流失的意

义、治理荒漠化的意义、

某种资源跨区域调配(西

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

北调等)的意义。回答这类

问题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方面去

作答。

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华北地区地理环境产生有利的影响。

经济效益——缓解水源紧张,促进缺水地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增加城市用水,美化环境;缓解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遏制因缺水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利于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社会效益——缓解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

如: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沪宁杭地区的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等。解决这类问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去作答。

【热点案例】: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进京,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29~30题。

1.丹江口水库给汉江下游带来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A.灌溉B.航运C.防洪D.养殖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调入区的影响是

A.改善库区生态环境B.控制地面沉降

C.延长航运时间D.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答案】1. C 2.B

五、高速铁路

【热点案例1】:2014年12月26日上午,兰州铁路局开通

兰州至乌鲁木齐首趟动车,这标志着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

长的高速铁路将全线开通运营。与原有兰新铁路相比,兰新

高铁在设计时更接近城镇,居民出行也更加方便。图10为

兰新铁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影响兰新高铁选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气候B.社会经济

C.地形D.技术

2.兰新高铁开通运营的积极意义有

①提升原有兰新铁桂路的货物运输能力;

②促进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③加快新疆油气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

经济优势;

④间接拓宽新疆瓜果粮棉的运输通道;

⑤沿线商业网点显著增加;

⑥增进民族团结,加快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⑥D.③、④、⑤、⑥3.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强。(3)家庭农场模式的优点:有利于科学种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的社会化,实现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4)发展意义: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克服了小农分散经营的缺点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又必然促使农业劳动力减少并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从而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而农民收入的增加

又必然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促使市场扩大,推动工业发展;最终随着 家庭农场的建立和发展,广大农民都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七、气候变暖

【热点案例】: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大

B .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量较大

C .城市化速度与碳排量呈正相关

D .各国应承担同等的碳排放责任

2.当前我国应采取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主

要是( )

①开展植树造林②减缓工业化进程

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④开发新能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B 2.D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全人类的共识,该考点成了考查的热点,以最新时事材料为背景,或与温室农业等具体案例相结合,考查对全球变暖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趋向。全球变暖的原因、温室效应的原理,全球变暖的影响,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中国的节能减排措施。

(1).全球变暖的原因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能够掌握分析相关问题的方法,注

意原因探究,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方面;分析造成的影响,

有不利的影响和有利的影

响两方面,分析问题遵循正确的方法。

八、“百度迁徙”

春节前后是我国人口流动最活跃的时期。“百度迁徙”结合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定位,可以全程、动态、即时、直观地展现这一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轨迹。

【热点案例】:下图为“2015年2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日)10时以杭州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图”,表为“进出杭州旅客部分来源地和目的地城市用其人数比例”。读图回答1~2题。

1.“百度迁徙”最可能运用的地理信息技

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

B.遥

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D.遥

感技术、数字地球

2.下列对表2数据的分析,合理的是()

A.这一天的人口流动均为务工人员返乡

B.上饶是杭州外来务工人员的来源地之一

C.这一天人口多流向大城市

D.29.47%的人口从上海经杭州前往上饶

【答案】1.C 2.B

九、电动汽车充电

2015年1月15日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国家电网建设的京沪高速充电系统全线贯通,在这条高速公路每个休息区都建设有汽车快速充电系统。那么今后电动汽车可以自由往来京沪地区,不必再担心充电问题。

【热点案例】:1.影响京沪高速充电站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太阳能分布B.技术C.交通线D.地形

2.通过京沪快速充电站分布可得出()

①南北交通运输更加方便快捷②有效缓解我国

南北客货运输压力

③充电站布局将来会与普通加油站的布局类似

④京津唐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联系更加紧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1.C 2.C

十、埃博拉疫情爆发

截至2014年12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数据显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肆虐的利比里

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西非三国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达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373人。

【热点案例】:下图为最新埃博拉疫情爆发高风险区地图(图中颜色较深部分),完成1-2题。

1.埃博拉疫情爆发高风险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A.①B.②C.③D.④

2.有专家认为,埃博拉病毒可能发生变异,未来可能(或现在已经)通过空气传播,对于甲地区来说,病毒向内陆地区传播风险最大的是A.1月

B.3月C.7月D.11月

【答案】1. D 2.C

命题动向

近年来,高考对我国气候及其与农业发展关系的分析考查较多,常见的考查角度还包括气候成因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城市区位选择的分析,水旱灾害的成因,农业资源的评价及农业自然与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分析,各大区域的自然经济发展特征及各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东、中、西经济的协调发展等。

在复习时要注意强化区域定位意识,始终贯彻空间意识,适当关注热点问题发生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背景,把各考点内容的掌握落实到相应的区域图中,夯实基础。将必修与选修的地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相结合,并运用其分析我国自然地理中要素的分布及成因,理解掌握我国经济地理的具体分布和特征,以培养自身的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对于此类时政热点问题的分析,我们应注意:综合一年来国际重大时政问题,尤其是根据与中国利害相关的热点问题的发生地了解时事背景,整理该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等知识点,关注我国政府的立场和主要政策等,

复习中应如何对热点进行分析

一般是以热点为切入点,考查热点地区的自然经济等概况,或就热点本身涉及的问题来分析,考查相关知识。那么,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如何对热点进行分析呢?

1.注重高中地理系统知识、地理思维方法和观念在“热点”问题所在区域的整合

每一个热点问题所在的大洲、分区和国家或地区,其地理环境都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处理这些环境要素要用综合思维、区域思维去分析、归纳,主要内容有:(1)明确其地理位置和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经纬度间隔、经纬度大小变化的方向和规律)、相对位置(相邻区域、海陆位置)、范围、图形轮廓、界线。(2)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地形地貌成因、分布、特点;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与分布。(3)人文要素包括资源和能源类型、特点、分布;工业和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特点;交通运输现状;城市和城市化;文化和旅游;人口和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4)在处理环境要素时要认真研究各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自然和人

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运用所学原理、思维方法和技能,分析、解释“热点”问题的现象、成因和规律“热点”问题教学与复习的本质意义,不是为了体现地理知识的时效性,而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新的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并巩固已学知识,使地理成为我们终身有用的工具。

3.每一个“热点”问题所在区域的环境要素都要尽可能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工具。通过地图,使我们能更好了解热点问题所在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了解所在区域的河流、气候、地形、地貌及经济发展概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方位感,使研究的对象更加具体。

4.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热点”问题

地理复习中所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在不断地丰富,研究的对象、方法、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特别是当前文科综合考试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时代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学生对“热点”问题要有独特的敏感性,既要考虑某一热点的地理背景,也要考虑相应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背景,能够灵活运用三门学科知识,培养综合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注时事,掌握热点材料,热点时事要回归教材,热点区域或时事只是提供背景材料,在考查过程中,一般不会考查时事或热点本身,通常是以热点或时事为线索,考查热点或时事区域的地理特征。热点时事区域复习还要注意与政治、历史相结合,高考中热点区域或时事通常以文综形式进行综合考查,考查热点区域的历史背景、政治意义和地理区域特征等。所以在日常复习时,要用文综的思维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如一直作为区域热点的中东地区,以及全球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等,在分析时应包括其历史渊源、政治因素和地理特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