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_陈良

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_陈良
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_陈良

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的进展与走向

陈 良1,张大均

2

(1.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摘 要: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是:研究思维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研究领域从零散到系统的建构;研究方法从单一到整合的改进。通过对我国青少年心

理健康研究的反思,我们得到了如下认识: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目标;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价值追求;中国化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进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9)11-0074-06

Progress and trend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n the past 20years

CH EN Liang 1,ZH ANG Da -jun 2

(1.Research I nstitute o f Ed ucation Science ,Southw 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2.Research Center o f Mental H ealth Education ,S outhw 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

Abstract :In the past 20y ears ,the research of ado lescent mental health in China has g ained som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w here there 're changes in thinking mo de from nega -tive to po sitive ,construction of re search field from fragm ent to sy stem ,and research method from single to integ ration .By the reflection on the study of mental health ,w e drew the fol -low ing conclusio ns :enhancing people 's mental quality is the basic aim in the research o f mental health ,accelerating people 's m ental harm ony is the value aspiratio n in the re sea rch o f mental health ,and chinization i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 pment of the research of mental health .

Key words :adolescent ;m ental health ;research ;prog ress ;trend

自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 .S .H all ,

1904)的重要著作《青少年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一书问世以

来,青少年心理问题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

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较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1]

,

·

74·2009年11月第30卷 第11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 nal of H ig he r Educatio n

N ov .,2009

V ol .30 N o .11

收稿日期:2009-07-16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XSH01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Z D00031)作者简介:陈 良(1979-),男,湖南长沙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张大均(1954-),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在此之后,心理健康研究才日渐繁盛。我们对收录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所有的核心期刊数据以“心理健康”为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发现,1988年以前仅有48篇文献,1988~1997年有898篇文献,1998~2007年有5867篇文献,可见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呈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这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心理健康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主要关注社会转型所导致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现在这十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引入,心理健康研究快速发展,并开始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美好心灵的培育。回顾我国近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理性反思,对深化该领域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取得的主要进展

回顾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迅猛发展,其主要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1.心理健康研究思维: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消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消极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矫治,热衷于制订心理病态的标准,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2]或者说,消极取向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心理,而不是研究健康心理状态。消极心理学思维下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关注对负性情绪的诊断与评价。[3]有研究者对1987~2002年间发表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关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使用最多的研究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而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4,5]人的负性情绪是回避危险的行为抑制系统,其目的是通过抑制,回避导致痛苦惩罚和其他不利结果,而使机体免于困扰。[6]从进化的角度看,负性情绪是有适应意义的,可以使人获得暂时的好处,如逃避或攻击。那么,一个少有负性情绪的人是否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呢?实际上,免于心理疾病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一个人是否积极地热爱生活,是否有效地发挥了个人潜能,是否活得精彩,才是心理健康与否的真正指标。消极的心理健康研究过分关注心理病态,忽视人类的美好禀性,忽视人所具有的超越疾病的心理能量。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度中,生活着许多内心快乐的人,他们体验着、享受着人生的幸福,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这些人积极进取、健康达观,亦应成为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事实上,不理解心理健康的人就不能理解心理病态的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受积极心理学思维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呈现出两个转变:一是心理健康诊断内容的转变,二是心理健康研究观念的转变。积极心理学主张适应与发展并重的二维诊断模式,并已经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7],这一转变在我国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均有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已有学者明确指出,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8]。积极适应,即个体能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各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及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这是心理健康的初级目标;主动发展,即各项心理机能和优秀品质的主动、健康发展,这是心理健康的高级目标。在实证研究方面,最近几年有关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体验以及健全人格等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愈来愈丰富就是最好的见证。我国心理健康研究观念的转变,简单的讲就是从传统“救失”到积极“长善”。以往的心理健康研究,多数以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为己任,心理健康研究者无不将克服心理障碍作为基本目标[9],这就是所谓的“救失”。而当前的心理健康研究,研究者通过实施积极的心理评估与干预[10],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开发人性中固有的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并尝试建立科学、完备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此来有效预防各种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出现,这就是所谓的“长善”。

2.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从零散到系统的建构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领域一直也较为零散,从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的研究领域按其受到研究者重视的时间顺序可概括为:(1)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这类研究最早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整个心理健康研究中所占的比重最大,1991年以前的文献基本上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为主。(2)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这类研究全面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是在1992年以后,探讨较多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心理教育等[11],而个体因素

·

75

·

则主要考察人格特质、认知和归因风格、情绪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12](3)心理健康的干预性研究。干预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治疗性的干预主要由医疗机构主持,而发展性干预则通过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以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形式来承担。干预性研究开始得到重视是在1997-2001年这段时间,典型成果有刘金明对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及达成策略的理论探讨[13],杨芷英对师范生健全人格塑造的研究[14],雷雳等对学业不良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15],以及张大均等人对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培育的研究[16]等。(4)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又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前者主要关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跨文化研究是横向比较研究的典型代表;后者着重考察心理健康水平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情况,元分析与横断历史研究是此类研究的常用方法。从时间上看,跨文化研究开始得较早,徐秦等人在1989年就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了测试[17],而纵向比较研究的代表性成果[18~20]则多出现在2005年以后。

社会的急速变迁,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伦理价值的多元选择,使青少年的成长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而其心理问题也呈现出复杂与多变的特点。如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不仅是个人问题,常常涉及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面因素;学生问题的类型也不再限于学业、交友等方面,性、经济、法律、心理与生理的健康等问题交织。[21]因此,心理健康的研究领域朝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是必然的,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体自身的层面,或者说仅仅是对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只能是对心理健康研究的价值与功能的窄化。我国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从零散到系统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同研究领域的系统化,如北师大董奇教授主持的科技部重大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其研究领域涉及学生心理发育状况、影响学生心理发育的相关因素和不同地区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的比较等;其二是同一研究领域中具体研究变量的系统化,如有研究者明确指出,要经纬结合构建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体系,以心理问题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为经,以家庭、学校、社区为纬。[22]当然,我们绝非要否定研究者在心理健康的某一领域或以考察某一变量为主做深入而细致的研究,那样也可以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心理健康研究最终要服务于人的幸福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讲,研究领域从零散到系统的建构,既是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取得的进展,也是未来心理健康研究应该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

3.心理健康研究方法:从单一到整合的改进

心理健康研究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整合。各种资料显示,心理健康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各流派关注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受认知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学派影响的心理健康研究有愈演愈烈之势:研究者不断增加,研究结果相继问世,可同时,心理学各流派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分歧也在加剧。[23]各学派之间的争吵一方面导致心理健康标准难以确定;另一方面,由于心理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而各学派又多从本学科的需要出发,坚持各自特有的研究方式,在对同一种心理问题的解释上也经常会存在较大的分歧。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虽然从一开始就受到教育与心理领域各学派的密切关注,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停留在生理、心理或教育单一取向上,各持一端;二是协作研究少,往往单枪匹马,零打碎敲,难成气候。[24]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张大均等人以提高人的健全心理素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为出发点,在分析已有心理健康研究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研究的“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25],可谓是心理健康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有益探索。此后,整合研究模式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可以说,从单一学科研究到多学科的整合研究,不仅是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在方法学上取得的进展,更是准确而真实地揭示人的心理面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研究由单一方法向多方法的整合。从我国心理健康研究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来看,总的特点是实验研究繁盛,理论探讨相对滞后。在理论研究方面,早期主要是对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探讨[26],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积极的心理健康观[27]的引入,心理健康的质性研究受到了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在实验研究方面,早期主要是翻译国外的心理量表对心理健康的状况实施测评[28],而随着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学者也研制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代表性的有俞国良等人1999年研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29],许明智、龚耀先2004年研制的《心理健康量表》[30],郑日昌等人2005年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31]和王极盛等人2006年研制的《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32]等。当前,一些心理学研究最新的技术手段也被应用到心理健康研究中

·

76·

来,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 RI)、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更具有科学学的意义。实验研究追求量化,讲究控制性,以实现研究的科学性。史论研究追求定性,旨在从不同角度来了解个体和社会现象。对于这两类研究,不宜简单地区分优劣,各有所长,实验研究是史论研究的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33]。因此,当前心理健康研究更多的是从研究对象整体出发,统筹考虑,综合分析,以多种研究方法整合的方式进行,多途径多角度地探讨人类心理的奥秘[34]。

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的未来走向

1.健全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目标

“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本土化概念。有研究者对心理素质的涵义进行了如下概括: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35]心理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而心理健康则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它们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重要层面,心理素质是里层,心理健康为外层,二者紧密联系。从心理素质的功能看,心理素质的高低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人,很少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经常处于健康状态;心理素质水平低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易处于不健康状态。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的功能状态和标志之一。从心理素质的内容要素-功能价值的统一性意义来看,心理健康又是心理素质的功能性表现层面。心理素质包含从稳定的内源性心理基质到外显的适应性行为习惯的多层面的自组织系统,那么心理健康作为外显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是心理素质的功能性成分,二者的关系是“本”与“标”的关系。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总体上还不够深入,仍有许多研究停留在心理问题的揭示与诊治层面,以至于心理健康研究治标不治本。当前,除了要在技术手段层面对心理问题的发现与诊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更广泛的实证检验之外,同时必须重视研究如何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深入探讨从内源性心理基质的层面来发挥人的潜能,培育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人自主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这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未来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目标。

2.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价值追求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心理健康研究,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是近年来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共同探索的问题。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阐述了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的关系,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6]和谐社会不仅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民众社会心理的健康、和谐,保持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是建设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研究要重视处理好个体的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具体而言,有研究者认为[37],心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努力应着眼于三个重要而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即:(1)澄清影响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与环境和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规则、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2)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明确的建议,以确保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个人、团体的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3)廓清各种人际差异、团体差异对个人的影响,总结人们对各种差异的耐受程度和影响因素。尽管研究者的上述看法是对整个心理学研究提出的呼吁,但同样适合心理健康研究。把心理和谐作为心理健康研究的价值追求是时代的要求,心理健康研究者及工作者都应该深刻认识心理健康研究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重要意义,共同为社会心理和谐做出更大的努力。

3.中国化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方向

和心理科学一样,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是舶来品,近20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以对西方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进行引进、阐释、验证和借鉴为主,真正本土化的研究较少。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西方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中国人必然面临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因此,心理健康研究必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内涵,立足于中国人的特点,开展科学实在的中国化研究。

首先,心理健康研究要紧密结合当今中国的时

·

77

·

代背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不断进步,国家日益富强。然正值举国上下都在为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欢欣鼓舞的时候,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其意义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确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今社会还不够和谐。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等这些问题都对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要实现心理健康研究的中国化,就必须正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实现心理健康研究与社会现实的和谐互动。

其次,心理健康研究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中国社会的各种处境不利群体。社会是由正常群体和各种处境不利群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各个社会群体都处于心理健康和谐的状态,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38]概括起来,当前中国社会主要有以下几类不利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研究者重点关注。(1)留守儿童青少年。农民工进城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家里托人照管,在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家庭环境中,如何使留守儿童青少年保持心理的和谐和健康,摆脱孤独感等,为研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2)流动儿童青少年。农民工进城的同时将孩子带到了城市,如何使这些孩子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融入社会等,为心理健康研究提出新要求。

(3)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父母离异对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道德品质会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如何使离异子女健康、和谐的发展也为心理健康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4)贫困儿童青少年。贫富差距以及城乡差距对贫困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农村贫困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促进贫困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是体现和谐社会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心理健康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再次,心理健康研究要体现对中国人的生命认知。其一,心理健康研究者应当深刻认识中国人的文化特性,包括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对人对事的态度、行为习惯,认知风格等。这是人格和社会心理层面的课题,但是对于心理健康研究而言是尤其重要的,因为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很多时候就取决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怎样地生活,他生活得怎么样。其二,心理健康研究的方法与手段要能够揭示出中国人的心理特性。虽然心理健康研究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都是舶来品,但事实表明,过多的使用国外翻译过来的测量工具,一是导致研究成果大量重复[39],二是由于文化背景、测量时间和测量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国人的心理特性。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摄取和借鉴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选择,在摄取和选择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化的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体系,开发中国化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推动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22] 张大均,吴明霞.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

及对策研究的理性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4,30(2):27-31.

[2] 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

刊,2006,(4):52-55.

[3] 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

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4] 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5][28] 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7(2):124-126.

[6] W A T SON D.Positive Emotio n.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Ox fo rd U niv ersity P ress,2002.106.

[7] SHA N NO N M S U LDO,EM I LY J SH AF FER.Lo o-

king Beyo nd P sychopatho lo gy:T he Dual-F actor M o del

of M ental Health in Yo uth[J].School Psychology Re-

view,2008,37(1):52-68.

[8] 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

育研究,2002,(1):71-75.

[9] 胡琳丽.谈大众积极型心理教育[J].电子科学大学学

报(社科版),2008,10(1):101-103.

[10] 江雪华,申荷永.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评估与干预中的

运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99-101.

[11] 陈慧平.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环境要素[J].北

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1):10-14.

[12] 马慧霞.中国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的研究综述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4-216. [13] 刘金明.论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及其达成策略[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52-53.

[14] 杨芷英.师范生健全人格的构建与塑造[J].青年研

究,1997,(9):33-38.

[15] 雷雳.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干预[J].心理

学动态,2000,(1):58-62.

[16] 张大均,冯正直,郭成,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

78·

版),2000,26(3):56-62.

[17] 徐秦,艾赛提,张春强,等.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

在维吾尔族大学生中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1989,3(6):254.

[18] 范会勇,张进辅.过去10年中学生SC L-90调查结果

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5,28(6):1424-1426. [19] 师保国,雷雳.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回顾

[J].中国青年研究,2007,19(10):23-27.

[20] 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

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09,41(1):69-78.

[21] 林万亿.学校辅导团队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师、辅

导教师与心理师的合作[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

司,2004.20.

[22] 丛晓波,高丽.对当前心理健康研究的反思[J].东

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39-

143.

[23] 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42-45.

[24]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

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1):17-23.

[25] 李坚.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研究[D].广州:华

南师范大学,2007:15.

[26]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2003.

[27] 俞国良,林崇德,王燕.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

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49-53.[28] 许明智,龚耀先.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

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11-115.

[29]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

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2-

108.

[30] 王极盛,韦筱青,丁新华.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的

编制与其标准化[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7-

138.

[31] 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

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1-6.

[32] 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22-28. [33] 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1(2):143-146.

[3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35] 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J].西南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1):1-7.

[36] 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5.

[37] 孙晓青,姚本先,王东华.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

(6):414-415.

(本文责任编辑 宋 雯)

·高等教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提要·

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 张 兴 导师 杨德广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 答辩时间 2002年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穷国办大教育”,即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强烈需求与公共财政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办学主体多元化,即在坚持以国家办学为主,积极进行公立高校体制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发展各种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积极开展公、民办学校之间以及中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论文共五章。第一章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历史沿革、一元办学的特点及其弊端,以及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机遇和意义。第二章探讨了美、日、俄三国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尽管具体模式不完全一样,但三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即办学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化。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了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的结论。第三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现状,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把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具体内容概括为民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立高校转制、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公民联办、股份合作制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八种类型。论文结合有关案例对这八种模式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四章分析了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定位与特色、公益性与营利性、产权与资助、收费与公平、竞争与合作、立法与保障等问题。第五章在历史回顾、比较研究、现状分析和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解决我国办学主体多元化过程中的问题,加快办学主体多元化进程,提出了若干参考建议。

·

79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发展的人中的必然要素,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状况;心理问题;因素分析;实施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国家更加重视素质教育的实践,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呈现种种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情况 为了研究和掌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以及相关情况,我们于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总共80个班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测试、座谈、专访等形式,收到个人有关材料3800份(其中家长反映的材料1500份)。同

时,组织教师座谈会8次,学生座谈会10次,访问中学心理咨询室4个。在心理老师配合下,对72个咨询案例进行分析。调查获取的情况的数据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的总体趋势,从中折射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一)学习心态 1、学习压力 A、学习压力大 在问卷调查中,九年级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和“大”的占90%以上,七八年级的学生为80%。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学生们谈到,各个方面反复告诫他们的是:考上重点高中是家庭的最大希望,否则就是失败。很多家长和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的单一化,选择人才的狭隘思想占着社会的主流。在上述思想观念影响下,學生的学习任务被层层加码。课后作业和假期繁重,补习班横飞,考试日益频繁,不断公布分数排位,学生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重负。每天面对几个学科一齐压下的大量作业,部分学生的心态多是消极或无奈,“乐意接受”的只占15%,“不乐意但只有接受”的占80%,认为“不堪忍受”的占5%。 B、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学校晚上20:30还在上课。很多走读学生22:00以后才能休息,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的超过100%,住宿的九年级也有37%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主讲:邓皓 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是其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适应问题 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

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

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旅途中特殊的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近几年,我们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青少年在教育者的心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才智的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青少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民对青少年投入的最多,希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青少年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对时下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很不够,其中潜在着许多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好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对头、专业人员训练有素等方面的工作,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也就不可能会健康全面的成长,因此,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对策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之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同年还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委托有关省市和高校进行研究与实验。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烈“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年9月,教育部又在贵阳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制定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青少年学生的

青少年心理健康_案例分析

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裕展希望小学 一、案例描述: 杨某某,女,12岁。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一次,我通过日记了解到:她在日记里写到在家里要干很多家务,妈妈、弟弟都欺负她,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在日记的结尾,她写到: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难道这也是爱吗?我讨厌我的妈妈。我看了日记后,心被震撼了,一时手足无措,六年级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异的想法和心理。 二、问题分析: 1、存在问题: A、该生胆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存在封闭思想。 B、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快乐痛苦得不到肯定和分享。 2、原因分析: A、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理解爱是什么?难以体验家庭的温暖,从而陷入失望、怨恨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小学生都有极强的慰藉心理,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她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但案例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份慰藉,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B、家庭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观念,部分家庭、家长存在重视男孩,忽视女孩的封闭思想,给予女孩关心少,重视少,甚至忽略其存在。这给女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好像我可有可无,从而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逐步形成自卑、压抑心理。要是

学习不好、表现差的孩子就更严重了。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不够,父亲又常年外出务工,还遭到弟弟的欺负,出现了日记里的一幕。 C、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缺乏自信,背负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从日记里的反映来看,说明我们老师平时很关注她,让她产生了依恋学校,喜欢学校的心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转折期,小孩子的思想开始慢慢有个性,更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该生家庭情况异常复杂。该生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疏导不好,很容易产生心理偏执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方法: 1、询问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找孩子谈心,诱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从谈话中知道,原来孩子在幼儿时就应母亲不重视自己在邻居旁说不让自己读幼儿园,还说女儿长大了是别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读书。于是心理有了结,加之平时处处被母亲忽视和惩罚,自此心里便不想与母亲交流。通过了解得知她的心是如此的脆弱和敏感。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与闷,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结,为接下来要实施的疏导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2、与孩子交谈,了解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当听到她所说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头一震。我用朋友似的语气与她交流,倾听她的诉说,她是那样的滔滔不绝,我感到我的责任。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积极的处事态度影响她。我鼓励她要摆脱阴影,积极面对,关心父母,与弟弟和睦相处。我跟她分析,弟弟经常打骂她,其实是想跟她玩耍,喜欢她的状况,让她从心里喜欢这个弟弟。 3、家访。与孩子父母交谈。加强对母亲的思想疏导,破除封闭思想,给予关心爱护。家长的思想解决后,孩子的压抑心里得到缓解,母子关系有所缓和。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 第一讲答案资料

第一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 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2.青少年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5.认知发展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发展表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而且还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另外,心理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它具有普遍性的同时还具有差异性 8.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9.认知过渡是指感知运动阶段(0岁至二岁)、前运算阶段(二岁至六七岁)、具体运算阶段(七八岁至十一二岁)和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四个阶段的过渡过程 10.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B.过渡时期C.迷茫时期D.黄金期 2.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方向性D.差异性 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B.突出修剪C.神经系统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A.逻辑性B.抽象性C.可能性D.具体性 三、填空题 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__初中阶段___、青少年中期即___高中阶段___、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____生理成长_____和____心理发展_____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___阶段性__。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08-06T11:45:48.41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作者:李慈霞 [导读] 本文就当今社会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广州市白云区育贤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生活条件越来越舒适,青少年在平时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必须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所有困难,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稳步前进。如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就当今社会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大多数人感到心理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处于身心正在发展的青少年学生更加难以适应。他们不仅面临着学习任务逐渐增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而且还面临着生理和心理失衡等一些问题的困扰。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往往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出现异常、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现我就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浅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时期,近年来,据有关数据表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都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的高发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也是青少年思想教育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我认为现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能力差,不能完全从依赖过渡到独立。 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从家里走进学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有些人离开他们的长期依赖的父母去学校生活,不得不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如果适应不了,就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压抑,焦虑等感觉,严重的甚至能导致神经衰弱。 2,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心理问题。青少年在与人交往时,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许多青少年都不愿意对家长或老师、同学等敞开心扉,有问题不会积极主动的跟家长或老师沟通商量;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能够与人交流,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但又不积极主动与人交流,甚至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从而出现与同学敌对和报复学生等现象,酿成不必要的悲剧。 3 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很多青少年经常会因为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一些小挫折,影响他们的心理和情绪稳定,如家庭变化、与朋友吵架、考试失败等等。因为多数青少年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等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有什么问题都有父母帮忙解决,很少遇到严重的挫折,所以他们的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就不够,更缺乏独立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无从下手,从而造成他们产生焦虑、自卑、失望和逆反等不良心理。 4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在一些青年学生中,他们具有高智商、能力强、脾气坏、自控能力差等特点。突出表现为急躁、冲动,缺少耐性,在生活中遇到一点不舒心、一点委屈,就容易发火。同时,在和人相处过程中,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对方的感受,不适应别人,导致与周围的人相处困难,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难以和谐,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会因为一次突然的打击而承受不住,导致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最后酿成悲剧。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1 从家庭思想教育抓起,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家长,我们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以外,更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都不够关心,比如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等等。此外,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孩子们的一切行为榜样。父母的行为、道德观念等都对孩子们有指导和示范作用,父母的行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们的孩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同时,父母在生活中应该经常和孩子们沟通交流,让孩子充分信任家长,与家长做朋友,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愿意把心里话和父母倾诉。家长应该不断帮助和教育孩子们,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孩子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充分发挥好学校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通道,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从青少年心理出发,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有兴趣、主动积极的参加。同时要真正发挥好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传道受业解惑外,还应该成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榜样。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以身为准则,时刻留意自己的形象,从小事做起,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此外,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做到家校合一,积极主动的与家长联系,经常跟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多关注子女的健康成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 3 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与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及时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素质。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观念,认为成立心理咨询或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会侵犯他们的隐私。我们应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心理咨询,特别是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 健康的概念已深化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心理健康, 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心理健康的科学定义是什么呢?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马斯洛和米特尔曼, 曾提出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 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的前提下, 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甚至有学者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定得十分复杂, 多达十类七十五条标准。亦有许多作者发表过关于心理健康的见解, 均为小异。 我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 最概括最一般地说, 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在关系协调, 心理的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据此能促使人体、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 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具体地指出,心理健康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的生活。翟宏川等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智力正常;② 情绪稳

定、心境乐观;③意志健全、行为协调;④注意集中度;⑤完整统一的人格;⑥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⑦适度的反应能力; ⑧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⑨自我认知;⑩创造性、成就感。具体到青少年来说, 英国国家健康服务中心, 健康咨询服务站年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是:①能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② 心理持续健康发展;③与年龄和智力水平相适应的游戏、学习能力;④发展的道德观和是非观;⑤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可见,除正常的智力外, 心理健康应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的情绪、健全的意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协调的行为等方面。 下面以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案列为依据,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在青少年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描述 某某,女,17 岁。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一次,我通过访谈了解到:她在日记里写到在家里要干很多家务,妈妈对她很苛刻,什么事情都偏向弟弟。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在日记的结尾,她写到: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难道这也是爱吗?我讨厌我的妈妈。我看了日记后,心被震撼了,一时手足无措,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异的想法和心理。 三、问题分析 1、存在问题: A、该生胆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存在封闭思想。 B、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快乐痛苦

青少年心理健康感想范文5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感想范文5篇 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感想范文一 我们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经常被我们忽视。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青少年,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青少年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因此,青少年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感想范文二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了正确的认识。 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涉及到多个方面:有身体、精神、心理的整体和谐;有自我认同、自我更新与成长;有关怀、尊重与合群;有创造性人格;有应对挑战与困难的能力等。但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其次,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的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要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变态),与这三种心理相应,其不适应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正常状态的个体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因此带有必然性。其次,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的个体是在发生了“生活事件”后。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中。在通常状态下,个体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第三种情况: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个体在心理不平衡情况下所做出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并不带有必然性,而是带有偶发性。例如我所教学生郭某,平时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够理想,但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担任班级男生舍长。可是临近升中考试时,因面临中考问题的困扰而无法自拔,为发泄心中郁闷,在一天的半夜竟然放声“高歌”,严重的影响了学校师生的正常休息,事后经我不断地说理引导教育,打开其择业心理症结,才认识到自己行为失当的错误。 学生心理的失衡原因颇多,更因其具有偶发性。所以对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造成恶果的案例呈逐年增多趋势,如“马加爵事件” 、“紫金中学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因此,只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其陷于不平衡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才可以尽可能消除偏态或变态的不适应行为,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这样既保障了青少年的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 因及对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摘要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素,造成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开拓思路,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毛泽东同志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点明了青年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到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间,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完善,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就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来看,由于网络负面信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实地调查、分析的情况,做一简要陈述。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心理功能良好,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来面对现实的各种状况,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就中学生来讲,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进行思维、开展各项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自身的时候,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积极进取。

青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智慧星火”获奖课题论文选登]中国青少年心理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 ——基于九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研究 论文撰写:肖静李琴任燕琴韩雪方洁赵敏雅 调查:肖静李琴任燕琴韩雪方洁虞涛房启志黄宇赵敏雅宋启迪 指导教师:李家华王丽娟 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社会竞争日渐增大的情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全国的9个省(市、自治区)做了这次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而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占%。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调查报告包括六个主要内容,分别是:调查背景、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对策研究、调查感言。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调查背景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这两项政策中的描述基本概括了当今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主要由学校和父母承担。但是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以分数为重点,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次活动是针对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我们共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抽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它们分别是:天

最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读后感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读后感 目前,学校正在大力推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而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的两种最基本的素质,其它的素质都是在这两种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又是有效实现学校教育的基础条件,所以维护和增进学生装的心理健康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人的心理有两大基础,即生物遗传基础和社会生活基础。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在不利环境中所引发的心理上的适应困难,应该可以从学校中获得再教育的机会。但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许多做法和现象,不但不能矫正学生的不利心理和行为,反而可能诱导本来正常的学生发生不正常的行为,造成适应困难。 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而且教育工作者中的多数人缺乏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普遍认为,学习认真,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就是好学生。对于学生装的问题行为,有的不认为是问题,有的则简单地归结为思想问题或生理疾病问题。在管理方法是迷信强制,惩罚,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一视同仁,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为学生装提供健康状况的心理社会环境是学校心理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健康的学校心理环境充满温暖,对学生装始终寄于期待,能尊重学生的意见,谅解和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两方面体会:(一)、要改善教师个性品质。师生关系是引起学生心理失调的重要

原因,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失调,他们是不会理解学生行为的,他们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建设性地帮助学生,并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起相反的刺激作用,为了对学生装的心理健康施加有益的影响,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 教师整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如学生的挑衅或敌视,依赖或要求,破坏或欺骗,吵闹或捣乱,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和痛苦。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具有高度健康和稳定的情绪,结学生抱有期望,富有热忱和同情心,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自觉地将个人不健康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教师个性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不起学生装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健康的课堂气氛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用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态度感应,它主要取取决于教师结课堂活动的领导方式和课堂中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中民方的、宽容的、公正的和热烈的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相反,****的、过分严格的、不平等的和冷淡的气氛,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消极作用。 健康的课堂气氛不仅有赖于教师的民方的领导作风,还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学生,作为集体的成员,既有与其它学生竞争的一面,而竞争对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既有利的一面,又不可能有不利的一面。学校和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学生之间的竞争和佳作的手段,使两者相互补充,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的说来,学校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少先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还可利用板报,校报,

_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分析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怀化学院 毕业论文情况登记表 考籍号 912513100167 姓名赵丽芹 专业教育管理 题目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及教育对策分析 指导老师胡艺龄 通讯地址 怀化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制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一)

自考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二)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三)

怀化学院 2015 届自考毕业论文答辩 记录情况表 助学点(公章):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青少年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2) (一)学习方面 (2) 1.厌学情绪严重 (2) 2.考试紧张焦虑 (2) (二)交往方面 (3) 1.人际关系不协调 (3) 2.自信心不足 (3) 3.早恋萌发 (3) (三)意志方面 (4) 1.抵御挫折能力较脆弱 (4) 2.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轻率地改变自身行为方向 (4) (四)情绪方面 (4) 1.孤独心理 (4) 2.嫉妒心理 (4) 二、青少年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 (5) (一)家庭因素 (5)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 (5) 2.家庭分裂的创伤 (5) 3.家庭的溺爱 (5) (二)学校因素 (5) 1.学习负担过重 (5)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6) 3.人际关系不良 (6) (三)社会因素 (6) 1.社会竞争的加剧 (6)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6) 三、缓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对策及维护措施 (7)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及内容 (7)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7)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的方面 (7)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措施 (8) 四、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 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 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 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项统计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或矫治的来访

青少年中30%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团省委的一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有68.9%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21.5%的学生“说不清”,仅有9.5%的学生轻松地感到学习“没有压力”,有35.9%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71.7%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5%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量表简介 六、焦虑,如紧张,心神不定,烦躁;七、学习压力,如感到学 习负担重、存在厌学、害怕考试等问题;八、适应不良,如不适应学 校生活;九、情绪不平衡,如对学习的兴趣、对老师和同学的情绪忽 高忽低;十、心理不平衡,如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常不服气。本量表既可以从整体上衡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根据每 个量表的平均分进行评价。 二、计分方法与结果解释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采用五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该总均分是 由60个项目的得分加在一起除以60,得出受试者心理健康的总均分,表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10个分量表分别由6个项目组成的, 将每个分量表6项得分之和除以6,就是该量表的因子分。如果心 理健康总均分或因子分低于2分,表示心理比较健康;超过2分(包 括2分),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总均分或因子分是5分, 表示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三、测试结果总体概述 考虑学生实际,排除假选择的可能性,对因子分2.5分以上的进行了统计,参测学生各因子所占比例为:强迫症状19.16%、偏执 13.53%、敌对14.05%、人际关系敏感20.81%、抑郁16.43%、焦虑20.53%、适应不良24.33%、情绪不稳定26.67%、心理不平衡9.11%。 从以上数据看出如下问题: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五项都超过学生数的20%。 2、学生进入职校后,大部分学生住校,开始远离父母,进行相 对独立的生活,增加了与同学相处的时间,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学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话题

浅析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一、引言 青少年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个教育者共同的愿望。在当今青少年身上所反映出现的许多的社会问题中,也让广大的教育者有了新的思考,那就是青少年身体健康,并不代表他的心理是健康的。换个角度去思考,当今的青少年更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理性地对待处理生活中的各个问题。每个青少年的健康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一定是指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家长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教育观。然而,在许多的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其应该重视。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什么是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观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甚至有一定的误解,认为躯体没有疾病、没有缺陷、不虚弱就是健康。因

此,“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被许多人所持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关系自己的躯体健康状况,而且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几个层面。“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往往用“正常”或“异常”来评价,并以有无心理疾病为标准、有无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为条件。近年来,许多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此解释的角度各有不同,最后认为心理健康的含义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1】(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是一个多年来众说纷纭、各执己见的复杂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逐渐深化和提高,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领域,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加以概括和界定。比如西方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特尔曼就曾提出判断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