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课时学练】2015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 2-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与学手册

【倍速课时学练】2015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 2-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与学手册
【倍速课时学练】2015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 2-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与学手册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4-6节 专题测试

第二章:第4-6节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2.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 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应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3.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 镜内() A.只有AB下半部分的虚像B.不出现AB的虚像 C.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D.仍有AB完整的虚像 5.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 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 6.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相互垂直放置,点光源在平面镜内成三个像。现让点光源S在水平面内沿圆周顺时针运动,则可以观察到的三个像() A.全做顺时针运动B.全都做逆时针运动 C.一个顺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逆时针运动D.一个逆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顺时针运动 7.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米处,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上半身,他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A.应后退到距镜子2米远处B.应前进到距镜子米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子4米远处D.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不能实现 8.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背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C.迎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 D.无论迎着、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是积水 * 9.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那么() A.β1=β、γ1=γB.β1<β、γ1>γC.β1<β、γ1<γD.β1>β、γ1>γ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声音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声音的变化》 【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最早提出在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方法进行教与学的是杜威。杜威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做中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方式构建知识,提高素养。 【教学内容】 《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不仅仅是学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用普通的观察方法来分辨出声音的高低,他们更难理解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非常感兴趣的音乐喷泉切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有区别的、有变化的。再借助教具、信息技术手段以及APP 软件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理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

个概念,并知道他们与振动的关系,继而为声音如何传播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初步概念建成时期,也是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础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建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他们有形成正确的概念,也有益于锻炼他们形成一个高效的思维模式。 经过本单元前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他们还知道了音叉是什么,并学会了怎样利用音叉等物体发出强和弱的声音。但由于年龄小、表达能力弱、缺乏系统的认知等原因,他们对声音的认知还很懵懂。本节课“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变化的,以及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的含义对现阶段学生来说还是有困难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 第一节 1.蜗牛的结构:眼、口、触角、足、壳。壳具有保护的作用;足是运动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等。蜗牛到处爬行的目的:寻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2.蜗牛的感觉器官: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4.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 (1)、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2)、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 植物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有无脊椎骨 2.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其中哺乳类最高等。 3.鱼类的特征:(1)终身生活在水中;(2)体表被鳞片;(3)用鳃呼吸;(4)用鳍游泳;(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4.两栖类的特征:(1)幼体水生,成体陆生或水生;(2)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3)幼体用尾游泳;(4)成体有两心房一心室,皮肤裸露,有丰富的腺体(能分泌粘液);(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两栖类的代表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等 5.爬行类的特征:(1)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2)用肺呼吸;(3)贴地爬行;(4)卵生,体内受精;(5)变温动物 爬行类的代表动物:蛇、鳄鱼、龟、变色龙、鳖、蜥蜴等 爬行动物的幼体首先摆脱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6.鸟类的特征:(1)身体呈纺锤型;(2)体表被羽毛;(3)前肢特化成翼;(4)胸肌发达;(5)体温恒定;(6)卵生,体内受精;(7)飞翔生活 鸟类的代表动物:鸡、鸭、鹰、鸵鸟、猫头鹰等 7.鸟类的哪些结构和飞翔相适应? (1)全身被羽毛(飞翔和保温),前肢变成翼,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2)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翔)。 (3)口内牙齿退化长骨中空,有的骨薄,愈合,既坚固又轻巧(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4)有气囊和肺相通,能进行双重呼吸。(为飞翔提供足够的氧气); (5)脑比较发达 8.哺乳类的特征:(1)体表被毛;(2)胎生,体内受精;(3)有乳腺;(4)哺乳;(5)体温恒定 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也是哺乳动物成活率大大提高的原因。 哺乳类的代表动物:白鳍豚、蝙蝠、老虎、鲸鱼、袋鼠等等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 9.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卵生到胎生;从变温到恒温。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要知道池水中的小东西是否是生物,可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 A.是否规则形状 B.是否绿色 C.生长或繁殖 D.有特殊的气味 2.蜗牛全身都是宝,具有食用价值的种类很多。为了研究蜗牛,必须去采集蜗 牛,以下寻找蜗牛,途径错误 ..的是 ( ) A、到潮湿阴暗的地方去找 B、沿着蜗牛爬过留下的白色痕迹去找 C、夏天雨后到草丛中去找 D、酷暑干旱季节到水泥地上去找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在于:( ) A.动物会运动,植物不会运动 B.动物需要营养,植物不需要营养 C.动物自身不能制造养料,植物自身能制造养料 D.植物是绿色的,动物 不是绿色的 4.脊椎动物区别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A.身体内有骨 B.身体背部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C.身体腹部有脊椎 D.身体有外骨胳 5.草履虫、蚯蚓、海星、水母分别属于:( ) A.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 B.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C.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 D.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 肢动物、棘皮动物 6.蝌蚪的呼吸器官是:( ) A.肺 B.皮肤 C.鳃 D.皮肤和肺 7.植物的叶一般是绿色的,但也有一些植物不是这样的,如红枫的叶是红、橙 黄或黄绿色。我们仍说它是植物,这是由于:( ) A.它不能移动位置 B.它能进行光合作用 C.它不会繁殖 D.它只能在阳光照射下生活 8.牛、鳖、桃树的细胞形状各异,功能和大小也不同,但都称为“细胞”,原 因是:( )

A.它们大小相似 B.它们都是在生物体内发现的 C.它们都是由胡克发现的 D.都有相同的基本构造: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9.大蒜根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叶绿体 10.松树和番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番茄:( ) A.不是高大的木本植物 B.形成果实,种子有果皮包被 C.不是常绿树,要落叶 D.不形成果实,种子裸露 11.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藻类植物的共同点是:( ) A.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都没有种子 C.都生活在水中 D.都是多细胞的 12.下列植物中,不是用孢子繁殖的是:( ) A.地钱 B.胎生狗脊 C.金鱼藻 D.紫菜 13.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化工厂”,合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之一,则它在细胞的()进行。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壁 D.细胞核 14.林耐是著名的分类学家,他把自然界的生物分成七个等级,其中是分类 基本单位是() A.界 B.科 C.品种 D.种 15.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 ) A.草履虫 B.酵母菌 C.结核杆菌 D.衣藻 16.下列动物中,用鳃呼吸的是:( ) A、鳙鱼 B、娃娃鱼 C、鳄鱼 D、鲸 17.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属于:( ) A.保护组织 B.分生组织 C.营养组织 D.机械组织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 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 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同 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在一定围,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四年级科学声音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声、鸟鸣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儿童怎么能学习声音呢?他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弱、有的强?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我们能控制声音吗?“声音”这一单元共7课时,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 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第1课,学生将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在第2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3课和第4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可以建立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5课,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在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7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在这一单元,学生不仅能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而且会对他们的不断发现感到骄傲。随着学生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理解会得到持续加强。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科学解释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额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2.1-2.3节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2.1-2.3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B.保持身体的平衡 C.减少噪音 D.防止呕吐 3.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 B.听小骨的振动 C.鼓膜的振动 D.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 4.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 细胞位于()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5.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程度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A.手臂 B.手心 C.指尖 D.手背 6.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 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 8.关于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痛觉是对人体有害的刺激 B.痛觉在人体的皮肤上产生 C.电、机械、过冷、过热、化学物质刺激等都能产生痛觉 D.触觉、热觉、冷觉等感受器都能感受产生痛觉的刺 激 9.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10.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 病人的痛觉消失 B. 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 C. 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 D. 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11.(2017?温州)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教案大全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教案大全 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七年级下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发展,较好地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整合,而不是作简单的拼盘式处理。 科学新教材图文并茂,大量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生动的文字相结合,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的展示出来,而不只是缺乏生气的抽象文字符号。 新教材重视探究学习与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鼓励独立思考,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克服课本中心和知识中心倾向,不单纯强调获取间接经验。 新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科学信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留出发展空间,而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多少,更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而连贯的知识。 以上特点,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实践创新精神。 二、教学策略 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改革现行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

1. 摈弃应试教学,努力实施开放式教学 1.1 开展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第一、建立“情景与互动式” 教学。 第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第三,重视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有,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学信息资源。 1.2优化实验教学途径。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活动方式,学生只有遵守实验的“游戏”规则,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策略是:《科学》课程要求我们优化实验教学途径,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基本实验习惯,提高实验能力。 首先,课堂中演示实验和随堂小实验相结合。 其次,对于分组实验,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学生验证科学规律的一种手段,同时学生必须克服“照方抓药”的通病,否则浪费了时间,实验习惯的养成,实验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假期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积极拓展实验教学途径。 2. 实施探究性学习,有效地开展《科学》课程教学。 2.1探究性学习的成效,关键在于我们作必要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①对新现象、新知识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开展讨论; ②应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③运用各种实验方法获取资料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 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T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T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 )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 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 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尤其对液态 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 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 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 ?t (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知识总结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一声带。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2吹奏竖笛发出声音,是竖笛里的空气在振动。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 液体> 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1-3慢慢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我们听到的闹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1-5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初一下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

(一)1. B 2. C 3. C 4. B 5. C 6. D 7. B 8. C 9.(1)克(2)分米(3)℃(4)秒10. C 11.(1)A (2)用铜丝线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3)略(二)1. B 2. C 3. A 4. D 5. C 6. B;C;G;A;D 7.(1)横梁;指针;托盘;分度盘(2)左;小;往右盘添加砝码;往右移动游码(3)CDEAB;m2-m1 8.(1)78.2克;-4℃;2.50厘米(2)10毫升(三)1. B 2. A 3. C 4. A 5. C 6. C 9. A 7.(1)哺乳类(2)鸟类(3)爬行类(4)两栖类(5)鱼类 8.(1)能否实行光合作用(2)体温是否恒定(3)鲫鱼、蝴蝶课外拓展:非洲的森林;哺乳类;跟大象、山羊归为一类,因为它和大象、山羊同属草食动物;否;设立自然保护区;略 (四)1. C 2. B 3. C 4.(1)细胞膜;C;B (2)细胞壁;液泡;叶绿体(3)分化5.(1)细胞壁;细胞核(2)A;E(液泡);F(叶绿体)(3)B;物质(4)C;D (5)A (6)E;细胞液(7)F;光合作用6. C 7. B 8. C 9. B 10. A(五)1.B 2. C 3. D 4.(1)细胞液;液泡(2)保护;营养(3)输导(4)器官5.(1)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毛肌(6)汗腺6. B 7.食道;小肠;大肠;小肠;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胰腺8.(1)表皮;保护(2)输导;叶脉(3)叶肉;营养(六)1.两极稍扁、赤道略鼓;6378千米2.140万;130万;33万;6000;1500万3. B 4. C 5. D 6. C 7. D 8. B(3)真皮(4)真皮;神经(2)(5)竖 9.(1)xx;耀斑(2)A 10.(1)下落高度(2)3;6;7(3)越浅(4)可能与月球表面的地质软硬相关(七)1.(1)北;东;西;南(2)星图上的东西方位与地表上的方位相反(3)大熊座;天鹅座;仙后座;小熊座(4)北极星;织女星(5)春季2.(1)峨眉月;新月;上弦月;满月(2)BACD (3)应在十五晚上观测3.(1)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2)⑤ (3)⑤ (4)冥王星;水星(5)金星;火星4. A 7. B 5. C 8. B 6. B 9. B(八)1.D 2. D 3. C 4.(1)B (2)B 5. D 6. B 7.熔化;非晶体8.(1)乙;210℃;3液体;AB、BC、CD 9.乙;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测试卷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 A. 皮肤 B. 舌 C. 脊髓 D. 大脑 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 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 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 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 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 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 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 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 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 7.晚上,当你从路灯正下方经过并沿地面向前移动时,在相同时间里() A.人移动的距离大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B.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C.人移动的距离等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 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第8题图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一、光和颜色 【知识点1】光的基础知识: 1. 光源、光的传播 (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倒立的像)、日食、月食、射击运动员瞄准射击等。 (3)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4)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现象: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透过瓦缝的圆形光斑,不管瓦缝的形状如何,其光斑都是圆的,说明这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 2. 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真空中最快,达3×108m/s,在空气中稍微慢一点,在水中光速为真空的3/4。 (2)光年:1光年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1012km。故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知识点2】光的色散与物体的颜色: 1.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雨后彩虹”就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单色光、复色光和不可见光: ①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如红、橙、黄、绿光等; ②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白光就是复色光。 ③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光叫不可见光,常用的有:红外线,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就是红外

线;军事上有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杀菌,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2. 物体的颜色: ①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色光进入眼睛,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②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单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单色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透过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反射的颜色 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二、光的反射 【知识点1】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如图所示,理解“三线”: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两角”:入射角α,反射角β;O 点既是入射点,又是反射点。 ①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分居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②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物 体

七年级下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2020

七年级下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2020第六单元 26猫 1.耗涩绫怂怅诅 2.(1)身—生(2)祥—详(3)掉—吊(4)受—瘦 3.示例:(1)它化用了成语"杀鸡儆猴",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4.冬天的早 晨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一天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隔 了几天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5.那只花白猫不活泼,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 胖胖的.6."似乎"一词不能删.花白猫对这个对黄鸟的特别注意,仅仅"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肯定,所以要用"似乎"一词.7.第三只猫 的死与"我"的武断、粗暴相关,它促使"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 另外,"我"再也没有改过的机会了.所以,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8.提示:能自圆其说即可,但应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27斑羚飞渡 1.逞湛穹凝迥怆娴磐 2.(1)健壮(2)沉重(3)技巧(4)意味 3.示例一:进退维谷【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成语释义】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近义成语】进退两难【反义成语】进退自如【应用链接】在我自己 的思想上也正感受着一种进退维谷的苦闷.示例二:老牛舐犊【成语出处】《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成语释义】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或者长辈关爱晚辈.【近 义成语】望子成龙/爱子心切【反义成语】深恶痛绝【应用链接】对母 亲这种老牛舐犊般的关心,我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4.指的是从注定死 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有贪生怕死的意思.5.通过"我"的感 受来揭示和升华文章的中心,并引起读者的共鸣.6.因为老斑羚们没有 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 条生存的道路.7.镰刀头羊为种群的存续感到欣慰,为老斑羚的牺牲精 神感到自豪,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它用生命给这次飞渡添上了悲壮的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 2.1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 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2.2 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 外耳道 耳廓 收集声波 声波的通道 外耳 鼓膜 产生振动 鼓室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听小骨 传递振动 咽鼓管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中耳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耳 内耳 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 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 听小骨 耳蜗内听 觉感受器 兴奋 听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廓 放大、传递 传递 二、听觉的形成

2.4 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 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 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 一、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 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20000Hz 5、超声波:大于20000Hz 次声波:小于20Hz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3)与不同的人有关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声音大小单位: 分贝 d B 2.噪声:令人感到烦躁不安的声音,叫噪声。 (三)控制噪声的措施: (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乐音:令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 (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三元素:音调,音色,响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