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感。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层层深入,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樊艳

师:孩子们,自从毕业考试后咱们整整四十二天没见了,今天见到你们,老师感到格外地亲切和高兴,现在正值暑假,今天你们和在座的老师一样放弃了休息,来到这里和老师一起学习。我非常感谢你们!说说这段时间你干什么了。有没有外出旅游的?看来同学们的暑假生活充实的快乐的。这节课老师也将带你们去做一次智慧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 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课件出示:苏格拉底的画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文本师:这篇课文篇幅不算太长,,只有一个生字。我相信经过

大家认真地练习,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遇到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同学们自由练习朗读,约六分钟。师巡间了解情况。)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来展示一下吧。一学生朗读一、二小节师:你读得正确、流利。老师相信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大家都练一练。(课件出示:苏格拉底第一次说的话)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

师:我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

师: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你们听清楚苏格拉底的要求了吗?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生齐读。

师: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他们是如何摘麦穗的,结果如何?课文哪些段落作了说明,找出来读读。(一生自愿站起来朗读课文的三、四、五节,随机评价)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请朗读课文的第六小节。(相机评价一下)

师:课文还剩下最后一节,愿意朗读的同学请站起来!(刚才朗读机会看似老师给予的,实际上自己争取到的。看来同学们很懂得抓住机会锻炼自己。)师:短短的十几分钟,你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

三、细读,进行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内容,静静地思考一下,此时你有什么问题想

问?(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生汇报,师归纳总结。(弟子们为何用心挑挑拣拣却是两手空空?为什么说最大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注意课堂生成)接下来,咱们到弟子们摘麦穗的现场看看,找找答案。(课件相机出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这段话对弟子们摘麦穗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请同学们细心默读课文,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用心揣摩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心理,动笔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待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同学们仔细地默读第三自然段课文,边读书边圈画,有时动笔写一写批注。教师走在学生中间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起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读得很细心,思考也很认真。现在老师要对摘麦穗的弟子们进行采访。(采访不同表现的第子,体会时机的重要性。)(光看光摇头的,摘了随手扔掉的,埋头向前走的)(预设1、前面还有更大的,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3、最大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练读,指名读)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只能是两手空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假设自己就是一个恰巧从麦地边路过的旁观者,我们就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对弟子们提个醒,(课件出示:弟子们图片)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做。(生自由说)师:看来我们班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大哲学家的希望,因为你们说的几乎与苏格拉底的不谋

而合。(课件出示:引读: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师:孩子们,学到这儿,你觉得在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课件出示:弟子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苏格拉底认为最大的一穗就是()的,)不同想法出现不同结果(两手空空)(总有一株保留在手中)

小结:是呀,在茫茫的麦地里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摘到的,与其挑挑拣拣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刚刚摘下的那一穗。师:苏格拉底是教育家、大思想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是为了摘到最大的麦穗吗?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1、苏格拉底的弟子明白了吗?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引导学生质疑。请你静静地默读这段话,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是词语了、句子了、或者还可以是标点的用法啦。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2)“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3)“麦穗”加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

(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是什么意思?师:同学们的问题五花八门,而且很有研究和探讨的价值,了不起,你们有一颗善思的大脑。

3.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和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去寻找答案。(2)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参与其中。

(3)汇报交流。(此时的教学无法再按预设的进行,而应依学定教,顺学而导。既学生汇报哪一个问题,教师就相机引导,这时课堂上呈现更多的是动态生成。)师随机引说: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就是说——有的人碰见机会就紧紧地抓住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东张西望的人就好比前面——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他们一心追求最大的麦穗,在犹豫中失去机会,结果两手空空,懊悔不已。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这些弟子们一样的情况呢?(可以相机引导:课件出示:一位大哥哥的烦恼、班委会竞选,上课发言等。)如果让你给自己或身边的人的一句忠告,你会选择这段话中的那句话?(课件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示范理解: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在坐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为实现这个目标你觉得该如何去做?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齐读最后一句话。(在情境中反复诵读)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的这趟精神之旅一定不虚此行,让我们再来读读

这段话。孩子们,这是你们现在十二、三岁对这段话的理解,当你们二十二、三,三十二、三,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会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把这段话记下来,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吧!(练习背诵)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板书:追求——最大的抓住——眼前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坚定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四、内化理解,提升能力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精神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把你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书签上,当作格言上送给你的朋友吧。

2、读读学生写的内容。

3、出示老师收集的名言,培养积累的习惯。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机会的名言、古诗、希望大家积累下来。(课件出示)生背诵。(有时间让同学展示背诵一下)

4、孩子们不要等待,不要犹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你们今后能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向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前进吧!下课!谢谢大家!

诫子书教学设计完整版

诫子书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 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三、学生分析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再深一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诵读课文,识记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②借助关键词句,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 ③积累名言警句,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②反复朗读感悟,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来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教学重点: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道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具体精神面貌来引入课题,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减学生紧张的情绪。 二、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

六年级:六下语文教案-16、最大的麦穗(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六下语文教案-16、最大的麦穗(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六年级:六下语文教案-16、最大的麦穗(实 用文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从弟子们在麦地里寻找最大麦穗的动作中去感受弟子们的内心,从弟子们最后一无所获和苏格拉底的教导中分析弟子行为的失误原因。最后去领悟出其中的做人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中设计苏格拉底的图片和课文中的相关文字。文字详见备课中有底纹底句段。 【预习导航】 (1)读几遍课文,尽量做到正确通顺。 (2)对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等办法解决,对不理解的句子做个记号。 (3)通过网络、图书和请教别人,尽量多了解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情况,并概括的写下来。同时了解一下世界的文明古国有哪些。 【教学过程】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同学们,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时候,也就是离现在约2400多年的时候,在古希腊,则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被誉为是“人类的导师”。 多媒体出示:苏格拉底图片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说他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板书)最大的麦穗,就是讲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最新诫子书教案全国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 (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修身:修养身心。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致远:达到远大目标。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治性:修养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16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 课前:默写词语: 沉甸甸挑挑拣拣错失良机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你能用上其中的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与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智慧,一起到麦田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过渡: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就从苏格拉底的语言入手,去领略他的风采。 二、活动导学,精讲点拨 (一)活动一: 1、出示要求: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句话?动笔划一划,再放声读一读,想一想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学生自学。 3、交流: 同学们划得认真,读得用心,一共找出了几句话?谁来读第一句? (一)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 指名读。 相机评价:读得正确、流利。 2、提问: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他对弟子们提了什么要求? 【相机点红: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地、郑重地、不容置疑……)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朗读。(评价:严肃的苏格拉底!)(评价: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

《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 林淑琴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对儿子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主旨,励志修身。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要有初步了解。应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并积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教法学法:朗读教学圈点批注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直接入题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预设问题:(1)告“诫”了什么?(2)对“子”的影响?(3)家“书”的语言艺术? 2.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说的是谁呢?(提醒学生记笔记)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二、出示目标(1分钟)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读目标) 三、出示学习任务(课件)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四、识字(圈点勾画批注)(1分钟) 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完成生字词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 (课件展示文中没有注音的词) 夫()淡泊()()淫()慢险躁()遂()庐() 五、朗读指导(10分钟) 1.平稳深沉要求读准字音 2.层次清晰读出句号长句的停顿四字短语 3.特别节奏拖音节拍读出感叹号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强调) (朗读,要读出一种文言文味道,必须把自己沉进去,把握好语气语调和感情) 三、听记翻译(合作)方式(10分钟) 1.听什么?记什么?听课文中没有注释的词并记在课本上。(课件展示) 之:的(结构助词) 行:品行 以:用来。(倒装句) 修身:修养身心。 广:扩展增长(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远大目标(形容词用作动词)“远大目标”应该是名词吧也:表判断 成学:成就 则:就 遂:最终; 悲:可悲 请根据老师给大家的注释加上课文注释,给文章做翻译。 (课件展示译文,学生对比,纠正,齐读翻译) 难点预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完整版)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 ..::淫.慢:险躁.:穷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课时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第16课《最大的麦穗》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6.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垄”字,联系生活实际与上下文理解“麦垄、沉甸甸、颗粒饱满”和“定夺、如梦初醒、错失良机”等词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体会分号的作用。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借助苏格拉底的三句话,理清故事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苏格拉底独特的育人方法。 3.能联系实际,深化学生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从而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4.积累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名事;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结合生活中错失良机,深感遗憾的往事,写一段话,重点突出心理活动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找出课文中使用的分号,同时学会分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 1.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里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涵的道理。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2.把学习到“以小见大”的写法,运用于实践中。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阶段,通过检查学生自学书写的生字,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熟读课文,明白“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3.以演促讲,以演促读,在情境表演中,深化学生对“必须善于抓住眼前

2019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6课《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6课《最大的麦穗》课堂实 录 师:同学们,今天是周六,你们和在座的老师一样放弃了休息日,来到这里与我见面。我非常感谢你们!(真诚地鞠躬,同学和老师热烈鼓掌!)想不想认识我?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其中,有一位女同学高举着手并且站起来说。) 师:请你到前面来。(那位同学走到了前台,显得有些紧张。)听说盐城一小同学的字写得很棒,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 生:当然可以!(她很自信地说道。) 师:请你先写一个孙悟空的“孙”,再写一个建设的“建”,然后写一个雷锋的“锋”。(她的笔下立刻出现了“孙建锋”三个字,其他同学惊奇地看着黑板。) 师:你写下的就是我的名字。(她猛地愣了一下,又下意识地吐了一下舌头,鼻尖上闪动着几粒细小的汗珠。)勇敢地喊一声,好吗? 生:孙建锋!(她的声音清晰而又响亮。) 师:好样的!其余的同学尽情地喊一声! 生:孙——建——锋。 师:六年来,你当着一位老师的面,既写又喊他的名字,有什么感受?

生:不礼貌。(她不好意思地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生:(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子“噌”地站了起来)你是在“师生互动”。(千余名听课的老师热烈鼓掌!) 师:真不简单?你小小的年纪竟然知道如此深刻而又前卫的教学专业术语。我很佩服你!(我双手同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听课的老师又一次热烈鼓掌。) 师:第一次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盐城,听说这里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还有历史景观“新、马、泰”。(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起来)请为我导游一下“新、马、泰”,好吗? 生:“新”,是新四军纪念馆;“马”是铜马广 场;“泰”,是原新四军指挥部所在地——泰山庙。 师:谢谢“导游们”清晰地讲解。(笑声)孙老师也将带你们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共490字,只有两个生字。我相信经过认真地练习,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同学们自由练习朗读,约六分钟。) 师:有问题的请自由发问!

诫子书 优秀教案

诫子书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1)生字 夫(fú) 澹(dàn)泊(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16最大的麦穗(2)附答案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课时同步练习-16最大的麦穗(2)附答案轻松做做 一、细读课文深感悟。 1.“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段话中第一个“最大的”含义是( );第二个“最大的”含义是( )。 A.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 B.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株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是相对而言的 C.大家没有拾到的那个最大的麦穗 2.再结合语境想想上文中“你们已经到头了”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1.句中分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因果关系分句的停顿 B.表示并列关系分句的停顿 2.这句话中“麦穗”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属于哪一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课外类文阅读。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 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 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儿。”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 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起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走过,边 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儿。”稍停,苏格 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儿。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 了苹果的香味儿。 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环顾了一下四周,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 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 假苹果,什么味也没有。”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笑容可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波逐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也举手了,他当时可能 在想什么?为什么最终举起了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为什么苏格拉底的笑容最后不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完整版)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法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古城区民族中学和丽珍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来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教学重点: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道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具体精神面貌来引入课题,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减学生紧张的情绪。 二、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三、解题 诫: 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一种文体 "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朗读要求: 1、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二)播放朗读视频,初步感知。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连、语气、节奏及重音。 (三)仿读课文,感受语气。 (四)全班齐读课文,增强语感。 五、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增: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一)解释重要字词(抢答的形式完成) (1)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幕名利 (3)明志:明确志向 (4)广:使......广,增长(形容词使动用法) (5)志:立志(名词用作动词) (6)险躁: 轻薄浮躁 (7)驰:迅速逝去 (8)去:消失

15 诫子书 大赛获奖教案

15诫子书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淫慢 ..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

16、最大的麦穗

16、最大的麦穗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走进弟子们的内心,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一个收获的季节里,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了一块长满沉甸甸麦穗的麦地里,他要让弟子们干什么呢?(指名说) 二、自主感知 1、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默读,想想苏格拉底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个词语能够感受到?

(2)“只许进不许退”言下之意就是说什么?指名说 (3)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出严肃、命令的语气 (4)指名读,齐读 2、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话后,怎么去做的呢?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在旁边写写批注。提示:能够抓住重点词句,分析一下当时弟子们的表现,也能够写写对弟子们这样做的感受,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等。. 4、交流---- 5、师小结:即使弟子们很认真的在找那一穗最大的麦穗,但他们的目光短浅,不能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到最后落的个“两手空空”。 6、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这样的表现,他首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 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想想苏格拉底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到怎样呢? (2)交流(失望、生气) (3)指导朗读(根据不同感受读出不同语气)

7、过渡:失望也好,生气也罢,这都不是苏格拉底所要的,他是要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默读,思考苏格拉底在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样的语气呢? (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2)指名读,齐读 (3)这里的“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意思同吗? (4)小结 8、过渡:苏格拉底是一位大哲学家,他让弟子来麦田仅仅是为了找最大的麦穗吗?他想让弟子做什么? 三、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6.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16.《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人生”主题篇中的第二篇《最大的麦穗》。本单元共安排了3篇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意在让学生通过一些人、事、物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但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说学情 有了六年学习生活的的积淀,学生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其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六年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就本文来看,只要孩子们稍稍用心预习,就能概括出事情的主要经过,并且找到在结尾点明的哲理。但课文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真正内化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生活经验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仅凭想象也是很难以深刻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对本课教材的理解,保证学生“读、写、说”三种习惯的养成,我们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

课的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垄”,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今天我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说教法与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结合本文借事喻理的特点——叙事简洁,说理深刻,这节课我们采用目标教学法,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中介,以“相机点拨”为重点,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则通过“读—画—悟—批—读”的方法,细读品味,运用抽丝剥茧式的演绎思维,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走进教材”再“走出教材”,教学合一,自主畅游在《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家园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1、搜集苏格拉底的有关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