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最新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最新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一、深刻认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方略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命题。在深入考察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工农城乡关系思想的重大发展。它清楚地表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仅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核心内涵和具体体现。这为我们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在农业养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这一大政策下进行的。这种调整有其历史必然性。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它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巨大作用,但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发展,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三农”问题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并呈逐步拉大的趋势。只有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积极调整和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才能改变工农关系失调、城乡发展失衡的现状,才能破解“三农”难题,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条件基本成熟。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二、切实把握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最需要办的事情做起,从现在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着力在“反哺”和“支持”上下功夫,力争在关键领域和紧要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过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获利益、得实惠的过程。

一要加大财政投入,更加直接有力地惠农助农扶农。通过财政税收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手段。四川省贯彻中央精神,提前全部免征农业税,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落实粮食直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直接受益,有力推动了工农城乡关系的积极转变。我们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在“多予”上着力,大幅度增加支农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确保支农资金占财

政投入的比重逐年提高,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调整优化资金投向,集中财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三农”发展的积极性。

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之一,应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推动投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转变,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实施红层找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沼气建设。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引导村庄建设和农房改造,促进村容整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保障差”等问题。加快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实施“两基”攻坚工程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巩固和扩大农村“普九”成果。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技术培训,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的多元办学机制,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两年,四川投入6000多万资金,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快探索和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四川农村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要把推进扶贫开发、消除农村贫困作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内容,加大整村扶贫工作

力度,使农村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二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夯实以工促农的产业支撑。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关键要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以产业延伸为平台,形成工农互动、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

我们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00多家,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3万多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96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1%,受益农户收入增加额一般高于其他农户50%以上。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村、一头连市场,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的程度,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也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工业对农业反哺与支持的必然选择。

推进农业产业化,我们着重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和带动力。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从政策、投入、信贷、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针,积极鼓励农村专合组织多样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优势产业和重点农产品建立行业协会,更大范围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二是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把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放在突出位置,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生产要素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关系,确保农户从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得更多的后续效益。

三要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发挥以城带乡的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把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功能培育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积极发挥城镇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经济向农村辐射。县城和中心镇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把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坚持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充分挖掘城镇现有潜力,发挥规模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是城市支持农村的中心任务。进城务工农民从事的工种往往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普遍没有社会保障。这种就业模式,把农民工青壮年时期创造的社会财富留在城市,而将养老、医疗等负担留给农村,极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实行城乡一视同仁的就业政策,坚决取消各类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最低工资、工伤、失业以及大病医疗统筹等突出问题,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和劳动安全,使他们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要深化农村改革,逐步消除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质是对旧的工农城乡关系的变革,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城乡关系

城乡关系 土木151 廖瑞康1516100149 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城乡关系问题却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尤其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的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了我国城乡关系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使得城乡关系呈现了“断裂”状况。这种“断裂”状况就表现为:城市作为表征现代文明的载体与农村表征作为传统文明的载体之间缺乏联系、互不沟通。 具体来讲,城乡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制度的改革,政策的颁布,经济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可以说是愈演愈烈。其原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 历史因素:新中国继承的是经过多年战乱的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烂摊子。1953年中共中央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党要在相当长得一个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然而在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直接表现形式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系列的“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从而使农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2. 制度及政策因素:(1)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同导致城乡收益不同。(2)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同导致城乡收益不同。(3)分配与再分配中对农业的投入少、索取多。(4)政策上重工轻农。 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大。 城乡消费差距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两者消费环境的差异,城乡居民消费的基础环境存在巨大差别,而且这种差别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近年来,城镇居民所获得的固定投资,拥有的卫生人员,用电量均高于农村居民,而城镇居民拥有的道路里程、汽车数量、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方面,都与农村居民存在巨大差距,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消费结构特征。另外,城市具备较为发达的金融系统和银行体系,城市居民消费可以利用金融系统实现超前消费,尤其是在买房、购车等大宗商品交易方面;城镇居民由于对消费产品渠道的多元化选择以及售后服务和投诉机制的完善性,其消费行为更多地体现为个性消费,而非农村居民的从众消费、盲目攀比的消费特征。 三,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政府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的政策,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人人可以入学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由于一些学生家庭贫困,再加上高中、大学收费偏高,仍然造成一些贫困学生面临上高中、大学的困难。特别是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家庭收入低的孩子明显减少。另外,大部分农村都位于山中,道路交通系统不发达,农村学生去学校不变。 四,城乡卫生发展差距。 (一)城乡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差距 1978年以来,虽然我国卫生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城乡差距却逐步加剧,城乡矛盾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卫生经费总额、卫生人员和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差距。1.从1990年到2008年,我国卫生费用总额由747.37亿元上升到14,534.8亿元,上升了17.4倍。在卫生费用总额构成中,从1990年到2008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从25.1%和39.2%降为24.7%和34.9%,然而个人卫生支出从35.7%升至40.4%。由此判断,我国卫生费用总额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超常规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超常规发展 **县位于省会近郊,东接浏阳,南抵株洲、湘潭、北临汩罗、平江、西与长沙市区紧紧相连。浏阳河、捞刀河穿行县境、京珠高速、***、***国道纵贯全县。全县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个镇,人口**.*万,其中城镇人口达到**.*万,城镇化率**.*%。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长沙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城镇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今年*一9月份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亿元,预计全年县财政收入可突破**亿元,全县人民平均收入可达****元。历史上长沙县市有县无城的大县,**年代中期,仅有榔梨一个建制镇,进入**年代,长沙县乘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东风,一张白纸从零开始,作出了“搬县城,进百强,达小康”的战略决策,启动了建设新县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历史性进程,规划建设了一批中心镇,并率先在全省成立了乡镇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将规划、建设、城管,房产、爱卫、环保等六大职能归口管理,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不仅开发区和县城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建制镇、中心村集镇得到快速增加,而且,整个县城经济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我们的作法是: 一、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协调发展

小城镇建设关联度极高,应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保障,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长沙县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长沙县委、县政府认为,今年关键是要加快“三化”建设的步伐,建立起全县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体系,从整体建设部署上全面适应生产发展和生活提高的需要,综合规划,统筹安排,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一区带六园”的工作思路,坚持小城镇与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并将以下“六个原则”始终贯穿于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则;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强镇富民的原则;建管并重、管重于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优先发展的原则。 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前提,是龙头,是灵魂。没有科学的、适应超前的规划蓝图,不可能建成有独特品位和快速发展的小城镇,没有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农民的小康、农村经济的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城乡一体化定义和内涵 一、定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出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从国民经济社会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此后,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按照这个战略的要求,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并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同时,从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主动协调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民生民安项目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各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弥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重点要做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林地保护、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工作。 4、积极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树立“规划”+“策划”理念,积极吸引策划机构,在规划的基础上,找准规划与项目的结合点和规划实施的着力点,推介、吸引一批重点投资项目落户XX,重点规划和策划好XXXXXX、XXXXXX、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来自:大众论坛-大众社区作者:提案建议发表于:2010-1-25 14:29 查看:5709 回 复:2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刘维国 小城镇是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城乡过渡带、工农连接点上。是城乡连接枢纽,产业集聚平台,就业转移蓄水池,城乡统筹结合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近年来连续召开三次高规格会议,集中研究小城镇建设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鲁发〔2009〕21号),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小城镇建设,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面貌不断改善,实力不断增强,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基础。自2008年起,潍坊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村镇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60个小城镇建设提升的意见》、《实施镇级扩权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了小城镇改革与发展“三个三”的要求,启动了小城镇建设提升。将全市60个小城镇纳入建设提升范围,强化措施,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进展迅速,但是制约小

城镇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镇区道路、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吸聚能力差。二是小城镇风格特色不够鲜明。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清晰、不明确,不少镇的发展规划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不能真正形成独特的经济特色和产业风格。三是部分小城镇“形象差”。镇区管理仍是困扰小城镇党委、政府的一道难题。主要原因是:小城镇建设管理队伍不健全,管理经费没保证,职责不清晰;小城镇管理体制不完善,机制没形成,镇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四是政策措施配套不完善。中央、省、市各级都命名了一批重点镇、中心镇和示范镇,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扶持政策、资金。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紧缺,许多项目无法正常实施,严重影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就促进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用高起点规划引领小城镇发展。建议省规划要高起点定位,做好基层的指导和引领工作。把握好四个重点:一是突出小城镇自身特点,体现自然特色、产业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等。二是搞好小城镇功能分区,尽快实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实现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畅便捷。三是架构好小城镇框架,膨胀城镇规模,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小城镇聚集能力。四是搞好建筑设计,重视外观设计和色

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 摘要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2003年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作、2004-2007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007年十七大以后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中得出三点重要启示: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实施城乡并重战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并重、转变职能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城乡关系的状况及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改革、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所造成城乡在体制、机制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一系列矛盾的根本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不合理的城乡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城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调整城乡关系,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2003年: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业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确立了工业化战略。为了解决工业化所

需资金问题,确立了“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业”的方针和政策。具体实现形式为“多取少予”。改革开放以后到2003年,虽然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但总体而言,“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框架依旧,并没有根本改变,只是支持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二)2004-2007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2004年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同时,中共中央作出了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的判断。在对这些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我国城乡关系政策开始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其标志就是“多予少取”。(三) 2007年十七大以后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的格局。这是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的坚持和发展;是对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健全“三农”工作体制机制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二、启示 (一)中国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郑风田: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二以”到“四位一体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我国城乡巨大差距的核心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是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结果,未来应该改变目前不平等的要素单向流动,允许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行城乡互动的双重循环,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昨日,众人关注、期望很高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文公报正式发布,虽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需再等时日,但大政方针已现。公报提 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 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纵观公报全文,在三农方面又有哪些重要政策进展呢? 其一继续重申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其实已提了数年,尤其是上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政策迈出的步子很大,如给予农民长久的承包土地权等等。时光已过去五年,目前的确权颁证工作还没有完全解决,最新的一号文件相关部门给出的时间是五年,可见这个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难度。如何真正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还需要更多的实质性政策来推动。有关农村非农建设用地能否真正做到同地同权同利,虽然各地已进行了诸多试点,如果没有全国性的纲领性文件,城乡统一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其二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从“二以”到“四位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公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过去在新城乡关系,重点关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这次改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过去的二句话变动四句话: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把以工补农变成一工促农,从原来的被动变成主动,而增加的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能够更完成地构画出工农城乡关系,他们是一体,是需要双方互相帮助,而不是过去单向的帮助。 其三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报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个内容也是此次公报三农方面最大的亮点。农民目前 的整体收入中,来自财产权利的收入不足3%,这和农民拥有的巨量财产其实是不相适应的。农民拥有18亿亩耕地,还有2.5亿亩的非农建设用地,这个非农建设用地与城乡 非农建设用地数量相当,但由于各种制度障碍,农村巨大的土地资产,目前基本上处于沉睡状态,还没有给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农民在农村的房子在家让老鼠住,自己在城里打工却只能住老鼠窝。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不能进行抵押贷款,城市资金进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

部署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中共潼南县委潼南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及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潼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形势下建设小城镇的战略意义 1、战略意义。小城镇是“大战略、大课题、大手笔、大突破”,是城镇体系的基础性环节,是连接城乡、联系工农的桥梁与纽带,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资金、技术向小城镇集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约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保护耕地,统筹利用土地等资源,实现节约发展;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和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面貌不断改善,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历史文化传承型、乡镇企业主导型、商贸流通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小

城镇,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信息交流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成为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良好平台。但我县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规模普遍偏小、综合实力较弱、特色不够鲜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及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为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为内涵。坚持小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科学规划,注重建设,加强管理。强化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发展城镇文明,进一步“鼓舞士气、激活人气、炒热地气、集聚财气、提升名气”,走出一条具有潼南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新路子,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 3、基本原则。(1)规划先行,科学发展。通过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等,科学确定县域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和小城镇的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数质并重,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城镇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城镇功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市民素质的提高。同时,大力推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3)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继承和发展特色文化,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城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城镇功能定位,以产业为支撑,形成各具特色的城

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摘要】:建国之初,中国一穷二白,社会百废待兴,我国是个落后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当然实际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对于农村建设来说,更为亟待的是打破目前城乡二元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字】:“十一五”;“三农”;“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变化 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四位一体”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四位一体”的中国农村社会,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组成,每个方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共存于农村社会这个整体之中。生产方式分散、公民素质不高、农耕意识厚重、公共产品短缺。长期以来,为保证城市工业化顺利进行,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城乡分治的惯性思维方式。在粮食短缺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通过农村内部的各种途径安排,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基本上还能维持,然而,在农村经济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就显得难以为继了,特别是在城乡差别日益加大的状况下,甚至还引发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重新思考以及对社会未来的担心与忧虑,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始,在国家政策、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农村农民百姓的艰苦奋斗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部的各个部分、各要素、各环节都是密切相联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举全社会之力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目录 序言 (2) 一、规划背景 (3) (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3) (二)规划依据 (4) (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5) (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2)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6)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8)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18)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18) (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 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2)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筑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 (22) (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梯度有序的城乡聚落体系 (24) (三)明确重点发展空间,塑造多心辐射的空间格局 (32) (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转型示范 (37) (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畅行畅游的城乡交通网络 (42) (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8) (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承载保供服务能力 (54) (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环境 (61) (九)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文古都风貌 (66) (十)推动建筑绿色发展,提高建筑科技水平 (67) 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保障机制 (72) (一)健全城乡统筹机制 (72) (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72) (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73) (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74)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 (76)

序言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工作已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明确要求党政齐抓城市工作,改革原有城市发展制度政策,并提出了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江苏省党代会、南京市党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这些国家、省、市宏观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为《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回顾了六合区“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成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城乡统筹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为六合区辖区范围,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各街道及区属园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2 / 112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1.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单一发展路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新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 我认为简介一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对它的理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科学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城镇化建设是怎么提出的呢?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想要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它的提出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周以忠在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定稿)

周以忠同志 在全市城镇化和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4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市上下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努力加快推进城乡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三个跨越”和开封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刚才,学杰同志传达了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各县区和部分市直部门向市政府递交了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针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开封新区、兰考县和金明区做了很好的大会发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站在促进开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跨越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市城镇化率为4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把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

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的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动、历史性任务来完成。 (一)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有利于资源要素集约利用和优化配臵,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和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综合性、关键性、全局性意义和作用。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能够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消费条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释放出巨大的生活性消费需求。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的目标,我市要达到这一平均水平,就得把5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因此,推动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近年来,我市

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一、深刻认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方略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命题。在深入考察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工农城乡关系思想的重大发展。它清楚地表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仅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核心内涵和具体体现。这为我们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在农业养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这一大政策下进行的。这种调整有其历史必然性。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它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巨大作用,但也在客观上形成

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发展,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三农”问题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并呈逐步拉大的趋势。只有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积极调整和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才能改变工农关系失调、城乡发展失衡的现状,才能破解“三农”难题,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条件基本成熟。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二、切实把握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最需要办的事情做起,从现在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着力在“反哺”和“支持”上下功夫,力争在关键领域和紧要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过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获利益、得实惠的过程。 一要加大财政投入,更加直接有力地惠农助农扶农。通过财政税收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