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对外贸易研究毕业论文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审阅评语

摘要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呈现衰退状态,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需要急迫改善、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内需,挺过难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本文结合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货物流向现状对贸易结构中的问题给予分析,并进行了一定的对策研究建议。

关键词:国际形势;对外贸易;进出口;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货物流向现状

Abstract

Financial crisis by influence, the global economy in recession state,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me wester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our trade protectionism intensified.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was seriously affected, need urgent to improv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see things through.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scale and structure has made progress, but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is still is not high, especially structure still lag behind, based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flow of goods to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situation trade structure to analysis, and a certain countermeasures study suggest.

Key words: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Goods flow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 II

一、绪论 (1)

二、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2)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2)

(二)加工贸易主导的对外贸易状况 (2)

(三)中国的加工贸易体系 (3)

(四)加工贸易体系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3)

1.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 (3)

2.资源短缺凸显发展瓶颈 (3)

3.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 (3)

4.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4)

三、新经济涵盖传统产业升级 (5)

(一)新经济升级 (5)

(二)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分析 (5)

(三)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分析 (5)

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调整 (7)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7)

(二)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调整 (7)

五、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 (9)

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一、绪论

在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方面研究较多,美国经济学家佛农(Vercon)曾将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揭示了产品发育成长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的影响,说明了各国同类产业之间存在的级差问题。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进程,日本赤松要教授提出了“雁行产业发展模式”,并将其模型进行推广。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各个阶段发展进展,包括其内在机理表现,该模型均进行了系统分析。针对机制的内外相结合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干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优势结构的选取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雁行产业发展模式”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五个阶段,分别为产业移植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出口导向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动态过程进行了论证。外贸易流向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均伴随着比较优势存在。在产业移植期内产业的比较优势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但随着科技进步、投资大量流入、技术密集要素不断增加,绝大多数比较优势地位发生了逆转,贸易流向从出口回归进口。比较优势逆转,同时贸易流向复归,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序列由此显现。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国内经济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主要从理论模型出发进行实证研究。杨全发(1999)采用回归方程Chenery为一般模型,将净外资流入替换为进出口商品贸易额。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产业贸易的变化进行论证,结果表明:一是1978年之前,进出口贸易额与工业比重呈正相关;进出口贸易额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同时进出口贸易额与第三产业比重相关性不显着。二是1978年之后,第一产业比重与原料出口额正相关;工业比重相比初级产品出口额呈仍呈正相关。三是第一产业比重与机械、原料及运输设备进口额仍保持负相关趋势;工业比重相比初级产品进口额显着正相关,相比工业制成品进口额不显着负相关;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及初级产品进口额分别与第三产业比重呈现出正负相关趋势。武海峰、刘光彦(2004)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通过在之前的科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课题集中在产业结构及外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转型的结构变化方面,但对于其产生变化的途径、机理研究相对较少,这造成了研究资料方面的单一,对于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入。

二、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带来的利益是刺激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也是国家对外贸易产生的主要根源。最早亚当?斯密(1776)提出绝对优势论,他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主要即在于原因。相继大卫?李嘉图(1817)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论。只要在生产成本即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上存在相对差异的两个国家进行贸易,就是互利的。俄林(1933)在赫克歇尔的思想的基础上,论证阐述了资源禀赋论。他指出,各国在土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禀赋方面上均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便是导致各国资源优势不同的主要原因。经历了200多年后,比较优势理论终于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比较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传统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是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结构。发展中国家普遍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缺少资本和技术;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却劳动力资源缺乏,而资本和技术丰富。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产业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上。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的要求较低,正是劳动者较低的素质要求,而产生劳动成本优势,但是弊端便是增值能力极低。

(二)加工贸易主导的对外贸易状况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总额从当年的35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2008的179763.9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2008年的城市居民消费指数为563.5(1978年为100),若以此近似替代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在剔除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后,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在三十年内增加了九十倍,相当于年增长16.2%,远高于GDP的增长率。从进出口两方面来看,中国的进口总额在1978年为187.4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为79532.9亿元人民币,增长了424倍,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约为75倍,即三十年间年增长15.5%;出口总额在1978年为167.6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为100231亿元,其增长约为600倍,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约为106.2倍,即三十年间年增长为16.8%,这一数值远高于GDP的增长率。从产品结构来看,进口的初级产品在1991年时为108.3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为2430.9亿元人民币;工业制成品则从1991年的529.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8年的7128.6亿元人民币,两者的比例从1991年的1∶4.89变为2008年的1∶2.93。

以上一连串的数字中隐含了两点主要的信息。首先,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出口增加的份额多于进口,对外贸易总额的增加大部分来自于出口总额的增长。其次,在1991-2008的这18年间,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总额只增加了约5.6倍,进口的初级产品总额却增加了近10倍;有趣的是,出口方面的情况完全相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在此期间内增加了8.6倍,但初级产品出口额的年增长仅为 2.5%。以上数据也基本符合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状

况,即中国对外贸易越来越依靠加工贸易部门,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逐渐由一般贸易主导转为加工贸易主导,加工贸易的份额与日俱增。在具体项目上,中国的对外贸易从最初的初级产品出口过渡到轻工纺织品出口,继而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

(三)中国的加工贸易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13号)所说明,加工贸易是指区内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过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出口的经营活动。最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有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装配业务等。目前,中国大部分产业都或多或少和加工贸易有着联系,从初级产品如食品、纺织品到半导体等高级产品,无不受惠于加工贸易蓬勃发展带来的好处,加工贸易不仅促使出口、引资迅速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也有着很大的贡献。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份额高达6900亿美元,并逐年增长20%到30%;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GDP的19%。中国加工贸易在主体结构上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早期,中国的加工企业曾是以国内企业为主,这局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外商来华投资热潮的兴起而结束。在产业类型方面,中国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上世纪末时,基本上可以说是“国外出钱,国内出力”的局面,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也奠定了中国“世界加工厂”的地位。

(四)加工贸易体系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

中国加工贸易在量上极大,但在质上却略嫌单一。中国很大部分的加工贸易是采取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方式,其中关键零件绝大部分是进口,而且集中在中下游技术产业,加工环节的加工附加值和增加值偏低,这使得中国加工贸易对拉动全面产业技术进步的效果有限。

2.资源短缺凸显发展瓶颈

近年来,中国原材料产业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在国际上地位较低。改革开放前期,中国出口集中在动植物油脂和矿物燃料等原材料和燃料;改革开放后期,中国出口集中在原材料、燃料单一进口,而加工工程完全依赖于国外资源,这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限制因素。

3.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

现在,中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开始逐渐消失。许多外资企业开始把工厂转向其他有着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地方,如越南、柬埔寨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量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倒闭。克服劳动力成本上涨,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已经时不我待。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主要是研究农业、建筑业、重工业、轻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将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4.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结构和内容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称为产业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该比重在大多数国家中呈连续下降趋势。

(2)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增加值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以60年代为分界线,60年代以前,均处于上升趋势的国家为大多数。刚进入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就业人数和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程度剧烈。

(3)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增加值在各国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均有所上升。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所占比重均超过了60%。

三、新经济涵盖传统产业升级

(一)新经济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升级。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启动和生存必须建立在一定资金量的基础之上。而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正提供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国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与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是等同的。另外,高新技术的研发与生产更需要传统产业提供满足其要求的设备。所谓安全性的产业结构,等同于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根据各国实际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比较优势从而制定相关的比较优势,可以在国际竞争力中有所突出。而最重要的是提高国家的经济安全度。中国由于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且经济安全度不足,限制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在国际中的分工中的优势产业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而是劳动密集型、劳动资金双密集型、劳动技术双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中国面对激烈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更应该从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方向着手,将中国传统产业的优势升级。中国传统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技术改造之后,即演化成为现代化产业。中国正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并将技术结构与组织结构联合升级。中国在质量、规模、效率和核心技术方面仍与现代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存在着距离,长此以往,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也会失去。立足于传统产业扩展技术结构升级和组织结构升级,将会对新经济的积极促进。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新经济的主要内涵。

(二)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分析

中国比较优势结构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决定、通过价格结构表现出来的,而比较优势结构又对外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起到了额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贸易结构结合贸易的发生主要由国内外价格比率直接决定。价格的正确反映,必将由价格差所表现出的比较优势结构,从而获取贸易利益。中国比较优势结构强化及分工格局功能较强,但相比之下结构升级功能较弱。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积累、技术要素的进步、已有产品要素的创新。中国集中劳动力及生产原料的廉价,具备了结构优势效应。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工业化推进,又将超越传统现有结构,演化为更高结构要求。

(三)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分析

中国目前的比较利益格局致使资源配置逐渐靠近向传统低度产业,如劳动力密集的加工贸易行业。然而中国为带动经济发展,必然要带动制造业出口部门,这就要求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倾斜所匹配。这便导致,从对外贸易利益和从产业结构升级两方面出发进行资源配置,所形成不同的对外贸易结构。如果中国对外贸易按照静态比较优势进行,其结果极可能发展为“出口的贫困化增

长”。若想打破这种情况,实行工业化途径在所难免,只有实现大幅度经济增长较快的工业化,同时配合政府的政策调控,发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成本特点,配合工业化演进趋势,服务于产业结构转型,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终又会使比较优势结构发生逆转,使对外贸易结构发生逆转,形成良性循环。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2009年,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2010年世界经济整体将实现恢复性的缓慢增长,估计全球经济增速在3%—3.5%之间。这次经济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快速复苏实现难度较大,发达经济体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表现在出口增长速度减缓,各种贸易壁垒增多等方面。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贸易对象已达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依旧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贸易流向的集中化趋势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调整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贸易结构的失调倾向。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虽然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但是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另外,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需要进行转换。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从长期看,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大规模的商品出口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1995年~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件254起,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中国产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组成,出口价格偏低。

(二)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调整

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进出口增速差距逐渐缩小。根据商务部的有关统计数据,自2002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出口已经连续5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8%。2006年尽管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增速较2005年已有回落,同时进口增速明显回升,与出口增速的差距比2005年同期缩小了10.5个百分点。由于基数差距较大,对外贸易顺差依旧在扩大。

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高;进口商品结构依旧存在不合理,初级产品进口规模较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加快。我国的出口商品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近期内处于增长趋势,2006年的增幅分别为28.8%和增长29%,均高于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增幅。同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受到抑制。同时,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进口规模一直呈扩大趋势,其中,铁矿砂、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均出现大幅增长,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应看到我国虽参加了全球水平型分工,但在分工层次结构上仍处于较低位置。一般贸易的比重略低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稳定。虽然2006年一般贸易的增速出现了超过加工贸易的情况,但加工贸

易在贸易方式的比重上仍占据二分之以上,且发展相当稳定。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属于一种典型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式的贸易方式。而我国得以吸引外商的最大优势仍是其低廉的劳动力。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民营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在我国的贸易统计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占有较大份额,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外商的投资从量化到质化方面都有提高,因此带动其进出口额的逐步增长。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3076.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5%,其中出口21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6%,年度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市场多元化的成效逐步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入世后对外开放层次的更新,我国的对外贸易正逐渐向更广的范围发展,体现在贸易伙伴的数量增加和对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量的大幅增加。近年来,中国与新兴市场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五、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

从各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流向的总体特征是集中化的,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市场都呈现出高度的集中化。但近年来出口流向的集中化程度在逐渐减弱,而进口的集中化程度则稍有增强的趋势。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特点表现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流向集中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地区统计数据表明在贸易总额上,亚洲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美洲和欧洲,而且这些区域与中国的贸易额在近期内一直呈积极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亚洲,主要是对香港、日本和韩国出口,对香港的出口主要是转口贸易;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对北美地区的进出口都主要集中在美国。而对欧洲的贸易则相对分散一些。在区域分布范畴上,我国的贸易相对集中在本地区或距离较近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可见运输成本也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比较多,市场需求的相似性比较大,企业对这些市场的开发和维护也更加容易些。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下降,到2000年才开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与美洲、欧洲两大贸易对象区域的出口总额一直稳步增长。我国在与处于更低阶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贸易中,主要是劳务输出如工程建设,而这些国家市场需求有限,因此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不大。此外,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经营经验和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产业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结论

我国必须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的出口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在我国也主要是加工贸易,获取低利润的部分,由此造成顺差大但获利小的不利局面。我国可以利用目前的外汇储备采取多种手段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如大量引进高新技术、培养人才,注重新技术的消化吸收,派遣大量学生从本科阶段甚至高中阶段出国学习,对工人进行大规模技术培训等等。最终使出口的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获取高额利润。在我国贸易结构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很小,因此,在服务经济到来之际,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同时,更要注意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倾斜。相关的税收、信贷等财政优惠政策要与产业倾斜政策相结合,以促进生产性服务行业与电信、金融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迅速发展,使我国的服务产业不仅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能为国民经济中的其它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由于发达国家消费能力强,又是资金、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因此,我们应巩固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并适当提高西欧的贸易比重;其次,由于俄罗斯、东欧等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发达的重化工业技术,同时他们对我国具有出口优势的食品、轻纺、家电等产品需求很大,因此双方贸易潜力很大,我们应扩大对俄罗斯和东欧市场的比重。再次,由于拉美国家的经济重现活力,非洲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我们应努力扩大他们的市场比重。当然,鉴于我国对东南亚的地缘经济关系,我们应在保持绝对额增长的前提下,逐步降低港澳地区的贸易比重,扩大与东盟的贸易比重,促进我国外贸市场格局的多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