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经络辨证整体护理

中风中经络辨证整体护理
中风中经络辨证整体护理

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病历

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2013年02月24日14:05:00时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四诊摘要: 患者?性,?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辨病依据: 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故证属“气虚血瘀”。 辩证依据: 患者年老体弱,体内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正气不足,经络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乏力。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属"气虚血瘀"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虚血瘀;病机为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阻滞经络;病位在脑,病性属虚;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④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

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

中风的中医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 中风得护理 一、时间:2013年6月21日16时 二、地点:六楼会议室 三、主持人:李萨科护士长 四、参加人员:李萨(护理部科护士长)张季(护理部干事)各科护士长及1-2名护理骨干 五、查房内容:中风得护理 主讲人:内二科主管护师余微 李萨科护士长:今天就是护理部组织护理查房,查房内容为:中风得护理,通过查房提高大家对中风认识得同时,对本病得护理有一个整体得了解,现在请内二科主管护师余微介绍病人病情,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 (一)概述 脑梗塞就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得一种脑血管病。脑血管疾病就是目前人类三大死因之一,全球每年有460万人死于脑中风(又称脑卒中),中国每年死于脑中风者有160万之众,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二者得比例为6:1。缺血性中风又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与脑栓塞,后两者在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故统称为脑梗塞。 脑梗塞得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1、非栓塞性脑梗塞得病因有: (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得基础上形成血栓。 (2)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得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与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得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得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得

中风后的护理措施

中风后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9-06-21T15:25:53.6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4期作者:何红英 [导读] 为了更好的提高民众对于中风的认知与干预意识和能力,本文简要介绍中风后的护理措施,希望可以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理论性帮助。 四川省荣县中医医院护理部四川荣县 643100 中风属于临床中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虽然临床的诊疗技术持续性发展,但是在治疗之后出现后遗症的概率仍然较高,这也是导致我国居民疾病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近些年关于临床医护服务理念的持续性发展,关于中风后的护理措施研究也在随之增多。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民众对于中风的认知与干预意识和能力,本文简要介绍中风后的护理措施,希望可以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理论性帮助。 1.中风 中风属于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临床致残、致死以及复发的可能性均比较高,有统计发现,临床中80%的中风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后遗症,其中以功能肢体障碍为主,对于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突出。随着临床康复理念的持续性发展,关于中风偏瘫患者的干预措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干预的目的则是以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为主,恢复并不断强化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临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是以康复训练为主,其属于康复治疗的关键性措施,康复运动不仅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同时还可以适当的优化患者的机体肌肉力量,对于患肢的恢复作用比较明显,可以更好的改善因为疾病导致神经损伤的部位,从而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 2.中风后的护理措施 2.1饮食护理 饮食主要是以药物与食物两个层面上进行护理。食物方面应当选择平和的食物,以补益效力缓和的最佳,药补则应当以性味甘缓的药物为主,从而达到稳定且持续的效果,两者之间的结合应用能够更好的补偏救弊。在中风后的康复阶段,需要高度重视饮食方面的调理,之后在病情稳定之后再加入药物治疗。借助食物进行治疗可以保障患者的康复效益更加突出,同时可以规避各种不良反应的方式。 2.2康复锻炼 对于中风患者而言,恢复期最大的任务之一便是合理开展康复锻炼。家属及时监督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在医生与护士的指导之下,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督促其逐渐开始锻炼,同时锻炼期间需要杜绝过于心急导致锻炼强度过大。同时在锻炼期间需要做好协助与保护护理,预防摔倒、跌倒以及过度锻炼所导致的额外损伤。康复训练干预的初期以定时更换体位、摆放体位以及被动活动关节、抗痉挛体位训练等为主,逐渐增加起坐训练、行走训练以及日常行为能力训练,并适当强化运动平衡、协调操作以及上下楼梯等训练内容。康复锻炼应当遵从被动运动逐渐到主动运动,从姿势控制到随意运动。在非治疗的时间让患者开展坐位训练,床位适当摇高后在患者可以承受的时间保持坐位,并逐渐开展床边平衡训练、下床走动。 2.3针灸按摩 针灸与按摩属于中风后的常规护理措施,同时也是保障患者康复效益的重要措施。在面对患者时,可以让家属定期在规范机构接受针灸治疗,针刺穴位选择有百会、大椎、气海、膻中、合谷、内关、曲池、手三里、曲泽等,对于弛缓患者添加昆仑、阳陵泉,对于痉挛患者添加照海、申脉、居髎,对于吞咽障碍患者添加哑门、水沟,对于言语障碍患者添加廉泉。针刺以补虚泻实为主,在得气之后留针30分钟,15分钟行针1次。同时在关元、神阙采用艾炷灸。按摩时让患者采取仰卧位,采用一指禅法在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进行按摩,对于腹胀患者添加涌泉(采用揉法),每个穴位按摩3分钟。另外,对于上肢采用揉法,取肩髃穴,曲池,合谷内关等穴位,下肢用按法,捏法取委中,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每组穴位按摩3-5分钟,每天一到两次。 2.4健康教育 家属需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尤其是家属子女,更应当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按照患者的文化水平、认知习惯等因素做好亲情化健康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在医院就诊时获取内容生动、形象的疾病相关资料,可以自行阅读;也可向医生咨询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健康教育期间需要做好康复意识的教育,严格遵循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康复方案。 2.5心理护理 在治疗期间患者往往会呈现出心理波动,此时发生焦虑、紧张以及恐惧情绪的可能性较高。家属应当尽可能多的与患者沟通交流,倾听患者主诉时需要认真仔细,围绕着患者的负面情绪提供针对性疏导。如果患者对治疗信心不高,可以列举近期治疗成功案例构建治疗信心;同时督促患者按时用药以及按规定康复训练,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家属要多关心患者,与患者沟通过程中需要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并及时给予相关指导。 3.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中风后的患者提供全面性的护理服务显得非常重要,是保障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患者的自主意愿干预,促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康复习惯,养成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降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率。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模板

患者,男性,77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月余"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2013年02月24日14:05:00时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77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月余"收入我科。既往有吸烟史。 2、入院症见:神清,精神一般,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查体示: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诊断依据: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四诊摘要:患者男性,岁,神清,精神一般,左侧肢体乏力,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辨病依据: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故证属"痰瘀阻络"。 辩证依据:因患者年老体弱且偏嗜肥甘,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若脾虚肝郁,易化生内风及痰浊,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不畅,故见肢体乏力,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属"痰瘀阻络"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病机为痰瘀阻络,脑脉痹阻,经络不畅;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肝郁夹痰为虚;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④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者亦可急性起病,但多表现为双侧肢体无力,与中风病之半身不遂不同。。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脑梗死)发病2周至6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半身不遂 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 (1)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4)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5)穴位拍打:遵医嘱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轻轻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有下肢静脉血栓者禁用,防止栓子脱落,造成其他组织器官血管栓塞。 (6)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以助于恢复肢体功能。 (二)舌强语蹇 1.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从患者手势及表情中理解其需要,可与患者共同协调设定一种表达需求的方法。无法用手势及语言表达的患者可利用物品或自制卡片,对于无书写障碍的失语患者可借助文字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患者及亲属双方的要求。 2.训练有关发音肌肉,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露齿、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再做舌部训练,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叩齿等动作。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电刺激发音肌群同时配合发音训练。 3.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采用“示教—模仿方法”,即训练者先做好口形与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 4.进行字、词、句训练,单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患者“单词—词组—短句”发音。从简单的单词开始,然后再说短句:阅读训练及书写训练,经过1~2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 5.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参与语言康复训练。 6.穴位按摩:遵医嘱按摩廉泉、哑门、承浆、通里等穴,以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三)吞咽困难 1.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训练和体位训练为主。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 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分证论治

中风按摩功法(大全)

脑中风的经络治疗 脑中风的经络推拿 一、定义: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症,是一类以心脑病变为主的疾病。西医上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中医上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幻灯片3 ●二、从中医角度来说脑中风的病因、病理机制: ●中风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欲过度,情志所伤,饮食不节, 外邪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横窜经络,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之诸症。本病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四、中风四大功法 ●功法一—兔子洗脸 ●用手掌的掌根或掌面搓面颊。 ●地仓:位于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在面颊部,上颌角前下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咬紧牙关时,咬 肌隆起处,按之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闭口有孔, 开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头维:在头侧部,大约在眼角外侧直上入发际0.5寸。

功法二—上敲大肠经 ●左右手交替敲大肠经: ●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三里:屈肘取穴,在肘横纹头下两寸。 ●曲池:屈肘,肘横纹头肌肉最高处,按之有酸痛的感觉。 ●肩髃:在肩部,臂向前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功法三—下敲胃经 ●敲打胃经: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膝盖的髌骨下3寸,向外侧一横指(中 指)。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向前点按时有胀痛感

功法四—下敲肝胆经 ●风市:直立时,手臂自然下垂,中指指尖处即是此穴。善治各 种风症。 ●阳陵泉:屈膝,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筋会阳 陵“。

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_0

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中风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溶栓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和仅给予溶栓治疗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PULSES评分(11.1±1.9)、CSS评分(16.2±2.3)、NIHSS评分(19.1±2.2)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74.4±11.9)、FIM评分(77.4±12.5)、MMSE(27.4±2.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标签:中风;辨证治疗;溶栓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脑血栓疾病,其中以缺血性中风较为多见。溶栓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时间窗要求较为严格、且计量不容易把握。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可分为气虚血瘀型、痰浊阻络型、肝阳上亢型,需进行辨证治疗。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患者纳入研究,男41例、女性19例,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 2.38±7.16)岁,病程3~8h、平均( 3.54±0.51)h;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标准[1]; ②收住院后给予溶栓治疗;③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30例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归为观察组;另30例患者仅给予溶栓治疗,归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先给予肝素钙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17,1ml:5000单位)5000单位、静脉滴注,而后一次性静脉给予注射用尿激酶(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603,10万单位)100万单位、静脉滴注。 1.2.2观察组给予溶栓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溶栓方法同对照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如下:气虚血瘀型给予当归9g、川芎4.5g、黄芪6g、赤芍6g、桃仁12g、莪术6g、地龙6g,水煎服、1剂/d;痰浊阻络型给予三棱6g、莪术6g、当归9g、地龙6g、枳壳6g、竹茹4.5g、鲜竹沥5g、制胆南星6g,水煎服、1剂/d;肝阳上亢型给予当归9g、生地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甘草6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9g,水煎服、1剂/d。 1.3观察指标

中风病人的饮食护理

中风病人的饮食护理 中风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进行辨证论治。 急性期———中风急性期指发病2周以内,严重者以昏迷为突出表现,根据其病理特点为瘀痰热邪,闭阻脑络,然后进行辨证分型治疗。 急性期的辅助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一般认为是发病后3—6小时,也有报道为6—12小时,此为脑卒中的可逆转阶段,但此时患者多住院进行西医抢救,用中药的机会较少。中医药的应用,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①协同促苏:如内服安宫牛黄丸、针刺促苏等。②消颅内血肿或积水:如水蛭(慎用,血小板减少患者禁用)、葶苈子等。③特殊情况下的止血:如云南白药、三七、生地黄等。上述三个方面,特别在西医抢救未能完全奏效时,更应及时应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恢复期为发病两周至半年以内,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后遗症期为发病半年以上,以半身不遂、瘀痰阻络为主要表现。也进行辩证分型治疗。 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中医的优势在于以中药内服为主,针灸、推拿、药浴、刮痧、气功、功能锻炼为辅的综合治疗。需强调的是中药内服作用持久,针灸治疗包括头针加体针以达快速治疗作用,并配合心理治疗。患者的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中风病人的饮食原则是,既要保证病人的合理必需的营养,又要有利于中风危险因素和病因的控制,以利于病人中风的康复和防止再次中风。 中风的急性期和康复期的建议 ? 1. 中风的急性期这时的饮食应该由医生控制,有的病人要禁食,有的病人只能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糖尿病病人要控制热量,高血压病人应吃忌盐饮食。 ? 2. 中风的康复期这时的饮食主要由家人控制。除了糖尿病、高血压和其他疾病的病人需要一定的饮食控制外( 关于这些疾病的饮食控制,见有关书籍,本书这里不再赘述) ,原则上中风病人没有特殊的忌口。 一般病人的饮食可以和家属一样,家属可以根据病人的口味,安排病人的饮食。病人处于康复期康复训练也需要一定的营养保证。所以在饮食安排上,要保证一定的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牛肉、鱼类。豆类制品尽管蛋白质含量高,但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不如肉类,所以不能完全代替肉类的作用。口味宜偏清淡。要重视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这些碱性食物除了补充身体需要的维生素外,还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纤维,防止病人便秘。 ? 3. 目前发现一些食物对中风的危险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如芹菜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度作用,韭菜能够降血脂,黄鳝有降血糖的作用,这些食物可以适当地多吃些。但是笔者要强调的是,这些食物不可能有代替药 物的作用,还是要坚持正规的药物治疗 中风病人根据病情的饮食调理 ?中风病人病情如已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时,应采用

中风病-中经络(阴虚风动证)模板

患者?,?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中经络;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年?月?日?时由轮椅推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可,咽干口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阴虚风动证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四诊摘要: 患者?性,?岁,神清,精神可,咽干口燥,左侧肢体乏力,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辨病依据: 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故证属“阴虚风动”。 辩证依据: 因患者年老体弱,体内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内风煽动,气血逆乱,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气血逆乱,经络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乏力,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属"阴虚风动"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阴虚风动;病机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内风煽动,气血逆乱,上犯虚损之脑脉;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为本虚,内风煽动为标实;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中风科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 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腹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臵。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臵导尿,定期进行膀胱冲洗。

(5)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取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护理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中风患者的护理

中风患者的护理 内科姚毅娟脑卒中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脑卒中也存在青年人,脑卒中对我们的健康危害极大,因此,治疗及护理尤为重要及关键。从提高脑卒患者生活质量的层面出发,应及时住院抢救治疗,及早制定早期与恢复期的康复计划,只有这样,70%-80%的病人功能将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如果不及早进行康复训练的话,就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压疮,关节挛缩,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等诸多问题,因而,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预防及护理。 护理 1体位护理 1.1患者取仰卧位时,由于长期卧床,局部受压,血行不畅,很容易发生褥疮,因此,应定时床上翻身,按摩,每2-3小时翻身一次,从而防止发生褥疮,且要经常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同时,患者的衣服也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如果患者出汗,衣服要勤换,勤洗,勤剪指(趾)甲,为了防止肺炎的发生,应每2小时给患者变换体位和扣背一次,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当患者出现抽搐时,应立即使其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予针刺人中,合谷等,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地西泮2毫升肌肉注射并吸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发作时如有痰不易咳出,可轻拍背部(从下向上),如痰液黏稠可用吸痰器吸净咽部的痰液,为防止患者咬伤口舌,

可用压舌板或裹纱布的小勺子垫入上下臼齿之间,同时,医护人员应守护在患者身旁,防止坠床。 1.2患者取患侧卧位时,可以使患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压力,有助于增加感觉刺激输入,利于缓解痉挛,头部用枕头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避免使患侧直接压于体下,患肘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患髋微后伸展,膝轻度屈曲,健卧下肢屈髋屈膝,因此,患侧卧位是最重要的卧位! 1.3患者取健侧卧位时,头用枕头支撑,用一枕头平放于胸前,上肢置于前面的枕头上,使患侧肩部前伸,肩屈曲90-130度,肘和腕伸展,患者腿下可放一枕头,使髋部内旋,膝自然屈曲,足不要悬空。 1.4患者取坐位时,从康复的角度出发,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如果患者发病时没有意识障碍或者意识障碍极轻且生命体征稳定[2],同时,为了防止低血压的发生,可以从发病的第2-3天就开始训练坐位,可在轮椅靠背前加一硬板,以保持躯干直立及髋关节屈曲,因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床上坐位要求髋关节保持近于直角,双足分离并平放于地板上,膝部垂直,保持脊柱垂直床面,病情稍重者,训练应循序渐进,角度可以小些30度为宜,每次5分钟。 1.5患者取站位时,让患者把双手放于站立架桌面上,使身体保持平衡,用固定带固定和保护患者,如患者身体倾向一侧时应及时给予纠正,使患者的双脚充分着地,膝盖靠在前面的挡板上,每次站立20-30分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来定站立的时间,如果发现患者的脚及腿出现肿胀,可以让患者在休息时将腿抬高,利于第二天的训练,如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教师 李史清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内科学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11月18 日4-6 节 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中风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掌握中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中风病的诊断、辨证以及中风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相当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二、病因病机(10分钟) 其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五志所伤、气滞血瘀、劳倦伤脾、痰浊化生、血脉凝滞等因素相关。本病其位在脑,与心、肾、肝、脾有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三、临床表现(5分钟)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五、诊断(5分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中风病与口僻 中风病与痫病 中风病与厥病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治则: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各型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及早治疗,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重点是防止梗死扩大,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七、病例分析(5分钟) 1、本病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八、小结(5分钟) 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 思考题:一、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及其证候特征是什么? 二、临床上如何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