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敏伤寒论硕士讲稿

蒋小敏伤寒论硕士讲稿
蒋小敏伤寒论硕士讲稿

第一讲伤寒论的学术地位和内涵

一、伤寒论的学科性质----临床基础学科

基础学科性质临床学科特点。

二、伤寒论的学术地位----

学道于经典,闻道于百家,道于变通,道于临床的理解。

六经者为万病之六经,伤寒之独有。

【知识点】

1、《伤寒论》的学科性质:《伤寒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俱备的临床实用的医著。它内容包括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开创中医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中医四大经典医著之一,也是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必读之书。

2、作者及成书年代:《伤寒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张仲景,名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今河南南阳人。当时正值封建割据,战乱频繁,瘟疫流行,病魔肆虐,民不聊生,仲景怀着济世救人的志向,刻苦学医,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参考汉以前医学成就,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成书时间约为公元200~205年。

3、版本流传情况:

(1)王叔和搜集编次,始名《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由于印剧术尚未发明,运用,又值战乱纷起社会不稳定,所以流传不广,而且散佚不全。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其伤寒部分重新编次成书,名《伤寒论》。

(2)孙编《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版本之一。

经王叔和整理《伤寒论》亦属抄本,其书亦未流传。至孙思邈晚年撰《千金翼方》时,始得此书,分载于卷九、卷十之中,成为《伤寒论》现存最早版本之一。

孙编《伤寒论》按“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体例,开后世伤寒学“辨证派”与“类方派”之先河。

(3)成无已是第一个全文注释《伤寒论》的注家。

第一个系统地,逐条为《伤寒论》作注解的,是金代成无已。成无已《注解伤寒论》采用“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方法,对《伤寒论》进行注解,影响很大。

(4)现在通行的两种版本为宋本和成注本。

宋代高保衡、林亿等校勘整理,刻版印行,使《伤寒论》得以广泛流传。此本称为“宋本”,但原本已不见,今所通行者是明代·赵开美的复刻宋本,又称“赵刻本”。

金代刊行的《注解伤寒论》(1144年)是《伤寒论》的又一种通行版本,世称“成注本”,内容编次基本同“宋本”,但文字有部分增删。

4、《伤寒论》主要注家与流派

《伤寒论》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医著,历代均有注家对其注解,研究,发挥,整理校勘,据粗略统计,国内有稽可考者已达700余家。

(1)晋唐时期,重在搜集、整理。如《脉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许叔微的《注解伤寒百证歌》、与《伤寒九十论》等书,均辑

录、整理《伤寒论》原文。

(2)宋金时期,重在编次和注释,对某些问题加以阐述发挥。代表医家及著作有:朱肱的《类证活人书》,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钱闻礼的《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等。

(3)明清时期,是伤寒学发展、兴盛时期,形成了重订错简,维护旧论和辨证论治三大流派。代表注家分别是方有执、张志聪和柯韵伯。明代·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提倡错简重订说,对后世注家影响很大,仍至逐渐形成一大流派。清代张志聪,著《伤寒论集注》,以运气学说释六经,维护旧论,认为《伤寒论》符合仲景原貌,不可随意更改,成为维护旧论派之代表。清代柯琴,著《伤寒来苏集》,其学术特点是分经类证,以方统证,尤怡著《伤寒贯珠集》,学术特点是按法类证,随证出方,柯、尤二氏之论,观点新颖,条目分明,受到伤寒注家重视,成为辨证论治派代表人物。

5. 《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

(1)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2)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所独有的理论体系。

(3)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使外感热病的论治有矩可循,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4)运用“八纲”进行辨证,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析病机,揭示和概括了外感病发生与传变的规律。

(5)制定了若干治则及治法,保存了113个有效方剂、剂型及用法,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础。

6.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的异同:《伤寒论》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作为疾病的辨证纲领,理论上源于《素问·热论》,故两者名称相同,且均作为分证纲领。但《素问·热论》六经仅作为分证纲领,在辨证上只分表里两经的热证和实证,治疗上仅论及针刺、汗下两法,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而《伤寒论》则全面阐述六经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变,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在治疗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俱备,更为重要的是仲景将六经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有机结合,创造性将六经既作为辨证纲领,又成为论治准则。

7.六经病的传变规律:传变关系是六经病中病证之间的发展变化关系。传,指病情循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疾病发生性质改变,一般有“传”就有“变”,故往往传变并称。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主要有:(1)正邪力量的消长对比;

(2)治疗是否及时与恰当;

(3)疾病自身的发展规律;

(4)体质差异。

疾病的传变形式主要有:①传经——包括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传;

②直中——素体虚衰,外邪不经三阳,而直接入里,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称为直中,或称直中三阴;③合病——在症候复杂时,二经或二经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合病包涵有直中的含义。论中合病有四种形式(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三阳合病);④并病——证候复杂的,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病证,称为并病;⑤变证——病证性质变化,难以按六经归类,属特殊的传变形式。

8.六经病治则:《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治则,总的说来是“扶正祛邪”,具体来说,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其治疗过程始终贯串“扶阳气”和“存阴液”基本精神。

《伤寒论》六经病证正治法,指对六经病主证的治法。太阳病正治法是汗法,包括辛温峻法,解肌发汗和微汗三种治法。阳明病正治法是清法和下法。清法包括上宣、中清、下夺三种治法,下法包括峻下、和下、缓下、润下,外导五种。少阳病正治以和法,用以和解枢机,为少阳病邪郁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治法。三阴病属里虚寒证,正治以温补法。太阴病脾阳亏虚,寒湿内盛,以温补脾阳为正治法,少阴肾阳虚衰,用温补肾阳为正治法,厥阴病上热下寒证,以清上温下为正治法,厥阴寒证以温肝降逆为正治法。

【疑难分析】

(一)《伤寒论》六经的实质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的实质,注家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如经络说、脏腑说、六气说、开合枢说、经界说、形层说、八纲分证说、治法分经说、正邪斗争说、六病说、症候群说、综合体说、病程阶段说等等,这些论述丰富和拓展了《伤寒论》六经实质的内涵。《伤寒论》六经的实质是概括了六经所属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证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因此,六经的实质是建立在六经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基础之上,是其病理变化规律的概括,又是辨证纲领和论治准则。

(二)如何理解《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关系。

伤寒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引起中医学发展史上寒温学派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伤寒论》所阐述的外感病包括不包括温病。大多数注家认为《伤寒论》,即阐述了广义伤寒,亦讨论了狭义伤寒。因此包涵了温病学的内容,少数注家认为,《伤寒论》六经病只论述了外感风寒为病,不能包括温病。

其实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伤寒论》所阐述的确属广义伤寒,是包含温病在内的多种热病的,这可以从其内容上体现出来:

1.原文第6条论述了太阳温病的概念、主要证候。

2.《伤寒论》含有大量温病病证,如肺热咳喘证、阳明热证、阳明实证、湿热发黄证、肠热下利证、少阴热化证、厥阴热利、火逆证等等。

3.《伤寒论》中有许多热病治疗方法,更有大量治疗温热病的著名方剂。如清宣郁热法代表方为栀子豉汤,清气分实热代表方白虎汤、育阴清热代表方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热利水代表方猪苓汤,通腑泻热代表方承气汤等等。

4.从辨证体系的理论渊源看,伤寒是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方法尽管另辟蹊径,但其辨证思路、治则治法,均受《伤寒论》的影响,可以说六经学说在理论上为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奠定了基础。

但《伤寒论》又确是详于论寒,对温热病的论述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后世温病学的兴起,完善和发展了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弥补了伤寒之不足。所以说温病学说源于伤寒,是在伤寒学说基础上的发展。伤寒与温病,对外感急性热病的辨证论治来说,是相得益彰的。应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两者的关系。

(三)如何理解《伤寒论》是辨证论治专著

1.从原书内容看,虽曰“伤寒”,实为伤寒、杂病合论;

2.书中虽无明确杂病的名称,也没有系统论述杂病证候,但论中的许多方证,如苓桂术甘汤证、小青龙汤证、黄连汤证、泻心汤诸证、吴茱萸汤证、白头翁汤证等,固然可见于外感病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内科临床常见的杂病证型。

3.《伤寒论》所论述的理法方药具有普遍意义,对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和论治均有指导作用。

4.《伤寒论》所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揭示了疾病辨证论治的规律,对百病均有统摄作用。

5.《伤寒论》条文通过多方面探讨、论证,揭示中医临床动态分析的辨证思路,随证处方的治疗原则,方剂配伍调剂规律等,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小结:综合上述,《伤寒论》不仅论述外感病证治规律,而且涉及内科杂病,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四、思考题

1、《伤寒论》的主要版本有哪些,现通行什么版本?

2、为什么说“伤寒论是理论联系实际、辩证论治的专著”?

3、预习《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4.对《伤寒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有何看法?

附本章名词解释

1、伤寒: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素问·热论》所云:“今天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即凡是感受外邪引起发热证候的疾病,皆属“伤寒”一类疾病,可以统称为“伤寒”。而狭义伤寒,则是指感受“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也就是《难经·五十八难》中指出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中五种之一的“伤寒”。《伤寒论》之所以用“伤寒”命名,王叔和解释为“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这是因为伤寒致病最普遍最有代表性。

2、六经:六经的名称源于《素问》中的“热论”、“刺疟篇”、“刺腰痛篇”与“厥论”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以阴阳气的多少为分类依据的。太阳为巨阳,阳气较多,少阳为一阳,阳气初生,阳明阳气旺盛,故曰“两阳合明,谓之阳明”,太阴阴气较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为阴尽阳生,所谓“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故后人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合称为六经。

3、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以六经为纲,主要用于外感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将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及各种反映于外的证候,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加以分析综合归纳为六经病证。通过对六经病证的辨识,为治疗提供依据就是六经辨证。即六经辨证是根据外邪所犯,邪正相争于各经,所形于诸外的病变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确定六经病变部位,证候特点,为临床辨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4、发病:风寒之邪侵犯人体,正邪相争,出现症状的过程。伤寒是邪从外袭,太阳主表,故伤寒发病,“太阳首当其冲”,往往多见风寒表证。

第二讲桂枝汤证及类证

【知识点】

1、桂枝汤证不等于中风表虚证。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可以用于治疗风寒表虚证,除具有头痛、发热、恶风寒等表证症状外,审证要点是自汗出,脉浮弱;还可以用来治疗没有表证,病人经常自汗出,或时发热自汗出。两者尽管有外感内伤之异,但病机都属于营卫不和,故都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

2、营卫不和,是外感病在太阳表证阶段的基本病机。其表现形式是“营弱卫强”。表明病理症结在卫,卫所以不与营和,是因邪气郁遏的缘故,欲得营卫谐和,必须祛卫中之邪,邪去卫始和,然祛邪又必须扶正,所以用温阳助卫,敛阴益营的桂枝汤调和营卫。在杂病中营卫不和表现为“卫不与营和”的自汗或时发热自汗出,乃由于卫气功能失调所致。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

3、桂枝汤具有内和脾胃,外调营卫之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杂病,只要符合营卫不和的病机,用之皆有良效。

4、服桂枝汤必须遵守煎药与调护方法:①一剂药一次煎好,分三次温服。

②服药后须喝热粥,并加衣被,使全身微汗湿润为佳,不可过汗。③服第一次药,汗出病愈即可停服,如服后不出汗可服第二剂,还不出汗,则可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在半天左右时间服完三次药。④病重者可昼夜服药至二、三剂,并加强观察和护理。⑤服药期间,禁忌生冷和一切不易消化,有刺激性及腐坏的食物。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配伍比例是1:1量。发汗之中寓于敛汗,故服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且益汗源。

(一)桂枝汤证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辨证提要】本条主要论述太阳中风证的病理、证候特点及其治法方药。阳浮而阴弱,既言脉象浮缓,又代表营卫不和的病机。所谓“阳浮”,是卫气与风寒之邪抗争于表而见发热恶寒,脉浮等亢奋现象,并非卫气强盛,“阴弱”是因阳浮于外,营阴不能自守而外泄,故见汗出。营弱卫强亦揭示病理机制。太阳经受邪,经气遏阻,故头项强痛,肺外应皮毛,邪客于表,肺气不利则鼻鸣,影响胃失和降则干呕。

【疑难分析】何谓“阳浮而阴弱”?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阳指浮取,阴指沉取,意为浮取见浮,沉取则弱。从病机言则卫阳浮盛营阴不足这里“而”字,有两重意义:

其一卫强而阴弱,弱卫不强则营阴不弱,故有因果转属之意;其二卫强则营阴必弱,“而”含有一定的意义。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辨证提要】此两条论述太阳中风病因病机及证治。指出太阳中风证的基本证候是发热,汗出,恶风,而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营弱卫强。“营弱”,是指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有自汗出,“卫强”指卫气受邪,浮盛于外,与邪相争而呈发热亢奋状态。并不是卫气正常功能强盛。营弱卫强,也就是营卫不和,以卫气受邪病理改变为主,“欲救邪风者”,指治疗中风证,当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疑难分析】如何理解“营弱卫强”的概念?

营弱卫强,是太阳中风证的病机。卫强,是指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于外;营弱,相对卫强而言,实指卫外不固,营阴外泄。卫强是病理概念,因卫阳与邪抗争而呈亢奋或不及状态,使人体卫外功能降低。卫强营弱与原文12条阳浮阴弱在病机上是一致的。

原文13条是否是衍文:本条所论述桂枝汤主治证侯已分别见于原文1、2、12条,故《医宗金鉴》疑为衍文而不录。其实本条以“太阳病”三字冠首,并直述桂枝汤四大主症,重在示人运用桂枝汤时应以证侯为主,凡见上述证侯即可诊为中风证而以桂枝汤治疗。

本条与原文1相比,有头痛而无项强,与12条相比,有恶风而无恶寒,可知头痛项强均属太阳经气不舒,恶风寒仅是程度差异,唯自汗出是桂枝汤证的辨证眼目。

【原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剌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辨证提要】

24条:太阳中风,服用桂枝汤表不解,反伴发烦,是服桂枝汤一剂,宣通不够,需加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再用桂枝汤彻解其表。

57条:太阳伤寒,服用麻黄汤后,半日后又复作,并伴发烦、脉浮中带数,是前方解之不彻,需再剂解表,若再用麻黄汤类,又恐发汗太过,故宜改用桂枝汤缓汗善后。

【疑难分析】初服桂枝汤,有时反烦不解机理是什么?

“烦”乃心烦,是心神被扰所致。一般太阳表证不会出现心烦,故曰“反”烦,这是感邪较重,风寒之邪郁阻太阳,使经气运行不畅所致,服桂枝汤后,正邪交争,邪郁不解故导致心烦,这是初服桂枝汤,正气得药力之助,奋起抗邪的反应,但病邪郁阻较甚,当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气、调达气血,再与桂枝汤调和营卫。

“反烦”、“复烦”、“脉数”,都是服药后,卫阳欲通未通,风寒欲解未解的一过反应。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辨证提要】

此两条,都是太阳病失于及时的汗法治疗,延误多日,但其外证仍在,则仍有从表汗解之机,此时,也可用桂枝汤发其表。说明太阳病失治后,表不解者,仍可用桂枝汤解其表

【疑难分析】表证为何会误下?风寒袭表,肺失宣肃。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可导致大便秘结不解。

【鉴别诊断】太阳表证便秘与阳明热实证便秘如何鉴别:一是看小便,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小便黄者,病在里;其次看腹证,无腹胀者在表,有腹胀者在里。

【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辨证提要】

此两条,提示太阳病误治用下,但若其脉仍浮,或有气上冲的反应,说明病势在表,还可从汗解,但此时,阳气多少有所受伤,发汗不适重剂,宜用桂枝汤和缓解外。

【疑难分析】何谓“其气上冲”?“其气上冲”是指病人自觉胸中有逆气上干。其病理基础俞长荣在《伤寒论汇要分析》里指出:“本条的‘气’是指病气(病邪)。这个‘气’是接在‘太阳病下之后’下面。可知它指太阳病。其气上冲,意指病邪似有向上、向表的趋势。”“其气上冲”的表现主要是:脉促、胸满、微喘或眩冒等症。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辨证提要】本条讨论病常自汗出的病理及治疗。病,非指太阳表证一端,而总括以经常自汗出为病证的患者;常自汗出,可见于多种病证,此条指卫气功能障碍,不能正常司汗孔开合者,因卫司开合功能失常,导致营阴不能内守而致营卫不和,其病理主导方面是卫气功能障碍,即卫气不和,故要“复发”其汗,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疑难分析】营气和的含义是营气没有病变吗?荣气和:荣气,即营气,营气和,即营气未受邪。但不是营无病,营卫不和,营亦发生病理改变,指其在营卫不和中非主要矛盾。

“病常自汗出”为何还用“复发其汗”的治法?“病常自汗出”还用“复发其汗”的治法提示病理性自汗与发汗疗法不同。自汗的轻重反映了营卫不和的变化程度,而使用药物正确发汗,是矫过扶正的手段,二者不能并论。徐灵胎云:“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营卫和而自汗反止矣。”《伤寒论类方》【鉴别诊断】如何鉴别病汗和药汗?病理性自汗是营卫不和的外在表现,病人汗出后,如有热者,其热不退,且神疲倦怠。用药物发汗则是祛邪于外的手段,故药后微汗,神清气爽。

[原文]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辨证提要】本条重点提示“时发热自汗出”的机理与治疗。病人脏无他病,说明病不在里而在表,“此卫气不和也”,说明此病的机理乃卫阳呈病理性亢奋状态,导致营卫不和,卫司开合功能失常。发作过后,营卫暂时又处于调和状态,故治疗必须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先服桂枝汤调和营卫,因为发作之前,营卫较为平衡稳定,易于调节,服用桂枝汤,使药物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若在发热汗出之后,将会导致许多伤正。

【疑难分析】原文12、95、54、53条均讨论营卫不和的机理,有何异同?

12条、95条讨论太阳中风证所出现“营弱卫强”的机理,53条、54条讨论杂病中出现“卫不与营和”的机理,都属营卫不和的范畴。

卫强营弱是太阳中风证的机理,因外感风寒导致卫阳浮越于外,因而营阴不能内守,故出现表虚自汗出症状。

卫不与营和是因卫的功能障碍,出现病理性亢旺,故时发热自汗出或卫司开合功能失调病常自汗出。《外台》引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所谓先其时,先其发热汗出之时,发汗则愈。”54条与53条合参,前者强调荣气和,本条突出卫气不和,都是阐述“卫气不共荣气谐和”的病机,基本病机是营卫不调,但以发热汗出均呈“阵发”则有别于太阳中风证。

【参考文献】唐容川:“盖此营卫自病,不因外邪也,若伤寒中风之自汗,则是邪在营分,而卫不与谐,与此方治法虽同,而其理各别。”《伤寒论浅注补正》

(二) 桂枝汤禁例(甘温缓汗三禁)

【原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辨证提要】本条从病机的角度阐述桂枝汤的首禁。“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属太阳伤寒证,应与麻黄汤辛温发汗,驱寒邪外出而使表解。桂枝汤为解肌祛风之剂,即发汗解表之缓剂,发汗之力不足以祛太阳伤寒郁遏之寒邪,故“不可与之也。”假使误用,势必使表邪郁滞更甚,而发生变证。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辨证提要】酒客多里蕴湿热,因甘能助湿,而嗜酒之人不喜甘品。桂枝汤为辛甘温之剂,辛能助热,甘能助湿,酒客病太阳中风证,不可与桂枝汤,以免甘温助热碍湿,引发宿疾。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其后必吐脓血也。(19)

【辨证提要】血分有火者禁用桂枝汤。从服桂枝汤后反应为呕吐者,甘温助火动血,引发痈脓。此条有举例之意,倘见阴虚阳盛,更为其所忌。叔和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毖”,尤其是阴虚的衄家、失血家,更为禁忌。

【疑难分析】1、为什么说桂枝汤有“四禁”?

《伤寒论》原文16条、17条、19条明确提出桂枝汤禁用于伤寒表实证者,禁用于素有湿热者;禁用于内热炽盛者。结合原文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可得出桂枝汤禁用于表邪已内陷者。

【病机关键】桂枝汤证的病机:营卫不和

【运用思路】在临床运用桂枝汤时,凡是病机上具有卫阳受伤,营气虚寒,或在里的阴阳不和,在外的营卫失调等都可以用本方化裁治疗。

1.桂枝汤的临床运用思路之一是辨主证。《伤寒论》中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清·柯琴谓:“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

故只要有自汗,恶风,舌苔白,脉弱等太阳中风证的主证即可使用。临床感冒,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感,如证属卫气不固,风寒外袭,营阴失守,证见发热恶寒,汗出,流鼻涕,舌淡苔白,脉弱,均可选桂枝汤,并可随证加减。

2.桂枝汤的临床运用思路之二是把握桂枝汤证的病机营卫不和:《伤寒论》中用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证不仅仅表现为解肌以治太阳中风证的营弱卫强,举凡在表之营卫不和之证,皆可以桂枝汤治之。如《伤寒论》中53条和54条皆非太阳中风之外感,乃为杂病所致在表的营卫不和自汗或发热,没有外邪,纯属营卫之间的不和谐或卫气自身功能失调所致。治以桂枝汤,旨在调其营卫,营卫和则愈。这种自汗或盗汗证在临床实践中是常常可遇到的,其辩证不必拘于外感、内伤、汗出部位(有全身性,或仅头面手足,或节段性汗出)、自汗或盗汗及伴随证多

少,只要符合营卫不和基本病机,以汗出,舌淡苔白,脉弱为基本脉证,均可考虑本方治疗。

3.根据桂枝汤解肌祛风的功效:如《伤寒论》中用桂枝汤治疗表虚证肺卫失宣所致的大便闭结,治疗太阳经脉运行不利所致的身疼痛,头痛和太阴脾虚外感证等。

4.桂枝汤的临床运用思路之三是推本溯源。本即桂枝汤证的病机:营卫不和;源者即营卫正常运行规律改变。根据《内经》营卫生会篇的理论:卫气平旦(早晨)从阴分出目,而人醒,白天巡行于太阳、少阳、阳明,即巡行阳分25周,日西通过足少阴肾经入于阴分,巡行五脏25周,再经阴跷脉至目。故卫气的运行在白天和晚上巡行的地方是不同的,卫气运行路线不对,就会出现早晨不易醒,身体倦怠,怕冷(此因卫气大部分仍留在阴分,不在阳分),夜晚不眠、烦躁、体热(此时卫气应进入阴分的卫气仍大部分留在阳分)等症状,中医诊断为卫气运行失常。故以桂枝汤治疗营卫出入失调的病症。

5.调和脾胃,调理气血:如营卫功能失常,不能温养分肉,出现肌表肌肉经脉失养的病症:如《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据此可用桂枝汤治疗因营卫不足引起的多发性硬化症、偏瘫、睾丸痛、变态反应性鼻炎、多发性动脉炎、冻疮及寒冷多形红斑,针对其“寒”与“凝”之病机特征,取本方之“温”与“通”之功而获效。

6.桂枝汤外能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内能调和气血燮理阴阳。因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桂枝汤治疗内伤杂病中的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的病症。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此阴阳气血皆虚又阴阳失于交泰之候,病人虚损之极。而仲景却舍参、芪、归、地不用,专取桂枝汤补其阴阳气血之虚,再加龙骨、牡蛎以潜阳摄纳,使阴阳交泰。这充分证明了桂枝汤具有补而不峻,温而不燥之功,实为慢性虚劳之证所宜。

总之对于桂枝汤主治和应用,应把握桂枝汤证营卫不和的病机和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调理脾胃,燮理阴阳功效。

【鉴别诊断】桂枝汤治疗的汗证与玉屏风散所治疗的汗证有何不同? 桂枝汤治疗的汗证是由于营卫不和:卫气不固,开合失权所致,与纯属卫气虚而肌表不固的玉屏风散所治疗的自汗迥异。北宋庞安时对桂枝汤证进行了深入观察,发现

其方证典型表现为:“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覆之则温,浑身热,微烦又憎寒。”在这里庞安时非常形象地勾画出了桂枝汤证病人厚衣着被则汗出发热烦躁,减之则浑身湿冷发凉的特点,切用于临床。清代柯琴在《伤寒论注》中点评桂枝汤条文时,也重点指出汗出对于本方证的重要诊断价值;“四症中,头痛是太阳本症。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所以桂枝汤治疗的汗证既不能益气固卫用玉屏风散,也不宜复阳固表用桂枝加附子汤。只能与桂枝汤调和营卫。

【治疗要点】治法:煎服注意:桂枝汤的服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微火煎药,首服三分之一;吃热稀粥,温覆以助汗。不汗可更服;病重者日一夜一服,甚至半日内可连服2~3次;若服药后,汗出病愈,当停服所剩之药;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不易消化或辛热燥烈的食物。用于营卫不和的自汗,在于扶正,无须喝热粥以助汗,用于太阳中风证,宜喝热粥助胃气,发汗祛邪。加减运用:兼喘者加苏子、杏仁、半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项背不舒加葛根、防风:桂枝加葛根汤;过敏性皮炎,加葶苈子、牛蒡子、蝉蜕;荨麻疹(属风寒型)麻桂各半汤加白鲜皮、当归、防风。

【复习思考】1.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治疗何种病症?

2.桂枝汤证是否就是太阳中风证?

(三)桂枝汤证的兼证

【知识点】

1、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临床以中风证及明显项强为特点,因营卫不调,经气不舒所致,治用桂桂加葛根汤,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2、兼喘证,以肺寒气逆为主,包括太阳中风引动宿疾发喘及太阳病误下致喘,

治疗用桂枝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调和营卫。

3、兼表阳虚证,以阳虚汗漏不止为主症,治疗用桂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调和

营卫。

4、兼胸满证,以胸阳不振为主,治疗用桂枝去芍药汤温振胸阳,如兼胸阳不足,

脉微恶寒,则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补胸阳,解肌祛风。

5、兼气营不足身疼痛证,重点在汗后损伤营气,身疼痛,脉沉迟的证治及本证

与单纯表证身痛的鉴别。治疗用桂枝新加汤,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原文分析】

1.兼经气不舒证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辨证提要】本条指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证的证治。项,即颈项,是太阳循行之部位。风寒外袭,太阳经气不利,筋脉失却津液濡养,故在中风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基础上,又出现头项强痛,项背拘急,俯仰不自如症状。原文称为“项背强几几”是描述患者颈强不舒,转侧不自如状态,治疗可用桂枝加葛根汤。

【疑难分析】桂枝加葛根汤证为何曰“反汗出恶风者”?原文汗出前的“反”字,本无深意,以项背强几几为太阳经脉失于津液濡养,多为无汗,现症见汗出,故用一“反”字以提清注意。即经气受阻,一般无汗,今有汗,故言“反”。

【病机关键】太阳营卫不和,经俞不利。

【诊断依据】头痛,项背强几几,发热,汗出,脉浮缓。

【鉴别诊断】桂枝汤治疗的头项强痛与项背强几几有何不同?

【治疗要点】治法:解肌祛风,敷布津液, ,疏通经络

煎服注意:上六味,以水七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加减运用:血压偏高者加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20g;

气虚者加党参20g,黄芪30g;血虚者加当归10g,鸡血藤20g;

寒湿偏重者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泛泛欲呕者加赭石20g,竹茹10g。

【运用思路】

1.从桂枝加葛根汤证的病机辨证,用于风寒客于太阳,营卫不和兼经输不利

证。如用桂枝汤加葛根汤治疗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太阳经气不利的感冒、面瘫、肌无力、项背强而不舒者。

2.从桂枝加葛根汤的功效解肌祛风,升津舒经着手考虑: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面肌拘紧,口眼喎斜病症。这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面部,经脉受邪,所以,面肌拘紧,口眼喎斜。喎斜见于左侧,是风邪客于右侧,而被左侧正气所引。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所指出的:“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桂枝加葛根汤既可以解肌祛风,又疏经

通络,解除经脉气血的凝滞,同时,葛根还能升达阳明津液,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临床上还常用本方来治疗冠心病的脑背疼痛,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后脑部疼痛等证。

3.从《伤寒论》中桂枝加葛根汤证的主症“项背强几几”辨证,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急诊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发病前后多出现颈背不舒,汗出肢冷,此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桂枝加葛根汤的原治疗病症相似。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可因椎动脉直接受到压迫,也可因周围交感神经受刺激而诱发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从而导致头颈部血液供应受限而发病。而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酮苷能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血管,降低血流阻力。桂枝加葛根汤有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及扩张血管作用。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本病,并随诊加减,疗效满意。

4. 太阳阳明同病用桂枝加葛根汤:伤寒六经传变,自太阳而阳明,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常互相兼夹,不能截然划分开来。临床有太阳阳明并病者,也有太阳阳明合病者,因葛根入阳明,为阳明经药,故桂枝加葛根汤可用于治疗太阳阳明同病。如.治疗太阳中风表虚兼下利者:风寒邪入太阳,影响阳明胃肠,出现胃肠型感冒,只要符合太阳阳明同病即可用此方治疗。

【原文分析】

2.兼肺寒气逆证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9)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辨证提要】原文19条、43条指出中风表虚证兼气喘的证治。中风兼喘,多由于平素素有喘证,外感风寒,引发素疾,另有两种情况亦可出现此证。其一是太阳中风证,因风寒外束,使肺宣降失权,上逆为喘;其二乃医生误下,致使表邪内陷而迫肺,肺气不降而作喘,其病理机制均为肺寒气逆,中风表虚。

【疑难分析】原文18条句读主要有哪几种?可分为:1、“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2、“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4、“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其主要含义可理解为喘家发作时,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或理解为喘家,可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治疗。一般理解为“发作”较符合仲景原文之意义。因为喘乃宿疾,因外感而诱发时服此方为佳。

【病机关键】风寒犯表卫强营弱肺寒气逆。

病理特征:腠理开泄肺气上逆

【诊断依据】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微喘(本证的“微喘”,着意在“微”字上,说明喘证表现轻微,这是辨证的着眼点。若下后大喘顿作,则表明表邪骤然入里,非为本方范围)胸闷。

【运用思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运用可从病因病机和功效三方面考虑。从病因分析:包括风寒外感,正气内伤,痰饮内伏三个方面。病机以表里同病,虚实挟杂为特点。在表为风寒外袭,营卫失和;在里为表寒犯肺,脾肺受损,痰湿内盛。其病机可以总括为:风寒外袭,营卫失和;表寒犯肺,肺寒气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功效有三:①调和营卫,解表祛邪;②调理脾胃,助正驱邪;③止咳化痰,降气平喘。其中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机理在于:①辛温解肌,以祛卫分之邪;②通阳助卫,滋阴敛营,以固表和营。③和中助正,以调营卫生化之源。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临床运用思路:①素有咳喘,新感风寒之邪,病太阳中风证而致咳喘复发或加重者;②素无喘疾,新感风寒,表邪内迫于肺,病太阳中风兼咳喘胸满者;③本病太阳中风或伤寒,因误治、失治而致正耗邪陷,表证不解,伴有咳嗽、微喘者;④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正虚,而病风寒表证兼咳喘者;⑤外感表证,迁延日久,兼咳喘,白痰且多者;⑥本为外感咳喘证,表解咳喘迁延不愈,并兼自汗出者;

⑦无论表证有无,由于肺脾失调,咳喘痰湿内盛者;⑧无论表证有无,

由于阳气虚耗,痰湿偏盛,肺寒气逆者。总之,临床应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辨证标准是:咳嗽、喘息、咳喘相兼,汗出、发热、恶风寒、痰多色白,舌质淡红,舌苔白润(含白腻、白滑、薄白),脉浮缓等。

【鉴别诊断】(1)以风寒表虚证兼咳、喘者为宜,必见汗出恶风。并以此区别于麻黄汤证的表实无汗而喘。(2)苔见薄白,脉现浮缓,以内无热象为宜。素患喘病,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自汗,鼻塞喘咳者。

【治疗要点】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煎服注意:本方的煎服法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提示分三次温服。

【加减运用】:《临证指南医案》劳倦阳虚感寒,表重于里,症见形寒身热,头痛脘闷,身痛,本方去芍药、红枣、甘草,加茯苓、陈皮。

若寒重,加苏叶;咳甚,加川贝、桔梗;痰多加半夏;喘甚加款冬花。

3.兼阳虚漏汗证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辨证提要】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兼阳虚汗漏证的证治,是由表证过用发汗,导致阳气虚损,卫外不固所致太阳病。虽当发汗解表,但表虚之人,只宜微汗,切不可令大汗淋漓。因过汗,病邪不解,阳气亦随汗而外泄。阳虚不固,腠理开而不合,汗出淋漓不止。肌表失于温煦则恶寒,汗出过多,津液损伤,膀胱气化无源则小便少,阴液亏损不能濡养筋脉,则手足抽搐,难以屈伸。治疗当温阳固表,与桂枝加附子汤。

【疑难分析】桂枝加附子汤证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阴液不足症状,为何不用补充津液之品?本证乃因阳虚漏汗,汗出而伤津。因阳虚为病本,阳生则阴长,故治疗以扶阳解表为主。表证得除,阳气得回,汗漏自止,津液自复。

【病机关键】中风表虚,阳虚不固。

病理特征:表阳虚弱腠理开泄

【诊断依据】发热恶风漏汗不止溲短肢挛。

【治疗要点】基本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固表

煎服注意:先煎附子,后下桂枝汤诸药。

加减运用:肝郁气滞加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各10 g;气虚加黄芪15 g、白术12 g;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各15 g;汗多者加煅龙骨20 g、浮小

麦30 g、麻黄根15 g;头晕耳鸣加天麻10 g、磁石15 g、石菖蒲12 g;

浮肿者加茯苓12 g、泽泻10 g;小便频数,夜尿多者,加益智仁、覆盆子

各15 g,金樱子10 g;阴虚加熟地黄20 g、山茱萸12 g、龟甲15 g。

【运用思路】有扶阳解表、调和营卫之效,主治阳虚漏汗证.经后世医家拓展,其应用远远超过了原书所论,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病证,均有良好疗效.。

1.桂枝加附子汤外解风寒,内壮阳气,可治疗阳虚感寒:常见于年老体弱者,症见发热、汗出、恶风、脉沉,宜用本方扶阳解

2.桂枝加附子汤,不仅能够温补阳气,而且还能通过补阳而达到摄阴止汗的

目的。临床上用来治疗顽固性的自汗证也每奏奇效。故多用于治疗阳虚

多汗症:自汗或盗汗,或自、盗汗并见,汗出特多,汗后身凉,气短乏

力,脉沉细(西医所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汗症),此为表阳虚而不固,

宜用本方扶阳固表以止汗。

3.阳气不足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除月经失调外,烘热、汗出是典型的特异

性症状,可伴有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胸闷头疼、情志异常、记忆力衰退、

血压波动、腰腿酸痛等。

4.附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作用。桂枝加附子汤,能散寒止痛、补火助阳,凡

是肢体关节的痉挛疼痛,汗出恶风,身体肿,脉微或沉可用本方治疗。

4.胸阳不振证

[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辨证提要】21条为太阳病误用下法后,导致脉促胸满的证治。太阳病误下,引邪内陷胸中,致使胸阳被遏,胸中大气不升,故胸满不舒。邪陷胸中,正气与邪相争,则脉促。脉促为脉来急促有力,表明邪虽内陷,正气仍能抗邪。本证为胸阳不振。

【疑难分析】如何理解“脉促”?有脉急促、数急、急促有力等理解。脉数主热,则不当用辛温解表。如为风寒则有发热的现象,可脉来急数,且邪壅胸中,故急而有力。

为何去芍药?芍药酸敛,不利于阳气振发。

【病机关键】表虚邪陷胸阳不振

病理特征:腠理开泄邪郁胸阳

【诊断依据】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胸闷脉促。还可以表现为:呼吸短气,心胸闷,懒食,

动则气短不足以吸、甚至咳嗽、气喘等。

【治疗要点】治法: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原文]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之主。(22)

【辨证提要】22条为太阳病误用下法后,引外邪内陷胸中,且损伤胸阳,导致胸阳不足胸满,同时有脉微恶寒的证侯。邪陷胸中,如脉不促而微弱,且恶寒

加剧,是误下后胸阳损伤,阳气不足。故两证一为胸阳不振,一为胸阳不足,同中有异。

【病机关键】表虚邪陷,胸阳不足。病理特征:腠理开泄,阳虚邪郁。

【诊断依据】畏恶风寒头痛汗出胸闷脉微

【鉴别诊断】胸阳不振与胸阳不足如何鉴别?胸阳不振与胸阳不足皆因表邪不解,邪陷胸中所致,均可出现胸满症状。治疗均用桂枝汤去芍药。但二证脉象不同,胸阳不振为实邪阻滞,脉为促脉,胸阳不足为虚证,脉为微脉,且明显恶寒。其病机不同:胸阳不振,是阳郁不伸,胸阳不足是胸阳虚弱,故前者治疗不用附子,胸阳不足治疗要用炮附子。

【治疗要点】治法:解肌祛风,温补胸阳。基本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运用思路】1).临床凡遇心阳不振的心脏病(心悸、胸闷、短气等),可以桂枝去芍药汤作为基本方加味治之。

2).胸痹:胸闷胸痛,气短咳逆,肢冷畏寒,脉微,证属心胸阳虚、寒邪

凝滞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5.兼汗后营虚身痛证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辨证提要】本条为汗出过多损伤营气,致身疼痛的证治。汗后耗伤营血,肌肉筋脉失其濡养,故见身疼痛。脉沉为病在里,迟为气血不足,说明气营两伤。

本证身疼痛,出现在汗出之后,且汗出身痛不减,甚或加重是本证身疼痛的特点,治疗当调和营卫,补养气血,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加人参补气生津养血。

【疑难分析】气营不足身疼痛治疗时为何加重生姜?本证属表里同病,表有风寒之邪,故加重生姜发散风寒,宣通阳气;里有气营不足身疼痛。表里同病,以里虚证为主,故治以调和营卫必兼益气和营。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扶正祛邪并用。

【病机关键】基本病机:中风表虚,气营不足。病理特征:腠理开泄,筋脉失养。

【诊断依据】畏恶风寒,头痛汗出,身痛脉沉迟。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 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 水执 小时,一昼夜12段) 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 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 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 第2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 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 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 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内容 (二)学思路和方法 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 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

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

伤寒论讲义课后题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目前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伤寒论》版本有哪两种? 2.简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其成就。 3.“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4.怎样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它与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的关系如何。 5.何为传变,影响传变的因素有那些?何为合病,并病,直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太阳病脉证提纲? 2.太阳病基本类型有几种?各自病因病机及脉证表现特点如何? 3.如何判断疾病的阴阳及寒热真假属性? 4.如何判断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怎样正确理解太阳病欲解时? 第二节太阳表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症脉症、病机、治法、方药。 2.如何理解53、54条之营卫不和? 3.简述桂枝汤的煎服法。 4.桂枝汤和麻黄汤各有那些禁例?如何理解? 5.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兼证各有几种?分别简述其脉症、病机、治法和方药。 6.据46、47和55条,简述太阳表证衄血之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7.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何以宜麻黄汤而不宜下? 8.简要鉴别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 9.据31、32条,简述葛根汤的应用依据。 10.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脉症、病机、治法、方药,比较二者的不同。 11.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不同情况? 12.简述太阳表郁证的几种类型。 第三节太阳里证 【复习思考题】 1 蓄水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2 胃津不足之口渴与蓄水证口渴有什么区别? 3 分析蓄水重症出现“水逆”的机理 4 蓄血证根据轻重缓急不同,有哪几种证型,其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5 如何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 6 如何鉴别瘀血身黄与湿热发黄? 7 蓄血证兼表,应如何辩治?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着 螽斯振羽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

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1前言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如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间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紧“音,疑是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吗,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这样的分析,想一想,那么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要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吗,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症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症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挺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太阳病是正与

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

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整理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

郝万山《伤寒论》视频讲座札记02

第02 讲,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首先介绍成书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两个方面。社会背景着重介绍战争、灾害和疫情,如《东汉会要》 记载“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老百姓“不死于 兵,即死于病”,及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描述“余宗 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样社会背景对医学的发展和 研究不仅提出了普遍需求,而且提供了大量临床实践机会 和经验教训(包括可收集的其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学术背 景着重介绍在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相关著作,包括基础 理论部分的“医经”和经验用方集成的“经方”(经验之方 而不是经典之方),诸如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医经7 家(《黄 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 内经》、《白氏外经》、还有《(白氏)旁经》)、经方11 家(包 括了伊尹的《汤液经》)。这样的学术背景为仲景熔汉代以 前的“医经”“经方”于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 的“辨证论治”体系,发展中医临床医学创造了基础条件。 按:这个讲述有助于让人客观认识仲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肯定仲景光辉形象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医学发展进程中历史和社会要素的作用。研究、传承、发展中医药文明,这应该是比较科学和理性的态度。相反,有些讲座,有些书籍,把仲景当故事讲,把彭子益当故事讲,把郑钦安当故事讲,推动造神,高推“圣绩”,……,反而造成分歧和争议,并不有利于中医学科的普及。在学术上,对历史人物缺乏客观认识,就不可能对其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有完整的认识,想发扬光大之也只能缘木求鱼罢了。这一段视频,有几个细节尚需关注: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即深有体会。而今再次回顾经典,对临床工作有莫大的帮助。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学透,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结合临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在临床应用经典,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文字版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文字版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文字版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

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

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08级中西医临床2008013036 谢海旋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作者:————————————————————————————————日期: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目录 作者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绪论 (1) 一、《伤寒论》的作者 (1)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3) 三、《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伤寒论》的版本 (4) 四、《伤寒论》的内容与贡献 (6) 五、关于六经辨证 (10) 六、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与要求 (12)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概说 (15) 一、太阳病的病位 (15) 二、太阳病的成因 (15) 三、有关太阳的生理 (15)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与治法 (16) 五、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 (17) 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 (18) 一、太阳病提纲 (18)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19)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 (22)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 (25) 第二节太阳病证 (25)

二、太阳腑证 (51)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58) 一、变证治则 (58) 二、辨寒热真假 (59) 三、辨表里先后治则 (59) 四、热证 (61) 五、虚证 (67) 六、结胸证 (82) 七、脏结证 (88) 八、痞证 (89) 九、痞证类证 (95) 十、欲愈候 (97) 十一、火逆证 (98)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00) 一、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 (100) 二、阳明病的病位 (100) 三、阳明病成因阳明 (100) 四、阳明生理 (100) 五、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101) 六、明邪气的传经和阳明病的预后 (102) 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 (102) 一、阳明病提纲 (102)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103) 三、阳明病脉证 (103)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来源:健康时报) 不过,“心要静,身要动”,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作为学者,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近来因为《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害怕他说太多晦涩的中医理论以至难以成文。然而,当与郝万山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安稳与平静感如涓涓细流般传递过来。他个子不高,然而思路却异常清晰,“医生能干什么”,则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 在他看来,了解医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远比单纯获取健康知识重要得多。 感悟,包治百病到医学的局限 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你知道吗我年

郝万山伤寒讲座

学好《伤寒》救治疑难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课前提示 熟读经典,是中医临床家成才的必由之路。历史上和当代的著名临床家,没有一个不精通中医经典的,在中医经典中,对临床家的成才,对提高治疗疑难重症的水平,学习、研究和应用《伤寒论》尤其重要。 学什么 一、学习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二、学习辨证鉴别的思维方法 三、学习灵活用方的思路;四、学习组方遣药的思路 怎么学 一、常读诵记胸中;二、训词句明本义;三、访明师多思考 四、勤临床深体会;五、读注家增智慧 一、常读诵记胸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临到用时,信手拈来。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百卷。 二、训词句明本义 1、训释字词,当用古代工具书 煎——凡有汁而干谓之煎。熬——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焙,秦晋之间或谓之焣(炒)。(西汉?杨雄《方言》)胃,围也。围受食物也。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 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东汉·刘熙《释名》) 婢女,即女性佣人,帮助主人料理生活。裨将,即副将,协助主将作战。 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 孟子:心之官则思。不宜改成脑之官则思 正心、养心、静心、洗心、明心、调心,都不宜把心改为脑。 常用工具书 ①西汉?杨雄(前53-后18)《方言》——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 ②东汉?许慎(后58-147)《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③东汉?刘熙(约生于160年左右)《释名》——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 ④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⑤魏?张揖《广雅》——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 ⑥清?阮元编《经籍簒诂》 ⑦十三经注疏(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本的合刊本) 2、释医理,要融会贯通,联系实际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上一页?????????? 到目录?? ??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quot古涅阳县quot。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quot 桂枝不中与之也quotquot柴胡不中与之也quot这个quot中quot和quot不中quot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quot中quot就是quot可quot的意思quot不中quot就是不可quot不中与之quot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quot熬quot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quot小火慢慢煮就是熬quot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在《伤寒论》中有quot巴豆熬去油quotquot虻虫熬去翅足quotquot白粉熬香quotquot杏仁熬黑quot。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quot小火慢慢煮quot来解释这个quot熬quot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 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西汉杨雄写过一本书它就叫《方言》他是以当时的普通话来解释地方话的。《方言》里对这个qu ot熬quot是怎么解释的呢他说quot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火备秦晋之间或谓之炒。quot西貉钚鄣恼舛位八祋uot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quot没说加水就是只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并把五谷杂粮做熟了。qu ot自山而东quot就是山东这个地方quot齐楚以往quot齐国、楚国这个地方把它叫做q uot熬quot。quot关西陇冀quot这是陕西的一部分甘肃还有河北的一部分quot或谓之火备quot这个火备干的quot火备quot这个字火备和这个字焙都是一样的。quot秦晋之间或谓之炒quot秦是陕西的一部分晋是山西的一部分那个地方有的人把它叫做qu ot炒quot。可见在汉代这个quot熬quot、quot火备quot、quot炒quot含义都是一样的。都是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和做熟也就是说quot熬quot字在这里就是quot炒quot 的意思。?? 张仲景是什么地方人呢张仲景不是河南南部的人吗河南南部在古代属于楚国的北部所以仲景是楚人是楚人的话他当然就用的是楚地的方言。所以他在《伤寒论》中的这个quot熬quot字就是指的炒的意思。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在《伤寒论》中quot杏仁熬黑quot就是杏仁炒黑quot巴豆熬去油quot就是把巴豆炒一炒炒去油。巴豆的毒全在这个油里头。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quot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quot炒一炒就把它的油去掉了。特别是这个白粉你看这个quot粉quot字是quot米分也quotquot研米使分散也quot它的本意就是米的细末就是米粉。什么叫quot白quot呢汉代quot稻曰白q uot你看那个《周礼》注疏注这个quot白quotquot稻曰白quot所以白粉就是白米粉。? ?我们有一次考试有一个名词解释有一个学生大概既没有听老师上课也没有看书答q uot白粉quot这个名词解释的时候他居然写了一个quot大烟土quot。白粉就是白米粉白米粉炒一炒就能炒香熬香就是炒香。?? 我们北京有一道菜叫作米粉肉它就是拿五花肉放上佐料腌好了以后和这个炒香的米粉混合在一起上笼屉上蒸蒸完了香酥可口不肥不腻所以这个quot白粉熬香quot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