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酸梅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分析

植酸梅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分析
植酸梅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2005,13(1):108~113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No.20016755)资助。

彭远义:男,1965年生,博士,副教授。E-mail:.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收稿日期:2004-02-18接受日期:2004-03-22·研究论文·

植酸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分析*

彭远义1,2**马丽苹2李春明2刘生峰2周泽扬1**

(1.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市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微生物中心,重庆400716;

2.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市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

摘要:从土壤中筛选到产植酸酶活性较高的黑曲霉()菌株03214,其植酸酶最适pH值为1.5和2.5,最适温度为50℃,植酸酶表达量为345U/mL发酵液。通过对黑曲霉03214植酸酶基因进行PCR扩增,获得了1条长约1.5 kb的特异性产物。以pMD18-T为载体,构建了含有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DNA序列测定表明,目的基因片段含有植酸酶基因的完整序列,基因全长1506bp,其中包含一段长102bp的内含子,编码467个氨基酸,有10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5’端有一编码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实验结果为植酸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植酸酶;黑曲霉03214;基因;序列分析

Screening of03214Strain Producing Phytase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Its Phytase Gene

PENG Yuan-Yi1,2**MA Li-Ping2LI Chun-Ming2LIU Sheng-Feng2ZHOU Ze-Yang1**

(

)

A total of102phytase-producing microorganisms were screened from the soil.The most active fungal isolate of them, 03214,was identified as.The optimal pH values for the activity of the phytase produced by03214 were found to be in pH1.5to2.5and the optimal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the phytase for its activity was about50℃.Cultivated with a shaking method,the phytase of the strain was produced at345U/mL fermented liquid.The gene encoding phytase was cloned from03214by PCR.Nucleotide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gene revealed that the coding region was1506bp in length included with a102bp intron,and encoded a peptide of467amino acid residues.A signal peptide encoding19amino acids was found at the5'end.There were ten potential N-glycosylation sites in the

phytase.

phtase;03214;gene;sequence analysis

植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籽实的有机络合

物,它常和二价或三价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盐。谷

物饲料及其加工产品中60%~80%的磷以植酸磷

(六磷酸肌醇)形式存在,单胃动物(猪、禽等)由于

缺乏分解植酸磷所必需的酶而不能有效地利用植酸

磷,造成磷源浪费,同时未被消化的植酸磷经动物排

出体外后易造成有机磷富积,引起环境污染。植酸还

是一种重要的抗营养因子,它在动物胃肠道消化过

程中会与多种金属离子Zn2+、Ca2+、Cu2+、Fe2+等以及

蛋白质螯合形成相应的不溶性复合物,从而降低动

物对这些营养元素的有效利用。

植酸酶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绿色添加剂,它

可催化植酸及植酸盐水解成肌醇和无机磷酸盐,目

前主要用于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以消除植物性饲

料(或食品)中植酸的抗营养作用,提高机体对蛋白

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动

第1期彭远义等:植酸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分析

物生产性能,减少粪便中磷的排放量,降低磷对环境的污染(Hurrell.,2003;Lim.,2003;Lei and stahl,2001)。

植酸酶主要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其中以微生物产生的植酸酶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通过植酸酶产生菌的筛选和基因克隆,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基因工程菌,或在分子水平上改造植酸酶基因,以提高植酸酶产量或改变植酸酶酶学性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其使用有效性,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之一(姚斌等,1998;王红宁等,2001;Eric .,2000;Tomschy.,2002)。本实验通过从土壤中筛选植酸酶高产菌株,并对其植酸酶基因进行克隆分析,以期为植酸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资源。

1材料和方法

1.1培养基

1.1.1初筛培养基1%植酸钙,3%葡萄糖,0.5% NH4NO3,0.05%KCl,0.003%MnSO4·4H2O,0.05% MgSO4·7H2O,0.003%FeSO4·7H2O,1.4%琼脂,pH 5.5。

1.1.2复筛培养基 1.5%葡萄糖,0.3%蛋白胨,0.2%(NH4)2SO4,0.05%MgSO4·7H2O,0.05%KCl,

0.003%MnSO4·4H2O,0.003%FeSO4·7H2O,pH5.5。

1.2试剂

DNA聚合酶、RⅠ和Ⅰ购自TaKaRa公司,DNA聚合酶购自Promega公司,DNA回收试剂盒购自上海华舜生物工程公司,植酸钠(P3168)购置Sigma公司。

1.3菌种和质粒

大肠杆菌()DH5α(西南农业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保存),pMD18-T Vector购自TaKaRa公司。

1.4植酸酶产生菌的筛选

取土样按传统方法稀释后涂布于固体筛选培养基,28℃培养3d,挑取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纯化。将初筛菌株接种于液体发酵培养基,28℃、220r/min摇床发酵5d后,测定各样品发酵上清液酶活。植酸酶活性的测定参照张若寒(1997)报道方法略加改进后进行。酶活性单位(U)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每分钟从0.0051mol/L的植酸钠溶液中释放出1nmol无机磷所需要的酶量为1个酶活单位。

1.5植酸酶产生菌的鉴定参照魏景超(1997)方法进行。

1.6植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1.6.1植酸酶产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以筛选出的植酸酶高产菌株黑曲霉() 03214为供试菌株,采用改良氯化苄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将黑曲霉03214菌株接种于马铃薯固体培养基,28℃培养48h,然后转接入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28℃摇床培养至长出大量菌丝。收集菌丝体,加入液氮研磨成粉末状。在1.5mL离心管中加入约0.1g菌丝粉末和500μL DNA抽提液(100mmol/L Tris-Cl,pH9.0;40mmol/L EDTA,pH8.0),振荡混匀,再加入10%SDS100μL和氯化苄300μL,剧烈震荡使管内混合物成乳状。50℃保温1h后,加入300μL3mol/L NaAc(pH5.0)混匀,冰水浴15 min,10000r/min离心15min,收集上清液,加入RNase(终浓度为100μg/mL)37℃消化30~60 min。酚氯仿抽提1~2次,取上清液,加入等体积无水乙醇沉淀20min,10000r/min离心15min,沉淀用70%乙醇洗涤2次,TE缓冲液溶解D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抽提效果。

1.6.2黑曲霉植酸酶基因的PCR扩增与回收引物设计: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黑曲霉植酸酶基因序列,并结合已报道的黑曲霉植酸酶phyA基因PCR引物序列设计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上游引物:5'ATAGGCATCATGGGCGTCTCT3';

下游引物:5'CAGCTAAGCAAAACACTCCGC3'。

植酸酶基因的扩增与回收:以黑曲霉03214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yrobest DNA聚合酶扩增植酸酶基因。反应体系:Buffer5μL,dNTP4

μL,DNA1μL,Pyrobest DNA聚合酶0.25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ddH2O37.75μL。反应条件:94℃5 min,(94℃1min,55℃45s,72℃1.5min)×30,72℃延伸10min。扩增产物用DNA回收试剂盒回收。

1.6.3植酸酶基因的克隆将回收产物两端加A 后与pMD18-T载体在4℃下连接过夜。取连接反应液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涂布于含有Amp、X-gal和IPTG的LB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采用碱裂解法抽提质粒DNA,并进行电泳检测、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1.6.4植酸酶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所获阳性克隆菌株质粒DNA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进行序列测定,采用相关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

109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年

析。

2结果和分析

2.1菌种筛选

利用植酸钙平板选择培养基从土壤中筛选出102株酸性植酸酶产生菌,从中挑选出透明圈较大的菌株32株,经分离纯化后分别进行摇瓶复筛,结果发现有3株菌产酶活性较高且产酶性能较为稳定,其中编号为03214号的菌株在37℃、pH2.5时酶活性最高,达345U/mL。经鉴定,该菌株为黑曲霉(图1,2)。

图1.黑曲霉03214在植酸钙平板上形成的透明圈

Fig.1.The hydrolysis bound resulted by

03214in plate containing calcium phytate

图2.黑曲霉03214的产孢结构(400×)

Fig.2.The conidiogenous structure of

03214(400×)

2.2黑曲霉03214菌株植酸酶pH适性和温度适性

黑曲霉03214菌株经28℃摇瓶发酵5d后,离心取上清液进行植酸酶活性测定。pH适性的测定为将底物(植酸钠)经一系列不同pH值的缓冲液配制,37℃下测定酶活性。结果表明,黑曲霉03214菌株植酸酶在pH1.5和2.5时分别有一酶活性峰值,其中在pH2.5时酶活性最高,随着pH值的升高,酶活性逐渐下降(图3)。经不同温度保温处理,在pH2.5条件下检测的植酸酶温度适性结果表明,其最适温度为50℃(图4)。

图3.黑曲霉03214植酸酶的pH适性

Fig.3Effect of pH on the phytase activity of

03214

图4.黑曲霉03214植酸酶的温度适性

Fig.4.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phytase activity of

03214

2.3黑曲霉03214植酸酶基因的PCR扩增与回收

用高保真DNA聚合酶进行PCR扩增,得到一条长约1.5kb的特异性条带,与报道的黑曲霉植酸酶基因大小基本一致。用DNA回收试剂盒回收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结果表明,1.5kb左右的特异性扩增产物回收纯度较高。

2.4植酸酶基因的克隆

重组质粒DNA用RⅠ和Ⅰ双酶切,酶切产物经电泳检测,在1.5kb处呈现特异性条带。以重组质粒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在1.5kb处呈现特异性条带,说明已成功克隆了植酸酶基因。

2.5植酸酶基因的序列分析

测序结果表明,黑曲霉03214植酸酶基因全长1506bp(图5),其中+45~+146位的102个核苷酸序列为真菌内含子序列。黑曲霉03214植酸酶基因中G+C含量达54.76%,而密码子第3位碱基的G+C含量更高达67%,在密码子第3位碱基上高

频110

第1期彭远义等:植酸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分析使用G 和C 碱基是曲霉高效表达蛋白编码序列所具有的特征之一(Llyd and Sharp,1991)。该基因编码467个氨基酸,根据信号肽切割位点的预测原则(von Heijine,1986)并结合已知的植酸酶核苷酸序列分析,N 端的19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信号肽切割位

点位于第19个氨基酸残基之后,

其余的448个氨基酸残基为成熟植酸酶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中含有植酸酶的活性位点序列(Ullah and Dischinger,1993):CRVTFAQVLSRHGARYPTDSKGK ,它位于氨基酸序列的+71~+93位,其中RHGARYP 是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活性位点中最保守的序列。黑曲霉03214植酸酶基因与已报道植酸酶phyA 基因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表1),其中与目前报道的产植酸酶活性最高的天然黑曲霉标准株NRRL3135(来源于()var.)的同源性为96.48%(1453/1506),有53个核苷酸的不同,二者在结构基因的长度、所编码氨基酸的长度、信号肽编码序列、编码植酸酶活性位点序列、内含子序列及位置等均相同;所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高达

97.21%(454/467),

有13个氨基酸的差异。与黑曲霉N25植酸酶基因同源性为96.55%(1454/1506),

氨基酸同源性为97%(453/467),

有14个氨基酸残基不同。进一步采用Expasy/Protparam 等软件对黑曲霉03214植酸酶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及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曲霉03214phyA 基因所编码氨基酸序列存在10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而糖基化对微生物表达的植酸酶的生物合成和热稳定性至关重要(Yanming .,1999);理论pI 为4.99,分子量为51022.9,分子式为C 2259H 3474N 600O 719S 15;负电荷氨基酸残基(Asp+Glu )有50个,占10.7%;正电荷氨基酸残基(Arg+Lys )

有34个,占7.3%。黑曲霉03214与NRRL3135二者基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729~+1444位核苷酸序列上(43/53),在此区间黑曲霉03214与N25二者基因的差异为32/52(图6)。

图5.黑曲霉03214植酸酶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出

的氨基酸序列

Fig.5.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gene and its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03214strain

The intron is indicated by lower-case letters and the intron donor ,lariat and acceptor consensus sequences are underlined.Signal peptide cleavage site is indicated by arrow.Potential N-glycosylation sites are indicated by amino acids N underlined.The active-site amino acid

sequence is underlined.

3讨论

目前用于提取真菌DNA 的方法主要有CTAB

法和氯化苄法。张莉莉等(2000)认为采用氯化苄法提取真菌DNA 时,可以省略蛋白质抽提过程,但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若不采用酚氯仿抽提,蛋白质过多,为此我们采用改良氯化苄法,并在抽提前先进行

表1黑曲霉03214

基因与其它菌株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

Table 1Homology comparison of nucleotide sequence and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genes

among

03214strain and other strain s

基因核苷酸/%氨基酸/%GenBank 登录Gene Nucleotide identities Amino acid identities GenBank accession

(NRRL3135)96.48(1453/1506)97.21(454/467)M94550(N25)

96.55(1454/1506)97(453/467)AF218813()

96.15(1448/1506)95.9(448/467)L02421(

)91.49(1386/1515)

94(443/467)

AB022700

111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年

图6.黑曲霉03214与N25、NRRL3135基因的比较

https://www.360docs.net/doc/ef4526048.html,parison of

gene among

03214,

N25and NRRL3135strain

*indicated the same

base

RNase 消化,以便采用酚氯仿抽提时将RNase 一并除去,以节省时间。本实验采用此法获得的DNA

纯度较高,

适合作PCR 扩增模板。单胃动物胃中pH 值为1.5~3.5,肠道pH 值为5.0~7.0,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时,要求植酸酶在37℃和酸性条件下必须有较高的酶活性。本研究筛选出的黑曲霉03214菌株植酸酶在37℃、pH 2.5时酶活性高达345U/mL ,植酸酶基因G+C 含量以及密码子第三位碱基的G+C 含量与姚斌等(1998)报道的

963相当,植酸酶基因核苷酸序列及编码氨基酸序列与NRRL3135菌株同源性高达96.48%和97.21%,具备了进一步开发研究的优良潜质。尽管黑曲霉03214植酸酶基因与已有报道植

酸酶

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其编码的植酸酶分子量大小、

氨基酸组成、温度适性及pH 适性等特性与其它来源的植酸酶均有所不同(姚斌和范永六;2000),其中黑曲霉03214植酸酶理论分子量为51022.9,在pH 值为1.5和2.5时酶活性最高,最适反应温度为50℃;而NRRL3135菌株植酸酶分子量为51075,最适pH 为2.5和5.5,最适反应温度为55℃;Aspergillus niger963植酸酶分子量为51142,最适pH 为1.8和5.7,最适反应温度为57℃。研究结果为植酸酶产生菌的进一步诱变选

育、工程菌构建、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植酸梅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在分子水平上改造植酸酶基因提供了新的材料。目前作者已将黑曲霉03214的诱变突变株N14的植酸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获得高效表达,经摇瓶发酵酶活性高达1伊105U/mL 发酵液,表达产物在pH 值为 2.5~3.0和5.5时酶活性最

112

第1期彭远义等:植酸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分析

高,并且在pH2.5~6.5之间均有相当高的酶活性,优于目前已有报道(彭远义等,2004)。

参考文献

Eric R,Edward J M and Xin G L.Expression of the

phytase gene in Pichia pastor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combinant enzyme,

,2000,268(2): 373~378

Hurrell R F,Reddy M B,Juillerat M A and Cook J D.

Degradation of phytic acid in cereal porridges improves iron absorption by human subjects.

,2003,77:1213~1219

Lim H S,Namkung H and Paik I K.Effects of phytase supplementation on the performance,egg quality,and phosphorous excretion of laying hens fed different levels of dietary calcium and nonphytate phosphorous.

2003,82:92~99

Lei X G and Stahl C H.Bio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hytases for mineral nutri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1,57: 474~481

Lloyd A T and Sharp P M.Codon usage in.

1991,230:288~294 Peng Y Y(彭远义),Liu S F(刘生峰),Li Ch M(李春明)and Zhou Z Y(周泽扬),et al.Over expression of Aspergillus niger N14Phytase Gene in.

(生物工程学报),2004,20:967~97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Tomschy A,Bruqqer R,Lehmann M,Svendse A,Vogel K, Kostrewa D,Lassen S F,Burger D,kronenberger A,van Loon A P,Pasamontes L and Wyss M.Engineering of

phytase for improved activity at low pH.

,2002,68:1907~1913

Ullah A H J and Dischinger J H C.Identification of active-site residues in extracellular pH2.5optimum acid phosphatase.,1993,192: 754~759

Von Heijine G.A new method for predicting signal cleavage sites.,1986,14:4683~4690

Wang H N(王红宁),Wu Q(吴琦),Liu S G(刘世贵),Xie J(谢晶)and Ma M G(马孟根).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phytase gene of N25.

(微生物学报),2001,41:310~31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anming H,David B W and Xin G L.Expression of an

phytase gene(phyA)in

.,1999,65: 1915~1918

Yao B(姚斌)and Fan Y L(范云六).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 engineering of phytase.

(生物工程学报),2000,16:1~5(in Chinese)

Yao B(姚斌),Zhang C Y(张春义),Wang J H(王建华),Fan Y L(范云六),Shi X Y(史秀云),Wang Y R(王亚茹)and Li Sh-M(李淑敏).Isolation of963with phytase activity and cloning its phytase gene A2,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8,6: 1~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L L(张莉莉),Zhang L H(张苓花),Shi J F(史剑斐)and Wang Y J(王运吉).Iso1ation and mo1ecu1ar biological analyses of genomic DNAs from fungi using benzyl chloride.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19(1):45~4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R H(张若寒).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phytase activity.

(中国饲料),1997,5:30~32(in Chinese)

113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实验一腐乳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1

实验一腐乳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涂布分离和平板划线法从食物中分离食源性微生物的原理和方法,并熟练掌握该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是蛋白酶的最佳来源,与动物和植物相比,微生物作为蛋白酶的来源具 有更多生理生化上的优越性。微生物来源的蛋白酶都是胞外酶,易于分离纯化,更 重要的是微生物易于培养和发酵,有广泛的生物化学多样性和遗传操作的感受性。 通过稀释涂布法或划线分离法在选择性平板上可以对产蛋白酶菌株进行分离。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一种将菌体按比例制备成若干个稀释度,再分别经涂棒涂布培养 而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 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 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 离微生物的“纯种”。有时这种单菌落并非都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故必须反复分 离多次才可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根据透明圈的大小来筛选目的菌株,透明圈越大的菌具有较强的产酶能力。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纯化,得到高产蛋白酶菌株。 三、试验材料 1、材料与试剂 豆腐乳:市购豆腐乳 2、主要仪器与设备 无菌操作箱、恒温水浴锅、生化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振荡培养箱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1、培养基的制备 可溶性淀粉1%、酵母膏0.5%、酪蛋白1%、KH2PO40.1%、MgSO40.02%、琼脂2.0%,pH值为中性 配制方法:称取酪蛋白 1.0g,先用少量2%NaOH润湿,玻棒搅动,再加适量 的蒸馏水,在沸水浴中加热并搅拌,至完全溶解,补足水量至100mL,加入其他成分,调整pH,灭菌备用。 2、菌株纯化分离(涂布法和划线法每组选一种方法进行操作) (1)稀释法分离:采用无菌水,10倍梯度稀释豆腐乳的菌悬液到10-8,吸取

1---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历年高考题

1---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历年高考题 2013年 1.(2013全国卷大纲版)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2.(2013上海卷)25.研究者从冰川土样中分离获得了具有较高脂肪酶活性的青霉菌菌株,为了在此基础上获得脂肪酶活性更高的菌株,最可行的做法是 A.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B.将青霉菌菌株与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混合培养,再进行筛选 C.将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的基因导入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 D.设置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梯度,对青霉菌菌株分别培养,再进行筛选 3.(2013浙江卷)32.(18分)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请回答:(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_______育种技术。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为___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____。 (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 ______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它物种获得________, 将其和农杆菌的________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_________连接,形成重组DNA 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2014年 1.(江苏卷)13.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2.(2014重庆卷.4.)题4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B.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整合到④的染色体上 C.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则⑤就表现出抗虫性状D.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3.(2014天津卷. 4.)为达到相应目的,必须 ..通过分子检测的是 A.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 B.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C.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 D.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 4.(课标Ⅰ卷)32.(9分)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杆(易倒伏)和感病矮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杆对矮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的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2015年 1.(2015年江苏卷.15.)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 错误 ..的是

微生物综合试验——产淀粉酶细菌菌株的筛选和培育

产淀粉酶细菌菌株的筛选和选育 邢大鹏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08-1班) 摘要:从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内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淀粉酶的细菌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菌株与芽孢杆菌属(Bacillaceae)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Cohn)种的特征基本一致。然后利用划线分离法和富集培养制备一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最后利用DNS法测定其产酶活力。 关键词:淀粉酶,产酶,细菌,枯草芽孢杆菌 Amylase production screening and selection of bacteria strains Xing Dapeng Abstract: From th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ampus in the A strain of soil amylase producing bacteria strains.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st showed that, strains and Bacillus (Bacillaceae) in Bacillus subtilis (BacillussubtilisCohn) basically the same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Then use the train crossed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preparation of certain bacillus subtilis, finally, using the DNS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enzyme production vigor. Key words: amylase, enzyme production, bacteria,Bacillus,stubtilis. 芽孢杆菌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细菌之一。早在1835年,Ehrenberg所描述的“Vibriosubtilis”即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枯草芽孢杆菌”,它是由Cohn于1872年正式命名的,现作为芽孢杆菌属(Bacillaceae)的模式菌株[1]。从生物学特性来讲,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典型的芽孢杆菌特征,其细胞呈直杆状,大小(0.8-1.2)μm×(1.5-4.0)μm,单个,革兰氏染色阳性,着色均匀,可产荚膜,运动(周生鞭毛);芽孢中生或近中生,小于或等于细胞宽,呈椭圆至圆柱状;菌落粗糙,不透明,扩张,污白色或微带黄色;能液化明胶,胨化牛奶,还原硝酸盐,水解淀粉,为典型好氧菌[2]。 1997年,Kunst F.等人首先完成了枯草芽孢杆菌的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将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3]。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第十章基因突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性质、特征 (2)掌握基因突变分子机理和诱变因素的作用方式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4) 掌握基因突变的修复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突变的概念、类型和性质 2.诱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3.诱发突变与人类癌症 4.生物体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5.果蝇基因突变的检出 6.植物基因突变的检出 7.人类基因突变的检出 [解决方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征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别 1、基因突变:指在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 2、类别 隐性突变:A a 显性突变:a A 自发突变—外界环境条件的自然作用或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而产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在专门诱变因素影响引起的突变,为“诱发突变” 形态突变型—可见突变:指造成外形改变的突变型 至死突变型—能造成个体死亡或生命力明显下降的突变型 条件突变型—在一定条件下有致死效应 3.一般特征 ①突变的频率:指生物体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机率,或者在一定时 间内突变可能发生的次数。 高等植物 10-5— 10-8 细菌和噬菌体 10-4—10-10范围大、突变频率比动植物高 例如:氨基酸过程中三种疾病是由三种基因突变导致酶发生变化引起的,有一定的突变频率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苯丙酮尿症;尿黑尿酸氧化酶缺乏会产生尿黑酸尿症;酪氨酸酶缺乏导致白化病 苯丙氨酸羟化酶 苯丙酮酸苯丙氨酸酪氨酸 积累尿黑尿酸氧化酶 酪氨酸酶 苯丙酮尿症尿黑酸黑色素

实验十一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2013

实验十一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2013 实验十一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碱性蛋白酶是一类最适宜作用pH为碱性的蛋白酶,在轻工、食品、医药工业中用途非常广泛。微生物来源的碱性蛋白酶都是胞外酶,具有产酶量高,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类营业性酶类。 从自然界筛选获取有用的微生物资源一直是微生物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习微生物学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基本原理 , 自能够产生胞外蛋白酶的菌株在牛奶平板上生长后,其菌落周围可形成明显的蛋白水解圈。 , 水解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常被作为判断该菌株蛋白酶产生能力的初筛依据。不同类型的蛋白酶都能在牛奶平板上形成蛋白水解圈,细菌在平板上的生长条件和液体环境中生长的情况相差很大,因此在平板上产圈能力强的菌株不一定就是碱性蛋白酶的高产菌株。 , 碱性蛋白酶活力测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标准QB747-80进行。 , 原理:Folin试剂与酚类化合物(Tyr,Trp,Phe)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形成蓝色化合物,用蛋 白酶分解酪蛋白生成含酚基的氨基酸与Folin试剂呈蓝色反应,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可知酶 活大小。 二、实验目的 , 学习用选择平板从自然界中分离胞外蛋白酶产生菌的方法 , 学习并掌握细菌菌株的摇瓶液体发酵技术

, 掌握蛋白酶活力测定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三、实验器材 1(菌株 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蛋白酶产生菌株 2(溶液和试剂 蛋白胨,酵母粉,脱脂奶粉,琼脂,干酪素,三氯醋酸,NaOH,NaCO,Folin 试剂,硼砂,23 酪氨酸,水等 3(仪器和用品 三角烧瓶,培养皿,吸管,试管,涂布棒,玻璃搅拌棒,水浴锅,分光光度计,培养摇床,高压灭菌锅,尺,玻璃小漏斗和滤纸 四、操作步骤 1.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1)牛奶平板:在普通肉汤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中添加终质量浓度为1.5%的牛奶 (2)发酵培养基:玉米粉4%,黄豆饼粉3%,NaHPO 0.4%,KHPO 0.03%,3 mol/l NaOH 调节2424 pH到9.0,0.1MPa 灭菌20min,250ml三角烧瓶的装瓶量为50ml。 (3)pH11硼砂- NaOH缓冲液:硼砂19.08克溶于1000ml水中;NaOH 4g,溶于1000 ml水中,二液等量混合。 (4)2%酪蛋白:称取2g干酪素,用少量0.5mol/l NaOH润湿后适量加入pH11的硼砂- NaOH缓冲液,加热溶解,定容至100ml,4?冰箱中保存,使用期不超过一周。 2. 酶活标准曲线的制作

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1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解析版)

专题二十一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高频考点解读】 1.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热点题型】 题型一遗传育种的方法及原理 例1、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培育品种⑥的最简捷途径是Ⅰ→Ⅴ B.通过Ⅱ→Ⅳ过程最不容易达到目的 C.通过Ⅲ→Ⅵ过程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提分秘籍】 1.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后者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是实现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2.在所有育种方法中,最简捷、常规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 3.杂交育种选育的时间是F2,原因是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选育后是否连续自交取决于所选优良性状是显性还是隐性。

4.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培育具有优良性状且能稳定遗传(纯合子)的新品种,而杂种优势则是通过杂交获得种子,一般不是纯合子,在杂种后代上表现出多个优良性状,但只能用杂种一代,因为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5.诱变育种尽管能提高突变率,但处理材料时仍然是未突变的远远多于突变的个体;突变的不定向性和一般有害的特性决定了在突变的个体中有害仍多于有利,只是与自然突变相比较,二者都增多。 6.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的区别 (1)杂交育种是通过有性生殖,使不同的优良性状组合到后代的一个个体中,从而选育出优良品种的方法。 (2)杂种优势是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产生的杂交一代,在适应能力等方面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7.不同育种目的的杂交育种的基本步骤及特点 (1)培育杂合子品种——杂种优势的利用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杂种一代作为种子直接利用,如水稻、玉米等。 ①基本步骤:选取双亲P(♀、♂)→杂交→F1。 ②特点:高产、优质、抗性强,但种子只能种一年。 (2)培育纯合子品种 ①培育隐性纯合子品种的基本步骤 选取双亲P(♀、♂)→杂交,F1→自交→F2→选出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种植推广。 ②培育双显纯合子或隐—显纯合子品种的基本步骤 选取双亲P(♀、♂)→杂交→F1→自交→F2→选出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自交→F3→……→选出稳定遗传的个体推广种植。 ③特点:操作简单,但需要的时间较长。 【举一反三】 在实验田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抗旱、抗盐的玉米,设想利用该植株培育能稳定遗传的抗旱、抗盐水稻品种,用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应有( ) ①诱变育种②单倍体育种 ③转基因技术④组织培养技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青霉素高产菌株的理性筛选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文章编号:1001-8689(2007)07-0403-02 青霉素高产菌株的理性筛选 娄忻 张莉 刘靓 张玉莲 陈丽华 刘静 贺建功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石家庄050015) 摘要: 以青霉素生产菌种87117#为出发菌种,采用紫外线诱变复合前体动态后处理的方法,结合限氧条件下的摇瓶筛选,从177支前体抗性株中筛出XY -137#高产突变株。该菌株摇瓶效价平均提高了8.8%,且遗传特性稳定,单位菌丝产物合成能力强。XY -137#菌株在百吨罐中经过近百批的生产验证,其放罐效价、发酵指数、罐批产量平均提高了3.83%、5.66%和2.69%。 关键词: 紫外诱变; 动态后处理; 理性筛选; 青霉素高产菌株中图分类号:T Q 465.1 文献标识码:A Rational screening of penicillin high producing strain Lo u Xin, Zhang Li, Liu Liang, Zhang Yu-lian, Chen Li-hua, Liu Jing and H e Jian-g ong (N ew Dr ug R&D Co.,L td of N or th China Phar macentical Co rp., N ational Eng ineering Resear ch Center of M icro bial M edicine , Shijiazhuang 050015) ABSTRACT U sing Penicillium chry sogenum #87117as starting strain ,a penicillin high yield str ain #XY-137w as obtained by U V irr adiation com bined w ith precurso r-resistant strain in shake flask selection metho d under lim ited o xyg en.Penicillin potency of strain #XY-137w as increased by 8.8%cultured in shaking flasks.Average pr oductivity o f about 100batches ferm entation level w as increased by 2.69%~5.66%than that of strain #87117in 100-ton ferm entor . KEY WORDS U V m utagenesis; Dynamic po st-treatment; Rational screening ; Penicillin high-pr oducing strain 收稿日期:2007-03-15 修回日期:2007-05-08 作者简介:娄忻,女,生于1963年,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遗传育种研究。 由于青霉素原料的后加工与半合成领域愈来愈广泛,世界青霉素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生产厂家唯有不断地提高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优质高产菌种的选育和应用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 随着青霉素菌种生产能力的提高,传统育种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理性化筛选是应用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原理,根据已知或可能的目的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和产物的分子结构,设计筛选方法,定向选出有效的性状突变株。我们依据理性育种的理念,参照现有生产条件设立基本筛选模型,采用紫外辐射震动工业生产菌种稳定的遗传结构,再辅以限氧条件下耐前体突变株的筛选,达到选育高产菌株的目的。1 材料与方法1.1 出发菌种  青霉素生产菌种P enicillium chry sogenum 87117#。 1.2 培养基 (1)分离及斜面培养基 蔗糖、甘油、酵母粉、NaCl 、CaSO 4、微量元素、琼脂。(2)种子培养基 以蔗糖、玉米浆为碳、氮源。 (3)发酵培养基 以乳糖、玉米浆为主要碳、氮源,加无机盐类组成。1.3 菌种诱变与筛选 (1)紫外诱变 将出发菌株的单孢子悬液置紫外灯下40cm 处照射90s 。 (2)前体动态后处理 定量吸取经过紫外线照射后的孢子液,分别加入含有不同剂量的前体(苯乙酸胺)的种子培养基试管中,使每支试管的前体终浓度在0~4.8%之间。将上述试管置25℃恒温振荡培养18h 左右,然后稀释分离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 (3)前体抗性菌落检出 平板置25℃恒温培养 ? 403?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年7月第32卷第7期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 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 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 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 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 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

产蛋白酶乳酸菌的筛选【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食品科学与工程 产蛋白酶乳酸菌的筛选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相当多的乳酸菌是益生菌,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乳酸菌在农业、医学、兽医以及食品工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乳酸菌蛋白酶的主要作用:第一,分解蛋白质分子产生多肽、氨基酸,利于宿主的消化吸收;第二,利于分解牛乳生成的乳酸增加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利于胃肠道内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长;第三,借助蛋白酶敏感机制,促进损伤的肠黏膜上皮修复,防止致病菌在肠上皮细胞间移位。因此,乳酸菌蛋白质水解能力是影响乳酸菌益生作用的重要因素和开发含有乳酸菌的乳制品时,筛选性质优良,稳定性强的工业生产菌株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关于乳酸菌代谢产物的研究报道却很少,尤其是关于产蛋白酶乳酸菌的研究报道只有寥寥几篇。产蛋白酶乳酸菌的筛选工作还远未涉及到所有乳酸菌,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乳酸菌产蛋白酶能力进行筛选可以为乳酸菌开发利用过程中筛选出品质优良、性质稳定的乳酸菌菌种提供依据;可以为蛋白酶的生产提供依据;可以为鲳鱼饲料的生产提供依据……总之,产蛋白酶乳酸菌的筛选可以为我国乳酸菌相关行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会大大促进我国乳酸菌相关行业发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基本内容 ①从泡菜、酸奶、豆腐乳等实验材料中分离纯化乳酸菌; ②将分离出的乳酸菌进行增值培养; ③对增值培养的乳酸菌进行产蛋白能力测定,筛选出产蛋白能力最强的乳 酸菌菌种; ④菌种鉴定。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乳酸菌菌种的来源; ②菌种鉴定方法。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专题强化测试卷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含答案解析)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专题优化测评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2小题,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7.8.9.10.11.12. 选项 1.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2.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3.图甲表示雄家兔细胞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精原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得到了图乙所示的情 况,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得到图丙所示的情况。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乙所示情况发生在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B.图丙所示情况发生在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C.乙、丙两图所示的变异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D.乙、丙两图所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4.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 O 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题号一 二 总分 13 14 得分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解析

土壤中产淀粉酶芽胞杆菌的筛选及其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设计性实验方案 一、综述: 淀粉酶是淀粉降解酶。它们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中。它们将淀粉及相关的聚合物分解为带有具体淀粉分解酶特征的产品。淀粉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是最早用于工业生产并且迄今仍是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之一。淀粉酶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可应用于造纸、印染、酿造、果汁和食品加工、医药、洗涤剂、工业副产品及废料的处理、青贮饲料及微生态制剂]等多种领域。在酿造发酵工业如酒精生产、啤酒制造、发酵原料液化及糖化工艺过程中均有重要价值,如添加淀粉酶分布非常广泛,是人们经常研 【】究的一种酶。从纺织工业到废水处理,这些酶都有不同规模的应用1。 常见产淀粉酶的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其中的常见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菌种有:地衣芽 【】【】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纳豆芽孢杆菌2、凝结芽孢3。由于芽孢杆菌属 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产生抗逆性内生抱子的杆状细菌,许多为腐生菌,主要分布于土壤【】和植物体表面及水体中4。所以此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 二、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技术 2.掌握从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微生物摇瓶培养方法及淀粉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微生物实验方法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 自然界中,土壤是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土壤具有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和生命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条件。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 【】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的数量减少5。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完整word版)菌种筛选方法

菌种筛选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筛选效率,往往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初筛的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因此,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测得的数据要能够反映将来的生产水平。 1 从菌体形态变异分析有时,有些菌体的形态变异与产量的变异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能很容易地将变异菌株筛选出来。尽管相当多的突变菌株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但是在筛选工作中应尽可能捕捉、利用这些直接的形态特征性变化。当然,这种鉴别方法只能用于初筛。有人曾统计过3,484个产维生素B2的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ecium ashbyii)的变异菌落,发现高产菌株的菌落形态有以下特点:菌落直径呈中等大小(8-10毫米),凡过大或过小者均为低产菌株;色泽深黄色,凡浅黄或白色者皆属低产菌株。又如,在灰黄霉素产生菌荨麻青霉(Penicillium urticae)的育种中,曾发现菌落的棕红色变深者往往产量有所提高,而在赤霉素生产菌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中,却发现菌落的紫色加深者产量反而下降。 2 平皿快速检测法平皿快速检测法是利用菌体在特定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生理生化 反应,将肉眼观察不到的产量性状转化成可见的"形态"变化。具体的有纸片培养显色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和抑制圈法等,见图5.6.1。这些方法较粗放,一般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用,常只用于初筛,但它们可以大大提高筛选的效率。它的缺点是由于培养平皿上种种条件与摇瓶培养,尤其是发酵罐深层液体培养时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有时会造成两者的结果不一致。图5.6.1 平皿快速检测法示意图平皿快速检测法操作时应将培养的菌体充分分散,形成单菌落,以避免多菌落混杂一起,引起"形态"大小测定的偏差。 1) 纸片培养显色法将饱浸含某种指示剂的固体培养基的滤纸片搁于培养皿中,用牛津杯架空,下放小团浸有3%甘油的脱脂棉以保湿,将待筛选的菌悬液稀释后接种到滤纸上,保温培养形成分散的单菌落,菌落周围将会产生对应的颜色变化。从指示剂变色圈与菌落直径之比可以了解菌株的相对产量性状。指示剂可以是酸碱指示剂也可以是能与特定产物反应产生颜色的化合物。 2) 变色圈法将指示剂直接掺入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待筛选菌悬液的单菌落培养,或喷洒在已培养成分散单菌落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在菌落周围形成变色圈。如在含淀粉的平皿中涂布一定浓度的产淀粉酶菌株的菌悬液,使其呈单菌落,然后喷上稀碘液,发生显色反应。变色圈越大,说明菌落产酶的能力越强。而从变色圈的颜色又可粗略判断水解产物的情况。 3) 透明圈法在固体培养基中渗入溶解性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养成分,造成浑浊、不透明的培养基背景。将待筛选在菌落周围就会形成透明圈,透明圈的大小反映了菌落利用此物质的能力。在培养基中掺入可溶性淀粉、酪素或CaCO3可以分别用于检测菌株产淀粉酶、产蛋白酶或产酸能力的大小。 4) 生长圈法利用一些有特别营养要求的微生物作为工具菌,若待分离的菌在缺乏上述营养物的条件下,能合成该营养物,或能分泌酶将该营养物的前体转化成营养物,那么,在这些菌的周围就会有工具菌生长,形成环绕菌落生长的生长圈。该法常用来选育氨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的生产菌。工具菌往往都是对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基因文库中目的基因的筛选

基因文库中目的基因的筛选 克隆基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研究基础的不同,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克隆目的基因: 1. PCR或RT-PCR法 2. 从基因文库中分离基因 3. 从cDNA文库中分离基因 4. 转座子标签法 5. 图位克隆法 6. 差减杂交法、扣除杂交、差异显示法 7. 人工合成法 本章中主要介绍从基因文库中筛选目的基因的几种方法。 获的目的克隆的方法有两种 1)目的基因的直接选择 2)从基因文库中筛选 称为鸟枪射击法,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基因或大部分基因的克隆,从中筛选目的克隆。 一、直接选择 直接选择的基因比较少,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如克隆一个kan抗性基因,在R6-5质粒上含有四种抗性基因:kan, 氯霉素、链霉素、硫胺类药物,kan抗性基因存在于13个EcoRI片段中的一段中。将R6-5的片段插入pBR322的EcoRI位点中,连接混合物中将含有13个不同片段的大量重组拷贝,其中部分是kan抗性的。只有含kan的克隆才能在含有kan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1.1 标记援救可以扩大直接选择的范围 利用E. coli的突变系可扩展该项技术。例如要从E. coli中克隆trpA基因,编码色氨酸合成

酶,一个突变系不能合成色氨酸,只有加入色氨酸后才能存活。因此E. coli的突变体可以用来克隆trpA基因。首先从一个正常个体中提取总DNA,然后酶切,连接产生大量重组DNA分子,其中一个将携带完整的trpA基因。连接混合物用来转化缺陷型E. coli细胞,大部分转化子是缺陷型的,携带trpA的重组子将是野生型的,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1.2 标记援救的范围和限制 存在两个限制因素: 1)必须存在着目的基因的突变品系 2)需要一种只有野生型能够生长的培养基。 一般而言,标记援救适用于微生物的合成酶,可以在基本培养上选择。

基因突变检测多少钱检测方法是什么

基因突变检测多少钱检测方法是什么 一代测序法(Sanger法): 科学家Sanger,于1977年建立,他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该技术至今已用 三十多年,现在已相当成熟完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就是使用该项技术完成的, 现在***的仪器是美国ABI公司的***3730型全自动遗传分析仪,是经过国际和国家认证的仪器,可重复性达到100%,是亲子鉴定和法医鉴定的专用仪器。该方法是目前基因检测的国际金标准。缺点是通量小,适合少量样本,可进行个性化位点检测,成本极高,比芯片 或高通量检测高100倍。 Taqman法: 准确性好,适合于大量样本、少量位点,价格贵,缺点是不能读出序列,不太直观。 质谱法: 准确性较好,缺点只能读出质量数据,不能读出序列,对于缺失和插入突变无法读出,但这种突变更加可怕,适合于大量样本、多位点(最多能检测25个位点),所以可能会 出现少量假阳性和假阴性。 二代基因检测芯片法: 适合于超多位点,大量样品检测和科研参考,每个样本做几百个位点和做几千个位点 的检测成本,相差无几,最大优点是成本低廉,一个位点的价格只相当于一代测序价格的1%,缺点是出来的大量数据,可信度不高。 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癌症患者的过度治疗会造成患者的器脏损伤,甚至化疗 整个过程费钱费力却“不讨好”,所以进行在进行治疗之前先进行基因测序检测,会让靶 向药物治疗事倍功半。 肺癌的靶向药基因检测,现在很多公司都可以做,医院基本上也是外送公司做,看你 检测几个几个基因,一般不会超过7200,一般检测就是EGFR,融合基因ALK,ROS1,C-MET,中源协和基因检测。 一般的,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 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 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目前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 测技术做出诊断。

高考生物专题6变异育种和进化专点17理解变异原理掌握育种流程复习题

考点17 理解变异原理,掌握育种流程 1.育种方式及原理辨析 (1)诱变育种原理 原基因A(a)――――→诱变产生基因突变新基因a(A) ↓ ↓ 原性状 目标性状 (2)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关系

(3)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分析 注意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可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单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只能处理“单倍体幼苗”,切不可写成处理“种子”。 2.不同需求的育种方法的选择与分析 (1)若要求培育隐性性状的个体,可用自交或杂交,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2)若要求快速育种,则应用单倍体育种。 (3)若要求大幅度改良某一品种,使之出现前所未有的性状,则可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 (4)若要求提高品种产量,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运用多倍体育种。 (5)若要求将两亲本的两个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生物体上,可用杂交育种,亦可利用单倍体育种。 (6)若实验植物为营养繁殖,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 (7)若要求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变现有性状,则可以选择基因工程育种。 (8)若要培育原核生物,因其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则一般采用诱变育种。 3.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 (1)花药离体培养仅获得单倍体幼苗。 (2)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诱导单倍体染色体加倍。 题组一辨析育种相关的原理 1.(2015·天津,9)白粉菌和条锈菌能分别导致小麦感染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试验结果。

注:“+”的数目表示感染程度或产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据表回答: (1)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Ⅳ、Ⅴ两组试验,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T/t控制,抗白粉病性状由基因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以A、B品种的植株为亲本,取其F2中的甲、乙、丙单株自交,收获子粒并分别播种于不同处理的试验小区中,统计各区F3中的无病植株比例。结果如下表: 据表推测,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乙的基因型是________,双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1)A Ⅰ、Ⅱ组小麦未感染白粉病 (2)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3)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 (4)Ttrr ttRr 18.75%(或3/16) 解析(1)从Ⅰ和Ⅱ组的试验结果可知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A。(2)分析Ⅲ、Ⅳ两组试验,

产淀粉酶菌株筛选综述

微生物与转基因技术 摘要微生物目前已是生物技术领域主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微生物可以为转基因技术提供工具酶、基因载体;微生物本身也常作为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可以将人类所需要的基因转移到特定物种上,从而表达出人类想要的性状。本文综述了转基因微生物在食品、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保护、传统工业改造等领域研究与应用的国内外现状。在食品生产领域,转基目微生物主要用于食品用群制剂的生产,如凝乳酶.淀粉酶,蛋白酶等,转基因酵母也应用于啤酒的生产.在农业生产领域,转基因微生物主要用于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和饲料酶制剂的生产.在医药生产领域,转基因微生物主要用于兽用和人用疫苗的生产,以及利用转基因镟生物生产某些药物。此外,转基因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传统工业的改造、印染业,以及新能薄开发等方面也有应用,本文也同样大致介绍了一些目前国内外关于微生物转基因方面的前沿研究。 关键词微生物转基因,DNA重组技术,目的基因,基因载体 1引言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1]的来源可以是提取 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基因片段。基因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1980年代以来,现代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在医药、农业、食品、化工、环境和能源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1982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例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的正式生产以来,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的各种基因工程产品陆续实现商品化生产。其中,转基因微生物是基因工程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医药生产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微生物与转基因技术 1.微生物与转基因工具酶 转基因技术中,需要一些基本的工具酶,如对供体生物的DNA进行切割以获得目的基因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类、DNA连接酶、核酸外切酶、反转录酶等。 DNA聚合酶类包括DNA聚合酶Ⅰ、KlenowDNA聚合酶、T4DNA聚合酶、T7DNA聚合酶、耐热DNA聚合酶等。耐热DNA聚合酶是一类在高温下具有聚合活性的DNA聚合的,来自于嗜高温的细菌,方要应用于PCR反应中,具体种类有产自嗜热水生菌的TaqDNA聚合酶、VentDNA聚合酶、PwoDNA聚合酶、TthDNA聚合酶和PfuDNA聚合酶,其中Taq DNA聚合酶,使DNA的体外复制变得异常简便和常规化,大大加快了生物工程、基因组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程,年销售利润达到上亿美元。 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包括SP6噬菌体RNA聚合酶、T4噬菌体RNA聚合酶或T7噬菌体RNA聚合酶,这类酶无需引物,但识别DNA上特异性位点(启动列),合成RNA。 核酸酶S1,来源于米曲霉,具有3’->5’外切核酸酶活性,能特异性降解单链DNA或RNA 的核酸酶,基因工程中用于黏性末端的平切。 核酸酶BAL31,来源于交替单胞菌BAL31,对单链DNA和RNA具有类似核酸酶S1的催化活性,能同时从3’-端和5’-端降解双链DNA并使其缩短大约25%长度,催化反应需要Ca2+。基因工程中用于缩短DNA和构建嵌套缺失体也应用于限制酶图谱制作等。 2.微生物与转基因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