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和治疗研究现状

血液肿瘤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和治疗研究现状
血液肿瘤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和治疗研究现状

收稿日期:2018-11-20

通讯作者:李力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内课题三基金编号:02.03.2017-274

文章编号:1004-4337(2018)12-1853-02 中图分类号:R 473.73 文献标识码:A

四综 述四

血液肿瘤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和治疗研究现状?

昌 晓 李 力 金 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小儿血液科 武汉430020

)摘 要: 对血液肿瘤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和治疗现状进行外文文献的综述,

介绍药物和细胞溶解酶锁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及治疗进展,以帮助临床的儿科血液肿瘤医护人员了解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与治疗新进展,引起重视三

关键词: 血液肿瘤儿童; 导管相关性血栓; 预防; 治疗; 综述

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4337.2018.12.056

血液肿瘤儿童需要长期接受化学治疗,

输血,输注静脉营养物质,一条能长时间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必不可少,然而在导管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性

血栓发生率文献报道从1.5~72.7%(

表1),增加了提前拔管和重新置管的概率,同时也对血液肿瘤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影响,也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三本研究通过检索外文文献来探究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三

表1 血液肿瘤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国家调查总人数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白俄罗斯

44

72.7%印度1221.5%荷兰3052.6%德国

26920%

加拿大

12102.2%1 药物预防

1.1 低分子肝素L MWH

低分子肝素抗凝性强而出血风险小,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更适合于儿童,E l h a s i d [1]

等在A L L 儿童门冬酰胺酶治疗期间

联合应用依诺肝素,41名儿童无一发展为血栓三M i t c h e l l [2]

等在对照试验中置管前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试验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明显好于未使用低分子肝素组三1.2 抗凝血酶原补充剂

M i t c h e l l [3]

等研究表明在白血病儿童门冬酰胺酶治疗期间使用抗凝血酶原补充剂和未使用做对照,未发现抗凝血酶原补充剂组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效果更佳三1.3 华法林

华法林是口服的维生素K 拮抗剂,服用方便使用范围广,

价格低廉,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三R u u d [4]

等通过对照试验表明口服小剂量华法林对预防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作用甚微三2 细胞溶解酶锁预防

常规普通肝素盐水封管被公认为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

栓的发生率,但是G i t t i n s [5]

等研究表明T P A (纤溶酶原激活剂)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效果优于普通肝素封管(P <

0.05)三A L -A l i [6]

在试验中联合应用滔罗定/尿激酶25000U 锁每周一次与滔罗定/肝素500U 锁每周3次的对照试验中发现,滔罗定/尿激酶锁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少,同样安全有

效(P <0.05)三S o l o m a n [7]

等对中心静脉导管的对照试验中分

别给予尿激酶5000U /2m l 和肝素50U /5m l 每周两次,

尿激酶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与对照肝素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

率并无明显区别(P <0.05)三3 药物治疗

儿童抗血栓治疗多从成人治疗方案演变而来,缺乏足够

的证据支持三2012美国C H E S T 指南指出急性症状明显的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建议如果导管不需要,可以抗凝治疗至少3

~5d 后拔管,

如果导管还需要而且处于功能状态推荐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治疗6周~3个月,之后低分子肝素预防量治

疗直到导管拔除[8]三S m i t h [9]

等针对这一建议进行了治疗时长6周与3个月的抗凝治疗对照试验,发现6周的短期抗凝效果并不劣于3个月,并没有发生血栓相关的并发症三W i t -m e r

[10]

等在对临床儿童血液肿瘤专家对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栓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专家并没有按照指南要求的进行6周~3个月的抗凝治疗,而是当血栓被吸收就停止三4 总结

血液肿瘤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并不低,血液肿瘤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相关因素与年龄二化疗以及导管因素等密切相关,在血液病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中意见不统一,而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并发症则容易忽视三国外对血液肿瘤患儿的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治疗做了相当多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欠缺,预防和治疗还没有相应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三

参 考 文 献

1 E l h a s i d R ,L a n i rN ,e ta l .P r o p h y l a c t i cT h e r a p y w i t h E n o x a p

a r i n D u r i n g L -a s p a r a g i n a s eT r e a t m e n t i nC h i l d r e nw i t hA c u t eL y m p h o -

b l a s t i cL e u k e m i a .B l o o d C o a g u lF i b r i n o l y s i s ,2001,12(5):367~370.2 M i t

c h e l l L ,L a m b e r s M ,e t a l .V a l i

d a t i o no f aP r

e d i c t i v e M o d e l

f o r

3581四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第31卷第12期

中国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肿痛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至20%,也是导致 肿瘤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肿瘤患者发生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的风险比非肿痛患者高数倍。住院和接受积极治疗的肿痛患者是VTE发生的高危人群。国外循证医学研究发现,肿瘤患者伴血栓形成风险升高倍,而化疗则升高倍。在所有VTE患者中,肿瘤患者占20%,其中接受化疗的患者占所有VTE患者人数大约占13%。 尽管风险如此之高,2010年国内在CSCO及哈尔滨血液病肿瘤血研所制定了。经过 四年多的临床实践已引起了肿瘤医护研人员的重视,已经成为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指导性文献。但由于条件限制还有少部分三甲医院肿瘤科及三甲肿瘤专科医院还没有完全推广。一方面是肿瘤患者的VTE防治涉及多学科,循证医学资料多而庞杂,缺少系统归纳;二是尽管VTE预防的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国内尚缺乏针对肿瘤患者的VTE防治的循证医学,因而限制了肿瘤患者的VTE防治工作。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 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和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委员会在2014年8月组织国内临床肿瘤及血液学和止血血栓专家对肿瘤患者VT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方法与治疔原则进行了更新,形成2014-2015年中国共识指南,供临床肿瘤医师参考。以下 是中国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部分的内容: 一、诊断 1、诊断流程 2、诊断与评价 静脉血栓形成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疼痛、静脉血栓形成的同侧下肢远端水肿和沉重或锁骨上区水肿,但并非所有病例均存在上述症状。如果出现任何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临床上应高度怀疑DVT,由而提高对DVT的认识。D-二聚体检验用于 肿瘤患者的DVT诊断可靠性有限,肿瘤患者D-二聚体均升高。这时应考虑应用蛋白C,如蛋白C下降应该考虑高凝的可能。 推荐患者尽可能接受血管超声检查。多普勒静脉超声检查是初步诊断DVT的首选静脉影像学方法。多普勒超声可以进行静脉加压分析和静脉血流多普勒成像,目前认为血管加压检査评估更权威。

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8-05T17:36:59.960Z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2014年7月28期作者:史阳湘[导读] 预见性的评估并采取措施,加强对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史阳湘 [摘要]国外研究表明,初次PICC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8%,多次PICC的发生率为38.0%综述患者的血凝状态、导管的材质与大小、导管尖端位置、护士穿刺技术、导管维护质量是导致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护理人员应掌握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预见性的评估并采取措施,加强对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肿瘤患者 PICC 静脉血栓研究进展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5.28.44 作者单位:510010,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首次应用于临床静脉治疗,目前,PICC的使用仅次于紧急救护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1]。它的临床使用,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但是PICC也存在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2],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并发静脉血栓,不仅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3]。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3. 4%[4],国外研究表明,初次PICC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 8%,多次PICC的发生率为38. 0%[5]。现对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研究综述如下。 1.?PICC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 1.1??高凝状态、血流郁滞??肿瘤患者由于癌细胞的浸润,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6]。患者化疗后有恶心、呕吐、纳差、疲乏无力等反应,卧床休息时间增加,引起血液流动缓慢[7]。部份患者因为对新置入导管的不适应,担心置入的导管移位、断裂,自主或不自主的减少插管侧肢体活动,导致血栓形成。 1.2?血管内皮损伤??由于穿刺及送入置管鞘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致使血小板的聚集及粘附作用增强。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促使血小板、Ⅻ因子及Ⅹ因子激活,从而启动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8]。 1.3??导管的材质与大小??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声明,?聚氯乙烯、聚乙烯材料导管比聚氨酯、硅树脂导管发生血栓的危险性高;硅胶类材料机械性损伤和感染率较聚氯乙烯低[9]。应用聚氯乙烯导管其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为70%?,硅胶管为20%[10]。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直径3Fr以下的PICC无静脉血形成,4Fr发生率为1%,5Fr为6.6%,6Fr为9.8%[11],直径4Fr与5Fr的PICC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不同[12]。 1.4??导管尖端位置的重要性?Whitman[13]研究表明,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血栓的发生率低[14]。提高体外测量PICC置入长度的准确性是PICC导管末端正确定位的前提。 1.5 医源性因素??反复穿刺宜诱发机体高凝状态而致血栓形成,因此,多次置管也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高风险因素[15]。导管置入后,严密观察静脉血栓发生的前兆;不规范的封管操作也会导致血栓的发生。 2.??PICC相关性血栓的诊断方法 2.1??静脉血栓的症状??患者导管侧肢体发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和肢端麻木,手指活动受限;导管走行部位或者临近部位有压痛;部分患者血栓累及到无名静脉和颈静脉时,有颈部、颜面部水肿、疼痛。严重的患者,有不明因的呼吸困难或心动过速。输液时,输液速度减慢,导管回抽不到血液。 2.2??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血栓形成的早期,D-二聚体升高;顺行静脉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缺点是一种侵入操作,费用高且易放射伤害。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安全、快捷、费用低等特点,是该疾病理想的诊断方法[16],准确性是静脉造影的90%。上肢静脉血栓主要诊断标准是:管腔不能被压瘪,管腔内实性回声,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血流频谱失去期相性改变,乏氏反应消失或减弱,挤压远端肢体血流增强消失或减弱[17]。 3.??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 3.1??严格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置管前,应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及个体差异选择器材,使用材质柔软、型号合适的导管,置管时使导管的尖端到达血流丰富、粗大的上腔静脉[18]。患者血小板> 300 109/ L,?空腹血糖> 5. 9 mmol/ L时,?尽量避免行PICC?置管[19]。 3.2??减少血栓形成的诱因??护士进行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过硬的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血管;正确冲封管技术的运用;置管侧肢体注意保暖,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避免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11],避免置管侧肢体过度体位;可使用加压弹力袜;对于高凝状态病人适当使用抗凝药物,及时发现血栓,及早治疗。 4.??PICC相关性血栓的治疗? 4.1???溶栓治疗???早期溶栓治疗有效。尿激酶主要针对凝血酶,对早期新鲜血栓效果较好。25万U +氯化钠溶液100 ml快速静脉滴注,2次/d,连用2周[20]。 4.2???抗凝治疗???急性期皮下注射速碧林0.4mL,12h/次,用1周;口服华法林:3mg/d,一般在停用速碧林前2d就开始口服,口服较长时间,使用前一定要监测血指标3项,当PT延长超过5s时,改半量口报。口服期间注意监测凝血指标3项,一般3~ 5 d测1次[11]。 4.3???溶栓及抗凝治疗可导致继发性出血,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定期监测凝血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头痛、头晕等症状,及时发现栓子脱落栓塞的征象[21]。 5.??静脉血栓的护理?? 5.1???心理护理???肿瘤病人本身对疾病治疗心理负担大,?若再出现静脉血栓并发症,?会加重病人的思想负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严重时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此并发症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专家共识解读

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专家共识解读第十三届CSCO学术年会肿瘤相关性贫血专题论坛纪实 作者:晨曦整理医师报2010-10-22 17:48:58点击:次 【大中小】 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 CRA)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伴发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内肿瘤医生对CRA的认知和诊疗水平,9月18日,在团体会员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协助下,第13届CSCO学术年会特设“肿瘤相关性贫血专题论坛”,马军教授、王杰军教授、张力教授、刘文超教授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CSCO专家共识(2010~2011版)》(以下简称“共识”),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CRA治疗的最新观点、中国CRA现状及CRA的补铁治疗,为中国CRA诊疗的规范化吹响了号角。 CRA普遍存在危害严重尤应重视 CRA主要指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王杰军教授首先介绍,CRA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肿瘤本身因素、机体营养吸收障碍及患者接受长期、多种治疗所致。 在所有实体瘤患者中,肺癌和妇科肿瘤患者的CRA发生率最高,分别为71%和65%,并随疗程的增加而增加;在血液系统肿瘤中,贫血的发生率普遍高于实体瘤,并同样受治疗强度和方案的影响。总体而言,肿瘤相关贫血可由多种因素所致,主要包括肿瘤方面的因素(如:失血、溶血、骨髓浸润)和肿瘤治疗方面的因素(如:化疗和放疗等)两个方面。 骨髓抑制是化疗和放疗的常见不良反应。细胞毒性药物,尤其是铂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是导致CRA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细胞毒性药物的联用使临床上贫血的问题尤为突出。这些药物能促进红系细胞凋亡,同时还能损伤肾小管,导致内源性EPO生成减少,因而引起贫血。 马军教授谈到,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肿瘤相关性贫血可由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或上述复合因素以及其他复杂原因如饮食不

《中国肿瘤相关性贫血共识》解读

《中国肿瘤相关性贫血共识》解读

2010年,经过五年的多次修改,肿瘤相关性贫血专家共识在CSCO年会上公布。这是中国首次公布肿瘤相关性贫血共识,引起国内血液肿瘤学专家的瞩目。笔者根据对共识的理解,进行解读供同行参考。 肿瘤相关性贫血(CRA)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恶性肿瘤除原发肿瘤以外易见贫血、血栓、骨转移等合并症。CRA的产生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主要包类两类因素:肿瘤方面的因素(如:失血、溶血、骨髓受侵)或针对肿瘤治疗方面的因素(如: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肿瘤放射治疗等)。 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针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指南或共识,但是国内尚无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指南和共识,特别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使用指南。虽然在原则

上可参照国外相关治疗指南(或共识),但由于国情和经济状况的不同,加之还存在一些认识和应用上的差异。而且,根据最新研究,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实际应用尚存在一些争议。因此,十分有必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肿瘤相关性贫血治疗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并以此来指导相关的临床工作和研究。 本共识的制定与其他肿瘤学共识制定的基本原则相似,主要基于目前国内外针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研究的进展和相关研究数据,同时参考国外已有的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共识。 在制定共识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多学科的专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血液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

★参考公开发表的文献(截止2012年6月)和药厂提供的处方资料 ★根据文献或资料的可信等级确定某一临床问题在本共识中的推荐等级。 ★对现有资料不足但临床争议较大的问题采用“专家共识”的方法解决 共识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现有的循证医学依据,为肿瘤专科医生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诊疗提供指导和帮助。 解读一了解肿瘤相关性贫血流行病学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各国肿瘤学者关注的常见肿瘤的并发疾病,美国ASCO在2000年总结的45个

肿瘤的免疫治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9, 9(3), 98-10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e6558377.html,/journal/wjc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e6558377.html,/10.12677/wjcr.2019.93014 The Current Strategies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Tumor Immunotherapy Yuwei Hu1, Yuan Tan1, Yanzhu Yao1, Yuting He1, Yu Xiong1, Qiongwen Liang1, Yingxi Shi1, Huozhen Hu2* 1School of Medicine UESTC, Chengdu Sichuan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2nd, 2019; accepted: Jul. 19th, 2019; published: Jul. 26th, 2019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oncology, immun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umor immuno-therapy and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ringing revolutionary changes to the anti-tumor treatment models.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immunotherapy is huge, and it will become a key weapon for precision medicine in the future, but it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This re-view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immunotherapy from specific and non-specific tumor adoptive immunotherapy, immunological checkpoint blockade (ICIs) etc. Keywords Tumor, Immunotherapy, 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 Tumor Vaccine, Immune Checkpoint 肿瘤的免疫治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胡雨薇1,谭源1,姚妍竹1,何雨婷1,熊雨1,梁琼文1,时樱溪1,胡火珍2* 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四川成都 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9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6日 摘要 随着肿瘤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及转化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抗肿瘤治疗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免疫治疗发展潜力巨大,今后也将成为精准医疗的关键武器,但目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从特异性的及非特异性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免疫检验点阻断(ICIs)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通讯作者。

益血方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益血方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3-07-31T14:51:27.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李成彪[导读] 选择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52例,包括20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在20~75岁,平均年龄(52.9±11.2)岁。李成彪(武威市人医院 733000)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385-02 【摘要】目的研究益血方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治疗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必要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益血方。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Hb)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Hb比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5),治疗前两组Hb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Hb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益血方进行治疗,有效的提高患者Hb,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益血方肿瘤相关性贫血血红蛋白临床效果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治疗肿瘤一般选择手术、化疗、放射等治疗方法,易造成患者贫血,严重影响肿瘤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肿瘤相关性盆血一般常采用输血和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效果维持时间短[2],需要不断输血和应用重组人红细胞,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所以选择有效的经济治疗方法是当近医学界需要考虑的问题。我院选择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益血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52例,包括20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在20~75岁,平均年龄(52.9±11.2)岁。患者均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预计>3个月,1个月内未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制剂、叶酸、维生素B12、性激素以及输血,没有严重的心、脑、肾及内分泌系统原发性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治疗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TNM分期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红细胞(RBC)、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必要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益血方:党参、山药、薏苡仁(炒)、陈皮、法半夏、草豆蔻、大枣、绿矾、甘草[4]。连续服用5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象变化 通过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Hb情况,治疗组治疗前后情况见表1、表2。表1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象变化(-X±S) 表2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象变化(-X±S)

导管相关血栓

导管相关血栓是中心静脉置管、PICC操作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所谓中心静脉导管是指通过颈部(颈静脉)、胸部(锁骨下静脉)或腹股沟区(股静脉)放置于大静脉内的导管。被广泛的应用。PICC是指通过外周静脉血管(一般使用肘部静脉),置入导管,到达心脏附近的大血管。中心静脉导管及PICC已在长期静脉营养、补液、化疗、透析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导管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医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导管相关血栓的临床表现: 1.导管所在肢体发红、水肿、胀痛,导管走行部位或临近部位压痛,根据血栓部位和血栓量,部分患者可因累及无名静脉,颈静脉而导致颈部、颜面部水肿、疼痛。 2.导管功能下降:导管内、或所在静脉内附壁血栓形成,导管周围纤维蛋白鞘形成,均会影响液体输入,导致经导管的输液速度降低,经导管不会抽到血液。 3.个别患者表现为胸痛、咳血、呼吸困难等严重肺动脉栓塞的症状。 导管相关血栓的原因: 1. 患者本身的因素 接受PICC或中心静脉置管的多数为接受大手术患者、肿瘤患者;长期卧床的患者;肾功能衰竭患者等等。这些患者本身就具备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容易发生血栓事件。另外,部分患者因为担心插管移位、断裂,自主或不自主的减少插管侧肢体活动,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 2.药物的因素 肿瘤化疗药物对血管的直接刺激也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启动血栓形成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如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等,均可以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的损伤。尤其是一些新型的化疗药物,如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可以导致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增高。 3.导管的因素 导管的材质及组织相容性影响血栓事件的发生。研究表明,聚氨酯和硅胶材料的导管对血管的损伤和继发感染的几率均低于聚氯乙烯、聚乙烯材料导管。导管本身在血管腔内所占的空间影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研究表明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和管径呈反比。 4. 医源性因素 无论是中心静脉置管还是外周的PICC,插管本身就会损伤血管壁,反复的穿刺,会诱发机体的高凝状态。 不正确的导管头位置,会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导管尖端所在位置与血栓发生率有关。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 时,血流量大,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然而,若PICC尖端异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或无名静脉时,血栓发生率高。

参白扶正颗粒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

参白扶正颗粒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 发表时间:2017-10-30T17:20:23.9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作者:陈方姗 [导读] 肿瘤相关性贫血又被称之为癌性贫血,指的是肿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或者是由于肿瘤本身所造成的一种贫血症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参白扶正颗粒在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其中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参白扶正颗粒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不大,P>0.05;在治疗4周和8周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参白扶正颗粒治疗肿瘤 相关性贫血,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起效快,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参白扶正颗粒;肿瘤相关性贫血;红细胞生成 【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325-02 肿瘤相关性贫血又被称之为癌性贫血,指的是肿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或者是由于肿瘤本身所造成的一种贫血症状,其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对于治疗过程中肿瘤患者来说,发病率甚至能达到90%左右。因此,肿瘤相关性贫血也能够当做是衡量患者预后的标准之一。本文主要是针对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采用参白扶正颗粒治疗,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所有患者的入院检查结果中符合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本次研究是在患者及其家属已知且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在3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2±3.61)岁;24例肺癌,19例胃癌,18例结直肠癌,6例乳腺癌,5例食管癌,6例其他恶性肿瘤;38例轻度贫血,35例中度贫血,5例重度贫血。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150IU/Kg促红细胞生成素,一周三次。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参白扶正颗粒治疗,一包(10g)一次,一天三次。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都不联合其他特殊免疫制剂和药物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升高>20g/L,或者是血红蛋白≥120g/L且不用继续输血,符合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表示治疗有效;如果在治疗后血红蛋白升高≤20g/L,或者是血红蛋白<120g/L且需要继续接受输血治疗,符合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表示治疗无效。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4周、8周之后的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不大,P>0.05;在治疗4周和8周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之外,还需要尽可能的提高其生存质量。随着疾病的发展,恶性肿瘤患者大多都会出现贫血症状,同时在放化疗的过程中,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患者的骨髓造血系统,进而加重患者贫血程度,一方面会导致患者的放化疗敏感度降低,影响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西医治疗中,主要是采取红细胞生存刺激因子治疗和输血治疗,但是由于输血治疗会造成输血反应、维持时间短、血源短缺等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红细胞生存刺激因子治疗,在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促红细胞生成素。通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显著的减少患者对输血治疗的需求,但是对于这种治疗方法来说,起效比较慢,而且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患者。在中医中认为,贫血的根本是由于气血亏虚,重要病机是脾肾亏虚,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补肾填精、健脾补气,在参白扶正颗粒中的成分主要是有陈皮、砂仁、黄精、补骨脂、淫羊藿、菟丝子、女贞子、法半夏、白术、茯苓、当归、黄芪等,其中茯苓、白术、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黄芪的作用是补中益气,进而减轻放化疗的毒性;黄精、补骨脂、女贞子能够达到填精固本的作用,进而减轻放化疗的抑制作用。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研究组患者在治疗4周和8周后,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了51.28%、82.05%,而参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只有28.21%、58.97%,由此可以看出,在治疗4周和8周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参白扶正颗粒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起效快,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王雪冰,李康.补肾健脾生血方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疗效观察[J/OL].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2).061. [2]马军,王杰军,张力,等.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5—2016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11. [3]葛军娜,于健春,康维明,等.肿瘤相关性贫血[J].协和医学杂志,2011,01. [4]相娜娜,程继荣,邵国安.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3,02.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免疫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了肝 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肝癌免疫治疗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栓塞、射频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放化疗最大的缺点是无特异性杀伤作用,副作用大,易对机体造成继发性损伤,即使是根治性手术也只能解决局部问题, 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免疫逃逸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激活肿瘤的杀伤功能是肿瘤免疫 治疗的主要方向。目前,肝癌的免疫治疗有多种策略。 1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指利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主 动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肝癌的主动免疫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和 异种重组甲胎蛋白疫苗。 1.1树突状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最重要的功能是激活静息T细胞。由于许多肿瘤患者缺乏功能性DC,不能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因此在体外诱导功能性DC对于主动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实验 都是利用细胞因子或转录因子激活,或热休克蛋白和肿瘤细胞负载DC制备DC疫苗,然后将这些致敏DC疫苗回流体内,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肿瘤免疫排斥反应。MAGE-1在肝癌中的表达率高达80%,提示MAGE-1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靶点。吴鸣宇等MAGE-1肽负载DC体外诱导高特异性抗癌免疫应答。肿瘤睾丸抗原(Tumor testis antigen,CT)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除 睾丸外,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NY-ESO-1是CT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抗原。结果表明,NY-ESO-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30%-40%)。张文敏等。用原核表达纯化的NY-ESO-1蛋白肽攻击DC,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肽刺激DC可 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TL的产生。 1.2 甲胎蛋白(AFP)多肽疫苗 AFP不仅是肝癌诊断的标志物之一,而且是肝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甲胎 蛋白多肽疫苗是一种刺激肝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苗。巴特菲尔德等人。报道10 例Ⅲ-Ⅳ期肝癌患者用甲胎蛋白肽休克DC疫苗治疗。6例AFP特异性T细胞增多,6例AFP特异性T细胞合成IFN-γ的比例增加。提示AFP靶向疫苗具有免疫活性。 1.3 肝癌肿瘤疫苗 肝癌疫苗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处理,改变或消除自身或同种肝癌 细胞的致瘤性,保持免疫原性,输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Yang 等人。结果表明,H22全细胞疫苗可诱导肝癌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明显延 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2 过继免疫治疗 ATT是一种将具有抗瘤活性的免疫细胞诸如:LAK、TIL、CTL细胞、细 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转移给肿瘤患者的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导管相关性血栓研究进展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9年第5卷第3期 8 ● ?重点号专题?● 【摘要】 静脉置管是肿瘤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管道,但因肿瘤疾病本身、抗肿瘤治疗药物、生活方式以及导管置入等原因,导管相关性血栓成为肿瘤患者静脉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因其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起病隐匿的特点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很大困扰。本文将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流行病学、形成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五个方面进行综述。【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栓;静脉血栓;中心静脉置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rogress of 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 LI Hui-yan, SHAO Qun, ZHANG Zhi-re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nco-cardiology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 Harbin 15008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Zhi-ren, E-mail: zhirenz@https://www.360docs.net/doc/ee6558377.html, 【Abstract 】 Venous catheters are indispensable channels in the treatments of cancer patients. However, 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 (CR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intra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due to cancer itself, antineoplastic drugs, lifestyle and catheter implantation. Because of its high incidence, long treatment time and hidden onset, CRT has caused great trouble for patients and clinician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Key words 】 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 Venous thrombosi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导管相关性血栓研究进展 李慧妍,邵群,张志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心血管内科 黑龙江省肿瘤心脏病诊疗中心,哈尔滨 1500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037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Nn10计划(Nn102017-04) 通讯作者:张志仁 E-mail :zhirenz@https://www.360docs.net/doc/ee6558377.html, 肿瘤患者常反复住院,静脉置管则是其不可或缺的治疗管道。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有效避免药物外渗引起的渗透性损伤及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成为肿瘤化疗患者首选的置管类型。CVC 包括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及隧道式导管。静脉置管后由于导管穿刺损伤血管壁及病人自身状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导管外壁或导管内壁形成血栓,即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 ,CRT )。根据血栓的位置可将CRT 分为3种:导管周围鞘、导管管腔内血栓形成及血管附壁血栓形成[1]。CRT 是肿瘤患者静脉内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及治疗时间长的特点给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很大困扰。 1 流行病学 上肢深静脉血栓中70%由导管引起,占全部类型静脉血栓的10%[2]。总人群中,CRT 的发生率为(0.11~0.49)/千插管日(即每1000个静脉置管留置日)[3-5],肿瘤患者CRT 发生率更可高达27%~66%[6]。近年来CRT 发生率有所下降,2006年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444例置入CVC 的肿瘤患者,研究对象中CRT 发生率仅为4.3%[7]。早期研究结果发现肿瘤患者中出现PICC 相关血栓发生率可高达23%~39%,2017年一个关于PICC 导致CRT 的研究纳入656名研究对象,其中发生CRT 的人数为10人,比例为1.52%(相当于每1000插管日发生率为0.2)[8]。其他类型CVC 如输液港引起的肿瘤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为0%~9%[9],其中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5%[10]。 CRT 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仅局限于患肢,还可合 DOI :10.12151/JMCM.2019.03-03

肿瘤与血栓

医学科普 恶性肿瘤与血栓 恶性肿瘤与血栓栓塞疾病关系的研究最早见于一个多世纪前,1865年Armand Trousseau报道癌症患者发生血栓是血液系统继发的特殊改变,表现为自发性血管内凝血。1878年Billroth发现在这类血栓中存在肿瘤细胞,从而认为与肿瘤转移有关。在尸检时一半以上的肿瘤病人可见到血栓栓塞的证据。但并不是所有的恶性肿瘤都伴发血栓,以腺癌最为突出,肺、胰、胃肠肿瘤较乳腺、肾肿瘤更易出现高凝。[1-3]本文就新近关于恶性肿瘤与血栓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提高对相关的血栓疾病的认识。 一临床表现 许多恶性肿瘤病人在病程中出现血栓性疾病,也有许多病人先出现血栓栓塞,后发现原发肿瘤。原发性深静脉血栓(DVT)25%病人发现肿瘤,而继发性深静脉血栓4%病人为肿瘤患者。故DVT合并肿瘤的机率明显升高。[1]对于年龄大于50岁、多发性静脉血栓、动-静脉血栓、华法令耐药的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反复发作的DVT、迁徙性血栓、在表浅静脉或相对不常见的部位出现血栓的病例和凝血机制本身有障碍时出现的栓塞,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S缺乏、对激活的蛋白C 抵抗、抗磷脂综合征的患者,尤其应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可能。[4]肿瘤病人的血栓病变常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1 静脉血栓/肺栓塞: 据报道静脉血栓在肿瘤病人中的发生率可以达到15%,尸检时更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常见的栓塞合并症。[5]各种肿瘤中的发生率不同,在胃肠道可产生粘蛋白的腺癌中尤其容易合并。其他易发生血栓栓塞的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原发性脑肿瘤、前列腺癌、胰腺癌、膀胱癌等。由于肺癌很高的发病率,临床上它是最常见发生血栓栓塞的肿瘤。[3]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很高,常由于静脉血流的堵塞,如见于巨大肿块或肿大淋巴结的压迫。但很多时候与静脉插管治疗有关。因此选择合适的插管、适当的穿刺部位、静脉输液时使用肝素和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静脉炎和栓塞的发生。[1]肿瘤病人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以非侵入性检查作为首选,多普勒超声、B型超声是诊断近端深静脉血栓高度敏感的方法,磁共振扫描也是准确有效的。 肺栓塞(PE)在胸片、心电图、动脉血气的变化是非特异的,肺动脉造影检查很敏感,但有一定的危险,在严重的心肺疾患病人也不适合,因此推荐肺通气和灌注显像。肺通气和灌注不匹配只见于25-40%的PE病人,因此不能因出现肺通气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综 述 Zongshu 《中外医学研究》第17卷 第22期(总第426期)2019年8月- 184 -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l.17, No.22 August , 2019 *基金项目:2017年度皖南医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10368173) 2018年度皖南医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368020) ①皖南医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王贝茹① 张思远① 魏陈秋① 【摘要】 与以往通过常规手术、放疗、化疗不同,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治疗方式。近年来,抗肿瘤免疫因其疗效显著而备受瞩目。目前,抗肿瘤免疫治疗已包括多种治疗策略,主要有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过继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多种治疗手段,是较为经典且值得深入研究的科研方向。因此,本文对临床应用较为经典的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加以概括和评述。 【关键词】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 过继免疫细胞疗法; 肿瘤疫苗 doi:10.14033/https://www.360docs.net/doc/ee6558377.html,ki.cfmr.2019.22.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22-0184-03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ti-tumor Immunotherapy/WANG Beiru,ZHANG Siyuan,WEI Chenqiu/.//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9,17(22):184-186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surgery,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tumor immunotherapy is a method of anti-tumor therapy by activating the body ’s autoimmune system.In recent years,anti-tumor immunit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remarkable effect.At present,anti-tumor immunotherapy has included a variety of treatment strategies,including immunological checkpoint inhibition therapy,adoptive immune cell therapy,tumor vaccine and other treatment methods,which is a more classical and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Therefore,the research current sit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assical tumor immunotherapy in clinic are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Key words】 Immunotherapy;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doptive immunotherapy; Tummor vaccine First-author ’s address: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0,China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传统的治疗方法首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但这三种治疗方式除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以外,也对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难以控制的损伤,使得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且治疗效果欠佳。因此,许多国内外医学和科研工作者在孜孜不倦地寻求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来弥补传统治疗上的不足。随着近代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有关学科理论和应用的迅速发展,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得到了深入研究,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而应用当前的肿瘤免疫疗法主要包括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以及肿瘤疫苗等多种方法[1]。因肿瘤免疫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其已经成为国内外肿瘤治疗领域当中颇具研究前景的方向之一。本文就经典抗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1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 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机体的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的内在能力,从而直接靶向攻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发展和杀灭肿瘤的目的。借此,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之后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2]。这种疗法同时联合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在实践中呈现出常规放化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免疫学 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在2018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发现创立了癌症疗法的一个全新理念,给肿瘤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3]。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卵巢癌、结直肠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都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4-5]。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肿瘤免疫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随之进入了研究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热潮[6]。在国内应用于临床的肿瘤免疫疗法中,主要有:抗体靶向治疗药物、肿瘤疫苗、过继免疫细胞疗法等治疗手段。但由于我国起步较晚,肿瘤免疫治疗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例如:针对免疫检查点的靶向治疗目前尚缺乏与之相关的临床数据,过继免疫细胞回输治疗规模几乎均局限于实验室层面,而对于肿瘤疫苗相关的临床研究仍亦缺乏大量的能够佐以证明的临床研究数据[7];另外,对于如何增强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如何制备同时激活CD4+T 细胞与CD8+T 细胞的肿瘤疫苗、如何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如何结合不同的免疫效应细胞以获得高效免疫应答等[8],都是肿瘤免疫治疗急需解决的问题。2 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分类2.1 免疫检查点治疗 通过阻断肿瘤免疫检查点的方法是近年来治疗癌症较为有效的策略之一,现已经成为肿瘤研究和治疗领域的热点。随着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逐渐发展,人们发现T 细胞表面具有许多的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共同精准调控T 细胞的活化[9]。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采用共抑制分子或配体的拮抗剂以及其他药物来阻断信号通路,解除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进而刺激细胞毒性T 细胞的活化,增强其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10]。在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发现免疫检查点疗法以前,其临床发展的进展都不大,但是目前关于“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