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化学试卷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成绩_______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i-28 Cl-35.5 Fe-56 Cu-64 I-127 W-184

一、选择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为有效碰撞

B.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增加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D.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总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3.H2与O2发生反应的过程用模型图示如下(“﹣”表示化学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4.已知:2H2(g)+O2(g)═2H2O(l)△H=﹣571.6kJ?mol﹣1

2CH3OH(l)+3O2(g)═2CO2(g)+4H2O(l)△H=﹣1 452kJ?mol﹣1

H+(aq)+OH﹣(aq)═H2O(l)△H=﹣57.3kJ?mol﹣1

H 2SO 4(aq )+Ba (OH )2(aq )═BaSO 4(s )+H 2O (l )△H=﹣57.3 kJ?mol ﹣

1 O 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K 6.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O 4?5H 2O (s )

CuSO 4(s )+5H 2O (l )△H=+Q 1 kJ ?mol ﹣

1.室温下,若将1mol 无水硫酸铜溶解为溶

7. 100℃时,将0.1 mol N 2O 4置于1 L 密闭的烧瓶中,然后将烧瓶放入100℃的恒温槽中,烧瓶

内的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N

2O 4(g) 2NO 2 (g)。下列结论不能..

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反应限度的是

A .N 2O 4的消耗速率与NO 2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2;

B .烧瓶内气体的颜色不再加深;

C .烧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 .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8.已知反应:2CH 3COCH 3(l )?CH 3COCH 2COH (CH 3)2(l ).取等量CH 3COCH 3,分别在0℃和20℃下,测得其转化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Y ﹣t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常温常压下,在带有相同质量活塞的容积相等的甲、乙两容器里,分别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现分别进行下列两个实验:

(N2O2NO2△H >0)

(a)将两容器置于沸水中加热

(b)在活塞上都加2 kg的砝码

在以上两情况下,甲和乙容器的体积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a)甲>乙,(b)甲>乙B.(a)甲>乙,(b)甲=乙

C.(a)甲<乙,(b)甲>乙D.(a)甲>乙,(b)甲<乙

10.25℃时,在含有Pb2+、Sn2+的某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锡(Sn),发生反应:Sn(s)+Pb2+(aq)?Sn2+(aq)+Pb(s),体系中c(Pb2+)和c(

Sn2+)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11.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g

)?2C(g)△H<0.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影响的研究.下列关于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图Ⅰ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高于甲的温度

②图Ⅱ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不移动

③图Ⅱ研究的是t0时刻通入氦气增大体系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2. 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 + B(g) 2C(g) + D(g)。若最初加入的A

和B都是3 mol,在前10 s A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12 mol/(L·s),则10 s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A.0.6 mol B.1.2 mol C.2.4 mol D.1.8 mol

+ O22SO3,达到平衡时,n(SO2):n(O2):n(SO3)=2:3:4。

13.一定温度下,反应2SO

缩小体积,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n(O2)=0.8mol,n(SO3)=1.4mol,此时SO2的物质的量应是

A、0.4mol

B、0.6mol

C、0.8mol

D、1.2mol

14.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2Z ,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

A、33%

B、40%

C、50%

D、65%

15.下图中C%表示某反应物在体系中的百分含量,v表示反应速率,P表示压强,t表示反应时间。下图(A)为温度一定时,压强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下图(B)为压强一定时,在不同时间C%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同时符合以下两个图像的反应是

16.某温度下,H2(g)+CO2(g)?H2O(g)+CO(g)的平衡常数K=.该温度下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其起始浓度如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新制的氯水在光照下颜色变浅

B.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C.在合成氨的反应中,降温或加压有利于氨的合成

D.Fe(SCN)3溶液中加入6mol/L NaOH溶液后颜色变浅

18.相同温度下,容积相同的甲、乙、丙3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H =-197kJ/mol.实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g) + 3H2(g) 2NH3(g) △H=-92.4 kJ·mol-1。在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

19.已知,N

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32c c >

B .92.4a b +=

C .232p p <

D .α1 +α2 > 1

20.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为:P 4 + 5O 2 == P 4O 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 —P a kJ ·mol —

1、P —O b kJ ·mol —

1、P=O c kJ ·mol —

1、O=O d kJ ·mol —

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6a+5d < 4c + 10b B .△H = (4c+12b -6a -5d) kJ ·mol —1 C .6a+5d > 4c + 12b D .△H = (6a+5d -4c -12b) kJ ·mol

—1

21.将4.0mol PCl 3 和2.0mol Cl 2 充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述反应:PCl 3(g )+Cl 2(g )?PCl 5(g ).达到平衡时,PCl 5 为0.80mol ,如果此时移走2.0mol PCl 3 和

22.向甲、乙、丙三个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 和B ,发生反应:A (g )+xB (g )?2C (g ).各容器的反应温度、反应物起始量,反应过程中C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分别以下表和如图表

A . 10min 内甲容器中反应的平均速率

二、非选择题

1.有①CH3COOH;②HCl;③H2SO4三种酸。

(1)CH3COOH溶液中,其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_________________

(2)0.1 mol/L的三种酸溶液,c(H+)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填序号)。

(3)体积相同、c(H+)相同的三种酸溶液分别与同浓度的NaOH溶液完全中和时,消耗NaOH 溶液的体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填序号)。

(4)将c(H+)相同的三种酸均加水稀释至原来的10倍,c(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5)已知,H+(aq) + OH-(aq) == H2O(l) ΔH =-57.3 kJ/mol。实验测得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 1 mol H2O时放出57 kJ的热,则醋酸溶液中,醋酸电离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A、B、D、E、Y为5种短周期元素。

①A、B、D位于同一周期,D、Y位于同一主族。A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

子数的2倍。

②D的氢化物是最常用的溶剂,E的单质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请回答:

(1)AD2中具有的化学键的类型是。

(2)高温时,6 gA的单质与D的气态氢化物反应,生成两种还原性气体,吸收的热量为65.75 kJ,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D与氢元素可组成含有10个电子的X一,与X一组成元素相同,原子数个数比也相同的分子的电子式是。

(4)YD2气体通入足量BaCl2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混合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甲醇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工业上用CH4和H2O(g)为原料,通过反应Ⅰ和Ⅱ来制备甲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1.0mol CH4和2.0mol H2O(g)通入反应室(容积为100L)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H4(g)+H2O(g)?CO(g)+3H2(g)(Ⅰ)

达平衡时,CH4的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1所示.

①已知100℃时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为5min,则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②该反应的△H0,△S0(填“<”、“>”或“=”).

(2)在压强为0.1MPa条件下,a mol CO与3a mol H2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自发反应生成甲醇:

CO(g)+2H2(g)?CH3OH(g)△H<0 (Ⅱ)

①若容器的容积不变,下列措施可增大甲醇产率的是(填序号).

A.升高温度

B.将CH3OH(g)从体系中分离出来

C.恒容下充入He,使体系的总压强增大

D.再充入a mol CO和3a mol H2

图1

4.铜和稀硝酸在常温常压下反应,开始时反应非常慢,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不断地加大。某校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拟探究影响其速率的主要因素。

(1) Cu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

(2)甲同学认为是生成的Cu2+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欲验证其假设是否正确,其实验方法是:_ _ 。

(3)乙同学依据铜和硝酸是放热反应,拟研究温度升高是否为该反应速度率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如下:

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_ _ 。

(4)丙同学查阅文献,得知稀硝酸与铜反应,还原产物起始也是NO2,NO2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通过下列装置验证:

实验发现左侧3min后开始大量产生气泡,右侧40min内无明显变化。

①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 _ 。

②该学生设计在左侧加的是2mol·L-1 HNO3溶液,右侧加的是2.2 mol·L-1硝酸。左侧浓度稍偏小,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_ 。

(5)丁同学与丙同学交流后,他将实验改进为:在试管中加入3mL2mol·L-1 HNO3并放入铜片,

然后加入几粒NaNO 2晶体,发现只需1秒钟,铜片表面就开始产生气泡。由丁的实验推断出的可能结论是:_ _ 。

5.(1)已知Na 2S 2O 3 + H 2SO 4 = Na 2SO 4 + S↓+ SO 2 + H 2O 。甲同学通过测定该反应发生时溶液变

10mL ):

其他条件不变时: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____________。(填实验编号);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____________。(填实验编号)。 (2)甲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流程探究Na

2S 2O 3的化学性质。

(Ⅰ)甲同学设计实验流程的目的是证明

Na2S2O3溶液具有碱性和____________ 性。 (Ⅱ)生成白色沉淀B 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

(Ⅲ)已知Na 2S 2O 3溶液与Cl 2反应时,

1mol Na 2S 2O 3转移8 mol 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6.碘钨灯具有使用寿命长、节能环保等优点。一定温度下,在碘钨灯灯泡内封存的少量碘与沉积在灯泡壁上的钨可以发生如下的可逆反应: W(s) + I 2(g)

WI 2(g) 为模拟上述反应,在实验室中准确称取0.508 g 碘、0.736 g 金属钨放置于50.0 mL 密闭容

器中,并加热使其反应。下图是混合气体中的WI 2蒸气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n(WI 2)~t],其中曲线Ⅰ(0~t 2时间段)的反应温度为450 ℃,曲线Ⅱ(从t 2时刻开始)的反应温度为530 ℃。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2)该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判断依据是

(3)反应从开始到t1(t1= 3 min)时间内的平均速率v(I2)= 。(4)能够说明上述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有。

a.I2与WI2的浓度相等

b.单位时间内,金属钨消耗的物质的量与单质碘生成的物质的量相等

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发生变化

期中考试答案

1-5ACDCB 6-10AADDD 11-15AD A D A 16-20C B D B D 21-22 C D

二1(1)(2)③>②>①(3)①>②=③(4)①>②=③

(5)CH

COOH(aq) CH3COO-(aq)+ H+(aq) ΔH=+ 0.3 kJ/mol

2(1)极性共价键

(2)C(s) + H2O(g) = CO(g) + H2(g) ΔH=+131.5 kJ/mol (3)

2+-+

(1)略(2)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硝酸和相同的铜片,在其中一支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晶体,比较两者开始产生气泡的时间。

(3)80min内温度只上升了2℃,说明温度变化不是主要原因。

(4)①吸收氮的氧化物,防止污染环境;②左侧通入NO2时,一部分NO2与水反应会生成硝酸,使硝酸浓度变大。

(5)NO2催化机理可能是在反应中得电子生成NO2-起催化作用(或答:NO2-对该反应也能起催化作用)

5.(1)①②或④③;①④(2)(Ⅰ)还原(Ⅱ)SO42- + Ba2+ = BaSO4↓(Ⅲ)S2O32- + 4Cl2 + 5H2O = 2SO42- + 8Cl- + 10H+

6(1);(2)放热(1分);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放热(1分)

(3)1.2×10-2 mol/ (L·min) (4)b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