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古代历史思维(一)

易学与古代历史思维(一)
易学与古代历史思维(一)

易学与古代历史思维(一)

中国史学还在童年时代就和易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秦时期史官精通《周易》,在以史解易中,显示出他们的深邃的历史眼光,促进了史学思想进步,对于易学体系形成做出了贡献。在中国史学史上,历代大史学家大多对《周易》有精深的了解。司马迁的家学中有易学传统,他自己在汉初的易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易学对司马迁史学的影响非常明显。班固的易学特点反映了东汉易学风格,他写的《汉书o五行志》,对京房易十分重视,并且运用京易对历史变化作出解释。荀悦与荀爽的易学相通,荀悦在《汉纪》中论史反映出易学的印痕。袁宏援玄解史,易理成为他评论历史和人物的哲理的基础。

两宋的史学总结历史盛衰的经验教训,以易学理论解说历史变动,把中国史学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欧阳修是大史学家,在易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他写的《易童子问》等,反映出对易学的清醒认识,着重从义理上解易进而提出对史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易学与史学相通。李光、杨万里在易学是以史证易的代表,把史学纳入到易学体系中去。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完成了使史学"会归于理之纯粹"。朱熹史学、易学都有成为他构建理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元明时期的史学家在易学上多是有建树的学者,特别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易学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船山易学的思维特征对他史论著作《读通鉴论》、《宋论》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开篇便是《易教上》、《易教中》与《易教下》,他的易学观点,成为评论史学的理论基础。

近代易学和古代易学明显不同的地方是,一般不再是在旧经学范围内论说《易》,讨论历史的易学有关问题,而是以史的眼光认识《周易》。顾颉刚解说《周易》的历史故事,把易学讨论纳入他的辨古史的范围。郭沫若用社会眼光认识《周易》,这些成为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第一个大板块。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周易》的辩证法精华,为科学总结易学提供了范例,把《周易》这部书从神的启示变成"世俗人"的思维术。

在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易学变化对史学产生过三次大的冲击。第一次是,从先秦到两汉易学的变化,为中国古代史学家思考天人关系,总结历史兴衰,提供了思想基础。第二次是,魏晋时期,《易》是玄学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史学家品评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的思维方式都受到易学的影响。第三次是,两宋的易学成为理学的要素,也成为史学家论历史兴亡、说历史因革的哲理依据,波澜所及,直到明清。近代易学与史学关系是另一回事。

从学术史上看,易学与史学关系基本上有三种范式。一是以史证易。这就是清朝《四库全书总目》中说的宋代李光、杨万里的以史证易。这是易学范围内的事,是以历史事实解说易理,说明易理的正确,因而它是易学中的义理派。要说明的是,以史证易,并不是从李光、杨万里开始。下面我们还要说到这一点。

另一种是以易解史,以易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人类历史,洞察古今兴衰,评论行事上的得失。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这是主要一面,历史史学家受易学影响,对他们的治史产生影响,甚至影响一个时代的关系。易学对史学产生的影响,不是以史证易派所能概括得了的,而且我们也认为只有从一个的角度认识易学对史学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提示易学变化与史学进展的关联。

还有一种是,把《周易》作为社会史的影子,或作为史料,这是颠倒了以史证易的路数。这本不错,但它同样不能阐明易学与史学的内在关系。

《周易》的天人关系的认识、通变思想等各种思维方式影响史学家治史。有的史家在史书的《序》和其它地方作出说明,有是史家没有说明,只是通过剪裁史料、行文叙事各种方式表达出历史思维的特点。分析史学作品,便能体会得到,看出易学对他在理解历史、认识史学上的影响。所以,在研究易学与史学关系时,要注意对史着的认真分析,要在原着上下功夫,要读其书,知其言,更要知其所以言。

应该说明,易学以中国史学产生的影响有正面的,这是主要的一面;但也有负面的影响。中国史学上纬神学历史观点、天人感应历史评论,很多和当时的易学思潮有关。这在适当地方也应当指出的。

我们着重从思维方式上看易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因此,这不同于古代易学以史证易,概括起来说是:以易解史,系统地讨论一下中国史学与易学的思维方式有怎样的联结。

《四库全书总目》作者指出,易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派六宗。其中义理派由王弼"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四库》的论说,展示了易学发展之大概,但未尽合易学之实际。易经易传与史学有不可分之联系,因而或谓易为史官文化,是有一定道理。论易而参证史事,仅是易学与史学联系一种表现,而非全部。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他们对中国史学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易学对史学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已有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把研究引向深入。一个重要问题是讨论易学对中国史学家的历史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对于认识中国历史学的民族特点,对于从深层次上认识中国民族史学的变化,以及进一步总结继承文化优秀遗产,以推进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分析易学的思维特征,不只是研究凝结在《周易》经、传中的思维特点,还要讨论在易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史学家、思想家在以易解史中表达出对历史理解的方式。易学思维是多样的,但是从史学思想角度,从思维方式看,易学对史学影响至少可以提出这几个方面。

一、天人一体的思维,也可以说是究天人之际的整体的思维。从八卦卦爻形的阴阳乾坤天地的内涵,到大衍之数占着之法,都反映出《周易》是把天地人联系起来思考。《系辞》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又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仰观察天地与自然之变化,才有八卦,才有《周易》,所以究天人之际的思维方式,是在这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历史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史学思想史上,有一种历史观是把人类历史作为自然史的一部分来思考,可以说这是一种大历史观。第二个问题是讨论天人之间的联系,自然的"天"与社会的"人",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天还是人,是天决定历史的变化,还是人事作用决定社会的变动?思想史上的天人感应说,灾异说,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历史观点。与此相对立的是重人事的历史观点。

所谓天人之际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又是把自然与人类历史,看作是阴阳相互的作用的体系,从《干》、《坤》到《既济》、《未济》是一个体系,各卦与整体又成为一个相互作用影响的体系,每卦中上下卦又为相互的联系的体系。这个思想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体系观念确实包含在其中。从中国史学思想上看,天与人构成一个体系,其是"人"的社会有君臣父子夫妇组成的体系,而随着社会人所处的地位,又有大宗、小宗的宗亲体系。这是易与天地准的整体思维的各个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

但是我们易学的象数派以图式演绎出世界变化历史变迁,表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社会历史变化与自然变化作为一个整体。汉代孟喜京房之《易》把自然与社会作为先验图式展示出来。孟喜的卦气说是以六十四卦和一年的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以及七十二候相配合构成一个大系统。(清人惠栋制出《十二消息图》)到了京房的八宫卦的编排的图式。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把自然变化的作为一个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是阴阳的变化、发展;自然变化与社会等级礼治又联系起来。这个天人联系的编排,一方面论定了社会等级社会礼制与自然运行是一种先验的秩序,自然天象变化成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合理性的说明。孟喜以辞(君)、公、侯、卿与大夫与十二辟卦相配,很明显是封建礼制成了纲,是统率。这是其一。其二,

社会人事、自然的变动都有一个盛衰的变化的过程。从复()、临()、泰()、大壮()、()、干()再到姤()、遁()、否()、观()、剥()、坤()。由一阳生,到干的六爻为阳,这是阳盛已极。此后便是垢的一阴生,到坤的六爻为阴,是为阴已至极的地步。可以说这是把盛衰的变化、盛极必衰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如果说孟喜的卦气说中,运动循环论十分化明显,那么在京房的八宫的编排中的运动情形就较为复杂,八宫卦中八卦中既有干、坤为父母,各统三男、三女;而八纯又为上世、以后则是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八纯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这样就将天、地、人、地、鬼构成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系统。从上世到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可以看成是一个渐变,如干宫从干、姤、遁、否、观、到剥,这是从一阴后到五阴生。。而从五世到游魂就不是简单地回归到一世,而是发生新的变化。五世为剥,而游魂卦为晋()"阴阳返复,进退不居,精粹气纯"。归魂卦为大有()"卦复本宫曰大有,内象见干为本位"。这就是说一个事物在到了极点的时候,情况变化不是简单地作循环的运动。

宋代易学对史学的影响表现为贯通思考天人古今的变化与发展。《皇极经世书》就是贯通天人古今的一部著作。以元会运世日月星辰来编排宇宙与历史的行程,编列出由阴阳刚柔相交到人的出现、唐尧以后的中国的历史,从开物到闭物,人类社会历史在整个宇宙运动中只是一个极小的阶段。在这样的过程中,历史经过皇帝王霸各个阶段。再如周敦颐的易学也是编织天人宇宙的结构图式。把天地形成、男女出现到社会等结构的形成,用一图式展示,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初三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思维导图Mind Map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政治: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列强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 经济:列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略;控制筑路路权和中国经济命 脉,倾销商品 思想:?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在中 国?广泛传播 孙中?山 兴中会 同盟会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辛亥?革命 时间:1911年年 标志:武昌起义 历史背景 性质:?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清朝覆亡1912.2.12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清朝覆亡 北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巩固势?力力 扩张武?力力“?二?十?一条” 直系,皖系,奉系 军阀割据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生活中的变化 轮船 ?火?车邮政电信头脑中的变化 报刊 ?民主思想妇?女女权益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感受多元?一体 华夏 中华 中华?民族 ?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驱除鞑虏” 内忧 清政府腐败?无能 外患英国独?立?西藏 ?日本旅顺?口、?大连湾及?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路 俄国 独?立蒙古 “五族共和” 梁梁启超孙中?山?十?八星旗五?色旗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1914.7.28~1918.11.11地点:欧洲、太平洋、中东、地中海?与?非洲、亚洲部分地区 参展?方:同盟国、协约国结果: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战胜 ?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 界霸权 性质:列列强的掠夺和侵略略战争, 是?非正义的战争 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使?用新式武器?,?十分残酷 影响+启示 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 具有明确政治纲领; 有机关刊物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 ·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前2070)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 纺织:纺织技术萌芽 原料:麻、葛 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冶炼:黄河流域,小件铜器(小工具、生活用具),使用金属器具 陶瓷:山东蛋壳黑陶,釉陶,原始青瓷 商业:早期交换 政治:出现城 禅让制 贫富分化产生 文化:文字:刻画符号(文字起源) 绘画:陶器图形、壁画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启继禹禅让制→世袭制“家天下”始 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商(前1600~前1046)都:朝歌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文物:玉蚕甲骨文:祭祀蚕神 冶炼:铸铜生产规模大,青铜器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政治:祭祀:奴隶为祭祀祖先神灵之“人牲” 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为政治实体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文化:文字: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 金文(商周) ·西周(前1046~前771)都:镐京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 商业:交易频繁,币需数增,流通骨铜贝 政治:制度: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分封制:同姓王族:召公之子:燕(蓟),姬 周公长子伯禽:鲁(曲阜),姬 晋:后三分为韩(郑)赵(邯郸)魏(梁),姬 功臣:姜尚:齐 先代贵族:亲周商旧贵族微子:宋(商丘) 特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文化:文学:《诗经》 ·东周(前770~前256)[此处泛指春秋战国] 经济:农业:铁犁牛耕(黄河中下游地区)

文化:火药: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冶炼: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 文化:儒: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 “有教无类”,培养六艺,注重全面发展 创儒家学派,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道: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转化是无条件的,“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小国寡民” 战国(前476~221) 经济:土地制度:商鞅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水利:李冰都江堰(川) 郑国郑国渠(关中,汜水和洛水) 冶炼:淬火的钢件 商业都会:出现市井(商业区) 政策: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政治:行政单位: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 文化:儒:孟子:“仁政” “君轻民贵”为早期民本思想之基础。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天行有常”(天人关系) “制天命而用之”(人道有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庄子:“道”为最高原则,“道”无所不在 “齐物”: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法:形成重“法”、重“术”(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权势)的不同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秦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汉代,其法治思想被儒学体系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李悝:“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用严刑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结成的学术团体纪律严密 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

高中历史我国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中国古代史部分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现代史部分建国初期

十年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10分钟掌握2000年历史, 秦朝到清朝皇帝世系表 摘要: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算起,有记载的皇帝多达500多位。为了更清楚 直观的了解每个朝代的皇帝传承,作者将他们绘制成表, 呈现给喜欢历史的读者。(包括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 自称始皇帝,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死后,儿子 胡亥继承皇位,由宦官赵高把持朝政。秦二世的暴政引 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 邦投降,秦朝灭亡。秦朝共传二世,建国仅仅14年。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小吏,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氓。 在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击败霸王项羽,建立大汉王 朝,史称西汉。公元8年,权臣王莽自立,西汉灭亡。 前后共有15位皇帝,建国210年。 东汉:王莽篡权之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 后代刘秀趁机起兵,通过十几年的战争重新统一中国。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国号汉,史称东汉。 公元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 灭亡。传八世共十四帝,建国195年。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相互攻伐,最后只剩下曹操、刘备、 孙权三大势力。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 在成都称帝;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晋朝:晋朝的开国皇帝是三国著名谋士司马懿的孙子司 马炎,他在266年代魏自立称帝,建国号为晋,定都洛 阳,史称西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 逃到江南,在建邺称帝,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 建立宋,东晋灭亡。两晋共传十五帝,建国155年。 北朝(386年——581年),指的是在西晋灭亡之后,在 中国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五个朝代,包括北魏、东魏、 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指刘裕灭东晋建立 宋朝之后,在中国江南建立的四个汉人政权。包括有: 宋、齐、梁、陈四各朝代。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史部分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现代史部分建国初期 十年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10分钟掌握2000年历史, 秦朝到清朝皇帝世系表 摘要: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第一 个皇帝秦始皇算起,有记载的皇帝多达500多位。 为了更清楚直观的了解每个朝代的皇帝传承,作 者将他们绘制成表,呈现给喜欢历史的读者。(包 括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 天下,自称始皇帝,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 皇死后,儿子胡亥继承皇位,由宦官赵高把持朝 政。秦二世的暴政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 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共传二世,建国仅仅14年。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小吏,是个不折不扣 的流氓。在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击败霸王项 羽,建立大汉王朝,史称西汉。公元8年,权臣 王莽自立,西汉灭亡。前后共有15位皇帝,建国 210年。 东汉:王莽篡权之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汉 朝宗室后代刘秀趁机起兵,通过十几年的战争重 新统一中国。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国号汉,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操儿子曹丕 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传八世共十四 帝,建国195年。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东 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相互攻伐,最后只剩 下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公元220年,曹 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公元229年 孙权称帝,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晋朝:晋朝的开国皇帝是三国著名谋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他在266年代魏自立称帝,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逃到江南,在建邺称帝,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两晋共传十五帝,建国155年。 北朝(386年——581年),指的是在西晋灭亡之后,在中国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五个朝代,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指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之后,在中国江南建立的四个汉人政权。包括有:宋、齐、梁、陈四各朝代。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北周的外戚,公元581年,杨坚废除外孙周静帝,自称皇帝,建立大隋,定都长安。隋朝是自西晋之后,中国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杨坚死后,儿子杨广继位,他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激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和贵族叛乱。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灭亡,享国38年。 唐朝:隋末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的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是版图最大,也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公元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共历二十一帝,建国289年。 五代:指的是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宋朝:公元960年,后周将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大将赵匡胤为皇帝,建立宋朝。由于宋朝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经常处于劣势。但宋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皇室成员赵构迁都江南,建立南宋。公元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共历十八帝,建国319年。 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210年。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是联想和关联。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并建立记忆链接,激发大脑的潜能,使人们在联想和关联的环境下对事物进行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新课改下的历史高考强调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与探究、阐释、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与能力。因此,在历史高考中,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纵观全局,俯视各个知识板块, 找出各部分的联系,使庞杂的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以发展历史思维,领悟思想方法,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历史高考复习效能。那么,在历史高考复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来进行备考复习呢?本文拟以《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的运用来加以说明。 一、在建立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知识是各单元、章节知识之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作纵向、横向的归类和整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对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同时,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系统化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确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一方面,梳理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彼此隔绝到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世界市场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理解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如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等。 二、在理清历史时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历史时序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历史素养。在新课改下,最基本的历史时序概念,却普遍成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来进行历史陈述,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编制专题性事件大事记;掌握与时间有关的专业术语如世纪、年代等;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站在时序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古代史主要是农业文明、人类社会彼此隔绝;近代史主要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人类社会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工业文明兴起;现代史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经济全球化出现,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 三、在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的过程中增进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 历史知识关键点是指历史发展过程具有转折或标志性的事件,它不仅是历史教材的核心内容,更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试内容。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关键点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形成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积极主动思考,进行思维联想,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全面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与探究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与探究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初始阶段。但是由于初中历史与 社会学科涉及内容较多,再加上初中学生记忆、理解、分析等多方面能力尚未完 全形成,导致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习中难度较大。针对此种问题,教师应当 指导学生将多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多方面联系,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 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由于当前历史与社会中考题中已经有了与“思维导图”相关的 内容,因此,本文就“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抗日战争》教学中的应 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与社会;应用与探究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一)可有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链接 课堂板书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是传递教学信息内容的重要教学 手段之一。其中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体现:第一,板书可有效帮助学生了解 当前课程教学脉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第二,可有效帮助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进 行有效记录,进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但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板书无法 表现出不同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更不能够有效连接多个单元内容,导致当前各 个专题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可有效将所学内容进行有效梳 理串联不同课时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清晰复习脉络,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二)可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思维导图逐渐走入到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在初 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将学生认知层面中的点线面进行有效连接,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与思考,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在思 维导图绘制过程中,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到了实际绘制中,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 记忆能力,对于其创造力、联想力也有积极作用。思维导图不仅是知识记忆过程,更是学生知识思维形成过程。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与探究——以《抗日战争》 为例 下面笔者依据上述初中历史教学框架,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本中的抗日战争 为例,探究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在新课改背景下,将抗日战争的复习目标与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结合,可有效提高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可有 效帮助学生认识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及意义,还可有效帮助学生梳理复习思路。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以前的教学目标进行再次完成,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及内容:首先,要对抗日战争的背景进行复习,再次认识九一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整体过程。其次,还要理解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最 后还要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必然性以及重要性,明确抗日战争在我国发展史上的 重要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思维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计 算机操作,可自行制作难度较低的思维导图,可实现历史知识的个性化、探索性 的知识积累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学习资料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课标要求: 1. 图文结合,了解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产生的自然环境,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体会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在古代西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要点:(1)古代埃及: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统一、强盛、衰亡、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贡献、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2)古代西亚: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古代西亚文明、西亚地区的早期居民。(3)古代印度: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佛教。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课标要求:1.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2.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理解变革与争霸的关系,理解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变革中的作用。3.认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对社会生力的发展产生的作用。4.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初步认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其对后世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知识要点:(1)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后期的都城、商的建立、甲骨文、中国青铜文化、西周的建立、夏商周军队和刑法、分封制、礼乐制度、疆域、西周灭亡。(2)东周、春秋时期、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齐桓公称霸的实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派、思想家及其主张、孔子的生平、孔子学说的影响、老子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影响。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 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希腊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能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2.认识雅典民主制的双重性,知道斯巴达崇尚武力。直到亚历山大帝国的概况。3.了解古代罗马帝国的兴衰,能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4.认识古代罗马人的民族特性,即尚武精神,知道帝国发展的基本脉络。5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 知识要点:(1)希腊的地理概况、城邦文明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斯巴达的政治特征、希腊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的概况影响。(2)古代罗马的兴起、罗马共和国的时期、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全盛时期、罗马帝国的贸易、基督教产生、罗马帝国的衰落。(3)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文化成就、古代罗马文化的成就。

8上历史社会自制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节单元史前时代 人猿相揖别站立起来的祖 先 史前时代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 人类的科学起源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英国达尔文)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猿进化原因 自然条件(地球气候变化,降水减少,森林面积减少,退化成草原) 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进化过程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人类诞生标志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我国最早的人类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化石,距今170万年 人类化石最早的发 现地 东非大裂谷 旧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生产生活靠采集狩猎为主 生活方式过着群居生活 新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生活靠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禽为主 北京人的足迹 北京人与山顶洞 人的比较

火的使用 对人类进化的作用(1)烧烤食物,利于消化,能增强体质,脑的进化;(2)照明取暖御寒,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3)作为武器,增强了人类围歼或抵御野兽的能力;(4)火的使用,促进了人们对工具的改进和创制等。总之,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原始农业 和畜牧业 的产生和 发展 几个最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人)和粟(半坡人)的国家 土耳其、希腊是最早驯养牛的国家。 墨西哥最早培育出玉米。 西亚是最早驯养羊,种植小麦和大麦地区 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九千年前,西亚地区; 中国最早的古村落出现在浙江河姆渡和陕西半坡。 原因 客观全球气候变得温暖起来,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主观人口的增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食物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 影响 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使食物来源相对稳定。 (1)生产工具有了明显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2)推动了社会手工业的发展。 河姆渡遗 址与半坡 遗址的比 较 生活方式不同的原因:地形、气候、河流分布等自然环境的差异。 精神家园 艺术 绘画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音乐:牛号角 舞蹈:舞蹈纹彩陶盆 饰物:山顶洞人的项链(原始审美观的萌芽) 初步的科学知识:半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宗教信仰的萌芽: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形式 图腾崇拜:河南濮阳墓葬中的龙虎堆塑 传说古史传说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历史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古代西亚《吉尔伽美什》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