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和启示

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和启示
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和启示

OECD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和启示

Francesca Colmbo

●引言

商业健康险(PHI)的角色以及合适的医疗融资机制OECD国家的重要议题。在这些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医疗体系,并覆盖了大多数人群。医疗开支平均占到GDP的9%,而且仍然在增加(OECD,2005a)。

某些OECD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希望PHI来促进医疗体系的发展,尤其是提高成本效益。他们可能将PHI作为公共融资的补充机制甚至取而代之。也许他们将PHI作为实现其他医疗政策目标的工具,比如作为更灵敏的医疗体系和医疗融资中个人更多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可能遇见更为紧急的医疗需求,但是他们也会遇到同样的医疗融资问题。一个运转不良的医疗体系可能是适当集中和公平融资的威胁,还可能减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破坏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的经济实力和其他资源相对较少,他们比发展国家有更迫切的资本升值需求。政府可能将PHI作为可选择的或者附加的医疗资源的来源,实现全民覆盖的机遇或者增加困境中的医疗体系的容量。

PHI一直是很多国家最有争议的话题。政策的制定一直被国家干预市场的赞成声和反对声所驱使。

●OCED国家商业健康保险的角色和范围

医疗保障安排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交叉补贴的程度(时间,风险和收入群体的交叉),计划安排,自愿或强制参与,融资来源(图8.1)。

每个OECD国家的PHI市场都不同。PHI的平均市场份额不到私人部门医疗开支融资的1/4。(图8.2)平均是能够显示规模的差异:PHI开支占总医疗开支10%以上的只有4个国家(其中美国就占37%)(图8.3),少于2%的有10个国家(表8.1)。PHI覆盖的人群也有很大的差异。在OECD1/3的国家中,至少有30%的人有保单,在另外1/3的国家几乎就没有PHI。

相对于基本保证(通常是公共保障),PHI有不同的功能,从主要的医疗保障形式到公共机制的辅助角色(表8.1)(Colombo and Tapay 2004a;OECD 2004a)。在德国,荷兰和美国,PHI作为没有政府或社会医疗保障的人的主要保障来源。

在美国,2004年68%的人有某种形式的PHI,雇主支持的福利计划覆盖了60%的人群(U.S. Census Bureau 2005)。人群中只有少数人包括老人、残疾人和某些贫困人群能够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国家儿童健康保险计划(SCHIP)获得医疗保障(Docteur, Suppanz, and Woo 2003)。除了规范的商业保障和定向的公共保障,2004年仍然有16%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U.S. Census Bureau 2005)。

在荷兰,1/3的人群(高收入阶层)不能获得社会疾病基金获得保障,他们几乎都购买了主要的PHI。目前这种双重的公共-商业保障体系正在被改革为一个瑞士式的全民强制医疗保障体系。

德国是OECD唯一的的国家允许收入超过一定水平的人选择性的退出疾病基金提供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据估计2002年10%的人选择退出(PKV2003),14%能够选择退出的人没有退出。一个原因在于一旦选择退出就不允许再重返公共保障体系。对于病人和有着大家庭的人来说,公共保障体系相对更为便宜(Thomson 2002)。

在澳大利亚,爱尔兰,新泽西,英国以及其他OECD国家,PHI提供与公共保障类似的全面保障,为同样的保障提供平行的医疗服务融资。在这些贝弗里奇式或税收融资的OECD医疗体系中,私人筹建的医院和医生在公共体系之外运营。PHI作为公共体系的替代,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供应商选择和更快的服务。近半的澳大利亚人和爱尔兰人购买了PHI,使澳大利亚和爱尔兰成为OECD最大的替代型VHI保险市场。被保险人能够在私人医院接受治疗或在公立医院作为“私人患者”(即能够选择医生和享受更好的医院住宿)。在这两个国家,很多外科医生同时在公立医院和私人医院执业,获得双重收入(Colombo and Tapay 2003,2004b)。

PHI同时也作为公共保障融资的补充,为个人负担的部分提供补偿。大多数OECD国家对公共保障提供的服务要求共同支付,免赔额或共同保险(OECD 2004b,表2.2)。在法国,补充型保险覆盖了超过90%的人群。个人承担的比例从适度的住院每日津贴,到内科医生常规诊治费30%的自担比例,再高达某下药物的65%的自担比例。在法国和美国有发达的补充型VHI市场(也叫做补充性医疗保险)。超过2/3的医疗保险受益人通过个人保单,雇主支持的保单或两者获得这种保障(OECD 2004a)。

最后,在很多OECD国家,附加型PHI为公共保障排除的服务和商品提供保障。这种PHI市场也很巨大。在加拿大,必须住院医疗和门诊内科诊治都由公共保障负担,商业保险公司禁止提供这种保障,只能提供附加型保险(Flood and Archibald 2001)。2/3的人拥有商业保险,而且大多数保单都有雇主支持(Colombo and Tapay 2004)。在澳大利亚,41%的人购买了附加型VHI(PHIAC 2005)。在瑞士,80%的人在拥有公共保障之外还购买了VHI,大多数都能获得私人或半私人医院病房。附加型健康保险覆盖了很多种服务,这些都是政府所不提供的。典型的服务包括眼科,牙科,某些新型高科技治疗技术和昂贵的或医学上不必须的治疗。

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PHI对整体医疗融资的贡献在1990-2003年间仅增加了一点(OECD2005b)(见图8.4)。

某些国家(如奥地利和新西兰)经历了快速的PHI增长速度。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和爱尔兰)在公共开支上增长更快(见表8.2)。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好像并不能促进PHI市场的发展。PHI对医疗开支的贡献于GDP水平关联度很弱(见图8.5),对真实GDP也是一样(OECD 2004a)。

在新西兰和其他国家,PHI在医疗开支中比例的增加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但在其他国家却不是这样。类似的,爱尔兰经济快速增长和PHI覆盖人口的快速增长相伴发生,但在其他东欧国家却不是这样(比如卢森堡)(OECD 2004a;Colombo and Tapay 2004b)。除了PHI 在总健康开支中的重要性增加以外,新西兰拥有VHI的人群比例却在下降(OECD 2004a)。

公共部门的缺口用自掏腰包的重要性来衡量,它被认为是人们购买PHI的一个原因。然而,在OECD国家自掏腰包与PHI市场规模并不相关(图8.6)。

PHI占比高的国家(10%以上)自负开支比例要低于平均水平。但是,PHI占比小的国家,家庭直接开支有高有低。总之,PHI的重要性与自负比例并不是正相关的。

对公共医疗保障的满意度也不能影响对PHI的需求,尤其是在人们为了非急需手术而

需要等待很长时间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和爱尔兰(Colombo and Tapay 2003, 2004b)。但是非急需手术的长等待期并不能解释PHI市场。某些国家公共医疗体系有相当长的等待期,PHI市场也相对较小,比如北欧国家,西班牙和英国(图8.7)。

以下三个因素对PHI市场发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影响(Colombo and Tapay 2004a)。第一,PHI市场大的国家一般都有私人健康融资的传统并拥有成熟的保险市场。澳大利亚,法国,爱尔兰和美国的PHI市场的发展都遭遇全民公共医疗保障计划(OECD 2004a)。第二,政府政策能够扶持PHI市场。公共医疗保障的服务,供应商和覆盖人群都能影响PHI的规模。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来塑造PHI市场的结构和范围,比如政府可以进行补贴,固定市场范围或者采取干预措施来树立公众信心和保护公众利益,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美国就是这么做的。第三,在加拿大,荷兰和美国,雇主对雇员购买保险的支持作为非工资福利大大提高了PHI的覆盖水平。在法国,PHI是一个明显的团险市场。在爱尔兰,雇主尤其是跨国公司越来越将PHI作为员工福利。在较小的OECD国家,比如比利时,葡萄牙和英国,团险市场也是大于个险市场的。

●PHI-related机遇和挑战

PHI可以帮助政府实现医疗体系的目标,也可以让其充满风险。其效果部分取决于PHI 的市场规模以及对公共保障体系的作用。那些拥有发达PHI市场的国家归功于想医疗体系投入的资源使他们更为灵敏。但是,这些国家也面临公平和成本控制的问题。

覆盖与护理的可及性

PHI能够促进医疗覆盖和护理的可及性。但是它的效果取决于PHI市场的发育程度与覆盖面的大小。比如在希腊、墨西哥,韩国和土耳其,公共医疗保障发展的并不充分,不能提供充足的财务保障,尽管公共体系出现了覆盖人口或服务的大缺口(OECD 2003a;OECD 2004c)。导致PHI市场的失败因素从缺乏健康险市场的历史到保费可承担性的鼓励。

即使在一些商业市场发达的国家,对某些群体的覆盖的可及性仍然是一个挑战。在那些对商业保险监管较少的国家,高风险的人群常常面临难以支付保费的困境,这中现象在美国尤为明显。在OECD1/4的国家里,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全面或部分的干预或者增强保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OECD 2004a)。澳大利亚和爱尔兰制定了全部PHI市场的规则。在瑞士,基本的健康险市场(保险公司被要求提供社区费率)是任何人都能够申请,并确保覆盖更新的。其他国家更愿意去监管部分PHI市场,要么以高风险人群为监管目标,要么仅对某些覆

盖类型重点监管,比如主要PHI。德国和荷兰为适格的高风险人群以监管价格提供标准保单。德国的主要覆盖都是终身的,美国的很多州对主要保单使用可及性关联(access-related)监管。在OECD一半的国家,政府也对参与者,雇主或保险公司提供了税收优惠以激励购买PHI。但是这种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对PHI的价格需求弹性。在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和英国,PHI覆盖似乎对保费通胀和税收激励并不敏感(OECD 2004a)。

政府干预增加了PHI的可及性也带来了其他问题。在美国,可及性要求,高风险人群和税收激励为某些人缓解了覆盖问题。但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人群仍在增加,近几年没有健康保险的非老人也在增加(EBRI 2005)。税收激励和补贴并不是最成本有效的激励高风险人群和低收入人群购买PHI的方法。税收激励可能对那些经济条件好的人群更为有利。当购买PHI 需要大量的激励时,公共收入的成本是很高的,比如澳大利亚和美国。

雇主购买PHI有以下优势。雇主比个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是风险在企业内和企业间汇集。在某些国家,PHI保费能够从雇主和雇员的税前列支。但是雇主支持的福利计划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从荷兰的经验发现,这是风险池分成团体和个人市场,而后者的稳定性更差。比如在美国,对团体的税收激励与对个人的税收激励并不平衡,这让企业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竞争。

PHI在部分或不全面的公共保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增加了服务的可及性。在美国,没有保障的人变得更容易生病,更穷(Hadley 2002),补充医疗保险增加了医疗服务的使用和降低了受益人获得医疗服务的时间。在法国,减少(某些情况是取消)自负成本,PHI大大提高了内科服务和处方药的使用。但是,对自负成本的保险导致了服务的过度使用,更难控制道德风险。

PHI导致服务可及性的不公平。高收入群体,受过相对高的教育和被雇佣的群体是PHI 的典型购买人群(OECD 2004a)。在那些有着发达PHI市场的国家,服务可及性与是否购买保险有关。对医疗服务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法国,爱尔兰和美国,PHI鼓励更富有的人群消费更多的医疗服务;在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这些人群比穷人更可能去看专科医生(van Doorslaer and others,2004;Jones,Koolman and van Doorslaer 2002)。在双重体制下,PHI比公共体系提供更高的护理水平,更多的选择,医疗服务更快的通道,尤其是被保险人进行非必须手术时能够节省更多的等待时间。

在大多数OECD国家,私人医疗服务部门给医生的待遇更高。尽管高的收入鼓励私人部门的高的服务容量和生产力,公共医疗部分的质量和数量可能会受损,尤其是供应商对公共保障的病人的义务和责任为明了和监督的情况下。私人部门的收入可能会鼓励医生减少对公共保障的服务以维持私人从业。多收入体系可能导致根据病人的保险状况而选择性对待,尽管体制在设计时尽力避免这种风险。基于这些公平的考虑,加拿大禁止公共部门的医生和医院的多种收入,澳大利亚禁止对急救服务提供替代型PHI。

选择与医疗体系灵敏度

在大多数OECD国家,PHI增加了客户的选择范围和医疗体系的灵敏度。首先,购买PHI 的机会给顾客在自掏腰包的基础上提供了额外的医疗服务融资和供应商的选择。但是这种机会并没有解决墨西哥,土耳其和美国的覆盖问题。第二,OECD国家大多数PHI市场为客户根据自身风险状况和产品偏好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种类。第三,PHI增加了客户对供应商和服务的选择余地。商业保险公司不愿限制顾客的选择权而与供应商选择性的订约,因为顾客强烈反对严格的管理式医疗(比如美国),或者因为与各种供应商订约的高成本,或仅仅因为更多供应商选择是顾客购买PHI的原因之一(Docteur,Suppanz,and Woo 2003)。最后,PHI 提供的选择取决于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的灵活性。在法国和瑞士,公共医疗保障就没有供应商的限制,保障的灵活性不是购买PHI的主要原因。

如果客户想要有意义的选择,保险公司的市场营销和产品信息必须明确并能够进行跨市

场的比较。在某些国家,政府或私人组织对散布关于质量,特性和健康计划成本的比较信息进行干预。比如,雇主支持的医疗计划雇主数据和信息(HEDIS)根据美国标准来比较计划绩效提供报告。在瑞士,联邦政府对广泛购买的基础医疗保障计划的保费提供比较信息。其他OECD国家印刷宣传册和解说材料来帮助公众理解PHI市场并对计划进行评价。然而,某些OECD国家的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信息抱怨。在澳大利亚,对保障范围和条款的理解很薄弱,尽管政府主动促进产品透明性和信息传播。大量产品的选择降低了客户对市场和财务后果的理解能力。

PHI对医疗体系成本压力的影响

PHI增加了总医疗开支。这种增加可能是适当的,而且有助于人们购买需要的医疗产品和服务,或者反映资源配置的社会选择。但是,这种增长破坏了政府期望实现成本更好控制和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预期。

在很多OECD国家,私人对行为和价格的控制能力比公共部门更为薄弱。商业保险公司在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上讨价还价的能力不如公共部门,尤其是一个保险公司时。那些有多重主要医疗保障模式的国家,包括那些有着发达PHI市场的国家,一般都是人均医疗支出很高的国家,比如法国,德国,瑞士和美国。

PHI也不能通过支出从公共部门向私人部门转移而减少公共预算。有PHI的人常常继续以来公立医院,比如在澳大利亚和爱尔兰。私立医院集中于一些选择型服务上,留给公立医院更昂贵的治疗或人群。在OECD国家,政府只对低收入群体和自愿群体(德国,荷兰和美国)提供保障的比提供全民保障的医疗开支占GDP的比重要低(见图8.8)。

因为那些高医疗费用开支的人——老人,慢性病,长期失能——都被纳入公共保障范围。从公共保障中缩小保障范围,或者将医疗支出成本向私人部门转移,这常常限于低开支的服务(牙科和眼科治疗,可选药,物理治疗),这些服务可能是自掏腰包,也可能通过购买附加型PHI保单获得补偿。

与直觉相反,PHI增加了公共医疗开支。PHI为成本共担的部分提供保障(比如法国),会增加医疗服务的使用。另外,政府对PHI的补贴减少了政府收入或增加了公共成本。

PHI对医疗体系效率的影响

作为增强医疗体系效率的工具,PHI还有待改进。以下一些因素可以解释PHI平凡的表现。

第一,PHI引发高的管理成本来吸引和留住顾客,提供多样化选择,与不同供应商的合同谈判。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荷兰和美国,商业保险的管理费用要高于公共保障。因为有多重支付和保障的分割,风险集中有效性更低,交易也更频繁,所以管理成本更高。

第二,商业保险公司很少通过管理服务的成本有效性来追求效率收益。很少有保险公司进行服务管理,即使有些公司了进行管理(主要是美国的公司),他们也开始放弃管理。美国以外的其他保险公司扮演损失补偿的角色,他们通过需求方面的工具比如补偿限制,成本共担和除外责任来进行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

之所以会缺乏影响服务传递的努力是因为这种管理的成本高,供应商和被保险人的反对以及监管的不鼓励。

选择性订约能够建立那些表现好的供应商,但这种做法无法实现,取而代之的是与供应商选择性订约,可能是因为法律义务(比如瑞士),或因为补偿实践(比如荷兰)。即使保险公司单独与供应商协商,他们常常使用标准化合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高风险高成本的事例进行管理来增强成本有效性。但如果保险公司的风险暴露很低,比如PHI并不是主要的医疗保障提供者或者对医疗融资贡献有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并不愿意那么做。简而言之,管理式医疗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预期收入有限保险公司不愿意那么做,客户为保障灵活性下降而担忧,供应商反对第三方参与决定如何给病人提供服务,所有的这些因素限制了美国的管理式医疗。

第三,即使保险公司已经对服务进行管理,他们在成本和使用上的效果也是混合的。在美国,管理式医疗通过选择性订约影响服务传递,治疗限制,门诊执业引导,对高风险人群的特殊限制,通过激励和信息来促进使用成本有效的供应商或服务。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临床诊治,他们对服务绩效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是非系统的。在大多数国家钱的价值是很低的,这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以绩效为基础的报酬激励来奖励支付者或雇主对改进质量和成本有效的努力,绩效管理的系统性使用和报告系统,实证医学的实践,自动医疗数据系统的广泛使用,这些措施可能会提高医疗体系的绩效。

第四,获得效率的困难可以从保险公司竞争的方式显露出来。在某些OECD国家,保险公司面临很少的竞争压力,因为顾客并不频繁的转换保险公司。高的交易成本阻止了这种转换,比如瑞士和其他国家。某些情况,转换受到商业保险缺乏移动性的限制,比如荷兰的附加型PHI,或者缺乏很多的竞争者,比如爱尔兰。

即使在充满竞争的市场,转换保险公司并不能保障更低的成本和钱的更高价值。供应商的浮动价格和质量竞争是改进有效性的先决条件。美国60个社区的研究表明推动有效性的市场力量受到了限制,如果PHI产业的力量弱于供应商的话。供应商的决定性市场地位可能导致高的医疗服务费用,并不受保险公司的影响。

为保证竞争力和不受逆选择的影响,保险公司更多的是采用成本转移和风险选择的措施,而不是提高服务的价值。防止不公平竞争的措施和保险公司准入的限制降低了保险公司管理服务的动力。强制保障或风险均衡安排能够帮助分散次健康群体的医疗成本,但是这带来了交换并增加了技术困难。尽管他们提倡平等的风险聚集反对风险筛选为基础的竞争,他们并不鼓励管理式医疗,如果他们要补偿高成本低效率的保险公司。

●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不同的PHI角色带来不同的政策挑战

南非和智利,PHI作为医疗保障的主要机制。但是从美国的经验来看,高风险的人很难

买到合适的保险,即使有可及性相关的监管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安全保护网。乌拉圭的强制商业保险可能是解决的办法。但是若保险公司没对高风险人群承保没有受到足够的补偿,由于竞争他们更愿意吸引低风险的人群。若他们受到足额的补偿,他们将没有动力进行服务管理。

当PHI扮演辅助角色时,政府面临分销和效率的考验。当PHI与公共保障平行(比如墨西哥),PHI为那些同时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从业的供应商提供额外的资金,这可能带来人力资源的扭曲,向那些购买了保险公司的病人倾斜。补充型PHI市场通过减低自负负担,增加保障体系的全面来能支持公共体系(比如韩国)。但是PHI的增加会伴随着公共开支的增加。保持最低的自担比例能保持有效消费的激励。最后,附加型PHI提供了为完善医疗体制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只要前者不从后者抽取资源投入。

PHI不大可能满足穷人的需要

与自掏腰包不同,PHI是风险汇集的来源,预先支付医疗开支。它能在没有全民医保的国家扩大保障范围,也能在社会保障有较大服务缺口时加大保障深度。但是,它并不一定能够取代那些最贫困人口的高的自负医疗费用。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表明,那些面临高额医疗开支的人群(比如老人和慢性病患者)获得商业保险的可能性要低于那些面临低医疗开支的人群。同样,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群和脆弱人群很难买得起保险。

购买PHI的人群更多的是城市里的高收入人群,那些已经有公共保障的人群,有能力承受医疗开支的人群。面临巨额医疗开支的高风险人群排除在外。在南非,高收入前40%收入的人群购买PHI的比例为80%,而最穷的20%的人购买保险的比例为2%。在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购买PHI的大多是正式部门的职员。在墨西哥,那些已经有公共保障的人购买PHI,也就是不缺保障的人购买保险。墨西哥政府认为政府资助的保险计划是实现全民医保的最成本有效的方式。

发展中国家现状尚不能快速推进自愿保障

PHI可以作为实现全民医保的过渡性阶段。在澳大利亚,日本和很多欧洲国家,自愿商业保险都在全民医保之前出现。这些国家通过渐进性的扩张保险,有的是政府主导进程(比如法国,韩国),有的是政府强制个人够吗指定的PHI(比如瑞士和荷兰)。但是将分裂的保障体系变为一个全面的全民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期和耗费的过程。政府需要大量规范的工作人员来执行和选择性的监控强制的保险购买。此外,需要有足够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的增长速度来有效地调动资源。最后,各国政府必须愿意和有能力监测、规范和管理过渡。发展中国家应优先考虑建立这些先决条件。

PHI可能会带来服务可及性的不公平

在一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的医疗融资保护受到“隐藏的现象” 挑战,如非正规付款,非明确配给和不完善的问责制。一些国家的决策者欢迎私人保险市场以用透明的收费和开放的配给取代非正式付款和非正式排队,比如斯洛伐克和其他东欧国家。然而,PHI市场将不会让问题消失。事实上,它可能会加剧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高低收入群体可以使用PHI绕过候诊或容量限制获得医疗服务。留给的是决定分配更稀缺的资源,如医生的时间和处理能力,这不符合需求平等机会平等的目标。

减少PHI带来的不公平的措施可能会抵消潜在的PHI关联的收益

PHI给对报酬不满和报酬很低的医生提供报酬,这更加剧了这些医生根据保险状态而差别对待导致的不平等。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的付款水平和机制带来治疗的区别对待,并鼓励供应商牺牲在公共领域的执业而转向更有利可图的私人领域执业。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医疗工作人员,PHI使人力资本远离公共部门,通常是唯一的选择提供给穷人。

一些OECD国家的决策者制定制度规范医生的参与公共和私人的做法,或限制PHI提

供了高水准的服务和选择以尽量减少风险的不平等。例如,荷兰规定在私营部门与公共系统在同一水平上价格提供服务,并对服务的可及性制定了同样的规则。在爱尔兰和英国,政府部门中顾问的集体合同明确了对公共职业的承诺。这些干预将根据保险状况和支付能力提供不同治疗的风险降到最低。然而,它们需要一个有效的监测系统,迄今即使在最发达经济体做的仍然不够。此外,这些干预减少了潜在的PHI补偿在公共系统收入较低的供应商的可能性,并为被保险人提供更灵活的医疗服务。

PHI能提升富裕客户的满意度

虽然PHI不可能为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最贫穷的人提供保障,但是PHI可以作为新兴的中等收入阶层的金融选择,特别是在中等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环境改善,一些人已经满足了基本需求,变得更需要保障,医疗服务和照顾。这体现在OECD国家中,PHI可以提供更灵活的保障计划和服务选择权利满足高收入阶层的需要。此外,在PHI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增加公共和私营部门竞争,从而刺激公共部门改善。

显然,PHI提供的更多的选择权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果决策者允许中等收入阶层退出公共系统并停止向体系交钱,公共部门的资金来源会短缺。为了尽量减少这种风险,德国限制人们健康风险增加时退回公共保障体系。然而,荷兰建立了交叉补贴制度,即购买PHI的人捐助一部分钱帮助公共制度覆盖的高风险人群。

PHI并一定能带来钱的增值

约有13亿人获得充足的医疗保健存在困难(2005)。通过向卫生系统注入新的金融资源,PHI可以增加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特别是,他们期望通过提高在私营部门服务量提高金融资源的生产力,并为私营部门的供应商创造额外的收入,从而保留在公共部门的医生允许有双重做法。但是,更多的资源并不一定能解决不充足或无效的供给问题。供应商需要一个适当的投入水平。除非额外收入都投资于生产性要素,如基本药物和材料供给,供给效率很可能依然很低。

PHI增长可能伴有机会成本

即使是在一些有部分医疗保险或高自付支出比例的中等收入OECD国家的,有PHI市场正在出现。在其他OECD国家中,PHI市场的困难在于扩大在农村和较不富裕地区的市场。虽然政府干预可以刺激市场的增长或扩张,他们会产生机会成本。如果需求具有弹性,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净价格,鼓励购买PHI。但这样降低税收或增加了公众的成本。此外,这些政府资源用在别处可能获得更大的回报,如果为那些没有保障的人建立一个新的公共保障计划(比如墨西哥的大众医疗保险),或加强现有的医疗卫生系统和增加供给投入。

政府为了刺激或扩大PHI市场的干预对行政费用有着重要影响。多付款人和零散的系统往往这种费用最高。PHI市场增加市场分割,提高行政成本。这方面的考虑使韩国将其多保险系统变为一个单一付款人的社会保险计划。

从成本有效的角度看,促进某些PHI也可能是并不可取。如上所述,补充型PHI可以增加服务可及性但也鼓励无效消费。刺激平行的PHI市场可能不会减少资源的压力,如果富人需要重大疾病治疗时又重返公共保障体系。

政府必须管理PHI的机会与风险

促进PHI市场的发展可能带来市场公平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因为它吸引高收入群体,还因为稀缺资源可能会更好地使用,即用于高回报的地方。为了尽量减少风险和实现PHI

带来的潜在收益,政府必须管理公私的关系(包括传递市场)和处理困难的交换。

PHI市场出现后,决策者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场汇聚风险的潜力和收入创造能力,同时确定适当的干预水平。偿付能力要求和最小的消费者保护机制将永远需要,但是PHI合同的要求的重要性取决于PHI扮演的角色,购买者的特点和政府的监管能力。PHI市场容易失败,

如保险公司选择低风险的人或者健康人没有保险,但国家干预市场涉及信息问题。奖励结构需要精心设计,以说服保险公司透露充足信息和表现。政府干预可能产生漏洞并引发利益冲突。

伟人带给我们的启示

伟人给我的启示 我曾经读过许多伟人的故事,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值得我学习的是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人。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出生,是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航天事业和两弹一星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曾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不顾美国的阻挠,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历尽艰辛,回到祖国。 回国后,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科技人员研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火箭,使我们的卫星上天,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的爱国的热情。他当初不顾国外的高薪挽留和阻挠,毅然回国;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他回国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但是钱爷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突破了层层阻力,使“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艰苦奋斗,持有远大抱复的决心和信心,当初由于国庆和工作条件不完全的具备“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他带领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突破一个有一个的节点,他怀着一定要研究出“两弹一星”的决心和为祖国的争光的理想,创造了许多让世人惊叹的奇迹,是原子弹,氢弹成功试爆,卫星顺利升天。 钱爷爷,您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您离开我们,可是您的无私地奉献和爱国热情。永远激励着我,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不畏任何困难,永远前进! 伟人给我的启示 这几天,我们学了很多关于伟人的故事,最值得我学习的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在危急关头周总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扬眉。 周总理是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在人们的心中,他既是一个称职的总理,又是一个慈父。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待人可亲。他用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去影响身边的人们。难怪邢台震灾的人民见到他能如此深情表露自己的痛苦;十里长街的送别,是人们对总理最深情的表示。周总理我真敬佩您!您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向您学习,在最危急的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华为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华为的国际化历程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今天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是当今世界上一家大型通讯设备生产厂商,并成为全球第二大通讯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辉煌的国际化历程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和教训,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借鉴。那么,华为的国际化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和教训呢?接下来我将重点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先大致了解一下华为的国际化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这样一个年轻的公司在成立当年就突破了数字程控交换机硬件技术,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的空白,此后,91年底大容量空分用户交换机HJD48在年底推出。93年底数字局用交换机C&C08EAST8000年底的全数字多功能ISDN华为公司一年一个新台阶。95年年产值14亿,销售额12.7亿;96年年产值26.3亿,销售额24.2亿;97年年产值则攀升至54.3亿,销售额达到了41.9亿元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使得华为公司由94年深圳市高科技企业综合排名第一名,95年中国电子百强第26名,上升至96年中国电子百强第21名,97年中国电子百强第18名。到98年底,华为公司已在全国设立了33个办事处,35个用户服务中心,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海外技术援助部门,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公司。目前,华为在通信领域的众多技术上,已形成一系列突破,研制了众多产品。短短数年,华为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令人惊叹。

华为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并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其留下的启示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启示之一:目标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企业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率,而华为公司的追求是相反的,华为公司不需要利润最大化,只将利润保持一个较合理的尺度。华为追求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来为他的顾客提供服务。正因为这种目标导向,才使华为从昨天走到了今天。 启示之二:人才 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华为的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华为要求员工要认真负责,但认真负责不是财富,还必须管理有效。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华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素。华为公司容许个人主义的存在,但必须融于集体主义之中。另外,华为公司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每年为此的付出是巨大的,这在华为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了作用。 启示之三:技术 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用华为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华为的技术理念有以下几点:

课程论文-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立与成长一度让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追捧和瞩目。然而,这样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强大国家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夜之间宣布解体。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这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强大国家自我解体的现象,非常值得人们去探讨。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美国对苏联进行战略遏制、经济封锁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而苏联执政党内部矛盾的凸显进而加剧苏联国内经济困难并引发一系列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本文着重从经济的角度对苏联解体进行思考,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路径,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以期获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苏联解体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探究 1.基于政治角度的思考 苏联解体原因历来有很多争论,比如存在“经济没有搞好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外部因素决定说”等,而当前比较盛行的是把其归结为“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说”。1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相当部分的学者认为,这种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在战时取得快速建设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工业的伟大成绩,并抵抗且击败了法西斯德国。但是,这种僵化的模式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极度僵化的缺陷,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再加上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教条主义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不认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最后,叶利钦利用这些矛盾蛊惑人心,号召群众,拉拢帮派,大造声势,终于达到了搞垮苏共的目的,使苏联亡党亡国。 2.基于经济角度的思考 政治的失败,很多时候有其经济根源。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当时苏联所处的军事、政治异常严峻的历史环境使得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隐藏着许多矛盾。 首先,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建立了国家所有制, 又人为地加速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转化。用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排斥市场竞争,忽略商品价值和货币关系, 而把完成国家计划规定的产量任务作为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其工作结果的尺度。计划一经制定, 就成为 1参见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科学社会主义2011 第4期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四大名著对我们工作上的启示

四大名著对我们工作上的启示 萍乡石油公司汤艳兰 四大名著是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品,熟读四大名著不单能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还能在工作上、生活上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了求得真经,师徒四人可谓是历经磨难,最后才得偿所愿。这启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害怕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特别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少不了会有艰辛、挫折甚至是辛酸、委屈,如果动不动就像孙猴子一样发牢骚甚至是撂担子走人,怎么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呢?所以不妨多向三藏和尚取取经,内心始终秉持一个“信”(信念)字,不信工作做不好。 《水浒传》里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何以能把偌大个北宋朝上上下下搅合个翻天覆地、鸡犬不宁?除了官府本身的腐朽无能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好汉们个个身怀绝技、英勇善战,要不怎么能活捉高太尉甚至是大闹东京府呢?这就启示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有“能”,即能力、才能,有了“能”才能有“绩”(成绩),不然“绩”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我们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早日成为“能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除了塑造出三国时期一大批英雄豪杰,更突出地展示出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过人的智慧和丰富的谋略,启发我们工作中不单要讲“信”“能”,还得讲“法”,即方法、智慧。有些同事经常抱怨自己工作努力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如果不是态度能力问题,那基本上就属于方式方法问题。同样一件事情,方法不同结果相异;同样一个意思,说法相异效果不同: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用心揣摩,不断摸索。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历来被人们传颂。为什么宝黛二人能够冲破封建世俗的种种束缚成为彼此心灵的归宿?归

戊戌维新的教训与启示

戊戌维新的教训与启示 江南小寒戊戌变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结尾。这里我们将结合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来分析它所带来的教训和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产阶级自上而下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实现近代化只有走革命道路。这既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是由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只主张在现政治之下谋行政及教育制度的改革,并未想到政治的根本改革及其准备”。他们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他们虽提倡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虽有减少改革阻力之意,但也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无力。同时维新运动时期,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维新派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内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外有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且维新派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提出的变法还严重的影响到了封建地主的利益。 因此,改革要取得成功就要通过革命的手段,彻底摧毁旧有的政治制度,推翻清王朝。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人从失败中猛醒抛弃了改良的幻想,先后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中国的革新运动必须依靠广大的群众力量,组织坚强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斗争。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同时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因为他们害怕群众革命运动,更甚于害怕顽固反动势力。维新派找不到能够真正打破一切旧势力的同盟军,只能借皇权的威力去推行新政,到愿意接受维新变法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中去寻找力量,竟想凭借这样的一种力量,依靠极少数人的努力,去完成革新社会政治的艰苦事业,当然只能是君子们的幻想。可以说,维新派对民众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鄙视群众在改革中的作用是其变法最终归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维新变法的内容没有触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不能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就更加得不到人民群众得支持。相比较之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3)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中国也在新一轮的瓜分中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而维新派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 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 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2. 经济上管得过死,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效率与效益。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结构。(3)这种带有严重的官有制色彩的济体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违背经济规律,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3. 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主要表现在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大搞个人崇拜,钳制自由思想,破坏人民通信自由,文化团体和工作者变成了准国家机关和国家代言人,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这种文化体制严重扼杀学术自由,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这种文化体制是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也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已经扭曲了马列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压抑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质必然阻碍理论创新,而一个更缺乏创新的政党,必然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生动活泼、独立自由思想的社会,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 另外,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大党大国主义盛行,对外盛行大国沙文主义和输出革命,而且国内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形式上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本质上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

李桂科先进事迹给我们的启示

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李桂科先进事迹给我们的启示 李桂科同志35年不离不弃、默默守候在麻风病人身边,悉心治疗和照顾着麻风病患者及其家属,把全部的精力与关爱奉献给麻风病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模范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他用35年如一日的执着和坚守,践行了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疾控系统开展“两学一做”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和榜样。 一、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就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纯真本色 忠诚是内心的坚守,是理念、意志和精神的支撑,只有虔诚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激发灵魂的高贵和伟大。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筑牢信念坚定这一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将党的宗旨和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一名有着36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一名疾控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一位领导干部的品德风范,坚守麻风病人的精神家园,对麻风病人“不抛弃,不放弃”,在麻风病防治岗位

上做出了非凡业绩。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办好就是不简单。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重新考量理想信念和医德医风的深刻内涵,要想做一名受人尊重,人民认可的成功医务工作者,良好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技缺一不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以此为镜,奋然前行。 二、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就要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党员的政治承诺。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抓落实。作为一名医生,并不在于你的学历有多高,关键看你心中是否装着病人,只有心里装着病人,才会对每一个病人的痛苦满怀同情,才会互换角色,处心积虑地为病人着想。面对每一次生命的历难,李桂科医生都深感救死扶伤的责任,在他心中,患者无贵贱贫富之分,只有同等地对症施治和对生命的平等尊重。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定要端正服务态度,树立公仆意识,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急功近利、劳民伤财,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正能量给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启示20160826

正能量给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启示 古语有云:“大抵圣贤之心,正大光明,洞然四达”,古往今来与“正”字有关的概念太多,有很多故事都能给历史留下比较深刻的痕迹。康熙王朝中也有康熙义愤填膺的教育群臣,告诉为官清廉,做人需正义凛然、刚正不阿,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传达正能量的一种方式。 有幸成为缴费通大家庭中的一员,积极响应公司组织的一切活动,关于正能量征文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什么是正能量?微观上来说,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全力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宏观上来说,顾全大局、放眼未来,以树立公司品牌形象为起点,为公司经济效益多做考虑。 其实我眼里看来,能量是一个积累、集聚的过程,一个环境的打造是由很多因素叠加而成。所谓的正能量也就是很多积极的因素共同作用于环境这个整体,很多正能量是由很多不起眼的小因素而构成。通过日常工作中的点滴积累,势必会在阶段性工作上产生飞跃。 作为集团的基础员工,能做的也就是按时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这次正能量征文,我认为目的是需要每个人从精神层面与态度上产生一种积极的想法,因为正能量的人,会对生活、工作乐观,他们知道生活本来就悲喜交加,所以已经学会坦然面对。因在我们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见挫折与工作不顺利,我们所需要的是合理的运用心态去做出相应的调整。当快乐来临时,会尽情享受;当烦扰来袭时,就理性解决。他们相信改变的力量。确实无法改变时,坦然接受。 有人也许会问,日常工作中又要怎样诠释正能量呢?其实正能量距离我们很近,也有很多方法向正能量靠拢。比如准点抵达自己的工作岗位;出色的完成公司领导交代给每一项工作;善用经营者角度和态度去审视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被动的参与工作;对待我们工作更多的想方法设法的解决,而不是埋怨与责怪。 正能量的人,拥有大智慧,他们分得清世界的黑白曲直,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偏也不会随波逐流。他们不会扭曲事物的本质,不会夸大事情的不利面。他们知道世界运作的原理,明自人人都有优点和弱点,也知道如何去克服人性的弱点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一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的生命安全大过于天 ————一则安全案例的启示 芝麻镇中心小学教师程仕龙 2009年1月5日下午五时左右,某校四年级学生张某在学校的一间空教室里用玩具枪打伤了三年级学生祝某的左眼,祝某哭着回家告知家长,家长急忙带孩子到当地镇卫生院检查,医生看到祝某左眼睑红中带紫,不敢妄下定论,建议家长赶紧将孩子送到县城医院就诊。家长慌了,赶紧来学校找领导,要向学校讨个说法。学校领导不敢造次,赶紧联系了一辆车,派上涉及到的两位班主任教师和受伤学生家长一道连夜将受伤学生送往县城医院。万幸!万幸!经医生诊断:孩子无大碍,左眼睑只受了点轻伤,开点消炎药服用几天就没事了。教师和家长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了。 事后经过了解,该学校在当日的安全管理上存在着重大疏漏:事发当日,学校正举行期末考试,第一场试考完后,许多学生拿着玩具枪在校园内相互对射,而本校教师熟视无睹,无人过问。当时在本校负责巡考的来自中心学校的一位教师意识到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将情况告之该校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要求立即制止学生这种危险的游戏。分管领导立即召集各班班主任,要求立即收缴各班学生的玩具枪。班主任按领导的要求做了,并将班级学生的玩具枪收缴后交到了学校。既然学生的玩具枪已经收缴了,为什么当日下午却发生了玩具枪伤人的事呢?再进一步调查下去,原来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在收缴时出了疏漏,放过了一支玩具枪,听这位班主任讲,当时他在班上收学生的玩具枪时,那个叫张某的学生哭兮兮的对他说:“老师,你不收我的这支玩具枪吧,我马上把它拿回家去,再也不拿到学校来

玩了,我对天发誓……”。这位班主任老师发了仁慈之心,放过了张某的这支玩具枪,他哪里知道,就是这支玩具枪闯了祸。 这件事虽然没有酿成大祸,算是“阿弥陀佛”。但留给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的教训应该是发人深省的: 其一、就学校管理者而言,一是应当把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拿入首要议事日程。“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毋庸置疑。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在课间,他们总是喜欢做这样那样的游戏,这样的校园生活才有情趣,这是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哪些是活动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哪些活动是有可能危及他们人身安全,等等,应当有明确的规定。上述案例中,玩具枪误伤一事,孩子们玩玩具枪这本身是一项危险的游戏,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及无辜。就是说,凡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可能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活动、游戏什么的学校都应当明令禁止。学校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其危害性,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当然,这不是一朝一日的功夫,因为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学校需要花大力气去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措施落实在实处。二是应当加大校园学生安全的排查力度。学生在校园内发生安全事故,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发生在课间,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四十分钟,需要在课间放松一下了,于是乎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就开始了,相互追逐、各种体育锻炼……这些活动有于学生身心健康,也很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这一时间,如果学校值日、值周教师以及班主任教师坚守在校园安全排查的第一线,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当然,校园

办公室工作体会(很有启发)

电力集团-办公室工作心得体会 今天,我来参加集团公司2005办公室工作会议,感到很高兴,也很亲切。昨天,谢总代表集团公司对办公室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主任对办公室下一步的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将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我认为,我们的各项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理思路、定目标上下的功夫比较多,但在抓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最近,各大书店都有许多关于执行力问题的书,其实,每阶段书店上热卖的书籍,都表明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会前,我多次听取了办公室关于筹备这次会议的工作汇报。我认为这次会议办会水平很高,工作思路很清晰。今后的关键是要抓好会议精神的落实,把这次会议确定的工作思路落实到工作中去,体现到山东电力办公室系统的工作中去。 我们再谈一谈在办公室岗位上,怎么实现人生的追求。办公室工作要以领导、群众满意作为标准,作为快乐的源泉。那么,办公室工作要让领导、群众、职工满意,归结起来,也是为了让自己满意,让自己也快乐。做好办公室工作,有几个方面要注意把握: 第一点,要明确组织的目标。要想让领导满意,你必须对组织的目标清楚。只有清楚了组织的目标,你的创意、创造,

才能适合这个组织的需要。适合组织的需要,领导才会满意,员工才会满意。你不清楚组织的目标,不知道组织的战略,可能你忙了半天,你和组织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或着是分叉的,那么领导是不可能满意的。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同时提出了“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最近,刘总在国家电网公司工作例会上,包括这次刚刚召开的工会成立大会上,他进一步讲了“三抓一创”的问题。在这里,给大家把主要的精神通报一下,便于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掌握。 “抓发展”抓什么,这一次明确提出来了,国家电网公司在抓发展方面2005年有三个重点:一是百万伏输变电示范工程的开工建设,二是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的顺利投运,三是国家电网的整体规划。刘总提出来,把规划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要的策略和手段。从去年开始,电源发展比较快,大概每年投资在3000亿左右。到2007年全国的装机容量大概能到6亿5千万,现在才4亿多,建国以来总共装了4亿多,就是用三年的时间装2亿,这样一个发展的结果,必然带来一个电网如何发展的问题。将来一个是会存在有电送不出去的问题,第二个就是给电网带来非常严峻的考验。就是你电网得跟着它转,如果你不跟它转,就成了你的错误,因为它已经建成了。所以今后电网发展要超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考试)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业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凯歌前进、蓬勃发展的时期。 然而,在1991年12月8日, 伴随着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联体, 标志着苏联事实上解体。至此, 曾经尽领超级大国风骚的占世界1/3领土的联盟分裂为15个加盟共和国。具有近70余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短短几年就在政治剧变和独立 浪潮中于1991年宣告解体, 作为国家实体不复存在, 曾经领导俄国人民开启伟大十月革命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苏共在执政中逐渐丧失了先进性,这是其亡党的重要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 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但并不等于它能够永远自然而然地保持先进性。什么时候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顺利, 就发展; 什么时候偏离甚至丢弃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遇到挫折, 就停滞不前。苏共丧失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教条和思想上的僵化,丧失了思想上的先进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和党群关系恶化,丧失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意识形态领域背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丧失了理论上的先进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失去了前进方向上的先进性;在改革过程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失去了组织上的先进性。正是由于苏共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 2.大国沙文主义统治导致的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另一重要原因。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十月革命虽然打碎了沙俄统治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 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加之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 实践上的失误, 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存在矛盾;加盟共和国民族内部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之间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存在矛盾。而在列宁之后的领导人纵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民族平等原则,使得这些矛盾加剧,这样也就加速了其灭亡。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外部原因。二战后, 西方国家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采取了扼杀、遏制)、超越遏制的和平演变战略; 同时, 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肆意干涉别国内政, 侵犯别国主权, 使得中苏间出现冷战, 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些都是苏联解体的客观原因。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世界地缘政

“海恩法则”给我们的启示

“海恩法则”给我们的启示 江苏建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徐怀友 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曾从飞机飞行安全事故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后,提出了著名的“海恩法则”。他认为: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又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个苗头背后还有1000个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事故案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不安全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任何事故案件都是有端倪可查的、有征兆可寻的、有苗头可发现的、有隐患可排除的,其发生都是经过萌芽、发展到发生这样一个过程。如果重视每一个征兆、苗头和隐患,及时把安全预防工作做到位,则安全事故就会减少甚至可以避免。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为什么那么多的征兆、苗头和隐患没有及早发现并及时排除,而导致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善于从征兆、苗头和隐患中抓好安全工作预防。 “海恩法则”给我们的启示是: 要有“小中见大”的敏锐眼光。任何细小问题,都可能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导火索”,甚至是“定时炸弹”。比如一个烟头可能会引发一场火灾,一块劣质的钢筋可能会使一座大楼坍塌,一件质量不合格的刹车片可能会导致一起车祸,等等。所以,抓安全工作不能忽视小问题,要坚持从细小问题入手,以“小中见大”的敏锐眼光和

“见微知著”的警觉意识,善于从各种征兆中发现苗头、从苗头中排除隐患。特别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那些掩盖在成绩荣誉光环之下、隐匿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躲藏在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视线之下的各类细小问题,从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抓预防。 要有“早抓早防”的积极行动。有病要早医,才能早日康复,这是人们的生活常识。抓安全工作也是一样,要时刻牢记“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深刻教训,自觉做到发现征兆立即预防、发现苗头立即遏止、发现隐患立即排除,不能有拖一拖的想法、等一等的念头和“小问题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 要有“群策群力”的集体观念。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抓安全工作要发动人人参与,注重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这样就多了发现问题的慧眼、多了预防事故的措施、多了抓安全工作的力量,形成人人想安全、个个抓预防的生动工作局面,从而也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要有“持久用力”的坚强韧劲。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这个长期的、无止境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持之以恒、持久用力,不能时紧时松,否则稍有懈怠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要时时紧绷“安全弦”、常念“安全经”,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构建正规化、常态化的安全工作机制,确保单位建设始终在“安全”的轨道上快速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